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花卉扁壺

花卉扁壺

發布時間: 2022-01-31 20:24:08

『壹』 明代青花瓷價格及簡單介紹

周傑倫的《青花瓷》讓人們對於青花瓷這種瓷器開始有了更多的認識,青花瓷也是元明清三代運用比較多的瓷器之一,外形優美,即使在當代,也有極佳的觀賞價值與意義。目前市面上的青花瓷大多是收藏用,在價格上也有高有低。有些人偏愛明代的青花瓷,就想要了解青花瓷的價格。下面是小編針對相關知識的詳細介紹。

明代青花瓷價格誰也說不知道,主要要根據明代青花瓷本身的情況來規定。想要了解明代青花瓷價格的人,可以根據近些年來明代青花瓷在拍賣市場上成交的價格來做個估計: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龍紋扁瓶:2億2千400萬元。
明洪武青花四季花卉紋石榴尊:1億九千萬港幣。
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盌:1億4千萬港幣。
明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1億2千多萬元。
明嘉靖青花庭院嬰戲圖蓋罐:3千萬元。
明隆慶青花團龍紋大缸:2千1百萬元。
明嘉靖青花庭院嬰戲圖蓋罐:3千萬元。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明代青花瓷都能夠賣到上面的這么高價,主要是要看明代青花瓷本身的質量和是不是官窯。明代青花瓷主要分官窯和民窯。官窯青花瓷做工精細、完整,講究精神文化,一般都能賣到比較高的價格;民窯青花瓷粗誑豪放,價格沒有官窯那麼高。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明代青花瓷大多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是洪武、宣德(1368-1435年)年間;中期是正統、正德(1436-1521年)年間;晚期是嘉靖、崇禎(1525-1643年)年間。時期的不同對於青花瓷價格也會受到影響,早期青花瓷的價格自然比較高。

不同時期的青花瓷在呈色與紋飾上、青料與胎釉結合等情況下都會隨著加工工藝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差異,而且有些瓷器工藝、燒法的改變等,導致青花瓷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在眾多時期青花瓷的評價上,宣德為上、成化次之、永樂最差是比較公道和標准。所以宣德年間出產的青花瓷,價格一般比較昂貴。
明代青花瓷價格與介紹就到這里,提醒大家明代青花瓷價格受市場波動的影響是比較大,如果是官窯的話,品質又非常不錯,價格一般只會上升不會低。市面上也有不少假冒明代青花瓷,在收藏明代青花瓷的時候要能夠留個心眼,多認識一下明代青花瓷,避免買到假的產品。

『貳』 有沒有懂古董的朋友啊想問一下明朝宣德年青花瓷扁壺花瓶現在價格大概值多少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盤用元代剩下的進口料或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蘇泥麻青」料,中文譯為玻璃藍,以上兩種料實為一種料,同出於一個產地,其特點是色澤濃艷,凝重;在盤上青料濃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鐵銹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類,發色稍淡,雅緻,且無「鐵銹疤」,可能是較優質的國產和進口料的混和料,但此類較少;宣德青花瓷盤釉汁均凈,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徵。

(2)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瓷盤大小懸殊,主要為生活用具,如日常的餐具(小盤)、盛大宴會(大盤)、陳列工藝品等,敦實古拙,造型雋永,看上去圓渾柔和,有厚重感,手感較永樂稍重,盤的內壁與底交接處,手感粗糙,有凹棱,俗稱「月亮底」;圈足內牆根一周和「月亮底」部釉稍厚,為淡綠色;大盤為沙底,小盤為釉底,見窯紅;但總的來看宣德青花瓷盤在造型上不甚講究。

