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七寶插花

七寶插花

發布時間: 2022-01-25 02:24:18

插花花藝作品《怒放的生命》有哪些花材

曼陀羅花又名醉心花、狗核桃、醉仙桃、瘋茄兒、南洋金花、山茄子、鳳茄花。英文名,拉丁文學名Daturastramonium。源產於印度。曼陀羅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低緯度地區可長成亞灌木,生於荒地、旱地、宅旁、向陽山坡、林緣、草地。株高一般都在50厘米到200厘米之間,根部已經木質化。曼陀羅花單葉互生,上部呈對生狀,葉片卵形或寬卵形,先端尖,基部兩側不對稱,全緣或者破轉,波狀鋸齒。曼陀羅花的花蕾蔭發於葉叉間,花呈喇叭型,大多數花色為白色,長度約在4厘米到10厘米之間。曼陀羅花的果實呈球形,外殼表面有棘刺,果實成熟時裂成4瓣,種子為寬三角形,扁平,淡褐色。曼陀羅花靠種子繁殖。曼珠沙華,開在黃泉路上的烈閻之花。又名,彼岸花。外文名稱:manjusaka別稱:redspiderlily拉丁文學名:Lycorisradiata(L'Her.)Herb.(紅花石蒜白花石蒜)Lycoris一詞是來自與希臘神話中海之女神的名字,而radita則表示輻射狀的意思,用來形容花的外型。英名:Stonegarlic別名:彼岸花、無義草、龍爪花、蟑螂花、老鴉蒜、鬼老蒜、蒜頭草、鬼擎火、幽靈花、地獄花、舍子花、山烏毒、生死之花、平地一聲雷、老死不相往來、狼花、頭痛花螃蟹花、花不見葉、鬼撐傘、引魂之花.、忘川花、石蒜、龍爪花、紅花石蒜、山烏毒、曼珠沙華(manjusaka)——紅色彼岸花,曼陀羅華(mandarava)——白色彼岸花俗稱:蟑螂花、老鴉蒜、打碗花雅名:曼珠沙華(源於梵語Mañjusaka)、彼岸花、莉可莉絲等;屬名:是希臘神話中女海神的名字。科屬: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屬石蒜類的特性是先抽出花葶(總梗)開花,花末期或花謝後出葉;還有另一些種類是先抽葉,在葉枯以後抽葶開花,所以石蒜類花開時看不到葉子。開花時間:春分前後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後三天叫秋彼岸。彼岸花開在秋彼岸期間,非常准時,所以才叫彼岸花。陀羅花花期很長,只要溫度合適一年四季都可開花,野外生長的曼陀羅花花期在5月到9月之間,果期成熟其6月到10月之間。曼陀羅華(mandarage)是梵語的(māndārava)。摩訶曼陀羅華:原意為天上之花,大白蓮花,天降吉兆四華之一。指佛現時天上降下色澤及香氣美好的花,見者心樂。日文:朝鮮朝顏(chousenasagao)的別名就是曼陀羅花學名:Daturametel英文:Hindatura曼陀羅花,茄科野生直立木質草本植物釋名風匣兒、山茄子。原產印度,花名系梵語音譯。曼陀羅又名楓茄花、狗核桃、萬桃花、洋金花、野麻子、醉心花、鬧羊花等,為茄科野生直立木質草本植物。它還分為大花(白花)曼陀羅、紅花曼陀羅、紫花曼陀羅等種類。曼陀羅花主要成份為莨菪鹼、東莨菪鹼及少量阿托品,而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成份是東莨菪鹼。由於它的主要作用是可使肌肉鬆弛,汗腺分泌受抑制。毒性則比曼珠沙華強,在古代有多次用作麻醉葯的記載。曼陀羅葉也對之前版上關心的哮喘(喘息zensoku)有療效。白色曼陀羅花,情花,如用酒吞服,會使人發笑,有麻醉作用。是天上開的花,白色而柔軟,見此花者,惡自去除。綠色曼陀羅花花語:生生不息的希望關於曼陀羅花的宗教釋義及傳說「曼佗羅」是梵語音譯,藏語稱「吉廓」,即壇城。曼佗羅有多層含義,它作為象徵宇宙世界結構的本源,是應用很廣泛的供品之一,也是變化多樣的本尊神及眾神聚集居處模型縮影。供奉曼陀羅的意義是用世間最珍貴的寶物盛滿三千世界奉獻給佛、法、僧三寶。佛經雲,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體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傳說,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國,空中時常發出天樂,地上都是黃金裝飾的。有一種極芬芳美麗的花稱為曼陀羅花,不論晝夜沒有間斷地從天上落下,滿地繽紛。