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盤頭
① 沉香木雕的關於沉香
沉香是我國沿用歷史相當久遠的珍貴中葯。沉香樹為主根向下生長之深根系弱陽性樹種,是最好的水土保護者。沉香成長過程中,不需噴灑農葯,不會危害土質及人體的健康。沉香還有驅蟲但不會殺蟲的特性,有益於生態維護。發展沉香栽培生產,既是解決資源緊缺,減少進口,擴大出口創匯的有效途徑,又是廣大群眾和農業企業脫貧致富的可靠保證。
沉香是含有樹脂的木材歷經多年沉積形成的,沉香木自古以來就是非常名貴的木料,亦是工藝品最上乘的原材料。沉香是沉香木樹干被真菌侵入寄生,發生變化,經多年沉積形成的香脂,是具有驅穢避邪、調中平肝作用的珍貴葯材,如今已很稀少!
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語寫作「沈香」(沈,同沉)。古來常說的「沉檀龍麝」之「沉」,就是指沉香。沉香自古以來即被列為眾香之首。
與檀香不同,沉香並不是一種木材,而是一類特殊的香樹「結」出的,混合了油脂(樹脂)成分和木質成分的固態凝聚物。而這類香樹的木材本身並無特殊的香味,而且木質較為松軟。據現今的研究,瑞香科沉香屬的幾種樹木,如馬來沉香樹、莞香樹、印度沉香樹等都可以形成沉香。一般來說,沉香的密度越大,說明凝聚的樹脂越多,其質量也越好,所以古人常以能否沉水將沉香分為不同的級別:入水則沉者,名為「沉水」香;次之,半浮半沉者,名為「棧香」(棧,竹木所編之物),也稱「箋(音「煎」)香」、「弄水香」等;再次,稍稍入水而漂於水面的,名為「黃熟香」。
由於沉香系自然凝聚而成,大小、形狀差異很大,古人多就其特點取了很多有趣的名字,如:牙香(體積較小,狀如馬的牙齒),葉子香(薄片狀),雞骨香(內有空隙,似雞骨),光香(外表如枯竭的山石,多作陳設之用),水盤頭(體積甚大而質地較軟),「速暫香」(在沉香自然成之前就採取者)等等。一些形狀巧妙別致的沉香還可以作為陳設品。
沉香中的水沉,寬度大多不超過十厘米,長度不超過幾十厘米;質優者一般質地較密,甚至堅硬如山石;表面很不平整;顏色多泛出綠色,深綠色,黃色,褐色或黑色,油脂部為深色,木質部為較淺的黃白色,混成各種紋理;含油量高的水沉香往往顏色較深,而且質地潤澤,很容易點燃,燃燒時甚至能看到沸騰的沉油。
人類關注沉香已有3000多年,而在中國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我國最早始見於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被列為「上品」。在隋唐史料中有豐富的沉香記載,到晚唐及五代則又有了更高度的提升發展。在宋代,好沉香是「一兩沉一兩金」,被喻為「香中之王」,香文化發展到了頂峰,「香」已經完全融入社會生活中。此後,用香風氣長行,直至明清。到明代,就已變為了「一寸沉一寸金」。
沉香並不是一種木頭,而是特殊類型的香樹結出樹脂混合木質、微生物等成分的固態凝結物。沉香只能形成於生長在東南亞熱帶雨林地區的瑞香科沉香屬的喬木型香品種樹木之中。一棵健康的沉香樹是不會憑空產生沉香的,它必須在遭受電閃雷劈、強風吹折甚至獸蟲啃咬、人為砍伐等形式受創後,沉香樹木分泌樹脂來癒合創口,而這期間,創口部恰巧被一種叫做黃綠墨耳真菌的微生物所感染,這種真菌為了在樹體中頑強生存,就會做逆境代謝,是一種奇妙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樹本身的抗體類物質和侵入樹體內的黃綠墨耳真菌等物質混合在一起,漸漸就產生了一種叫做「苄基丙酮」的化合物,隨著生化過程的深入,繼而又形成了倍半萜和色酮類化合物,而這兩大類化合物質才是「沉香」。
沉香按其油脂含量分為:沉水、筏、黃熟。沉水也叫水沉,是沉香中實質或較中間的部份?膏脂凝結較緊密、結實的部份?投水即沉?是名沉水?半浮半沉的叫筏?不沉的稱為黃熟香。依產地種類而不同。沉香按其結成情況不同一般可分為六類:「土沉」、「水沉」、「倒架」、「蟻沉」、「活沉」、「白木」等。一般來說,顏色越深,質地越密實,質量也就越好。沉香按其形成過程不同分四種:熟結、生結、脫落、蟲漏。一塊沉香,其脂是在完全自然中因腐朽凝結聚集而成,稱為熟結。因沉香樹被刀斧砍伐受傷,流出膏脂凝結而成的稱為生結。因木頭自己腐朽後而凝結成的沉香稱為脫落,因蟲蛀食,其膏脂凝結而成的稱為蟲漏。
沉香樹中國大陸已不多見,惠安有少量,現越南、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地還有。由於沉香十分稀少,形成不易,目前越南的奇楠沉為最上等沉香,但數量極少。
沉香以油脂緻密,香氣濃厚為佳。棋楠香為沉香的特殊且上等品種它們的成因與沉香基本相同。但兩者的性狀特徵又有很多差異,所以習慣上將棋楠香列為一個單類,且列為沉香上品。棋楠香大多不如沉香密實,多半是半沉半浮,但上品的棋楠香和沉香一樣入水即沉。沉香大多數質地堅硬而棋楠則較為柔軟有粘韌性,削下的香屑甚至能捏成香球,在顯微鏡下可發現沉香的油脂聚在一起,而棋楠的油腺則歷歷分明,其油脂含量高於一般的沉香。棋楠香質地黏軟,嘗之舌麻卻不會產生不舒服感,香氣甜涼馥郁。 沉香是自然界中極少具有的抗菌及增強免疫功能的葯材,其氣味芳香。入肺、腎、脾、胃、經,為行氣葯中最上 等的葯材,能調節人體內氣的運行,疏通內臟機能,對肺、腎、肝、胃、腸、心臟等都是非常有效之葯材。在治療與功能方面如:肺臟(肺結核、氣喘)、腎臟(補 腎、利尿、壯陽)、肝臟(肝炎、肝硬化、肝腫大)、胃臟(胃潰瘍、胃炎、胃痛)、腸(便秘)。對癌症及其它慢性病亦有療效,對強化心臟及神經具有特殊療 效,日本知名良葯「救心」成分中就含有高級沉香——奇楠。
沉香是我國中葯史上的瑰寶,歷代醫家均有記載。《本草綱目》謂之「氣味辛,微溫無毒。有降氣、納腎溫中、清肝之功效」,「治上熱下寒,氣逆喘 息,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日華子本草》則記載其葯用為「調中,補五臟,益精壯陽,暖腰膝,去邪氣。止轉筋、吐瀉、冷氣,破症癖,治冷風麻 痹,骨節不任,濕風皮膚癢,心腹痛,氣痢」。同時,《名醫別錄》、《雷公炮製葯性解》、《神農本草經集注》等典籍也均有關於沉香葯用的論述,足見其於中葯 材界的顯著地位。
