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花卉藝術燈

花卉藝術燈

發布時間: 2022-02-15 02:16:29

Ⅰ 花燈的起源

花燈的起源如下來:

鬧花燈的習自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到宋元時期,京都燈市常常綿延數十里。燈會的時間,漢朝只限於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長到三夜,到明朝規定從正月初八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唐朝燈會中出現了雜耍技藝,宋代開始有燈謎。明朝有增加了戲曲表演。

燈市所用的彩燈,也演繹出「橘燈」、「絹燈」、「五彩羊皮燈」、「無骨麥秸燈」、「走馬燈」、「孔明燈」等等。始於南宋的燈謎,生動活潑,饒有風趣。經過歷代發展創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謎格有粉底格、鞦韆格、卷簾格、白頭格、徐妃格、求鳳格等一百餘種,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橫生。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Ⅱ 花燈有多少種類

花燈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花藍燈、龍鳳燈、稜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

(2)花卉藝術燈擴展閱讀

花燈的製作

一、選材

1、將竹子放在蒸氣室內(或加熱半小時),然後取出,置陰涼處晾乾,但不得過分乾燥,也不能放在強光下暴曬。

2、刨皮裁度:刨去粗糙的表皮,裁取竹條所需的長度,以燈籠大小而定。

二、扎骨架

以交叉方式編織完成燈架,燈架中間,扎數圈竹圈於燈壁上。

三、製作燈身

在文房四寶店買幾張白色、紅色的普通宣紙或者灑金宣紙,裁成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寬,就可以自行設計圖案了。書法、繪畫、剪紙,都可以在小小的燈籠上一展風采。糊好後,還可以用窄條的仿綾紙上下鑲邊,看起來更為雅緻,很像古式的宮燈。

如果不太擅長書畫,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供參考。用一張薄紙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樣,再將這張薄紙和深紅色宣紙重疊在一起,用單刃刀片將字跡挖掉。拿掉薄紙,紅宣紙上就出現了鏤空的字跡。用白色宣紙做燈身,紅宣紙糊在裡面,燭光或燈光從鏤空處映射出來,效果相當漂亮。

四、製作光源

如果放在室內,只需要在燈籠里點一根普通蠟燭;如果想提著出去,最好用燈泡和電池做一個簡單電路。

五、裱糊

先將稀釋的糨糊,均勻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裱糊棉紗布,即將剪好的紗布輕附在燈架上,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最後再粘貼二層做燈籠用的單光紙(如沒有單光紙,細棉紙亦可。)注意,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須干凈,裱糊的紙也必須糊得沒有接縫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六、晾乾

將燈籠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

七、彩繪

1、彩繪或剪貼:以個人所需圖案彩繪或剪貼,如人物、八仙、花鳥、仕女等。

2、書寫文字:彩繪後,依情況來決定是否書寫文字。等文字、圖案完全乾後,燈籠就大功告成。

花燈的起源

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中國歷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雲:「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Ⅲ 吉祥如意花燈的含義

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紅紅火火,團團圓圓,合家歡樂。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受中華文化影響,在亞洲華人地區,許多國家的廟宇中,燈籠也是相當常見的物品。

花燈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代社會多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勝芳花燈多以亭台禽魚蟲花卉的題材製做。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製成,鮮艷奪目。

