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滇派插花

滇派插花

發布時間: 2022-02-15 17:30:59

『壹』 兩代書香志為國,流滇立言多鄉愁。承父落筆驚四座,病歸不遂嘆白頭。這句話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感慨楊慎流放雲南30年後欲病歸故里慘遭半路攔回,時已白頭。父子具才華橫溢,正直不阿。並同因「議大禮」違背世宗意願雙雙退出朝政。

時勢造就父楊廷和擅朝政,子擅文學。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

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

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范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生平:

楊慎自幼聰穎,十一歲即能作詩。十二歲,寫成《古戰場文》,眾人皆驚。進京後,寫《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贊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習。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式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關,楊慎上疏抗諫,被迫稱病還鄉。

此外,楊慎的父親也是明朝的三朝老臣——內閣首輔楊廷和

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師,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大禮議」爆發,楊慎與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於左順門,撼門大哭,自言「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世宗下令將眾人下詔獄廷杖,當場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後,楊慎及給事中劉濟、安磐等七人又聚眾當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楊慎、王元正、劉濟都被謫戍。

楊慎動身前往戍地雲南永昌衛。從前其父廷和當國之時,曾經裁撤錦衣衛冗員,有懷恨在心者趁機埋伏在途中,伺機加害楊慎。楊慎有所准備,處處小心。馳騁萬里,到達雲南之後,幾乎一病不起。

兩年後,楊廷和生病,楊慎得以短暫回家探視,其父病癒後又返回永昌。不久,率家奴協助平定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嘉靖八年(1529),楊廷和病逝,楊慎獲准歸葬其父。此後,或暫回四川,或在雲南省城,或停留於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員善待。

世宗因大禮議之故,對楊廷和、楊慎父子極其憤恨,常問及楊慎近況,大臣則回答楊慎「老病」,世宗才稍覺寬慰。楊慎聽聞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縱酒自娛,游歷名勝。《

樂府紀聞》稱他「暇時紅粉傅面,作雙丫髻插花,令諸妓扶觴遊行,了不為愧。」終世宗一世,六次大赦,楊慎終不得還,按明律年滿六十歲可以贖身返家,但無人敢受理。

楊慎年近七旬時,曾返回瀘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撫派人押解回永昌。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卒於戍地。明穆宗隆慶初年,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天啟時追謚文憲。《明史》有傳。

曾編撰有《楊氏書目》,明末藏書家王道明在其《笠澤堂書目》中有記載。清初姜紹書記明一代藏書家,將他與楊士奇、吳寬、茅坤、宋濂等並列。著述多至100餘種,李調元刊《函海》時,曾作專輯收錄所著之書。重要結集有《升庵集》散曲有《陶情樂府》。

『貳』 求有關描寫古代女子服飾及首飾的詞句

1、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

出自:兩漢:曹植《美女篇》

意思:挽起的衣袖可見她的手,潔白的手腕上戴著金色的手鐲。頭上插著雀形的金釵,腰上佩戴著翠綠色的玉石。身上的明珠閃閃發光,珊瑚和寶珠點綴其間。絲羅衣襟在春風里飄舞,輕薄的裙紗隨風旋轉。

2、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

出自:宋代: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轉》

意思:這件穿了多年的羅衣,用青綠色的絲線綉成的蓮蓬已經變小;用金線綉制的荷葉顏色減退、變得單薄而稀疏。

3、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出自:唐代:杜甫《端午日賜衣》

意思: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

4、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出自:兩漢:佚名《有所思》

意思:我拿什麼贈給你呢?這是一支玳瑁簪,上面裝飾有珍珠和玉環。

5、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出自:宋代:李清照《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

意思:我這就將梅花插在雲鬢間,讓花與我的臉龐並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個比較漂亮。

『叄』 雲南都有那些特別的節日

雲南特別的節日有火把節、虎節、插花節、密枝節、賽衣節、牟定三月會、潑水節、關門節、送龍節、開門青姑娘節、石寶山歌會、繞三靈、梨花會、栽秧會、本主會等。

1、火把節

火把節是雲南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

2、插花節

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以雲南省大姚縣政府舉辦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也叫浴佛節,它有數百年的歷史,節日期間,傣族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而婦女們則各挑一擔清水為佛像洗塵,求佛靈保佑,之後,人們就開蛤相互潑水,表示祝福,希望用聖潔的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