《廣群芳譜》引《法華經》曰: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看來,此花與佛門有緣。曼陀羅像宮廷里那些摘官嬪風影事一樣撲朔迷離。八月開花,九月采實。品花家稱它為惡客,大概是因為游移不定的曼陀羅可以突然生長在別處的緣故。《本草綱目》詳細記述了曼陀羅的來歷:當佛說法時,從天空降下曼陀羅花雨;而道家的秘籍卻記載,北斗星有叫曼陀羅使者的,手執此花。曼陀羅花的梵語是Mandarava,關於它的顏色,說法十分不一。在佛經中,曼陀羅花是適意的意思,就是說,見到它的人都會感到愉悅。它包含著洞察幽明,超然覺悟,幻化無窮的精神。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就可以成為曼陀羅仙。作為密宗的神秘圖案,曼陀羅顯示出了它的復雜性。心理學家榮格看出其中的奧妙,說它像數學公式符號似的,代表著一種精神秩序。曼珠沙華梵語的(manjusaka)又稱彼岸花。一般認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花香傳說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曼珠沙華有兩種顏色:紅色和白色,中文名分別叫紅花石蒜和白花石蒜。一般來講,只有血液的紅色才襯得起曼珠沙華,因此,我們一般所說的曼珠沙華指的是紅花石蒜。拉丁文學名:Lycorisradiata(L'Her.)Herb.英名:Stonegarlic別名:龍爪花、老鴉蒜、石蒜、曼珠沙華、蟑螂花、彼岸花、平地一聲雷、老死不相往來、灶雞花等十多個別名;屬名是希臘神話中女海神的名字。曼珠沙華,石蒜科石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近球形,外有紫褐色薄膜;葉基生,狹條形,深綠色,背部有粉綠色帶。夏秋之交,花莖破土而出,傘形花序頂生,有花5至7朵,紅艷奇特,(也有白色)花瓣卷如龍爪。由於曼珠沙華的花期在八月底,花開的時候葉子早已禿謝,這種花和葉子不能見面的特性,又被稱為「無情無義」的花。野生品種生長於陰森潮濕地,耐寒,性喜陰,喜濕潤,也耐乾旱,有夏季休眠習性。球根含有生物鹼利克林毒,可引致嘔吐、痙攣等症狀,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影響,可用於鎮靜、抑制葯物代謝及抗癌作用。曼珠沙華的傳奇身世在民間把春分前後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後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墳的日子。彼岸花開在秋彼岸期間,非常准時,所以才叫彼岸花。彼岸花屬於石蒜科(LycorisHerb),屬名是希臘神話中女海神的名字。因為石蒜類的特性是先抽出花葶(總梗)開花,花末期或花謝後出葉;還有另一些種類是先抽葉,在葉枯以後抽葶開花,,所以彼岸花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因此才有「彼岸花,開彼岸,只見花,不見葉」的說法。春天是球根,夏天生長葉子,秋天立起開花,冬天葉子又慢慢退去,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相念相惜永相失。如此輪回而花葉永不相見,也有著永遠無法相會的悲戀之意。《法華經》有載: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亂墜天花,有四花,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曼珠沙華、曼陀羅華,是佛經中描繪的天界之花。由於在彼岸花的傳說中融入了佛經的元素,所以將彼岸花稱之為曼珠沙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芬陀利華、摩訶芬陀利華等等這些稱謂源於梵語佛經,曾於《大乘妙法蓮華經》中記載過。「摩訶」的意思是大,大乘梵語發音即為「摩訶衍那」,至於「衍那」就是乘載的意思,「華」在古漢語中即是「花」之意。這些詞語出現在古梵文佛經中,意指天上之花。佛家語,荼蘼是花季最後盛開的花,開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