花燈,又名"彩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Ⅳ 用哪種燈具照射花效果好

花店使用的光源一般分為兩種:一是單色光源,主要以店內為主;二是多色光源,主要用於裝飾,是外部裝飾的主要光源。
1.花店外部燈光
首先是霓虹燈,它是花店外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補充顯示花店招牌為主,兼有宣傳美化作用,既可裝飾花店外觀,又可招攬顧客。霓虹燈是以遠眺為主的光源設計,色彩的選擇一般應以單色和刺激性較強的紅、綠、白等為主,突出簡潔、明快、醒目的要求。
其次,花店外部燈光的主要部分是櫥窗燈,它屬於外觀燈飾。櫥窗燈是近距離觀賞光源,一般不應使用強光,燈光色彩間的對比度也不易過大,光線的運動、變換、閃爍不能過快或過於激烈,會造成眼花繚亂,不舒適的感覺。櫥窗燈有五種形式:
①基本照明:是為了確保櫥窗內基本亮度的照明。安裝不用支架,直接把不同造型的燈具裝置固定在恰當位置上,不能移動,一般在建造櫥窗時就要安裝好。基本照明必須保證整個櫥窗亮度均勻,從燈光位置上分為頂光、邊光和底光。
②聚光照明:是用強烈的光線來襯托花卉品種的一種照明方式。要使櫥窗陳列的花卉全部光亮時,應該採用平坦型配光,而要使櫥窗的重點更加明亮,則應該採用聚光照明方式。聚光照明一般多採用聚光燈、冷光燈、射燈、反光燈等,將一束束燈光射向需要的位置,以突出陳列重點。聚光照明要選擇能夠自由變更照射方向的燈具,注意用冷光燈,不用熱光燈,燈具與商品之間要注意留出足夠空間,讓空氣流通。
③強化照明:是通過光的效果,來襯托花卉的照明方式。使用裝飾用照明器具時,在設計上應和櫥窗陳列的商品和諧一致。
④特殊照明:是配合櫥窗陳列商品特殊需要,採用更有效的表現方式,使特殊照明部分的陳列品更加引人注目。光線從下方商品的腳光照明,能表現其輕輕浮起的感覺。使用柔和的光線包容起來的撐牆支架照明方式,光源一般宜安裝在看不見的位置。
⑤氣氛照明:通過氣氛燈光設計可消除暗影,在特殊陳列花卉中製造出不同的效果。在櫥窗燈光中樘可以用加濾色片的燈具,製造出各種色彩的光源,構成戲劇性的效果。
2.花店的內部燈光
花店中使用的光源可分為自然光源、燈光照明光源、裝飾陪襯光源三類。
①自然光源:花店中的基本照明利用自然光,既可降低費用,又能使花卉在自然光下保持原色,避免燈光對花卉顏色的影響,在條件許可情況下,應以自然光為主。
②照明光源:是花店內的基本照明光源,起著保持整個花店基本亮度的作用。一般安裝在屋頂天花板上,多以單色白光日光燈為主。照明光源應注意整體亮度要足夠。
③裝飾陪襯光源:主要起美化店內環境,宣傳花卉品種,營造購物氣氛的作用。分為兩類:一是起裝飾整個內部環境作用的光源。另一類是用於裝飾和陪襯花卉的光源,一般安裝在貨櫃內或離花卉較近的地方,花店可視花卉品種的不同而採用稍暗的射燈或其它的單色光源。在專門擺放藝術插花的區域安裝射燈,也會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對專用於裝飾和映襯花卉的光源,應注意光色與花卉的協調。如果花卉本身色調明快清晰,則燈光朦朧才能產生較好的意境;如果花卉本身色調較暗,應使用較強的燈光突出其形象。彩色光線照射在色彩鮮艷的花卉上,如果光色與物色相同,則花卉會特別鮮艷;但如果光色是花卉的補色,則會減弱花卉的鮮艷程度,使物體變得灰暗。要掌握遠光強、近光弱的原則。

