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花卉寫生
❶ 如何比較居廉跟惲壽平的工筆花鳥畫
惲壽平 個人簡歷:
壽平 正叔 南田 雲溪外史 東園草衣 白雲外史 1633-1690 清 圖繪寶鑒續纂作道生侄,日初子。初名格,後以字行,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晚居城東,號東園草衣,遷白雲渡,號白雲外史。家貧,不應科舉,賣畫為生。生而敏慧,八歲詠蓮花,驚其長者。詩格超逸,書法得褚遂良神髓,遒逸可愛,畫筆生動,時稱「三絕」。初善山水,力肩復古,及見王翚度不能過,則謂之曰:「是道讓兄獨步,格妄恥為天下第二手。」於是舍而學花竹、禽蟲,斟酌古今,以徐崇嗣沒骨為歸,一洗時習,獨開生面,海內宗之,有常州派之稱。山水亦間為之,小幅雅秀超逸,深得元人冷澹幽雋之致,然筆力較弱,不善大幅。性落拓雅尚,遇知己匝月為之點染,非其人視百金如土芥。以故遨遊數十年而貧如故。所居有甌香館,唱酬皆一時名流。卒年五十八,家貧不能具喪,王翚為之經理。有甌香館集。
居廉
〔清〕字古泉(一八二八至一九o四),自號隔山老人,番禺(今廣州)人。巢弟。畫花卉、翎毛、草蟲及人物,設色妍麗,筆致工整,但乏氣韻。長揞頭畫,嘗作二十四番花信圖。道光間,臨川李芸甫(秉綬)聘孟麗堂(覲乙)、宋藕塘(光寶)來粵教授作花卉。麗堂以意筆揮灑,上追陳道復,藕塘設色寫生,明麗妍秀。粵畫遂開二派。杜洛川、鄧蔭泉,麗堂派也。張鼎銘、宋子熙,藕塘派也。巢廉兄弟出,初猶學藕塘,後乃自成一家,居氏花卉又開一生面矣。《綠水園讀畫記、寒松閣談藝瑣錄、五百石洞天揮麈、頭齋書畫錄》
❷ 宋代工筆花鳥出名的有哪些,有名字簡介和作者生平的
現存宋代工筆花抄鳥作者大都失載,只有少數人有一些記載,很多都是宮廷畫家,舉幾個例:
黃居寀 原來是後蜀畫師,入宋仍任翰林待詔,尤得太宗看重,授光祿丞
徐崇嗣 擅畫草蟲、禽魚、蔬果、花木及蠶繭等
趙昌成都人,學習徐崇嗣手法,花鳥寫生
崔白鳳陽人,擅長寫生秋荷鶩雁
高克明宋仁宗時期「詔入便殿命畫圖壁」,皇帝「賜紫」
閻次於史載其「能世其學而過之。畫山水人物,工於畫牛。孝宗隆興初(1163),進畫圖稱旨,補次於承務郎,畫院祗候。」
毛益為乾道中(1165—1173)畫院待詔,工畫翎毛花竹,尤能渲染,
趙佶即宋徽宗——他是比較特殊的
❸ 工筆花鳥畫的簡介
工筆花鳥畫源遠流長,遠至新石器時期的陶器上,商、周的青銅器上,戰國的帛畫上都可以追溯到它的來龍去脈。所表現的對象一般是大自然中的樹木、花草、禽鳥、走獸、蟲魚等等,就工筆花鳥畫獨立分科而言,它「始於唐代,成熟於五代,鼎盛與兩宋」。千餘年來,名家輩出。五代有「黃家富貴(黃筌)、徐氏野逸(徐熙)」。特別是兩宋時期,由於帝王宋徽宗的提倡與參與,工筆花鳥畫盛極一時,成就了「宣和畫院」的輝煌時期。繼黃筌、徐熙、趙佶(宋朝皇帝徽宗)之後,著名的畫家有黃居寀(北宋)、崔白、李迪(南宋)、任仁發、王淵(元代)、邊景昭、林良、呂紀、陳老蓮(明代)、任伯年、惲南田(清代)等,都在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了經典的作品。明、清以降,由於文人花鳥畫的興起等原因,工筆花鳥畫日漸式微。令人高興的是,多年來在中外文化交流的碰撞中在社會進步的潮流里,當代工筆花鳥畫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著名畫家陳之佛、於非黯、田世光、俞志貞、朱宣咸、金鴻鈞、楊瑞芬…..等等,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新人新作,浩如繁星。從內容題材到技法的演變拓寬,都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振興態勢,進入了一個再創輝煌的新時期。
