墨彩花卉杯
1. 什麼是墨彩畫
我國的古建彩繪歷史悠久、豐富多彩,是建築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到清代時期,尤其清代晚期,由自由化逐步走向了程式化,建築彩繪名目繁多,一般分為三大類,即旋子彩畫、和璽彩畫及蘇式彩畫。壇廟、寺院多用旋子彩畫,宮殿建築多用和璽彩畫,蘇式彩畫則用於一般園林住宅建築。 旋子彩畫經考查來自旋花變形圖案。旋花,植物名、旋花科、多年生蔓草,莖細長,纏絡他物之上,葉互生、戟形、有長柄,夏天開漏斗狀合瓣花,色淡紅,又名鼓子草。漢《神農本草圖經》上有「鼓子革,又稱旋子花」之說。可見旋子花的名稱來歷頗早。這種旋花紋狀,以圖案形式應用在器物的裝飾上,早在漢代出土的瓦當上就發現了。據現存實物考查,宋遼時期旋花變形圖案就已使用在建築彩繪上。如遼統和二年(公元984)重建的薊縣獨樂寺的梁枋上就出現了橢圓形旋花圖案。北宋時期,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一書中,第十四卷彩畫部分也有一些旋花圖案。 旋子彩畫在元代初步形成,但尚為簡單不成熟,如山西永樂宮三清殿的梁枋彩繪。梁枋兩端藻頭部位採用不等形式的圓形花瓣分布在中央的石榴花與如意頭花心的周圍,可見當時還沒有被什麼規矩所限,更未形成環狀旋子花的格式與一整兩破的圖案布局。元代不足一酉年的時間,又屢經戰亂,在旋子彩繪圖案的布局上雖然尚未定型,但對下一代的明清建築旋子彩畫起到了奠基作用。 明代遷都北京以後,開始大興宮殿及寺廟建築。從此彩畫工藝在建築上的應用逐步擴大、圖案題材多變,為建築彩畫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明代建築彩畫的施用雖較廣泛、但在文字上記載不多,僅從保留的實物來看,大體可分為兩種圖案形式,一是金雲龍彩畫,用金量較大,多繪於宮殿及與皇帝有關的建築上。如故宮乾清門內檐大梁及西山潭柘寺大殿內粱等彩畫,這種彩畫圖案在北京地區保留的不多了,應引超重視。第=種是旋子彩畫,用金量較小,圖案較簡單,為一般廟寺祠堂建築彩畫,北京西山法海寺,東城智化寺,以及府學胡同文天祥祠等建築都屬於這個時期的旋子彩畫。 明代旋子彩畫具有四大特點。 (一)在梁枋的中心(枋心)部位一般不繪制圖案,大多採用青綠疊暈的空枋心。 (二)梁枋的兩端藻頭之旋花心面積大,形狀突出,富於變化,表現了花朵盛開的壯麗姿態。 (三)旋花瓣的層次較多,每隻花瓣大多帶有翻卷折疊的小包瓣,表現了強烈的藝術性與真實感。這種花瓣的外形近似於鳳的翅膀,所以畫作工匠俗稱「風翅瓣」。 (四)所有各部圖案,包括箍頭、藻頭及枋心等部位一律認色加暈,使每組圖案都能明快的顯示出深淺白黑四個色級。 清代在明代建築旋子彩繪的基礎上又做了進一步的改革、發展。使建築彩繪更加豐富多彩,尤其旋子彩繪頗為盛行,成了當時廟寺建築彩繪的主要形式。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更進一步加強了規制。無論是圖案的線路、做法、設色,題材以及用金最多寡都有嚴格的等級標准,因此多年來畫作工匠稱旋子彩畫為「規矩活」。 所謂規矩,就是條框、尺度、模式化。但這種模式化的操作方式加速了工程進度,適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沿用至今。 旋子彩畫根據建築等級及用途劃分為金琢墨石碾玉、煙琢墨石碾玉,金線大點金、墨線大點金,蘇畫大點金,金線小點金、墨線小點金、雄黃玉及雅伍墨等九種名稱。如藻頭旋花採用單線瀝粉貼金並認色疊暈者為金琢墨石碾玉。以墨線代替瀝粉貼金者為煙琢墨石碾玉。只做勾黑圈粉(吃小暈)旋花菱角地及錦枋線貼金者為金線大點金,錦枋線做墨線者為墨線大點金。以上四種彩畫在枋心的處理上大多採用龍錦圖案。枋心畫面不做龍錦,改畫人物,山水或翎毛花卉者稱蘇畫大點金。錦枋線,旋花心(旋眼)及梔花心飾金者為金線小點金,錦枋線做墨線者為墨線小點金。遍塗丹地,旋花及線路一律採用墨線通加青綠暈色者為雄黃玉彩畫。青綠相間地、墨線勾圖,無金無暈者為雅伍墨彩畫。 對小點金、雄黃玉及雅伍墨三種枋心畫面的處理則無定律。一般常規多畫以黑葉子花、夔龍、夔鳳,切活、一字枋心或空枋心等多種做法。 以上旋子采畫九種做法,綜合起來可劃為三個等級:琢墨彩畫為上品,大點金彩畫為中品,無金彩畫雄黃玉及雅伍墨為下品。琢墨旋子彩畫多繪於與皇帝有關的高等建築上,如西郊萬壽寺乾隆御碑亭。大點金彩畫一般畫在廟寺的主殿上,如妙應寺大雄寶殿彩畫。小點金雅伍墨之類多畫於配殿,配房及城角樓的建築上,如德勝門城樓與東南城角樓等彩畫。雄黃玉彩畫多畫於藏經樓與書房之類建築上,如北海內閱古樓彩畫。 「琢墨」,即琢色,《考工記·巾車職》中有「夏篆」, 「夏幔」之說。夏篆、指篆引其紋而彩畫之。夏幔,指彩畫之而不篆。 (篆與琢字同)。琢字之意,指圖案表現出凹凸的立體感效果,使線條凸起,如同木作雕刻起線之做法。 金琢墨彩畫,花紋輪廓線瀝粉起線貼金,與煙琢墨不瀝粉(貼平線)而彩畫之法就是來自《考工記》「夏篆」,「夏幔」之法。 碾玉彩畫,來自古代玉工碾玉之法,唐代有碾玉飾弓之法。宋《營造法式》中有碾玉裝,直接列為建築彩畫的一種做法。請《工程做法》彩畫中有三退暈石碾玉記載。清中葉後直稱石碾玉彩畫。 伍墨彩畫,明初時期在建築或造船等行業多有伍墨匠,屬於彩繪工匠之一。早在宋韓拙《山水純全集》申謂之「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分其陰陽」.明莫芝龍《畫旨》中說,「但有輪廓而無皺法謂之無筆,有皺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清王原祁在《雨窗漫筆》中則直稱五墨。所謂伍墨,從狹義上看是指墨,但在廣義上講完全可以說成五彩或伍色。 清代雅伍墨就是採用青、綠、丹、白、黑五色繪成,因不採用金飾,所以稱「雅伍墨」。