4、西雙版納拉祜族擴節

西雙版納拉祜族擴節是西雙版納拉祜族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節期與漢族的春節相同,因此人們把拉祜擴節稱為拉祜族的春節。節日期間,殺豬、宰雞、吃年飯、盪鞦韆、打陀螺,拉祜族的人們會聚到一起,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祈求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5、傣族粽包節

傣族民間節日。流行於今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夏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後,小夥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肆』 七彩雲南·古滇名城「最雲南生活方式」成都和北京推介會都有哪些特色活動

為北京市民展示了雲南純凈多彩的山水魅力,淡若流雲的「人生七閑」慢調姿態,禪意盎然的滇派插花,雅緻悠然的翡翠和茶席品鑒,以及木雕等非遺文化共同孕育的雲南生活藝術,讓北京市民提前感受到了雲南魅力!

『伍』 從古代唐朝傳播到日本的文化有哪些方面

一、文化上:日本的和服為唐朝婦女的裙衫改制而成;茶道源自於唐朝茶藝術盛行時。具體為:首先是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長安如飢似渴地考察學習.博覽群書.回國後參與樞要.仿行唐制.如[大寶法令"即以唐代律令為規范制定的.還仿效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教授漢學.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據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議.下詔改走禮儀.並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連歷法.節令.習俗也盡量仿效中國.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乎.遣唐使每次攜回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贊寫唐詩漢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留唐學生僧人還借用漢字偏旁或草體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圍棋等技藝和相撲.馬球等體育活動也是從唐朝傳入的.遣唐使團中常有日本畫師.樂師以至圍棋高手赴唐訪師學藝.觀摩比賽.
二、建築上:唐都長安:奈良的建築源自於唐朝都城長安的城門多,街道筆直,以宮城和皇城為中心兩岸對稱。唐都長安城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造後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朝鮮、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匯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唐招提寺:位於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親手興建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這座具有中國盛唐建築風格的建築物被確定為日本國寶。唐代高僧鑒真(公元688—763年)第6次東渡日本後,於天平寶字三年(公元759年)開始建造,大約於公元770年竣工。寺院大門上紅色橫額「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謙女皇仿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所書。寺內,松林蒼翠,庭院幽靜,殿宇重重,有天平時代的講堂、戒壇,奈良時代(公元710—789年)後期的金堂,鐮倉時代(公元1185一1333年1333)的鼓樓、禮堂及天平以後的佛像、法器和經卷。御影堂前東面有鑒真墓,院中植有來自中國的松樹、桂花、牡丹、芍葯、「孫文蓮」、「唐招提寺蓮」、「唐招提寺青蓮」、「舞妃蓮」、「日中友誼蓮」和揚州的瓊花等名花異卉。
三、政治上:採取了唐朝的科舉製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選士制度,科舉制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科舉制之所以能在歷史上存在1300多年,說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制
科舉制將選士大權從地方官吏手中收歸到中央政府,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不斷強化
中央集權制的大趨勢。經過層層的考試選拔,相對提高了封建官吏的文化素養,從而保證了封
建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有利於封建國家的長治久安。通過科舉考試,士子獲得了參政的機會,
打破了士族地主壟斷統治權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統治權力再分配的問題,相應地擴大
了統治基礎;科舉制便於籠絡人心,緩解國內的階級矛盾,有助於封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這也
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統治者極為重視科舉制的原因所在。
(二)使選士與育士緊密結合
科舉制的出現,把選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實施儒家「學而優則仕」原
則的途徑。科舉制通過一定的考試內容、方法來取士,這就要求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具有一定的
文化修養,從而迫使人們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在客觀上起到了刺激學校教育發展的作用,形成
了「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的社會風氣。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人們為了參加科舉
考試,就必須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從而巧妙地將儒家思想潛移默化地灌輸到每個人的頭腦
中,重新將人們的思想統一於儒學,結束了思想混亂的局面。統一的科舉考試內容必然促使教
育內容和教材的統一,而教育內容和教材的統一,又有利於教育的普及和發展。科舉考試中設
有明法、明算、道舉、武舉,還有名目繁多的制科,這就擴大了人們的知識范圍,對於扭轉封建教
育中重文輕武、重經學輕科學的現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使選拔人才較為公正客觀
科舉制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制度,考試有_定的內容,分級進行考試,不同
的科目採用不同的方法,為確保考試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範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種選
士制度都更為公正客觀,這對以後考試制度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科舉考試重視考生的學