除了「降氣溫中,暖腎納氣」的自身葯用價值外,沉香還能與其他葯材搭配應用,製成治療心腦血管、消化、呼吸、風濕等疾病的眾多中成葯。據《本經 逢原》載錄:「同紫蘇,白豆蔻,治胃冷嘔吐。」,「同茯苓、人參,補氣寧心,交通心腎,治心神不足」。分別配以木香、肉蓯蓉、熟地、肉桂等葯材,皆可達成 不同效用,且療效極佳。而今,沉香依然被廣泛用於制葯,被列為全國中醫醫院急症必備中成葯的西瓜霜退熱靈膠囊的主要成分就有沉香,在「沉香化氣丸」、「十 香返生丸」等制葯中同樣是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正是因為沉香在自然界中十分稀有,又有著極高的葯用價值,自古以來便被捧為稀世名貴葯材之一,甚是珍貴。 質地堅硬、油脂飽滿的沉香還是上等的雕刻材料。沉香雕刻品古樸渾厚,深沉潤澤,別具風韻,極具收藏價值。沉香對雕工的技藝要求很高,其難度遠大於其它木 材,沉香凝聚了油質和木質兩種特徵,質地不均勻,外表和內里的油脂走向不易拿捏,所以不易下刀,因而好的沉香木雕極為稀奇珍貴。
沉香是在溫度、濕度、外界細菌和香樹分泌物等共同作用下的稀世天然藏品,任何一個量稍有不同,所結出的沉香品質層次不一,味道不盡相同。且至少 需要十年乃至成百上千年方可形成,故其原有價值相當昂貴。而如今經過名家雕藝大師之手,人工「美」化後的藝術品則價值更為不凡,它在原來的基礎上被賦予了 一定的人文價值,使得它的生命活力之上更添一份獨特個性,自然廣受追捧,更有甚者稱之為「瘋狂的木頭」。
如世間任一物種,沉香也完成了它的轉型,大膽踏入藝術殿堂,搖身變為投資熱品,它的收藏之熱勢如破竹。近幾年來,沉香在保利、嘉德等拍賣會上屢創 新高。2012年北京保利春拍的一幅沉香雕仙山樓閣嵌西洋鏡座屏成交價高達2070萬元人民幣,一舉打破國內沉香藝術品拍賣記錄。從十 年前頂級沉香僅百十元,到今天萬元一克,甚至極品沉香有價無市的盛況,沉香成功從早前熏香用具廣為人知,紫檀青花、白玉瑪瑙的香爐鼎具,不菲天價卻爭相競拍,而用具 之根源,香料本身卻乏人問津的怪圈中跳出,以不可抑制的高勢,獨占藝術藏品之鰲頭。
究其根源,不外乎以其資源之稀缺,彰顯權勢、地位之象徵。沉香的用途廣泛,且有辟邪、除穢、醒腦、養生等實用功效,隨資源日益減少而更顯珍貴。 就藝術品本身而言,兼具沉香實用功效與漢族傳統民間雕刻藝術,加上背後的文化內涵,人文氣韻,錦上添花,實屬「貴」品。正因為沉香之難得,其保養更需注意。沉 香極怕化學試劑的侵蝕,亦不可曝曬,強烈的陽光會使其變質,應藏於40攝氏度以下。再者按佛學來講,沉香製品具一定靈性,能夠驅邪除惡,所以日常應當保持 個人衛生,對藝術品堅持尊重。
如今的沉香,逐漸走入尋常百姓家門,於都市人群,尤其是整日與快速工作節奏相伴,極度缺乏舒緩心情及壓力渠道的白領及企業家們,無論是居家養生 還是投資收藏都是一項極佳的選擇。此次即將於新世界珍寶館拉開帷幕的「2013世界沉香匯展」,薈萃了世界頂級沉香,又兼有便於攜帶的沉香飾品、收藏愛好 者最為中意的名家木雕藝術品及各類香具,應有盡有,滿足所有的消費需求,乃沉香愛好者不容錯過的體驗之旅! 寶篆沉香,是北京寶篆同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旗下,中國第一個專注頂級沉香薰香、沉香珠寶的品牌。創立於2006年,至2013年在北京共投資3家分店,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中心逐步形成覆蓋全國的連鎖機構。作為中國唯一一家跳過中間商,由產區直供的沉香品牌;寶篆注重沉香天然價值的挖掘,以「100%天然沉香」的標准嚴格甄選產品;通過資源整合,已與全國多家企業建立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
主營項目:沉香批發、沉香經銷商/代理商招募、香道培訓、沉香系列產品連鎖店、沉香香薰產品連鎖店、沉香串珠定製、沉香禮盒定製。
主營商品:沉香珠寶類(沉香串珠、沉香飾品)、香料類(沉香香材、檀香香材、沉香煙片)、香薰類(沉香線香、檀香線香、沉香盤香、檀香盤香、沉香香粉、沉香香片)、香具類(線香香插、卧香座、盤香爐)、香道用具類(香灰、香碳、香篆、香刀、香席)、佛家七寶類(硨磲、玉髓、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 說起沉香收藏,大家會自然而然想到擺件、珠串、手把件等收藏品,其實不然,沉香也可以轉身線香,成為香料。沉香粉末、由沉香制 成的線香也在逐漸走進收藏愛好者,成為沉香新的收藏方向。沉香製成的線香分為多個級別,級別低的線香是以沉香殼和沉香木作為原料,級別高的線香是以沉香作為原料。現今越來越多人在收藏沉香的過程中收藏沉香的香 料,通過與多種香料調和後的沉香不但不會使其的收藏價值受損,反而為沉香的收藏增色不少。如果是高端的沉香線香,都是克來出售的,因此也被稱之為 收藏里的奢侈品。在市場常見的沉香線香都加入了其他的木材粉末,因此不同的沉香線香在點燃後會散發出不同的味道。
沉香歷來就是「眾香之 首」,是自然界中少有的具有抗菌以及增強免疫功效的葯材,燃燒時所發 出的清香,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同時還提高睡眠質量,緩解失眠、頭痛和壓力過大的情況。所以,沉香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收藏品,而是集香薰、葯 用於一身,在收藏的過程中還可以提高收藏者的生活質量。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香文化,始於春秋,成長於漢,完備於 唐,鼎盛於宋。而沉香早在漢代就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了,隨著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興盛發展,沉香的使用更是頻繁。沉香被廣泛用作香料的根本原因在於其燃燒時所發出的氣味乃高 雅而清凈,易使人心平氣和,進入安詳狀態,起到自然調節人體內氣運行,疏通內臟機能的效果,是養生保健的天然佳品。