Ⅱ 哪裡有賣花瓶的插花的花瓶!

鮮花店有,具體賣不賣不清楚

Ⅲ 漫談節日習俗 的 作文 用15個以上成語 謝謝路過 謝謝思考

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結束了。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它的各種傳說也很多。 春節: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獨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的大節,頗為顯要。元宵節的得名,因其節俗活動在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 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為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故名。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上元節」,這是從道教借來的說法。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這位漢文帝是大將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即位稱帝的,而那勘平叛亂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後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且確定這天為元宵節。不過,和這兩位漢室皇帝有關的正月十五夜祭太一、遊玩,並無張燈、放火的記載,漢室的另一位皇帝——漢明帝則敕令元宵燃燈,從而形成了後世張燈、觀燈的習俗。

Ⅳ 佛教蓮花意象與唐宋詩詞

■凈土世界一蓮花

《大正藏》經典說,蓮花有四德,一香、二凈、三柔軟、四可愛。其實許多花都柔軟、乾凈、充滿香氣,只是花有一特殊的生態是其他植物沒有的,因此承擔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於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視蓮花,」日本老一輩佛教美術研究學者林良一在《佛教美術的裝飾文樣》中寫道。
春夏秋冬,四季輪轉,花落花開,花朵具有謝而又發的生命力,本是許多文化喜愛惜用的主題。但世間花卉先開花後結實,蓮花則在開花同時,結實的蓮蓬已具。明朝詳述各種植物的書籍《群芳譜》就特別強調蓮花「華實齊生」的特質。蓮花因此被佛家視為能同時體現過去、現在、未來。
佛說平等,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天地萬物時空,方位大小多少,人與人,如此如彼,窮富貴賤皆平等。極樂凈土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具有超時空相貌的蓮花,獨享「福報」,成為凈土世界的花朵。
研究佛教藝術多年的陸艷冰解釋,對修凈土宗的信徒,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後皈依處。在凈土思想的代表經典《阿彌陀佛》中記載,眾生若得善報,不再墮入胎生、卵生、濕生等輪回,得以往生極樂世界,會有觀音手持蓮花迎接,往生者就在蓮花里「化生」為極樂世界一員,視個人業障、福報,蓮花閉合時間長短不同,福報夠的人可以提早「出關」,享受凈土世界。
《阿彌陀經》中也記載,「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有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妙法蓮花

佛教有不同派別,也讓蓮花生出各種意義。有別於凈土,大乘佛教天台宗的根本經典名為《妙法蓮華經》,蓮華,即妙法。花代表接引眾生的法門。
古老的南傳佛教聖典《經集》,也採用蓮葉上的露珠與蓮子,形容不為諸種情慾所污染的生命。蓮蓬上成熟的蓮實,必須剝去黑而堅硬的外殼,才是人們食用的白色蓮子,「正如人的佛性」陸艷冰說。小小的蓮房、蓮子,在佛間弟子眼中,廣闊無邊,是人所探究,也是應認識的本心、佛性。蓮蓬上供蓮子居住的一格格蓮室,曾被喻為人體的竅門。
佛陀講經,要人行菩薩道,渡自己,也要渡眾生,讓人人成佛。蓮花努力開花不只是為了開花,而是開花才能顯出蓮子。一片片的蓮花瓣,正如佛陀以很多方便法門接引眾生,通過不同法門,人們得顯出藏在其中的佛性,進而成佛。

■佛陀步步生蓮

蓮座,乃為佛陀結跏趺坐講經開釋而設。佛家在百花齊放中獨生出蓮花座,與荷花雲錦可觀,香遠益清,足以代表力量也有關。「又以諸華皆小,無如此華香凈大者」《大智度論》卷八記載了幾個為何趺坐蓮花的原因,除了蓮花在眾花中最大最盛、代表庄嚴妙法,蓮花柔軟素凈,坐其上花卻不壞,更可以展現神力。蓮花其實已升華為天上之花,與人中之花有別,「人中蓮花大不過尺,天上蓮華大如九車蓋,是可容結跏趺坐。」
佛陀不起分別心,拈花一笑,何必一定是蓮花?因此陸艷冰認為「起於印度的佛教也受早於它的婆羅門教(早期的印度)、印度教,甚至民間思想影響。」
「……人臍中出千葉金色妙寶蓮花,其光大明如萬日俱照,華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大正藏》經典上記載,印度教創造神梵天王坐千瓣蓮花上誕生,受此影響,佛教諸佛也在蓮花上說六波羅密。「佛因隨世俗,不得不採用梵天的蓮華坐,」林良一在文中寫道。
在佛教雕塑等各種圖像中可以看出,佛陀座椅有金剛座、獅子座與蓮花座三種造型,前兩者由具威嚴的帝王寶座轉化而成,佛陀與弟子談話的非正式場合出現;但當世尊宣講重要經典如《法華經》,「一定趺坐於蓮花座上,」目前就讀華梵學的陸艷冰說。
「佛也繼印度教光明神的性格,成為蓮華化生創造偉業的主人公。」經典里眾生可以藉由「蓮花化生」,乘著蓮座進入凈土,恐也由此一脈相傳而來。今天信徒都知道,根據《佛陀本生傳》記載,釋迦佛生於二千多年前印度北邊,出生時向十方各行七步,步步生蓮花,並有天女為之散花。