工筆花鳥畫是運用中國特製的毛筆、中國畫顏料,在專用的熟宣紙或礬絹進行嚴謹精緻花鳥畫創作的一種特殊的畫種與技法。工筆花鳥畫多以中鋒用筆的鉄線描、高古游絲描進行結構塑造,表現方法工整細致,先勾後染,設色艷麗,富有裝飾性。在對花鳥描繪的過程中,通過白描造型、勾勒填彩,再採用分染、罩染、統染、點染、接染、撞水、碰色等技法描繪對象,產生栩栩如生、精緻動人的視覺效果。中國工筆畫鳥畫在精神內涵上,以形傳神,形神兼備,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觀精神的表達和體現,因此,工筆畫是「筆工而意寫」。她不僅是「應物象形」,而且是意象的寫實性,在能動的觀察與寫生的基礎上,經過藝術的再創作,追求傳神寫照,從而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它是天人合一的形象的詩歌,視覺的音樂,心靈的篇章。願我們通過學習與欣賞工筆花鳥畫的藝術形式,獲得怡情、養性、陶冶心靈的美的藝術享受。
❹ 宋代工筆花鳥畫有什藝術特點、其中包含了什麼樣的文化
宋代是我國古代宮廷畫繁榮發展的時期,這種圍繞著封建帝王將相生活、朝政而進行的繪畫,在北宋時達到鼎盛,此時的宮廷花鳥畫從繪畫技巧、繪畫題材、語圖關系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體現出了較高的水平。
花鳥畫源自新石器時代,在歷史長河中逐步脫離其他畫種,成為獨立畫科。唐至五代之後,花鳥畫蓬勃發展,躍居於人物畫之上,由單一的圖畫表現形式逐步轉換為語圖結合的表現形式,與山水畫並駕齊驅。
❺ 工筆畫時應該注意什麼
工筆畫在勾線時行筆不要太快,要有節奏。勾畫短線時執筆以腕肘著桌面,以手指活動為主;勾稍長一些的線應懸腕而肘著桌面,以腕部活動為主,手指執筆要實,使腕部活動靈活;勾更長一些的線應腕部著桌面而肘部懸起,線隨腕動(不要隨著手指動)。無論勾哪一種線,在行筆的過程中,都要摒住呼吸,不要太快,一氣呵成。總之無論哪一種執筆方法,都應保持線條的圓渾與流暢。 例如:白描勾線不是用細線沿著輪廓去「描」,而是書法中講究的用筆去「寫」出形象。工筆白描不只是講究工細,更重要的是追求線條的力感和美感,所謂「工細兼力」,反對纖細柔弱的線條。 勾線之初,先練習使用中鋒,避免側鋒。中鋒用筆飽滿而有彈性,線條圓潤渾厚,結實而有力感;開始練習勾線時,很容易出現側鋒,特別是在線條轉折的地方,因為毛筆是圓錐形,轉彎時必須提筆,並輕轉筆管扭轉方向,使筆鋒平行圓轉過來,才能保持中鋒。線條產生力感的關鍵在於筆鋒與紙面的摩擦,有的人勾線為了細,不敢用力,勾出的線浮滑在紙面上,不符合要求。勾線時要把筆按下去,使筆鋒對紙面有一個壓力,同時又要擎住毛筆,向上有一個提力,兩力平衡再用一個拖的力量行筆。只壓不提就是「抹」,容易出現側鋒敗筆;只提不壓就是「飄」,線條滑而無力,用線切忌「撩」、「挑」、「滑」。所以說,每勾一條線都應該有起筆、行筆、收筆三個動作。 (1)起筆藏鋒:如起筆欲向右行,先向左藏鋒頓筆,然後再向右行,這叫欲右先左,反之,則欲左先右。上下行筆也是這樣,欲下先上,欲上先下,這樣筆與紙就有了摩擦。 (2)行筆:行筆要穩,速度要慢,對紙面壓力要均勻。行筆中有各種變化,中途轉向稍停為「頓」,向後折回為「挫」,頓挫時要調整筆鋒方向,不使出現側鋒。中鋒圓轉用筆為「轉」,側鋒方拐為「折」。 (3)收筆回鋒:每逢收筆都要向來的方向收回,所謂「天往不回」,「不垂不縮」,使線的結尾含蓄有力。 還要注意練慣用線的各種筆墨變化,如中鋒與側鋒,順鋒與逆鋒,以及頓挫、轉折、粗細、連斷、方圓、疾徐、光毛、虛實等用筆的變化,再加上濃淡、干濕等墨色的變化,以達到白描在形式美感方面的要求。
❻ 工筆花鳥畫作品中筆墨運用
工筆花鳥畫是中國繪畫中的一支奇葩,在世界畫壇上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不但為中國人民喜聞樂見,也為世界人民所喜愛。近十年來工筆花鳥畫創作正在逐漸繁榮發展起來,許多中青年畫家和廣大業余作者都在努力從事工筆花鳥畫的研習和創作,這是過去幾十年來沒有過的大好形勢。金鴻鈞編寫的這部工筆花鳥畫技法書,我覺得很好,很及時,在內容上比較完整、系統,並且圖文對照易於理解。本書對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優秀傳統,如深入生活、醞釀意境、構圖法則及筆墨技巧等等都有較深入的論述,既適合做為廣大業余愛好者的入門向導,也可以做工筆花鳥畫教學的輔助資料。
