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太湖秋色插花作品

太湖秋色插花作品

發布時間: 2022-03-07 17:32:37

1. 蒯惠中的作品入展及獲獎介紹

2002年作品<<退思園雪霽>>獲中國美協舉辦「同里·保護世界遺產國際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2005年作品<<老屋秋風新橘>>、<<秋之夢>>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第18次新人新作展
作品<<太湖秋韻>>獲中國美協舉辦「太湖情·中國畫提名展」優秀獎
2007年作品<<耕讀人家>>入選中國美協「金陵百家」畫展
2008年作品<<江南秋色>>、<<江南春曉>>被中央辦公廳收藏,作品<<太湖秋色>>入選中國文體明星北京奧運宣傳助威團<<神州聖火傳遞頌>>長卷,並發行郵票
2010年作品《漫步北高峰》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全國中國畫提名展
2010年作品《長陵風雨》、《永陵松濤》和《秋染居庸關》參加中國美協主辦的「人文北京,寫意昌平」全國山水寫生畫展

2. 太湖蒓菜的相關典故

蒓鱸之思 ( chún lú zhī sī )
解 釋 比喻懷念故鄉的心情。
出 處 據《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後來被傳為佳話,「蒓鱸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
用 法 作賓語;指思念故鄉。
因為思鄉,懷念家鄉的美食,竟然辭官回鄉,這是歷史上真實的故事。張翰,字季鷹,吳江人。據《晉書·張翰傳》記載:「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這故事,被世人傳為佳話,「蒓鱸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
張翰是個才子,詩書俱佳,寫江南的菜花,有「黃花如散金」之句,李白很佩服他,寫詩稱贊:「張翰黃金句,風流五百年」。不過,張翰留名於世,還是是因為蒓菜和鱸魚。關於「蒓鱸之思」,他自己有詩為證:「秋分起兮佳景時,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得兮仰天悲。」這是他在洛陽思念家鄉時發出的慨嘆。這蒓鱸之思,後來有很多人在詩中提及。把思念故鄉的情感,和蒓菜鱸魚聯系在一起,確實詩意盎然。唐人詩中,以蒓菜鱸魚的典故表達思鄉之情的作品很多。崔顥有七絕《維揚送友還蘇州》:「長安南下幾程途,得到邗溝吊綠蕪。渚畔鱸魚舟上釣,羨君歸老向東吳。」白居易《偶吟》:「猶有鱸魚蒓菜興,來春或擬往江東。」皮日休《西塞山泊漁家》:「雨來蒓菜流船滑,春後鱸魚墜釣肥。」元稹《酬友封話舊敘懷十二韻》:「蒓菜銀絲嫩,鱸魚雪片肥。」有趣的是,中國的「蒓鱸之思」,在唐代竟然還傳到了國外,當時的平安朝,也就是今日韓國朝鮮,他們的國君嵯峨天皇*,在詩中擬張志和的《漁夫詞》,寫了如下詩句:「寒江春曉片雲晴,兩岸花飛夜更明。鱸魚膾,蒓菜羹,餐罷酣歌帶月行」。這樣的詩句,收入唐人詩集,並不遜色。
唐人熱衷蒓菜鱸魚,到宋代,詩人們似乎興趣更濃。對張翰因思家鄉美食而辭官返鄉的舉動,詩人們不僅理解,而且多加褒揚。辛棄疾的《水龍吟》中有名句:「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蘇東坡也有妙句:「季鷹真得水中仙,直為鱸魚也自賢」。歐陽修為張翰寫過很有感情的詩:「清詞不遜江東名,愴楚歸隱言難明。思鄉忽從秋風起,白蜆蒓菜膾鱸羹」。不少詩人因迷戀張翰蒓鱸之思的典故,來江南感受蒓菜鱸魚的美味,盡管這蒓菜和鱸魚的產地並非他們的家鄉,但借題發揮,抒發一下思鄉之情,也非常自然。陳堯佐:「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米芾:「玉破鱸魚霜破柑,垂虹秋色滿東南」,陸游:「今年菰菜嘗新晚,正與鱸魚一並來」。宋敦儒的《好事近·漁夫詞》中,有這樣的描寫:「失卻故山雲,索手指空為客。蒓菜鱸魚留我,住鴛鴦湖側」,葛長庚的《賀新郎》更有意思:「已辦扁舟松江去,與鱸魚、蒓菜論交舊。因念此,重回首。」去江南品嘗一下蒓菜鱸魚,在那時似乎成了一種文人的時尚。
蒓菜和鱸魚,我也品嘗過,兩者其實很難同時吃到。蒓菜狀如荷葉幼芽,嫩滑爽口,並無特別的鮮味。我曾經和江南的朋友開玩笑說,喝下一碗蒓菜羹,感覺是吃掉了一池荷葉。而張翰詩中所寫的鱸魚到底是什麼滋味,我至今不能確定。鱸魚的種類很多,有四鰓和二鰓之分,據說四鰓的鱸魚現在已難得。我記憶中最美妙的,是一種被稱為「土鯆魚」,又稱「塘鯉魚」的小魚,這種魚,據說也是鱸魚的一種。三十多年前,我在太湖畔當學徒做木匠,吃過當地人用這種小魚燉雞蛋,味道無比鮮美。在飢貧交迫的日子裡,這是一道讓我無法忘懷的美食。我想,張翰當年懷念的鱸魚,應該是這樣的美味吧。

