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花卉圖
A. 簡述明代陳淳,徐渭花鳥畫作品特點
陳淳,
他的有些作品,所畫質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畫法的影響, 從他現存作品中即可見風格和用筆,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住。在繪畫史上,陳淳與徐渭並稱為"白陽、青藤", 陳淳的繪畫當屬文人雋雅一路的,即"白陽"一派畫家。他繪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頗得氤氳之氣。他的潑墨之功,往往見於畫煙雲之中。在寫意花卉方面,陳淳獨得玄門,筆法揮灑自如,富有疏朗輕健的風姿,用墨設色,則如徐沁所謂"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開明代寫意花鳥畫新格局。筆墨簡潔精練,風格疏爽,追求閑適寧靜的意趣。他在水墨的表現上,能掌握生紙性能,使墨與水分開,從而產生前所未有的種種微妙變化。明清以來畫家,尤其在花鳥畫方面,受他的影響很深。他與徐渭齊名,人稱「青藤、白陽」。
徐渭
他的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賅,用墨多用潑墨,很少著色,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寫意花卉的風格。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干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疾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復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之感。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干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製得宜的濃淡。雖然被徐渭自稱「戲抹」,然而在寫意中仍生動的傳達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韻。它的梧桐圖,只以潑墨筆法繪其一小部分,卻有使人聯想到挺拔正直的參天梧桐。正如翁方綱所說:「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 (《復初齋詩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筆法,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欣賞者營造出一片開闊的審美天地。
B. 陳淳屬於哪個時期的畫家,代表作有哪些
明代畫家陳淳,1482-1544(一作1482-1539),明。字道復,後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回,亦答號白陽山人,蘇州(今江蘇蘇州)人。天才秀發,凡經學古文、詞章,書法、詩、畫,咸臻其妙。少年作畫,亦學元人為精工,中歲忽斟酌米、高間,寫意而已。畫山水淋漓疏爽,不落蹊徑。尤妙寫生,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而疏斜歷亂,偏其反而,咄咄逼真。久之,並淺色淺墨之痕漸無矣。嘗游文徵明之門,徵明嘗微笑謂:「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正書初從文氏,欲取風韻,遂成媚側;行書出楊凝式、林藻,老筆縱橫可賞;小篆瀟灑而勁。巡撫都御史陳公開館禮聘,俾書五經、周禮鏤板置學,名益大震。卒年六十二,一作五十八。現存作品《松菊圖》、《葵石圖》、《菊花圖》、《折枝柿》、《瓶蓮圖》、《花卉》扇面等。陳淳寫意,淡墨欹毫,獨創面目,在寫意花鳥方面顯得更有貢獻,成為明中葉的大家。
C.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了哪些中國書畫珍品
以下是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中國書畫目錄 希望題主採納給分哦
五代 傳董源 溪岸圖 220.3 x 109.2 cm
傳董其昌 詩扇 17.0 x 52.1 cm
倪元璐 自書道中詩 16.8 x 47.9 cm
元 傳夏永 呂洞賓過岳陽樓圖 21.9 x 18.7 cm
元 傳王振鵬 大明宮圖 31.1 x 683.3 cm
元 傳王振鵬 金明池龍舟圖 34.3 cm x 53.8 m
元 傳趙孟頫 花溪浴馬圖 39.1 x 402.6 cm
元 倪敬 寒梅圖 106.5 x 24.8 cm
元 倪瓚 江渚風林圖 59.1 x 31.1 cm
元 倪瓚 秋林野興圖 98.1 x 68.9 cm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94.6 x 35.9 cm
元 元人 人馬圖 45.1 x 38.1 cm
元 元人 仿吳道子觀音坐像 102.9 x 51.8 cm
元 元人 冬鴉禿木圖 41.6 x 37.3 cm (1)
元 元人 冬鴉禿木圖 41.6 x 37.3 cm
元 元人 摹張雨雙詩 29.8 x 160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九歌 32.1 x 467.4 cm
元 元人 摹李公麟蒙人馬駝圖 30.5 x 31.3 cm
元 元人 春郊牧羊圖 24.1 x 24.8 cm
元 元人 梅竹石圖 130.2 x 49.5 cm
元 元人 羅漢像 112.4 x 49.1 cm
元 元人 耕稼圖 26.7 x 506.4 cm
元 元人 蓮池水禽圖 141.6 x 67.9 cm
元 元人 詩扇
元 元人 釋迦三尊圖 96.5 x 48.9 cm
元 元人 高士觀梅圖 94.6 x 29.2 cm
元 元人 黑猿圖 24.4 x 23.8 cm
元 吳鎮 老松屈曲圖 166.1 x 82.6 cm
元 吳鎮 蘆灘釣艇圖 31.1 x 53.8 cm
元 吳鎮 高節凌雲圖 166.7 x 97.8 cm
元 唐棣 摩詰詩意圖 128.9 x 68.7 cm
元 唐棣 霜浦歸漁圖 134.3 x 86 cm
元 夏永 黃鶴樓圖 20.6 x 26.7 cm
元 姚彥卿 雪山行旅圖 98.1 x 54 cm
元 張可觀 露台觀月圖 26.7 x 24.8 cm
元 張羽 松軒春靄圖 92.1 x 31.8 cm
元 張遜 松石圖 90.8 x 41.9 cm
元 方從義 雲山圖 26.4 x 144.8 cm
元 李堯夫 達摩渡江圖 85.6 x 34.1 cm
元 李衎 竹石圖 189.9 x 55.2 cm
元 柯九思 仿文同竹枝圖 107.6 x 47.6 cm
元 王冕 斷橋香雪圖 113 x 50.2 cm
元 王振鵬 維摩不二圖 39.2 x 218.3 cm
元 王蒙 丹崖翠疊圖 67.9 x 34.3 cm
元 王蒙 空林草亭圖 25.1 x 28.3 cm
元 王蒙 素庵圖 136.5 x 44.8 cm
元 盛懋 秋林漁隱圖 102.6 x 33.3 cm
元 盛懋 秋林漁隱圖 26.7 x 33.7cm
元 盛著 秋江垂釣圖 25.9 x 27.4cm
