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智苑花郎
Ⅰ 最近好看的韓劇有哪些
最近有很多不錯的影視作品紛紛上映,雖然國產的影視作品我有些時間沒有看了,但是在不看國內影視作品的時候,我在看韓國的影視作品。不是因為國產的電視劇不好看,而是因為國產的電視劇有些太過於冗長。比如說我最喜歡的《甄嬛傳》就有76集了,除此之外的《琅琊榜》也有50集。相比國產劇來說,韓劇的16集,或者20集可以說是相當的短了。但是,因為韓劇一周有的才更新一集,有的更新兩集。然而國產劇在各個平台,更新的頻率可以說非常高了,要是還是會員的話,還可以比普通的用戶多看幾集,更新的有的比韓劇還要快。雖然如此,還是要說說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韓劇呢?
- 《機智的醫生生活 》
《請回答1988》這部韓劇,應該大多數人都至少看過一遍了吧。請回答系列因為其劇情的精妙設計、人物情感的豐富、細節的眼睛等等都讓人稱嘆不已。在此之後,申元浩導演再次和李有貞編劇合作拍攝《機智的監獄生活》。《機智的監獄生活》和《請回答》系列完全不一樣,但是從劇情的設計中還是能夠感受到人的溫暖以及,生活中的搞笑。借著《機智的監獄生活》的熱度,申元浩導演再次和李有貞編劇合作拍攝了機智系列。和《機智的監獄生活》完全不同,從更新的五集的劇情中能夠看出,《機智的醫生生活》雖然也有反轉,但是更多的則是醫生的日常生活。從劇情之中,我們能夠看到自己去看病的影子。除此之外,最令人開心的莫過於主角團五個人的友情了,雖然經常互懟,但是是真的是有愛。
除此之外,還可以關注這些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系》 (這是金秀賢退伍之後的第一部電視劇,讓人很是期待);《一半的一半》:前幾年在《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和孫藝珍有著非凡合作的丁海寅,這部劇講述的是人工智慧程序員和古典錄音工程師的浪漫愛情劇;《Hyena》、《無人知曉》、《九尾狐傳》 、《喜歡的話請響鈴2》 等等也是口碑不錯的,或者是備受期待的電視劇。
Ⅱ 與跆拳道有關的電視劇
1、功夫之王(又名:功夫小英雄):來自中國大陸,語言是國語,2008年拍攝,導演陳勛奇。
影片講述風流瀟灑卻性格桀驁不馴的孟良自幼在劈掛門煉就一身好功夫,但連續兩年高考不中,整日游手好閑,其姐陵園冬恐慌其不學無術,遂找來昔日情人文武來輔導孟良,希望他能在全省跆拳道比賽中獲得前三名,再加上文化補習班的學習,以獲取中北大學特招生的考試資格。
2、熱血青春:來自中國台灣,2009年拍攝,總數20集,導演林清振、江豐宏、陳奕先。
該劇以一群赤手空拳的年輕人的感情糾葛和命運為主題,五個個性迥異,卻同樣血氣方剛的男孩,一個外剛內柔,滿懷理想的女孩,外加一位善用女性魅力,美艷火辣的女教練,共同攜手沖破那條,通往夢想的崎嶇道路,摘下屬於他們人生中的那塊世紀金牌。
(2)藝智苑花郎擴展閱讀:
跆拳道起源於朝鮮半島,早期是由朝鮮三國時代的跆跟、花郎道演化而來的,韓國民間流行的一項技擊術。
跆拳道是經過東亞文化發展的一項韓國武術,以「始於禮,終於禮」的武道精神為基礎。其腳法佔70%。跆拳道的套路共有24套;另外還有兵器、擒拿、摔鎖、對拆自衛術及10餘種基本功夫等。
跆拳道於1988年奧運會時為示範項目;於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開始為試驗比賽項目;到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Ⅲ 古書上說的百濟國、新羅國,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朝鮮半島,即現在的朝鮮.韓國
新羅
(公元前57年~935年) ,朝鮮半島三國之一,從傳疑時代開始,立國長達992年,是亞洲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公元503年始定國號為新羅。
新羅最初由辰韓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創建。660年和668年,新羅聯合唐朝先後滅亡百濟和高句麗。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為統一的新羅。9世紀末期,統一的新羅立分裂成後三國。935年,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新羅於6世紀初制定國號,取「新者德業日新,羅者網羅四方」之意。(參見《三國史記》「卷四智證麻立干四年」條)新羅是日本最早這樣稱呼斯盧的,他們當時自然不會是這樣認為的,但是1145年寫成的《三國史記》這樣詮釋也是表明了作者是深受漢族文化影響的。
朝鮮三國時期國家。初名徐羅伐,又名斯羅期盧。公元 4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統治地區先在朝鮮半島東南部,後擴至整個大同江以南地區。都城為金城(今慶州)。935年被高麗所滅。 公元前後,斯盧部落以金城為中心,聯合六部組成部落聯盟,酋長由朴、昔、金三氏擔任。4世紀中葉起,朴、昔二姓不再擔任首領,王位由金姓世襲,王權逐漸得到加強。4世紀末新羅經常受倭軍侵擾。402年,高句麗驅逐倭軍,將新羅置於自己的庇護之下。505年,新羅實行州、郡、縣制。520年,頒布律令,始定有尊卑差別的百官服色,實施嚴格的身份制度,進一步完善國家體制。528年,朝廷許可佛教傳播,借佛法說教加強王朝的思想統治。532~562年,新羅先後統一本加耶(又稱金官加耶,今金海地區)和大加耶(今高靈地區)弁韓人加耶部落,完全佔有洛東江流域。為與高句麗爭雄,新羅與百濟結盟。於551年佔領漢江上游地區。並於553年又攻佔百濟的漢江下游地區。遂乘勢沿東海岸北上,將其勢力一直伸延到今咸鏡南道的利原地方。新羅的擴張招致高句麗和百濟的不斷進攻。新羅處境危急,吁請唐朝出兵干預。唐朝在新羅的配合下,於660年滅百濟,再於 668年滅高句麗。百濟、高句麗滅亡後,新羅統一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直到遼東則歸唐朝管轄。至此,原三韓部落地域完全統一於新羅,並在北界略有擴展。
新羅據有西海岸的仁川灣,便於直航中國。從 4世紀末起,新羅先後與中國的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文化。使用漢字並創造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682年,新羅設立國學,讀《論語》。《禮記》等書。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不少。慧超的《往五天竺傳》、崔志遠的《桂苑筆耕》,都是在中國流傳久遠的著作。 新羅早期有債奴,「息穀米於人,償不滿,庸為奴婢。」新羅的部曲縣,是強制戰俘等集中居住和從事特種勞役之處。「部曲民」實際上是一種被征服的部落奴隸。新羅的其他奴隸史載不詳。5世紀後,鐵器廣泛使用,牛耕普及,禁止人殉。生產迅速發展。654年,新興貴族掌權,實行一系列改革,把大量土地和牧場分給新興貴族,實行采邑分封,後又曾實行祿邑制和丁田制。新羅後期,王族間因爭奪王位,戰亂頻繁,民不堪命,紛紛起義。896年,赤褲軍曾攻打到王都西部。在這一形勢下,新羅王族弓裔、軍官甄萱等也加入到起義軍中,並攫取了領導權。900年,甄萱在完山州(今全州)建後百濟, 901年,弓裔在松岳(今開城)建後高句麗,形成後三國分立的局面。918年,弓裔部將王建取代弓裔,創建高麗王朝,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朝鮮半島為高麗王朝所統一。
新羅歷史
歷史學者傳統上將新羅的歷史分成三部分:早期(公元前57年-公元654年)中期(公元654-789年)和晚期(公元780-935年)。
建國
據《三國史記》記載,新羅公元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在金城(今韓國慶州)創建。新
羅最初是辰韓的12個部落之一,共有6個村莊和6個家族,被稱為斯盧六部。據說,赫居世居西干是從天上飛來的白馬生下的蛋中出生的。赫居世居西干13歲的時候,新羅六個家族推舉他為國王。赫居世居西干也被認為是目前朝鮮半島常見的朴姓的祖先。目前的考古發現表明,在這一時期,可能有新羅政權的存在,但還不能稱其為真正的國家。金富軾這樣寫的原因可能是想將新羅的歷史看上去比高句麗和百濟的長。
初期
建國初期,新羅先後被朴氏、石氏(又叫昔氏)和金氏三大家族統治。到2世紀,新羅發展成朝鮮半島西南的一個國家,對其周邊的辰韓部落的影響也不斷擴大。3世紀,新羅成為辰韓最強大的城邦國家。總共有四千多戶,在辰韓各部中只有它在獨立於馬韓統治。
公元250年,在新羅西邊百濟取替了馬韓形成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在新羅西南伽倻取代了弁韓。公元50年,在朝鮮半島北部,高句麗已初具規模,並在313年南下朝鮮半島中部後成為具很有威脅性的地區霸王。新羅與高句麗結盟對抗倭國、百濟,新羅也曾經與倭國聯姻。
擴張和中央集權化
公元356年, 金氏家族的奈勿尼師今繼位後,開始世襲君主結束了新羅三大家族輪流掌權的局面。377年,新羅與中國和高句麗建交。
4世紀後期, 由於新羅西有百濟南有日本的包圍,新羅最初與高句麗結盟。不過當高句麗遷都到平壤並開始南擴後,427年新羅被迫和百濟結盟。502年新羅與北魏通使,被北朝稱為斯羅,南朝一般用倭國對它的稱呼「新羅」。
法興王在位時期(514-540年),新羅已發展成為一個羽毛豐滿的國家,以佛教為國教並有自己的年號。在伽椰與新羅的戰爭中,新羅吸收了伽倻。532年,新羅兼並金官伽倻;562年,吞並大伽倻,使疆土到達洛東江。
真興王在位時期(540-576年),新羅建立起了強大的軍隊。新羅幫百濟將高句麗從漢江流域趕走後,553年又將這一戰略要地從百濟手裡奪走結束了與百濟120年盟友關系。真興王在位期間還建立了花郎道。
真德女王去世後,骨品制度的終止標志著新羅早期歷史的結束和中期歷史的開始。
統一新羅
7世紀,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660年,武烈王聯合唐朝滅亡百濟。663年,唐朝在新羅設立了雞林州都督府,以新羅王為「雞林州都督」,世代承襲。668年,文武王聯合唐朝滅亡高句麗。670年-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新羅中期的歷史主要特點是君主權威的壯大。新羅對朝鮮半島的統一使新羅君主財富增加,威望提高。在統一朝鮮半島期間,新羅成功地鎮壓了幾起貴族反叛,清除了對其中央集權最具威脅的貴族勢力。統一後的新羅開始進行官僚制度的改革,之後新羅進入鼎盛時期,農業、商業、手工業、藝術、教育、宗教等都得到蓬勃發展,同中國、日本等國家的貿易、文化往來十分密切。