「養生」這一話題, 由古至今始終為人們所熱議,宮廷之中更是盛行,「熏香」是最常用的養生方式之一。從中國歷朝歷代的上層皇親,乃至如今的阿拉 伯、日本皇室貴族都有以沉香為香料熏香的習慣。而作為行氣最上等精品的沉香,對於睡眠的治療和調理之效尤為顯著。「燎沉香,消溽暑」,對於現代生活節奏 快,成天忙碌焦慮的都市人來說,沉香是不可多得的佳品,養身、養心,更養生。
沉香可製成香粉、線香,也可提煉出其精華製成沉香油,這一天 然香料的獨特香味有安眠抗郁、愉悅催情等功效,可達養心之效。對於居家生活,沉香之 香氣在驅蚊除菌、祛除濕氣、改善空氣等方面也有奇效。而其製成茶品更是難得,香氣濃烈,風味獨特,入喉回甘,茶勁久而不散,沁人心田,韻味無窮。茶內的微 量元素可謂人體特殊的能量補充劑,止咳抑喘,祛疫降脂。東南亞國家實驗表明,長期沖飲沉香茶,頑固皮膚病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它在消化系統、循環系統、中樞 神經系統亦有極佳的葯理作用,實為養身良方。 香道,是將香料所產生的香氣、煙形配合富於藝術性的香具、香道生活環境的布置,再加上典雅清麗的點香、聞香手法,經由以上種種引發回憶或聯想,創造出相關的文學、哲學、藝術作品,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更豐富、更有情趣的一種修行法門。
香道在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里,佔有重要的一頁。用香之文化可追溯至2500 年前,中國的香道文化的演進可概分為幾個階段:
西漢以前焚香的材料,主要是以香茅樹脂等草本植物為主,其目的是為驅蚊,除獐,防瘟疫而用。到西漢中葉,
南海乃至到遠西之龍腦,蘇和等樹脂類香料傳入中原,因其芬芳馥郁,廣為流行,深受皇室貴族士大夫等所喜愛。由於此類香材需用炭火悶燒,所以香器的製作,更加繁復與精緻。此點,可從漢代「博山爐」的大量出土而得到印證。
魏晉南北朝,佛教進一步普及和興盛,由於香品時對諸佛菩薩的重要供養。因此,用香文化也普及於社會各階層,為民生必需品。
為至唐宋由於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造就了中國文采鼎盛時期,沉香等名貴香品的使用,更成為當時的風雅時尚。品香與琴棋書畫得結合,尤為文人雅士所鍾愛,品味著熏香沐浴的氤氳和焚香撫琴吟詩的雅緻。
自從元代線香發明以後,品香的製作,更加多元化。至明清以沉檀香為材料製作的香品更是宮廷朝堂,貴胄之家不可或缺的用品。再者歷史中因香而創造的各類香爐各為後人所喜愛與珍藏。
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掛畫,其中以對香品的熟練掌握為才藝之首。古人流傳至今的香文化,內涵及其豐富。它是芳香的,又是審美的,講究典雅、蘊藉、意境,其香品、香具、用香、詠香也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還養護身心,開啟性靈,在用香、品相上達至心性的領悟,從而使人們從心靈深處喜歡上它。
唐代李密喜歡獨自一人攜香具香品入山嶺之中,選一平坦之地,席地而坐,焚香後讓香氣與山中的樹木清香融為一體,使身心浸淫在青山綠水和特殊的香氣之中,「舒嘯情懷,感悟天地之理」 ;宋代的蔡京品香則要有氣勢,要使煙氣蓬勃而出;徐鉉則一生焚香伴月......
沉香在香道中價值極高,香道之中的香,主要有四種:沉香、檀香、龍涎香和麝香。古人常說「沉檀龍麝」 ,四香之中以沉香為首。沉香燃燒時發出的香味是一種沉靜而高雅的清香,很容易使人心平氣和,進入安詳的狀態。香爐、手爐、香斗、香筒、卧爐、熏球、香盤、香盒、香夾、香箸、香鏟、香匙、香囊等,造型豐富的香具,成為香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現代香道發展首推台灣和日本,用香、品香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現已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台灣香道和日本香道。隨著香料貿易及制香業的發展,香文化漸漸拓展到各個國家和地區,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野生天然沉香以結香原因的不同可分為四類:
其一,「熟結」 :樹木死後,樹根樹干倒伏地面或沉入泥土,風吹雨淋,經年累月,慢慢分解、收縮而最終留下的以油脂成分為主的凝聚物。如(本草綱目)記,「其積年老木,長年其外皮俱朽,木心與枝節不壞,堅黑沉水者,即沉香也」。
其二,「生結」 :樹木在活著的時候形成的香結。刀斧斫砍、蛇蟲動物嚙噬等外力引起較深的傷口後,香樹會滲出樹脂以作自我防護,從而在傷口附近結香。
其三,「脫落」 :枝幹朽落之後又結出的香。
其四,「蟲漏」 :由於樹蟲、細菌等對樹木的蛀蝕而形成的香。
由於年數短的香樹樹脂腺不足,一般只有數十年以上的香樹才可能形成沉香,而且從結香到成熟又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有的香樹壽命長達幾百歲乃至上千歲,其倒伏後留存的沉香往往也有幾百歲以上的「壽命」 , 所以古人稱贊沉香「 集千百年天地靈氣」 , 所以上品天然沉香為無價之寶。
天然沉香的產量受限,現今多用人工栽培香樹。常在成熟香樹的樹幹上切開或鑽出一些「傷口」,或是鋪設一些真菌,一年或幾年之後就會在傷口附近結出沉香,而且年頭越長,香的質量越好。但即使是人工栽培,一般也要10 年以上的香樹才能結香。 沉香木生長於高溫與潮濕的環境,可概分為惠安沉、星洲沉及奇楠沉。
1、惠安沉:早期以越南中部順化芽庄,順化附近山區為主,先以峴港為集散地(含越,寮邊界)。
2、星洲沉:早期以馬來西亞(古晉等地)為主,分散在書門答臘、加里萬丹島、安汶島、帝汶島等地,現今以伊利安島為主。
3、奇楠沉:乃沉香之最,極其珍貴。質地稍軟(因皆油脂)咀嚼之,苦麻中略帶甘洌;聞之,清之如蜜,香氣持久;握之,熱氣即散,又稱冰沉。