Ⅳ 中國燈彩的地方特色

「雲燈的起源與田村的東河戲有著緊密的聯系。逢年過節時,有演員手上拿著寫有」恭喜發財「、」四季平安「等字樣的牌子,化裝成八仙到各家拜年,所以在民間很受村民的喜愛。」
按照田村的民間習俗,戲班沒有燈彩是不允許進入祠堂演出的,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凝秀班」的老藝人便利用東河戲傳統劇目《白蛇傳》中「水漫金山」一折的水族舞表演形式,結合田村燈彩的特點,將水族舞的「水旗」改為「雲牌」,並經過老藝人的精心加工編排,改編創作了富有民間地方色彩的「雲燈」舞,後在田村一帶的東河班社中廣為傳學,逐漸成為東河班社的「班燈」。
聽眾朋友,「雲燈」有其獨特的風格。首先是「雲牌」的組合造型。「雲牌」是「雲燈」的主要道具,天空中各種雲彩,地上花鳥蟲魚的形象以及各種文字圖案,都由「雲牌」的造型來完成。舞蹈造型有「跳雲」、「點斗」、「團雲」、「洗雲」、「結雲」及「擺字」等,歌詞的內容也用「雲牌」來表達,即「雲牌」擺字,大多為吉慶、祝願之語,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人壽年豐」、「九州昇平」、「人財興旺」等。其次是「雲燈」舞的演出特點。最開始的時候是六至八人表演,後來逐漸發展成十二至二十四人以上的大型舞隊。原來只舞不唱,後發展到配以東河崑腔詞曲,到清朝末年,還在「雲燈」舞隊之前加上兩盞方形燈籠。
「雲燈」通常是隨東河戲班到各處演出,「雲燈」進村前,先由兩盞方形燈籠引路,燈籠後隨兩人抬著的、司鼓者站於內的「鼓架」。其餘樂隊隨後,樂隊後為燈舞,最後是一副「鸞架」。「雲燈」進村前先敲鑼打鼓,主人鳴放鞭炮以示迎接。
除此之外,「雲燈」在音樂、演員服飾方面也有著獨特的特點。賴館長介紹說:「以古老的戲曲音樂(崑腔)與民間地方音樂(吹、打曲牌)緊密結合,融為一體,並配以」輕而緩、細而密「的舞蹈動作。另外,」雲燈「的道具、服裝都繪製成」雲鉤「圖案,所有服裝、頭飾的裝扮都為傳統的古裝戲曲形式,如採茶戲小生一類的服飾,」
「雲燈」是隨著東河戲的發展而發展成形的。據1926年贛州梨園工會登記,該縣總計有60多個「雲燈」班社,先後流傳贛縣田村、白鷺、南塘、吉埠、白石、江口及興國龍口,於都縣峽江等地,這一時期是「雲燈」發展的黃金時期。但贛縣也只有二三百人在打雲燈,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進一步發掘傳統文化藝術,當地有關部門開始著手雲燈藝術的保護和創新。賴館長說:「目前保存和發掘工作做得不夠,所以縣里很重視,要求文化部門,如贛縣博物館等聯合起來組成調查組,通過圖片、錄像等盡可能地保留下來。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進步,田村」雲燈「也有了新的發展和表現形式,一些民間老藝人在保留原有」雲燈「藝術精華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歌舞藝術特點,由原來的每段舞蹈之後擺出一個字,改為一次性完成擺字的表演。在服裝上也大膽地改進,式樣和顏色都較為明快、鮮艷,以襯托熱烈、歡快的氣氛。在道具」雲牌「的製作上適當加寬加大,由單片式改為燈箱式,這樣既提高了」雲牌「亮度,又增強了所擺出的字的立體效果。尤其是近年來,由該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大師「稱號的劉盛涵老人精心製作的田村」雲燈「,更加增添了喜慶、祥和、萬民同樂的韻味,表達了客家人祈盼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吉安燈彩《東圓龍》
《東園龍》是一種僅在江西省吉安縣永陽鎮東園村傳世的龍燈。是燈彩之鄉吉安縣最引以自豪的優秀民間燈彩之一。
《東園龍》源於中國自古以來廣為流傳的普通九節布龍。尚武且富創新精神的東園村人,將武術、雜技等融入龍燈表演中,自創了「架天橋」、「架地橋」、「仰倒牌」、「迭腕站」、「登高台」等極具觀賞性、難度極高的精美花節,形成了不同凡響,獨具特色,與一般九節布龍截然不同的,深受群眾喜愛的《東園龍》。
東園村始建於北宋末年,座落於永陽鎮西端僅數百米處。東臨贛江支流禾河,屬典型的灘洲地貌。
《東園龍》是一種隸屬於宗族祠堂的風俗龍燈。元宵出燈,要舉行神秘而庄嚴的出燈儀式。平時龍燈外出表演等,也要於祠堂焚香設祭,鼓樂鞭炮送、迎至永陽圩街。其民俗文化內涵相當深厚。
《東園龍》有較高的文化、藝術、科學價值。除民俗文化內涵豐厚外,藝術水平也相當高超。1992年參加文天祥紀念館開館典禮及燈彩晚會演出,名聲大振,受到包括港、澳、台文氏後裔在內的海內外來賓的高度評價。2000年榮獲首屆江西農民藝術節地區二等獎和省二等獎。2004年吉安市「金土地杯」民間文藝匯演,力挫群雄,將一等獎(第一名)收入囊中。近幾年來,頻頻參與有關企、事業、廠、商家的宣傳、展示、促銷類活動,廣受歡迎,為當地的三個文明建設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傳在西漢年間杭州就將新年的第一個「十五」名為上元節,此日杭州百姓一律點燈,這就是元宵稱為「燈節」或「燈會」的緣由。白此就有「有燈無月不誤人,有月無燈不算春」之說。燈彩為達官貴人、平民百姓喜聞樂見,成為民間喜慶節日的隆重裝飾品。唐宋以後元宵的燈節更盛,蘇東坡在杭州時曾作有《元宵觀燈》一詩,詩中有「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描述。據史書記載,南宋元宵之夜,京都臨安(杭州)的天街南北、鳳凰山下,家家燈火,各色燈彩斗艷爭輝,連綿數十里不絕。清康熙、乾隆皇帝游江南時,西湖的三天竺和蘇堤、白堤都曾掛滿奇燈,大放異彩。1929年首屆西湖博覽會,沿湖的盞盞華燈,映照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上,不僅為西博會增輝添彩,也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美好記憶