衰落與滅亡
780年惠恭王死後,因王位繼承問題發生暴亂事件,新羅由此走向衰落。地方割據勢力強大,農民暴動頻繁出現。沿海地區出現海盜侵擾日本等地(韓寇)。892年新羅王族建立後百濟、901年建立後高句麗,朝鮮半島進入後三國時代。後高句麗武將王建奪取後高句麗政權,建立高麗王朝,於935年滅亡新羅,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Ⅳ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與高句麗、百濟和新羅有什麼文化交流
三韓是朝鮮半島南部的古老民族,共有三個分支,即馬韓、辰韓和弁(biàn)韓。馬韓在今京畿(jī)道、忠清道、全羅道一帶;辰韓在今慶尚道洛東江東側;弁韓則在洛東江西側。古代朝鮮半島南部社會發展緩慢。中國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三韓仍處在部落聯盟階段。馬韓人在三韓族中居於主體地位;辰韓中,有一部分原系秦朝人,因逃避秦王朝的苦役流亡到這里,馬韓首領把他們安置在了東部地方,也稱秦韓;弁韓在辰韓之南,有辰韓人雜居,也稱弁辰。中國大陸的鐵器文化與青銅器文化一起,經半島北部傳人三韓後,半島南部的稻作、蠶桑等農業生產便有了飛躍性發展,三韓也因此從新石器時代直接進入了鐵器時代。
後來,馬韓眾部落發展為百濟國,辰韓諸部落發展為新羅國。新羅於公元532年至562年間統一了弁韓諸部落,並於660年藉助唐軍的力量統一了百濟國。至此,原三韓地域便完全歸屬於新羅。
高句麗(句:gōu)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一個古老部族。公元前37年,部族首領高朱蒙在紇升骨城(紇:hé,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國號高句麗。公元3年,高句而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自第六世太祖大王高宮起,王位世襲得到確立,王權得到加強,國家體制初具規模。高句麗自四世紀初占據樂浪郡後,便與半島南部兩個三韓族國家百濟和新羅直接接壤,三國間激烈的角逐也便由此展開。新羅受到高句麗、百濟的不斷進攻,處境十分危險,於是請求唐朝出面於預。唐朝調解無效,便在新羅配合下出兵,於公元660年滅百濟,再於668年滅高句麗。百濟、高句麗滅亡後,新羅統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直到遼東則歸唐朝管轄。
公元372年,秦王苻堅(公元338~385年,前秦世祖。西晉滅亡、東晉在南方建立之時,黃河流域的各族統治者彼此爭伐混戰,在130多年的時間里,先後建立起大大小小許多國家,歷史上稱為「十六國」。十六國中有前秦、後秦、西秦。前泰建於350年,滅亡於394年)遣使及浮屠(和尚)順道送佛像、經文至高句麗,高句麗第十七代君主小獸林王也遣使者答謝。兩年後,僧人阿道又自前秦至高句而。375年,高句麗始建肖門寺,以安置順道;又建伊佛蘭寺,以安置阿道。從此,佛教傳人了高句麗。
與苻堅遣使赴高句麗的同一年,高句麗設立國家教育機關太學,以漢學為主要內容的高句麗教育事業,其時已有較大的發展。高句麗自建國初期起,就利用漢文撰修本國史籍。有人用漢文記下高句麗史事100卷,名日《留記》。公元600年,嬰陽王詔令太學博士李文真,將《留記》整理刪訂為《新集》五卷。好太王碑更是高句麗時期中朝文化交流的最好見證。碑在集安縣城東九華里處,建於高句麗將其政治中心遷移至朝鮮半島前不久的公元414年。碑身高6.39米,四面環刻漢字碑文,以東南為正面,共44行,每行一般為4l字,計1775字。
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淵,公元618~626年在位)派遣使臣前往高句麗,帶有天尊(道教徒對該教所奉天神中最高貴者的尊稱)像及道土。使團宣講《老子》時,道俗聽者竟達數千人。公元643年,高句麗寶藏王派遣使者人唐,求取道教經典;唐太宗於是派遣道士叔達等8人前往高句而傳揚道教,並賜老子的《道德經》。道家學說傳人高句麗後,曾一度有壓倒佛教之勢。這一時期,高句麗進而派遣貴族子弟人唐,以直接吸收漢文化。
高句麗藝術與中國的關系,可從古墓墓室壁畫中看到。壁畫墓集中分布在集安、平壤、安岳三地,壁畫題材又大體分為三類:社會生活風俗畫、案畫和神靈畫。前兩類多為三世紀中葉至五世紀中葉的作品,後者多為五世紀末至六世紀中的作品。高句麗的政治中心轉移到朝鮮半島之後,墓室壁畫從題材到技法仍保持著與漢文化的深厚淵源。
墓葬壁畫和史籍中也描繪、記載了中國與高句麗之間在音樂方面的交流。在冬壽墓(位於朝鮮黃海南道安岳郡,公元375年營造,1949年發掘。墓主冬壽,原為遼東慕容氏官員,公元336年亡命高句麗)前室壁畫的奏樂上,繪有樂隊和儀仗隊,樂隊坐,儀仗隊立。專家推斷:在殿庭演奏的這種儀禮樂,應是鼓吹樂;而高句麗的這種殿庭鼓吹,應是中國漢代的黃門(官署名)鼓吹。
從後室壁畫的舞樂上,可以看到高句麗樂器玄琴。據史書記載,這種樂器是第二丞相王山嶽參照中國七弦琴的式樣製造的,演奏時因有「玄鶴來舞,遂名玄鶴琴」,後來便稱玄琴。與前室壁畫的鼓吹不同,這里沒有儀仗。由此可以斷定這里不是禮宴,而是曲宴(私宴),使用的樂器為玄琴、洞蕭以及中國晉人創制的阮成(簡稱「阮」,撥弦樂器。古琵琶之一種,四弦有柱。相傳西晉文學家阮成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
百濟國也曾廣泛吸收漢文化。公元346年至375年,近肖古王在位期間,博士高興以漢文撰修百濟國史《書記》,這表明百濟引入漢字和漢文化已非一日。公元384年,胡僧摩羅難陀自東晉至百濟;第二年,百濟在南漢山建佛寺,度僧十人。佛教從此開始在百濟流布。也就是在這一時期,百濟學者王仁應邀赴日本,向太子菟道稚郎子等講授《論語》。此事表明,百濟不但廣泛深入地吸收了漢文化,而且還為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架設了橋梁。
據《周書》(唐令狐德等撰,紀傳體北周史。北周,南北朝時代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起於公元557年,亡於581年)記載,百濟的青年學子普遍喜歡騎射,並且努力學習中國古代典籍。他們之中的優異者不僅能用漢文撰寫文章,而且懂得陰陽五行(陰陽和五行兩說的合流)乃至占卜之術。這說明,當時以中國經史為主要內容的百濟教育事業已相當發達。公元534年至541年間,百濟曾多次遣使與梁(南北朝時代南朝的一個王朝,建於公元502年,亡於公元557年)通貢,並請《涅檠》等經義、《毛詩》博士以及工匠、畫師等,梁武帝(蕭衍,公元502~549年在位)對百濟的所有要求都曾給予滿足。七世紀中葉,百濟同高句麗一樣,也派遣貴族子弟入唐,以學習、吸收漢文化。
百濟的墓葬,以公州宋山裡墓群為代表。這里的四神家,墓壁上有取材於中原神話故事、用白粉繪成的四神。武寧王陵出土的青銅鏡,據考證是百濟復制的、典型的中國六朝(三國的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都以建康即今江蘇南京為首都,歷史上合稱六朝,是三世紀初到六世紀末前後三百餘年的歷史時期的泛稱)鏡;墓中出土的青瓷器,也來自中國。甚至,該墓的墓磚形制與墓室結構,也與中國南朝的風格頗為近似。
百濟的佛雕,也源於中國六朝。百濟佛自然主義色彩濃郁,表情溫和,頗有人情昧。大部分佛像的面部都浮現出所謂的「百濟的微笑」。比如扶余軍守里廢寺址出土的金銅觀音菩薩立像和蠟制如來坐像(均藏於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既保持了傳統的形式特徵,又都是體現「百濟的微笑」的佳作。
七世紀前半葉,百濟開始雕刻摩崖佛。1958年於忠清南道瑞山發現的摩岩佛,為釋迦三尊。本尊及觀音菩薩為立像,彌勒菩薩則為半跏(jiā,盤腿而坐意)像。本尊的眼睛大睜,並浮現出快活的微笑。從中可以看到:此時的百濟仍然保持著中國南朝的傳統,只是佛像衣褶(zhě)顯得有些生硬。據此可推知這已是百濟晚期的作品。
新羅是4世紀中葉至10世紀30年代三韓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的奴隸制國家。公元682年,新羅建立國學。八世紀中葉改國學為太學監,設置各科博士及助教,定《論語》、《孝經》為必修科目,《禮記》、《周易》、《左傳》、《毛詩》、《尚書》、《文選》為選修科目。人學者主要是15至30歲的貴族子弟,修業年限為9年。公元788年,新羅實施「讀書三品科」制度,進行國家考試,以錄用官吏。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漢學的普及,新羅涌現出了像帝文、守真、良、風訓、薛聰、強首等許多文人,其中強首以擅寫外交文書著稱。新羅文武王金法敏671年《答唐行軍總管薛仁貴書》,史學界多數學者認為是強首手筆。《答唐行軍總管薛仁貴書》不僅是重要的歷史文獻,而且是朝鮮古代珍貴的漢文文章典範。
公元631年之後,唐太宗曾幾次視察國學,表示他對國學的重視和支持。此後,高句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音bō)相繼派遣子弟來人國學。837年,新羅在唐朝國學的留學生達216人之多。新羅留學生中,有成就者不乏其人,金雲卿、金文蔚、崔致遠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崔致遠生於公元857年,自幼聰穎好學,12歲時隨海舶入唐。臨行前,父親對他說:「十年不第進士,則勿謂吾兒,吾亦不謂有兒矣。」對他寄予了極大期望。崔致遠在唐刻苦求學,18歲時中進士,調授宣州溧水(今江蘇鎮江地區)縣尉(官名。始於秦,兩漢沿置,大縣二人,小縣一人,掌管一縣軍事。唐代縣尉通常為進士出身者初任之官)。致遠28歲時,思歸故國,唐僖宗(李儇xu~tn,公元874年至888年在位)於公元885年命他持詔書東歸,歸國後,被新羅朝廷留為侍讀(官名)兼翰林學士。致遠晚年,因痛恨朝政腐敗,決心遠離官場,於是攜帶家人隱居伽椰山海印寺,直至逝世。致遠在唐時已頗有名氣,與唐詩人羅隱、顧雲等交誼甚厚。歸國前,顧雲曾以詩為他送行,詩中寫道:
十二乘船渡海來,文章感動中華國。
十八橫行戰詞苑,一箭射破金門策。
崔致遠所著詩文集《桂苑筆耕》(20卷),錄於《新唐書·藝文志》。他對新羅時代的學術和文學發展貢獻很大,被認為是朝鮮漢文學的奠基人。