旋子彩畫在大局上體現了整體圖案規劃布局的條理,色調濃艷渾厚。在用色技法上多以大面積的平塗,局部加以攢退疊暈及繪制五彩圖案,配襯在整個建築上,具有金碧輝煌,又有清淡素雅的民族建築風格。這種彩畫在明、清兩代之所以盛行,主要具有以下幾大特點, (一)在圖案規劃上明確大方,科學合理,構圖嚴謹,左右對稱,上下貫串,配列均衡。 (二)布圖伸縮比較靈活,根據大木樑枋的寬窄長短的不同,能夠採用圖案的加減伸縮之法進行妥善處理。如藻頭旋花部位之廣度達到一等格者畫一路瓣,二等格者畫兩路,三至四等格者畫勾絲咬,五至六等格者畫喜相逢,七至八等格畫一整兩破,八等格以上,根據尺度大小按格式等份相加,以此類推。 在整體構件上還可以採用「三裹」圖案進行連結,使整個梁枋的三面(兩側加底)形成一組完美圖案。 (三)在用色上,以青綠相間為主色,使整個圖案形成冷色調子,與建築頂部的黑黃色瓦面,下部的硃色檐柱、裝修及基層的白石等諸色相配,色調分明,冷暖相間,具有強烈的對比感,使整體建築更加絢麗燦爛。 明清建築旋子彩畫適應了當時的建築裝飾的需要,並具有高度的科學價值,是明清五百多年來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繼承與發展的一項卓越的成果。
2. 懂瓷器的幫忙看看
首先瓷器鑒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鑒定
遠古瓷器,因年代久遠,保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藉助基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藉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鑒定。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製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徵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通過實踐,在自已腦子里形成了 概念後,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因明、清兩代瓷器還可以見到,因此,現將明、清兩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徵
成化時期瓷器的鑒定 更多請到國家文化藝術品網http://www.cnartn.org/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
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
4、鬥彩為成化創新品種。
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塗,只分濃談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說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發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談。可用這一點來做鑒定參考依據。
8、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橫不越刀。
弘治時期瓷器的鑒定
1、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
2、釉面肥腴滋潤,潔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閃灰色)。
3、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
4、盤有塌底現象。由於器底整個收縮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處微顯凸露。
5、圈足處理光滑圓潤,足牆比成化時略矮,內牆直立,深淺不一。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徵。
6、器足底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釉」。
7、款識雖沿用舊制,但字體趨於清秀,筆劃纖細柔和。以楷書為主,字體小而規整。有四字或六字兩行豎寫款。
正德時期瓷器鑒定
1、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
2、此時正處於大明瓷由細致、薄胎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
3、釉面有白中閃青的特點。