(3)在紋飾上,宣德青花瓷以紋飾取勝,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為細線條,勾勒渲染多為粗線條和紋飾,線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感,紋飾畫得十分規矩,從不出邊線,主要紋樣是纏枝和折枝花卉。如蓮花、牡丹、山茶、枇杷、靈芝;香草龍常口銜靈芝,尾做卷為草狀;海水習翼龍,龍紋見四爪,但傳世品中不見四爪龍紋盤,多見三爪龍,還經常出現一隻拖著長翎的綬鳥正在啄食枇杷的圖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盤將繪畫藝術成功地運用於瓷盤之上,以寫意為主,圖案畫的很滿,紋飾繁密,紋樣工整,線條往往會出現濃淡不一的筆觸,有自然的暈散現象;龍嘴翹如豬嘴,須上翻,身變粗;宣德青花盤中心畫犀牛望月或一條魚;蓮花多為雙邊蓮瓣。

(4)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盤無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號款,為「大明宣德年制」,盤為釉底的常底心書款,盤為砂底的落款於肩部、側面或折沿下,款分無邊框六字一行楷書款和有邊框六字一行楷書款兩種,款以「?」字為多,個別用「造」;「德」字中「四」與「心」緊靠,中間無一橫;「?」字中「衣」的橫邊不超過「?」,「衣」字第四劃的勾與第五劃的撇不相連。鑒定時應注意分辯。
價格可能上百萬

『叄』 范匏是什麼

范制葫蘆又叫模子葫蘆、范匏,就是以范迫使葫蘆依照人的意願生長成形。

葫蘆器又叫匏器,是明代末年出現的一種特殊工藝品,到清代初期受到熱捧。葫蘆工藝品的製作手法很多,主要有范制、刀刻、針刻、繩扎和火畫等,其中,以范制形式最多、最常見。范制葫蘆又叫模子葫蘆、范匏,就是以范迫使葫蘆依照人的意願生長成形。
范制葫蘆的方法,將幼小
的葫蘆,納入刻有陰文的范模中,隨著葫蘆的長大,逐漸填實范模中的空間,等葫蘆木製化之後,將其取出,范模的陰刻圖文便在葫蘆上以陽文的形式顯示出來。范制葫蘆有繁有簡,可分為三種。一為夾范,即僅以兩片木板將幼葫蘆夾起來,長成後的葫蘆呈扁形,這是一種最簡易的范制葫蘆。二是素范,范模光素無紋,僅求葫蘆整體造型的變化,但對造型的要求非常高,輪廓線條各不相同,體現了器物藝術性的高低。三是花范,范模刻成各種圖文的形態,葫蘆通過花范培育,便可獲得各種人物、花卉、魚蟲、山水圖案和文字及各種造型的器物。花范葫蘆製成的品種最多,也最精美,如碗、盆、筆筒、鼻煙壺及各種擺件等數十種。

范制葫蘆成形後,再經過裁割、塗黑漆里、鑲象牙、玳瑁等口,即成為有紋飾的器具。

左圖扁平模葫蘆,產於清中期。此葫蘆造型類似扁壺,作者當初模製時頗費心機,葫蘆上的刻字非常清晰,書法之美與造型奇特的匏器交相輝映。

右圖的范模葫蘆造型端正,正四方抹角,四面模印拱壽字紋,模印紋飾清晰流暢,圖案豐滿勻稱,合自然與人工一體,意趣生動,極為少見。

『肆』 中國遺失在海外的著名國寶有哪些

流失產生了許多中國文物迷,歷史迷,讓國人驚醒,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也讓我們為燦爛的文化而自豪