為傳承杭州這一古老的燈彩製作工藝,杭州工藝美術研究所1960年8月建所時設立了燈彩室,聘請了著名的民間燈彩老藝人任一亭來所傳藝,培養燈彩的技藝人才。燈彩工藝製作三大工序為:扎架、糊面、裝飾。扎架是燈彩造型的基礎,力求優美正確、牢固結實,並考慮到裝飾附加物與糊面方便;糊面決定燈彩的外形是否美觀,燈彩不同的部位必須按不同要求糊面,該糊挺的一定要挺。注意色彩搭配,糊面面料一般採用金絲絨、電力紡、喬其紗、軟緞、縐綢等材料。裝飾是幫助燈彩藝術達到更美、更高超的境界。技藝上可用鑲邊、鑲嵌、刻彩、畫畫、噴花、拗形、針刺幾種方法裝飾。裝飾一般採用古為今用、突出重點、誇張的方法。
在老藝人任一亭的帶領下,根據傳統的技巧、題材、形式,杭州恢復製作了四季壁燈雙層走馬燈和采荷船、金魚走馬燈。
1976~1977年燈彩室研究發掘傳統題材,創作了牡丹亭、孔雀牡丹擺燈。其中牡丹亭燈採用誇張手法突出牡丹;亭、石、樹陪襯得體,富有古色古香的亭園風光;燈藝全部採用國畫工筆重彩,裝飾上全部採用鑲嵌金邊的技藝,做工極為精緻。為便於出口運輸的需求,研究所設計了一批變形動物、大型折疊、拆卸燈。
1978年杭州舉辦了首屆西湖燈會,燈會上數百盞精巧絢麗的華燈,千姿百態,各顯風采。燈會期間杭城熱鬧非凡,中外遊客和杭城百姓莫不以觀燈為樂事。展出的最富代表性的杭州西湖十景燈是採用散點透視的原理,成功地將花、樹、亭、台、閣、景、水融為一體,相映成趣。畫面上遠處群山起伏,近處波光閃爍,煙柳畫橋,曲徑通幽,美不勝收。製作中全部用鉛絲卷金,鉗拗而成,做工精細,花費工日500個。
此後,西湖燈會的精品還到福州、昆明、貴陽、柳州、溫州等地巡迴展出,中外觀眾達100多萬人。1982年西湖燈會又應邀到香港「宋城」展出,被譽為是「革新」的代表作。香港人士贊譽「這是10多年來難得看到的燈會」。《人民畫報》還對西湖十景大型壁燈作了專欄圖文介紹,稱之「創新作品的突出代表,富有詩情畫意」。
1996年杭州舉行盛況空前的杭州西湖大型燈會。燈會上工藝美術所展出3組大型燈彩「錢塘門」、「乾隆皇帝下江南」、「濟公運木」,為燈會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也為「杭城燈彩」在繼承傳統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國泰民安,太平盛世。如今每年的元宵燈會已在杭城遍地開花。各城區都有自己的燈會;很多社區有自己的小燈會;不少人家門前、窗檯懸掛著自製的燈彩。不少企業把燈彩作為文化公益大投入,用激光、納米、遙控等高科技技術扎制的燈彩,異彩紛呈,美不勝收。扎燈、觀燈已成為杭城百姓最喜愛的工藝美術活動之一。 石城燈彩這朵絢麗的山花,生長在石城這塊客家風情濃郁的土地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石城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均屬客家人。從秦漢開始,客家先民們陸陸續續攜家帶口,不遠千里來到這偏遠的窮鄉僻壤。開墾荒地築室定居。石城,古屬楚越,巫風極盛,先民們為祈求家口平安、豐登大熟、時常舉燈以消災避難、經年累月,致使石城民間漸漸形成了「事事當中有規矩,樣樣規矩不離燈」的說法。
石城老表,世世代代對燈彩均有偏愛,究其原因,卻與其方言土語以及色彩愛好有關。石城地方稱男性為「丁」、石城方言「丁」和「燈」均是同音。故隱喻「燈」為「
人丁興旺」,「丁財兩盛」的吉兆。另外一個原因是,燈彩色彩紅彤亮堂,鮮艷華麗,是興旺發達、欣欣向榮的象徵。石城地域內的客家先民們,為了滿足在各種不同場合,不同內容和不同目的的不同心理需求,賦予石城傳統燈彩豐富內涵,大致可分為:娛樂性燈彩、祝頌性燈彩、祈禱性燈彩和祭祀性燈彩四大類。各種不同形式的燈彩,適用與不同的目的和場合。
石城民間燈彩在石城在塊土地上,經久不衰世代衍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石城的燈彩活動,已經滲透進了石城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方面面。可以這樣說,石城人民的生活,已經無法與燈彩活動相分離。石城這塊地方,確實是月月有節,節節有燈。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大的傳統節日。石城人民用最紅火熱鬧的燈彩藝術形式,來隆重慶賀這盛大的節目。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到祖宗祠堂里迎燈接福守歲團年。大年初一,放鐵銃敲鑼打鼓送燈向祖宗拜年,村村堡堡家家戶戶接燈進福祈求吉祥如意,招財進寶、丁財兩盛。所以,石城境內自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十五元宵夜,龍燈、茶藍燈、獅燈,蚌殼燈等等各種不同形式的燈隊遍布城鎮鄉村,挨家逐戶舞燈祝福,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生活不斷提高,最多的年份燈隊達三百多支。這是石城燈彩活動的黃金季節。