元 羅稚川 古木寒鴉圖 132.1 x 80.3 cm
元 耶律楚材 送劉滿詩 36.8 x 283.8 cm
元 趙原 仿燕范山水圖 24.9 x 77.5 cm
元 趙原 晴川送客圖 95.3 x 35.2 cm
元 趙孟頫 即事絕句 133.4 x 53 cm
元 趙孟頫 雙松平遠圖 26.8 x 107.5 cm
元 趙孟頫 右軍四事 24.4 x 117 cm
元 趙孟頫一門 三世人馬圖 30.2 x 178.1 cm
元 趙蒼雲 劉晨阮肇入天台山圖 22.5 cm x 564 cm
元 邊魯 牡丹孔雀圖 169.9 x 102.2 cm
元 鄧宇 竹石圖 135.1 x 42.2 cm
元 錢選 蘭亭觀鵝圖 23.2 x 92.7 cm
元 錢選 梨花圖 31.3 x 96.2 cm
元 陸廣 丹台春曉圖 61.6 x 26 cm
元 顏庚 鍾馗嫁妹圖 24.4 x 253.4 cm
元 鮮於樞 石鼓歌 44.9 x 459.9 cm
元人 老僧月下讀經圖 74.6 x 33 cm
元明人 雲行雨施圖 44.8 x 190.8 cm
元明人 仿趙雍蒙人馬戲圖 26.7 x 172.7 cm
元明人 仿錢選歸去來辭圖 106.7 x 26 cm
元明人 宮苑嬰戲圖 139.4 x 76.2 cm
元末明初 仿王詵秋林鶴逸圖 24.8 x 25.4 cm
吳寬 喜雨詩 17.1 x 49.5 cm
唐 唐人 四十三行靈飛經墨跡 20.8 x 8.9 cm
唐寅 一年歌 17.3 x 49.8 cm
宋 仿周昉戲嬰圖 30.5 x 48.6 cm
宋 傳劉松年 春山曛暮圖 24.8 x 26 cm
宋 傳夏珪 澤畔疾風圖 26 x 27 cm
宋 傳屈鼎 夏山圖 45.4 x 115.3 cm
宋 傳李唐 觀瀑圖 25.1 x 25.7 cm
宋 傳李唐 重耳復國圖 29.4 x 828 cm
宋 傳李嵩 貨郎圖 26.4 x 26.7 cm
宋 傳李迪 寒柯山鷓圖 23.8 x 24.1 cm
宋 傳楊邦基 聘金圖 26.7 x 142.2 cm
宋 傳江參 百牛圖 31.8 x 221.8 cm
宋 傳燕文貴 江邨圖 24.1 x 25.4 cm
宋 傳燕文貴 秋山蕭寺圖 32.7 x 321.3 cm
宋 傳王齊翰 待詔挑耳圖 25.1 x 47.6 cm
宋 傳直翁 葯山李翱問道圖 31.8 x 84.5 cm
宋 傳趙令穰 江村秋曉圖 23.7 x 104.1 cm
宋 傳趙克夐 藻魚圖 22.5 x 25.1 cm
宋 傳閻次於 松壑隱棲圖 21.4 x 23
宋 傳閻次於 風雨維舟圖 24.8 x 27.3 cm
宋 傳陳居中 胡騎春獵圖 24.1 x 27.3 cm
宋 傳黃宗道 射鹿圖 24.6 x 78.9 cm
宋 周東卿 魚樂圖 30.8 cm x 593.7 cm
宋 夏珪 山市晴嵐圖 24.8 x 21.3 cm
宋 宋人 三猿得鷺圖 24.1 x 22.9 cm
宋 宋人 乞巧圖 161.6 x 110.8 cm
宋 宋人 仿周文矩宮中圖 26 x 146.7 cm
宋 宋人 仿夏圭溪口垂釣圖 23.2 x 23.8 cm
宋 宋人 仿夏珪冒雨尋庄圖 25.6 x 26.4 cm
宋 宋人 仿李成寒林策驢圖 161.9 x 100.3 cm
宋 宋人 仿范寬山水圖 166.1 x 104.5 cm
宋 宋人 仿馬遠松蔭玩月圖 25.4 x 25.4 cm
宋 宋人 仿馬遠洞天論道圖 24.8 x 25.2 cm
宋 宋人 佛祖降世圖 104.5 x 53.7 cm
宋 宋人 冬雁圖 31.4 x 28 cm
宋 宋人 別院春山圖 26.2 x 286.5 cm
宋 宋人 呂洞賓過岳陽樓圖 23.8 x 25.1 cm
宋 宋人 摹韓干圉人呈馬圖 30.5 x 51.1 cm
宋 宋人 新安汪氏譜牒 33.3 x 24.8 cm
宋 宋人 明皇幸蜀圖 113.7 x 82.9 cm
宋 宋人 春光先到圖 23.8 x 24.4 cm
宋 宋人 水牛圖 23.2 x 24.1 cm
宋 宋人 泛舟柳塘圖 23.3 x 24.9 cm
宋 宋人 猿鹿圖 17.8 x 22.2 cm
宋 宋人 琉璃堂人物圖 31.4 x 128.4 cm
宋 宋人 睢陽五老圖畢世長像 40 x 32.1 cm
宋 宋人 竹梅小禽圖 25.7 x 26.7 cm
宋 宋人 維摩詰經圖 27.9 x 794.7 cm
宋 宋人 蘆鷺圖 25.2 x 26.2 cm
宋 宋人 豳風圖 29.2 × 1398.9 cm
宋 宋人 雪景待渡圖 25.1 x 25.7 cm
宋 宋人 雪橋買魚圖 24.8 x 26.0 cm
宋 宋人 風雨拉纖圖 24.1 x 25.7 cm
宋 宋人 騎驢圖 64.1 x 33 cm
宋 宋徽宗 翠竹雙禽圖 33.7 x 55.4 cm
宋 宋高宗、馬和之 詩經國風畫意 27.8 x 663.6 cm
宋 張即之 行書杜甫樂游原詩殘卷 32.4 x 76.8 cm
宋 李公麟 孝經圖 21.9 x 475.6 cm.part1
宋 李公麟 孝經圖 21.9 x 475.6 cm.part2
宋 李結 西塞漁社圖 40.6 x 136.5 cm
宋 梁楷 澤畔行吟圖 22.9 x 24.3 cm
宋 米友仁 雲山圖 27.6 x 57 cm
宋 米芾 吳江舟中詩 31.1 x 557 cm
宋 蘇軾 墨竹圖 54.3 x 33 cm
宋 趙孟堅 梅竹三詩譜 34 x 353.1 cm
宋 趙孟堅 水仙圖 33.2 x 374 cm
宋 郭熙 樹色平遠圖 35.6 x 104.4 cm
宋 金處士 十王圖五幅 129.5 x 49.5 cm
宋 馬和之 詩經小雅鴻雁之什六篇圖 32.4 x 1304.9 cm
宋 馬遠 月下賞梅圖 25.1 x 26.7 cm
宋 馬遠 觀瀑圖 25.1 x 26 cm
宋 馬遠 高士觀瀑圖 29.1 x 27.6 cm
宋 馬麟 蘭圖 26.5 x 22.5 cm
宋 馬麟 春山喬松圖 25.2 x 26 cm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 41.6 x 241.3 cm (1)
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 41.6 x 241.3 cm
宋 黃庭堅 廉頗藺相如列傳 33.7 x 1840.2 cm
宋 龔開 壺天樂圖 29.8 x 431.8 cm
宋元人 六馬圖 46.2 x 168.3 cm
宋光宗 五言聯團扇 21.3 x 21 cm
宋孝宗 池上詩團扇 22.9 x 24.4 cm
宋孝宗 漁父詩團扇 23.5 x 25.4 cm
宋理宗 暮春詩團扇 24.4 x 23.5 cm
宋理宗 枝上詩團扇 27.9 x 24.1 cm
宋理宗 湖上詩團扇 25.1 x 25.1 cm
宋理宗 潮聲聯團扇 20.8 x 22.1 cm
宋理宗 秋深聯團扇 23.7 x 17.8 cm
宋至明 傳宋徽宗 荔枝山雀圖三幅
宋高宗 天山詩團扇 23.5 x 24.4 cm
張鳳翼 七言律詩 15.9 x 49.5 cm
文彭 臨獻之地黃湯帖 15.2 x 48.3 cm
文徵明 三詩 16.2 x 51.4 cm
文徵明 夏日雨後書詩扇 16.2 x 49.5 cm
明 丁雲鵬 十八羅漢圖 21 x 233.7 cm
明 傳仇英 星宿神形圖 19.2 x 402 cm
明 傳仇英 清明上河圖 29.2 x 645.2 cm
明 傳仇英 白描羅漢圖 34.4 x 524.2 cm
明 傳仇英 韃靼狩獵圖
明 傳吳寬 扇面17.5 x 49.5 cm
明 傳周天球 扇面 17.5 x 54.0 cm
明 傳唐寅 冬景圖 18.4 x 51.1 cm
