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沈復
❶ ·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在作者的妻子看來,他的插花有什莫缺點
再妻子看來,他的插花既不生動,也沒有情趣...
❷ 沈復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中在他的妻子看來,他的插花有什麼缺點
我的居室休閑,案頭瓶花許多,芸說:「這樣插花,能表現花在風晴雨露中各種姿態風韻,可謂精妙入神。然而畫卷中也有草木與昆蟲共同相處的方法,你何不仿效一下?」我說:「小昆蟲徘徊不定,怎麼仿效?」芸說:「我倒有個方法,恐怕始作俑而引起罪過呢!」我說:「你試說說。」 芸說:「小昆蟲死了不會變色,尋找螳螂、蝴蝶之類用針刺死,拿細絲線捆著它的脖子系在花草間,再整理它的腳足,或抱在花梗上,或踏在葉上,這樣宛如活生生的小蟲,不是更好么?」我很高興,按她的方法去試驗了,結果來看的人無不稱絕贊美
❸ 妙法插花 選自沈復浮生六記中焉能仿效中焉的意思
打醬油來了,不好意思
❹ 沈復的《插花》中(1)作者的插花受到人們稱贊的原因是什麼(用四字詞語概括)
熱愛生活愛自然,保持童心;
善於觀察;
還要有豐富的想像力,才能成為永遠擁有情趣的人。
祝大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期末取的好成績!!!
❺ 中國古代插花做什麼
在古時的中國,插花是用來禮佛的,其後經僧侶傳至日本後更被發揚光大,應用到不同階層的不同角落。遠在日本的江戶時代,花藝已經十分流行,在當時的社會里,花藝的工作者,幾乎全部都是男性。時移世易,今時今日的香港社會里,女性的工作者比較多,不過花藝工作者當中,男女老少比比皆是,在國際舞台上,不少有名的花藝設計師更是男性。如果你到日本觀光,遇到一個穿著傳統禮服的年邁老伯,不吸煙,不喝酒,他說他是研究花道的;一般日本人一定會想到,他可能是一位大有來頭的花道老前輩。如果視花藝為一種學問或藝術,花藝的作品視為一件作品,的確是適合任何人士的。
插花
插花,也叫花藝,和茶道一樣,也是沒落於本土,興盛於他鄉的傳統藝術之一。中國插花藝術萌芽於先秦,於魏晉南北朝小有氣象,此時,這項藝術還多是「借花獻佛」——在六朝的南史中:「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窯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唐宋以後,插花漸盛。唐人羅虯在《花九錫》中,較詳細地記述了當時插花的容器、剪刀、浸水、和花台等。唐朝李後主(李煜)每到春天,便將宮中的梁棟窗壁、柱拱階砌,都密布插花作品,稱其為「錦洞天」。如果說唐代插花還僅僅是宮廷和寺廟的高雅藝術,到了宋代,插花藝術在民間已經蔚然成風。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寫道:「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至明朝,已有插花專著問世,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有《瓶史》,此書曾1696年被譯為日文,對日本插花藝術的發展有重要影響,被日本插花藝術家們奉若圭臬,被推崇為「宏道流」。袁宏道在一首《戲題黃道元瓶花齋》詩中雲,「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雖淺淡,幸可托貧家。一枝兩枝正,三支四支斜;宜直不宜曲.斗清不鬥奢。傍拂楊技水,入碗酪奴茶。以此顏君齋.一倍添妍華。」僅用了寥寥數筆,就把插花描繪得淋漓盡致。清朝關於插花的記載有:鄺璠著的《便民國纂》中的「養花法」,陳淏子著的《花鏡》中的「養花插瓶法」和「香壚花瓶」.沈復著的《浮生六記》中的「閑情記趣」.以及汪灝著的《廣群勞譜》,《紅樓夢》中對插花的描述也不少。到了近代,戰亂頻仍,民生凋敝,花藝自然就荒蕪了。
中國傳統的插花藝術與西方花藝最大的區別在於:西方重造型,中國重意態。中國花藝強調:自然之真——保持花木的自然生態,依據季節造型;人文之善——重視其敦睦人倫的社會效益;宗教之聖——花是有助悟道的聖物,常以花供佛、以花修道;藝術之美——從選材到搭配,講究和諧、清雅、明秀。
日本的插花藝術已有一千多年歷史,6世紀時,一位名為小野妹子的遣唐史將很多中國傳統技藝帶回日本:字畫、雕刻、文學、戲劇、園藝……還有就是供佛的「瓶花」。從中國回來後,小野妹子開辦了日本的插花學校。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學校「池坊」現在已經傳到了第四十五代。
❻ 沈復的《浮生六記.閑情記趣》全文帶譯文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一)原文:
余閑居,案頭瓶花不絕。芸曰:「子之插花能備風晴雨露,可謂精妙入神。而畫中有草蟲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蟲躑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過耳。」余曰:「試言之。」
曰:「蟲死色不變,覓螳螂蟬蝶之屬,以針刺死,用細絲扣蟲項系花草間,整其足,或抱梗,或踏葉,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見者無不稱絕。求之閨中,今恐未必有此會心者矣。
譯文:
我閑居在家,桌上的瓶花總是不斷地更換新鮮的。芸對我說:「你的插花中能夠體現大自然的氣息與特徵,可算是十分精妙傳神。在畫畫的技巧中有畫草蟲的方法,你在插花時為什麼不仿效呢?」我說:「蟲在插花上是會跑來跑去不聽話的,怎麼能仿效呢?」
芸說:「我有個辦法,就是怕那樣的做法有罪過。」我說:「你不妨說說看。」她說:「蟲子死後顏色不變,你可以捉來螳螂和知了、蝴蝶之類的昆蟲,用針把它們刺死,用細絲系住蟲的頸部綁在花草當中,整理它們腿的姿態。
有的抱住根莖,有的站在葉上,就像活的一樣,不也很好嗎?」我很高興,按照她的辦法去做,看到的人沒有不稱贊絕妙的。如今在閨中尋找,恐怕未必有能夠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二)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憶幼小的時候,能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眼力足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花紋。所以時常有觀察物體本身以外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飛鳴聲像雷一樣,我私下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中想像的景觀(鶴舞),那麼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飛舞著的蚊子)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仰起頭來觀賞這種景象,脖頸因為這樣都僵硬了。
(有時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帳里,用煙慢慢地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霧飛叫,當做青雲白鶴看,果真就像鶴在雲頭上高亢地鳴叫,令人高興得連聲叫好。我常在高低不平的土牆邊,雜草叢生的花台旁,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樣高,定睛細看。
把叢聚的草當做樹林,把昆蟲螞蟻當做野獸,把泥土瓦礫突起的地方當做山丘,低窪的地方當做山溝,想像在裡面游歷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暢,自得其樂。一天,看見兩只蟲子在草叢間相鬥,觀看這一情景興趣正濃厚的時候。
突然有一個很大的東西,像搬開大山,撞倒大樹一般地闖過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蛤蟆)舌頭一伸,兩只蟲子就全被吞掉了。我那時年紀還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驚叫一聲,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來,捉住蛤蟆,鞭打它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6)插花沈復擴展閱讀:
《閑情記趣》是《浮生六記》的第二卷。 作者以朴實的文筆,記敘自己大半生的經歷,歡愉與愁苦兩相照應,真切動人。書中描述了他和妻子志趣相投,伉儷情深,過一種布衣蔬食而從事藝術的生活。
由於封建禮教的壓迫與貧困生活的煎熬,終至理想破滅,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慘痛。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韜曾為書作跋,稱贊此書「筆墨之間,纏綿哀感,一往情深」。
與妻子的故事:
陳芸是沈復的表姐,長沈復十月,二人幼即無猜,芸生而聰慧,刺綉之餘漸通吟詠,沈復眷其才思雋秀,締姻。及長,花燭之夕,比肩調笑,恍同密友重逢。自此耳鬢廝磨,親如形影,常寓雅謔於談文論詩間。二人琴瑟和鳴二十三年,年愈久情愈密。
家庭之內,同行同坐,初猶避人,久則不以為意。沈復曾於七夕鐫「願生生世世為夫婦」圖章二方,沈復執朱文,陳芸執白文,以作往來書信之用。二人又曾請人繪月下老人圖,常常焚香拜禱,以求來生仍結姻緣。陳芸於珠寶不甚愛惜,於破書殘畫反極珍視。
