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上虞插花

上虞插花

發布時間: 2022-01-28 19:12:22

1.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屈原
一、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 紀念孝女曹娥,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三、 迎濤神,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四、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五、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六、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七、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雲《吳獻》注)。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葯、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五毒圖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掛鏡驅邪。
掛艾草、菖蒲、榕枝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廣東湛江第三屆海上國際龍舟(賽況).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清 金廷標 群嬰鬥草圖軸
『端午節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葯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葯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葯,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

2. 中國傳統節日時間表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
中秋節
17、九月九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21、十二月八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還有幾位聖賢的誕辰日:
關帝誕:六月廿四
至聖先師孔子誕:八月二十七
蒼頡至聖先師誕
:三月廿八
魯班公誕:六月十三(五月初七)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傳說中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四月二十六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誕辰:七月二十三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
釋迦佛陀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誕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
附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迎婿日,閨女回娘家。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
迎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穀日/順星
眾星下界之日
也稱「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石不動」「十不動」
老鼠嫁女
附2:其它節日:
「半年節」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說!
觀音誕: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范圍,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願望!
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日為媽祖的誕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稱開息門
填倉節: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倉節、天倉節,是祭祀倉神的節日。

3. 上虞哪裡可以學習插花

上虞好像沒有專門的插花培訓學校,倒是看到街邊有些花店在教插花,插好後也可以賣給你帶走,也是一種不錯的銷售方法。如果你想很好的學習,那得找一家專業的學校,插花畢竟也是一門藝術,應該系統學習下,我在網路視頻網上看到有一家學校上課的實況,挺真實的,好像叫「多彩國際插花學校」感覺挺專業。下面是網路視頻網址你先看看吧。

4. 我是上虞人,想開花店,哪裡學插花

可以到專業學校去學,也可以自己在花店打工慢慢偷學

5. 花藝師需要要哪些基本功

要是嚴格的抄說可多了,首先是繪畫,這個是對色彩的掌握;然後是雕塑,這個是對空間的把握;手工,如果缺乏動手能力也是不行的;攝影應該會一些;歷史應該了解一點。這些如果都可以那麼做一個好的花藝設計師並不難。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有活躍的,進取的思維,積極尋找和吸收新的東西,無論是花,還是家居,還是服裝,還是建築,對美的新的東西要積極探求,不斷嘗試。真正的花藝是花和環境的充分融合,把環境做成渾然一體的感覺,這才是真正的高手。一束花,一個花籃做的好壞就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了。我博客裡面有一篇「長城腳下的公社裡的婚禮」。

6. 入木三分的歷史人物是誰

入木三分的歷史人物是:王羲之。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

王羲之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6)上虞插花擴展閱讀:

書聖王羲之很喜歡鵝,他認為養鵝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從觀察鵝的動作形態中悟到一些書法理論。有一次王羲之出外遊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鵝,便想買下,一問之下知道這些鵝是附近一個道士養的,便找到那個道士想與他商量買下那群鵝。

那個道士聽說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買,便說:只要王右軍能為我抄一部《黃庭經》,便將拿些鵝送給他,王羲之欣然答應,這便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7. 端午節綜合性學習

湖北孝感
中國唯一快速戰略部署部隊。轄3個空降師,43師(空降一師,河南開封,一級快反師),44師(湖北廣水,新兵教導師15軍後備,),45師(特級快反師,湖北黃皮,全解放軍戰備)。43師分三個團和一個師部,分別為127團(空降團,榮譽部隊),128團(空降摩步團)和一個炮團;44師分兩個團一個師部,分別為130團(有劉華清連,也叫紅三連) 和一個炮131團;45師分三個團和一個師部,步兵132團,133團,134團(有個黃繼光連)。

空軍十五空降軍為滿員空降兵編制,是直屬軍委的戰略預備隊,有「千歲軍」之稱(38軍稱萬歲軍),近年數次大規模演習中都起尖刀作用,是我軍不可多得的威攝與實戰並舉的快速機動、縱深打擊力量。