在唐為官的新羅人,比較有名的還有張保皋、鄭年、梁悅等。張保皋、鄭年是武將,能征慣戰,智勇雙全,中唐詩人杜牧(公元803~852年)曾為之作傳。朝鮮《三國史記》中的張保皋、鄭年列傳,就是杜牧撰述的轉錄,只是對張、鄭在新羅晚期政局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與杜牧所記略異。
新羅統一百濟、高句麗前,從總體來看,新羅的書法較高句麗、百濟落後。所流行的書體,有著濃厚的地方色彩,是所謂的「俗體書」。新羅統一百濟、高句麗後,才直接汲取唐朝的書法藝術,其所推重和流行的,是顏(真卿,公元709~785年,唐書法家)體和歐(陽詢,公元557~641年,唐書法家)體。
新羅的書法家中,以金生最為傑出。金生出身寒微,終生致力於書法,年逾(yú,超過)八十,仍臨池不輟(chuò,中止、停止)。其隸書行草,皆出神人化,被世人視為珍品。公元954年豎立的《奉化太子寺朗空大師白月棲雲塔碑》,即金生真跡的集字。
唐與新羅,也有花籽、茶和茶種等物品方面的交流。《三國史記·善德女王本紀》中,便記載了這樣一段佳話:
善德女王,諱德曼,真平王長女也。德曼性寬仁明敏。真平王薨(hōng,死),無子,國人立德曼。真平王時,得自唐來牡丹花並花籽,以示德曼。德曼日:「此花雖絕艷而必無香氣。」王笑口:「爾何以知之?」對曰:「畫無蜂蝶,故知之。大抵女有國色,男隨之。花有香氣,蜂蝶隨之,故也。此花絕艷而畫又無蜂蝶,是必無香氣。」種植之,果如此言。
據可靠記載,茶是新羅時期從中國傳人朝鮮的。公元828年,新羅遣唐使大廉從中國帶回茶種,種於地理山(智異山)下的華岩寺周圍,從此朝鮮開始了茶的種植與生產。至今,全羅南道、全羅北道、慶尚南道等地仍生產茶葉,茶葉的種類也不少。當然,當時及後來逐漸引入朝鮮的,還有中國的飲茶技藝和茶道精神。與日本不同的是,日本注重完整的茶道儀式,而朝鮮則更重茶禮。
前秦時期。佛教傳人高句麗,接著,又由高句麗傳入新羅。隨著佛教在新羅逐漸興盛,到中國留學的新羅僧也日見增多。他們之中,有些人終身留在中國,長期從事佛經的翻譯或註疏,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有的學成歸國,成為新羅華嚴宗、禪宗等宗派的鼻祖。
公元549年春,「梁遣使與入學僧覺德,送佛舍利(至新羅)」(見於《三國史記》。舍利shèlì刨,佛教稱釋迦牟尼遺體焚燒之後結成珠狀的東西,後來也指德行較高的和尚死後燒剩的骨頭,亦稱舍利子)。這是新羅僧到中國留學的最早記錄。新羅留學僧圓光,於公元578年到陳(南北朝時代南朝的一個王朝,建於公元557年,亡於公元589年),在金陵庄嚴寺聽講,廣研佛教經典;後住蘇州虎丘山,講《成實》及《般若》,在中國傳揚新羅僧人的名望。陳亡後,圓光人長安,研習《攝論》。後歸國傳揚佛法,卒於公元630年。圓光在出家之前就曾廣讀漢籍,讀過《論語》、《孟子》、《春秋》、《史記》等;後來他提出五戒,即「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交友以信,臨戰無退,殺生有擇。」這五戒成為新羅青年組織「花郎道」的中心理念。不難看出,五戒源於儒家及釋家思想。
公元627年,15歲的新羅僧圓測來到唐代都城長安求學,從中國高僧學習佛教經論。玄奘法師回國後,圓測立即前往就學,得受《瑜伽師地論》(「瑜伽」亦作「瑜珈」,梵文為Yoga)。《成唯識論》等。後被召為西明寺大德(大德,佛教名詞。對佛及高年和尚的敬稱),為《成唯識論》、《解深密經》、《仁王經》等撰疏。唐高宗後期和武則天執政初期,圓測被選人譯經館,幫助中天竺地婆訶羅翻譯《大乘密嚴經》、《大乘顯識經》等。圓測勤敏好學,成為玄類法師的著名弟子之一。逝世後,與玄類的另一位著名弟子窺基被分葬在玄類墓塔的兩側。
傳入朝鮮的中國佛教宗派,有律宗、涅槃宗、華嚴宗、法性宗、法相宗、凈土宗、天台宗、禪宗。禪宗在朝鮮分立於九山,即迦智、實相、桐里、闍掘(shé kū)、風林、獅子、聖住、須彌、曦陽。一般指稱前五宗及禪宗為五教九山。五教九山的開創時間,除九山中的須彌山及曦陽山在高麗王朝初年外,其他全在新羅王朝時期。
自菩提達摩(Bodhi-dharma。中國佛教禪宗的創始者)起,佛教禪宗開始在中國流傳。中國禪宗傳至六世祖惠能(即慧能,公元638~713年)時,分為南頓禪(南宗)和北漸禪(北宗)。中國禪宗極盛時期在唐朝,那時,曾有不少新羅僧人來唐學習禪法。
首先將中國禪宗引入朝鮮的是新羅僧人法朗。據傳:法朗從中國禪宗四世祖道信(公元580~651年)學得禪法後返回新羅,將禪法傳給了弟子神行(又寫作信行、慎行,公元704~779年)。神行學習禪法後,感到有責任讓禪法在朝鮮廣為傳布,於是決定親自來唐,在高僧普寂(即大照禪師,北宗開創者神秀的弟子)的門人志空門下修道。後來,神行回到朝鮮,在智異山傳道。
還有兩位在中國佛教宗派的傳布中影響較大的新羅僧人,一為義湘,一為元曉。義湘於公元669年抵唐,投終南山智儼(yǎn)法師(世稱「至相大師」)研習《華嚴經》經義,與中國佛教華嚴宗實際創始者「賢首大師」(即法藏法師)同學。回國後,義湘成為新羅華嚴宗初祖。義湘門下有悟真等十大弟子,華嚴宗因此得以在新羅興盛。
元曉曾與義湘一同赴唐,因途中被高句麗拘留而未果。元曉深人鑽研玄奘新譯佛經諸論,在新羅倡導法性宗。為消弭(xiāomǐ,消除)各宗派的對立,他撰著了《十門和諍論》。正因如此,元曉的法性宗與唐朝的法性宗略有差異,被稱為「海東(朝鮮)宗」。元曉破戒後,自稱J、性居士,皈依(guīyī,也作。歸依」)凈土宗,並周遊各地,致力於此宗的傳布。
據傳,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的安徽省九華山,與新羅僧人金喬覺有著特殊的淵源:喬覺本是新羅王族,唐時航海來到江南池州府青陽縣九子山(後稱九華山)修行。他端坐山頭數十載,於貞元十九年(803年)夏坐於石函(石匣)之中圓寂。據說他的肉體三年不腐,與佛經中的地藏菩薩瑞相相似;佛教信徒認為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此稱之為「金地藏」。當時的居士、僧眾在他的葬地修建了「地藏培」,供人朝拜。九華山從此香火日盛,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鼎盛時期,九華山有佛寺300餘座,僧眾4000餘人,香煙繚繞,終年不絕。
Ⅳ 金庸小說中的所有女人
西施 越女劍 陳圓圓 鹿鼎記 香香 書劍恩仇錄 苗若蘭 雪山飛狐 王語嫣 天龍八部 王夫人 天龍八部 神仙姐姐 天龍八部 阿珂 鹿鼎記 任盈盈 笑傲江湖 小龍女 神鵰俠侶 郭襄 神鵰俠侶 趙敏 倚天屠龍記 周芷若 倚天屠龍記 黛綺絲 金花婆婆 倚天屠龍記 朱九真 倚天屠龍記 阿九 九難 碧血劍 袁紫衣 袁真 飛狐外傳 木婉清 天龍八部 阿紫 天龍八部 黃蓉 射鵰英雄傳 包惜弱 射鵰英雄傳 儀琳 笑傲江湖 霍青桐 書劍恩仇錄 駱冰 書劍恩仇錄 郭芙 神鵰俠侶 阿秀 俠客行 小昭 倚天屠龍記 楊姐姐 倚天屠龍記 阿青 越女劍 水笙 連城訣 康敏 天龍八部 刀白鳳 天龍八部 夢姑 天龍八部 阮星竹 天龍八部 秦紅棉 天龍八部 穆念慈 射鵰英雄傳 瑛姑 劉妃 射鵰英雄傳 雙兒 鹿鼎記 蘇荃 洪夫人 鹿鼎記 方怡 鹿鼎記 岳靈珊 笑傲江湖 李沅芷 書劍恩仇錄 程瑛 神鵰俠侶 李莫愁 神鵰俠侶 公孫綠萼 神鵰俠侶 丁璫 俠客行 殷素素 倚天屠龍記 韓姬 倚天屠龍記 溫青青 碧血劍 何鐵手 何惕守 碧血劍 溫儀 碧血劍 凌霜華 連城訣 阿朱 天龍八部 鍾靈 天龍八部 李秋水 天龍八部 甘寶寶 天龍八部 建寧 鹿鼎記 沐劍屏 鹿鼎記 曾柔 鹿鼎記 藍鳳凰 笑傲江湖 陸無雙 神鵰俠侶 閔柔 俠客行 梅芳姑 俠客行 紀曉芙 倚天屠龍記 輝月使 倚天屠龍記 馬春花 飛狐外傳 戚芳 連城訣 葉二娘無惡不作 天龍八部 阿碧 天龍八部 梅劍 天龍八部 蘭劍 天龍八部 竹劍 天龍八部 菊劍 天龍八部 華箏 射鵰英雄傳 梅超風 射鵰英雄傳 程瑤迦 射鵰英雄傳 李文秀 白馬嘯西風 完顏萍 神鵰俠侶 林朝英 神鵰俠侶 花萬紫 俠客行 侍劍 俠客行 殷離 倚天屠龍記 武青嬰 倚天屠龍記 陽夫人 倚天屠龍記 何紅葯 碧血劍 韓小瑩 射鵰英雄傳 寧中則 笑傲江湖 周綺 書劍恩仇錄 關明梅 書劍恩仇錄 洪凌波 神鵰俠侶 楊不悔 倚天屠龍記 程靈素 飛狐外傳 天山童姥 天龍八部 韋春花 鹿鼎記 毛東珠 鹿鼎記 耶律燕 神鵰俠侶 裘千尺 神鵰俠侶 史小翠 俠客行 阿秀娘 班叔嫻 倚天屠龍記 王難姑 倚天屠龍記 丁敏君 倚天屠龍記 胡青羊 倚天屠龍記 胡青牛的妹妹 歸二娘 碧血劍 李萍 射鵰英雄傳 郭靖母 傻姑 射鵰英雄傳 滅絕師太 倚天屠龍記
比作花
1、黃蓉◆芙蓉
黃蓉是金庸書中第一女角,應該沒有爭議。只要看看幾個網站調查金庸筆下最愛女主角,黃蓉的票數遙遙領先,就可以知道她在廣大金迷心中的地位了。她雖然不是金庸寫的第一個絕世美女,但卻是最引人注目的一個。這般」肌膚勝雪,嬌美無匹,容色絕麗,不敢逼視」的江南秀色,除了」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的芙蓉,還有什麼花比擬得出蓉兒的千嬌百媚。且不說名字的暗合,書中也有多次」玉顏如秋江上芙蓉」之類明喻,嬌美鮮妍、枝葉扶疏的芙蓉開在水中,秀色絕世、風姿綽約,被譽為秋江美人,大有獨殿群芳之勢,而黃蓉初換女裝,一葉輕舟緩緩而行,她一身白衣俏立船頭,水色容光相映,格外嫵媚動人。芙蓉生在秋江上,蓉兒則生長在東海邊,從小和水結下不解之緣。黃蓉聰明靈秀,玲瓏剔透,無出其右,論美貌,黃蓉未必第一,但光芒卻遠遠蓋過其他女子,」除了她,別人不配做芙蓉」。
2、小龍女◆梨花
小龍女是金庸筆下女角中最有個性的一個,幾乎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代名詞,比之天真純潔的香香公主,她更為成熟、冷漠。她在人們的心中永遠是個女孩子,印象中只有20歲,永遠也不會老,她長年」披著一襲輕紗般的白衣,猶似身在煙中霧里,……除了一頭黑發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絕俗,只是肌膚間少了一層血色,顯得蒼白異常。」後來成為她愛侶的楊過,首次見到清麗秀雅但神色冰冷淡漠的小龍女,也禁不住覺得恐怖」這姑娘是水晶做的,還是個雪人兒?到底是人是鬼,還是神道仙女?潔白如雪,清麗脫俗的梨花,頗有孤芳自賞的味道。世事常難兩全,梨花因其純潔,因而更易受到塵世的污染。暮春時節,雨打梨花,黯然墮落塵埃,」雨打梨花深閉門」,往往使人神傷不已。小龍女一生愛穿白衣,生性清冷,峭拔高傲,」天姿靈秀,意氣殊高潔」,似非塵世中人。一首」無俗念」已說盡龍兒的風情!風動梨花小龍女。
3、凌霜華◆菊花