沉香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品類:奇楠。(「奇楠」是從梵語翻譯的詞,唐代的佛經中常寫為「多伽羅」,後來又有「伽藍」 ,「伽南」 ,「棋楠」等名稱。)奇楠的成因與普通沉香基本相同,但兩者的性狀特徵又有很多差異,所以習慣上讓它單成一類,且列為沉香中的上品。有人就說,要積了三輩 子的陰德,才能聞得奇楠香,要八輩子修來的福氣,才可品或飲用奇楠香。
奇楠不如沉香密實,上等沉香入水則沉,而很多上等奇楠卻是半沉半浮;沉香大都質地堅硬,而奇楠則較為柔軟,有黏韌性,指甲輕掐即會凹陷,刻刀削之,如削 泥般輕軟,其木屑會捲曲不斷,削下的碎片甚至能團成香珠;舌尖觸之,並非是辣,而是麻,麻的感覺會持續半個小時左右,其間食不知味,滿口生津,奇楠香久久 不退;木屑嚼之粘性如麥芽糖,反復咀嚼幾次,木屑就會在口中消化無存;在顯微鏡下可發現,沉香中的油脂腺聚在一起,而奇楠的油脂腺則是歷歷分明;奇楠香的 油脂含量一般高於沉香,香氣也更為甘甜、濃郁,恆溫加熱聞其香,如蘭花般的香氣,馥郁持久;多數沉香不點燃時幾乎沒有香味,而奇楠不同,不燃時也能散發出 清涼香甜的氣息,而且奇楠的產量比沉香更少。由於這種種原因,使得奇楠尤其珍貴,越南的奇楠更是難得。
沉香,被譽為「植物中的鑽石」,它集天地之靈氣,匯日月之精華,蒙歲月之積淀,以至極品沉香的價值可以達到黃金的三倍。可謂是「沉」得驚世,「香」得駭俗,千百年來為世人所鍾愛。沉香本身也是極其珍貴的葯材,還可以用於製作香水。最昂貴的香水中,必定沉澱著數不清的沉香樹的生命,像法國生產的名貴香水,大多數離不開沉香,它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起著穩定香味的作用。
沉香,它是經過動物咬和外力的創傷、以及人為砍傷和蛇蟲螞蟻等侵蝕,這些創傷會讓它產生傷口,但傷口肯定不會那麼快就癒合的,傷口會被微生物等感染,再加上外部濕熱的環境,使傷口腐蝕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體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細胞儲存的澱粉產生一系列變化,慢慢的就成了沉香也有油脂等級分法沉香油脂,之後創傷口形成膏狀結塊,傷口慢慢癒合新的木覆蓋上去就會成為樹脂的木,慢慢的,在自然條件下和長時間的沉澱形成沉香。
沉香的產地主要分布於中國海南省、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群島等東南亞地區。以沉產地韻味劃分為「惠安系」與「星洲系」。「惠安系」主產區分布在:中國海南、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西半島。而以地圖西北至馬來西亞東南至東帝汶的沉香產出皆為「星洲系」。
大致來說,「惠安系」香韻帶涼,甜,通透,水果或花香,感覺上味道是成絲狀,通常蟲漏居多,沉香樹,碎片狀,很脆,以熏料為主,雕材極罕見。
「星洲系」韻味醇厚或醇和,帶甜不帶涼,生結平和,熟結張揚。感覺上味道是成片,相對「惠安系」的沉香,「星洲系」沉香密度大,生結與熟結均可做雕材。 產地分級,真臘者為上,占城次之,渤泥最下。真臘之香又分三品,綠洋極佳,三灤次之,勃羅問差弱。綠洋、三灤、勃羅間皆真臘屬圃。真臘,今之高棉。占城,今越南南部廣南省地。渤泥,今婆羅洲。這些地方,今天仍有沉香輸入台灣。高棉之菩薩奇南仍為收藏者所喜愛,森莫諾薩、貢齋密仍令人懷念。
又,渤泥、三佛齊(今巨港》所產,稱為番香,沉香木手鏈,一名番沉。氣礦而烈,價似真臘.綠洋減二分之二,沉香樹,視占城減半矣。顯然葉廷珪給高棉沉香最高的評貭,並且還在占城之上。
按產區分類:沉香按產區分類可分為惠安沉香與星洲沉香。越南的惠安古時為沉香集散地,以越南產沉香為主,如今將越南、中國海南省、柬埔寨、寮國等地所產沉香統稱為惠安沉香;新加坡古時為沉香集散地,新加坡早先為馬來聯邦的一個洲,俗稱為星洲,這里的沉香以馬來西亞、印尼所產為主,如今將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印尼、汶萊等地所產沉香統稱為星洲沉香。
② 怎麼盤頭發
首先不用木梳,只用手指將頭發摟起(手指當木梳了)最好吊的高一點,(因為你頭發多會往下垂的)。用橡皮筋紮好(不要扎的太緊,要隨意一點)。橡皮筋扎最後一扣的時候不要將頭發全倒過去,留一個小揪揪(這樣盤的時候最牢固了)。揪揪不要太長,會耷拉下來的!之後將小揪揪隨意的輕輕的向外拽一點(小心別拽出來)這樣做是為了使那個小揪揪不會死板,再將剩下的發尾繞著小揪揪纏上,用螺旋的塑料的那種橡皮筋隨意的綁上。再將整個頭發隨意的往外拽,照鏡子整理一下覺得不好的地方,還可以用那種簡單帶花的小夾子插到盤好的頭發中,不要插太多,一兩個就行了,正陽那些小夾子會有一種隱約可見的感覺的!頭發太厚弄不好還可以這樣:先束起一半的頭發,像以上做法做,只是不用大橡皮筋綁了,要細小的(但一定要結實的)之後將剩下的頭發丁跟鬆鬆的編幾下之後圍著已盤好的頭發圍一圈在綁一下,在用手隨意的拽,插花,ok了!祝你成功!!!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③ 急:陝西 延安的定婚習俗是怎樣的都有哪些程序呢
好你了,你說什麼了,還娃娃親,童養媳,我****,你張藝某的電影看多了是不,餓就是延安人雖然餓沒定過親,但我參加過別人定親,其實很簡單,根本沒那麼麻煩,就是在酒店裡擺上一桌飯,把男方女方的父母叫上,在就點親戚朋友也能,男方家給女方家5000-10000(根據家庭條又不是下聘禮1000-2000也行)在就拉拉話,商量下多或結婚等等..很簡單的,千萬別聽1樓那人說的,他粘貼的都是解放前的延安.最後祝賀你一哈,延安的男人都很好。
④ 怎樣盤頭發
我經常盤這種頭發,其實頭發多更好盤呢。
首先不用木梳,只用手指將頭發摟起(手指當木梳了)最好吊的高一點,(因為你頭發多會往下垂的)。用橡皮筋紮好(不要扎的太緊,要隨意一點)。
橡皮筋扎最後一扣的時候不要將頭發全倒過去,留一個小揪揪(這樣盤的時候最牢固了)。揪揪不要太長,會耷拉下來的!