識和才幹,而不是出身和門第,容許平民子弟參加。進士科考試重在考詩賦和時務策,這比單純
地要求背誦經典,較有利於檢驗人的才能。與同時期的世界各國相比,以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
吏的中國科舉制,遠遠地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面,西方直到18世紀末才開始逐步推行文官考
核制。
四、經濟上
錢幣:日本在一開始是沒有貨幣的,一般用糧食和布匹充作一般等價物,後來從唐朝引入了貨幣,並且一直使用「開元通寶」作為貨幣
後來,日本天皇朝廷也仿造唐朝貨幣的樣式(圓形方孔錢)發行了貨幣[和同開珎],有銀幣和銅幣兩種,共發行了十二版,合成「皇朝十二錢」
但是由於鑄幣在中原屬於官營,技術嚴禁外流,所以日本自鑄的皇朝十二錢質量很差(日本雖然從唐朝學到了唐刀的鍛打技術,但鑄造技術很差,錢幣上的字都看不清),百姓都不願用,天皇不得不下令:要想當官,家中必須儲有一定數量的日本錢幣,否則不能當官
後來武家幕府建立,天皇權威喪失,皇朝十二錢的使用也就漸漸廢止了,日本再次使用外來貨幣作為主要貨幣(宋朝錢幣和明朝的永樂通寶)
文字:日本文字起源及其與漢字的關系
日本古代有語言而無文字。雖然現代比較語言學者,以日本與從音韻、語法及語匯三者看起來,系屬巫拉爾、阿爾泰(Ural-Altai)語系統,質言之,它本來是和蒙古語、通古斯語、土耳其語及朝鮮語視同依系統的。但事實上,日本的語言問題,現在尚未獲得完全解決。日儒新渡戶盜造曾雲:「在語言學上看來,日本語是伶仃的孤兒,和它的左右前後各方面的言語沒有什麼關系的。」事實上,日本人自有歷史開始,為了要增加語言的豐富,曾取用了許多中國的字音,此外如朝鮮及西歐的荷蘭、葡萄牙、英國等語言亦對於日本的語言多少做過些貢獻。 日本在漢字未傳入之前本無文字,此一觀點早為公元九世紀時的一部份日本學者所主張。雖然也有人主張「固有文字存在說」-即所謂「神代文字說」,如德川時代後期的國學者平田篤胤(1776-1843)從國粹主義立場著有「神字日文傳」一書,力陳日本早在神代便有文字。惟事實上,這是留傳於對馬阿比留家者,為朝鮮諺文的竄改,是故所謂固有文字說不足憑信,而日本古代,現在已為一般學者所承認。不寧惟是,多數日本學者咸主張日本之有文字是在漢人渡日之後。關於漢字何時傳入日本,當在正史記載漢字之傳入日本之前。史籍之記載漢字漢學之正式傳入日本者,當為應神天皇之世(約當公元三世紀末葉,即二四八年王仁從百濟渡日,獻論語十卷及千字文一卷,是為漢字漢學傳入日本的開始),自漢字輸入日本後,歷經歲月,迨至八世紀中葉,日人始用漢字楷書的偏字,造成片假名,又用漢字草書的偏旁造為平假名,以為注漢字音,及標注日本語音之用。當時稱漢字為男文字,而稱假名為女文字。日本學者有謂吉備真備作片假名,弘法大師空海作平假名,皆不足憑信,充其量或由他們兩人集其大成而已。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成為公家用以記錄史實,且為一般學者用以著作寫書,而成為當時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過漢字在日本的讀法有訓讀及音讀兩種。前者即日本原來的語言,而後者則系中國傳入之音。然音讀又因傳入的時地之異而復分為漢音、唐音、吳音。漢字傳入日本後,不僅促進了日本古代文化的進步,同時亦因而促成了所謂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現。雖然自公元九世紀初葉以還,因日本所謂的「國風文化」的確立,絕大多數書籍都採用日本文字(假名)記述,但漢字降至明治初年,一直為公家官方用來記事的正式文字。日本自海禁開放與歐美交通往來後,日本語言中復混有許多外來語(日人稱為「舶來語」),早在公元1866年則有前島密(日本郵政制度創始人),其人發表所謂「廢止漢字意見書」,倡導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漢字,其後彼自由民權論大師福澤諭吉亦在1873年發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張不用生僻的漢字把常用漢字限制為兩三千字,為政府當局所採用。迨及昭和五年(1930年)前後時,富有急進的教育家高唱「禁用漢文,廢止漢字」,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有主張「廢止漢字,改用羅馬字」,如盟軍總司令部(CHQ )所聘請的教育使節團亦曾建議日本政府限制漢字之使用,俾能使有更多時間以學習其它分野的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議,規定在國民義務教育期間的教育漢字為八百五十字。甚至於如安本美典在1967年年初提出漢字在「二百三十年後消滅論」,凡此種種皆為崇洋心理作祟的結果。自前島密逾1866年提倡廢止漢字到今年將近130 年,百餘年來漢字仍未在日文中廢掉,後來鑒於 850字的教育漢字無法用以表達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發表「常用漢字表」,規定常用漢字1850字,但日本的國語審議會後來又建議改為常用漢字1945字,由此可見漢字目前在日本還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日本的大化改新:
在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罷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處處屯倉及別臣、連、伴造、國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處處田莊。 」廢除了皇室的屯倉,貴族的田莊以及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在此基礎上實行了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給6 歲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為男子的2/3,私奴婢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數。受田人死後,口分田歸公。班田農民擔負租庸調。租,即實物地租,受田每段交納租稻2束2把。庸,是力役及其代納物,凡50戶充仕丁1人,50戶負擔仕丁1人之糧,1戶交納庸布1丈2尺,庸米5斗。調,徵收的地方特產,分為田調、戶調、付調。田調按土地面積徵收。田1町徵收絹1丈、絁2丈、布4丈。戶調按戶徵收,其數量為「1 戶貲布1丈2尺」。付調隨各鄉土特產徵收。
政治
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新政權建立不久,為樹立了中央集權的指導思想,天皇在大槻樹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載,帝道唯一」。649年下詔,令國博士高向玄理與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機構。地方設國、郡、里,分別由國司、郡司、里長治理。 「八省百官」制和國郡里制均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縣制的影響。兩者雖在形式上有差異,但其性質都是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647年,制定7色13階冠位。兩年後又制定19階冠位。對於大夫以上的貴族賜予食封,以下的給予布帛,作為俸祿。
[編輯本段]影響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大化改新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也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陸』 彝族的風俗有哪些

