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臾花藝
Ⅰ 急需一篇插花藝術起源史的論文
找了一篇文章給你,可以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傳統的哲學,凝聚了傳統優秀文化的基本精神,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藝術領域中的插花藝術的發展。插花不是一門簡單的「手藝」,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內涵的藝術活動,它是一種文化,是人們世界觀的藝術表達形式。中國的傳統插花深受宗教、哲學、繪畫藝術、民族審美與民俗等的影響,尤其深受哲學的影響。在不同的朝代,形成了不同的哲學流派,這些哲學流派都有不同的哲學內涵,插花藝術也呈現出不同的插貯理念,形成不同藝術風格的插花。這些風格各異的插花又從側面反應了哲學對插花的影響。
1 漢魏六朝宗教花`初起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佛教的傳入在某種程度上給當時的人們以精神的寄託之外,同時也產生了中國傳統插花的雛形——佛教插花。佛門稱花為「華」,花、華不二,獻於佛菩薩前的稱為「獻花」,「借花`獻佛」一詞就源於此,散布壇場四周的稱「散華」。佛教的十供養像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為普遍。在壇場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佛經里有許多與花相關的典故和用語,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開見佛、舌燦蓮花、花果自成、花開蓮現、九品蓮花、百鳥銜花、夢幻空華、鏡花水月、蓮華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另外,在東漢最初的佛教造`像藝術中,如江蘇連雲港市孔望山的東漢佛教造像`已出現了用蓮花供佛的圖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執一枝三瓣蓮花,用以供佛。東漢的康孟祥譯的《修`行本起經》中寫道`,「須臾佛到,知童子心時,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徹照花瓶,變為琉璃……」。從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紮根的同時,佛教插花也傳入了中國。佛教徒多在佛像前供花,或是在佛像出巡、佛經的講授會堂上供花,主要有3種形式的供花:散花、皿花、瓶花。散花,就是用銀線穿各色珠子以及蓮花瓣、花形剪紙等,於佛像出巡或佛經講堂時散下,以助其盛。東晉高僧法顯在其《佛國記》中記載佛像出巡時:「門樓上夫人采女遙散眾華,紛紛而下」。後秦的鳩摩羅什譯的《金剛經》亦有「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以諸華(花)香而散其處」。`故而在佛畫中多見飛天散花的形象,多源於此。皿花,是一種盆碗狀的器皿內放置花朵、花瓣,供於佛像前。瓶花,是以寶瓶插上蓮花,供養佛像`,多喜用玻璃制寶瓶,象徵光明、清凈。在北魏時代的龍門石窟浮雕中,有一幅賓陽中洞的石浮雕畫——《帝後禮佛圖》,極為著名。此圖表現北魏皇室成員拜佛之情`景。其中一名貴族婦女,手執花束,以一枝盛開的蓮`花為主,兩邊各襯一枝比主花低的蓮雷、蓮蓬,比例恰當,十分美觀,表現了當時插花供佛的情形。
南北朝時,以貯水容器插貯切花已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王子懋為其母求平安,獻花供佛,眾僧將所獻的蓮花插於銅罌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齊`書》記載:「沙門於殿前誦經,武帝為感,夢見優懸缽花於經案。宣旨使御``府為銅花,插御床四角」。以銅為花,無萎謝之憂,插於床邊,象徵對佛教之信奉。漢魏六朝時期,道教插花藝術也已有雛形。在早期的道教儀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習俗,並用大`量的實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著長生、成仙等願望,這些成為道教插花的基礎。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說,在漢代的畫像石藝術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畫`像石。西`王`母身邊常有仙人隨`侍,手執嘉禾、靈芝,西王母本人手執嘉禾,如山東倉山縣城前村畫像。在當時,道教把西王母敬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靈芝相伴。又如《`拾遺記》,記有青蓮、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在佛教和道教的雙重影響下,漢魏六朝時期的插花的類型主要以宗教插花為主,其特點是追求清靜恬淡,庄嚴肅穆。花材也多以與宗教有關的蓮、靈`芝、果實類等為主。
