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插花
㈠ 日本茶道的儀式流程
答:日本茶道是必須遵照規則來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蘊含在這些看起來繁瑣的喝茶程序之中。進入茶道部,有身穿樸素和服,舉止文雅的女茶師禮貌地迎上前來,簡短地解說:進入茶室前,必須經過一小段自然景觀區。這是為了使茶客在進入茶室前,先靜下心來,除去一切凡塵雜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開宗明義的一番話,就能領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然後在茶室門外的一個水缸里用一長柄的水瓢盛水,洗手,然後將水徐徐送入口中漱口,目的是將體內外的凡塵洗凈,然後,把一個干凈的手絹,放入前胸衣襟內,再取一把小摺扇,插在身後的腰帶上,稍靜下心後,便進入茶室。
日本的茶室,面積一般以置放四疊半「榻榻米」為度,小巧雅緻,結構緊湊,以便於賓主傾心交談。茶室分為床間﹑客﹑點前﹑爐踏等專門區域。室內設置壁龕﹑ 地爐和各式木窗,右側布「水屋」,供備放煮水﹑沏茶﹑品茶的器具和清潔用具。
床間掛名人字畫,其旁懸竹製花瓶﹐瓶中插花,插花品種和旁邊的飾物,視四季而有不同,但必須和季節時令相配。
每次茶道舉行時,主人必先在茶室的活動格子門外跪迎賓客,雖然進入茶室後,強調不分尊卑,但頭一位進茶室的必然是來賓中的一位首席賓客(稱為正客),其他客人則隨後入室。來賓入室後,賓主相互鞠躬致禮,主客面對而坐,而正客須坐於主人上手(即左邊)。
這時主人即去「水屋」取風爐﹑茶釜﹑水注﹑白炭等器物,而客人可欣賞茶室內的陳設布置及字畫﹑鮮花等裝飾。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後,跪於榻榻米上生火煮水,並從香盒中取出少許香點燃。在風爐上煮水期間﹐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這時眾賓客則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園中散步。
待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這時水也將要煮沸了﹐賓客們再重新進入茶室﹐茶道儀式才正式開始。
主人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嘗一下甜點心,大概是為避免空肚喝茶傷胃,而且抹茶可能會比較苦,所以先品嘗一下點心,可以避免抹茶的苦澀。
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後舉起茶碗,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飲茶後,餘下賓客才能一一依次傳飲。
飲時可每人一口輪流品飲,也可各人飲一碗,飲畢將茶碗遞回給主人。主人隨後可從里側門內退出,煮茶,或讓客人自由交談。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絕不允許談論金錢、政治等世俗話題的,更不能用來談生意,多是些有關自然的話題。
㈡ 日本茶道都要用到哪些東西各有什麼作用與意義
【茶道具】
煮水
爐:位於地板里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溫燒制)製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茶道,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典雅緻的文化修養,也是日本人接待賓客的一種特殊禮儀。日本人飲茶的風俗最早是由中國傳入的,後來廣泛流行於民間。如今日本的茶道人口約達1000萬,將近全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茶道不同於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嚴格程序和規則。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正規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號。茶室面積大小不等。以「四疊半」(約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於四疊半的稱「小間」,大於四疊半的稱「廣間」。茶室的構造與陳設,基本上都是中間設有陶制炭爐和茶釜,爐前擺放著茶碗和各種用具,周圍設主、賓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用竹製茶匙按一定動作將茶碗中的茶攪成泡沫狀),然後依次獻給賓客。
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
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
茶道品茶分「輪飲」和「單飲」兩種形式。輪飲是客人輪流品嘗一碗茶,單飲是賓客每人單獨一碗茶。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贊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則熱情相送。
茶道還講究遵循「四規」,「七則」。四規指「和、敬、清、寂」,乃茶道之精髓。「和、敬」是指主人與客人之間應具備的精神、態度和辭儀。「清、寂」則是要求茶室和飲茶庭園應保持清靜典雅的環境和氣氛。七則指的是:提前備好茶,提前放好炭,茶室應冬暖夏涼,室內插花保持自然美,遵守時間,備好雨具,時刻把客人放在心上等。
㈢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藝有何區別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藝在用處、出現年代上面有區別。
1、茶的用處。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
中國茶藝是一種文化。茶藝在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和借鑒了其它藝術形式,並擴展到文學、藝術等領域,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中國茶文化。
3、出現年代。
日本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
中國人利用茶的年代久遠,可上溯到神農時期,但飲茶的歷史相對要晚一些。先秦時期可能在局部地區(茶樹原產地及其邊緣地區)已有飲茶。
(3)日本茶道的插花擴展閱讀:
茶藝萌芽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序和技藝。杜育的《荈賦》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
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隋唐五代時期——茶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茶藝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茶道
㈣ 日本茶道為什麼能夠流傳至今茶 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
日本茶道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時代,由中國唐代的鑒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學僧最澄法師帶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層社會流傳。
十五世紀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採用「茶寄合」的大眾化形式。吸收「茶數寄」的品茶論證和鑒賞茶具的內容,結合佛教庄嚴肅穆的儀式。創立了茶道藝術。提倡茶禪合一,旨在清心。以後由禪門逐漸普及民間,形成20多個流派。如內流、樂流、細流、織部流、南聲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紀後期豐臣秀吉時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創立了最大眾化的「一派茶道」又稱「千家茶道」後來,千利休子孫分三支,又稱「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為茶道宗匠。
所謂茶道,就是有關沏茶,飲茶的禮儀,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養性,增進友誼和學習禮法。千利休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稱「四規」是茶道的宗旨。
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范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佗」字上。「佗」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佗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郁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佗」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閑」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凈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凈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郁,文風「幽玄」。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佗」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閑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佗茶」(不是沱茶,^_^),「佗」有「幽寂」、「閑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邊品茶邊閑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凈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鐮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輕視倭物茶會。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朴,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朴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干凈,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准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㈤ 日本茶道是如何泡茶的
日本茶道使用的主要設備是茶葉,茶葉罐,勺子,拂塵和白布。程序不一樣,一年中有不同的時間准備茶。大多數時候這個儀式是一種致力於抹茶的儀式,客人可以在這里觀看主人以最獨特和最神奇的方式准備茶。儀式的目標是放鬆和與他人溝通。日本茶道是平靜與和平的象徵。
准備工作有時會在活動前幾天甚至一周開始。茶道的主持人首先必須發送邀請並專注於事件,這意味著主人必須在他或她的心靈內和諧相處。此外用戶必須清潔舉行儀式的房間或區域。客人必須放鬆身心才能參加茶道。當客人進入房間時,意味著准備好茶。主持人不急於准備茶,他或她必須放鬆,並做一切安息。
(5)日本茶道的插花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用保溫杯泡茶:沏茶宜用陶瓷壺、杯,不宜用保溫杯。因用保溫杯泡茶葉,茶水較長時間保持高溫,茶葉中一部分芳香油逸出,使香味減少;浸出的鞣酸和茶鹼過多,有苦澀味,因而也損失了部分營養成分。
2、用沸水泡茶:用沸騰的開水泡茶,會破壞很多營養物質。例如維生素C、P等,在水溫超過80℃時就會被破壞,還易溶出過多的鞣酸等物質,使茶帶有苦澀味。因此泡茶的水溫一般應掌握在70℃-80℃。尤其是綠茶,如溫度太高,茶葉泡熟,變成了紅茶,便失去了綠茶原有的清香、爽涼味。
4、泡茶時間過長:茶葉浸泡4-6分鍾後飲用最佳。因此時已有80%的咖啡因和60%的其它可溶性物質已經浸泡出來。時間太長,茶水就會有苦澀哧。放在暖水瓶或爐灶上長時間煮的茶水,易發生化學變化,不宜再飲用。
㈥ 求日本三道:「茶道」「花道」「書道」的詳解~
在日本,茶道是一種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茶道不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環境,而且規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視為一種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和進行社交的手段。