4、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回教、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一筆勾勒點劃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塗法。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處一般修切平齊,也有滾圓狀出現。較淺的器足多向里收斂,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現象。有的足心似乳狀突起,與明初的肚臍狀底足相似,民窯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徵。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書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迴文、巴思八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其特徵 是:「大」字橫短頭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筆鋒 三橫平,「德」字,心寬十字小,「年」字橫劃上最短,「制」字衣橫少越刀。
嘉靖、隆慶時期瓷器的鑒定
1、嘉靖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往往見釉下的青花輪廊線有模糊不清及暈散的現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青,其色調呈特殊的紫蘭,青金蘭色,同時也有發淺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於口部塗刷醬黃釉,形成黃口之特徵。
6、紋飾線條雖纖細清麗,畫風多寫意卻顯得粗率, 畫面多見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內容。
7、器底施釉,多為亮青釉。
8、圓器圈足多向內收斂,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掛起來。玲瓏薄胎器皿一般為滾圓矮淺窄小的圓足。
9、款識字體,筆劃較粗,均為楷書體。一般多於底足書寫六字雙行、帶有雙圈。「大」字的一拋一捺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拋挨上點,「制」字衣橫少越刀。
10、隆慶時青花色調蘭中泛紫,濃重艷麗。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慶時青花呈色最佳。這點可作鑒定判別隆慶青花器的主要依據。
11、款識多寫「大明隆慶年造」,極少寫「制」字。隆慶時器物傳世不多。
萬曆時期資器的鑒定
1、萬曆瓷器,一般質地粗松,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
2、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蘭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並開始採用淺描手法。
3、裝飾工藝技法,有樓雕、樓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類似鐵線描的繪畫。此時繪畫風格,繁縛麻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礦的民間藝術色彩。晚期畫面不考究,布局繁亂,比例失當。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平底或淺寬圈足,底部落款處常略微凹陷,並於中心施釉如臍。盤碗之類,足徑較闊,底部多施釉,無釉的砂底,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跳刀痕與火石紅色,官窯圈足多處理為滾圃,民窯則多斜削, 並出現了通常認為是康熙時才有的那種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渾重艷麗,蘭中泛紫。中期蘭中閃灰,發色漸淺。晚期蘭色灰暗,多有暈散。
天啟、崇禎時期資器的鑒定
1、器型大多不規整。此時出現了日本風格的造型。崇禎時,器型不規正的現象較天啟時更為突出,一般器物,胎體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並且多有粘砂。
2、胎質粗糙為多,淘煉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細, 並有萬曆遺風。
3、釉面亮青程度明顯減弱,施釉稀薄。崇禎時,器口普遍施加黃色醬釉。
4、青花有四種不同色調,其中暈散和黑灰的與那種纖細輕淡的色調相差懸殊。崇禎時,青花色調的暈散和走釉現象比天啟時更甚。常使紋飾模糊不清,也有較鮮亮明快或類似天啟時談描色澤。
5、紋飾中多反映出日本風格,如扇面紋、皮球花紋等。另外,明末清初時盛行的題詩聯句風氣,在此時亦有表現。此時流行的豪放誇張的減筆寫意畫,與萬曆那種密麻零亂的紋飾構圖,形成鮮明對比。
6、器足可見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類似明初器底的小乳頭,此時底足不施釉的較多,但沾有砂粒。多為細潤白砂底足,足邊修切圓滑齊整,胎體裸露部分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獨特的器足特徵,並為斷代提供了依據。
7、天啟器物款識少。一般寫於器底。格式為「大明天啟年制」。崇禎時,從款識上看,有書官窯款識的,也有以隸書寫干支紀年款的,此外,還多見隨意亂寫的「宣德」、 「成化」、「嘉靖」等偽托前朝的年款。
清代瓷器的特徵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致。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順治時期瓷器的鑒定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康熙瓷器的鑒定