二月花節,是石城民間結婚嫁女的最佳傳統節日,許多人家張燈結綵嫁女還親。
三月清明節,各村各房懸燈扎彩開祠祭祖。
四月禾苗節,青苗茁壯祈求豐年,兒童們成幫結伙,山炕壠段田間地頭,每每可見川流不息的「稈龍燈」(既稻草龍)。
五月端午節,打醮祭祀放「河燈」,超度溺水亡靈。
六月嘗新節,新谷登場喜慶豐收,新來釀酒猜拳行令,家家高掛「五穀燈」,迎接五穀神。
七月中元節,驅鬼避邪施放煙火,打發孤魂野鬼祈求平安,「蛇燈」「板橋燈」串村繞屋越壠過段,宛如流星逐月火龍騰空,氣勢磅礴煞是壯觀。
八月中秋節,家家廳堂高掛「走馬燈」、「嫦蛾奔月燈」。嘗著月餅慶團圓。
九月重陽節,秋高氣爽果飄香,合家老幼登高眺遠,迎門高懸「花果燈」、「壽桃燈」。共祝老人增福增壽享晚年。
十月小陽春,風日回暖蘭菊竟秀,各種花卉燈爭奇斗俏,以遣冬閑。歲末年封蠟梅吐蕾,燈人競技各顯身手,各式彩燈千姿百態,准備迎接燈彩活動的又一個黃金季節。
石城燈彩藝人有段口頭禪:解放以前自發舞燈彩,五十年代上舞台,六十年代上銀幕,七十年代上熒屏,八十年代上北京,九十年代上衛星。五十年代,《倒採茶》、《蚌殼舞》、《賣花線》、《採桑》、《躍進花燈》分別在贛州地區和江西省的文藝匯演中獲獎。六十年代,《公社四季花果香》、《斫竹嘛》等節目在贛州地區獲獎。《三杯酒》在全省文藝匯演獲獎後,又拍入舞台藝術片《群花爭艷》中。七十年代,《喜慶公社豐收年》、《迎春花燈》、《蓮鄉新一代》等節目被搬上電視熒屏。八十年代,《熔煉》、〈迎燈接福〉在地、省音樂舞蹈比賽獲獎後,又在我省「廬山文化博覽會」上作了成功演出。《熔煉》經江西省歌舞團加工後,參加了全國第二屆舞蹈比賽。大型石城民間燈彩《花燈子》,一九八六年在全區匯演中囊括了五個一等獎,又在「廬山文化博覽會」上作了精彩演出,並應中央文化部邀請晉京獻演,受到張庚等著名戲劇家的高度贊揚。九十年代,《打甑蓋》、〈石城花燈〉等節目又在贛州地區獲獎,同時,石城燈彩由中央、省、地電視台拍成多種專題藝術片,在中央以及各級電視台向海內外播放。 燈彩在中國至今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其主要源於燈節,漢代及其以前是上元燈節的濫觴期,經歷代發展,至明清時的皇都北京達到高潮,成為極具特色的宮廷燈彩。北京燈彩最初由皇家御用監宮廷造辦處徵召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製作,內務府設有專司宮燈、花燈庫及工匠。北京燈彩是全國燈彩技藝的凝結,清末時燈彩藝人韓子興(1887—1975)曾在清宮里專事維修製作燈彩,辛亥革命後,他自辦作坊,按照宮廷燈彩樣式生產,尤以球燈深受歡迎,人稱「球燈韓」。1957年他被市政府聘為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燈彩藝人李冬雪與他交結甚深,在燈彩製作上獲得真傳。李冬雪是天安門上掛的大紅燈籠的主要設計製作者,其燈彩代表作「頤和園大戲台」曾在鼓樓展出。李冬雪的親傳弟子李邦華如今也年近六旬,是北京宮廷燈彩製作的姣姣者,一些人稱他「燈彩李」,是北京製作和傳承燈彩技藝為數不多的藝師,如今他和幾位北京工藝美術大師一起研究恢復宮廷燈彩藝術,但又苦於難尋繼承人。
北京燈彩融匯全國各地燈彩之精華,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宮廷藝術燈彩,是歷史悠久的中華燈彩的典型代表,形成了一套世代相傳嚴格的工藝技巧,其主要特色:一是材質精良;二是形式多樣;三是精工細作;四是題材富有高雅寓意,具有扎制規整,彩繪精緻,美化環境,安全適用,燈明火亮,高雅堂皇的富麗效果。
北京燈彩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其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是民俗風情節日娛樂的載體,尤其是其傳統製作技巧,如走馬燈就被西方科學家譽為氣動機的先驅,而元宵節華夏兒女團聚的象徵,也可激發民族精神。燈彩在燈節時還以燈為媒,帶動諸如飲食(元宵)、歌舞演出、燈謎等眾多商業經濟。北京燈彩的傳承與發展,必對北京和諧社會、推進人文奧運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北京燈彩技藝的現狀不容樂觀。燈彩工藝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品,掌握難度大,且受節氣影響。燈彩一般只在元宵節前後用量多,其他節令用量很少。如今有了電器化燈具,許多傳統燈彩只是環境的裝飾品。由於傳統手工藝技術學好了不容易,手藝人勞心勞力而經濟收入偏低,年輕人不樂意學,所以,從業人和傳承人日益稀少,已經出現了傳承危機。