3. 中國秋色最美的10個地方

喀納斯—新疆布爾津

榮登中國最美十大秋景之首,喀納斯的秋天當之無愧。金色鋪天蓋地而來,層林盡染,碧水盪漾,連藍天投入湖水的懷抱都顯現出了金黃的姿態。

金秋,金秋,這里的每一顆樹都是一位傑出的繪畫家,僅僅是在喀納斯的畫板上隨性地塗鴉,就收獲了人間的至美,它的繪畫技藝,竟然如此登峰造極?

2、九寨溝—四川阿壩

當晨曦的光芒透過九寨溝的林海,投射到水面的時候,一場驚心動魄的色彩盛宴就宣布開始了。

秋意是上佳的天然燃料,在九寨溝的林海與碧水間競相潑墨。陽光、綠水、落葉,紅與黃,光與暗,相得益彰,渾然天成。

3、紅葉谷—吉林長白山

區別於第一第二的金黃,長白山的秋天是一眼望不盡的熱烈奔放的紅。間或夾雜著更低山區的深黃、淺黃,構成了秋日裡最為驚心動魄的色彩。

4、南迦巴瓦—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

藍天白雲積雪,在秋陽的照耀下,鍍上了一層柔和的金光。層層疊疊的植被,在秋意的暈染下,慢慢暈開了層次感。綠的、黃的、紅的,由疏及密,層層疊疊。

5、亞丁—四川稻城

河流淌過稻城的三座神山,帶來了秋意。人在看景,卻恍若置身油畫中——高山柳披上了金黃的外衣,低矮的植被也盡數被秋覆蓋,斑駁的遠方似乎還可見零星的綠色,整個畫面似乎是停滯的相片,讓人忍不住屏住呼吸。

6、鐵列克塔木—新疆輪台

3000年不死不朽的傳奇,在秋天盡情綻放開自己的姿態。胡楊林,是新疆最美的樹,世界上的胡楊林大部分在中國西北,而新疆獨佔了其90%。這些沙漠的守衛,在漫長的時光歲月里,始終堅守。

7、金山嶺-司馬台長城

大起大落的司馬台長城,彷彿連秋意也是蜿蜒折疊的。放眼望去,簇簇樹隙中,透出了濃厚的秋色——金黃爛漫、橘紅奪目。

8、千湖山—雲南香格里拉小中甸

除去春天的山花爛漫,花海迷情,秋天的香格里拉是最令人震撼的季節。靜靜立著的黃綠色交織草甸,似乎十分柔軟。神女的千湖山,散發出秋季的溫暖,編制了一個屬於秋的童話之夢。