之後將小揪揪隨意的輕輕的向外拽一點(小心別拽出來)這樣做是為了使那個小揪揪不會死板,再將剩下的發尾繞著小揪揪纏上,用螺旋的塑料的那種橡皮筋隨意的綁上。
再將整個頭發隨意的往外拽,照鏡子整理一下覺得不好的地方,還可以用那種簡單帶花的小夾子插到盤好的頭發中,不要插太多,一兩個就行了,正陽那些小夾子會有一種隱約可見的感覺的!
頭發太厚弄不好還可以這樣:
先束起一半的頭發,像以上做法做,只是不用大橡皮筋綁了,要細小的(但一定要結實的)之後將剩下的頭發丁跟鬆鬆的編幾下之後圍著已盤好的頭發圍一圈在綁一下,在用手隨意的拽,插花,ok了!
祝你成功!!!
⑤ 清朝秀女妃嬪的發飾名稱和發型名稱。 越多越好,列舉什麼秀女用什麼,皇後用什麼。我寫小說用。謝謝
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發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發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進關以後,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麽稱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二十四個,諸皇子爭權奪勢,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緒兩位皇帝,即有皇後又有妃子,卻無子嗣,致使其母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統治了中國達半個世紀。
慈禧還愛美成癖,一生喜歡艷麗服飾,尤其偏愛紅寶石、紅珊瑚、翡翠等質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豐十一年,奕濘病逝承德的避暑山莊。慈禧二十七歲便成了寡婦。按滿族的風俗,妻子為丈夫要戴重孝,釋服二十七個月。頭上的簪子要戴不經雕飾的骨質的,或光素白銀的。慈禧下旨令造辦處趕打一批銀制、灰白玉、沈香木等頭簪。同治元年二月,這批素首飾陸續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強插戴,極不情願。釋服期滿,這批首飾全部被打入冷宮。慈禧又戴上精湛華貴的艷麗頭簪,直到老年此習不改。
後妃戴簪有季節性,冬春兩季戴金簪,到立夏這天換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換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邊當過女翻譯的裕德齡女士回憶:1903年農歷四月24日是立夏,「這一天每個人都得換下金簪戴玉簪」。就在這一尺,慈禧賜給裕德齡母親、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後揀了支很美的給我母親,說這支簪曾有三個皇後戴過,又揀了兩支很美麗的給我們姐妹倆各一支,說這兩支是一對,其中一支是東太後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輕時戴的」。清末,後妃頭簪子多都是祖宗傳下來的遺物,宮中後妃都視若珍寶。慈禧討她喜歡的人可以任意賞賜,毫無拘束。但對光緒帝卻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諒解。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後去看光緒,光緒極為反感。他與隆裕雖是名義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絲鼉沒有。因此,光緒一見到隆裕就厭惡得連氣都喘不均勻。隆裕的到來,光緒看也不想看,連說兩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惱火,故意裝作沒聽見。光緒見她不走,氣得兩手發抖,使足了勁想把她推出去,沒想到用力過猛,碰到隆裕發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這支玉簪是乾隆時的遺物,傳到慈禧手裏,她又給了隆裕。降裕見狀,立刻哭著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氣恨光緒,從此派人嚴加看管光緒,送餿飯,送涼湯,對待光緒像對待罪人一樣。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緒關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為他們母子親情徹底決裂的導火索,光緒的英年早逝也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在民間,一般來說是富家多用玉質銀質,貧家則用骨質。普通人家嫁閨女,銀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來的較為貴重物品,女人們都非常珍視,有的用一輩子也不丟不壞。可民間廣泛使用的簪子絕大多數是骨質,所以人們總是習慣將其稱之為「骨頭簪子」。簪子一般長三四寸,更長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頭部尖細,尾部有一個圓疙瘩。頭細易插入發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還有一種扁簪子,兩頭粗,中間細,多是銀、銅質。扁簪子的兩面分反正,正面飾有花朵草葉及吉祥圖案,反面是光的,整個形狀略往裏彎。扁簪子具有十分明顯的裝飾意義,固定發上,閃閃發光。簪子是許多民族的婦女在修飾頭發時所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它是婦女們固發、美發的有效用品,這是它幾千年來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頭花是簪發展而來的首飾。由花頭和針梃兩部分組成。由於滿族婦女發式是由軟翅頭發展到兩把頭,進而成為架子頭,最後產生大拉翅,頭上的發式也越來越寬大.於是一種覆蓋面較大的頭飾——頭花,便應運而生。頭花大多由珍珠、寶石為原料,因此,需要一個穩定的依託,即在簪的基礎上做了某些相應的改動。如在針梃的頂端焊一個十字形橫托,並於十字橫、豎交叉點做頭花的主體。起裝飾作用的花草枝葉、鳥獸蟲蝶、吉字祥符等環抱四周,簇擁著主體。這樣互相搭配既使構圖的主次關系明顯,又使以珍寶為原料的頭花本身合理的分擔了承受能力。滿族婦女在梳頭時,把大朵頭花戴在兩把頭正中,稱為頭正,也有選用兩朵相同顏色和造型的分插兩把頭的兩端,俗稱壓發花,又稱壓鬢花。
滿族婦女除了旗頭、簪子外,還普遍喜歡在發髻上插飾花朵,將碩大的花朵戴在頭上歷來是滿族的傳統風俗。撲趾源在《熱河日記》中記載了滿族婦女「野花滿鬢,老少無分」.「五旬以上」猶「滿髻插花,金釧寶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顛發盡禿,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猶滿插花朵」。在遼北地區,有些滿族婦女甚至在發髻上插一個內裝清水的小瓶,瓶內再插上數枝鮮花,生氣盎然,反映了她們對美的強烈追求。清前期,國家正值上升時期,人們的生活消費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傳統模式上。滿族婦女為了滿足美的慾望,常將應時的鮮花戴在頭上還有一種「金銀花縷」。即用紙胎為表,有的似銅絲為質,裝成各種各樣的花朵,高不過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將近一尺,並選用極精緻的珠翠做裝點。順治初年,滿族軍營中的隨軍家屬,常用這種金銀花飾飾於發髻之上。隨著清王朝政治的確立,國家政權日益鞏固,滿族婦女所插戴頭花也隨之擡高了身價。雖然鮮花遍地,但婦女們更喜歡珍寶質地的頭花。這些女性們頭上戴仡與其說是為了美飾,莫不如說是為了炫耀。