Ⅵ 燈具設計風格有哪些 燈具設計三大風格介紹

燈具的設計風格有哪些

1、地中海風格

據相關了解,地中海風格一般主要是採用了柔和的色調和大氣派的相融搭配的,非常受到用戶的喜歡。彩色瓷磚、鑄鐵把手、厚木門窗、阿拉伯風格水池,可以很好的營造出親和力的海洋氣息。

Ⅶ 北京的元宵節花燈各形各色,件件都是藝術什麼

北京的元宵節花燈各形各色,件件都是藝術。


花燈,又名燈籠。花燈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受中華文化影響,在亞洲華人地區,許多國家的廟宇中,花燈也是相當常見的物品。


花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寶。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勝芳花燈多以亭台禽魚蟲花卉的題材製做。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製成,鮮艷奪目。

Ⅷ 花燈有哪些

1、龍燈

亦稱「舞龍」,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中國的很多地方。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節數不等,但一般為單數,每節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撐舉。

每節內燃蠟燭的就稱為「龍燈」,不燃蠟燭的稱為「布龍」。舞時,由一人持彩珠戲龍,龍頭隨珠轉動,其他許多人各舉一節相隨,上下掀動,左右翻舞,並以鑼鼓相配合,甚為壯觀。

Ⅸ 花燈(請教)

花燈
元宵節是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勝芳花燈多以亭台禽魚蟲花卉的題材製做。雄縣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製成,鮮艷奪目。

花燈,又名"彩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於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磙磙,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遂逐漸發 展為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唐朝治世因社會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 大,觀燈人潮萬頭攢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玄宗時亦延續西漢弛禁制度,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 方便人民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幟。