菊花,幽淡瀟灑,傲視群芳,是高風亮節的四君子之一。「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它寒香雅淡,不畏霜欺,歷來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美德的象徵。凌霜華與菊花的不解之緣,金老已有定論,此處不再贅言。「一個清秀絕俗的少女正在觀賞菊花,穿一身嫩黃衫子,當真是人淡如菊,一生之中,從未見過這般雅緻清麗的姑娘。」人淡如菊,經寒猶有傲霜枝,形神俱符。」寧可枝頭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寫出了凌姑娘寧可被親生父親活埋也不肯背叛情郎的堅貞,是凌姑娘一生的真實寫照。
二、珠聯壁合◆
4、香香公主◆瓊花
香香公主的美貌被渲染得近乎神仙,但見」青翠的樹木空隙之間,露出皓白如雪的肌膚,漆黑的長發散在湖面,一雙像天上星星那麼亮的眼睛凝望過來。」凡人必無如此之美,不是水神,便是天仙了。」在荒漠之中見到大片綠洲已令人大喜過望,在碧清的湖水中突然出現一個明艷絕倫的少女,任誰也要以為是遇上了天仙的。香香公主出現在碧綠的湖水之中,美極清極,更兼體有異香,素雅清幽,甜美難言,連陳家洛等人也每每錯疑她是仙子。香香公主的生是一個謎,逝去也是一個謎,但我們不必追究謎底。可以說,香香公主是金庸筆下最似仙子的人物。在名花中,瓊花可算是最珍異和神秘的了。相傳揚州後土祠有瓊花一株,色如蓮花,清馥可愛,天下無二本。仁宗」嘗分植禁苑,明年則枯,逾年,憔悴無花,遂復栽還祠中,復榮如故。」百花之中,象瓊花這樣」受命不遷,深固難徙」的,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而香香公主任憑乾隆為她耗費心思營造大漠風光、搭建回人帳篷,在寶月樓中的她依然愁眉不展、思鄉情切、憔悴不堪,與瓊花的」受命不遷,深固難徙」何其相似!」冰花翦翦,碎玉成球」的瓊花,比之花開一現的曇花壽命更短,與香香公主短暫的生命相映襯托,時至今日,瓊花已經不復見,而曇花仍然存於世間,我們所能見到的,只是根據瓊花接木變種的聚八仙罷了。
最具靈氣的花朵,只有在傳說中才能找到,最似仙子的人物,只有在夢境中才能縈香。
5、王語嫣◆牡丹
典型的大家閨秀,端莊守禮。「玉像冶艷靈動,頗有勾魂攝魄之態,眼前少女卻端莊中帶有稚氣。」真正的國色天香,沉靜純美。「一個身穿藕色紗衫的女郎,臉朝著花樹,身形苗條,長發披向背心,用一根銀色絲帶輕輕挽住..這女郎身旁似有煙霞輕籠,當真非塵世中人」「任是無情也動人」自是段譽的心聲。牡丹為百花之王,「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姑娘日後為大理皇後母儀天下,尊貴無比,自是當得起「管領群芳」的重任。
6、周芷若◆水仙
水仙又名凌波仙子,開放在清澈透明的碧水之中,冰清玉潔,素雅玲瓏。花開時節,幽香暗動,滿室清馨。但這只是外表,水仙的開花需要培育一段時期,才能夠靠水而居。在漢水舟上初次出場的周芷若,年紀小小已經是個神清骨秀的美人了。長大後的周姑娘,風姿出塵如仙,容色清雅秀麗。書中描寫極具神韻「清麗秀雅的容色,點綴著一點點水珠,有若曉露水仙」。芷若的美貌有與趙敏分庭抗禮之勢,春蘭秋菊,各擅勝場,使得張無忌神魂顛倒,使得趙敏心生妒忌,毀容要挾,使得宋青書不惜叛變師門、殺叔欺祖,因此無論周姑娘心計如何深沉,將張教主、趙郡主耍得團團轉,但外表上周姑娘絕對是清雅秀麗純潔善良的嬌柔模樣,才能產生反差,出乎別人意料。正如水仙的「一時水中顯清雅,幾載大地育菁華」,背後都隱藏著一些故事。
7、趙敏◆玫瑰
艷麗、多刺的玫瑰,明艷爛漫,是性格外向女子的象徵。金庸筆下的異族美女,總是別有韻味,與小昭互相映襯的趙敏也不例外,「十分美麗之中,更帶著三分英氣,三分豪態,同時雍容華貴,自有一副端嚴之致,令人肅然起敬,不敢逼視。」趙敏是元朝郡主,蒙古第一美人,有異域血統,家世顯赫也自然不在話下。她行事精明果斷,手段厲害,敢作敢為,敢愛敢恨,頗有男兒風范。「只須一瞧她行事,那番邦女子的凶蠻野性,立時便顯露了出來。」玫瑰也是異域流傳過來的花朵,最相似的是那花枝上的刺。
8、郭襄◆櫻花
櫻花是少女的象徵,郭襄是金庸筆下最動人的少女形象。印象中總覺得郭襄應該著淡粉色的衣裳,天青色的鞋子,系一條雪白的腰帶,象鄰家的小妹妹,粉嫩天真中帶著瀟灑自然、渾然天成的脫俗。最有意思的是,櫻花的所有花朵都是低頭下垂,正如郭襄的無絲毫驕矜之態,與郭芙迥異。
9、程英◆蘭花
蘭花被稱為「王者之香」、「君子香」,「凌雲勁竹真君子,空谷幽蘭絕美人」,生長在幽深山谷,身姿秀雅瀟灑,恬淡潔凈,不為世所污,不愛慕虛榮,散發著獨特的清香。不少人認為苗若蘭應該是蘭花,但苗若蘭的書卷氣中帶了幾分富貴千金的嬌氣,是嬌生慣養的大家閨秀,絕不是生長在空谷,孤芳自賞的蘭花形象。程英身世漂泊,寄人籬下而仍然溫和親切、溫婉宜人,若論女中君子,則非程英姑娘莫屬。想來孤身在桃花島學藝,以黃葯師之清高乖僻,自然不會噓寒問暖、關懷備至,此後更是一見楊過誤終身,因此程英無異於空谷孤芳,自憐自珍,蘭花之比當之無愧。
10、程靈素◆馬蹄蓮
馬蹄蓮是周總理最喜愛的花朵。外貌不出色的小花,樸素清淡,卻有許多人喜歡。」一雙眼睛明亮之極,眼珠黑得象漆」的靈姑娘,內心清靈素潔,正是路邊的馬蹄蓮。
11、苗若蘭◆海棠
海棠,又稱「花里神仙」,流光溢彩,多為艷麗照人的紅色,白海棠極為少見,甚是難得,跡近花中仙品,十分名貴。海棠春睡歷來被形容嬌媚慵懶的美女。清雅高貴的苗若蘭,嬌柔靦腆,就象是侯門巨室的千金,要不就是書香門第的小姐,誰會猜想得到她竟是威名赫赫的金面佛苗人鳳的獨生女兒?苗若蘭雖然養成了一身富戶千金的習氣,可是一身書卷清氣,氣派高華,令人不禁自慚形穢。而苗姑娘的嬌媚與海棠相比也是毫不遜色「只見一個少女向外而卧,臉蛋兒羞得與海棠花一般,燭光映過珠羅紗帳照射進來,更顯得眼前枕上,這張臉蛋嬌美艷麗,難描難畫。」玫瑰無此清雅,蘭花無此嬌媚,苗若蘭應屬」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的海棠無疑。
12、儀琳◆茉莉
圓潤的翠葉之間開出潔白的小花,靜靜地吐著沁人心脾的清香,樸素淡雅,雖無美艷姿容,仍令人一見難忘。儀琳一身緇衣,不施脂粉,不事修飾,愈顯天生麗質。性格溫厚良善,對令狐沖之了解遠勝於任盈盈,縱然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她卻仍為令狐沖和任盈盈的姻緣衷心祝禱,期望盈盈不要過分拘束了令狐沖。儀琳一片深情,只能幽幽暗寄,正如茉莉在黑夜中悄悄散發著芬芳。
13、霍青桐◆臘梅
堅韌的風骨,****的衫子。凌寒獨開,不畏雪壓霜欺,堅貞不屈的花中戰士。最堅強不屈的花自然適合最具有女強人性格的她。
三、較為符合◆
14、阿紫◆情花
絕情谷的情花,「枝葉上生滿小刺,花瓣的顏色卻是嬌艷無比,似芙蓉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艷,入口香甜,芳甘似蜜,更微有醺醺然的酒氣,正感心神俱暢,但嚼了幾下,卻有一股苦澀的味道,要待吐出,似覺不舍,要吞入肚內,又有點難以下咽。情花的果實是吃不得的,有的酸,有的辣,有的更加臭氣難聞,中人慾嘔。」阿紫雖是個很具爭議性的人物,她的美貌卻是毋庸置疑的。中國人一向推崇身材婀娜、長著雪白的瓜子臉蛋的美女,阿紫正好具備這些條件。有人說過,看一個女孩子是不是真美,看她的腳長得美不美就知道了。阿紫的腳自然是美的,」一雙雪白晶瑩的小腳,當真是如玉之潤,如緞之柔,……腳背的肉色便如透明一般,……十個腳趾的趾甲都淡紅色,像十片小小的花瓣。」如斯纖美的雙足,難怪游坦之會控制不住,撲上去吻她的雙腳了。不過,和程靈素以內秀見長不同,阿紫只有外秀,內心陰狠毒辣,唯一可取的,是她對喬峰的情意。阿紫在星宿海長大,容貌秀麗,可是內心陰鷙狠毒,行為乖僻兇殘,是」貌如桃李,心如蛇蠍」的真實寫照。游坦之因阿紫之美而愛上了這位蛇蠍美人,走上不歸路而不自知,終於隨著她一起墜入萬丈深谷。情花的多種多樣、阿紫的眾說紛紜,都很具爭議性。
15、阿九◆百合
百合是純潔、高貴、優雅的象徵,是有品味人士的首選。阿九出身於帝皇之家,混跡於綠林之中,但是」吐語如珠,聲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動聽之極。神態天真,雙頰暈紅,年紀雖幼,卻是容色清麗,氣度高雅,想不到盜伙之中,竟會有如此明珠美玉一般俊極無儔的人品。」溫青青對她的妒忌,不是沒有道理的,袁承志的心意已在不知不覺中轉移到了這位明朝長平公主身上,他在知道青青是女扮男裝後仍然叫她「青弟」,卻稱阿九為「阿九妹子」,說明他內心深處仍然視青青為兄弟,阿九才是情人,雖然他自己不甚了了,溫青青卻憑著女性特有的敏感察覺了這一點,因此採取手段逼他選擇,因為青青之母的囑托,袁承志選擇了青青,可憐阿九在短時間承受亡國、喪父、斷臂、失戀幾重打擊,長伴古佛青燈,令人心碎魂銷。此後的白衣九難,秉性高貴,雖經霜雪卻不改驕矜自傲,在阿珂的麗色映襯下依然高貴典雅、氣度清華,不愧百合之稱。
16、小昭◆勿忘我
小昭顯然沒有多少中國血統,母親黛綺絲是中國和波斯的混血兒,父親韓千葉更不知是哪國人,《倚天屠龍記》中只說他住在東海靈蛇島--也許是朝鮮人吧?因此,小昭這個異族美女,」雙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頰邊微現梨渦,真是秀美無倫,膚色晶瑩,柔美如玉,鼻子較常女為高,眼睛中卻隱隱有海水之藍意。」小昭的身份不同尋常女子,性格行事更是不可多得,但她不是丫鬟,卻行丫鬟之事,只盼做張無忌的小丫頭,一生一世服侍他,永遠不離開他,明知道無法得到他,仍然為了張無忌的安危付上一生幸福。不知她僻處波斯,寂寞餘生,東西相隔萬里,會見無日,刻骨相思的日子怎麼度過?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她內心希望的也只是張無忌不要忘了她,正象那藍色的勿忘我小花。
17、阿蘿◆茶花
茶花,又名玉茗、曼陀羅,是大理名花,花容嬌艷照人,富麗堂皇,是花中的珍品。王夫人阿蘿,雖然遠嫁到江南,但她心裡仍然惦記著大理的情人段正淳,時時刻刻記著與他共賞茶花的美好時光,因此在山莊中遍植茶花,並將山莊名為」曼陀山莊」。雖然年華老去,依然有傾城之姿,與茶花結下了不解之緣,因此是「青裙玉面如相識」的茶花。
18、陳圓圓◆桃花
桃花羞作無情死,感激東風,吹落嬌紅,飛入窗間伴懊儂。燦若雲霞的桃花,一向被視為禍水,「癲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然而桃花若有知,必然也會說「自古紅顏多薄命,由來誤國是君王」。陳圓圓在《碧血劍》中曇花一現,再出場時已是四十開外的女人,卻仍」眉目如畫,清麗難言。微笑時神光離合,愁苦時楚楚動人。」也真是少見。歷史上的陳圓圓,是秦淮八艷之一;《鹿鼎記》里的陳圓圓,是韋小寶窮追不舍的阿珂的母親。阿珂的美貌是韋小寶眾妻之冠,有女如此,其母的絕代風華可想而知。
四、見仁見智◆
19、任盈盈◆梅花