1、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國產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 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里紅亦為上乘。
9、康熙後期,出現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
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乾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干, 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
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海、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雲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台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時有一種雙底大盤,足底有兩個圈,在兩圈之間,有個深槽,這種雙底大盤,比較典型。還有這時的筆筒特點是上下兩部分粗些,中腰較細,底面有一圈無釉。
14、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
雍正時期瓷器的鑒定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
9、鬥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還是花紋 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開始法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這時琺琅彩與康熙時有顯著區別:康熙時,一般都是帶彩地的較規矩的圖案畫。而雍正時,都是不帶彩地的繪畫,特別是講求畫意,而且繪畫題材也多了起來,如花鳥、山水、松、竹、梅等,表現極為生動形象。
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台殿閣等。
13、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
14、官窯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款,都有青花雙圓圈、青花雙方框,個別也有不帶邊框的,還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圖章款。
乾隆時期資器的鑒定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余者皆 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銹斑,這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 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慶、道光時期瓷器的鑒定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制。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4、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致,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5、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6、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7、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8、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里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9、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1、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 「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鑒定
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 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
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蘭色;咸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
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鍾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鍾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綉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緒中期以後開始盛行仿製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豐時,官窯、民窯的器物大多數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以楷書為主,不帶邊框,「大清咸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體規整,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民窯器大多數無款。
同治、光緒、宣統官窯年款,大多數不帶邊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書款。有一類書寫篆書體的「體和殿」或楷書體的「大雅齋」兩種款識。同治、光緒民窯器物,大多不書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書體外,還出現一種色澤較為暗淡的紅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規則的篆書款,有陰文有陽文。
宣統官款,有青花、紅彩、精彩與墨彩款。青花款均為楷書,字體工整清秀,色澤明快,為六字兩行豎寫式, 無圈欄。民窯器物一般沒有年款。
嘉道以後,一般都沿襲前朝款式,有減無增,漸有趨於一致之勢。篆書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篆書有兩種:一種無邊欄,字或紅或蘭不等;一種有雙邊, 紅字居多,即所謂圖書款。圖書款以道光末年、咸豐、同治之間最為盛行。
康雍兩朝是楷書盛行時期,篆書很少,乾隆篆、楷皆有,而篆多於楷。嘉慶至同治為篆書盛行時期,而楷書很少。光緒、宣統兩朝除仿古外,則又楷多於篆。
3. 清代哥釉瓷器底足滿釉沒落款怎麼回事
摘要 1,印章形式。雙圈圈內無字,是清三代民窯瓷器特有的款識。玩瓷器要慎之,贗品太多,單純的研究款式猶如盲人摸象。
4. 大清雍正年小酒杯 是真品嗎 市場價多少錢
雍正年間的窯瓷器鑒定
瓷玉墨香(blog.cntv.cn/18805568 )
(1)粉彩 粉彩始創於康熙,極盛於雍正。康熙粉彩製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胭脂紅,其他色彩仍沿用五彩的製作。到了雍正朝,無論在造型、胎釉和彩繪方面,都達到了空前的發展。
粉彩和五彩在製作工藝上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區別:
①粉彩製作的特點之一是用「玻璃白」打底,而五彩並不使用「玻璃白」。
景德鎮的制瓷工人在含鉛的玻璃質中,引進「砷」元素,發明了所謂「玻璃白」,它的成分是Pbo(氧化鉛)、SiOz(氧化硅)和As2O(氧化砷)。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的主要成分,氧化鉛為熔劑,而氧化砷可引起乳濁作用。玻璃白因有砷的乳濁作用而具有不透明的感覺,這一般在粉彩瓷器圖案的花朵和人物的衣服上使用。
⑦在繪彩的技法上,五彩用單線平塗法,粉彩則用「渲染法」。其步驟是,依照原先畫成的花朵或衣服的輪廓范圍,先填上一層玻璃白,由於它不透明,需空出所畫筆痕,等於以後,再以色料進行渲染,效果是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例如,雍正粉彩的花朵一般用胭脂紅著色,往往在花蕊部分保留的色料最多最厚。從花心到花瓣愈往外,紅色洗去得愈多,使色料本身就造成不同層次的立體感,這是五彩單線平塗法所無法達到的效果。
③五彩所用的是中國傳統的彩料,例如其紅色是用以鐵為呈色劑的「礬紅,,等等。粉彩則開始時就用進口的所為「洋彩」,如以黃金為呈色劑的胭脂紅、羌水紅。此外,還用洋綠、洋黃、洋d白、翡翠等進口色料。
④在施彩的方法上,五彩用清水或膠水著色,而粉彩以油料調色。油彩的運用是制瓷史上一大改革。
⑤五彩爐火的溫度在8000C以上,粉彩則一般在700。C以上,由於它比五彩的烘燒溫度較低,瓷器燒成後,其色彩在感覺上比五彩柔軟,因此又有「軟彩」之稱。
在上述這些特點中,粉彩所用的部分彩料是外來的和用油調彩,這兩點顯然是受西洋的影響,這在上面康熙瓷琺琅彩小節的敘文中已經述及。同時,也要說清楚,粉彩瓷器中並不是所有彩色都是粉彩製作,其中如樹木的綠葉及礬紅彩的部分等,仍然是五彩的工藝。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從琺琅彩瓷器蛻化而來的。由於粉彩的主要彩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來的,因此又有「洋彩」之稱。
雍正粉彩多數是在用潔白瓷質的胎及極為純凈的透明釉燒成的白瓷上進行彩繪,因此更能突出它的淡雅柔麗之感。官窯器的製作更為精細,大部盤、碗之類圓器的底足已成滾圓的「泥鰍背」。
雍正粉彩瓷已作為當時上層階層的日常生活用瓷,因此盤、碗之類的器物最多,此外,常見的有杯、碟、罐、鐔、變形的棒槌瓶、六角瓶、燈籠瓶、花觚、筆筒、懸膽瓶、提梁壺等等。
雍正粉彩瓷的圖案花紋和青花相比,稍有不同。粉彩瓷以花蝶圖為最多;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極為普遍。雍正青花中多見的仿宣德青花及傳統的纏枝花卉在粉彩中比較少見,但雍正青花中較少的人物故事圖,卻在粉彩中比較多。此外,粉彩瓷中諧音的「蝠」(福)、「鹿」(祿)圖案十分多見。當時突出的是所謂「過枝」技法,即盤、碗的圖案花紋從器身到器蓋,或從器里到器外壁連續彩繪燒成,一般的過枝大多是桃果、牡丹玉蘭等圖案。