明 傳唐寅 墨竹圖 29.1 x 150.2 cm
明 傳唐寅 蕉葉睡女圖 20.3 x 61.0 cm
明 傳張弼 千字文 31.1 x 755.7 cm
明 傳彭年 書扇 16.5 x 47.0 cm
明 傳文嘉 湖岸亭圖 17.5 x 49.5 cm
明 傳文彭 扇面 19.1 x 53.3 cm
明 傳文徵明 山水 18.1 x 52.1 cm
明 傳文徵明 玉蘭圖 27.9 x 133 cm
明 傳王寵 扇面 17.1 x 50.8 cm
明 傳王穉登 扇面 16.8 x 49.5 cm
明 傳董其昌 仿米家山水圖 25.9 x 219.1 cm
明 傳藍瑛 仿黃公望山水 16.8 x 52.1 cm
明 傳陸治 山水 18.4 x 48.9 cm
明 傳陳洪綬 扇面 16.2 x 50.5 cm
明 傳陳洪綬 花瓶圖 162.2 x 60 cm
明 傳陳淳 花卉圖冊 32.5 x 57.3 cm
明 倪元璐 雲石圖 130.8 x 45.4 cm
明 劉俊 漢殿論功圖 166.4 x 106 cm
明 卞文瑜 秋窗讀易圖 26 x 108 cm
明 吳弈 篆書怡松卷首 32.4 x 144.8 cm
明 周天球 人日雪霽集虎丘詩頁 18.7 x 30.5 cm
明 周天球 扇面 18.3 x 53.7 cm
明 唐寅 垂虹別意圖 29.7 x 107.6 cm
明 唐寅 山水八段圖 32.4 x 413.7 cm
明 唐寅 春雷墨竹圖 17.3 x 49.8 cm
明 唐寅 答門生李子元詩 27 x 25.1cm
明 唐寅 致若容札 26.7 x 64.1 cm
明 唐寅 葦渚醉漁圖 72.2 x 37 cm
明 唐寅 薛濤戲箋 30.8 x 30.8 cm
明 唐寅 觀瀑圖 52.7 x 24.8 cm
明 夏昶 清風高節圖 203.4 x 59.7 cm
明 姚綬 文字飲詩書畫 23.3 x 77.2 cm
明 宋克 七言律詩 26.7 x 69.2 cm
明 宋珏 手札 22.4 x 24.4 cm
明 宋珏 手札 29.2 x 45.7 cm
明 居節 雨後詩 15.9 x 47.8 cm
明 張瑞圖 後赤壁圖 27.9 x 320 cm
明 張瑞圖 赤壁賦 28.9 x 19.1 cm
明 張路 習畫圖 148.9 x 98.7 cm
明 惲向 山水冊十開 26 x 15.2 cm
明 戴進 涉水返家圖 167.6 x 82.6 cm
明 文從簡 扇面 16.5 x 53.3 cm
明 文仲義 書扇 16.8 x 49.2 cm
明 文嘉 為項元汴作山水圖 117.5 x 39.8 cm
明 文嘉 致姚制函 21.6 x 38.7 cm
明 文彭 送林俊還閩詩稿 29.2 x 39.7 cm
明 文徵明 上岳丈吳愈函 22.9 x 30.8 cm
明 文徵明 東林避暑圖 31.8 x 108 cm(缺一幅)
明 文徵明 小楷陸機文賦 23 x 117.8 cm
明 文徵明 拙政園八景 26.4 x 27.3 cm
明 文徵明 瀟湘八詠冊頁 21.0 x 19.7 cm
明 文徵明 藂桂齋圖 31.6 x 56.2 cm
明 文徵明 高士隱居圖 95.3 x 45.7 cm
明 明人 仿仇英山水 37.9 x 240 cm
明 明人 仿仇英蘇惠織錦璇璣圖 25.6 x 311.8 cm
明 明人 仿吳鎮墨竹圖 31.8 x 665.5 cm
明 明人 仿夏圭長江萬里圖 59.4 x 487.7 cm
明 明人 傳吳鎮墨竹圖 34.3 × 527.7 cm
明 明人 傳李公麟神仙圖 34.0 x 215.9 cm
明 明人 四時山水圖 35.1 x 569.9 cm
明 明人 胡笳十八拍 28.6 x 1196.3 cm
明 李喬 書扇 16.5 x 51.4 cm
明 杜堇 伏生受經圖 147 x 104.5 cm
明 楊文驄 書扇 16.8 x 53.3 cm
明 汪懋麟 書扇 15.9 x 48.9 cm
明 沈仕 雙詩 18.4 x 49.5 cm
明 沈周 四季花卉圖 27.5 x 504.8 cm
明 沈周 溪山秋色圖 20.6 x 640.7 cm
明 沈周 雨夜幽寂圖 79.7 x 33.3 cm
明 沈周、文徵明 山水合璧圖 36.8 x 1729.3 cm
明 沈度 致梁仲仁書 26 x 33.7 cm
明 焦竑 手札 27 x 16.8 cm
明 王寵 致南村書 25.7 x 34.0 cm
明 王穉登 七言詩 18.1 x 51.4 cm
明 王穉登 殘稿 24.4 x 40.2 cm
明 王穉登 短札 24.6 x 13.5 cm
明 王衡 書詩 19.1 x 56.5 cm
明 王鏊 書詩 17.1 x 50.2 cm
明 王鏊 尺牘 24.1 x 29.2 cm
明 王鏊 贈別詩 207 x 63.5 cm
明 范允臨 書扇 17.8 x 53.3 cm
明 莫是龍 書花底詩 15.2 x 48.4 cm
明 董其昌 書謝惠連雪賦 26.7 x 183.7 cm
明 董其昌 仿古山水冊頁 32.1 x 23.2 cm
明 董其昌 山水八景冊頁 24.4 x 16 cm
明 董其昌 王維五言絕句詩 188.9 x 74.3 cm
明 董其昌 致陳繼儒二札 23 x 23 cm
明 董其昌 荊溪招隱圖 26 x 92.6 cm
明 藍瑛 仿宋元圖冊 31.6 x 24.8 cm
明 藍瑛 春江漁隱圖 184.8 x 90.8 cm
明 藍瑛 紅友圖 148.9 x 47.3 cm
明 薛明益 手札 14.6 x 45.7 cm
明 謝環 杏園雅集圖 37.1 x 243.2 cm
明 趙左 仿大痴山水 24.4 x 631.5 cm
明 邢侗 蘭州詩 15.2 x 48.3 cm
明 鄒之麟 書詩 16 x 52.4 cm
明 鄭重 搜山圖 27 x 847.1 cm
明 錢榖 蘭亭修契圖 24.1 x 435.6 cm
明 阮大鋮 書扇 17.8 x 50.2 cm
明 陸應陽 書扇 15.1 x 46.7 cm
明 陸治 桃花錦浪圖 16.5 x 46.7 cm
明 陸治 種菊圖 106.7 x 27.3 cm
明 陳元素 書詩 17.5 x 53 cm
明 陳名夏 書扇 16.5 x 52.1 cm
明 陳洪綬 准提佛母法像 125.1 x 48.4 cm
明 陳洪綬 扇面合冊 24.1 x 52.1 cm
明 陳洪綬 摹古冊頁 17.8 x 17.8 cm
明 陳洪綬 林亭清話圖扇面 20.3 x 55.9 cm
明 陳洪綬 畫冊 22.2 x 9.2 cm
明 陳洪綬 陳小蓮 雜畫冊十一開 22.2 x 21.7 cm
明 陳淳 溽暑花卉圖 320.4 x 99.7 cm
明 陳淳 重陽詩 17.1 x 51.4 cm
明 陳繼儒 書李白登廬山觀瀑布詩 18.4 x 51.4 cm
明 陳繼儒 書詩 16.5 x 49.5 cm
明 陳繼儒 劉敬仲記 30 x 15.6 cm
明 陳繼儒 詩贈董其昌 21.9 x 29.8 cm
明 項元汴 山水詩畫 30.2 x 92.7 cm
明 項聖謨 山水花鳥冊頁 28.3 x 22.5 cm
明 項聖謨 梅枝圖16.5 x 50.8 cm
明 項聖謨 秋景圖頁 24.8 x 33 cm
明 魏之克 金陵四季圖 31.3 x 1183.6 cm
明 黃道周 松石圖 173 x 47 cm
明 龔鼎孳 書扇 16.5 x 52.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白蓮社圖 30.2 x 593.1 cm
明清人 仿李公麟群仙理佛圖 34 x 215.9 cm
明清人 仿趙孟頫山陰修契圖 33.3 x 348 cm
明清人 仿趙孟頫相馬圖 30.5 x 102.9 cm