清晚期,國庫困窘,國力日衰,人們生活自然受到影響,為了撙節開支,頭花也由昔日的純金變成鍍金、包金,珠寶大花變成了絨花、絹花,甚至紙花、通草花,就連羽毛點翠的頭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點翠首飾在我國流傳久遠,其工藝水平不斷提高,發展到乾隆時代已達頂峰。它以色彩艷麗、富麗堂皇而著稱但製作起來非常繁雜。據了解,先用金、銀片按花形製成一個底托,再用金絲隨圖案花形的邊緣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間凹下去的部分塗上適量膠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鳥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塗了膠的底座上。翠鳥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然而翠鳥嬌小,羽毛柔細,制一朵頭花需要許多翠鳥。因翠鳥毛光澤好顏色鮮亮,再配上金光閃閃的凸邊,做成頭花後戴在頭上與其他首飾相比可以產生不同的效果。
現在北京故宮內珍藏的金屬類首飾,以乾隆時期的居多。如紅寶石串米珠頭花、點翠嵌珍珠歲寒三友頭花,藍寶石蜻蜓頭花、紅珊瑚貓蝶頭花、金累絲雙友戲珠頭花、金嵌花嵌珍珠寶石頭花、點翠嵌寶石花果頭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頭花、點翠嵌珊瑚松石葫蘆頭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藝製成的。它即沿用歷史傳統技巧,又突出乾隆時期的特點,使蟲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權都用細細的銅絲燒成彈性很大的簧,輕輕一動,左右搖擺,形象活潑逼真,充滿動感。還有一種金屬焊接作底托與針梃,珠寶花用銅絲紮成一束的頭花,也以靈活多變受到後妃們喜愛。它是以不同粗細的銅絲做成花枝、葉枝,再將寶石做成的花瓣、葉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葉、枝權等不同的單枝,然後再按照圖形將各部位擺好,將單枝紮成一束,最後集中在一根較粗的銅絲上與針梃扎牢。這樣的頭花戴在頭上效果甚佳,為女性增加了楚楚動人的嬌態。此外,金屬鑲嵌頭花,金累絲頭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細而被前人喜愛,使後人贊嘆。
滿族婦女最偏愛的頭花當屬絨花,尤其是在女兒出嫁時,頭上必須戴紅色絨花,圖火紅吉利,據說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因此,便有戴絨花即為榮華富貴之意。在滿族婦女中,只要條件允許,不僅婚禮喜慶日時要戴絨花,而且一年四季都願意頭戴絨花,求諧音吉祥。尤其到應時節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陽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陽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蘆陽生……。清宮後妃們的頭花,還有大批的絨花、絹花、綾花流存於世,這些花色彩協調,暈色層次豐富,堪稱「亂真」之花。據說唐代楊貴妃鬢角有一顆黑痣,常將大朵鮮花戴在鬢邊用以掩飾。因鮮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製鮮花顏色做絹花。此工藝不斷發展,越制越精。清代遺留下來的絨、絹、綾、綢等質地的頭花有白、粉、桃紅三暈色的牡丹花,淺黃、中黃、深黃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間的梅花等等,歷時百年不久,仍鮮艷悅人。
釵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盤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釵有雙梃或三梃的,較之簪對於發髻的固定更為牢固-_-些。古老的釵與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釵頭針梃自然連接…處。如漢代流行的玉燕釵就是其中的一例。相傳漢武帝建造招靈閣時,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釵。武帝把玉釵賜給一位趙姓寵姬。幾十年後,漢昭帝繼承帝位,後宮女子時興戴釵,苦於沒有理想的式樣,到處尋找。一次,宮女們看到這支玉釵無雕無飾,樣子普通,就想把它毀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開釵盒時,只見一支飛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飛,尾巴呈叉形的美麗形象,使宮中女子深受啟發,於是紛紛以飛燕為式製造頭釵。燕子的尾巴插在發髻上十分適宜,因此取名為玉燕釵。隨著頭釵的廣泛使用,各種質地、各種造型的頭釵不斷出現。最常見的是鳳頭釵,它的製作就由釵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而成。現在北京的故宮尚存有清代後妃戴過的釵,大多分為兩類,一類是釵頭上裝飾極美,一類是光素釵頭無裝飾。
人們習慣將無裝飾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圓頭釵、尖頭釵、扁頭釵,其質地多為金、銀、鍍金光素的,還有銅、鐵等普通婦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發髻的作用。在滿族婦女諸多的頭飾中,要有一個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個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這種插子。還有一種叫做「銀夾子」的釵,若合在一處的兩個扁簪子。銀夾子既重視其固定發型的實用價值,因其面有圖案,又具有顯示美觀的審美價值,可算是較為理想的釵了。還有屬於「荊釵布裙」一類的婦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講究或講究不上,只用粗鐵絲自製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鐵絲,磨尖一頭,砸扁一頭用作髻簪的。
在欣賞往日旗裝的風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滿族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旗頭」。「旗頭』』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並具有獨特風韻的發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架子頭」、「前劉海」、「盤頭翅」等等的總稱。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j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
關於扁方這種滿族婦女所特有的頭飾,在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何玉鳳毀裝全孝道安龍媒持服報恩情」中,通過對安夫人頭飾的描繪可以看到。文中說:「只見那太太……頭上梳著短短的兩把頭兒,扎著大壯的猩紅頭把兒,別著一枝大如意頭的扁方兒,一對三道線兒玉簪棒兒,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卻不插在頭頂上,倒掖在頭把兒的後邊,左邊翠花上關著一路三根大寶石抱針釘兒,還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東珠的大腰節墜角兒的小挑,右邊一排三枝刮綾刷蠟的矗枝兒蘭花兒」……。