梅花歷來被視為高人隱士的象徵,玉骨冰心的梅花,冷艷中見幽雅,飄逸中蘊堅強。梅花歷來與琴棋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梅花三弄的笛音讓人心曠神怡,笑傲中的盈盈一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琴,隱居在綠竹巷的婆婆,視榮華如浮雲,不慕虛名,其清雅、高潔的逸韻,的確如同自古以來備受欣賞的梅花,在展露容華後的嬌羞也如同梅花的脈脈無語,同時盈盈的堅強有主見、冷傲而自視甚高、心思靈敏卻為情所困,也都與梅花不謀而合。無論別人眾說紛紜,盈盈始終是我心中的梅花。「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20、阿朱◆虞美人
英雄美人,傳誦千古。阿朱與虞姬都是大英雄身邊的美女,都是為了身邊的男人而自殺,而項羽與蕭峰此後也自殺身亡,盡管為了不同的理由,但他們內心深處,未嘗不是為了同愛人殉情之意,阿朱不是虞美人,誰是?
21、西施◆風信子
亦舒筆下的風信子—宋榭珊,美得無與倫比,是從別人眼中側面寫來,通過幾個男子為其痴迷、傾家盪產、拋家棄子等托雲烘月表現出來其驚心動魄的美貌,與金庸對於西施的描寫庶幾近矣,西施的美麗是通過范蠡的回憶與痴情、阿青的驚艷與自憐烘托的,作者未做一句正面描寫。
22、袁紫衣◆紫羅蘭
胡斐與袁紫衣相識在前,相互之間情意暗許,且袁姑娘玉鳳為憑,留下信物,此後邂逅其貌不揚的程姑娘,盡管程姑娘深情痴愛,胡斐始終不為所動,專情如一,痴情依舊,盡管發現意中人原來是個尼姑,但仍然「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後來的苗若蘭是另一本書了),鍾情不逾,「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比之張無忌、陳家洛強了百倍,紫衣姑娘若沒有美麗、魅力與情意,又怎麼會如此幸運?紫羅蘭的花語是永恆之美,「獨立小樓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胡斐與紫衣的一段情雖然讓人唏噓不已,也是可以永恆了。
23、阿珂◆芍葯
「風暖月明嬌欲墮,依稀殘夢在揚州。」阿珂美得如煙籠芍葯,而且是揚州禪智寺的金帶圍,試比較小寶摘金帶圍的心理與追求阿珂的經過,是不是有些共同之處呢?芍葯與牡丹相似,阿珂與語嫣也不乏相似之處,美貌是不必說了,她們都是私生女,身世上都有玄妙之處,阿珂是李自成的女兒,至少算得是公主,語嫣則是鎮南王的郡主,二女感情上都是對男主角不屑一顧,心中另有所屬,但結局卻都歸於男主角。
24、殷素素◆丁香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殷素素與張翠山雨中結緣,借傘給張五俠,叫他「斜風細雨不須歸」,利用黃昏細雨,施展情女心經,先把張五俠的「銀鉤鐵劃」銷成廢鐵,「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我之意已入彼之骨里」,用這份情意打動張翠山,這段情節,細品十分有味。素素的一生受雨影響甚深,不知是雨中緣,還是雨中愁。
25、李文秀◆曇花
文秀的幸福短暫得如同曇花一現。
26、水笙◆睡蓮
27、岳靈珊◆薔薇
一直認為,靈秀、嬌俏而清純的小師妹才是令狐沖一生的心之所系,縱然盈盈再好,到底意難平,令狐沖心中對於盈盈是感激多過感情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書中體會到。從並派大會上演練沖靈劍法的意亂情迷,到小師妹死後令狐沖在其故居睹物思人的失聲痛哭,一直到書的結尾,令狐沖與盈盈結成眷屬、笑傲江湖,令狐沖的「第一個糖人兒情結」(註:此典故參見倚天屠龍之楊不悔的故事)依然根深蒂固 「有情芍葯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因此小師妹應該是嬌生慣養的薔薇花,雖然比不了梅花的冷艷、牡丹的天香,但嬌艷靈秀,「天涯幸有惜花人,杯酒相酬」,只是可惜「水晶簾隔薔薇架,玲瓏秋月錯送香」,愛錯了人,不是她的錯。
28、蘇荃◆李花
貌若桃李,心如蛇蠍。桃李向來相提並論,鹿鼎記中與桃花陳圓圓可堪比擬的就是這位洪夫人。艷媚的容顏與鏟除異己的手段恰好成為鮮明的對比。
29、阿綉◆海芋
海芋花的花語是純潔、纖細、優雅,阿綉無疑是大家閨秀,純潔、纖細、優雅正是特色。
30、丁鐺◆杏花
「沾衣欲濕杏花雨」,「紅杏枝頭春意鬧」,差一點就和石破天拜了堂。
31、沐劍屏◆雛菊
32、溫青青◆月季
33、雙兒◆太陽花
郎似春泥儂似絮,任他吹著也相連。
34、阿碧◆含羞草
35、木婉清◆夜來香
一雙冷眼觀世人,滿腔熱血酬知己。
36、鍾靈◆蝴蝶蘭
37、夢姑◆鬱金香
神秘、輕靈。
38、李莫愁◆火鶴
一代女魔頭火中喪生,卻自有宗師的氣度,比起公孫止夫婦的無恥,也算是鶴立雞群了。
39、穆念慈◆洋綉球
40、程遙迦◆美人蕉
美人蕉,美人嬌,看了程大小姐搖頭點頭的表演,才明白什麼叫美人嬌。
41、曾柔◆滿天星
插花中的滿天星是用來陪襯的,但缺了它又顯得孤單,雲淡風輕幾筆白描的曾柔在7位夫人中也是陪襯的,但在通吃島上若沒有這兩粒骰子,小寶就無法賭錢了,可見也是不可或缺的。
42、建寧公主◆楊花
「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
43、方怡◆鳳梨花
方怡在7女中最為人所看重的便是機巧、心計,對於她,小寶也是使出了法寶,勢在必得的。鳳梨花的艷麗與方怡的嬌艷類似,同時鳳梨也是帶刺的花,顯示出方怡的心計深沉,最後,鳳梨結出的果實即菠蘿酸酸甜甜,與方姑娘嫁了小寶後的心理相同,但見新人笑,又思舊人哭。
44、藍鳳凰◆杜鵑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野草閑花不當春,杜鵑卻是舊知聞。」藍鳳凰是被托的媒人。
45、李沅芷◆木芙蓉
按照時間順序來說,金庸妖女型首徒李沅芷、次徒青青、三徒黃蓉,當然以黃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本領超過了2個師姐,但還是有相似之處的,「山中發紅萼」的木芙蓉,又名辛夷,屈原《九歌》中就有「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的句子,歷史較為悠久,與水芙蓉名雖相同,但姿色略遜一籌。
46、周綺◆石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俏李逵性如烈火,最適合此花。
47、駱冰◆含笑
花名最相似。
48、陸無雙◆夾竹桃
49、郭芙◆石斛蘭
花語是任性美人,任性2個字是郭大小姐一生的寫照。
50、公孫綠萼◆玉蘭
冰清玉潔,「最傷情、送客咸陽,佩結西風怨。」
51、耶律燕◆劍蘭
用心堅固
52、完顏萍◆馬蘭花
楚楚可憐
53、何鐵手◆鳳仙花
54、紀曉芙◆桔梗
桔梗花語是不變的愛。
55、楊不悔◆康乃馨
花木蘭代父從軍,楊不悔代母慰情,自然是最具親情的花朵。
56、康敏◆罌粟
在金庸作品中可以說是最毒的女人了,除了她,別人不配做此花。
57、阮星竹◆蘆花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58、甘寶寶◆瑪格麗特
情人的愛。「美人胡為隔秋水,焉得置之貢玉堂。」但鍾夫人始終不能忘懷情人的愛。
59、黛綺絲◆波斯菊
波斯聖女。
61、戚芳◆金盞花
62、溫儀◆鶴望蘭
鶴望蘭=望夫石。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
63、秦紅棉◆木棉
64、刀白鳳◆西番蓮
濃艷芬香,雍容華貴,象煞容貌端麗的貴婦人。
65、胡夫人◆向日葵
「惟有葵花向日傾」,義烈得使人鼻酸。
66、林朝英◆天山雪蓮
武功最高的美麗女子,高處不勝寒。
67、焦宛兒◆木蘭花
只有焦姑娘最有倪匡筆下女黑俠木蘭花之風,堅強中不失溫婉,豪邁中見精細。
68、楊中慧◆迎春
69、殷離◆蒲公英
70、阿青◆牽牛花
71、阿曼◆沙棘
Ⅵ 善德女王分集劇情介紹 善德女王劇情介紹
我也挺喜歡看的 播出時間是這樣的 韓國的電視台式周一 周二播,中國的各種網站周三之後就有了,我是在pps上看,算是高清的吧。24集之前的就不細說了,我也看過好多類似的介紹,最概括的算是沒個人的結局了。
金庾信和美室的孫女結婚了。(迫於政治的壓力)
國仙文努因為毗曇而死,毗曇是美室與真知王的兒子。他在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後,決心成為王,離間德曼和金庾信之間的感情,後來還發生了叛變,但是沒有成功。
金春秋(天明之子)與金庾信的妹妹成婚,春秋年少時身體很弱,常與美生公玩樂,很是令德曼和金庾信頭痛,但是他這樣做是了解美室一些人的行動。其後,成為善的女王的得力助手,也是後來新羅的王。
花郎的圖片 和 關系圖附下
SORRY 圖片傳不上去呢
Ⅶ 金智秀的個人經歷有哪些
金智秀的個人經歷如下:
1992年,金智秀加入SBS電視台,成為一名正式的演員,同年拍攝首部電視劇《女刑警8080》。1993年,出演電視劇《遙遠的松花江》。
1994年,出演MBC電視劇《綜合醫院》;同年參演電視劇《M》。1996年參演電視劇 《同時期》。1997年,憑借《說不出的愛》獲得KBS演技大賞優秀演技賞;同年與蔡琳、金浩鎮合作出演電視劇《錦綉年華》。
1998年,與鄭寶石、朴龍河合作出演電視劇《看了又看》;該劇從1998年3月一直拍到1999年4月,這段時間金智秀一直都待在劇組,把自己融入到劇中的角色中;同年金智秀憑借在《看了又看》中飾演的銀珠一角獲得1998年MBC演技大賞。
1999年,與金相鍾、宋慧喬合作出演電視劇《甜蜜新娘》。2000年,與許俊豪、張瑞希合作出演電視劇《乞丐王子》,該劇在在韓國的收視率突破了30%,劇中金智秀飾演長的非常美麗,但個性有點男人婆的電視台配音員周薔薇。
2001年,與朴正哲、權相宇、金泰宇合作出演電視劇《愛情神話》,飾演美麗、聰明的尹書燕;同年金智秀應日本方面的邀請,出演了富士電視台的劇集《海峽的風》。
2003年,與金柱赫 、高斗心合作拍攝電視劇《飄流的愛情》,飾演朴香晰。2004年,金智秀在歷史劇《英雄時代》中扮演命運多舛的流浪藝人的女兒樸素善。
2005年,金智秀憑借在電影《女人貞慧》中飾演的貞慧一角獲得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第6屆釜山電影評論家協會獎最佳女新人獎、第26屆韓國青龍電影獎最佳女新人獎等多個電影獎項。
2006年,擔任第4屆亞洲國際短篇電影節特別審查委員;同年與劉智泰、嚴智苑合作出演電影《秋天路》,飾演敏珠一角。
2008年與韓在石、李荷娜合作出演KBS水木劇《太陽的女人》,飾演很有心機的的電視台女主播申道英;同年金智秀憑借這部電視劇獲得KBS演技最優秀演技賞。