茶道有繁瑣的規程,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干凈,主持人的動作要規范,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准確到位。茶道品茶很講究場所,一般均在茶室中進行。接待賓客時,待客人入座後,由主持儀式的茶師按規定動作點炭火、煮開水、沖茶或抹茶,然後依次獻給賓客。客人按規定須恭敬地雙手接茶,先致謝,爾後三轉茶碗,輕品、慢飲、奉還。點茶、煮茶、沖茶、獻茶,是茶道儀式的主要部分,需要專門的技術和訓練。飲茶完畢,按照習慣,客人要對各種茶具進行鑒賞,贊美一番。最後,客人向主人跪拜告別,主人熱情相送。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聯系起來,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主要是通過茶會和學習茶禮來達到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的目的。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范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提出的「和敬清寂」,用字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是指冷峻、恬淡、閑寂的審美觀;「和敬」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日本茶道大概是喝飲料最復雜的方式了。作為一個中國人,你很難想像喝茶要有那麼正式的儀式,要有那樣多的禮法。要進行一次日本茶會,一座合乎規矩的花園別墅是不可少的,參加茶會,你能吃到三碗米飯、一碗鍋巴泡飯、一盤涼拌菜、兩個燉肉丸子、三段烤魚、一堆腌蘿卜塊、一些鹹菜、幾個蘑菇、少許海味、三碗大醬湯和一碗清湯、一道甜點、還有二兩清酒,然後你還可以去參觀花園,並且特意去廁所看看,但絕對不能在廁所里解決個人問題。這些活動要花去你四小時的時間,而整個茶會里你喝到了兩次約一百毫升茶水,你一生也不會喝到比這更難喝的東西了。整個茶會期間,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只手、先邁哪只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里也有定式,正是定式不同,才使現代日本茶道分成了二十來個流派。十六世紀前的日本茶道還要繁瑣得多,現代茶道是經過千利休刪繁就簡的改革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茶葉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正在日本全面學習中國大陸文明的時期,茶是舶來品,珍貴且新奇,喝茶是時髦行為,而請人喝茶無異於擺闊。貴族家裡有幾斤茶葉,那是身份財富的象徵。泊來的茶葉經過長途運輸,味道難以保證,數量又有限,茶會的重點自然也就轉到大吃大喝的宴會上去了。日本貴族的飲食以生冷油膩為主,凈是生魚刺塊(就是大塊生肉,後來多切幾刀就改叫刺身),茶能化油,為宴會後的消食佳品。以後宋代點茶法傳入,點出的茶水又太濃,空腹喝會很刺激胃粘膜,所以喝茶與吃燉肉倒也相得益彰。千利休發明了傳飲法,就是一碗茶端上來,不管有多少人,都必須從碗的同一位置喝茶,傳到最後一人要正好喝完。這種喝法令與會的武士們有些歃血為盟的感覺,而量的掌握尤為重要,武士都很重視尊嚴,座位靠後的人喝不到,難免械鬥,或者至少切腹,血濺當場。
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派遣唐使。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雙向的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自然有無數發明,也經得起浪費,而日本彈丸小島,不能首創,亦無資源,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必須舉一而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新文明,卻也開始加上自己的特色。現在我們看日本的傳統建築,覺出與中原不同,卻也說不上差別何在,大約室町時代的日本人看這些建築,就和北京人看西客站差不多。同樣,面對一種食物,中國人想到的,往往是怎樣吃,從而滿足身心,而日本人想的,卻是怎樣由此而提升自身,故爾茶在中國可以是工夫茶可以是三泡台總是飲料,在日本卻成了禪茶一體的茶道。
如果不是村田珠光到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道,席間的茶水也早被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幾乎就是因為它難喝。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甚至可以說,不難理解整個遠東文明。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聯系。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比之佛教,禪與儒家思想的關系更深。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是有一個終極真理的,如果人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是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佛講輪回,基督講末日審判,陰陽家講長生登仙,馬克思講共產主義。儒家的解決辦法是薪盡火傳,也就是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然而後人怎能理解前人制定的准則呢?這些准則如何不成為對人的束縛呢?孔子也說,自己到了晚年才能隨心所欲而不越矩。儒家在此與禪匯合,人必須先遵循一些規矩,修煉自己的本質,遏制慾望的目的是使慾望不必遏制,當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時,規矩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是禪宗公案里的「勿使染塵埃」和「本來無一物」的兩個境界。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