15軍1961年6月1日成立,骨幹來自朝戰上甘嶺部隊,素以英勇享譽海內外。經1975和1985年兩次精簡和1994年、97年擴編,我空降兵發展為擁有引導兵、防化兵、汽車兵、工兵、炮兵、偵察兵、通信兵、步兵等8個技術兵種的現代攻擊型快反部隊。90年代以來台灣勢力使15軍受到軍委極度重視,不惜重金研製和引進新裝備,尤其是火炮、戰車等重武器及便攜通信器材和大威力單兵武器,各項資源優先配置,如91年引入10架IL-76MD的13運輸師專門配合其使用,34運輸師在15軍長駐調度協調指揮處。

15軍現有三個空降師原為空降教導旅編制,99年擴編為滿員空降師,軍部駐湖北孝感,行政屬南京軍(戰)區,戰略機動由軍委指揮。94年軍內增設數個「紅色貝雷帽」特戰營,配有動力傘。44師3個加強團專責攻台,以湖北一仿台灣清泉崗機場的假想敵特訓中心為基地苦練敵後破襲。不同於空軍93年在甘肅鼎新建的同方位、全尺寸模擬清泉崗機場轟炸訓練場 (Bombing Range),湖北這座中心有機庫、塔台、後勤等模擬建築和防空陣地,簡易跑道可起降Y-8級運輸機。1993年底總參作訓部把安徽三界山地戰基地改為三軍聯合立體登陸基地,模擬台中山區,供三軍特種部隊熟悉和發展「垂直包圍」、「立體突擊」等新合成作戰方式。

15軍根本職能是保證最短時間內到達任何區域戰斗,運力決定一次投入兵力和速度。中國空降兵目前有軍屬直升機團和固定翼航空運輸團各一,機場7個。除10架IL-76,據英國報道還於96和97年租用改裝了6架波音737作為「軍事運輸機」 ,後改裝同型4架。80年代引進2架C-130 (和Y-8同級)和復數的UH-1,後者原打算授權量產,後放棄轉為仿「海豚」,現主要在民航服務,全白塗裝,台戰中不排除偽裝成台軍機潛入敵境。15軍可調遣運輸工具最多的是Y-8、Y-7和輕型Y-5雙翼運輸機。

Y-5是南飛仿AN-2的輕雙翼螺旋槳運輸機,是中國批量最大,投入最長的運輸機。1989年9月報道南飛已生產727架Y-5,另一生產此機的石飛生產了不下250架,1996年仍在量產。Y-5最新型Y-5C自1958年列裝以來廣泛用於跳傘、領航轟炸訓練及拍照等。它載重小、速度慢、設計陳舊等,但因為木結構,雷達特徵小,可在公路和簡易跑道起降使其在現代特種戰爭中有另類優勢。

Y-7和Y-8現有50架以上,前者可載傘兵39名,後者82人或兩輛解放卡車(吉普車),後續型開發中,98年航展亮相的Y7-200A和Y8-100F就是見證,兩者都有空投一輛傘兵戰車的潛力。

除91年從獨聯體進口的13架IL-76,中國還將再引進10架IL-76以改善重裝運力。IL-76與C-141同級,是優秀長程運輸工具,一次可載乘和密集空投225名傘兵或40噸輜重,有一次空投3輛傘兵戰車的能力,航程5,000公里,不轉場加油可在24小時內到達中國任何地方。可在簡易機場起降,適合我國,是俄傘兵主力機種。中國還購入了它的預警機型A-50I。在國內同類機從缺,空軍運力呈待提升的情形下中國將出現越來越多IL-76。

中國像C-5、AN-124等重型遠程運輸機一片空白,戰略空運 (Strategic Airlift)能力需努力。

空降兵配有相當直升機作為近程突襲工具,目前進口的6架AS332「超級美洲豹」,Mi-8/17/171系列和國產Z-5、 Z-8A、Z-9及用於聯絡、偵察的Z-11。

直-5仿Mi-4中型直升機,為60年代量產的首批國產直升機。Z-5最大時速210公里,最大航船780公里,除海航和陸航,空軍目前有不少這種直升機,正漸以Z-9取代。Z-5可載14名士兵或1。6噸貨物,可外掛1。 03噸。常看到裝卸載78式82無座力炮的北京212A。