9、呼中—黑龍江大興安嶺

位於中國東北部的大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分明。到了秋季,雲霧繚繞下是一眼可見的緋黃。沿著山脈深入目力無法觸及的內里,綻開在最深幽的地方。

10、嘎魯圖湖—內蒙古呼倫
到了秋季,嘎魯圖湖邊,是一望無際的金黃。湖水倒映著燦爛的色彩和一碧如洗的藍天,像加了個濾鏡,偶有優雅的天鵝引頸高歌,一派自由高雅,如夢似幻

4. 中國插花最早又稱什麼

中國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民族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大約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會後期,我們的祖先就把美麗的花卉紋飾燒制在陶器上。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夏商西周時期,花卉紋飾不僅可以從陶器上看到,在青銅器上也可以看到。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記載。成書於春秋時代的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記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即芍葯)。」這是描寫男女青年為表達相互愛慕之情;臨別時折下芍葯花枝相贈的詩句。他們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說的切花。
中國最早的大詩人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閶大夫屈原所作《離騷》中有「紉秋蘭以為佩」的句子,說明當時有採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時尚。以花傳情,以花、朋志,賦予花卉以某種寓意,可見花卉進入文化領域自:春秋戰國時代開始。
秦漢時期,文化藝術有了極大發展,插花藝術也不例外,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後將四時植花羅致室內,並安排於寢榻、幾案上。可想而知,這些「四時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壁畫中繪有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地插著6支小紅花並置於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早期中圍插花。
《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以花獻佛,祈求醫病,:霍然痊癒。這是史書中關於用容器描花水養的文字記載。當時佛前供花以荷花與柳枝為主要花材,表現善男信女對佛的崇拜與虔誠,不講究插花藝術造型。公:元6世紀北周時的觀音像(現存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手持一瓶花,枝葉與容器比例協調,這也是有關插花藝術的最早標本。《南齊書》載:「沙門於殿戶前誦經,世祖為:感,夢見優曇缽華,……宣旨使御府以銅為華,插御床四角。」以銅為花,富麗堂皇,永不凋謝。這是我國人造花出現的最早記錄。
隋唐時代,是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旺時期。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定為「花朝」,即百花生日,舉行大規模的賞花盛會。牡丹在唐代處於國花的地位,每當牡丹花期,人們爭相賞花、買花。宮廷中舉行牡丹插花會,有嚴格的程序和非常講究的排場。如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新詩(詠)。」「九錫」就是九個程序。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都有嚴格規定,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欣賞的效果。在此時期,人造花的應用也日漸廣泛。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束人造絹花(圖1),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組合,製作精細,花色艷麗,模擬程度很高。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政局動盪不穩,許多文人雅士避亂隱居,吟詩潑墨,插花藝術也變成他們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藝術風格也從莊重講排場變成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不僅是瓷或銅的瓶、盤,而且擴展到竹筒、漆器,還有吊掛和壁掛。總之,追求自然情趣,朴實簡潔,清新活潑,隨意灑脫。南唐後主李煜對插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錦洞天」是李後主的獨創。每年春盛時節,梁棟窗壁,柱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掛上橫幅「錦洞天」。猶如大型插花展覽會,千姿百態,琳琅滿目。當時還出現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盤」,既做容器,又當花插。
進入宋代,插花藝術發展到極盛時期。當時受理學思想的影響,插花藝術不只追求怡情娛樂,還特別注重構思的理性意念,內涵重於形式,以表現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節操等。花材多選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構圖突破了唐代的富麗堂皇,以「清」、「疏」的風格追求線條美。所以有人把當時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從此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倫教化的插花形式,對後世影響頗大。
宋代籃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韻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籃圖,花籃造型製作精緻美觀,有優美的花紋、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開或盛開,色彩艷麗,錯落有致,姿態飄逸,生機勃勃。
元代插花風格逐漸擺脫宋代理學的影響,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諧音來表達作品的主題,也就產生了有人所說的「心象花」。錢選繪的吊籃式插花,在吊籃上放兩個瓷罐,罐里分別裝滿金桂和銀桂,上飄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條,暗示金貴、銀貴,不如自在如意貴。反映人們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願望。
明代是插花藝術復興、繁榮、昌盛和成熟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備的系統的體系。初期受宋代理學影響,以中立式廳堂插花為主,庄嚴富麗,造型豐滿,構圖嚴謹,寓意深邃。如邊文進《十全廳堂瓶花》 (圖3),十種花材,十全十美,又各有含意。中期插花追求簡潔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點,朴實生動,不喜豪華富貴,常用如意、靈芝、珊瑚等裝點插花。晚期插花追求參差不倫,意態天然。講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得畫家寫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構圖嚴謹,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關系。這一時期中國插花理論日臻完善、成熟,有許多插花藝術專著相繼問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響最大,書中對構圖、採花、保養、品第、花器、配置、環境、修養、欣賞、花性等諸多方面,在理論上和技術上作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還有張謙德的《瓶花譜》、高濂的《遵生八盞.燕閑清賞》、何仙郎的《花案》等,對花材的選擇、處理藝術,保養方法,插花風格,花性認識,構圖技巧,色彩和體量的協調,品賞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論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襲明代傳統風格。受益盆景術的影響,人們崇尚自然、欣賞自然美,將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微縮在室內幾案上。清帶還流行寫景式插花、組合插花和諧音式插花。如鄒一桂的寫景式盤花,花材有竹、棕櫚,配以太湖石,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頗富自然之趣。諧音式插花如馬詒所繪作品《前程萬里》,以銅錢、佛塵、萬年青、李子為花材取其諧音為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到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和花卉園藝事業的發展,插花這門古老的藝術,得到了迅速復甦和發展,北京、廣州、上海等地先後成立了插花組織。1987年4月,在北京農業展覽館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花卉博覽會,同時舉辦了全國插花展覽。1990年5月19日,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在北京成立。此後,許多大、中城市相繼成立了地方性的插花花藝協會,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國的插花花藝系統網路。至今,結合全國花卉博覽會舉辦的全國插花展覽和評比已有4次,大大推動了我國插花事業的發展。為普及和提高插花藝術水平,各地紛紛舉辦了各種類型的插花培訓班,一些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還開設了插花課程。