金鴻鈞是我五十年代的學生,是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畫科的第一屆畢業生。那時候花鳥畫不受重視,我曾擔心青年學生畢業就改行,而他當時堅定地說,您放心,即使挨餓,我也不會改行。果如其言,從那時起他一直潛心於工筆花鳥畫的學習、研究和創作,孜孜不倦、勤勤懇懇,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金鴻鈞學習上很謙虛,他不僅經常向國畫界著名的老畫家學習求教,還經常與同代畫友切磋技藝,從而多方面吸取別人的寶貴經驗,這樣他比較全面地掌握了傳統遺產的精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他又很重視觀察生活,勤奮地到生活中去寫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因此他在創作中能把繼承傳統與推陳出新較好地結合起來。從他的創作《遺愛》、《無瑕》、《萬紫千紅》、《雨》、《晨》、《早春》、《蘆塘野趣》、《牽牛》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在創作中追求新的題材、新的意境,探索新的技法。如雙鉤與沒骨的結合;花鳥與山水的結合;工筆與寫意的結合;色彩上的豐富變化與統一和諧的色調等等;作品面貌不斷地變化,他在探索一條自己的創作道路,我祝願他繼續努力,期待他有更多的好作品問世。
金鴻鈞不僅是一位有成就的畫家,還是一個富有經驗的美術教育家,在學院畢業後他一直從事教學工作至今已近三十年。由於他熱愛教育事業,所以對學生誠懇熱情,認真負責,嚴格要求,循循善誘。多年來他教了不少學生,既培養出不少人才,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這本書的編寫看來,正是他多年教學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內容上系統、全面,文字深入淺出,插圖詳盡,一目瞭然,圖例中還針對初學者容易犯的毛病,作了正誤的對比,很能解決實際問題。書中既集中整理了前輩畫家的寶貴經驗,也有許多他自己的心得體會和新的經驗總結。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會給廣大學習工筆花鳥畫的人們以切實的幫助,在促進工筆花鳥畫創作的繁榮和發展中起到應有的作用。
--------------------------------------------------------------------------------
我國繪畫遺產非常豐富,歷代畫家為我們積累了非常寶貴的創作經驗和筆墨技法,只有通過臨摹的過程才能深入地體會前人在創作中的立意、構思、構圖、造型、用筆、用色等方面的技巧,通過臨摹領會祖國繪畫特有的形式和風格,培養民族的審美觀念,以便於我們在傳統已達到的高度上繼續前進,有沒有對傳統的學習和借鑒在創作上有著文野之分、粗細之分和快慢之分,不從事臨摹很難領會我國傳統繪畫的精華。所以歷代畫師授徒都把臨摹做為學習的重要手段,當做入門的基本功。
但臨摹本身不是學畫的目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習生活,通過寫生、速寫、默寫等手段打好造型基礎,學習創作,把臨摹學到的傳統經過消化變成自己從事創作的營養,進一步發揮創造。過去有些人專門從事臨摹,一輩子跟在古人後面摹仿,喪失了創作能力,這種道路是走不通的。臨摹的方式和方法臨摹方法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復製法」,這種方法多為古代優秀作品臨摹副本以供博物館展覽的需要。復製法要求使用材料的質地、技法、色彩都酷似原作。為了這個目的一般要將作品「做舊」,在勾好墨線後,把新紙或新絹染成舊的色調。舊色的調法:前人多用梔子、槐花、紅茶等泡水加上花青、赭石、墨等,按原作色調調試而成。復製法在畫完後還要對照原作把畫面上的一些殘缺和剝蝕的痕跡也依樣「做」出來。我國有一批復制古畫的專家,他們在這方面有許多經驗和特殊技法。我們一般為學習傳統而臨摹古畫,大多採取「還原法」,為了接近原作效果,有時也可少許染一下底色,但不要求處處做出舊畫效果。