芸嘗著沈復衣冠與夫一同出遊,知音相得。後芸失歡於公婆,夫妻幾度受逐於家庭,二人痴情一往,略無怨尤,患難之間感情益深,然芸終因血疾頻發不止,魂歸一旦。因貧困,芸至死不肯就醫,彌留時惟心心念念緣結來生。芸雖亡,而沈復對她的深情卻無止境。
沈復與陳芸的事跡在沈復的自傳《浮生六記》中有詳細的記述。沈復夫婦為家庭所不容,固然還有家族內部財產爭奪以及小人撥弄是非、蓄意陷害等因素,但最本質的原因還是他們夫婦二人率真任情的個性作風與封建禮法相沖突。以家長和傳統的眼光來看。
沈復就是一個「不思習上」的敗家子,而陳芸則是助紂為虐的壞媳婦。盡管因此遭遇種種變故,但沈復始終不曾因自己的品行而懺悔,他自信與陳芸相親相愛是夫妻應有之義,自信個人才性無可指責,所以他敢於敞開胸懷,坦然相陳。他或許算不上偉男子,卻絕對是一位奇男子。
作者介紹:
沈復 (1763年—1832年),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傑出的文學家。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十九歲入幕,此後四十餘年流轉於全國各地。
後到蘇州從事酒業。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著有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六卷(後佚兩卷),影響甚大,1936年林語堂曾將這部作品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
❼ 閑情記趣 沈復 閑情記趣 沈復 作者夫婦刺死昆蟲來裝飾插花的做法,你有什麼看法
作者夫婦的做法是不對的,昆蟲也有生命,我們應該愛護它
❽ 《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中沈復為何特別愛蘭花
沈復喜歡種植花卉、製作盆景、插花花藝等雅事,可以說很多花他都喜歡,版這一段特意提到蘭花,一權來是蘭花寓意高雅,花友臨終之前送給他荷瓣素心蘭花,品種尤其難得而且意義深厚,他特別珍視;二來因為養這盆名蘭,別人羨慕索要,沈復拒絕分盆贈送後遭到報復,蘭花被人給燙死了,這件事給了善良的沈復很大的打擊,終身不再養蘭花。
沈復性格既孤高絕俗,也溫柔脆弱,對於自然美好高雅的事物,他有獨特而狂熱的鑒賞品味,不容一點雕琢玷污。比如他的園林景觀品評標准,比較接近明末崇尚自然的口味,很多揚州蘇杭名園他都看不上眼,覺得匠氣太重,但是遇到設計得很自然的山園野寺,也會流連忘返。
然而他的真善美事物一旦被世俗或意外損壞摧毀,他就會消極放棄,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是不忍心再次遭受這樣的痛苦吧?不單是淪為人際交往犧牲品的蘭花,他不是還疊了個很心愛的假山嗎?被貓碰碎後,他也認為是遭造物所忌,之後不再製作了。
❾ 《浮生六記·閑情記趣》的翻譯
回想我童年的時候,能夠對著太陽張開眼睛,明察秋毫,見到極小的東西,必定細細去觀察它的紋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聲音象雷鳴,我心裡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鶴在天空飛翔。心裡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變成仙鶴了。我抬起頭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讓蚊子留在帳子裡面,慢慢地吸口煙噴出來,叫蚊子沖煙飛鳴,當作青雲中的白鶴觀看,果然就象鶴唳雲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我又常在土牆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叢雜的地方,蹲下身子,與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細觀察,以叢草作為樹林,以小蟲和螞蟻作為野獸,以泥土凸的作為山丘,凹的作為山谷,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見到有兩個小蟲在草里斗,看得正高興的時候,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被它吞了進去。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只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驅逐去別的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