5. 古詩《太湖秋晚》楊萬里

沒有這一首 是不是記錯了名字 有這一首 算不算
秋涼晚步 作者:楊萬里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還有一個拍賣品是不是的
拍品信息作者 亞明 尺寸68×136cm作品分類中國書畫>繪畫創作年代暫無估價RMB 60,000-60,000 專場中國書畫拍賣時間2010-10-15拍賣公司蘇州東方藝術品拍賣有限公司拍賣會十五年慶藝術品拍賣會款識:水氣清空外,人家秋色中。細看千萬落,戶戶水晶宮。宋楊萬里太湖秋晚,戊寅臘月近水山莊寫,亞明。
鈐印:亞明之印、江南布衣、近水山莊主人說明 說明:此作品由嘉德拍賣公司於2001春季拍賣會「中國近現代書畫」拍品第0123號標的。

6. 千古江湖情之太湖清秋txt全集下載

千古江湖情之太湖清秋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御街行
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敧,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宋端宗景炎年間
二月,初春。
江南,揚州。美景如畫,輕雨淅瀝,如一幅潑墨山水畫般沁人心脾。
盛家老宅內異常的平靜,一名身著寶藍箭袖長衣的偉岸男子正蹙眉深思。此人雖已年過半百,仍目光炯炯,精神矍爍。此刻,他愁眉不展,目光憂郁,凝視手中的一柄三尺多長的漆黑長劍,劍柄上四個銀光閃閃的字「秋色連波」。他,便是令江湖上人聞風喪膽的「秋水劍」盛子龍,而他手中的劍,則是嗜血無影的「秋水劍」。
一個身著純白雪沙曳地長裙的美貌婦人輕輕走近,憂道:「子龍,我給孩子們都說好了」。說著,她目光濕潤,美目流婉令人揪心。此女子,就是江湖上傳聞已久的「天下第一美人」原嫵仙,盛子龍的妻子。
盛子龍環視家院,沉吟道:「沒想到我……
應該是全本了