■其水清澄,眾花覆上

蓮花成為創生必備花朵,可以從生態上解釋。在阿育王時代收集、也就是最早期的佛教經典里,提到世界起始的《起世經》記載:「彼諸山中。有種種河。百道流散、平順向下。漸漸要行。不緩不急。無有波浪。其岸不深。平淺易涉。其水清澄。眾華覆上。水流遍滿……」
水澇不現,雲霧消除,有清涼風的創世紀,山與山間的河流上,覆滿蓮花。志上第一個生命起源於水,今天植物學界已經佑道出水芙蓉是最出現地球的開花植物之一。是否人類老祖先也早掌握蓮花是「活化石」的相關知識?
印度文化中,蓮花是生的再生,但信仰上的意義之外,蓮花集合了真善美所有的象徵。
美學教授蔣勛對佛教源起的印度,有這樣的看法:作為一個熱帶地區國家,其文明正如繁密而多姿的植物,在潮濕而炎熱的空氣中,展現熱帶植物特有的慵懶與嫵媚。修讀梵文的陸冰也在經典里讀到,在婆羅門教,不分男女,都可能被形容為眼睛黑白分明、手足如盛開柔軟的蓮花。源自印度的佛教故事聽起來也就極為浪漫。
林良一更認為,佛教蓮花所具象徵意義,除了源自古代印度宗教思想,遠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甚或希臘都已廣泛使用蓮花象徵、出現蓮花紋飾,並與佛教互相影響、變化。「若依照時間順序,埃及蓮花意涵創造、再生的能力更早出現,」陸艷冰也研究埃及文化里的蓮花特徵。

■生命如睡蓮開合

當中國大地上一朵朵的荷花謝了,蓮子成熟,水澤乾了,蓮藕可掘,人們得享蓮花帶來的可口。不產蓮花(荷花)的埃及,在泛濫的尼羅河畔開啟文明,睡蓮一朵朵漂浮於河畔與大河網系下的湖沼。在今天植物學者眼中,台灣自非洲進口的睡蓮,仍是與落地生根一樣「好生好長」的植物。
以睡蓮為國花的埃反,視睡蓮的開合,為不可思議的生命力,統治尼羅河上下游的古埃及帝國,期望生命的不朽,將肉身製成木乃伊,幻想生命可以「如睡蓮的開合」,因此睡蓮常被用在葬禮,祈祝死者只是如睡蓮暫時閉合,仍有復活希望。
西元前一千三百六十一年完成的埃及但克哈門王陵墓,在一九二二年被挖掘出土,這個埃及少數未被破壞的古墓葬,彷佛睡蓮王國:蓮形的神殿柱頭;死者航行於幽冥大海的模型船,搖槳亦是支半開的睡蓮;牆壁上,做埃及艷後般打扮的美麗女子,手執含包半放的睡蓮,回頭往坐其後方的女伴鼻上遞送過去,被視為線條僵硬嚴謹的埃及雕刻,因為這樣的動作,彷佛傳出了柔軟的睡蓮香味。特別的是,大部份睡蓮造型都含羞半開,是在特意強調睡蓮開合的能力?
由水中深處冒升至水面的睡蓮,像造物主潛藏的生命力,暗示著創造的本源,不僅許多神話與蓮花有關;崇拜太陽的埃及王國,也出現太陽神以童子之姿坐蓮花之上的圖案。

■誰影響誰?

讓人好奇的是,有人認為蓮花座的產生,與荷花有平面的蓮蓬、方便盤坐有關。只是從生物學上看來,埃及不產有蓮荷的蓬花,因此,是原本不產荷花的埃及受到印度影響,才出現蓮座?或是埃及睡蓮創生的想法傳進睡蓮、荷花俱生的印度,豐富了人們想像,印度神只才開始盤坐荷花之上?甚或三千年前的埃及其實是有荷花的?
甚至今人認為佛教受到它之前的宗教影響,又有沒有可能是佛教建立後,回過頭去影響印度教、婆羅門教?為了凸顯與佛教的關系,婆羅門教就有釋迦牟尼佛是其主要神九次化生的說法。
根據佛經描述的蓮花,有白有青有赤有黃,不同顏色有不同意義,如白色代表「深」;青色是「善」;赤色是「覺」。亞洲只有一種開白色系的蓮花,從事佛教藝術研究者認為,佛經中提到的蓮花,是許多不同品種。如「眾生於七寶蓮花中自然化生」里的七寶蓮花,是由兩種荷花、五種睡蓮組成。
根據佛書描述,如常被比喻為清明目光的青蓮花,就被推斷為花瓣形狀比荷細長的睡蓮。但佛經中的黃色荷花,會是只產在北美洲的黃色荷花?那又是如何到了印度,成為天上蓮花的一員?
荷花為避免被小蟲啃食,莖上長滿小刺,佛典為與睡蓮分別,還稱荷花為「有棘的蓮」。譬如「睡蓮、有棘的蓮,在水中、在泥中、正如在慾海里。」
今天佛教信徒以「蓮友」相稱、交談時「口吐蓮花」……,信仰生中提到蓮花,其實已經是睡蓮、荷花不分。對信徒,是睡蓮、是荷花,並無大礙,因為這些「天上蓮花,能隨緣,視需要開花,讓眾心喜悅,說它們是假卻又是真,其實都在一心,所以稱之為妙蓮華,」翻譯自佛經上的記載。