2 隋唐的院體花`在宮中流行
隋唐時期,國力昌盛,文化、藝術也得到了大力發展,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園藝技術的進步,為賞花、插花的廣泛流行提供了物質基礎。隋唐時,思想界實行三教並尊,宗教哲學進入全盛時期。當時,`佛教中的禪宗盛行,禪宗六祖慧能,主張以頓悟之法領悟佛家真理。他喜愛梅花,所過之處常插梅花作為標志。隱含著佛理之喻,對後世禪家起到肇始之功。唐代盧愣迦繪的《六尊者圖》中有缸插牡丹,為禪家花較早的圖畫記載。`在舉世聞名的敦煌佛教壁畫中,繪著人們去拜佛時多執花枝或皿花供佛。在許多窟中繪有的手執托盤的飛天,凌空飛起,正是佛家皿花的寫照。在《西遊記》中描繪的觀世音菩薩就有手托寶瓶中插柳枝的造型。另外,在佛家的講經法會上,也設有瓶花為裝飾。一幅繪有唐代高僧玄奘講經的《玄奘講學圖》上,繪有兩`瓶蓮花,花葉相稱,成對裝飾於講經堂前,瓶中花`型對成,組織嚴謹,以正中一高枝為主,兩邊各配對成的花枝。道教以崇尚長生、成仙,多吟誦使人長壽的松、枸杞等植物,以表心意。`至於《八十七神仙卷》中諸位神仙手持的盤花、瓶花更是豐富的插花藝術資料。哲學上的兼容,促使了思想的一致,同時,隋唐時期,國家大一同,社會、政局較為穩定,呈現繁榮的景象。這種繁榮也影響著`藝術領域,雍容華貴`的氣質、大氣自由的精神貫穿於唐代的插花中。再加上盛唐時期,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唐代插花藝術提供了發展的漲力。在這種`背景`下,唐代的插花藝術更加註重形式美。盛唐主導「勢壯為美」,「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在花材的選取上,講究雍容華貴的氣質,主要以花形碩大的牡丹、芍葯為主,此外,還經常選用一些富含吉祥的花材,如用梅、竹、松、柏、山茶、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劍蘭等十種花材,寓意「十全十美」。在插花的花型上也是以富貴壯麗的風格為主,故此時期`的主要類型為宮體花,亦稱院體花。宮體花,主要流行於隋唐時期的宮廷中,花材以牡丹、芍葯為主,體現富麗之感。此花形體碩壯,色彩艷麗,花枝繁盛,結構嚴謹,裝飾味濃,充滿宮廷煊赫堂皇的氣勢,`庄嚴大方。此種花型要求襯托平衡,避免過疏過密,花枝長度約為花器高度加半徑之和。
3 宋元理念花、心象`花並蒂爭輝
宋元時期,中國插花進`入了普及時期。宋時,國`力已不如唐時強盛,但畢竟結束了五代的割據局面, 經濟文化更加進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種進一步豐富,而其觀賞更具多樣性。插花藝術因而得以繼續發展。元代繼承宋代插花之餘緒,也顯得絢麗多彩。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發展到了宋代被統稱為理學。理學是以宋儒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學為代表`。強調理高`於一切,認為應存天理,滅人慾,極為重視道`德思想;更進一步提倡陰陽互變,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要求人們靜觀萬物,從中體會到時光變遷,宇宙奧秘。理學又是北宋以後政治經濟發展的表現,宋代的社會動盪不定,許`多文人士流為避現實多退隱於山水之間,寄情於山水花草之間,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頤的學生程顥詩雲:「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對花開`花落等景`象更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藝術更深入地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達著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顯得意味深長。理性內涵加清麗`外形,具有清純美麗的形態。宋代的社會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氣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內斂;不再激情洶涌,而是冷靜地思考。