7. 無錫什麼地方的秋色最美都有哪些具體的看點

無錫秋色最美的地方,主要包括如下幾處:

第一處,惠山古鎮,小巷深處和祠堂內的古銀杏;

第二處,錫惠文物古跡區,寄暢園、天下第二泉、二泉書院等處的雞爪槭;

第三處,拈花灣,銀杏谷、禪意村舍的禪意秋色;

第四處,黿頭渚,充山的水杉與黿渚春濤的太湖秋色;

下面詳細介紹一下這四處的秋色。

無錫的秋色,除了上述四個具有代表性的賞秋地之外,馬山的十里明珠堤、還山西路的濕地秋色,貢湖灣濕地公園的蘆葦,環蠡湖個濕地公園內的法國梧桐和殘荷等,也都是值得一去的秋景觀賞地。

8. 論插花藝術與盆景藝術是否有相通之處

插花藝術淺談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城市一年四季都有品種繁多的鮮花供人們選擇,滿足家庭和單位各種慶典、迎客、結婚和裝點家居的需要。
插花就是把花卉包括枝、葉、花、果作為素材,插在花瓶、花盤、花盆等容器里,不需泥土栽培,以達到給家庭帶來一種情趣和溫馨,使人觀賞後起到修身養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與盆景有共同之處,但也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主要表現在花卉不帶根,沒有泥土,插在瓶里所吸收的水分和養分受到限制,花期多則十餘日,半個月,少則一至兩天。因此,瓶插花卉作品,要求做到根據不同季節,掌握好花期,才能按時欣賞和品味到插花藝術之美。
學會插花並不難,但要學得精並不容易。初學者要掌握好花卉素材的選擇和處理,造型和搭配,先從簡單易學開始,不妨可找些彩色插花圖片作參考。與此同時,還應學些有關花卉、繪畫、文學等方面有關知識,提高和豐富藝術修養。在熟練技巧的基礎上,深入生活,再去學習高難度的插花藝術。
插花的種類,可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選擇。1.鮮花插花,具有自然之美,色彩艷麗,清新真實,適用於家庭客廳、卧室、書房等,其缺點是保養時間短。2.乾花插花,所選用的花材是經過脫水,加工後的自然植物材料,既不失去花形自然美,還可修飾染色,經久耐用,管理方便。其缺點是怕潮濕環境。3.人造插花,即各種絹花、絛綸花、水晶花、塑料花等,模擬性很強,品種較多齊全,使用時間較長,還可清洗掃塵,缺點是生命力的真實感差。
淺談插花藝術的魅力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及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我們的民族素以風雅著稱,以花贊人、以花喻人、賦予花人格魅力是我們的傳統,如「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譽為「四君子」等等可謂家喻戶曉。我國插花在風格上崇尚自然,朴實秀雅,寓意含蓄;在形式上注重線條、構圖的完整和變化,講究優美的線條和自然的姿態。其構圖布局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暢。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有直立,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用色淡雅脫俗,樸素大方;在意境營造方面,插花表現題材廣泛,多賦予作品深刻的寓意,觀之耐人尋味,回味悠長。插花藝術是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尋找精神家園,親近大自然的最好方式。