雍正粉彩官窯器多數有「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款。民窯精品有私家堂名款,也有圖案標記,以器底繪青花筆、錠和如意,諧言「必定如意」等為突出。
(2)五彩雍正彩瓷雖以粉彩為主流,但雍正初年仍有繼承康熙的五彩製作。只是在整個彩瓷中所佔比例屬極少數。雍正五彩有的風格以仿成化五彩為主,但在器形上有其自己的特色。除初期的康熙風格的器物外,以葫蘆瓶、方花盆、筆筒、套杯和盤、碗類器為多見。雍正五彩的圖案多數偏於幽雅,除傳統的龍、鳳紋外,以人物、花草、簡筆山水和魚藻為突出。五彩中官窯器屬少數,有「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款。民窯器較多,除多數無款外,往往有「澹寧堂藏」之類的堂名款。
(3)鬥彩雍正鬥彩在康熙製作的基礎上,仍有所發展,從傳世實物看,他比雍正五彩的數量多得多。雍正鬥彩以官窯為主,所見器物有二類:小部分是仿成化鬥彩的,如天字罐、雞缸杯、馬蹄杯等,更多的是當時流行的造型,如盤、碗、杯、碟、水盂、燈座、長方花盆、蓋碗、夔足橢圓洗和各式瓶等。
雍正鬥彩由於多數為官窯器,因此其圖案花紋以傳統的雲、風、纏枝花卉、花果為主。當時突出的圖案有所謂的「八蠻進寶」及梵文、梅雀、團龍、團鳳、團花、團花壽字及九桃、暗八仙(輪、螺、傘、蓋、花、罐、魚、腸。)、蝠鹿(福祿)等。
雍正鬥彩在彩繪方面有兩種類型:一是傳統的鬥彩製作,即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另一類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結合,這種新型的鬥彩工藝,開創於粉彩盛行的雍正朝。康熙時期沒有這一類製作。
雍正鬥彩的官窯器大多有年款,一般均為「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其仿成化的器物如雞缸杯等,有書雍正款的,也有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楷書款,書成化款有的單圈,也有的雙圈或雙方框。
雍正彩瓷除粉彩、五彩、鬥彩外,還有釉上紅彩、紅綠彩、墨彩、各種色釉描金器、黃地綠彩、黃地紅彩等。
(4)琺琅彩 和康熙琺琅彩瓷一樣,其瓷胚或白瓷器在景德鎮御廠燒成,繪彩和彩燒的工藝在北京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進行,因此嚴格講不屬於景德鎮窯的製品。
雍正琺琅彩比康熙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康熙時以器物外壁不上釉的半成品,進行滿器外壁色地施彩,而雍正琺琅彩則以白地彩繪為主,他改變了康熙時期只繪花枝,有花無鳥的單純圖案,而以花卉翎毛為最多,山水次之,人物最少。這時琺琅彩瓷的特點之一是在畫面上配以相呼應的題詩,而且書法極佳,並於題詩的引首、句後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紅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與畫面及題詩內容相配合,如畫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畫山水的用「山高」、「水長」章;畫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等。
雍正琺琅彩瓷是結合書、詩、畫及瓷器工藝的綜合藝術品,由於他是宮廷御用的玩賞器物,所見僅碗、盤、花瓶、茶壺等少數小件器,主要收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亦有少量收藏,其胎、釉及彩繪製作都是十分精緻的。雍正帝特別喜愛藍彩和墨彩的瓷器,因此這時期的綠彩和墨彩琺琅彩瓷就更為精細,其白瓷都是胎潔釉凈,潔白如雪;所繪彩料在雍正六年以前都是進口料,六年以後宮廷已能自製琺琅彩料,但監不能說不再使用進口料。
琺琅彩料從其化學組成方面看,可進一步證實粉彩是由琺琅彩演變而來:
①琺琅彩料中含有砷,傳統的五彩不含砷,但粉彩亦含砷。
②琺琅彩中的黃彩是用銻作為呈色劑,傳統五彩的黃色,是鐵的呈色,但粉彩的黃色則亦為銻的呈色。
③琺琅彩中的胭脂紅是用油調施的金紅,傳統五彩的紅色是鐵紅,但粉彩則亦主要用金紅。
此外,有一點情況值得注意,即在琺琅彩料中含有大量硼,而在五彩或粉彩中都不含硼。
雍正琺琅彩瓷大多是「雍正年制」四字楷書藍料方款。
由於雍正琺琅彩瓷十分名貴,傳世有仿品,但仿雍正器較仿乾隆琺琅彩為少。仿品有書「大清雍正年制」款的當然較易識別,至於書藍料款的除要注意其字體規矩的程度,方欄的格式外,主要視其藍料的色澤;同時應注意凡瓷胎特別薄的,反而有後仿的可能,尤其是藍彩和墨彩的製作除了目前收藏於上述各單位的藏品外,流傳在外的要特別當心其後仿的可能性。
5.款識
雍正官窯瓷的款,主要是用在青花和粉彩瓷上的「大清雍正年制」兩行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亦有兩行六字雙方框款主要用於鬥彩器上,但屬少數),其次是三行六字篆書款,多數用於顏色釉瓷上。「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極少。「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四字楷書堆料款只用於琺琅彩瓷;「雍正年制」四字篆書刻款則多用於仿鈞、爐鈞釉或茶葉末等的製品。在特別精緻的粉彩器或仿木紋釉器上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描金款,那是更屬罕見的。凡「清」字寫成「清」的,似屬雍正初年。