宋朝的時代精神就是清雅、雋秀之氣質。這種氣質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細描繪,以花抒寫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構圖中,講究線條美,常以梅花、臘梅等枝條來插制。這與唐代喜用牡丹的富麗不同。司馬光《獨樂園記》記述了他`遷居洛陽後,難與時人相同而獨居獨樂園讀書游賞的`情趣。文中還記載了許多花卉,在其中獨自逍遙「遷叟平日多處堂中讀書,上師聖人,下友群賢,窺仁義之原,探禮樂之事`。……」從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儒士總是`把哲思與花木、與大自然相聯系。所以,文人義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選取上喜用松、竹、梅、柏、蘭、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達`人生抱負、理想等。表`現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內涵加上清麗的外形,自有純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為主。理念花以瓶花為多,以理為`表,以意為理,或解說教義,或闡述`教理,或影射人格,或嘲諷時政。花材多用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結構以清為精神之所在,以疏為意念之依歸,注重枝葉的`線條美。
元朝的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中後期,極為注重吸收以儒學為主`的思想文化,繼承了宋代的理學思想。與此同時,在藝術領域也繼承了宋代的緒統,尤其是花卉文化繼承宋代之風流,同時又具有時代特色。元朝實行的種族歧視`制度,使漢族文人受到元統治者的歧視,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閑適自在,不屑為官。所以,元代的藝術中有這種閑散、淡雅的味道。另外,還受到文人畫和花鳥畫的影響,插花多為借花消愁或表達個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蘭等名花表現文人清雅、閑韻、傷逝等情感,從而出現了「心象花」。心象花,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積郁所做,作品偏於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現出浪漫、無拘無束、輕巧秀麗和瀟灑,表達個人內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種多樣,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純屬作者心`里的表達,他人不易領會其中之含義。這種花型與`院體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採用。
4 明清新理念花`、文人花、寫景花和`象形花競相崢嶸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萌芽的壯大,花卉商業生產盛行,插花也向市民普及。在思想領域,明代的王守仁繼承發揚了宋陸九淵開創的心學思想,完成了心學體系。明中期以後,心學幾乎取代朱`程理學,在思想領域影響頗大。心學認為,「心外無`物,無外無理」,「身之主率便是心,心之本體便是理,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無物」。認為「心」與「物」二合一,不可分離。雖然這是一種主觀唯心學說,但也表`現出當時的文士更注重於自我性靈的發展。將自我與宇宙萬物結合起來,寄託著心性於山水花卉等事物之間,駕御著宇宙事物自由地`觀照、思考自然與人生。詩人、花藝家袁宏道`便以此為依據,提倡在文章中抒發真形,不加矯飾。他的《瓶史》寫及插花,構圖、造型上也崇尚天然美、純真美,遠離名利等污濁之物。這`些思潮,都繼承了老莊的哲學,又有時代之特徵。明清時期的陳腐禮教,森嚴的等級關系,腐敗的朝政,都促使這種思潮出現,產生了抵禦黑暗的力量。而嚴重的思想扼制,沒有言論自由的大環境,又是不堪忍受的`,這更促使人們轉向自然,更加愛花,以花為伴侶,抒發真情,隱逸於其間。如明代的高啟《尋胡隱者》詩:「渡水復渡水,看花復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有`如清代詩人龔`自珍著名的《病梅館》一文借用當時的人不愛自然之梅,偏愛病態的梅花,映射封建階級嚴酷的思想遏制。