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逢藝
① 折花逢驛使,下句是
折花逢驛使,下句是:寄與隴頭人。
全詩:贈范曄詩 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譯文:
遇見北去的驛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帶給遠在隴山的友人。
江南別沒有更好的禮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報春。
解析:此詩為贈友人詩。藝術上的突出特色是折梅代春以送人,想像豐富奇特。後人因以「一枝春」代梅,並成詞牌。
② ★★★高分追加★★★對詩啦:去年花里逢君別
黃庭堅 寄黃幾度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③ 請問王勃的詩句是折花逢宜使,寄予攏頭人還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④ 花朝節為什麼沒了
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或二月二十五就是花朝節的日期,它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卻並沒有像清明節那樣備受人們矚目,甚至在日益衰落。一來是因為花朝節的日期無法統一;二來是因為花朝節的習俗活動與清明節重疊,很容易被合並過節。
花朝節的習俗:
1、祝神廟會。
傳說花神專管植物的春長夏養,所以,祀奉她的就不僅僅限於花農了,還包括耕種莊稼果蔬的農人。長江三角洲一帶多有花神廟,舊時吳越花農家還常供奉著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許多地方,不少農人都要聚集於花神廟內設供,以祝神禧,東北一帶還講究用素饌來供奉。
有的地方還要演戲娛神,通常是由十二伶優分扮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詩,也可以看出人們對花神的感情。人們紛至沓來,就此形成廟會。這天夜裡,要提舉各種形狀的「花神燈」,在花神廟附近巡遊,以延伸娛神活動。
2、游春撲蝶。
古時,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賞花之餘,飲酒作樂,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縱觀二三月間的傳統佳節會發現,這一時期會有一系列游春的節日——春節拉開了迎春的序幕,花朝節前後構成游春的高潮。撰有名劇《桃花扇》的孔尚任。
也曾寫有竹枝詞形容花朝踏青歸來的盛況:「千里仙鄉變醉鄉,參差城闕掩斜陽。雕鞍綉轡爭門入,帶得紅塵撲鼻香。」 宋時開封一帶的花朝曾流行「撲蝶會」,是當時民間頗有趣味的游藝活動。
花朝節與中秋節相對應。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 」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
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⑤ 秋山逢月花逢露什麼意思,請給我做個解釋
「秋山逢月」,秋高氣爽再逢明月高懸,那景色是何等地美妙?
「花逢甘露」將更加鮮艷俏麗。
「秋山逢月花逢露」中的「月」和「露」起到了「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的作用,比喻時運頗佳,要什麼就有什麼。
⑥ 折花逢驛使,寄於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是什麼意思
釋義:逢:遇到。驛使:古時傳遞公文的人。隴頭人:指范曄。隴頭:即隴山,在今陝西隴縣西北。聊:姑且。一枝春:此處借代一枝花。
折梅花的時候恰好遇到信使 ,於是將花寄給你這個身在隴頭的好友。
江南什麼好東西都不會沒有,且送給你一枝報春的梅花吧。
出處:南朝陸凱·《贈范曄》
折花逢驛使,寄於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譯文:折梅花的時候恰好遇到信使 ,於是將花寄給你這個身在隴頭的好友。江南什麼好東西都不會沒有,且送給你一枝報春的梅花吧。
這首詩的開篇即點明詩人與友人遠隔千里,只能憑驛使來往互遞問候。而這一次,詩人傳送的不是書信卻是梅花,詩人用「一枝春」借代梅花,也象徵春天的來臨,隱含著對相聚時刻的期待,表達了詩人對朋友深情的思念和良好的祝願。這首詩構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
(6)花逢藝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據《太平御覽》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曄,並贈此詩。
二、賞析
這首詩構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雖然簡單,細細品之,春的生機及情意如現眼前。一個「逢」字看似不經意,但實際上卻是有心;由驛使而聯想到友人,於是寄梅問候,體現了對朋友的殷殷掛念。
三、作者介紹
陸凱(?一504),字智君,鮮卑族。陸凱出身名門,祖父陸俟官拜征西大將軍,父兄也都為朝廷命官。他15歲時就官拜給事黃門侍郎,為皇帝親近侍從。陸凱忠厚又剛正不阿,身居要職數十年。後來,又出任正平太守七年,被稱為良吏。
⑦ 花朝節是哪一天
每年農歷2月13日。
(7)花逢藝擴展閱讀: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回「花神節」、「答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
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花朝節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花朝節與中秋節相對應。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
[1]」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
[2] 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⑧ 折花逢驛使 寄與隴頭人的意思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的意思是:遇見北去的驛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帶花帶給身在隴頭的你。
【出處】《贈范曄詩》——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譯文】遇見北去的驛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帶花帶給身在隴頭的你。江南沒有好東西可以表達我的情感,姑且送給你一枝報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8)花逢藝擴展閱讀
1、《贈范曄詩》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是陸凱率兵南征度梅嶺時所作。他在戎馬倥傯中登上梅嶺,正值梅花開放,回首北望,想起了隴頭好友范嘩,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驛使,就出現了折梅賦詩贈友人的一幕。
2、《贈范曄詩》鑒賞
陸凱這首詩不過二十個字,卻包含無限的詩趣和感情。當陸凱懷念范曄的時候,為了表達高潔與純摯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傳遞書物的信使帶給范曄,所謂隴頭人,因為范曄時在陝西長安,隴山在陝西隴縣,所以用隴頭人以代。遙遙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徵他們之間的崇高友誼。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寫到了詩人與友人遠離千里,難以聚首,只能憑驛使來往互遞問候。「逢驛使」的「逢」字說明不期然而遇見了驛使,由驛使而聯想到友人,於是寄梅問候,體現了對朋友的殷殷掛念,使全詩充滿著天機自然之趣。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則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僅不是一無所有,有的正是詩人的誠摯情懷,而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見,詩人的情趣是多麼高雅, 想像是多麼豐富。 「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徵春天的來臨,也隱含著對相聚時刻的期待。
這首詩構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雖然簡單,細細品之,春的生機及情意如現眼前。它的藝術美在於樸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節,特定的環境,把懷友的感情,通過一種為世公認具有高潔情操的梅花表達出來,把抽象的感情與形象的梅花結為一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