『伍』 遼金醬釉扁壺和民國醬釉區別扁壺有什麼

遼金扁壺造型偏小,紋飾華麗,多是花卉紋幾何紋,沒有流,口小。雙耳,民國體型碩大,造型笨拙,奢口,單耳,一般刻有福壽等字樣。

『陸』 景德鎮燒瓷器的土

景德鎮的瓷土不是單純開采,需要許多的加工,工序十分復雜,添加一些礦物質,達到產品的要求,有的需要白,有的需要發青,總之,原土 的要求不大高

『柒』 元代青花瓷採用了哪些染料

元代的青花瓷色彩鮮亮,影響深遠.獨具特色的製作工藝改變了整個世界瓷器發展的進程.由於西方的王公貴族們對中國的青花瓷如痴如醉,直到今天,西亞地區出產的陶瓷仍然帶有強烈的中華色彩.在今天的藝術品投資市場上元青花瓷仍佔有一席之地.◆色鐵斑元青花一般皆胎體厚重,釉有青白釉、樞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青花色澤有濃翠及灰淡兩種,均有鐵斑.◆底無釉多數器物底部有明顯旋紋,個別有跳刀痕,並粘有填砂,小型瓷器如碗類等的底足中心往往有乳丁狀凸起.大件瓷器器底無釉露胎部分,往往粘有釉斑或較大面積釉塊.內壁多見淡紅、黃色釉層而又有不規則濃度的透明釉刷痕.◆底足內壁外撇 多棱梅瓶、多棱玉壺春瓶、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壺、高頸大罐等為元代特有的器型.器物底足內壁往往成自上而下往外斜撇的形式,如碗、罐、瓶、盤之類的削足處理,具有鮮明的元代特徵.碗類器物的底足外牆,往往留有浸釉時遺留的手抓指痕.◆分段拼接 罐、瓶之類大器,都是分段製造,拼接而成,特別是接底的痕跡十分明顯.罐類器內壁釉面不平,有明顯接痕,並經常出現赤褐斑,且有小黑疵.◆圈足露胎 圈足的釉不到底,稍有露胎,呈褐紅色.圈足並不十分整齊,仔細觀察,有些歪歪扭扭,以大罐和梅瓶最為突出.◆濕胎接合 高足杯的杯身和足接合,系採用胎接的辦法,即兩部分濕胎接合,並非將杯身及足柄各自先施釉,而依靠釉的黏度接合.因此,元代高足杯足內頂端無釉,往往有乳丁狀凸起,且足部空心不封底.元·青花罐 鑒賞:大口,短頸,扁圓腹,平底.外通體以青花裝飾,主體紋繪纏枝菊花紋,花形碩大,花瓣上卷,層次清晰,青花發色濃艷,近足處飾變形蓮瓣紋,內繪如意雲頭紋,繪制精細,線條流暢.元青花水波雲龍八寶紋罐鑒賞:大口,短頸,扁圓腹,平底.外通體以青花裝飾,頸及近底部繪水波紋,肩部在變形蓮瓣紋內繪八寶,腹部主題紋飾為雲龍圖.其胎體厚重,青花淡雅. 成熟的青花瓷應是元代的景德鎮青花瓷.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陶瓷、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代青花瓷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青花瓷器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捌』 景德鎮瓷器的歷史發展