彝族是西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幾個省。雲南彝族佔2/3,由於居住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極為豐富,以農業為基礎的彝族多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蕎麥。蔬菜也較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彝族喜歡養羊,尤以小涼山的彝族養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時有一些特殊的習俗:羊肝、羊胃先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燒食,也有的生食;羊腦給老人吃;處於生育期的婦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蘿卜絲拌後腌做鹹菜,放在飯上蒸熟吃,味道特別鮮美。

彝族吃雞也有一些講究。一般吃清燉,用陶鍋煮,不用刀切。煮熟後用手將雞撕成條塊,蘸辣椒、花椒汁食。雞頭由老人吃,並要看卦(雞腦的形狀)。

彝族喜歡喝酒,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制。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的傳統。

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椎牛打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年豬的食俗,一半留給自己吃,另一半送給岳父岳母。年豬多用來腌制,掛起來,陰干後成為臘肉或火腿。過年節時還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壇壇酒、泡水酒、酒茶。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煮新蕎麥飯。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莊稼好,無災無病。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蟲蛇和害蟲。廣西彝族在九月初一過打粑節時有"嘗新"習俗,即吃新稻穀。這些都是節日喜慶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規格或大或小,以椎牛為大禮,打羊、殺豬、宰雞漸次之。打牲時,要將牲口牽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稱打牲,其手法極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