插花藝術是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插花藝術品是凝固的音樂。音樂的美感富於流動性,音符的跳動旋律或纏綿、或高亢,給人以無限遐思和聯想。插花作品中那飄揚的絲帶,斜逸的枝葉,優雅的造型和深邃的意境使人彷彿聆聽到了美妙的音樂。繪畫是以形象和色彩來表現主題的,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特性,而且插花的立體感和觀賞性比繪畫更強烈,插花的製作更便捷,取材更廣泛,可操作性更強。作品完成以後仍可依據作者的構思不斷地進行修改和調整,以表達變動的情緒和內心感受。詩歌是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抒發的是一種強烈的內心感受。詩歌的意境千變萬化,韻味無窮,激發出了人們豐富的想像力。插花作品也具有這種功能,它所營造的意境或模擬植物的自然生態美,或以誇張手法表現景物或園林景觀,或以事件、人物為題材進行抽象概括,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雕塑是以固定的造型,或直觀或抽象地表現人的思維靈感火花,插花也與之有相似之處是一種造型藝術。但是插花是一種鮮活的藝術,充滿了盎然的生機,這又是雕塑所無法比擬的。因此說,插花藝術同其他藝術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插花以其簡潔的表現形式,廣泛的取材與表現題材的多樣化,使得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還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比如時裝展示會展示的服裝,有些可以演變為日常著裝,而有的則純粹是藝術性展示。但是這些純藝術性的時裝也可以起到引導潮流或拓寬人們視野和思路的作用,所以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插花也有相似的屬性,插花有藝術插花和禮儀插花之分,前者思想性較強,製作難度很大,起著引導潮流的作用;而後者的普及性更強一些,非專業人員不具備系統理論和實際經驗,但采擷一些鮮花,准備一些普通材料,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創作出一些插花作品來裝點居室,美化生活,陶冶情操。因而插花也具有廣泛的公眾特性,這是插花藝術普及與推廣的社會基礎,也是插花藝術品進入市場,形成規模效益的依據之一。
插花藝術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插花作品多姿多彩,製作過程中作者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多以鮮花為主要製作材料。盡管保鮮技術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但插花作品的壽命仍然是短暫的。通過鮮花這小巧生靈的凋零易逝,使人在更深層的意義上感悟到人生的短暫與光陰的無情流逝,從而萌生憐花、惜花更護花的情懷,也激發和培養了人們珍惜生活,熱愛生命,善待大自然和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高尚情操。
淺談盆景藝術
盆景為我國獨創,歷史悠久。它主要是應用各種深淺不同、形態別致的花盆,栽種經過藝術加工的植物材料或模仿大自然的山水景色,配製盆石而成的藝術觀賞品。我國因各地造型不同而風格各異,形成了許多流派,如嶺南派、蘇派、川派等。
盆景是大自然的縮影。仿效大自然的風姿神彩、秀山麗水,於方寸盆間,盡顯大自然物氣變換,樹木榮枯的四時景觀,讓人從中感悟無窮。歷代文人雅士喜愛以盆景點綴生活,陶治情操。中國盆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濫觴於六朝,起源初唐,發展於宋代,興感於明清。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盆景和花卉業又進入了新的興旺時期,我市曾舉行過多次盆景展,檔次一次比一次高,讓參觀者賞心悅目,親身體會到不是自然勝自然的景地。現代生活使更多人渴望親近自然,於屋中置一盆景,既古雅而又顯得富有生機。