景德鎮瓷器 從漢朝開始燒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從東晉開始燒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 。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 清時在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瓷雕製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製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艷奪目。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從民窯來說,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鎮制瓷業燒、做兩行便開始分立。「陶食工,不受藝佣,帚賃窯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現兼營燒做兩行的「燒圇窯戶」。同時,民窯業也具有完善的生產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不同的行業,各行各業都有其行幫組織,他們既各自獨立經營,又處在經常的互相聯系中。由於分工不同,工匠必須各自掌握一種專門技藝,並以此為終身職業。這對工匠的工藝水平的提高和技藝的嫻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也為新工藝的創造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景德鎮明清時期的制瓷工藝成就,是與景德鎮瓷業生產分工細致的特點分不開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著,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干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產品馳名世界。
中國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傳統,以青為貴。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調,無非是濃淡不一,意境略異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過彩繪。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調和濕潤的質感,創造性地燒造出了一種「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的青白瓷,使青瓷藝術達到了高峰。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紋,薄剔而成為透明飛鳳等花紋,內外均可映見,釉而隱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這種影青瓷當時則著行海內,天下均稱為景德鎮瓷器,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窯之間,嶄露頭角,爭得一席之地。 景德鎮瓷業發展到元代,工藝上出現了劃時代的變革。在短短的一個世紀里,繼宋代創青白瓷之後,又創燒成功具有高鋁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等新品種,結束了我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局面,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瓷器之特色。從而把景德鎮瓷業推向遙遙領先的地位。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白釉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燒了成熟青花、釉里紅及各種單色釉品種。青花瑞獸紋盤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規整,內底主是題紋樣繪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紋。這種將傳說中的瑞獸與寓意興旺發達的竹石瓜果組合在一起的圖案,主要流行於製作精細的大盤上。紋樣線條流暢,通體細色肥腴,青花鮮麗濃重。 明代是景德鎮的鼎盛階段的開始,陶瓷藝術集歷代瓷藝之精華,取得了更高的發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種,此時應有盡有;大量新工藝、新的裝飾手法,也先後涌現。如清新優雅,氣韻生動,足與水墨畫並駕齊驅的永樂、宣德青花;鮮紅瑩亮,色若朝霞,燦如霽日宣德霽紅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鬥彩;薄如紙、瑩如玉、吹之欲飛的永樂薄胎甜白;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嘉靖、萬曆五彩;還有黃、綠、紫相間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綠、深沉幽凈的霽青,嬌艷柔美的淺黃,呈色穩定的礬紅等等,都創始於明代,如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盡態極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設「御窯廠」。其時鎮內官窯有58座,民窯達數百座,「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足見當時生產規模之宏大。在全國十餘省開設的四十多處瓷窯場中,除浙江龍泉窯仍以青瓷為著,其他窯場多因技藝停滯而蕭條,或因戰禍困擾而沉沒,惟有景德鎮為「天下窯器所聚」,抑人之短,揚己之長,形成全國的燒造中心。
明、清以後,珠山御廠的設立和***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制瓷業的蓬勃發展,致使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眾多的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習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瓷行、瓷庄和瓷號的大量涌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號,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系,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運銷。隨之而來的各地風俗習慣給景德鎮瓷業習俗增添了新的內涵。
洪武年間是明代釉里紅燒制最興盛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多為大型器皿。永樂白瓷頗負盛名,世稱「甜白」。據文獻記載永樂皇帝對潔素瑩然的白瓷甚為喜愛,這應是永樂白瓷風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執壺和暗花雙耳扁壺,以其變化多姿的造型、纖細古樸的手法、晶瑩白潤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藝。宣德年間是明代青花燒造的黃金時期。青花龍紋扁壺群冠眾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細釉潤,紋樣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繪畫而成,色澤鮮麗濃重,傳世實物屈指可數。藍地白花折枝花果紋盤明代景德鎮御器廠的傳統產品,在各朝製品中尤以宣德器為精美。 鬥彩創燒於成化期,這種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紋樣的輪廓線,釉上用紅、黃、綠、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聞遐邇,傳世器多由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鬥彩器的實屬鳳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燒制空前絕後的時代,其中尤以嘉靖萬曆的數量為多,但形制高大、技藝高超、蓋與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則並不多見。 清代,中國瓷器的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雍正產品,以其胎細釉潤,紋樣典雅精美而獨樹一幟。粉彩鵪鶉圖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絕世佳品,這種在彩料中採用金紅著色,並運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藝,不僅能將圖案的陰陽面生動逼真地表現出來,而且比傳統的五彩色澤更柔和淡雅,特別是配上細白的胎壁後,更加精美,讓人有愛不釋手之感。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摧殘,千載名窯也停滯而趨向衰落。陶瓷生產水平繼續下滑,生產規模也日趨萎縮,製造工藝上仍沿行舊法。
景德鎮畢竟有悠久的制瓷傳統,廣大瓷工身懷絕技,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奮力發展以手工技藝為特色的仿古瓷、美術瓷生產,堅持與外國機器製造的日用瓷相抗爭,保持了中國瓷器在國際上的美譽,於衰落中顯示了振興陶瓷的潛力。
現代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繼承了傳統的技法,吸收和借鑒了國內外的精華,使陶瓷製作達到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度。所以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 改革開放以後,景德鎮瓷器在工藝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景德鎮瓷器也經歷了從國有十大瓷廠到民營企業的轉變。景德鎮地區的瓷器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新的階段,陶瓷企業越來越多並且規模也越來越大,並且形成了「術業有專攻」的態勢,在燒成難度很大工藝如高溫顏色釉、粉彩軋道工藝、各種瓷器的器型上都有很大的發展,比如餐具陶瓷上加如了很多新的款式,有歐式風格的也有韓式風格的餐具出現。