所以,在花材的選取方面,注重木本花材的折取`,例如,松、柏、杉、柳、楓等情趣木本,還有一些`寓意深刻的花材,如,「歲寒三友」、「四君子」等,主要目的是借花草抒情,影射人格,以寄心意。插花名家高濂、張謙德`、袁宏道、陳氵昊子等無不如此。在這種背景下,明清時期出現了4種插花的花型,主要是新理念花、文人花、寫景花以及象形花,貫穿於明清時期的插花藝術發展中,而這4種花型又不是相續發展,而是交錯於其中的。新理念花盛行於明初,此類花型為院體花和理念花結合之產物。結構以中立型為骨幹,花材有10餘種,以瓶花為主,花器比例為二比一,有高大壯麗之特色。文人花,主要指文人人格花。文人插花不重排場,不為祈福,主要講求情趣。所用的花器較為朴實,花材則以色彩素雅的「四君子」、「歲寒三友」等為主,借花明志抒情。`並注重陳設環境的襯托,使作品清雅脫俗。寫景花,模仿盆景表現手法,描寫贊美自然景觀,諸如深山幽谷、小溪池畔、庭院一角等,達到具備風情雨露,精妙入神的境界,以盤花為多。在色彩選擇上,`多採用綠色、棕色系統之色彩,如`深綠、淺綠、棕色、黃色、白色等。寫景花仿照盆景之手法,但取材與盆景不同,花器用水盤、平盤、平板等,花材則可採用松、柏、杉`、柳、楓,或梅、竹、桃、梨、櫻等樹枝,以`及枯乾、樹根、苔木、苔藤、苔石等,再配以山野花草點綴,必能表達出山野景況,通過插花藝術這一巧妙的手法,「取得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效果」,可以解說教意,影射人格,`借境抒懷,或狂熱瀟灑,或孤僻冷漠。象形花,源於花材與古董的自然結合,以乾材或疏果的外形和色澤為造型基礎,進行設計布`置,根據時令、場所、個人愛好、時代特徵`進行創作,往往籍著作者的想像,利用點、線、面、塊的組合,予以技巧的運用。象形花名目繁多,應用極廣,有的以花頭編扎而成,有`的以常綠花、葉綁扎製作,有的利用瓜果、食物雕塑成形。形狀有鳥、獸、魚、蟲、人物、亭台等。花材多用菊花、月季、桂花、黃楊、雀梅、山茶、石榴、葛藤等。
5 西南花藝培訓學校小結
中國傳統的插花藝術是伴隨`著中國傳統的哲學而發展的,傳統哲學在得以自身發展的同時,給予插花藝術以新的指導思想,從而使插花藝術的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漢魏時期,佛教傳入我國,帶來了蓮花凈土思想,隨之而來的還有佛教插花藝`術,中國開始了插花的漫長里程,此時期宗教花開始盛行;隋唐時期,統治者提倡三教合一,為插花的發展准備了思想准備,寺廟、宮廷競相以插花`為樂,同時又由於隋唐國力昌盛、統一,在藝術上`注重壯勢之美,因而大型的院體花流行於此,佛教和道教的插花也融入了這種時代精神在其中,花材的選取上也注重牡丹等花形較大的,花型也呈現`院體花的特徵;宋元時期`,理學的發展為插花藝術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陰陽互變、天人合一等哲學理念反映到插花藝術中就是虛實結合、俯仰呼應、高低有序、疏`密有致、順應自然等插花原則的出現,加之`政局動盪,文人士流多避世,借花抒情,因而出現了理念花和心象花;明清時期,插花藝術得以更加的發展,許多插花理論的專業書籍出`現,心學的發展為`插花藝術的進一步深入提`供平台,新的宇宙觀又促進了插花原則的發展,同時在時局的影響下,插花的花型多為新理念花、文人花、寫景花和象形`花。
Ⅱ 給孩子起名叫花什麼
最傳統的起名大法:
文論語,武周易;女詩經,男楚辭。
眾所周知,金庸便是此中好手——
文《論語》:惡紫之奪朱也(阿朱、阿紫);
武《周易》:否極泰來(文泰來);
女《詩經》:有美一人,婉如清揚(木婉清);
男《楚辭》:黃鍾毀棄,瓦釜雷鳴(黃鍾公)。
去年諾獎得主——屠呦呦,見《詩經·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家豈止是有文化,連小孩研究青蒿素都先知了。不過起名呢,除了自身奮斗,還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假如你的孩子也叫呦呦,恐怕會被同學們起個綽號:切克鬧。
馬親王筆名的出處是《楚辭·離騷》: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的先父也算個祥瑞親王,最終還是未能御免。據說馬伯庸原名馬力,疑似召喚作家路遙;然而猝不及防,今年流行《陸垚知馬俐》……
李天一其名,取自《周易》。《易經注》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古代藏書樓——天一閣,正是由此得名(藏書最怕火災,故以生水)。如沒猜錯,李天一應該是五行缺水。無奈天一生水,還是澆不滅他的慾火。
毛潤之與蔣介石這對宿敵,連名字都同源於易經——
鼓之以雷霆【震卦】 潤之以風雨【巽卦】
《說卦傳》注釋:帝出乎震,齊乎巽。意指日出東方,澤被萬物,暗合澤東。
介於石,不終日,貞吉【豫卦】以中正也。
精通 「科學算命」 的朋友們來說說看,這巽卦跟豫卦,到底是什麼仇什麼怨?