所以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於什麼「直心就是禪」,什麼「喝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復而熟練的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葯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
㈦ 日本茶道泡的都是什麼
一般所說的茶道叫做「茶之湯」,使用抹茶。抹茶道有四五百年歷史,始終占據日本茶禮法的主流。日本茶道不僅講究飲茶,更注重喝茶禮法,有著嚴格的規制和詳備的軌范,並以此確立日本茶道之「道」。
日本茶道的精神核心為「和、敬、清、寂」,茶道精神體現在日本的飲食、建築、禮儀等方方面面,對日本人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日本茶室
㈧ 什麼是日式花道
"花道"又稱"華道","華"乃"蓮華"之簡稱。古人在佛前供奉人工制"蓮華",稱"供華","花道"就是從"供華"演變而成。
隨著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與佛教相關的儀式及裝飾美術,也同時傳入日本。將天然花草放在器皿中做裝飾,是日本人與生俱來的愛好。人工制"供華"缺乏生氣,日本人很自然地想到用天然花草做替代。插花技術大約始於奈良時代(公元8世紀)。但真正發展,應該是在平安時代(公元12世紀)。
平安貴族將唐朝流行的「鬥草」技藝和式化,改成「花合」和「草合」以插花技藝的高低,睹輸贏。並將宋代的「鬥茶」技藝也改成日式「茶合」。
「插花」剛開始時並無章法,只是將花草放入瓶中,叫「投入花」。隨著人們不斷研究,在南北朝時代(十四世紀),出現了「立花」,就是把開著花的枝條垂直插入花瓶內。
在室町時代,「立花」技藝在貴族的推崇下,向「花道」方向邁進了一大步。室町中期(1445年),富阿彌氏編出了第一部「立花」法式書《仙傳抄》。「立花」已不再是「供華」,而成了貴族前客廳里的一種擺飾。
室町中期出現了一名花道大國手-專慶,他在頂法寺六角堂的池坊創立了「池坊流」立花流派。「池坊流」一直延續至今。
到了江戶時代,天皇更讓插花高手出席「大立花御會」。在僧侶和町人中的插花高手,視出席該御會為無上的榮譽。
室町中期,大德寺一休和尚的弟子珠光,在草庵的小屋內設置茶室,並用「投入花」裝設茶室。珠光編寫了第一部《茶事法式》,而茶室內的插花便稱作「茶花」。桃山時代(16世紀中葉),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使「茶花」得到普及。
「立花」過於豪華,屬貴族的玩物,而「茶花」則較平民化。至於現在最為人道的「生花」,卻是在江戶時代(17世紀),受儒家思想影響才產生的。「生花」講究「三才五行」,即以天、地、人,金、木、水、火、土來命名花形。「生花」還採用了矯枝技術,使花草樹枝更增添了曲線美。
「生花」廣受歡迎,連「立花」始祖的池坊流後人也不得不在生花上下功夫。明治末葉到大正時代,出現了「盛花」。「盛花」是在「生花」的基礎上,加進西洋多彩鮮艷的花草。「小原流」、「安達式」就是「盛花」的主要流派。
「生花」流派眾多,有「遠州流」、「古流」、「未生流」、「草月流」等上千流派。
歷經數百年,普通的插花行為形成了一種「道」,「花道」像「劍道」、「空手道」、「茶道」、「書道」、「香道」、「陶藝道」等日本其他「道藝」一樣,學習技藝的同時,更注重品行人格的修養。
㈨ 日本茶道
鏈接:
提取碼:tyo4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現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鑒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㈩ 日本茶道的道具以及流程
日本的茶道又有著繁瑣的程序,一整套品茶流程下來大約需要4小時左右,在現在高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茶道佔用大量的時間,因此會更加顯得莊重和珍貴。
茶道的流程主要分為更衣、觀賞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濃茶、後炭、薄茶、退出、銜接等過程,其中濃茶是最為重要的一環,而具體方式則根據不同的茶道流派而有所不同。
關於最重要的茶道具,網上的各種介紹也比較混亂,我竭盡所能的在整理一下吧……
廣義的茶道具包括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內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
接待用器具主要包括懸掛的軸字、軸畫、吸 煙用具、茶碗等。
茶席用器具主要包括裝飾壁龕的用具、有關炭的禮法的用具、茶道禮法用具、懷石餐用具。
其中,茶席用具包括壁龕裝飾器具、掛軸、花瓶。
炭禮法用具包括:釜、茶爐、香盒、灰器、炭斗。
茶道禮法用具包括擱板、水碗、茶碗、茶葉罐。茶器、茶杓、蓋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後不要的水的容器。多為陶器製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圓盒)。
院內用具包括草履、圓形座墩、院內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處),用具包括銅鑼、水壺、茶巾盆、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狹義的茶道具則僅僅是指涼爐、茶碗、茶杯、茶壺、茶釜、茶勺、茶入(茶瓶),甚至有人將茶碗本身稱為茶道具。
涼爐:主要用於煮沏茶用的水,對水的要求便是滾沸。
茶碗:陶制,最主要的茶器和茶道鑒賞道具,也是在日本數量最多、品種最繁雜的茶具之一。為了同茶道的「無」之心保持一致,並不提倡用華麗的茶碗。在日本茶人眼裡,最好的茶碗往往是韓國人吃飯用的陶制大飯碗(高麗茶碗)……
茶釜:剛才說的涼爐是用來燒水的,這次的茶釜就是用來盛水的小鍋。日本的茶釜以千姿百態而聞名。
茶入(茶瓶):根據網上的描述我猜想就是茶瓶,用來盛茶葉的粉末的小罐。據傳最早是中國用來盛放火 葯或者頭油的容器……日本人喝茶,會先把茶葉碾成粉末,稱為抹茶,然後將水注入。濃茶的濃度有如稀粥,而薄茶的濃度也和咖啡彷彿,一想起來我就覺得難以下咽……
茶勺:舀茶粉用的長柄小勺,標准一茶勺=4.68克。
茶杯:網上的介紹把我弄糊塗了,茶碗既是接待用的道具,也是喝茶用的道具,那麼茶杯是用來做什麼的呢?而且戰國以前的資料都沒有關於茶杯的任何記載,難道是後期逐漸取代茶碗的方便茶器?或者是不同茶道流派使用的茶器不同?
茶壺:用來裝茶葉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