臨摹古代作品有「對臨」和「摹寫」兩種方式:對臨要求將原作擺在面前,憑自己眼力用鉛筆在白紙上起稿,對臨前必須對畫面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摹寫是用透明紙鋪在原作上或在燈光拷貝台上用鉛筆把原作上的形象直接勾摹下來。後者方法簡便,速度快,適於臨摹形象復雜的大畫,形象也較准確。但是經常摹寫貪快而忽略對原作的研究和分析,減弱造型能力的鍛煉。在可能的條件下應多進行對臨,盡量做到可以背默出原作的部分或整體,因為這樣做動了腦筋,收獲比摹寫大得多。
--------------------------------------------------------------------------------
❼ 工筆花鳥的作畫步驟
1、用中墨勾出眼眶、嘴、翅部、尾羽和腳爪,其他部位用淡墨勾勒。
2、用中墨分染嘴、眼先、喉部和臉後部的黑色斑塊,以及翅部覆羽、飛羽和尾羽。淡墨分染頭部、背部、腰部及上尾筒。在背部用重赭墨分染斑點。
3、用淡赭色分染眼睛、頭部和翅拐處,赭褐色分染背、翅、尾和胸部。
4、用白粉提染面頰、胸腹部和上尾筒。嘴角處分染淡黃色,腳先用濃白粉立粉,干後用赭黃色平塗。用焦墨點出瞳孔,留出高光,用白粉提出。最後用重赭墨按結構進行分組絲毛。
中國工筆花鳥畫的藝術特色精於形象而意味橫生,這是一幅優秀的中國工筆花鳥畫最基本的要點。因此,這就要求中國工筆花鳥畫畫家,能有「度物象而取其真」,有「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的塑造能力。無論是鼎盛時期的兩宋工筆花鳥畫,還是後來的工筆花鳥畫歷史,都是把真切具體的形態描寫與意境表現放在重要的地位。不論紈扇
主要表現手法
白描法:白描法是工筆畫手法的一種。純粹以墨線來塑造對象,自然對線條的要求十分嚴格,其筆法自古有十八法。花鳥畫白描要求線條遒勁生動、墨色明潔滋潤。在造型上要求結構嚴謹,對線條的疏密、畫面空白也要十分精意。
白描烘暈法:白描烘暈法一般用於白色花朵與淺色調畫面。在白描的基礎上,用花青、赭石或淡墨在物象周圍烘暈。注意這種暈法從濃到淡要逐漸變化,要掌握水分,不要留下水漬與筆觸,有烘雲托月之感。
工筆重彩法:工筆重彩法主要是以色彩為表現手段。它在墨線勾好的基礎上,運用「三礬九染」的渲染方法,以多種顏料多層次積染而產生渾厚華滋的畫面效果。它的藝術特色是華麗典雅,有富麗堂皇的效果。
工筆淡彩法:工筆淡彩法著染基本上選用顏料屬植物質,如花青、藤黃、洋紅、胭脂等等,不用石青、石綠、硃砂等礦物質顏料(但在實際創作中也有局部使用的情況)。它的基本特徵是色調秀麗淡雅,清新明朗,比較強調線條本身的藝術魅力,給人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藝術品味。
點染法:點染法實際上是工筆渲染法與沒骨法的結合。此種方法用筆變化豐富靈活,既能達到工筆細膩效果,又能避免反復加染易刻板的毛病。這種方法具有筆法豐富、色彩自然的優點,用於表現水邊植物較好。勾勒法:這是從寫生提煉得來的線條,用清墨勾出形象的輪廓,然後著色,畫完後再用重色或用重墨線重復原有輪廓。這線不單是代表輪廓,還要表
達出花葉翎毛等質感,使得形象更加生動明快。唐、五代和宋代多用這種技法,後來的民間畫家仍用這種方法。< p="">沖水、沖色法:沖水、沖色法是在墨線白描的基礎上進行,其長處在於變化生動,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表現像棉花、莢蓉花花脈比較明顯的花卉時效果尤佳。棉花、芙蓉可在花瓣尖用紅色向瓣根下染,汁綠則從瓣根向瓣尖染,趁色尚未乾時用白粉勾花脈,讓白粉與原有底色自然滲化,待花干後再稍加修改。這時,花脈時隱(白粉融人底色之中)時現(白粉仍保持),變化豐富自然。畫葉子也—樣,用綠、深綠畫好葉子,後用石綠、石膏按畫面需要沖入原底色中,使其自然滲化,特別是畫小草及小菊花之類題材時用此方法效果更好。
