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雷花卉
『壹』 西印度群島的地理環境
西印度群島從古巴幾乎綿延到南美洲北岸,跨度超過3,200公里(2,000哩)。這條島鏈,主要分成大、小安地列斯兩組群島,將加勒比海與大西洋隔開。本地區其他島嶼是安地列斯陸地邊緣上孤立的島群,其中有︰巴哈馬、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荷屬安地列斯(百慕達雖然有時和本地區一同加以討論,但同其他島嶼實際並不相關)。
大安地列斯群島——古巴、牙買加、伊斯帕尼奧拉(海地與多明尼加共和國)和波多黎各(維爾京群島在構造上與之相關)——的形狀和走向是由一條有褶皺和斷層的古老山系決定的,這條山系在白堊紀時期從中美洲延伸穿過加勒比區。多明尼加共和國境內的杜華德(Duarte)峰是該山系的另一組成部分,海拔約3,170公尺(10,400呎),是加勒比地區最高點。古巴和牙買加之間的開曼海溝,深度超過7,680公尺(25,200呎),是加勒比海域內最低點。加勒比地區是個地質上極不穩定的地帶,其特徵是地震活動頻繁,有時是災害性的,比如牙買加發生的1692年羅亞爾港(Port Royal)地震和1907年京斯敦地震以及馬提尼克島上培雷(Pelee)火山的爆發等。
小安地列斯群島開始於維爾京群島的東面和南面,是由小島所組成的雙弧所構成的(為了實用的目的,把維爾京群島放在這段對小安地列斯群島的討論里)。多山的內弧從聖基茨延伸到格瑞那達,由火山錐構成,有些仍然是活火山。外弧從安圭拉延伸到巴貝多,由低而平的島嶼構成,島上的地表石灰岩覆蓋著更古老的火山岩或結晶質岩石。小安地列斯群島也常被分成背風(北部)群島和向風(南部)群島。
位於大、小安地列斯群島陸地邊緣上的是巴哈馬群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離委內瑞拉海岸不遠的許許多多島嶼,包括荷屬安地列斯群島南部在內。巴哈馬群島是由多孔的石灰岩和珊瑚礁構成的平坦地段;珊瑚礁也構成大安地列斯群島中許多島嶼的邊緣。特立尼達島的北嶺是安地斯山系的延續部分。與委內瑞拉北方那些已夷平的(已碾平的)島嶼一樣,但特立尼達島南部的平原卻是由委內瑞拉的奧利諾科(Orinoco)河的沉積作用所形成。
西印度群島水系的特點是河流短,河流的山間河道陡峭,常常穿過結晶質岩石,在濱海平原上轉變為迂緩的河槽。旱季漫長,使有些河流在一年中的一段時間完全乾涸,這在大安地列斯群島南部背風的海岸上特別嚴峻。
伐木毀林已引起水土流失並暴露出貧瘠的山地土壤,尤其是在海地和牙買加。各種低地土壤出現在濱海平原上和內陸盆地里;這些都是最肥沃的土壤,和小安地列斯群島的火山土壤一起,在甘蔗種植上已經開墾了300多年。 西印度群島的大多數島嶼位於熱帶范圍內,橫跨在東北信風的路徑兩旁。熱帶海洋性氣候顯示並無冬夏之分,而是從潮濕季節向略微乾燥季節的轉變。氣溫全年始終相當穩定。在小島上和較大島嶼的海濱上,氣溫的日平均變化范圍是6~8℃(10~15℉),從12~4月在20℃略高些到接近30℃(70℉略高些到大約85℉)之間上下波動,從5~11月在接近24~30℃略高些(75℉左右到接近90℉)之間。相對濕度全年都很高,變化范圍常在65%和85%之間。降雨量的多少和季節性因島嶼的大小、形狀、地形和對東北信風的相對位置不同而不同,在大安地列斯群島和背風群島上為每年1,016~1,651公釐(40~65吋),在最高的山峰上則超過5,000公釐(200吋)。
來自於西印度群島以外的氣候影響造成了極端的氣候情況。從12~4月,冷鋒面從北美高壓反氣旋系統向南延伸,這些風造成氣溫突然下降,天空陰雲密布,並有少量降雨,但很少能吹到安地瓜以南。在大西洋海面上形成的嚴峻的熱帶風暴往往會變成颶風,對全體居民和經濟情況有著潛在的破壞力。這些風沿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北緣吹過(但這些地方偶然也受到襲擊),往往會掃過小安地列斯群島,然後再轉向西吹過大安地列斯群島。受過嚴重襲擊的島嶼有時需要一年甚至更多時間才能恢復。 地形和氣候對西印度群島的天然植被有直接影響,但是,清除和焚燒植被的作法也已改變了幾乎所有這些地區的植物地理。
平原上的原始植被本是由愈創木樹和吉貝(南美木棉)樹構成的稀疏森林,但現在大部分低地都開墾了,種植進口的食品樹如麵包果和芒果之類,以及各種絢麗奪目的花卉品種如鳳凰木(火紅花樹)、雞蛋花、葉子花和木槿。濕地、紅樹林和沼澤林地出現在海濱一帶,但乾燥環境的代表特徵卻是有刺灌木、柱狀仙人掌或稀疏的矮樹林。海拔超過300公尺(1,000呎)的高地上其樹木形成一個密閉的天篷,覆蓋著各種附生植物、鳳梨科植物和灰白水龍骨蕨類;在某些高出1,500公尺(5,000呎)的地方,這種混合林就讓位給矮林地和高山草地了。
西印度群島的動物群是南美洲動物群的一種枯竭的型式,南美洲本是其大部分動物的來源地。只有特立尼達擁有范圍廣闊的哺乳類動物,如︰樹懶、食蟻獸、浣熊、吼猴、蝙蝠等。爬蟲類種類更多,各島一般都有很多蜥蜴、大鱷魚、鱷魚和蛇類。西印度群島尤其展現出種類極為繁多的本地鳥類——蜂鳥、家鴿、野鴿、鸚鵡等都相當普遍。
在史前時期,最富足的動物生境是森林樹冠層和大海邊緣,前者有多種多樣的鳥類、蝙蝠和昆蟲,後者則有豐富的海龜、蛤類、牡蠣、大鱷魚,海牛、海豚、紅齧龜、東方狐鰹和飛魚。現在這兩者仍然是這些物種的主要生境,但因人類或人類引進的各種食肉動物對環境的破壞已導致物種的迅速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