兩宋時期國勢雖然積弱,此項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發揚光大,使宋朝成為花燈發展的另一重要歷史階段。明清兩朝賞燈熱潮未減,坊間更出現燈市,販售各種花燈,式樣繁多,爭相競秀

中國人元宵節迎花燈的習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全國各地種類繁多,燈式不一,各有流行。台灣花燈,俗稱「鼓仔燈」,因早期製作時多形似鑼鼓而得名,流行的種類有走馬燈、骰子燈、圓燈、關刀燈等。由於閩南語「燈」與「丁」同音, 故一般將提燈、鬧燈視為人丁旺盛的佳兆。台灣習俗中,婦女在元宵節穿梭於燈下 ,祈求來年得子(男)、添丁;在台灣北部桃竹苗客家莊里,男丁從農歷正月十一日起到家廟掛燈,稱為「起燈」;諧音「起丁」,為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涵意深遠流長。
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我國歷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雲:「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參考資料:網路

花燈的製作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材質和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變化。紙、竹、綢緞、木是很常見的傳統素材,塑膠、玻璃紙、壓克力……等則是現代的材料。其實只要能透光,花燈的製作材料並沒有限定,連水果、廢棄紙盒、鋁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燈的變化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一盞盞的燈除了像是黑夜裡的小螢火蟲,不同的造型也訴說著提燈人在新年的願望。可愛的小叮當和溫馨的維尼熊……等是現代文化的新造型,而傳統的十二生肖則配合年節作替換,不斷出現許多現代較喜愛的新造型,足可榮登花燈造型的排行冠軍,得到人們的喜愛。

作龍是動物裡面最難、最復雜的,因為人家說:「畫虎、畫皮,難畫鼓。」因為作人物的話只要左右不對稱,看起來就會怪怪的。有些花燈的學員很想要做這個題材,尤其是作觀世音神像的時候,花燈師父通常會勸他不要做,不然就是作卡通一點、簡化一點,那如果做的很逼真又不正確的話,會變的很難看。

古時後做花燈用的是竹子,如果用鐵絲來做的話會發現,這個結構的方式像再蓋房子一樣,而且你想要做什麼都可以用鐵絲把它做出來,就像突然找到一條路,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有一種這種感覺,另外一種就是:一調鐵絲可以任意的給你形狀,而且思考方向不只是一個方向,可能這個方向,要它鼓一點,在這個方向的時候,它卻凹一點,一條鐵絲它可以有很多的變化,等於說用方向來講話,它不只是四面八方,是三百六十度無線空間的地方它都可以去旋轉、去彎折,這個來訓練我們的思考能力應該是蠻不錯的。

自製簡易花燈(有圖)
http://www.ccbi.com.cn/Article/Class58/Class124/Class137/200502/1435.htm

http://image.photos.nphoto.net/200607/25/.jpg

http://www.cn.alibaba.com/athena/samplelist/fjhdw.html

Ⅹ 簡單好看的花燈怎麼製作

花燈,又名燈籠。燈籠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漢族傳統民俗工藝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受漢族文化影響,在亞洲華人地區,許多國家的廟宇中,燈籠也是相當常見的物品。花燈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現代社會多於春節、元宵等節日懸掛,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祈求平安。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的燈節。每到這時,各式花燈高懸街頭五彩繽紛。勝芳花燈多以亭台禽魚蟲花卉的題材製做。以染色紙綴以各色華麗細條製成,鮮艷奪目。花燈起源於漢代,盛於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中國歷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

熱點內容
一個梅花鹿是什麼牌子 發布:2025-08-30 06:02:17 瀏覽:687
隨心悅花藝 發布:2025-08-30 05:58:10 瀏覽:972
新青年花藝培訓學校 發布:2025-08-30 05:37:35 瀏覽:895
我是一朵迎春花 發布:2025-08-30 05:36:48 瀏覽:416
公雞情人節 發布:2025-08-30 05:36:48 瀏覽:65
開個淘寶綠植店怎麼樣 發布:2025-08-30 05:07:12 瀏覽:927
紫根牡丹 發布:2025-08-30 04:58:55 瀏覽:846
大門兩側茶花 發布:2025-08-30 04:46:31 瀏覽:220
說蘭花的香 發布:2025-08-30 04:29:05 瀏覽:45
陳小雲梅花 發布:2025-08-30 04:19:14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