2010年,與甘宇成、李智勛合作出演電視劇《近肖古王》,飾演扶余花。2012年,與崔哲浩、柳廷翰合作出演電視劇《love again》。
2013年,與韓惠珍、池珍熙、李尚禹合作出演電視劇《溫暖的一句話》,飾演專職主婦宋美京。
2016年,主演古裝劇《花郎》,該劇講述了封建貴族階級的青少年團體組織「花郎」成員們熾熱的熱情和愛情故事 。
Ⅷ 莫土司衙署的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統治階級用來解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政策,其義在於羈縻勿絕,仍效仿唐代的「羈縻制度」。政治上鞏固其統治,經濟上讓原來的生產方式維持下去,滿足於徵收納貢。因此它是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壓迫少數民族的制度。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土司制度,開始於唐代的「羈縻制度」,形成於宋代,繁榮於明代,崩潰於清代,結束於20世紀初,長達一千多年 。
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淵源於秦漢的士官土吏,開始於唐宋的羈麽制度,形成發展於元代,全盛於明代,沒落於清代,消亡於民國時期。 土司制度從開始到消亡經歷了 1000 多年的漫長歷史。
壯族土司制度的遺產——儂氏土司衙署
土司制度亦稱「土官制度」。統治者在廣西推行土司制度,其目的是「以夷治夷」。土司制度在唐宋時期稱羈縻州制度,由中央王朝委任當地民族首領為府、州、縣的文職土官,元朝加強了軍事統治,設置宣使、宣撫使、安撫使、招討使、長官司等武職土官。明沿襲宋、元制度,並進一步完備了土官的考核、任免、貢納、征調等制度。土司制實質上是封建領主制,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統治者,又是當地的大領主,掌握著軍、政、財權,對農奴有「生殺予奪」之權。土司制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統治機構,治理轄境的政治、經濟、文化及訴訟、刑罰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冊封世襲,劃疆分治,軍事上實行土兵制度,以種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農奴組織成土官武裝,維持土官統治和供王朝征調。經濟上,土官是轄境土地最高所有者,實行勞役地租、實物地租等經濟剝削。文化教育方面,則不準土民 土司制度是一種封建領主制度,雖比封建制度落後,但又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適合於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特殊制度,對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加強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捍衛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均起了積極的作用。
廣西地區土司制度存在數百年之久,如今廣西仍有豐富的土司文化遺存,主要有墓葬、遺址和文物等。墓葬多為明清墓,一般由封土堆、墓室、墓圍、祭台和神道等部分組成。有單葬也有合葬,葬式均為一次葬。明代土司墓封土堆多為饅頭形或盔帽形,清代土司墓則多為字塔式或亭閣式。土司遺址則有古城遺址、衙門遺址、軍事遺址、道路遺址、寺廟、塔、閣、橋梁、石刻等。文物則有玉器、鐵器、金器、碑刻、石雕、印章等。這些文化遺產是研究壯族地區土司制度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珍貴歷史資料。
對壯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晌
土司制度對壯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中央王朝冊封當地少數民族中有威望、有勢力的首領為職官 , 劃分其疆界 , 使之世領其土,世有其民, 維持他們內部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和風俗習慣等,使中央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得到緩和,保持民族地區的社會安定,從而促進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同時壯族地區和漢族之間的文化雙向交流,亦對壯族地區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周光大主編的《壯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建設》(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8)一書 , 把壯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概括為獨特性、共華性、包容性和二重性四個方面。其包容性主要體現在 : ①不少土司頭人漢文化水平較高,吸收了很多漢文化知識。②壯族地區的某些士官和土民原本系漢人或其他少數民族 , 後被強大的壯文化所融化。 ③土司制度本是封建王朝壓迫人民的工具,卻民情易服,故能較長期存在。結合史實,可以肯定土司制度時期的壯漢文化交流比以前有更大的發展,醫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故在壯漢文化雙向交流中,壯族醫葯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對壯醫葯的促進作用
如前所述,土司制度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促進了壯族地區政治的安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 同時,土司制度對壯醫葯也有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壯族土司制度的遺產——儂氏土司衙署
1.土司制度下的醫葯機構在土司制度下,官方設有醫葯機構,官方和民間有一定數量的專職醫葯人員,地方誌對此有明確的記載。據不完全統計,明代嘉靖十年(1531 年)廣西壯族聚居的40 多個州府縣土司均設有醫學署,如慶遠府、思恩縣、天河縣、武緣縣、永淳縣、南寧府等 ( 均為壯族聚居地) 。這些醫學署的醫官本為土人, 在土司家屬中,亦有專門從事醫葯工作的人 (具體內容見第五章第五節),說明在土司制度下壯醫葯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這是土司制度對壯醫葯促進作用的一個方面。2.土官對壯醫葯的重視土官對壯醫葯的重視表現在對名醫、神醫、葯王的崇拜和紀念以及對民族醫葯採取的一些褒獎措施。清代《寧明州志·上卷·祠廟》記載:醫靈廟在東門外附近城腳。《邑寧縣志·卷四十三·祠祀志》謂:葯王廟 , 在北門大街 , 東岳廟左側。《柳州縣志·卷三》稱 :葯王廟,在西門內。等等。清代以前 , 壯族地區基本上沒有西醫 , 中醫也為數不多。這些被立廟紀念的神醫、葯王,盡管沒有標出姓名,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民間名醫,在壯族地區即是壯醫 , 因為他們的醫術高明 , 能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以及他們的高尚醫德而受到群眾的敬仰。忻城土司衙門附近 , 現仍保存有一座清代修建的 三界廟 ,三界是一位內科、外 科、五官科都精通的神醫,而且名氣很大,得以立廟享受百姓香火。三界廟能修到土司衙門旁邊,亦可以從側面反映這位神醫在土官土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土司對民族醫葯採取的一些褒獎措施,對於民族醫葯的發展,應當說也是有一定促進作用。廣西慶遠協左營三司把總 (土官名) 李某贈給名醫譚靖修一塊牌匾,大書妙手婆心四字 ; 一些民間壯醫因醫術高明,德高望重而被作為地方名人入選地方誌 ,如《融縣志》 : 路順德 , 古鼎村人 , 贈精醫學 , 著 有《治蠱新方》一冊。 《象縣志》 : 罩德本 , 同庚村人……善治跌打損傷。 《三 江縣志》 : 侯第福 , 寨壯鄉佳林村……善脈理 , 用草葯。 等等。正是由於壯醫葯在土司制度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一些特殊的診療方法和驗方、秘方得以初步總結和逐步提高 , 如壯醫淺刺療法、斑麻救法、青蒿絞汁內服治瘴等,早在宋代文獻中就有記載。南宋醫書分類中 , 還出現了《嶺南方》一類 ( 專門列嶺南少數民族醫方)。清代《柳城縣志》指出 : 病者服葯,不盡限於仲景叔和 , 間有用一二味草葯奇驗者。其他針灸之術 , 以婦人尤為擅長。 著名的壯醫葯線點灸療法,其主要傳人就是清末民初的柳江女壯醫楷覃氏。
對壯醫葯的消極影晌
在政治上,土司制度是 以夷制夷 的民族壓迫政策的產物。土宮是封建王朝封賜而獨霸一方的統治者。在士司統治地區,土官既掌握著政治特權,又完全控制著經濟領域,這種封建領土專制比起其前的奴隸制來說,雖然是社會的進步 , 但它並不是什麼理想的天堂 , 而是有其反動、罪惡、殘酷的一面,特別是土司制度發展到明朝晚期,這種腐朽沒落性更加明顯地表現出來。土官自恃雄長,獨斷專行 , 權力欲膨脹,土司間經常發生武裝侵擾。在土司家族內部 , 也常因爭奪官位而相互殘殺。由於長年干戈不止,戰亂頻繁 , 嚴重地阻礙了壯族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壯族土司制度的遺產——莫土司衙署的東花廳