雍正官古器戶的民窯器,則大多落各種堂名款,如「正誼書屋」、「浩然堂」、「澹寧堂」、「百一山房」、「望吟閣」、「千松祭用」等等。一般民窯器則有用香爐、靈芝、龍、鳳、鶴、團花等各種圖案標記的。
6.鑒定要點
雍正瓷主要有下列各點:
①雍正時的器物,除以仿明永樂、宣德及成化瓷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形有牛頭尊、貫耳瓶、四聯瓶、燈籠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
②雍正瓷的普遍特徵是釉面有桔皮紋。
③官窯及民窯精品碗、盤圈足均呈滾圓的「泥鰍背」,撫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細膩感。
④碗類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徵,有的口徑與足徑的比例為2:1。
⑤民窯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無釉而有明顯旋痕。
⑥仿永樂、宣德青花器有二個明顯特徵:一是施青料系一筆抹塗,並無永、宣的小筆觸痕;二是用加重點料來冒充永樂、宣德的自然黑鐵斑。
⑦仿永樂甜白碗、盤之類器物,器底完全透亮。
5. 墨彩杯是國家級的繪畫比賽嗎
墨彩杯是的
6. 中國墨彩文化網舉辦的書畫比賽正規嗎
主辦單位是:中央電視台網路傳播中心
這個比賽是比較正規的。
第五屆墨彩杯徵稿啟事「我與奧運同行」
第五屆墨彩杯全國青少年兒童書畫作品電視網路展評徵稿啟事
由中央電視台書畫院主辦的「墨彩杯」全國青少年兒童書畫作品電視展評活動已成功主辦了四屆。該活動得到了全國眾多的書畫藝術教育工作者,少年兒童書畫藝術愛好者及其家長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評,其高質量、高規格的展覽和現場比賽活動被譽為「少兒書畫的國展、國賽」。為了加強「墨彩杯」的宣傳力度,第五屆「墨彩杯」由中央電視台網路傳播中心主辦,於本通知正式發布之日起面向全國公開徵稿。
一、 活動宗旨:傳承書畫藝術,繁榮電視網路,激發書畫才智,創立和諧新風。
二、 宣傳口號:「我與奧運同行,展示中華文明」
三、 主辦單位:中央電視台網路傳播中心
四、 徵稿辦法:1、面向全國(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及海外華人華僑子弟徵集書畫
作品.參評作品分幼兒組(7周歲以下)、兒童組(7周歲以上—12周歲)、少年組(12周歲以上至17周歲)、青年組(17周歲以上至多30周歲) 2、徵稿內容:書法類(毛筆、硬筆、篆刻作品) 美術類(國畫、油畫、水粉、水彩、兒童畫、素描、電腦美術作品等)
五、徵稿要求:1、作品主題:體現奧林匹克精神與反映我與奧運的作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與弘揚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的作品。展現青少年兒童朝氣蓬勃/健康向上的生活作品。參評作品規格:書法、國畫最大幅面不得超過6尺整宣紙,篆刻不得少於4方,粘貼成印屏,美術類\西畫類作品不得超過對開紙。 2、請郵寄原稿,作品一律不退。 3、參評作品請務必在作品背面寫清作者姓名、性別、年齡、指導教師、聯系電話、詳細通訊地址及郵編。 4、團體組請附作品清單、指導教師簡歷及作品、聯系電話。 5、每件作品交評審及通聯費15元。
六、展評辦法 1、本次活動在央視國際網站(CCTV.COM)設立活動官網,.組委會收到稿件半月內即將參評名單及優秀作品在活動官網「簽到大廳」和中國墨彩文化藝術網同時發布,參評者可及時查詢相關信息 2、評審分作品初評、在線復評和現場決賽三步進行。作品初評由組委會組織專家對全部參評作品進行初評;選出優秀作品在網上發布,接受全國專家學者、參賽作者及網友復評;選出部分優勝者參加由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委團坐陣的現場決賽。3、所有獲獎作品將在央視國際網站活動官網和中國墨彩文化藝術網上展播一年,個人獎各組積分前三名將授予「2008中國優秀小書畫家」稱號,獲得榮譽稱號的小書畫家邀請參與央視國際的訪談節目。超過50人以上的團隊在央視國際和墨彩網上專題展播。
七、獎項及獎勵 個人獎:作品初評設優秀獎(分一、二、三等獎)和入圍獎,入圍獎參加網上復評;網上復評設人氣獎和實力獎,人氣獎和實力獎獲獎作者參加現場決賽;現場決賽設金、銀、銅獎。個人獎各組積分前三名將授予「2008中國優秀小書畫家」稱號。團體獎設最佳組織獎和團體優勝獎(特、一)。獎勵 個人獎:初評的優秀獎(一、二、三等獎)頒發證書,網評的人氣獎和實力獎頒發獎牌證書,現場決賽金、銀、銅獎頒發獎杯、證書和價值千元的獎品。團體獎頒發證書、獎牌。
八、頒獎晚會根據贊助企業的情況決定,晚會將在贊助企業的省級電視台直播,中央電視台錄播。
九、徵稿時間:即日起至2008年1月15日止(以當地郵戳為准)
十、通聯辦法:
稿件請寄:北京市豐台區分鍾寺東四道口甲2號墨彩杯組委會 郵編:100078
聯系人:劉迎紅 樊孝全 聯系咨詢電話: 010-87695601,87694568 傳真:87694568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更多比賽=》 賽才網 !