不管她這一頭戴了多少個簪子,卻反映出當時清朝中期以後,一般滿族官宦人家婦女頭飾的寫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間,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將頭發集攏於頭頂束起,分兩把編成兩個辮子,辮梢不系頭繩,任頭發松亂一頭頂上插一個三寸或四寸長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橫插一個白銀或白銅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蒙裹而成,俗稱「鈿子」,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便可,上面還常綉有各種花紋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王室貴族婦女用的扁方從質地到樣式製作都堪稱精美絕倫,在扁方僅一尺長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蟲鳥、瓜果文字、亭台樓閣等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貴婦們戴著扁方故意把兩端的花紋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綴掛的絲線纓穗,據說是與腳上穿的花盆底鞋遙相呼應,使之行動有節,增添女人端莊秀美的儀態。每逢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等滿族婦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這種寬長的扁方,限制了脖頸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顯得分外穩重、文雅。
勒子,俗稱「包頭」,北方人稱其為「腦包」,是一條中間寬兩頭窄的長條帶子,戴在額眉之間。原為江南和中原地區老年婦女冬季圍頭的禦寒品,明清之際廣為流傳,貴婦用以裝飾,貧女用以避寒。東北地區已婚的滿族婦女使用的勒子使頭發稍稍後仰,較江南婦女的平髻略有變化。其形質多用紗、羅、綢、緞等製成黑色長帶,繞頭一周。明嘉靖年間勒子尚寬,其後逐漸變窄,但製作異常精細。上綉各種吉祥花色圖案,也有中間鑲嵌珍珠、寶石做點綴的。清代婦女戴勒子,沿襲明代舊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圖軸中,就有兩位美人頭戴勒子,從畫面上看,有紗綢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節戴不同式樣與質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風凜冽,勒子大多用貂皮製作,稱為貂復額。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時,無論宮廷貴婦還是民間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熱,由於貧富之別,勒子的質地,以及勒子上綴的飾物都有所差別。這種遮眉勒在北方比較實用,因此流行起來經久不衰。除勒子外,還有一種金約,類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還要窄些。
流蘇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首飾,其造型近似簪頭,但在簪頭的頂端垂下幾排珠穗,隨人行動,搖曳不停,與古代八大類首飾中的步搖極為相像。步搖首飾始見漢代,最初只流行於漢代宮廷與貴族女人頭上。何為步搖?「步搖者,貫以黃金珠玉,由釵垂下,步則搖之之意。」步搖屬於漢代禮制首飾,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漢代以後,步搖才逐漸被民間百姓所見,才有機會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冠上的步搖冠。戴在頭上較之步搖更富有富貴豪華之感。
在北京故宮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中,曾展出過幾件遼寧省出土的金樹形步搖冠飾件,金樹是冠狀傘形,一根兩枝樹權分別展開了大小四十餘件樹枝小枝權,每一小枝權頂端各有一兩個可以活動的小金環,環下各系一片金樹葉,稍一觸動枝搖葉擺,華美無比。它的出土使我們感到祖先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創造力,同時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嬪生活之奢侈。史載,唐宋之後步搖形制變化多端,除金質外還出現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貴材料製作的步搖。明代四大名畫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詩中寫道:「鬱金步搖銀約指,明月垂璫交龍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搖用「鬱金」,這也許是用金屬與珠寶鑲嵌的一種步搖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時興起來的焊接新工藝。將金累絲與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寶石等作點綴,其實用耐久程度大大超過了雕琢、燜壓等傳統工藝技術。
清代步搖大多採用了明代焊接製作新工藝方法。在台灣故宮博物院編輯的《清代服飾展覽》圖錄中,有一件「點翠嵌珠鳳凰步搖」,就是使用了金屬焊接作底托,風身用翠鳥羽毛裝飾,其眼與嘴巴用紅色寶石、雪白的米珠鑲嵌,兩面嵌紅珊瑚珠。鳳身呈側翔式,尖巧的小嘴上銜著兩串十多厘米長的小珍珠,墜角是一顆顆翠做成的小葫蘆。整個步搖造型輕巧別致.選材精良,實為罕見。
在另一圖錄中又有一件「吉慶有餘」流蘇,形制近似類同。與針梃連接的流蘇頂端是一金累絲的金戟(古代作戰武器),戟上挑著一個下垂的金累絲的磐,磐的兩端義各下垂一珠串,一串為珍珠青金石蝙蝠點翠華蓋,下墜著紅寶石墜角。另一串為珍珠蜜臘魚及點翠華蓋,紅寶石墜角。整個流蘇由戟、磐、蝙蝠、魚等組成,諧音「吉慶有餘」。這件流蘇寓意吉祥,形式別致,不但起著裝飾發式作用,還集嗡意、象徵、諧音於一體,堪為流蘇首飾的上乘之作。
流蘇一詞的本義原是指古代人裝飾車馬帳幕時用的綵線絲穗。而步搖與流蘇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轍,至於步搖的名稱為什麽沒有被沿襲下來,反而為流蘇一詞所取代,尚有待日後的進一步考證。
滿族婦女所喜愛的流蘇,多種多樣。頂端有鳳頭的、雀頭的、花朵的、蝴蝶的、鴛鴦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層、二層、三層不等。現在北京故宮珍寶館展出的清代後妃首飾中,有一件「穿米珠雙喜字流蘇」,它是皇帝大婚時皇後戴的。流蘇頂端是一羽毛點翠的蝙蝠,蝙蝠嘴裡銜著兩個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環,連接著一個羽毛點翠的流雲如意頭。如意頭下平行綴著三串珍珠長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層,每層之間都用紅珊瑚雕琢的雙喜字間隔。串珠底層用紅寶石作墜角。整個流蘇自頂端到墜角長二十八厘米,是流蘇中較長的一種。這種長流蘇一般歪插在發髻頂端,珠穗下垂,剛好與肩膀平。此外,清宮珍藏的流蘇,頂端以鳳銜滴珠的最為常見。如「龍鳳呈祥」、「彩鳳雙飛」、「丹鳳朝陽」、「鳳穿牡丹」等等。鳳凰是百鳥之王,據說它能給人帶來幸福、美好、光明。鳳凰銜珠的形象,寓意鳳鳥築巢,准備育雛。封建時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孫,所以後妃的頭飾中以鳳凰為題的很多。
清初時的普通旗女和漢族婦女模仿滿族貴婦發飾,以高髻為尚,梳時在頭頂後部將發平分兩把,向左右方橫梳成兩個長平髻,兩髻合寬約一尺,俗稱「叉子頭」(也稱「兩把頭」、「或「把兒頭」)。作叉子頭時,又在腦後頭垂下一縷頭發,下端修成兩個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謂「燕尾」。清吳士贊《宮詞》對這種發式作了描寫「髻盤雲成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這些宮詞對滿族婦女的獨特發式作出形象的描繪。