明清人 仿郭忠恕洛陽輞川圖 31.8 x 490.2 cm
明清人 傳仇英仿李昭道湖畔宮圖 35.9 x 27.0 cm
明清人 傳倪瓚九龍山居圖並十三跋 27.9 x 146.1 cm
明清人 傳李公麟龍王請齋圖 147.3 x 28.9 cm
明清人 傳沈周 四松圖 154.0 x 60.3 cm
明清人 傳沈周 帆艇圖 24.4 x 37.6 cm
明清人 傳沈周 柳亭圖 24.3 x 37.5 cm
明清人 傳沈周 秋葉圖 24.4 x 37.8 cm
明清人 傳沈周 過橋圖 24.4 x 37.6 cm
明清人 傳沈周山水 17.5 x 52.7 cm
明清人 傳沈周秋渚浴禽圖 29.2 x 453.1 cm
明清人 傳錢選洗象圖 34.0 x 57.2 cm
明清人 傳陳淳山水 32.7 x 750.6 cm
明清人 養正圖十則 34.3 x 52.1 cm
明清人 寫經三卷
明清人 摹趙孟頫西成歸樂圖 22.9 x 89.5 cm
明清人 翎毛圖 32.9 x 199.7 cm
楊妹子 春日詩團扇 23.2 x 24.4 cm
楊妹子 薔薇詩團扇 23.5 x 24.5 cm
沈周 為漢文詩 16.5 x 47 cm
清 傳八大山人 書畫冊頁 19.7 x 17.6 cm
清 傳惲壽平 山水 17.5 x 52.1 cm
清 傳惲壽平 桂圖 20.6 x 30.5 cm
清 傳惲壽平 百花圖 41.9 x 649 cm
清 傳惲壽平 菊圖 30.2 x 20.6 cm
清 傳査士標 書扇 15.9 x 51.4 cm
清 傳王原祁 仿倪瓚山水 16.5 x 49.5 cm
清 傳王時敏 山水 16.5 x 52.1 cm
清 傳王翚 中秋夜景圖 57.2 x 40.6 cm
清 傳王翚 仿燕文貴山水 16.5 x 48.9 cm
清 傳王翚 采苓圖 17.1 x 50.8 cm
清 傳王鑒 仿徽宗山水 16.2 x 52.1 cm
清 傳王鐸 扇面 16.2 x 51.4 cm
清 八大山人 與文玉書 17.1 x 49.5 cm
清 八大山人 雙鷹圖 187.3 x 90.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冊頁 18.7 x 23.2 cm
清 八大山人 山水十二冊頁 25 x 34 cm
清 八大山人 致鹿邨先生十札 19.7 x 13.8 cm
清 八大山人 荷塘戲禽圖 27.3 x 205.1 cm
清 八大山人 魚石圖 135.3 x 61 cm
清 弘仁 幽谷泉聲圖 102.9 x 41 cm
清 惲壽平 臨帖三種 17 x 50.8 cm
清 惲壽平 仿宋元諸家山水冊 27 x 39.7 cm
清 惲壽平 夏夜荷塘圖 209.1 x 98.3 cm.jpg
清 惲壽平 花卉 17 x 50.8 cm
清 樊圻 為玉翁作山水冊 15.2 x 18.9 cm
清 樊圻 山水冊 16.8 x 20.3 cm
清 法若真 畫說 31.1 x 367 cm
清 王原祁 為瞻亭作山水 95.3 × 47 cm
清 王原祁 仿吳鎮山水圖 108.6 x 51.4 cm
清 王原祁 江國垂綸圖 26 x 146.1 cm
清 王原祁 輞川圖 35.6 x 545.5 cm
清 王時敏 仿黃公望山水 15.7 x 49.5 cm
清 王時敏 仿黃子久山水圖 134.6 x 56.5 cm
清 王時敏、王鑒 仿古山水冊 25.7 x 16.5 cm
清 王翚 仿巨然燕文貴山水圖 31.1 x 402.3 cm
清 王翚 仿李成雪霽圖 112.7 x 35.9 cm
清 王翚 太行山色圖 25.3 x 209.4 cm
清 王翚 康熙皇帝南巡圖第三卷(濟南至泰山) 67.9 x 1393.8 cm
清 王翚 溪山雨霽圖 114 x 45.4 cm
清 王翚 雨過山圖 16.4 x 49.2 cm
清 王翚、王時敏 仿古山水冊 22 x 33.8 cm and 25.4 x 33 cm
清 王鑒 仿古山水冊頁 29.8 x 31.4 cm
清 王鐸 尺牘 27.3 x 15.2 cm
清 王鐸 山水圖 55.9 x 27 cm
清 石濤 五詩 17.5 x 44.5 cm
清 石濤 人物山水圖 21.6 x 28.6 cm
清 石濤 十六羅漢圖 46.4 x 598.8 cm
清 石濤 四季景觀冊頁 21 x 31.4 cm
清 石濤 尋仙冊頁 14.9 x 27.3 cm
清 石濤 山水 17.5 x 44.5 cm
清 石濤 歸棹冊頁 21.1 × 13.5 cm
清 石濤 游張公洞之圖 45.9 x 286.4 cm
清 石濤 秋林人醉圖 161 x 70.5 cm
清 石濤 重陽山水 71.6 x 42.2 cm
清 石濤 野色冊頁 27.6 x 24.1 cm
清 石濤 題忍菴畫像 58 x 136.8 cm
清 石濤 黃山三十六峰意圖 205.9 x 78.7 cm
清 翁同龢 一筆虎 129.5 x 67.3 cm
清 鄭燮 蘭竹圖 34.9 x 374.7 cm
清 鄭燮 遠山煙竹圖屏 179.1 x 68.3 cm
清 金農 為馬曰琯作畫詩 16.8 x 26.4 cm
清 金農 冊頁 28.6 x 23.8 cm
清 金農 梅花冊頁 25.4 x 29.8 cm
清 髡殘 石樑飛瀑圖 125.7 x 61 cm
清 龔賢 雲山居圖 325.1 x 112.4 cm
清 龔賢 冬景山水圖 165.7 x 48.9 cm
清 龔賢 十二月令山水冊 30.2 x 62.9 cm
清 龔賢 山水冊 22.2 x 44.1 cm
清 龔賢 樹景山水冊 15.9 x 19.1 cm
清 龔賢 水墨山水冊配詩 27.3 x 41 cm
王谷祥 五言律詩兩首 16.2 x 47.3 cm
王鐸 臨虞世南賢兄帖 16.8 x 52.7 cm
祝允明 書陳鶴詩 19.1 x 49.5 cm
董其昌 節書歸去來辭 17.5 x 50.5 cm
D. 寫意花鳥畫的歷史畫派
五代黃筌、徐熙並起,漸成兩大系統,以後繼續衍生。明代花鳥畫演變成四大系統,一為邊景昭、呂紀的黃氏體,二為林良、徐渭的大寫意體,三為陳淳的簡筆水墨淡彩小寫意體,四為周之冕的勾花點葉兼工寫體。《國朝畫征録》卷下則把花鳥畫歸納為三派,稱「花鳥有三派:一為勾染,一為沒骨,一為寫意。勾染,黃筌法也;沒骨,徐熙法也。後世多學黃筌,若元趙子昂、王若水,明呂紀,最稱好手;周之冕略兼徐氏法,所謂勾花點葉是也。……其寫意一派,宋時已有之,然不知始自何人。至明林良,獨擅其勝,其後石田、白陽輩,略得其意,若其全體之妙,非大有力者學之必敗」(李來源、林木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實》,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40頁)。