『玖』 古代「青花瓷」瓶頸描繪的有哪些花

一、概述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紅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二、青料
(一)蘇泥麻青
即蘇泥勃青、蘇勃泥青、蘇麻離青等。其名稱的來源,一說是來自波斯語「蘇來曼」的譯音。這種鈷料的產地在波斯卡山誇姆薩村,村民們認為是一名叫蘇來曼的人發現了這種鈷料,故以其名字來命名此料。另一種說法是,蘇泥麻青應為蘇麻離青,是英文smalt的譯音,意為一種藍玻璃。此料屬低錳高鐵類鈷料,故青花呈色濃重青翠,有「鐵銹斑痕」,俗稱「錫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樂、宣德官窯所用青料均是這種,產地均在古波斯或今敘利亞一帶。
(二)平等青
又稱陂唐青,產於江西樂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時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穩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時。
(三)石子青
又稱石青,產於江西高安、宜豐、上高一帶。此料單獨使用時,青花發色灰暗甚至發黑,明清二代民窯普遍採用此料,官窯則用於與回青調和使用。
(四)回青
有產於西域、新疆、雲南等多種說法。此料發色菁幽泛紫,若單獨使用則渾散不收,故多與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萬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於混水(填色),發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於設色(勾勒輪廓),筆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稱浙青,產於浙江紹興、金華一帶。國產料中以浙料最為上乘,其發色青翠,明代萬曆中期至清代,景德鎮官窯青花器均採用此料。
(六)珠明料
產於雲南宣威、會澤、宜良等縣,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發色明麗純正。康熙青花多採用此料。
上述國產鈷料多屬高錳類。
(七)化學青料
即用化學製品氧化鈷配製的青料。發色紫藍、純粹、濃艷,但輕浮而缺乏附著力,價格也低廉。使用此料製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三、款識
我國古代青花瓷,繪畫裝飾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圖案款識種類繁多,各個時期的款識均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根據青花瓷款識的形式、種類來看,主要可分為紀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贊頌款和紋飾款五大類。
(一)紀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寫、刻、印等方法標明瓷器燒造年代的款識,稱為紀年款。我國古代瓷器款識,以紀年示為主,紀年款又分帝王年號的年款和以天乾地支表明年號的干支款兩類。明代永樂年間,在青花瓷上開始出現紀年款,篆書字體飄逸流暢,邊飾蓮瓣紋。宣靖款端莊剛勁。成化款鐵劃銀鉤,釉面有雲蒙氣。嘉靖款筆畫粗重,勁中藏秀。前人曾將明代紀年款歸納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五句話。清代康熙款字體工整,青花料色明麗。雍正款楷書蒼勁有力,格式講究。乾隆、嘉、道光款多為篆體,字體排列緊密,猶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識中「江西瓷業公司」款較多,楷書秀逸,其中還有英文款識「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標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窯青花瓷的紀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體草率。書寫得很隨意。
(二)吉言款
書寫含有吉祥寓意的詞句,民間青花瓷上常普遍見到。字體多為行草,瀟灑飄逸,一氣呵成。「福壽康寧」、「長命富貴」、「萬福攸同」等語句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書寫在瓷器上,作為私家收藏的標志。有「浴硯書屋」、「若深珍藏」、「白玉齋」等。堂名款瓷的製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四)贊頌款
寄託了陶瓷藝術對瓷器的喜愛之情,如「玉石寶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歷史悠久,是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潔白光潤,「玉」就只能屈居為「弟」了。

(五)紋飾款
又叫「花樣款」,以簡練的圖案裝飾器底,為民間青花瓷的特色款識,與篆刻中的「肖形印」有異同工之妙。圖案有博古圖、暗八仙、八吉祥等。紋飾款中的「豆乾款」為菱形框架結構,猶如現代建築中的高樓大廈,是民間作坊的記號,又叫「花押」。