「團頭」,又叫旗鬢,是民間常見的發式。滿族婦女進人中年以後,便不再盤「頭翅兒」,而改梳「團頭」,其造型好像一個帶花紋的饅頭,但「團頭」不同於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婦女的「疙瘩鬢」。兩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區別,疙瘩鬢在腦袋後下方。團頭位置在正上方,把頭發在頭頂梳成豎式的圓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兒」,並在發中插戴銀、銅質扁方等首飾。一些老年婦女因頭發較少,在頭頂綰成一個螺旋式的「卷兒」,即簡單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滿族聚居的農村還可以看到。
還有一種叫做「水葫蘆」的發式,俗稱「水鬢」。即挑下兩鬢微弱之發,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鉤形,豐頰面頤,相襯如桃花帶雨,格外美觀。
康乾以後,由於受漢族發髻「如意縷」的影響,滿族j婦女一般均將發髻梳成「一」字形,俗稱「一字頭」、「如意頭」等。清代中期,滿族婦女的發髻樣式逐漸增j高.「雙角」也不斷擴火,滿族婦女發式由h兩把頭這種髻式發展到架子頭,同時也是由自己頭發梳理而成的發式逐漸發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發相摻雜而成的發式,發髻上多插有飾物。其中有種名叫「扁方」的板狀飾物,初時形狀較小,到清代後期,特別是咸豐年間,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得更加高大和誇張,已演變為一種「高如牌摟」式的固定裝飾,從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兩把頭。
《閱世篇》曾載:「順治初,見滿族婦女辮發於額前,中分向後,纏頭如漢裝包頭之制,而架飾其上,京師效之,外省則未也。」嗣後這種發式愈演愈高,至後期而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頭就像頂著一塊小黑板者即指此式。這種牌樓式的裝飾上面不用頭發,純粹以綢緞為之,做成一頂「扇形」的冠,戴時只要套在兩把頭發髻之上,這就是俗稱的「大拉翅」,是滿族貴婦的發式。這些貴族婦女們頭戴高高的飾物,再穿上她們習慣穿用的那種高底旗鞋,身材顯得格外修長,走起路來也愈加穩重、端莊。
大拉翅,又稱「大京樣」,「大翻車」、「達拉翅」,類似於現在舞台和影視劇中所見到的清代宮裝樣式,應是由「兩把頭」發展而成,即以頭頂發髻為「頭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緞或紗絨架製成的發飾,腦後也留「燕尾兒」。這種發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發展成類似後來「旗頭板」的式樣,並在正面飾以花朵,側面懸掛流蘇(線穗),所以東北一些地區叫「京樣」或「宮裝」。
「大拉翅」頭飾是形似一個扇面的硬殼,約尺把高。裡面是用鐵絲按造頭圍的大小做一圓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麵包上青緞子或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裝飾性的大兩把頭,再插一些用青素緞、青絨、青直徑紗或絹制的花朵。需要時,戴在頭上即可,無需梳掠,不用時取下擱置一邊。既起到美飾頭發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謂兩全齊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頸後的燕尾,也比原來的大,幾乎挨到衣領上。因大拉翅以粗鐵絲做架,承重性較強,上面設有插簪、釵、流蘇、疙瘩針、耳挖勺、頭花等固定裝置,滿足了同時佩戴眾多首飾的需要。
滿族婦女的這種發飾,是貴族婦女的專用發飾,故宮博物院藏《雍正行樂圖》,作清初貴妃形象,就繪有這種發飾。因這種發飾屬於達官貴族階層女性的盛裝,所以平民婦女在結婚時,也常常以此為「禮冠』』戴在頭上,好像漢族的「鳳冠霞帔」一樣覺得榮華和富貴。直到清末,「大拉翅」仍為滿族婦女的主要發飾,無論官宦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仿。其實上述的頭式除貴族婦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這樣打扮。原因是既費時間又費勁兒,而且必須由別人幫助完成。梳好後不能隨意俯仰枕靠,無論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雖然漂亮但並不舒服。民間除在婚禮等隆重場合或年輕姑娘媳婦過年時梳外,
⑥ 怎樣盤頭發
我經常盤這種頭發,其實頭發多更好盤呢。
首先不用木梳,只用手指將頭發摟起(手指當木梳了)最好吊的高一點,(因為你頭發多會往下垂的)。用橡皮筋紮好(不要扎的太緊,要隨意一點)。
橡皮筋扎最後一扣的時候不要將頭發全倒過去,留一個小揪揪(這樣盤的時候最牢固了)。揪揪不要太長,會耷拉下來的!
之後將小揪揪隨意的輕輕的向外拽一點(小心別拽出來)這樣做是為了使那個小揪揪不會死板,再將剩下的發尾繞著小揪揪纏上,用螺旋的塑料的那種橡皮筋隨意的綁上。
再將整個頭發隨意的往外拽,照鏡子整理一下覺得不好的地方,還可以用那種簡單帶花的小夾子插到盤好的頭發中,不要插太多,一兩個就行了,正陽那些小夾子會有一種隱約可見的感覺的!
頭發太厚弄不好還可以這樣:
先束起一半的頭發,像以上做法做,只是不用大橡皮筋綁了,要細小的(但一定要結實的)之後將剩下的頭發丁跟鬆鬆的編幾下之後圍著已盤好的頭發圍一圈在綁一下,在用手隨意的拽,插花,ok了!
祝你成功!!!
⑦ 自己怎麼盤頭發
首先不用木梳,只用手指將頭發摟起(手指當木梳了)最好吊的高一點,(因為你頭發多會往下垂的)。用橡皮筋紮好(不要扎的太緊,要隨意一點)。橡皮筋扎最後一扣的時候不要將頭發全倒過去,留一個小揪揪(這樣盤的時候最牢固了)。揪揪不要太長,會耷拉下來的!之後將小揪揪隨意的輕輕的向外拽一點(小心別拽出來)這樣做是為了使那個小揪揪不會死板,再將剩下的發尾繞著小揪揪纏上,用螺旋的塑料的那種橡皮筋隨意的綁上。再將整個頭發隨意的往外拽,照鏡子整理一下覺得不好的地方,還可以用那種簡單帶花的小夾子插到盤好的頭發中,不要插太多,一兩個就行了,正陽那些小夾子會有一種隱約可見的感覺的!頭發太厚弄不好還可以這樣:先束起一半的頭發,像以上做法做,只是不用大橡皮筋綁了,要細小的(但一定要結實的)之後將剩下的頭發丁跟鬆鬆的編幾下之後圍著已盤好的頭發圍一圈在綁一下,在用手隨意的拽,插花,ok了!祝你成功!!!
⑧ 怎樣盤頭
我經常盤這種頭發,其實頭發多更好盤呢。
首先不用木梳,只用手指將頭發摟起(手指當木梳了)最好吊的高一點,(因為你頭發多會往下垂的)。用橡皮筋紮好(不要扎的太緊,要隨意一點)。
橡皮筋扎最後一扣的時候不要將頭發全倒過去,留一個小揪揪(這樣盤的時候最牢固了)。揪揪不要太長,會耷拉下來的!
之後將小揪揪隨意的輕輕的向外拽一點(小心別拽出來)這樣做是為了使那個小揪揪不會死板,再將剩下的發尾繞著小揪揪纏上,用螺旋的塑料的那種橡皮筋隨意的綁上。
再將整個頭發隨意的往外拽,照鏡子整理一下覺得不好的地方,還可以用那種簡單帶花的小夾子插到盤好的頭發中,不要插太多,一兩個就行了,正陽那些小夾子會有一種隱約可見的感覺的!
頭發太厚弄不好還可以這樣:
先束起一半的頭發,像以上做法做,只是不用大橡皮筋綁了,要細小的(但一定要結實的)之後將剩下的頭發丁跟鬆鬆的編幾下之後圍著已盤好的頭發圍一圈在綁一下,在用手隨意的拽,插花,ok了!
祝你成功!!!
⑨ 問一下這個菜的盤頭裝飾的植物叫啥
蝴蝶石斛(Dendrobium phalaenopsis)因花朵很像蝴蝶蘭而得名,是秋石斛的兩大類群之一(另一類群是版羚羊角扭瓣類,其花權朵上部的兩片側花瓣向上豎起並扭曲成麻花狀,外形猶如羚羊角),具有品種豐富、花色繁多、色彩絢麗、花形美觀、花期長等優點。除盆栽觀賞外,蝴蝶石斛還是重要的切花材料,廣泛用於各種藝術、禮儀生活插花。
中文學名
蝴蝶石斛
拉丁學名
Dendrobium phalaenopsis
別 稱
秋石斛
二名法
Vappodes phalaenopsis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單子葉植物綱
目
微子目
科
蘭科
亞 科
蘭亞科
屬
石斛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