五代黃筌、徐熙兩大系統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的重要的畫派衍生。明代花鳥畫的四大系統,亦是考察中國花鳥畫派衍生之變的重要窗口。邊景昭,字文進,博學能詩,擅畫花鳥,繼承兩宋院體工筆重彩的傳統,作品妍麗堂皇,精細工緻,韓昂《圖繪寶鑒續編》稱其作品「不但勾勒有筆,其用墨無不合宜」。傳世之作有《竹鶴圖軸》、《竹鶴雙清圖軸》(與王紱合作)、《杏竹春禽圖軸》、《三友百禽圖軸》等。上海博物館藏《杏竹春禽圖軸》以杏花竹報春訊,以春禽寄春意,滿目春光,生機勃勃。呂紀畫花鳥畫十分出色,他近學邊景昭,遠師南宋畫院體格,敷色絢爛,為明代院體花鳥畫家代表之一。上海博物館藏其《浴鳧圖軸》作品,很好地處理了浴鳧與流水的關系,構圖大膽,筆墨流暢,設色雅淡,氣息清和,體現了明代花鳥畫家的嫻熟技法和時空營造能力。林良的花鳥畫注重寫意,墨氣豪放,對於文人水墨寫意花鳥畫的建樹,具有啟迪意義。他擅畫水墨花鳥,上海博物館藏其《雙鷹圖軸》,氣勢磅礴,鷹目炯炯,枝葉穿插,墨色淋漓,反映了明代院體畫之十足神采。徐渭的大寫意體用筆簡練,不求像物,重在寫其意趣性情,故稱「寫意」。他的畫較之以前的減筆寫意畫更為簡約概括,放逸豁達,故謂「大寫意」。徐渭十分推崇陳淳、謝時臣、陳鶴。他關注陳淳的寫意花鳥之道,曾跋《陳白陽卷》曰:「陳道復花卉豪一世。」在《徐文長文集?書謝叟時臣淵明卷為葛公旦》中贊賞謝時臣的山水勁筆多墨,稱「吳中畫多惜墨,謝老用墨頗多,其鄉訝之」。而對陳鶴的水墨花卉則嘆之「滃然而雲,瑩然而雨,炫炫然而露也,殆所謂陶之變耶」。(明徐渭《徐文長文集·書陳山人九皋氏三卉後》)徐渭的作品題材囊括花卉、草木、瓜果、魚蟲、走獸、山水和人物,尤以花卉著名。上海博物館藏其《花果圖卷》用筆放縱,水墨酣暢,詩畫並茂,畫壇稱頌。上海博物館所藏《牡丹蕉石圖軸》、《擬鳶卷》,台灣故宮博物院所藏《墨竹卷》、《寫生圖卷》,南京博物院所藏《雜花圖卷》,故宮博物院所藏《墨花十二段圖卷》、《四時花卉卷》、《墨花九段卷》,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雜花捲》,雲南省博物館所藏《水墨花卉卷》等,都是難得的傳世之作,從中足見徐渭大寫意的精彩筆墨。陳淳,字道復,他的簡筆水墨淡彩小寫意在畫壇佔有重要地位。他於晚年創作的花卉長卷頗有特色,有時以四季為序,有時時空交叉,頗見水墨組合的視覺沖擊力。上海博物館所藏《墨花十二種圖卷》,畫了梅花、蘭花、玫瑰、百合、月季、紫薇、秋葵、桂花、芙蓉、菊花、水仙和山茶,姿態各異,繁花爛漫,寫意抒情,水墨淋漓。上海博物館所藏《花果圖卷》、《山茶水仙圖》、《花卉圖冊》等也屬陳淳水墨華章,令人駐足。其實,說陳淳的花鳥畫貴於簡筆水墨淡彩的小寫意,這只是注重從沈周的水墨寫生至陳淳的水墨寫意的飛躍而言,實際上陳淳在晚年的花鳥佳作中已呈現潑墨大寫意的體貌。徐渭的大寫意筆墨就得益於陳淳。世稱「青藤白陽」,其實青藤亦源於白陽。論及周之冕的勾花葉兼工寫作品,也是探索明代畫派衍生之變的必然落筆之處。周之冕的「勾花點葉」源於孫隆、沈周和陳淳之法,他是集大成而用之,推陳而出新。王世貞曾對明代中期三位寫意畫家陳淳、陸治和周之冕作了評價,所謂「道復(陳淳)妙而不真,叔平(陸治)真而不妙,周之冕撮二子之長」。南京博物院藏《桂子圖》和故宮博物院藏《花卉圖卷》都是周之冕的代表作。上海博物館藏周之冕《花鳥圖冊》的花鳥傳神,「勾花點葉」,寫意中兼工筆,墨韻中見色彩,從中可以洞察明代畫派衍生的脈胳。
在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史上,盡管畫派林立,技法有異,可是在注重寫生這一點上,卻形成共識,綿延後續。宋徽宗趙佶重花鳥寫生,流傳諸多佚事。他要求畫月季花和牡丹花時仔細觀察,能畫出不同時間的變化。一次,眾畫家寫生孔雀,只重生動富麗,畫孔雀升墩為先舉右腳。趙佶告知需細心體察,發現孔雀升高時必定先舉左腳,被傳為畫壇佳話。趙佶重視寫生,使創作極受裨益,他的作品被鄧椿譽為「妙體眾形,兼備六法」。上海博物館藏趙佶《柳鴉蘆雁圖卷》,盡得高雅之氣,柳葉低垂,吟鴉自在,蘆雁嬉水,一派休閑清景。其中神韻之妙,不能說和平時重寫生、察細微無關。元代水墨寫生畫的高手當推陳琳、王淵和張中。陳琳藉助寫生,突破了傳統工筆重彩畫技法,以水墨淡彩法描繪物象,形成了富有藝術個性的勾、刷、點、染之法,造型嚴謹,筆簡意高,其《溪鳧圖軸》為花鳥畫史論所褒揚。王淵從寫生中得清淡之氣,其佳作《花竹集禽圖》和《花竹錦雞圖》對後世影響很大。張中在當時被人稱為「寫生第一」,採用水墨暈染,深得文人寫意之神韻,上海博物館藏其《芙蓉鴛鴦圖》,出筆清新典雅,鴛鴦與水極富動勢,堪稱從寫生中贏得生機。陳淳繪畫也看重寫生,其《漫興花卉圖冊》自跋中曰:「古人寫生自馬遠、徐熙而下,皆用精緻設色,紅白青綠必求肖似物物之形,無纖毫遺者,蓋真得其法矣。」他還談到少年時就「有心於此,既而想造化生物萬有不同,而同類者又秉賦不齊而形體亦異」。周之冕則善於觀察禽鳥生活動態,落筆皆有生意。其繪畫成就自然得寫生之妙。清代任頤的畫風清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重視寫生,善於捕捉生活感受。平時他留意觀察花鳥、家畜,往往聚精會神,十分專一。有一次他爬出天窗,翻到屋頂上細察貓兒打架,全神貫注勾畫速寫,客人來了,不知其去處,最後竟在屋頂上見到他。上海博物館藏任頤《花鳥冊》極富生氣,實是其對物象感受的筆墨定格。當然,古人之所謂寫生,有異於今天西畫中的寫生。「天地間,物物有一種生意」(祝允明語),生和意密不可分,寫生和寫意難以分離。不言而喻,寫生就是寫物之生氣、生意。寫生之法推動中國花鳥畫生機勃發、綿延發展。
E. 簡述明代陳淳,徐渭花鳥畫作品特點
陳淳,
他的有些作品,所畫質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畫法的影響,
從他現存作品中即可見風格和用筆,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住。在繪畫史上,陳淳與徐渭並稱為"白陽、青藤",
陳淳的繪畫當屬文人雋雅一路的,即"白陽"一派畫家。他繪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頗得氤氳之氣。他的潑墨之功,往往見於畫煙雲之中。在寫意花卉方面,陳淳獨得玄門,筆法揮灑自如,富有疏朗輕健的風姿,用墨設色,則如徐沁所謂"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開明代寫意花鳥畫新格局。筆墨簡潔精練,風格疏爽,追求閑適寧靜的意趣。他在水墨的表現上,能掌握生紙性能,使墨與水分開,從而產生前所未有的種種微妙變化。明清以來畫家,尤其在花鳥畫方面,受他的影響很深。他與徐渭齊名,人稱「青藤、白陽」。
徐渭
他的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賅,用墨多用潑墨,很少著色,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寫意花卉的風格。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干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疾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復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之感。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干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製得宜的濃淡。雖然被徐渭自稱「戲抹」,然而在寫意中仍生動的傳達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韻。它的梧桐圖,只以潑墨筆法繪其一小部分,卻有使人聯想到挺拔正直的參天梧桐。正如翁方綱所說:「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
(《復初齋詩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筆法,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欣賞者營造出一片開闊的審美天地。
F. 陳淳的代表作品