盆景依其材料和製作不同可分為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兩大類。樹樁盆景簡稱樁景,泛指觀賞植物根、干、葉、花、果的神態,色澤和風韻的盆景,一般選取姿態優美,株短葉小,壽命長,抗性強,易造型的植物,根據其生態特點和藝術要求,通過修剪、整枝、吊扎或嫁接等技術加工和精心培育,長期控制其生長發育,使其形成獨特的藝術造型,有的蒼勁古樸,老乾扎枝;有的枝葉扶疏,橫條斜影;有的亭亭玉立,高聳挺拔。樁景的類型有直乾式、蟠曲式、橫枝式、懸崖式、垂枝式、提根式、叢林式、寄植式等。採用的手法不同,其造型特點和藝術風格各有千秋。廣州和本地地區常用九里香、福建茶、雀梅、榕樹、榆樹、六月雪等為樁景材料修剪成型,自然流暢。其手法稱「嶺南盆景」。而楊州一帶多用黃楊、檜柏、五針松、雪松、榔榆等經人工剪扎,寸枝三彎,層次分明,稱「蘇派盆景」。四川的金彈子、銀杏、紫薇、紅果等植物,懸根露爪,古奇雅緻,稱「川派盆景」。廣西的「雲盆樹樁」等野趣橫生別有一格。
山水盆景亦稱水石盆景,是將山石經過雕琢、腐蝕、拼接等藝術和技術處理,布設於雅緻的淺盆之中,綴以亭榭、舟橋、配植小樹、苔蘚,構成美麗的自然山水景觀。山石材料一類是質地堅硬、不吸水分、難長苔蘚的硬石,如英石、太湖石、鍾乳石、斧劈石、木化石、九龍璧石。另一類是質地較為疏鬆易吸水分,能長苔蘚的軟石,如雞骨石、蘆管石、浮石、砂積石等。山水盆景的造型,有孤峰式、重疊式、疏密式等。山石材料的質、紋、形、色不同,運用的藝術手法和技術方法各異。因此其表現的主題和所具的風格各有所長。鍾乳石盆景著重表現岫岩幽洞,奇峰突起的桂林山水之美,砂積石盆景再現「峨眉天下秀」「三峽天下險」的壯麗奇觀。山水盆景,小巧精緻,意境深遠。
盆景藝術運用「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藝術手法,給人以「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藝術感染,是自然風景縮影。它源於自然,高於自然,順於自然之理。巧奪自然之工。盆景藝術以詩情畫意見勝。人們把盆景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有生命的藝雕」。如果我們工作之餘培養製作一、二盆樹樁盆景或山水盆景,將會給你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處。
淺談盆景意境
「詩情畫意凝佳境,巧奪天工勝自然。」詩情畫意凝聚在小小盆景的佳境之中,比起自然的客觀景物,更美、更雅,真是巧奪天工,這是對盆景「美」的贊譽。美在何處?唯一的表現是指意境的深邃。 盆景的意境又從何來?盆景的意境是來自大自然豐富秀麗的美景的感性世界,通過藝術加工,更加超越自然,勝過自然,升華為比自然更高更美的精神境界,這就是「意境」之美,也是審美鑒賞的中心。無論是山水盆景、樹樁盆景、水旱盆景、微型盆景都要追求意境,以求「千里錦秀盆間吃,古樸丘壑望中存。」如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和園藝家周瘦鵑先生,涵養自然,他所作的盆景,追求詩情畫意,充分表現自己的藝術性,常借鑒古人和近人的名畫,取其意境,曾有唐寅的「蕉石圖」、沈石田的「鶴聽琴圖」、夏仲昭的「竹趣圖」、張大千的「松岩高士圖」、齊白石的「獨樹庵圖」等,以及他自己的創作「歸樵圖」、「聽松圖」、「散牧圖」、「楓林雅集圖」、「觀瀑圖」等。如唐寅的「焦石圖」盆景,反以兩棵抑制生長的小芭蕉合栽,配以拳石,淺盆栽植,布景簡潔,意蘊豐富,給人以清涼幽境。又如沈石田的「鶴聽琴圖」盆景,在古木之下配一老叟撫琴,旁邊配一小件仙鶴及點石,「使人聯想到詩人林和清的梅妻鶴子,又或許撫琴者正彈著一首梅花三弄。