權貴之後,往往不再將名字起得鶴立雞群。畢竟悶聲才能大發財。毛潤之的女兒分別叫李敏、李訥,看上去已經泯然眾人矣。然而《論語·里仁》中有一句: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還是暴露了太祖的書袋。
2)所起之名,傳達出了什麼信號?
人人皆有訴求,而小孩姓名是天然的廣告位。
為什麼一眾人叫瓜瓜、豆豆、寶寶、禾禾?是他們的長輩沒文化嗎?
潛台詞:無公害,無殘留,我兒不搞政治,政治也勿搞我兒。
相應地,小希、小同,小鵬、小琳,則擺明了子承父業:能力以外的資本等於零。
梁思成希望女兒接過梁啟超(飲冰子)之衣缽,故名梁再冰;
林賓日希望兒子以巡撫大人(徐嗣曾)為榜樣,故名林則徐;
文章為了馬伊琍,叫女兒文愛馬;
朱軍為了譚梅,叫兒子朱思潭……
我相信不少跪爛鍵盤的朋友,此刻心中已有了答案。
3)名字一定要與眾不同嗎?
大千世界,人各有志。
同樣苦練口才,你是為了言簡意賅;而有人卻是為了滔滔萬言,滴水不露。
同樣收買微博,你是為了揚名立萬;而有人卻是為了集體噤聲,查無此人。
同樣起個名字,你是為了獨一無二;而有人卻是為了大隱於市,過目即忘……
需要辨識度和曝光度的人,可以叫賈乃亮,叫古巨基,令人虎軀一震;反之,不想在網路上被查戶口,則可以叫孫悅,叫李娜,讓人搞不清楚你是唱歌的還是打球的。此大禹治水之道:堵不如疏。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比刪除個人信息更有效的辦法,是用更多的冗餘信息去淹沒它。
路人之名,俯拾皆是。上世紀可以叫建軍、愛國,本世紀可以叫子涵、宇軒…… 扔人堆里都找不出來。但要想奪目,就容易暴露文盲了,切忌發力過猛。你的本意是令人眼前一亮,而不是眼前一黑。有人憧憬《幻城》中的名字:淵祭、皇柝、艷炟、熵裂、罹天燼…… 如今則《爵跡》之風:麒零、漆拉、幽冥、霓虹、吉爾伽美什……
我只想說,郭敬明的兒子絕不會叫:爍罡·郭 ——這聽起來也是挺沉的。
4)自己的短板,是否要公之於眾?