7. 如何辨別民國粉彩
粉彩瓷和淺絳彩瓷都是釉上彩瓷,不同的是: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也有一種說法是加入鉛粉,讓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淺絳彩不用,它是直接將淡礬紅、水綠等彩色直接畫上瓷胎,所以粉彩會有渲染而淺絳沒有。
粉彩摸上去突出感強,尤其是雍正乾隆的粉彩,用料多,顯得又粉又厚。淺絳的突出感極弱。清末民初時期的淺絳彩多加入了文人畫的風格,而粉彩則是沿用青花的繪畫風格。從磨損程度而言,淺絳彩更易受磨損,往往脫彩嚴重。人物或者花鳥都到了看不清的地步。粉彩由於彩料較厚,相對較易保存完好。
(7)墨彩花卉杯擴展閱讀
粉彩始創於1919年,主要用於繪制粉畫,有很強的覆蓋性,色彩明快,顏色種類繁多,在任何粗糙的表面(素描紙,黑板,石頭,貓臉等等)都可繪制,筆觸類似油畫,作畫方法類似水彩畫先薄後厚,先淺後淡,上色輔助工具是紙擦筆,手指,海綿等。
早在清康熙年間,粉彩作為瓷器釉上彩繪藝術已開始了萌芽;到雍正時期,已趨成熟,並形成粉彩裝飾的獨特風格;乾隆時期粉彩已非常興盛。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緻,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8. 民國仿乾隆的粉彩瓷碗值錢嗎
乾隆粉彩器的內面及底足常施綠釉,其中內面為淡綠釉,底面為綠釉。綠色淺淡而閃黃,表面有小皴紋。胎釉結合牢固,極少剝落。綠里粉釉中以金線勾繪紋飾輪廓或口塗金者為精品。嘉慶以後所制則綠色深重,多見剝落。粉彩是乾隆彩瓷的主流,官窯和民窯都大量燒造。除白地粉彩外,還有各種地色的粉彩瓷,如豆青地、紅地、黃地、藍地、綠地、胭脂紅地、木紋釉地、碎紋地等。有的琢器上下部分為色地,腹部為白地或色地開光,開光處繪粉彩紋飾。色地粉彩開光器物,釉地有紅、黃、紫、綠、藍、金、粉等色,其色亦有深淺之分。有的器物在色地上用金彩勾畫紋樣的輪廓,看上去如銅質琺琅彩器。器形:常見的官窯白地粉彩器有百鹿尊、九桃天球瓶,九桃盤及三果、戲嬰碗等。除日用的碗、盤、杯、碟和各式瓶類外,文房用具及各種陳設件和飾件特別多。當時所制的粉彩宗教瓷也較多,如各種菩薩像、佛前的五供(燭台二、花觚二、香爐一)、金奔巴瓶、齋戒牌等。轉心瓶、轉頸瓶、套瓶都是清乾隆年間首創的陳設瓷。民窯粉彩器以碗、盤、茶具為多,其中大量碗、盤也是用壓鳳尾的錦地紋樣裝飾,做工一般較粗,後人所稱的「什錦」器,即指此類,民窯中有大量的粗粉彩瓶、罐、盤、碗、杯、碟及文具。過粗之器稱為「糙粉彩」。紋飾:乾隆粉彩與雍正粉彩相比,已由淡雅清麗而變為濃艷豪華。紋飾的風格有兩大類:一是繼承雍正時期的花卉圖(包括過枝花卉)和少量墨彩山水圖等,仍保持雅靜的風格。另一類則是重色濃彩、錦上添花。乾隆粉彩往往於一件粉彩器上採用壓印、剔劃、繪畫(釉上彩、釉下彩)、開光、色釉、鏤空、堆塑、描金等多種裝飾技法於一件器物上。「軋道」工藝用得也很多,即在器物局部或全器色地上刻劃纖細的花紋,然後加繪各式圖案,這種工藝難度大且費工,看上去富麗堂皇,故有「錦上添花」之稱。乾隆粉彩瓷流行器里施低溫綠釉,有時器底也施綠釉,叫「綠里粉彩」,簡稱「綠里器」。以後此種綠里器粉彩瓷大為盛行,直至清末,也是特點。款識:乾隆粉彩的官窯器大多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少數書「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民窯器亦有書六字及四字篆款的,但款字極不工整。仿品:由於乾隆官窯粉彩器的經濟價值很高,因此清末和民國初年有很多仿製,並且有以乾隆瓷後加彩的,後加彩以綠地、紅地粉彩為多見。
9. 這個瓷器罐值錢嗎
年代:民國
器名:墨彩花卉紋冬瓜罐
民間燒制,為當時殷食人家所用器物,通常成對,目前屬於中低端收藏品。從圖片上看不出是否仍有蓋。若器型完整無損且帶蓋,市場價格單只1000元左右,成對3000元左右;若無蓋且單只,市場價格500元左右。
10. 清代御題粉彩花卉墨彩詩文蓋碗能值多少錢
器釉上彩 特點 以艷黑為主 包括 五彩、琺琅彩、粉彩 目錄 1 彩水墨畫這兩件墨彩瓷器,色彩濃淡有序,繪畫技巧水平較高,結合造型與胎釉應是雍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