直-8是昌河公司仿「超黃蜂」大型直升機的結果,首架85年12月試飛,89年9月定型,先裝備海軍遂行反潛,後發展出陸軍Z-8A,除3名機員外可載27名武裝人員或一輛吉普,陸航和空降兵開始少量裝備。「超黃蜂」法軍沒裝備多少,Z-8從89年生產至今未大量列裝。同頻繁亮相的Mi-17相比Z-8前途似乎不太明朗。

96年中國第一架Z-9W武直服役後空軍配屬了少量Z-9W。這種直升機可運送一個突擊班深入前沿,可發射反坦導彈及火箭支援地面。勤務攻擊Z-9型和武裝型類似,兩側加短翼,可掛載火箭,不具備導彈能力,97年研製成功的簡易激光駕束制導火箭為這種輔助攻擊直升機增添了對地精準能力。Z-9基本國產,可自主大量製造。目前Z-9最新型Z-9B曾在去年隨考察隊遠征北極,證明性能和可靠性極佳。Z-9B國產化更高,全裝GPS。空軍和陸航直升機逐步跟隨這一趨勢加裝GPS和夜視。本世紀前20年解放軍包括Z-9班用突擊直升機在內的各型Z-9梯隊將持續擴充,逐步取代Z-5、Mi-6等成為貫徹新時期空降部隊超低空突襲、越點攻擊和垂直包圍的骨幹。中國特種兵練就了從Z-9武裝直升機傘降的獨特本領,增加了傘兵靈活性。

空降兵以傘降或機降投入作戰,又稱傘兵。是諸兵種合成的空中快速機動和超越地理障礙的力量。中國空降兵1950年9月成立空軍陸戰1旅,1961年6月組建15空降軍,目前由初建時的單一兵種發展為擁有炮、航空、導彈、特偵、防化等20多專業兵種的合成部隊,初具規模的高技術特種兵種。

1949年8月19日軍委決定空軍成立空降兵。1950年4月17日中央電示各軍區、野戰軍,要求從各陸軍部隊抽調戰斗英雄或模範班排幹部組建空軍陸戰隊。不久規定不足之數可從優秀戰士中補選。1950年7月17日軍委頒布「空軍陸戰1旅」番號。1950年7月26日空軍陸戰1旅部以3野9兵團30軍89師師部為基礎在上海組成。同年8月1日,空軍陸戰1旅部由上海移駐開封。1950年9月16日第一支空降部隊空軍陸戰1旅在開封成立,下轄4個狙擊營,1個坦克營、1個迫炮營、1個加農炮營,還有高機、工兵、運輸、通信、偵察、警衛、汽車7個連,另設1個教導隊,共5030人,分別來自1、2、3、4野和山東、華東、東北軍區等40個軍以上單位,還有部分原國軍傘兵3團起義人員。這是當時最精銳的部隊,全旅黨員佔88%,戰斗英雄、模範和功臣佔93%,參加過戰斗的佔83%。

空軍陸戰1旅成立之初僅有從蘇聯購買的300具降落傘,繳獲的幾架C-46和伊爾-12,數量少,機型舊,破損較嚴重,無法滿足空降訓練。於是部隊採用傘塔跳傘經11天訓練基本掌握地面動作要領和降落傘折疊。1950年9月29日空軍陸戰1旅進行新中國空降第一次跳傘。狙擊1營長、戰斗英雄崔漢卿率62名官兵乘C-46跳傘。翌年3月14日時任俄語翻譯的沈元珍等4名女戰士跳傘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女傘兵。

1950年12月,空軍陸戰1旅改為空軍陸戰1師。1955年改稱傘兵師。1957年4月28日,番號改為空降兵師。1961年5月軍委決定將陸軍15軍改為空降軍。15軍前身為中野9縱,1949年2月改稱2野4兵團15軍。是英雄部隊,當年上甘嶺令美國聞風膽寒。1961年6月空降15軍組成。原空降兵師歸該軍建制。從此空降部隊逐步壯大。