這些盆景的製作,取材以植物為主體,配以石料、人物、亭榭等小件,巧妙的結合,頗富詩情畫意,就能充分體現出意境之美。 意境是感情、認識、意象等主觀因素與客觀自然的和諧統一;是盆景藝術和盆景創作者的藝術構思和藝術加工的表現。絕非主觀「營造」,而是以景結情的結果。「以景結情」也是創造意境的最重要的過程。僅此樹樁盆景而論,取材於老乾虯枝,蠅根露爪,是利用自然形態,而栽植的形成,也是以客觀自然與主觀意象的結合統一。如單株式、叢林式、懸岩式、附石式等都是「以景結情」的創造意境。如在92年一次江蘇盆展中見到南京的一盆「石城古貌」以疊石為主的山水盆景,山上配以比例得當的茂密小樹,氣勢恢宏,能在一小小的盆盎里,再現祖國的錦秀山河,該多偉大、美麗!油然而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之感。第六屆江蘇盆展,所見一盆老乾虯枝的雀梅樹樁盆景,主幹老氣橫秋,橫卧盆中,枝繁葉茂,翠蓋蔥蔥。景名為「靜卧芳園不再武」。「靜」與「武」取其園主夫婦的名字,園主人畢生精力追求盆景,當到退休之年,專心致志於盆景藝術,不再為瑣事爭衡,以娛晚年,寓意言志,頗有意境。 樹樁盆景枝乾的處理也大有講究,江蘇盆景多以剪扎結合,雲片造型為主,而雲片的由來,歷史悠久,又以揚派為主,在發展的過程中,流派紛呈而各具特色,在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不得不追求高格調意境。在技藝的要求方面,雲片的造型,以揚派來說,要求平穩、嚴整,精扎細剪「一寸三彎」的技法,要求較嚴,在這方面,南通的盆景大師朱保強和已故盆景大師揚州的萬觀堂、泰州的王壽山,他們的作品都有較高的意境,絕非一日之功,能不令人嘆為觀心。但也有人認為雲片造型,似乎太為呆板,以我個人管見,雲片造型之所以有悠久的歷史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中國山水畫宗出「四王」的傳統,雲片造型也是符合自然神韻的,如雲片的分布,高低錯落,有顯有藏,雲片的造型有平、有垂、有偏、有空,這也就是根據山水樹石的畫理,「晴樹平整」、「雨樹下垂」、「風樹偏斜」、「雪樹空白」的原理,表現盆景的動勢,能從雲林深渺中領略千姿百態之風采,這就是追求意境。這里並非否定其它流派盆景的特色,我國盆景的流派,豐富多采,兼容並蓄。如嶺南樹樁盆景,以蓄干截枝的手法造型,追求意境,非常自然,以自然古木為借鑒,可謂是大自然的縮影。近年來蘇州的盆景藝術除傳統風格外,更有所創新,以抽象的手法,製作盆景,給人以遐想。如戲曲盆景「魂斷牡丹亭」的處理,僅以一個草亭(牡丹亭)亭旁植以兩棵古木,略配點石,能呈現出一座大花園的荒涼境界,從杜麗娘的傷春,到夢境幽會,化情思為景物。真可謂「則見風月暗消磨,倚逗著斷垣低垛」表現出幻境中虛實相映的情趣。 總之,盆景的製作,既要有充分的藝術修養、思考、功力等綜合能力,進行藝術加工,又要有靈巧的手法,能夠入畫,才有意境,方為上品。

熱點內容
2016老鳳祥情人節優惠黃山 發布:2025-09-16 00:20:21 瀏覽:63
仲夏夜七夕 發布:2025-09-16 00:14:58 瀏覽:31
魔獸世界情人節成就和我在一起吧糖果 發布:2025-09-16 00:11:32 瀏覽:53
鄂州七夕節 發布:2025-09-15 23:36:22 瀏覽:525
蘭花草是誰寫的 發布:2025-09-15 23:23:16 瀏覽:949
玫瑰星座怎麼樣 發布:2025-09-15 23:21:32 瀏覽:290
中牟縣綠城百合二手房 發布:2025-09-15 23:05:00 瀏覽:36
假曇花盆景 發布:2025-09-15 22:51:42 瀏覽:759
丁香茶加工 發布:2025-09-15 22:47:03 瀏覽:111
荷花的冒體現 發布:2025-09-15 22:24:44 瀏覽: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