填勾法:填勾法又叫「雙勾廓填」。從寫生提煉得來的線條,用重墨雙勾出形象的不同質感,並在此基礎上填色。這雙勾法和前面所說的「勒」法完全一致,不過「勒」法使用的線條不一定是墨,可以用比較重的顏色。雙勾是先用重墨勾出,然後再填色,這是它們的區別。這方法要注意的是色不侵墨,要保持墨線的流暢生動感。此法從唐、五代、兩宋直到元一直被普遍使用。兼工帶寫法:兼工帶寫法是指融合
工筆畫法與寫意畫法的優點,注重神態的表現和抒發作者的情趣。沒骨法:沒骨法(圖二)就是花卉不用雙勾,也不用勾勒作骨幹,分別用五彩來表達濃淡,輕重、厚薄。據說此法創始於北宋時的徐崇嗣。
❽ 工筆花鳥畫現代感的背景及實踐意義
以人物活動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傳統畫科。因題材類別的不同分為許多支科:描寫歷史故事與現實人物者稱人物,描寫仙佛僧道者稱道釋,描寫社會風俗者稱風俗,描寫婦女者稱仕女,肖像畫稱寫真。又因畫法樣式上的區別分為若干類別:刻畫工細勾勒著色者名工筆人物,畫法洗練縱逸者名簡筆人物或寫意人物,畫風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潑墨人物,純用線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以線描為主但略施淡彩於頭面手足者名吳裝人物。人物畫是中國畫里直接反映現實的畫科。在中國畫各科中最富於認識價值與教育意義。
歷史發展 人物畫的產生早於其他中國畫科。在周代即有勸善戒惡的歷史人物壁畫。至戰國秦漢,以歷史現實或神話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動為題材的作品大量涌現。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與《人物馭龍》帛畫是已知最早的獨幅人物畫作品。魏晉時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傳入,玄學的風行,專業畫家隊伍的確立,促成人物畫由略而精,宗教畫尤為興盛,出現了以顧愷之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畫大師,也出現了以《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畫論,奠立了中國人物畫的重要傳統。盛唐時期吳道子則把人物宗教畫推進到更富於表現力、也更生動感人的新境地。五代兩宋是中國人物畫深入發展的時期。隨著宮廷畫院的興辦,工筆重著色人物畫更趨精美,又隨著文人畫的興起,民間稿本被李公麟提高為一種被稱為白描的繪畫樣式。宋代城鄉經濟的發展,宋與金的斗爭,社會風俗畫和具有現實意義的歷史故事畫亦蓬勃發展。張擇端的傑作《清明上河圖》便產生於這一時期。自南宋受禪宗思想影響,梁楷的潑墨、簡筆寫意人物畫,標志著寫意人物畫肇興,中國人物畫開始朝另一方向發展。仕女畫、高士畫大量出現。之後,明末的陳洪綬、清末的任頤都創作了不少人物畫的優秀作品。現代的中國人物畫,深入研究傳統,廣泛吸收外來技巧,表現新的時代生活,作出了前無古人的貢獻。
傳統與特點 中國人物畫家主張以神「君形」,緊緊抓住有利於傳神的眼神、手勢、身姿與重要細節,強調分別主次,有詳有略,詳於傳情的面部手勢而略於衣冠,詳於人物活動及其顧盼呼應而略於環境描寫。在人物活動與環境景物的關繫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創造意境氛圍烘託人物情態,敘事性的作品在採取橫幅或長卷構圖中,尤善於以環境景物或室內陳設劃分空間,採用主體人物重復出現的方法,把發生在時間過程中的事件一一鋪敘,突破了統一時空的局限。