俗話說,缺什麼補什麼。
天一五行欠水,陸垚五行欠土,金鑫五行欠錢,郭晶晶……
起名就像一次免費的人生矯正。但凡免費,人必趨之。至於矯沒矯成功,倒不重要。
這就好比宗教是最便宜的自慰器:世界上再沒有比天堂更容易的發明了。
如果有,那就是天堂里的72個處女。
言歸正傳,缺啥補啥。試看鄉下常見的名字:
叫旺財的,家裡已經揭不開鍋;
叫英俊的,長得令人防不勝防;
叫招弟的,多半還抱著妹妹:再招、續招、絕招……
我們時尚圈也一樣:張發財是個窮比,劉壯實瘦得跟猴兒似的,而 王不二 ……
猛張飛擅畫美人,用工筆;閹人司馬遷,則愛寫「大陰人」,用筆雄渾。像什麼李鐵根、王大錘、張全蛋、趙鐵柱,都是以後天之名號,補先天之不足。這在學術上稱為:生殖性自卑。
5)與眾不同的起法:因姓制名
假如你的姓氏別具內涵,天生麗質,便不乏文章可作。
學者成思危,作家周而復,美人顏如玉,歌手易知難,都是極好的範例。
弘一法師小時候叫李成蹊,儼然系出名門,取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詩人葉知秋,則源自:一葉落知天下秋。
記者丁補之,一聽就要搞出什麼大新聞……
作家萬里雲,其義自見;而藝術家萬古蟾,個中有深意,問你識得唔識得啊?
無產階級革命家江上青,見於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晚清鴻儒——江峰青,也是這個出處,惜平仄略舛,意境稍白。江上青比起江青,一字之差,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宋朝詩人江休復,下字更加大膽。通常人名避諱,不宜用休,蓋因古人常說:吾命休矣!但休字之後,緊接著一個復字,大有起死回生之效。江休復之名,有力駁斥了「江郎才盡」的說法:江郎之才,萬世不竭。
以上皆復名。而單名之應姓,難度較大。下面舉兩個音樂人為例:
林夕之名,或為合字:林夕,夢也。
據說緣自一本簡體版《紅樓夢》,取其林中夕照之意。
聶耳之名,或為拆字:繁體之聶,原有三耳。
由於作曲的關系,耳朵儼然成了聶耳的專屬 logo,品牌經營得極好。甚至在日本溺亡之後,連墓碑都作耳狀。墓誌銘雲:我的耳朵宛如貝殼,思念著大海的濤聲。
6)低調內涵的起法:簡約留白
在我國歷史上,一度以單名為貴,雙名為賤。
單名又以簡約大方為宜。打個比方,王石十分端莊,而王磊就有用勁過度之嫌。
至於曌,贇,這樣的復雜字眼盡量迴避。畢竟日月之當空,文武而多金,不是誰都鎮得住。
東方文化,講究留白。尋常字眼,余韻尤長。
譬如馬雲,區區七筆,還自帶一絲 「神馬都是浮雲」 的禪意……盡管對仗過來可能是:羊水。
南朝詩人江總,象徵著不擇小流,盡入大江。
名中有詩意: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傳說中的王二,可以是知青,可以是流氓,可以是壯漢,可以是偽娘,可以是程序員,可以是色情狂,可以是大學教授,可以是隔壁老王。試問路人甲和宋兵乙不出,誰與爭鋒?
而傳說中的王不二,簡約到可以做成二維碼——
Ⅲ 3.佛教究竟對中國插花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須臾佛到,抄知童子心時,有一女持襲瓶盛花,佛度光明,徹照花瓶,變為琉璃。」(東漢·康孟祥譯《修行本起經》)這里提到了瓶中插花供佛的意象。「其像端正姝好,如佛無有異,人見莫不稱嘆,莫不持花、香、繒來供養者。」(《道行經·曇無竭品》「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南史·晉安王子·懋傳》)受教義影響,佛教獻花一開始多為蓮花,經過多年與本土風俗的融合,才逐漸出現了牡丹等花卉獻佛的方式。
傳入中國的佛教與中國本土的宗教、倫理觀逐步融合、傳播,而這些佛經中所包含的意象也得以出現在人們的思想中。自此,民間插花通過參與佛事活動逐漸染上了一層神秘的宗教色彩,寺廟插花由此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