四、各時期青花瓷器的特點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殤期。現在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復;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並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產地是河南鞏縣窯。近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標本,由此進一步確認了唐青花的產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艷,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鈷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鈷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
復、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從這一點看來,並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經過初創期以後,並沒有迅速發展起來,而是走向了衰敗。到目前為止,我們能見到的宋青花只有從兩處塔基遺址出土的十餘片瓷片。一是1957年發掘於浙江省龍泉縣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殘片。該塔的塔磚上有絕對紀年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另一處是1970年在浙江省紹興市環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殘片。該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證明此塔建於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這十餘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殘片。胎質有的較粗,有的較細。紋飾有菊花紋、圓圈紋、弦紋、線紋等。青花發色前一處的較濃、發黑;後一處的較淡。發色較黑者,應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緣故。浙江省本身就有著豐富的鈷土礦,這些青花瓷應該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鈷料。它們與唐青花並無直接的延續關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
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胎色略帶灰、黃,胎質疏鬆。底釉分青白和卵白兩種,乳濁感強。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國產料和進口料兩種:國產料為高錳低鐵型青料,呈色青藍偏灰黑;進口料為低錳高鐵型青料,呈色青翠濃艷,有鐵銹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國產料和進口料並用的情況。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鎮墓器等類,尤以竹節高足杯、帶座器、鎮墓器最具時代特色。除玉壺春底足盪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無釉,見火石紅。
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主題紋飾的題材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人物有高士圖(四愛圖)、歷史人物等;動物有龍鳳、麒麟、鴛鴦、游魚等;植物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松竹梅、靈芝、花葉、瓜果等;詩文極少見。所畫牡丹的花瓣多留白邊;龍紋為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鱗紋多為網格狀,矯健而兇猛。輔助紋飾多為卷草、蓮瓣、古錢、海水、回紋、朵雲、蕉葉等。蓮瓣紋形狀似「大括弧」,蓮瓣中常繪道家雜寶;如意雲紋中常繪海八怪或折枝蓮花、纏枝花卉,繪三階雲;蕉葉中梗為實心(填滿青料);海水紋為粗線與細線描繪相結合。
相關鏈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相關鏈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相關鏈接:明永樂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相關鏈接:明成化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6、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弧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7、清初順治(1644—1661)朝時間不長,但卻是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為後來康熙時期的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順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器型較少,主要有爐、觚、瓶、大小盤、碗、罐等。胎體總的來說較粗糙,大器如爐、大盤、觚等胎體厚重,小器如小盤、碗等胎體則較輕薄。但也有個別器物胎質細膩、緻密的,可見糯米狀。底釉多白中閃青,有的還略顯泛灰,釉層稀薄。青花料應是浙料和石子青兩種並用,致使發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藍。其中爐的青花發色多顯青翠,其它器物的發色多顯灰藍。紋飾多見花鳥、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獸、瑞獸、芭蕉、雲氣等。大盤喜歡在口沿處畫一青花線圈,再在圈內畫主體紋飾;小盤多在盤面一側畫一片梧桐葉,另一側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等相近的詩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歡用青花線作紋飾的分隔。畫法以勾勒、平塗、渲染、線描相結合。繪畫筆調隨意,雖然比晚明時工整,但仍未見康熙時的嚴謹、細致的作風。畫面布局較豐滿,尤其是大盤、罐、瓶、觚等類器物。開始出現皴法和濃淡色階的變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盤、碗、罐等底部多見縮釉點,底足粘砂較常見。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窯器多、官窯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關鏈接:清順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時間跨度長,器物類型豐富,工藝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發色前期較灰暗,中期以後青幽翠藍、明快亮麗。畫法早期以單線平塗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則勾勒、渲染、皴法等並用,繪畫精細,並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五彩」)而備受推崇。紋飾題材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詩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點的是冰梅、耕織圖、刀馬人、雙犄牡丹等。圖案留白邊較其他朝明顯。胎緻密細白,呈糯米糕狀。釉硬,與胎結合緊密,見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閃青,中期以後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觀賞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蓋罐、鳳尾尊、花觚、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極強的時代特徵:琢器多二層台底;筆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兩邊斜削的較尖的「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上是圓潤的「泥鰍背」底;大盤類多雙圈底,這種底從明末和順治時出現,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識種類多樣,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書,中期以後各種堂名款、圖記款、花押款流行,並流行至雍正。仿款、偽托款也較多見,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關鏈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時期青花器多仿明永樂、宣德的蘇麻離青,但沒有進口料,以筆端點染鐵銹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從胎、釉、青料等方面區別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區別點:明器的胎介面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後接。
雍正時工藝精細,修胎講究,民窯器則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時尤其是後期工藝開始走下坡路,除了繼承前朝的品種外,還有創新的品種青花玲瓏瓷。紋飾內容也較雍正時多樣,但總的來說以寓意吉祥的圖案為主。
款識除年款外,雍正時較多見的有雜寶款、四朵花款、動物形款等,堂名款較康熙少。乾隆時堂名款又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書,也有四朵花款。
相關鏈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慶(1796—1820)以後青花瓷逐漸走下坡路。嘉慶前期的器物基本與乾隆相同,但工藝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發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豐(1851—1861)、同治(1862—1874)時期的器物大體相近:青花發色飄浮,胎質粗松,釉稀薄,胎釉結合不緊密,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
相關鏈接:清嘉慶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