人物畫中使用的筆墨技巧與技法,在工筆設色、白描和小寫意作品中,更重視筆法的基幹作用,為此創造了十八描。筆法或描法一方面服從於形象的結構質感、量感與神情,另方面也要傳達作者的感情,同時還用以體現作者的個人風格。在寫意人物畫中,筆墨相互為用,筆中有墨,墨中有筆,一筆落紙,既要狀物傳神,又要抒情達意,還要顯現個人風格,其難易程度遠勝於山水花鳥畫。被稱為行樂圖的人物肖像畫,一律把人物置於最易展現其氣質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於一般肖像畫的特點。在色彩使用與詩書畫印的結合上,人物畫具有一般中國畫的特色。
❾ 當代工筆畫人物畫與花鳥畫有什麼不同
第一種;衣服,開臉,裴景,需要用小依文描線,再用大白雲或中白雲從淺到深一遍遍渲染,一支筆蘸色,一支筆沾水,將色彩托然出去,形成從深到淺色彩漸變。
第二種;先照著人物寫生,再把寫生的人物畫成白描稿,再用拷白紙畫,或用熟宣紙畫。最後在上色,先分染在昭然。
第三種;1.勾線筆和白雲
2.從臨摹花鳥開始
3.先練勾線,再練暈染
不難,加油!
工筆畫的創作在造型更加准確的同時,保持了線條的自然流動和內容的詩情畫意。
水色(植物顏料)是透明色,可以相互調和使用,沒有覆蓋力,色質不穩定,容易退色。石色(礦物顏料)是不透明色,相互不能調和使用,覆蓋力強,色質穩定,不易退色。石色和水色相互之間也不能調和使用。
問:中國畫的執筆方法是怎樣的?
答:初學者,首先要懂執筆,姿勢才能正確,達到運筆用墨自如,應注意以下幾點:
(1)筆正:筆正則鋒正。骨法用筆以中鋒為本。
(2)指實:手指執筆要牢實有力,還要靈活不要執死。
(3)掌虛:手指執筆,不要緊握,指要離開手掌,掌心是空的,以便運筆自如。
(4)懸腕、懸肘:指大面積的運筆要懸腕或懸肘,才可以筆隨心,力貫
❿ 花鳥畫寫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1)花鳥形象比人物、山水出現要早,如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出現的花木鳥獸、蟲魚、龍鳳等紋樣。如長沙馬王堆的帛畫《人物夔鳳圖》等,當時還沒有產生專門從事花鳥畫創作的畫家和理論,花鳥畫也多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出現的。這些作品或是常有較多的裝飾性,或是主要表現人物生活環境。
(2)唐代經濟繁榮,統治者生活奢侈豪華,社會習俗與審美觀念都有新的要求(此期間出現不少花鳥畫高手,如畫鶴的薛稷,畫馬專家曹霸、韓干,還有如韋偃畫龍,戴嵩畫牛等)。
(3)五代時期,出現了兩位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花鳥畫家黃筌和徐熙,形成了「黃家寶貴,徐熙野逸」的兩大流派,標志著花鳥畫已進入成熟階段。
黃筌:西蜀宮廷畫家,重視寫生,專寫宮中奇珍異石,珍禽異獸,風格富麗工巧。
徐熙:南唐布衣,專畫山野花鳥草蟲,其畫法「落墨為格,雜彩副之,跡與色不相隱映」。主張筆墨為主,設色為輔,墨跡與色彩互不相遮蓋。
徐黃二體的不同風格遂形成五代以後花鳥畫工整和粗放的兩種風貌。
(4)進入北宋,因皇家畫院獨鍾「黃家寶貴」之風,工筆花鳥畫在此期間得到很大發展。直到北宋中葉,崔白、吳元瑜等創造了與黃家濃艷重彩大異其趣的「放筆墨以出胸意」的風格,才使宋初埋沒多年的徐派畫風得以光大。(宋徽宗趙結是北宋花鳥畫的集大成者,使工筆花鳥畫達到頂峰)。自此以後,工筆花鳥畫便開始走向衰落,這與文人畫出現不無關系。
(5)宋代文人畫的興起,宋代文人畫的標志是水墨梅竹成為獨立的畫科,其代表人物是文人畫理論的倡導者文同、蘇軾等。他們主張「不專與形似,而獨得於象外」,崇尚筆墨、形式的意趣,強調寓意抒情。可以說水墨梅竹是文人畫理論的實踐。因此水墨梅竹一經出現,立即被士大夫掌握,作為感事抒情的藝術形式而迅速地發展起來。