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這就從經濟基礎上影響了壯族醫葯的進一步發展。首先,是專業壯醫隊伍受到限制,特別是能進入到官辦醫葯機構中的壯醫,為數更少,絕大多數壯醫,只能流散在民間行醫。在清末民間編纂的一些地方誌中 , 雖然還有醫學署的記載,實際上這些機構早已盪然無存,也未能重修。這種情況直接影響到壯醫葯的學術發展。其次 , 由於分科不細,多數壯醫的治療方法只能停留在經驗階段,未能進一步提高,有的甚至由於後繼乏人而淹沒失傳。土司連年征戰,對於毒葯、毒箭之類的東西,作為重要武器之一,是比較重視的,而對於民間的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的防治,則沒有足夠的重視 , 因而阻滯了對這些疾病防治的發展。土司制度下的狹隘、保守、封閉思想意識,對於壯醫葯的發展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消極因素。據文獻記載,晉代的葛洪等醫葯學家 , 唐代的柳宗元等文人流官,都曾把中醫葯傳播到壯族地區;宋代威平初年,廣南西路轉運使陳堯叟集驗方刻石桂州驛,邕州知府范旻下令禁淫祀,市葯以施治,並刻療病方書 , 置諸廳壁。前述諸人對於中醫葯的推廣做了一定的工作 , 但由於土司制度的落後、保守和封閉 , 壯族地區的中醫葯是不發達的。如壯族聚居的靖西縣直至解放前夕也只是在縣城有一二家中葯鋪。一些讀過幾本中醫書的民間醫生 ,一經臨證擬方, 病人服之有驗者殊少。此殆於精微變通之處猶有欠歟。說明醫術並不怎麼高明。由此可知 , 有比較完整理論體系的中醫學術,在土司制度下 , 未能較多地影響和滲透到壯醫葯之中 , 這對於壯醫葯的發展和提高是不利的。另外,在土司制度下,壯族醫葯還常常被披上迷信的外衣 , 這就束縛了它的發展。客觀地評價土司制度對於壯族醫葯的影響,應該說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不可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 , 土司制度對於壯醫壯葯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保留,是有其歷史功績的,並使壯醫葯在漫長的歲月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另外 , 在壯族尚未形成本民族的規范化文字的情況下,壯醫葯居然能通過口授心傳和部分漢文資料得以流傳下來,這不能不認為是與土司制度有一定的關系的,其積極作用的一面是不可抹煞的。
忻城莫土司衙署——「壯鄉故宮」(見插圖) 忻城「莫土司衙署」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我國現存土司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築群,被譽為「壯鄉故宮」。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研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是研究土司制度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土司衙署接待了很多影視文藝工作者。電視劇《劉三姐》、《一代廉史於成龍》等10餘部作品都是在此拍攝內外景。莫土司衙署也因此聞名遐邇,填補了廣西土司旅遊的空白。忻城「莫土司衙署」,始建於明朝萬曆十年,所轄總面積38.9萬平方米,其中建築佔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由照壁、大門、牢房、兵舍、正堂(即頭堂)、長廊(亦稱花郎)、東花廳、西花廳、二堂、東廂房、西廂房、三堂、後苑(即閨房)等組成。莫土司在忻城世襲時間長達470多年,曾先後四次遷移衙門,原建於古尚村,後遷於板縣村,再遷到古堯村。後來搬到翠屏山腳下。莫土司衙署大門廊上立兩根格木柱子,柱上懸掛一副雕刻楹聯。大門即儀門。沿院中道路拾級而上,就來到正堂,堂正中置公案,案上置有驚堂木塊及令牌、筆、墨硯等。案桌後是活動屏風,上懸有「明鏡高懸」巨匾,左右分別置大鼓、大鑼各一面,各種兵器羅列有序,「迴避」、「肅靜」大牌字高聳,顯得氣氛森嚴可怖。
壯族土司制度的遺產——亞洲第一土司衙署:莫土司衙署
西花廳是土官對犯人初審、用刑的地方。長廊盡頭即二堂,亦為三開問,左右均有屏風隔開,左間是土官處理日常事務之處,內置文房四寶;中間是議事廳,置有案桌和太師椅等;右間是師爺卧室兼書房。前窗皆鏤空花窗,花鳥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這花窗的圖案就是仿忻城壯錦圖案製作的。整個土司衙署建築皆為磚木結構, 穿斗構架,硬山翹角,雕梁畫棟,朱漆柱粱,既具有中原古典宮廷建築的風格,又有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韻味,體現了壯族地區的民族特色。因此,被人們譽為「壯鄉故宮」。
壯族土司制度的遺產——儂氏土司衙署
儂氏土司衙署(
儂氏土司衙署位於廣南縣城北街(今城一小內)坐北向南,佔地面積11000平方米。現為廣南縣第一小學校址。衙署沿四道台階而上,分設大門、中門、三門。大門上豎有「世襲情軍府」直匾。門前築一座青磚照壁,寬約6米,高5米。大堂口置石獅一對,左側有鼓棚,旁設監獄兩間。前院內設有代辦房,簽押房。東、西為書房、議事廳。後院有五鳳樓、綉花樓等。依氏祖宗牌位設在最後院的屋內。衙深院重,規模龐大。現存衙門殿堂,七開間,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高9米,通面闊14.3米,進深21米,木拉42棵,用材粗大,屋宇宏偉。儂氏土司從元至元十二年(1275)起至民國37年(1948),在廣南世襲28代,673年。 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是中原封建王朝對廣西少數民族所施行的一種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它淵源於唐、宋時代,確立於元代,完善於明代,衰落於清代,消亡於民國時期,期間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對廣西地方民族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在廣西地方史和民族史的研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成為廣西地方民族史研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術界對壯族土司制度的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最早對壯族土司制度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為壯學宗師黃現璠。雖然在他之前曾有一些學者對壯族土司進行過初步探討,例如劉介先生於1934年出版的自著《嶺表紀蠻》中專列第二十三章「土司」,對土司的起源、政治結構和經濟社會家庭組織進行了概述,其中「廣西之土司」一節,著重簡述了桂西土司的起源,並未專門論及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最早專門深入探討「壯族土司制度」的論文,當為黃現璠於1962年7月發表的《土司制度在桂西》長篇論文。
壯族土司制度的遺產——亞洲第一土司衙署:莫土司衙署東花廳上的牌匾
「土官」與「土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土官」一詞是自古以來就有的詞語,宋代開始成為統治少數民族的官職、官員的稱呼。「土司」一詞的原意是指統治少數民族的官府衙門,明代嘉靖年間開始出現。「土司」分為文武兩個系統。明代中葉以後「土官」與「土司」被混同了起來。土司制度是以設置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行政機關——土司為中心而實施間接統治的政治體制,因此它不應稱為「土官制度「,而應稱為「土司制度」。一般認為,「土司制度」的內容,主要是規定土官與封建王朝的關系,它通過封建王朝在這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體現出來。宋、元時代,在廣西設置的「土司制度」絕大部分是在桂西壯族地區。黃現璠於《土司制度在桂西》長篇論文中認為:「唐代在桂西也設些羈縻州,用土酋為之長,但政治制度、社會組織一概不變。宋平儂智高後,始委派狄青部下和本地土酋為土官,設立許多土州縣洞,實行領土的封建統治……」,進而於文中對桂西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賴以生存的「經濟制度」展開了論述,他認為「土司完全佔有生產資料的土地」,「土司不完全地佔有直接生產者農奴」。接著以此為基展開了「桂西土州縣的領主封建社會建立在氏族部落未期社會的基礎之上」的論證,主張桂西土州縣的領主封建社會並非建立在奴隸社會基礎上。他的這種主張如今為大部分壯學學者所認同。黃現璠的助手、調查組成員王昭武緊接其後發表了《大新縣土官統治時期土地關系調查記》(載《廣西日報》1962年11月1日)一文,該文為在1956年《大新縣壯族調查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補充,並結合調查資料對大新縣土官統治時期的土地關系進行了研究。事實上,早在1956年黃現璠領導「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成員進行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時,著重對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進行了學術考察和資料收集。當時他率領「壯族組」成員兼助手粟冠昌騎馬到天等、龍光、德保等縣以及帶領助手王昭武等人到大新縣調查時,主要就是奔著收集土官統治時代的史料去的。同年12月,黃現璠組織編印的《廣西僮族史料·土司制度》(油印本),內容包括:土司制,左江土司制,右江土司制,唐宋元土州縣沿革,廣西郡縣志、西原蠻廣源州蠻詹雜記所記之右江壯人風俗,嶺外代答關於土州之記載,廣西通志所列之土司志(土司一二)太平府之土州縣,屬調查組所集壯族土司制度史料的匯總。隨後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歷史組編輯的《廣西土司制度資料匯編》油印出版。
廣西土官制度研究