當時15空降軍運輸機主要有安-2和運-5小運輸機,速度、運力、續航不滿足空降要求。空降軍主要重火力為60毫米、82毫米、120毫米迫炮、82毫米無座力炮等,沒重炮、坦克、裝甲車等,沒有效的防空和反坦武器。戰力遠未達要求。飛機和傘具數量不滿足訓練,官兵採用安全系數不高,但省時、省人、省錢且訓練周期短的氣球進行訓練。

1969年6月26日毛澤東指示「空降兵要認真搞,不充實的充實起來。」,15空降軍開始充實人員、飛機及傘具等並擴建直升機團。當時飛機不足以形成空降作戰能力,但跳傘訓練步上新台階。

1975年和1985年15空降軍兩次整編,步兵大幅壓縮,技術兵由17%提到43%。配備榴炮、反坦導彈、防空導彈等,缺少運載重裝備的大中型運輸機。

90年代初軍委把空降兵列為應急機動部隊,加速空降兵發展。一批新機、新傘、新炮等加入序列使空降兵能執行較大規模空降作戰。目前中國空降部隊運輸機主要有運-8、運-7中小運輸機和伊爾-76及直-8、直-9和米-8/17。傘具主要有二代傘(9型傘)、翼形滑翔傘、動力傘和重裝空投傘等。壓制火器主要有122牽引榴炮、122毫米40管輪式火箭炮、120毫米自行迫榴炮、100毫米和120毫米迫炮及105毫米無座力炮等。防空和反坦武器主要有37毫米雙管自行高炮、25毫米雙管牽引高炮、紅櫻-5和前衛-1和紅箭」-8等。配備突擊車以執行快速突擊。

中國空降兵著力培養「門類全,素質優,梯次銜接」的人才隊伍。1999年6月空軍學院組建空降兵系承擔空降兵生長軍官培訓和在職輪訓等。目前空降兵團以上幹部全部大學文化,有的達碩士水平。一批空中能飛、地面能戰、合成能指揮、平時能管理的新型高素質人才正在崛起。

近年空降兵貫徹軍委新時期戰略,針對高技術作戰先後北上長白山進行寒區野戰生存訓練,南下四川、廣西,西進青藏開展「三高」試訓和拉練,進行水上、森林、高原、海島、丘陵及寒區、亞熱帶等特殊環境和氣候跳訓及新機、新傘跳傘和重裝空投試驗,組織特種隊和突擊車同機空降空投、翼傘滲透破襲、動力傘空中越點攻擊等演練。目前空降兵從部隊長到士兵,不分性別年齡、不分職位高低,普遍掌握5種機型、9種地形、開雙傘、全副武裝等8個課目跳傘技能。在晝夜間、特種地形、武裝跳傘及野戰生存等方面分隊試訓成果逐步轉化為整營、整團戰鬥力。

空降兵的特殊任務需要強健體魂和超人的反應力。官兵每天除8小時訓練,早上要5公里武裝越野;上午開課前展伸雙臂握兩磚繞營區跑兩周;中午拳術半小時,下午課前俯卧撐150次,負重下蹲100下,蛙跳300米;睡前,頭部、肘、拳、腿各擊沙袋50次,馬步推磚100次;仰卧起坐50次。

一兵多用是合格空降兵基本條件。戰士除熟練掌握陸軍技能,精通武器,還要學會全連所有武器、營屬炮兵火器,還要掌握工兵、防化兵、通信兵、偵察兵、導彈兵一般技能。駕駛多種車輛,跳多種傘型機型,能在山區、高原、海島、熱帶、亞熱帶和森林等環境野戰生存。

為適應空降兵特殊使命,1991年7月組建中國第一支女子空降隊。如今她們能自如應付惡劣天氣,順利排除空中險情,准確降落在我國任何地區執行任務。

中國新一代天兵具備了隨時能飛、到處可降、降之能打的全方位、全天候空降戰力,成為解放軍序列中令人生畏的快速突擊力量

8. 我想知道每一天的特別~

你們知道少數民族的特殊節日是什麼來厲嗎????