11、光緒(1875—1908)時青花瓷一度中興,仿康熙器水平較高,但胎體較輕,白釉較薄而發澀,修胎也不夠精細。其他器物則無論胎釉和造型均與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見。款識除年款外,還有「長春宮制」、「坤寧宮制」、「儲秀宮制」等;偽托款多見「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12、宣統(1909—1911)時開始出現化學青料

『拾』 元青花鳳首扁壺的元代青花背景資料

中國的古玩瓷器在全世界收藏者眾多,尤其是明清以後的器物收藏。
完整的元代青花瓷器很少,有數可查。據不完全統計,國外有元青花藏品200餘件,主要分布於土耳其和伊朗,少數分布在德國、英國、日本及東南亞等地;國內收藏的元青花完整器件約100多件,可謂之物稀為貴。
元代,海外貿易進一步擴大,中東地區重新興起了對中國青花瓷的需求。景德鎮作為元代瓷業的發展中心, 利用中東進口的鈷料,燒製成功了胎體潔白、釉色純凈、青花色澤濃艷青翠的青花瓷器,以供出口。
所以元青花的造型和紋飾上,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許多阿拉伯地區的風格,如大盤、大碗、大缽、扁壺,如繁密而結構嚴謹的結構布局,如近似阿拉伯式花紋的纏枝花卉等等。
隨著人們審美興趣的轉移與提高,元代青花為國內市場所漸漸接受,成品價值與質量日漸提升。
元代短短九十多年,竟產生如此成熟精美的青花瓷器,本身就能引起人們,特別是陶瓷專家和陶瓷愛好者的極大興趣。

熱點內容
柏鄉十里鋪牡丹小鎮 發布:2025-08-22 08:07:57 瀏覽:101
進口玫瑰花品種介紹 發布:2025-08-22 07:59:55 瀏覽:390
牡丹味飲料 發布:2025-08-22 07:56:13 瀏覽:76
莢迷果花語 發布:2025-08-22 07:53:11 瀏覽:847
咨詢花藝師 發布:2025-08-22 07:52:37 瀏覽:641
櫻花牌五金 發布:2025-08-22 07:52:36 瀏覽:96
兒歌茶花歌 發布:2025-08-22 07:52:36 瀏覽:737
送什麼盆栽給男朋友 發布:2025-08-22 07:34:20 瀏覽:162
七夕貸款朋友圈圖片大全 發布:2025-08-22 07:32:12 瀏覽:567
日本櫻花可樂 發布:2025-08-22 07:18:08 瀏覽: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