陳淳中年以後間作山水,技法學米友仁、高克恭,多以江南風景為題材,手法簡練,極具迴文人生活答情趣,文徵明曾微笑著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存世作品有《紅梨詩畫圖》、《山茶水仙圖》、《葵石圖》、《罨畫圖》等。其子陳括繼承父風、擅花卉。
G. 中國古代花鳥畫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在花鳥畫發展不同
民間繪畫的花鳥畫傳統是寫生的,是符合於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的創作方法,是熱愛生活,觀察生活,研究生活,從而熟悉生活,通過豐富的想像,大膽的誇張,用精簡提煉的筆墨,描寫瞬間的動態——包括風晴雨露的花卉在內,它似乎不應該被認為是「靜物畫」。花鳥畫家們所以能夠把花鳥瞬息萬變的動態捕捉住,是與畫家對生活的熱愛、熟習和觀察研究分不開的。加上他們豐富的想像,熟練的寫生,對於瞬間事物,閉目如在眼前,下筆如在腕底,很自然地創造出又真實、又概括、又生動、又傳神的作品,這作品完全可以做到玉樹臨風,鶯簧百囀,成為動的花鳥畫獨特的風格。
鳥獸草木之名,在商周時代已經在民間歌謠——《詩經》中大量地出現了。同時,勞動人民在商代的青銅器花紋上已塑造了鳳的形象。此後簡單的花朵、生動的禽鳥等,我們從銅器、陶器、玉器、漆器、磚、瓦以及壁畫上都可以見到活生生簡練概括的形象。東晉顧愷之傳世的《女史箴圖》,在「日盈月滿」那一段里,他畫了兩只朱紅色的長尾鳥,一隻驚飛回望,一隻伸頸欲飛,非常生動,在流傳至今的卷軸畫上,這算是最早的了,當然長沙楚墓出土的《龍鳳人物帛畫》更在前。
自東晉經南北朝到隋唐,中國繪畫汲取外來文化,營養自己,更加多樣化。那時在文獻上已有一些花鳥畫家出現。同時,民間畫家的遺跡,在壁畫上,墓葬磚瓦碑碣上、建築物上、日常生活器物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豐富、生動活潑的花鳥畫和花鳥圖案畫,直到它完全發育成單一的繪畫——花鳥卷軸畫。
唐代的花鳥畫家,據《宣和畫譜》的記載,只有八人。書上談到薛稷畫鶴,說他是寫生,不但是形神姿態如生,而且一望即知鶴的雌雄和鶴種的南北,所以李白、杜甫都寫詩來稱贊他。現在流傳到域外的趙佶的《六鶴圖》,很可能是沿襲了薛稷的畫風傳下來的。又說,蕭悅畫竹,被當時詩人白居易看見了,作詩題他畫竹:「舉頭忽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民族花鳥畫的寫生傳統,是抓住對象一剎那的動態把它表現出來,這和把畫花畫鳥認為是靜物畫恰恰相反。上面雖僅是些文獻上的記載,但我們看一下故宮博物院陳列的《簪花仕女圖》里所畫的花和鶴,民間的花鳥畫更加發達,在壁畫上、器物上、雕刻上都顯示出繁榮富麗、生動活潑的作風,比前代更加豐富多彩。
五代到北宋末,花鳥畫繼承唐代的寫生傳統更加發揚光大,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說花鳥畫到了北宋末期,已經達到了光輝燦爛盛極一時的時期。這時的花鳥畫,主張寫生,主張師造化,主張從生活中塑造有高韻的形象,盡可能地避開工巧。在設色的柔婉鮮華以外,主要是健全寫生形象的氣骨,反對在寫生當中為了「曲盡其態」造成工緻細巧,失掉筆墨的高韻;在設色的時候,反對流於輕薄,致使氣勢骨力不夠,變成軟弱無力。
南宋時期,花鳥畫雖仍繼承著北宋末期的花鳥畫傳統而有新的發展,但發展的深度不夠大,繼承的成分比較多。例如李迪,他是學習徐熙和崔白的,由他又傳到他的兒子李德茂和那時的畫院,李安忠是學黃筌、黃居寀的,他又傳到他的兒子李瑛。林椿和宋純同是學趙昌的,林椿還傳了他兒子林杲。這時還有馬遠和馬麟父子的花鳥畫,如故宮繪畫館所陳列出來的馬遠的《梅石溪鳧圖》、馬麟的《層疊冰綃圖》。馬遠用他創造性的畫山水的方法寫梅寫溪,描寫群鳧在溪水中的動態,馬麟用剛健的筆法描寫白梅的冷香,他們都富於創造性,特別是在構圖方面,一個為群鳧創造優美的環境,一個只在一角畫出梅花,大部分空白,更使人覺得冷艷芬芳。此外,還有兼工帶寫的一派,這是起源於北宋的,如蘇軾、趙佶的畫竹,只用濃淡墨一筆畫成,不用勾勒,這和所傳徐崇嗣只用顏色敷染成為沒骨花是同有創造性的發展的。還有梁楷和僧人法常,梁楷的作品如繪畫館的《秋柳雙鴉圖》;法常號牧溪,他的作品,日本保存很多幅,最著名的如《松藤八哥圖》、《竹鶴圖》等。與此同時,有楊無咎的墨梅,趙孟堅的墨蘭和白描水仙,他們也都是從兼工帶寫發展下來的,最後發展成為文人畫。
兩宋花鳥畫,是繼承並發揚了唐代繪畫的優良傳統,強調了花鳥畫的能動性——氣韻生動。同時,還要求做到形神兼具,妙造自然。花鳥畫是情節性有詩意的動的繪畫。文人水墨畫如畫竹、畫蘭、畫禽鳥等,也講究風晴雨露,也講究飛鳴食宿,他們更是強調了這一點,這也就是在「六法」中首先要求要做到「氣韻生動」的這一優良傳統。不過,在北宋,傳統的發揚和風格的創造比較多,在南宋,傳統的繼承比較多,傳統的發揚、風格的創造比較少。由於北宋時期的畫家,僅一部分入了畫院,南宋雖是偏安的局面,但大部分畫家都在畫院,這也許是在繪畫上繼承和因襲成分加多的原因之一吧。在院外的文人畫,在南宋末期逐漸發展成為主流,直到元代,這並不是偶然。
元朝的花鳥畫,在花鳥畫家來說,已感到寥寥無幾。趙孟頫的《枯木竹石圖》、《幽篁戴勝圖》是他充分發揮了筆墨作用的。像陳琳的《溪鳧圖》、王淵的《幽篁鵓鴿圖》、張守中的《桃花山鳥圖》等,他們都是水墨和白描向結合,兼工帶寫的組品。在這時期應特別提出的是畫竹和畫梅,李衎、柯九思和王冕的作品,如故宮繪畫館所陳列的《四清圖》、《雙勾竹石圖》、《墨竹圖》、《墨梅圖》、《三君子圖》等,在繪影、繪聲和繪芳香方面,假如肯平心靜氣地領略一下的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對它的看法是:由用絹到用紙,由用色到用水墨,在寫生的基礎上進步到兼工帶寫,半工半寫,做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的高度技巧,專就花鳥畫來說,是有它輝煌成就的。
明朝的花鳥畫,它的發展,基本上是沿著兼工帶寫這方面發展的。明初雖又設立了翰林圖畫院,在武英殿置待詔,在任智殿置畫工,並且把工筆花鳥畫家邊文進召至北京,給他武英殿待詔的官職。邊文進和明中葉的花鳥畫家呂紀都是繼承南宋花鳥畫而發展下來的。邊學李迪、李安忠的成分比較多,呂學馬遠父子和魯宗貴的成分比較多,呂學馬遠父子和魯宗貴的成分比較多,我們一見到他們的作品,即可看出他們繼承傳統的成分。但是他們都還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到明末的陳洪綬,他的花竹翎毛,是創造性地繼承著宋人的勾勒,他比邊、呂二家更有新的成就。
這一代的花鳥畫已發展成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寫意畫里形成了小寫意和大寫意。並且那時的士大夫階級竟主張對花木不必管花、葉和花蕊的真實,說什麼「若夫翠辨紅尋,葩分蕊析,此俗工之技,非可語高流之逸足也」(見《丹青志》陳淳條)。這就是說,「庸俗」的「畫工」,才對花木去辨別葉子,追尋顏色,識別花朵,分析花蕊,「高流」的畫家們可以不管這一套而信筆一揮。這就造成脫離實際、脫離寫生的花鳥畫。但是,大筆的寫意花鳥畫家有林良和他的兒子林郊以及王乾、徐渭、八大、石濤(編者按:現在畫史一般將八大、石濤歸入清代畫家)。這是痛快淋漓的水墨花鳥畫,對於花鳥畫傳統來說,它是從寫生向前發展的,首先是做到了生動活潑。小筆的寫意花鳥畫家有沈周、陳淳、陸治、周之冕、孫克弘這些人。他們是以清倩柔婉見長的,為了與「俗工」有別,他們有的「不求形似」,只是片面地強調筆墨的高韻,對於花鳥畫寫生傳統所要求的「形神兼到」,似乎拋棄形而只在求神。明初畫院里,發明了畫翎毛的「點厾法」,用破筆枯墨,連點帶刷,非常生動活潑,這是進步的方法,這方法至今普遍地流傳著。另外,還發明了勾花點葉的畫法,至今仍被畫家使用著。明末,有胡曰從的《十竹齋畫譜》行世,這對初學繪畫是有幫助的。