彝族火把節
活動內容:耍火把、摔交、鬥牛、歌舞表演
時間: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彝族插花節
活動內容:插花、對歌
時間:農歷二月初八
彝族賽衣節
活動內容:歌舞、鮮艷服飾
時間:農歷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節
活動內容:跳虎笙、虎舞
時間: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白族大理三月街
活動內容:物資交流、賽馬、歌舞表演
時間: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繞三靈
活動內容:祭祀、栽秧
時間:農歷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會
活動內容:祭祀、栽秧、對歌
時間:芒種節令
白族火把節
活動內容;樹火把、賽龍舟、唱大本曲
時間:農歷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寶山歌會
活動內容:廟會、對歌
時間:農歷七月底
白族梨花會
活動內容:梨園里野餐
時間:每年梨花盛開時節
白族本主會
活動內容:祭祀、歌舞、洞經音樂各村寨不同
傣族潑水節
活動內容:賽龍舟、潑水、歌舞
時間:陽歷四月中旬
傣族送龍節
活動內容:祭祀、歌舞
時間:公歷一月
傣族關門節
活動內容:琰佛塔、歌舞
時間:陽歷七月中旬
傣族開門節
活動內容:串寨、放高升、歌舞
時間:陽歷10月中旬
哈尼族阿瑪突
活動內容:祭祀、歌舞、擺街宴
時間:農歷二月屬龍日
哈尼族「苦扎扎」(六月年節)
活動內容:打鞦韆、摔交、歌舞
時間: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瑪主」節
活動內容:歌舞、摔交
時間:陽春三月
哈尼族捉螞蚱節
活動內容:捉螞蚱來食用
時間: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節
活動內容:鞦韆、歌舞
時間:農歷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龍日/新米節
活動內容:鋩鑼、牛皮鼓,巴烏、四弦琴
時間:農歷二月二日
哈尼族苗愛拿節
活動內容:篝火、歌舞
時間:五月上旬
苗族花山節
活動內容:爬花桿、蘆笙、歌舞
時間:農歷正月
僳僳族澡堂會
活動內容:溫泉沐浴、賽歌
時間」農歷正月初二
僳僳族「盍什」節
活動內容:吃團圓飯、射弩比賽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
僳僳族刀桿節
活動內容:爬刀桿、下火海、丟包、歌舞
時間;農歷二月初八
納西族米拉會/棒棒會
活動內容:野炊、賽馬、歌舞、農具交易
時間:農歷二月初八
納西族三多節
活動內容:祭祀、對歌、鬥牛
時間:農歷六月二十五日
納西族騾馬大會
活動內容: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時間:農歷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納西族祭天
活動內容:祭祀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納西族七月會
活動內容: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時間:夏歷七月中旬
納西族祭龍節
活動內容:物資交流、文體表演
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拉祜族庫扎節(年節)
活動內容:象腳鼓舞、對歌
時間:傣歷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蘆節
活動內容:篝火、歌舞
時間:農歷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陽神
活動內容:祭祀、歌舞
時間:立夏日
佤族拉木鼓節
活動內容:祭祀、歌舞
時間:佤歷「格瑞月」/公歷12月
布朗族岡永節
活動內容:祭祀、歌舞
時間:四月和九月
獨龍族卡雀哇(年節)
活動內容:祭祀、剽牛、歌舞
時間:冬月或正月
景頗族目腦縱歌
活動內容:祭祀、歌舞
時間:農歷正月
怒族年節
活動內容:敬祖、祭土、歌舞
時間: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鮮花
活動內容:採集鮮花、歌舞
時間:農歷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會街
活動內容:耍白象、跳象腳鼓舞
時間:農歷九月中旬
普米族「大年」節
活動內容:盪鞦韆、賽馬、歌舞
時間:臘月初六
普米族轉山會
活動內容:游山、歌舞
時間:五月五日
藏族藏民節/藏歷年草地
活動內容賽馬、野餐、跳鍋庄
時間:農歷正月
藏族「花兒」會
活動內容:對歌
時間:農歷六月十四
藏族跳神法會
活動內容:祭祀、歌舞
時間:藏歷除夕
藏族賽馬會
活動內容:賽馬
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回族古爾幫節
活動內容:團拜、宰牲
時間:回歷十月
回族開齋節
活動內容:禮拜、頌經、歌舞
時間:六月
回族肉孜節
活動內容:減食
時間: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節
活動內容:宰殺一些牛羊、祭祀
時間:回歷的+月十二月
基諾族特懋克節
活動內容:歌舞、串寨、打陀螺
時間:基諾歷法一月
瑤族盤王節
活動內容:祭祀、歌舞
時間:五月二十九日
瑤族「乾巴」節
活動內容:跳銅鼓舞
時間:十二月下旬
瑤族「夕九節」
活動內容:歌舞
時間:每年農歷的五月二十九日
瑤族「達努」節
活動內容:歌舞、武術、球賽
時間:農歷五月二十九日
瑤族「歌堂」節
活動內容:男女談情說愛、唱歌求偶
時間:農歷十月十六
瑤族倒稿節
活動內容:鬥牛賽
時間:農歷十月十六日
瑤族掌肉待客節
活動內容:紀念始母密洛院
時間:農歷五月二十九日
瑤族「趕鳥」節
活動內容:對歌
時間:二月初一
瑤族姑娘街
活動內容: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時間: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
壯族隴端節
活動內容:戲劇、雜耍、歌舞
時間:六月
壯族六郎節
活動內容:表達的意思和春節差不多
時間:農歷六月初一或七月初一(根據地域不同)
布依族跳月
活動內容: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時間:二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布依族三月三
活動內容: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時間:每年三月初三
布依族「六月六」
活動內容: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時間:六月初六
布依族跳花會
活動內容:吹嘞友、彈月琴、吹木葉
時間: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二十一
水族節日
活動內容:表達的意思和春節差不多
時間:農歷6月初一
德昂族潑水節
活動內容:潑水、歌舞
時間:清明節後7天
滿族頒金節
活動內容:祭祖、歌舞
時間:十月十三日
蒙古族魯班節
活動內容:祭祀、歌舞
時間:四月初二
維吾爾族薩依勒節
活動內容:遊玩
時間:五月間;六、七月間;八月
錫伯族西遷節(錫伯語叫杜因拜扎坤節)
活動內容:聚會、盛裝、歌舞
時間:農歷四月十八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9. 浙江那裡有花藝培訓的地方