(6)到了元代,尖銳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發展文人畫的良好土壤,所以水墨梅竹風行一時。特別是畫竹,名家之多,作品流派之廣,是任何朝代無與倫比的。元趙孟頫標新立異,主張以書入畫,他的「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的「書畫同源」理論,為其後以水墨變化為主的寫意花鳥畫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元代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寫胸中逸氣」的說法,更是將花鳥畫推向寫意的航道。同時,墨法已備,藝術技巧也達到了足以適應這種表現的要求。不再取悅於工麗,以清淡的水墨寫意為主,是元代花鳥畫的一個特點。
(7)明清兩代是中國寫意畫真正確立和大發展的時期。明代沈周的花鳥畫強調筆精墨妙,擅用水墨淡色。繼而有陳白陽在其水墨寫意基礎上以生宣紙作畫,使水墨韻味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藝術效果。徐青藤推波助瀾,用筆更為奔放淋漓,「不求形似,但求生韻」,他的《雜花圖卷》、《墨葡萄圖》是其風格的代表,徐渭的大寫意畫風對清代的八大、石濤、楊州八怪及近代的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的影響極大。
八大山人和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畫家。他們無論在筆墨、造型、章法,還是在畫中立意,畫外寄情等方面都是別出心裁的革新者。八大山人以他奇古的筆墨畫出的「傷心鳥」、「瞪眼魚」傳達了他孤高、憤懣的情懷。他的《荷花小鳥》、《孔雀牡丹竹石圖》可以說是體現他藝術觀的代表作。
石濤是一位詩文並茂、書畫冠絕的畫家。他的花鳥畫脫盡窠臼,揮灑自如,寓豪放於瀟灑之中;他的《畫語錄》盛傳於世,集中表達了他的藝術思想;他的「畫者從於心」、「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的獨到見解,對後世的花鳥畫創作起到了發聾振聵的作用。
受八大山人和石濤直接影響的畫家是稱為「楊州八怪」的金龍、黃慎、鄭燮、李蟬、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羅騁等一批富有創造精神的畫家,他們在繼承優秀民族傳統的基礎上,擺脫種種束縛,不拘一格,大膽創新,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藝術珍品,成為清代花鳥畫最為別致的創作。更值一提的是其中的鄭板橋。他是傑出的畫竹專家,他的思想情緒往往借他的蘭竹作品和題畫詩來宣洩。
(8)清朝末年,「海上畫派」的出現,頓時使嘉慶、道光以來花鳥畫冷落的局面為之改變。這個畫派起於趙之謙,盛行於任伯年,吳昌碩,別樹一枳,放射異彩,對近代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9)近代畫壇受其影響的畫家的趙雲壑、王一亭、諸樂三、王個移、陳師曾、王夢白、陳半丁、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王雪濤等。他們不同程度地從吳昌碩藝術中吸取營養,同時發展各自特長,使得中國寫意花鳥畫出現了許多新的不同面貌。
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沖擊下,一批有志於中國畫革新的畫家,努力從西畫中吸取營養,以表現新的時代精神。最早體現這種藝術思潮的是以高劍父為代表的嶺南畫派。他們的花鳥畫吸收西畫的造型方法、重寫實,重渲染設色、有較強的質感,清新明快,怡情悅目。
(10)同樣,現、當代有成就,有創造性的花鳥畫家,都十分重視生活,強調寫生。無論是下筆奔放,造型誇張的劉海粟、朱屺瞻、崔子范、張立辰、張大林,還是造型嚴謹,筆法工細的於非闇、陳之佛、鄭乃珖、楊瑞芬等,由於作品中充滿了新的生活情趣,反映了時代精神,均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