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一般圍鍋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讓坐於鍋庄之上首,彝稱「呷爾果」處;評價陪坐於鍋庄之右首,彝稱「尼木」處;幫忙者、婦女和親友則坐於鍋庄下首,彝稱「呷基果」處。客人多時,順延至右側。

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後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端酒給貴賓後,要先老年人或長輩,次給年輕人,人人有份。

(6)滇派插花擴展閱讀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

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庄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柒』 苗族.白族.彝族.土家族.傣族.侗族.哈尼族.的民風民俗民居節日是什麼

苗族:苗年(相當與春節),白族:火把節,彝族:歌節,土家族:過趕節,傣族:潑水節,侗族:侗年,哈尼族:十月節。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火把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歷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捌』 插花的創始人——趙應江是哪裡人

趙應江是昆明人,但插花的創始人這個稱號是誰給他的?

『玖』 山茶插花始於何時

前面提到的唐代詩人溫庭筠的《海榴》詩,不僅寫了重瓣山茶,還寫了山茶插花,「葉亂裁箋綠,花宜插鬢紅」,意思是說山茶的綠葉如剪裁精美的箋紙,它的花是婦女喜愛的插鬢飾物。「花宜插鬢紅」,正好說明了在唐代,山茶已成為「簪花」習俗,當時婦女把花卉簪插於鬢發之上作為飾品。山茶從地栽、盆栽,發展到瓶供(插花),這是山茶的藝術深加工、再創作,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升華。如果說插花藝術是中國花文化的一部鴻篇巨制,那麼山茶的插花藝術則是其中的瑰麗篇章。插花,中國古代稱之為「瓶供」、「瓶玩」,所插之花稱「瓶花」。現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畫家董祥的《歲朝圖》,就畫有山茶的「瓶供」。特別是明代袁宏道插花專著《瓶史》的問世,對插花藝術進行了全面的理論總結,使山茶在插花藝術中嶄露頭角。關於山茶在插花藝術中的運用,《瓶史》雲:「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為婢……菊以黃、白山茶、秋海棠為婢……諸婢姿態,各盛一時,濃淡雅俗,亦也品評:……山茶鮮妍,瑞香芳烈,玫瑰旖旎、芙蓉明艷、石氏之翔風也。」山茶,不僅在「瓶玩」中扮演「花使令」的配角,還出演「花客卿」、「花盟主」的主要角色。在袁宏道的《瓶史》「使令」論中,將主角之花稱為「花盟主」,將花種搭配時地位次於「花盟主」的花,稱為「花客卿」。「客卿」為秦代的官名。請其他國家的人到本國做官,他的地位為卿,而以客禮待之,故稱「客卿」。明代屠本畯的《瓶史月表》中山茶所司的職是:「正月——花盟主:白寶珠、茶梅;花客卿:山茶花……十一月——花客卿:漳茶。」山茶「瓶花」還被古人排列了品級次序。明代張謙德的《瓶花譜》中,山茶被列入譜的有四種:一品九命:滇茶;二品八命:黃、白山茶;三品七命:蜀茶;六品四命:茶梅。「九品」,始於東漢末的「九品官人法」,到了魏晉就成為官吏等級,一品最高,九品為末級。「九命」,是周代官爵的九個等級,九命最高,一命為末級。在前三個品級中都有山茶,山茶真可謂「名列三甲」。

熱點內容
插花函授 發布:2025-08-30 16:11:03 瀏覽:214
情人節暗戀 發布:2025-08-30 15:57:45 瀏覽:409
沖鋒號花語 發布:2025-08-30 15:54:26 瀏覽:14
情人節表情包搞笑圖片 發布:2025-08-30 15:35:28 瀏覽:903
千代田櫻花節 發布:2025-08-30 15:32:52 瀏覽:641
中班綠植 發布:2025-08-30 15:32:36 瀏覽:2
廣州櫻花廚電 發布:2025-08-30 15:10:55 瀏覽:783
盆栽葡萄開花 發布:2025-08-30 15:08:39 瀏覽:428
帶老婆過七夕 發布:2025-08-30 15:06:02 瀏覽:151
海寧百合酒店 發布:2025-08-30 15:01:21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