一些研究黃現璠的國外學者認為:關於「土司」問題,黃現璠與劉介的早期主張一致,即認為廣西的大多數土司是在宋平儂智高時隨狄青南征來到廣西的山東人(漢人)。這是黃現璠在《廣西僮族簡史》中的觀點。但是,黃現璠經過多年研究,於1962年7月發表的《土司制度在桂西》一文中實事上已經改變了這種主張。他於文中說:「宋平儂智高起義後派狄青許多部下到桂西當土官,本地土酋被封為土官者亦不少。而在前者人中,實為土酋冒稱隨狄南征,有功留守,更不乏其人。據廣西方誌,宋在左、右江和宜山一些地區委派的土官,設立的土州縣洞,後者當前者封地釆邑,約有三十人,表列如下……(略)。這些土官,大都是冒籍山東。雖然有的是土酋,以及受封有所先後,但有一個共同特點,即都實行領土製的封建統治,如表上那地土官羅世念,十足道地的本地壯人,但他歸宗受封後,『兄弟兒侄百六十人,補兩頭供奉官,石侍禁披帶班下殿侍」(《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八冊蕃夷五)』。執行宋統治者的反動政策,助紂為虐,一切施策.皆實行壓迫剝削,與外來土官毫無區別,可謂一丘之貉。」可見黃現璠這時的「土司觀」已經改變,他認為:狄青部下到桂西當土官的人,大多數為當地土酋(壯族統治集團)冒稱隨狄南征,有功留守之輩。後來他的學生粟冠昌教授於1963年發表的《廣西土官民族成分初探》一文中主張「宋代廣西土官全是僮族統治集團」,[粟冠昌:《廣西土官民族成分初探》,《民族團結》1963年第2、3期]不過是對黃現璠的「土司觀」的繼承和發展。以後,他的學生粟冠昌、李干芬相繼又發表了《廣西土官制度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粟冠昌,《民族研究》1981年第3期)、《明代的廣西土官》(粟冠昌,《學術論壇》1983第5期)、《唐宋元明清廣西羈縻州縣或土府州縣洞司等設置概況》(粟冠昌,《廣西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清代廣西土官統治區的土地問題》(粟冠昌,《廣西民族研究》1987年第2期)、《土司制度學術討論會概述》(李干芬,《廣西民族研究工作通訊》1988年第1-2期)、《元代廣西的土官制度》(粟冠昌,《廣西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明代廣西土官制度的改土歸流問題》(粟冠昌,《廣西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清代廣西土官制度改土歸流述議》(粟冠昌,《廣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略論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 李干芬,《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清代廣西土官制度的衰落》(粟冠昌,《廣西民族研究》1991年第1、2期)、《三議廣西土官民族成分問題》(粟冠昌,《廣西民族研究》1992年第2期)等論文和出版了《廣西土官制度研究》(粟冠昌著,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一書,從而成為壯族土司制度研究專家。這一時期出版的《廣西忻城土司史話》(覃桂清編著,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壯族土官族譜集成》(白耀天、谷口房男編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等,皆為有關壯族土司制度研究的專著。至於相繼發表的有關論文,更是多不勝數。
壯族地區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研究-李良玉教授與其博士生文叢
《壯族地區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研究》——李良玉教授與其博士生文叢,在壯學研究領域第一次將壯族地區的改土歸流區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概念。狹義的壯族地區改土歸流,指明、清、民國三個時期中央政府將壯族地區的土司世襲制逐漸改造成流官銓選制,直到全部廢除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廣義的壯族地區改土歸流,指秦征服嶺南之後發生的中央政府將壯族地區逐漸改造成與中原地區相一致的管理區的過程。這一改造過程,包括羈縻時期、土司時期、民族區域自治時期,不同的時期中央政府採取不同的民族政策。壯族經過秦代以前的獨立起源、 自主發展,秦代以後的改土歸流,其歷史文化特點可以歸納為:悠久的自治傳統、以「峒」為社會單元、族群符號明顯、有體系的語言文字、逐漸加強的漢文化影響等。一般的壯學研究者認為,明代壯族地區的改土歸流是失敗的,即使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肯定的分量都不宜太大。李良玉教授經過細致的研究,提出壯族地區的土司問題在明代已得到解決,具體時間是嘉靖六年,王守仁分裂田州、思恩兩大壯族土司之後,壯族土司的命運已完全由中央政府決定。清代,經過雍正時期的改大留小,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已經非常沒落,到光緒末年,壯族土司制度已到了被廢除的邊緣。民國時期,經過舊桂系、新桂系軍閥的改土歸流.壯族地區的土司制度被完全廢除。改土歸流改變了壯族聚居區的格局,壯族核心居住區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漢族人居住,壯族地區多民族雜居的格局形成。改土歸流徹底改變了壯族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使壯族地區與中原地區越來越接近。改土歸流對壯、漢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造成了壯族族群邊界更難維持。改土歸流與壯族漢化成正比關系:改土歸流越深入。壯族漢化程度也就越深。(截止《壯族地區土司制度與改土歸流研究》——李良玉教授與其博士生文叢2007年3月出版),原泗城岑氏土司轄區,當地各村各寨的壯族人民都建有大大小小的岑大將軍廟,廟里供奉岑大將軍神。其實,岑大將軍神就是當地的土司神,當地群眾幾乎把岑大將軍神視為萬能的神靈。類似泗城地區的岑大將軍神信仰,對於研究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Ⅸ 古代人是怎樣種花的
在古代,特別會種花的人稱為「種花師」,相當於現在園藝業界的「老司機」,職業園藝師。 可以說古代的花卉栽培技術相當先進,今天我們很多的栽培技術其實在古代就已經出現,比如催花技術,就是讓植物在反季節開花,達到觀賞目的。
如牡丹的催花技術在歷史上就有記載:
唐代的《酉陽雜俎》記載 常有不時之花,然皆藏於土窖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時即有牡丹花。
將牡丹花藏在土窖,燒火增加環境溫度,讓原本在春末綻放的牡丹在隆冬時節(天氣最冷的時候)盛開。
這跟我們在春節前看到的上市年宵花所使用的種植技術沒有本質區別,如蝴蝶蘭、紅掌等大都是進行過催花技術的處理,方法上雖有改進但原理上是一樣的。可見古人為了賞花也是極有智慧~
前面說了古代的園藝師叫「種花師」,那麼賣花的叫啥呢?叫「賣花郎」,到了明清時代,山東的花農則每年將牡丹苗運往華南,利用溫暖自然條件露天催花,在春節前夕銷售。可見當時古人不僅熱衷於種花更熱衷於消費花。
Ⅹ 最近有什麼好看的韓劇或者動漫,當然越多越好,像韓國
《Master》(朝鮮語:마스터)是2016年12月21日上映的一部韓國犯罪電影,講述犯下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詐欺案件,而被智慧犯罪搜查隊追查的詐欺犯,兩方展開鬥智追擊戰。
主要演員-
姜棟元 飾演 金載明
李炳憲 飾演 陳賢弼
金宇彬 飾演 朴將軍
其他演員-
嚴智苑 飾演 申潔瑪
吳達庶 飾演 黃明俊
陳慶 飾演 金美英 / 金夫人
詐騙犯陳會長(李秉憲飾)有著華麗的口才,能夠輕易蠱惑他人,在黑白兩道都吃得很開,算是詐騙界的「老千級」人物。追查了他半年的智能犯罪搜查組組長金載明(姜棟元飾)從陳會長的身邊紅人朴將軍(金宇彬飾)那裡獲取情報。金載明讓朴將軍把陳會長的大本營One Network的地址和黑金賬本交給他。作為One Network大腦的軍師級人物朴將軍當然不會乖乖就範,開始動起了小腦筋。載明開始收網,想要將陳會長及其背後勢力一網打盡。朴將軍倒正好看準這一機會,打算帶著錢遠走高飛。而老謀深算的陳會長又怎會不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
《密探》(朝鮮語:밀정,The Age of Shadows)是一部2016年韓國動作史詩片,為金知雲執導和撰寫劇本。由宋康昊和孔劉主演. 故事描述1920年代末期,為了破壞日本所建的設施,從上海運送炸彈到京城府(경성,首爾舊名)的義烈團,與追捕義烈團的日本警察之間暗中較勁、懷柔利誘的故事。
主要演員-
宋康昊 飾演 李正澈
孔劉 飾演 金優進
韓志旼 飾演 連季純
李炳憲 飾演 鄭彩山
嚴泰谷 飾演 橋本
申成祿 飾演 趙回凌
舉重妖精金福珠, The K2, Missing 9
《一起吃飯吧》是韓國於2013年11月播出的電視劇,由朴俊華執導,李秀景、尹斗俊、尹素熙、沈亨澤主演。
講述了李秀京(李秀景 飾)與她的鄰居、同事等獨身人士的日常生活和羅曼史。該劇以主人公李秀京為中心,講述她和鄰居、同事等獨自生活的單身族之間的真實日常生活與羅曼史。獨居
在805號的李秀京(李秀景 飾)是一個離婚3年的單身大齡女性,同時是律師事務所室長。打定主意不再結婚的她平日獨來獨往,單身生活倒也逍遙自在,然而她最苦惱的問題莫過於吃飯沒人陪伴,身為一名「吃貨」,她為了美食可以奮不顧身.
《一起吃飯吧2》是於2015年4月6日播出的月火迷你連續劇,由朴俊華導演,任秀美編劇。
該劇主要為《一起吃飯吧》續作,僅延續男主角「具大英」一角及「食」的主題。講述了美食部落格傢具大英(尹斗俊 飾)和他隔壁已獨居10年並且是小學同學的自由作家白秀芝(徐賢真 飾)以及白秀芝所喜歡著的,擁有出色外表與獨特魅力的「媽朋兒」李尚禹(權世仁
飾)之間發生的趣事.延續第一季,具大英(尹斗俊飾)與李秀京(李秀景飾)分手後,輾轉定居於世宗市,並開始擴展全新的人際關系,包括鄰居白秀芝(徐賢真飾)與李點兒奶奶、房東金美蘭、保險業前輩林澤秀、公務員李尚禹(權世仁飾)與洪仁雅以及超市工讀生黃慧琳。同時,大英發現鄰居白秀芝正是自己的國小同學,並決定幫助秀芝追求其心儀對象李尚禹,同時通過「美食」來串聯周遭的人事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