清代的花鳥畫,在這一時期里,我們首先看人物畫、山水畫的發展,然後再看花鳥畫。這樣比較一下,花鳥畫比其他的人物山水畫還是有它向前發展的一個方面,盡管相對地脫離了花鳥畫寫生的傳統。例如,明末清初的惲南田、王忘庵,他們批判了明代畫用筆的粗狂,發揮了「沒骨」寫生的功能。用「沒骨法」或是「勾花點葉法」來進行寫生,他們是比明代的畫家又向前發展的。特別是惲南田的作品,更可以說明這一點。清代初期,由明代士大夫所倡導的梅、蘭、竹、菊四君子畫,到這時也印行了畫譜——《芥子園畫傳》二集,第三集是花鳥草蟲畫傳。到了中期,工筆花鳥畫沈南蘋往日本教授花鳥畫。士大夫階級的花卉畫家蔣廷錫、鄒一桂等也畫出一些頗為鮮艷的「奉旨恭畫」的作品。這時畫花鳥的還有華喦,他千錘百煉出來的形象,使用清新明快的手法,以少勝多地塑造出一花一鳥、幾片葉、一枝藤的形象,使人見了,直覺得他是「惜墨如金」。繼承者或者說模仿他的只有一個李育,他不但是畫,連題字也學得神似,因此,傳到目前的華喦畫中,使人懷疑很有可能有一些是李育搞出來的。再後就是趙之謙,他的花卉首先值得珍視的是他把游歷所看見南海兩廣的花果,用他圓潤靈活的筆調,鮮明的色彩,把這些花果如生地給反映出來。同時,對於新鮮事物——中原不常見的花果,也表達出作者對它們的思想情感。
末期還有「三任一吳」,「三任」是任渭長、阜長和伯年,「一吳」是吳昌碩。「三任」的花鳥畫,是從陳老蓮的花鳥畫發展下來的。渭長的筆調比較穩當,阜長、伯年他們的筆調更加潑辣,但是行筆如風、一揮而就的氣勢,是他們獨特的風格,盡管他們有些過分地誇張了筆墨。吳昌碩是從蒼老拙厚的筆調上求得畫面上的協調,對於形象,卻是大膽地加以誇張和剪裁。所謂大筆破墨花卉,成為一時最傑出的作品~
H. 明朝畫家陳淳有著怎樣的繪畫風格
當時的吳門畫來壇盛行細膩秀麗的畫自風。陳淳卻以粗放的風格特立獨行。在畫史上,陳淳最負盛名的是水墨大寫意的花鳥畫,被認為是文人寫意花鳥畫的正式開創者,與稍後的徐渭並稱「白陽青藤」(白陽是陳淳的號,青藤是徐渭的號)。陳淳善於用草書飛白的筆勢,水暈墨章的墨彩,來揮寫花卉的情態,品格清秀、文雅。代表作品如《花卉圖》(冊)。
吳門畫派是中國繪畫史上最有生命力的一個畫派,從明初開始,到萬曆以後趨於沒落,但是直到清朝中期,仍然余韻悠然。只是自從明四家之後,由於再沒有像沈、文、唐、仇那樣的傑出人物,因此在創造性上無甚可觀,只能淪為地方性的小畫派,成就是談不上了。
I. 簡述明代花鳥畫發展線索
http://www..com/s?wd=%C3%F7%B4%FA%BB%A8%C4%F1%BB%AD&cl=3
http://www.china-shuxie.org/articleview/2006-7-11/article_view_257.htm
http://club.yule.sohu.com/r-tcpainting-138329-0-1-0.html
J. 誰有著名播音員陳淳.鐵誠的簡介啊
1483年生,1544年逝世(另一種說法是1482——1539),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道復,後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
陳淳少年作畫以元人為法,深受水墨寫意的影響。他的寫生畫,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自有疏斜歷亂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畫質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畫法的影響, 從他現存作品中即可見風格和用筆,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住。他能詩文,擅書法,尤精繪畫。陳淳與徐渭並稱白陽、青藤。陳氏少年作畫工細,中年後筆法放縱,自立門戶。陳淳從師文徵明,在其門下聲譽最高。擅長寫意花卉,其作品雖表現一花半葉,卻淋漓疏爽,深受當時文人士大夫的贊賞;他是繼沈周、唐寅之後對水墨寫意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畫家。陳淳中年以後間作山水,技法學米友仁、高克恭,多以江南風景為題材,手法簡練,極具文人生活情趣,文徵明曾微笑著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存世作品有《紅梨詩畫圖》、《山茶水仙圖》、《葵石圖》、《罨畫圖》等。其子陳括繼承父風、擅花卉。
他繪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頗得氤氳之氣。他的潑墨之功,往往見於畫煙雲之中。在寫意花卉方面,陳淳獨得玄門,筆法揮灑自如,富有疏朗輕健的風姿,用墨設色,則如徐沁所謂「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王世貞在《州續稿》中說:「勝國(元朝)以來,寫花卉者無如吾吳郡,而吳郡自沈啟南(周)後,無如陳道確,陸叔平(治)」。近代畫家如蒲華、吳昌碩,齊白石等,在詩文題書畫中,都對陳淳做出了極高的評價。明萬曆年間即有人曾評價過陳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詣和聲譽都超過了文徵明,成為繼沈周之後的吳門大家。明清以來畫家,尤其在花鳥畫方面,受他的影響很深。他與徐渭齊名,人稱「青藤,白陽」。現存的陳淳作品大部分均在博物館收藏,民間甚少得見。
作品價格 陳淳作品傳世較多,國內幾大博物館多有收藏,流傳海外的也不少,美國紐約是拍賣陳淳作品的地方,目前已見有6幅作品交付拍賣,價格較高,而且高低相 差不太 大,說明市場穩定,收藏家也看重陳淳作品。
2.陳淳
(1159~1223)是中國南宋理學家。字安卿,亦稱北溪先生。漳州龍溪(今福建龍海)人。朱熹晚年的得意門生,理學思想的重要繼承者和闡發者。著作有《北溪全集》。其心理學思想主要見於《北溪字義》對心理概念的界說和疏釋上。他從「理」生氣、氣化生萬物出發,提出由理氣結合而產生的「心」,天然地具有兩種水平:「知覺從理上發來,便是道心」;「從形氣上發來,便是人心。」(《北溪字義·心》)人性也是由理氣形成的「天地之性」和「氣稟之性」的結合體。「天地之性」和「道心」天然是善的「氣稟之性」和「人心」有善與不善之分,為此,以「存天理,滅人慾」作為修心養性之道。提出:「意是心上發起一念,思量運用要恁地底」。「智是心中一個知覺處,知得是是非非恁地確定是智。」(《北溪字義·仁義禮智信》)把知與行看成是「交進而互相發」的關系,「知之明則行愈達,而行之力則所知益精矣。」(《嚴陵講義·用功節目》)繼承「情者,性之動」的傳統說法,但認為從性中發出的情「便是善,更無不善」,而「感物慾而動,不從本性發來,便有個不善。」(《北溪字義·情》)把「志」界說為「心之所之」,又有「趨向,期必之意」(《北溪字義·志》)。認為才具有「才質,猶言才料質干」和「才能,是會做事底」(《北溪字義·才》)兩種含義。依據稟氣的清濁和賦質的純雜交錯搭配,把氣質分為剛烈、軟弱、躁暴、狡譎、性圓、愚拗等多種。在學習心理思想方面,提出要立志、虛心、下學與上達;批判了學習為求取功名而不求甚解的時弊。
3.陳淳