浙江杭州市睹光路有培訓班,名字叫良友,學一個月應該能開店,但是才能不夠全面,回經營一個小花店沒問答題

杭州良友花店的培訓部是和銷售部分開的.培訓學員是不參與花店的任何工作的,包括所謂的打雜.花藝老師都是從事多年花店工作的,對待學生和對待顧客是一致的,都是我們的良友,我們都會用心的接待和服務.良友花店歡迎真正愛花的人士提出認真的積極的有利的意見.希望學花藝的人士去現場去各個花店比較與觀察,促出正確的判斷.以不誤你的理想和事業.希望大家轉達我們的期望.你的良友願為你提供最好的服務.

熱點內容
插花精雅期 發布:2025-08-21 13:51:10 瀏覽:715
荷花酒精度 發布:2025-08-21 13:50:18 瀏覽:509
流水盆景擺放位置 發布:2025-08-21 13:42:27 瀏覽:387
七夕情人節幸福浪漫 發布:2025-08-21 13:37:37 瀏覽:218
玫瑰木和烏木指板 發布:2025-08-21 13:37:28 瀏覽:889
218鍾國情人節圖片 發布:2025-08-21 13:34:15 瀏覽:454
石斛怎盆栽 發布:2025-08-21 13:34:12 瀏覽:177
紫丁香短發 發布:2025-08-21 13:31:37 瀏覽:37
奧紅素蘭花 發布:2025-08-21 13:25:42 瀏覽:392
綠植的昵稱 發布:2025-08-21 13:21:12 瀏覽: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