男,1950年4月21日出生,漢族,籍貫:北京市;1968年9月參加工作,1974年12月3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6年畢業於吉林市第五中學;
1968-1970年,永吉縣大綏河公社小綏河大隊14小隊集體戶知青;
1970年-1975年,吉林鐵合金廠五車間工人,宣傳幹事、黨辦秘書;
1976年-1979年,吉林市工交辦路線教育辦公室,揭批「四人幫」運動辦公室;
1979年-1983年,中共吉林市委研究室幹事;
1983年-1985年,中共吉林市委黨校學習;
1985年-1987年,中共吉林市委研究室幹事,副處長;
1987年-1989年,中共吉林市委辦公廳綜合處處長;
1989年-1993年,中共吉林市委辦公廳副主任;
1993年-1995年,中共吉林市委研究室主任,市委副秘書長;
1995年-1998年,中共吉林市委副秘書長;
1998年-1999年,吉林市體改委副主任;
1999年-現在,中共吉林市委副秘書長。
陳淳同志獲得的主要榮譽:
2003年11月,在吉林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2004年4月,在吉林市「學做創」活動中被評為「優秀勤廉公僕」
2005年3月18日,被評為2003-2004年度全市信訪工作先進工作者
2006年6月,在吉林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第八次創先爭優表彰大會上被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標兵」
2006年6月,在吉林省慶祝建黨85周年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被授予「優秀共產黨員」
2006年6月,被評為2005年吉林省國有工業企業改革攻堅工作先進個人
4.陳淳,男,1948年5月生,漢族,浙江奉化人。
1978-1982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生,導師賈蘭坡院士,獲碩士學位。
1982-1986 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講師。
1986-1992 加拿大麥基爾(McGill)大學人類學系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1992-1996 加拿大多倫多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員。
1997-至今 復旦大學文博系副教授、教授。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史前考古學研究,涉及領域包括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農業起源研究、國家與文明起源研究。兼任中山大學嶺南考古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1998年主持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對河北陽原縣小長梁舊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新一輪的發掘,該次發掘完全採用了國際上最新的方法,將衛星定位技術,電腦技術和實驗方法首次引入考古的田野工作。發掘和研究報告分別於發表於1999年與2002年的《人類學學報》。
2000年,承擔復旦大學三年行動計劃文科科研項目,從事《中國文明起源的理論探索》的研究課題。2000年獲復旦大學研究生院100本研究生教材建設的特別資助,承擔教材《考古學理論》一書的寫作。2001年獲國家教委文科科研基金資助,從事《中國國家探源的理論探索》的研究課題。
教學情況 :
共開設和教授6門課,本科的課程為《考古學通論》、《考古學思想史》和《專業英語》。研究生課程為《考古學理論》、《考古學專題》與《專業英語》。
近年發表的著作、重要文章和獎項
《當代考古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考古學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考古學的理論與研究》。學林出版社,2003年。
陳淳(譯),《手》。約翰·內皮爾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
稻作起源的考古學探索。《復旦學報》,2005年第4期。
二里頭,夏與中國早期國家研究。《復旦學報》,2004年第4期。
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視野。《復旦學報》,2003年第4期。
酋邦與中國早期國家探源。《中國學術》,2003年總第14輯。
小長梁石工業研究。《人類學學報》,2002年第1期。
文明與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問題。《東南文化》,2002年第3期。
中國文明與國家探源的思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考古學的理論與研究》一書獲2004年獲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
其他主要學術成果:
1. 《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思考》《史學月刊》2002年1期
2. 《小長梁石工業研究》《人類學學報》2002年1期
3. 《中國文明與國家探源的思考》《復旦學報》2002年1期
4. 《「操作鏈」與舊石器研究範例的變革》刊《第八屆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01年
5. 《嶺南史前研究的思考》《嶺南考古論文集》2001年
6. 《中國猿人》賈蘭坡院士主編,陳淳著。
7. 《河北陽原小長梁遺址1998年發掘報告》《人類學學報》1999年3期
8. 《微痕研究的探索與實踐》《考古》2001年7期
9. 《聚落、居址與圍牆、城址》《文物》1997年8期
10.《酋邦的考古學觀察》《文物》1998年7期
11.《資源、神權與文明的興衰》《東南文化》2000年5期
12.《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昨天與今天》《第四紀研究》1999年2期
13.《早期國家之黎明》《東南文化》1999年6期
14.《中國文明起源探索的新視野》《科 學》1999年2期
15.《兩極法與piece esquillees》《人類學學報》1999年1期
16.《考古學方法論的思考與借鑒》《東南文化》1997年4期
17.《中石器時代的研究與思考》《農業考古》2000年1期
18.《談舊石器的精緻加工》《人類學學報》1997年4期
19.《再談舊石器類型學》《人類學學報》1997年1期
20.《舊石器類型學的理論與實踐》載《史前考古學的新進展——慶賀賈蘭坡院士九十華誕國際學術
討論會文集》,1999年科學出版社
21.《城市起源之研究》《文物季刊》1998年2期
22.《談談考古學的科學性》《文物世界》2000年4期
23.《稻作、旱地農業與中華遠古文明發展軌跡》《農業考古》199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