■色雖鮮好,出處不凈

荷花:皎潔;信用;佛;君子。歷史博物館副長黃永川的《中國插花藝術》書上簡潔的寫著。
佛教進入中土後,原本喂養眾生的荷花漸漸確立潔凈的象徵。在魏晉出現許多《芙蓉賦》,所謂「浴靈沼之清漱,結根柢於重壤。」士大夫的蓮花超逸脫俗,潔身自處,雖與當時社會人心因有清明社會相關,正好也與佛教「不著世間如蓮花」思想契合。
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至今仍影響著中國人,文中蓮花出污泥而染喻君子,民國文人錢鍾書就認為作者的「靈感」得自佛家說法。佛教探求解脫人生苦難,人生是苦海、是火宅,成佛,是最高理想,蓮花出污泥而生鮮美花葉,正如佛教解脫過程。《中阿含經》里,釋迦也說「以此人心不生惡欲惡見而往。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花。水生木長出水上不著水。」
中國文人認為蓮花是身心俱潔的清涼世界,根據《劍南詩稿》記載,宋朝詩人陸游七十八歲那年,曾夢一故人對他說:我為蓮華博士,專管鏡湖。如今我要離開了,你能代我掌管月光風露,維護蓮花嗎?每月你將得到千壺酒作報償,陸游從此不曾忘懷蓮花博士的美夢。幾年後陸游病重,又做起蓮花夢,夢中,果真行走在萬頃荷花中。陸的故事可以說是佛、儒、道的結合吧。

■污泥是「福田」

相對於文人的出污泥不染,佛教蓮花出污泥的意義更廣。
大乘佛教,強調在世間尋求解脫,在五濁世界行菩薩道,菩薩以眾生為福田,污泥就是福田,所謂即此即彼、即惡即善、即染即凈、不離兩邊,因此大乘佛教體悟到「高原陸地,不生此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花與根其實融合為一,無染與凈之別。
在內修、靜定、沉思的修行之外,污泥其實也是鍛練,是非理性的忍辱、犧牲,如經地獄煉火,才能完成宗教性的崇高與升華,迸發出生命最慘烈而華麗的光焰。不經火焰,如何化為紅蓮?
中國蓮花再生的故事也在《封神演義》里活生生上演。李哪吒觸犯天條國法,罪及自身、禍延父母,為了贖罪,剃骨還、割肉還母,靈魂卻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由蓮花所化,脫胎換骨,就此乘著風火輪,成為不朽之身,「再生」成民間崇拜之神。
蓮花的自身屬性再綜合各家說法,正如大乘經典《華嚴經》三字,一朵蓮花,已經成為一個庄嚴世界。在信奉佛教的土地上,蓮花「圖像」四處可見,是很自然的了。
儀式豐富的密宗佛修道場,蓮花是觀想的對象。一般佛堂里被供奉的持蓮觀音,雙眉下垂凝視手中蓮花,內心世界圓覺無礙,蓮友認為常念持蓮觀音名號可遠離慾望。觀音多種化身里,還有卧於蓮花叢中的蓮卧觀音,可以助人脫離世俗苦海。
佛教來到「東土」之前,由或文物上已出現荷花圖案。如出土的周朝蓮花造型壺、青銅器上有蓮瓣花紋。受佛教影響,魏晉與唐朝器物、雕飾、佛像更幾乎都佐以蓮花紋飾,因而開出壯麗的蓮花紋時代。發表過有關佛教蓮花紋飾報告的陸艷冰表示,中國藝術里的蓮花形式非常多樣,與古埃及較為單一的睡蓮造型有很大不同。
敦煌、雲岡的一座石洞里,四面就是一朵巨中蓮花圍成,一片巨大的花瓣前一個個靜定的佛像;荷花花瓣、葉片形狀特殊,因此造型被拉長、壓平、塑成方形,總可以看出是蓮花紋飾。蓮花紋、蓮瓣紋、蓮葉紋,甚至文物上的海石榴紋、西番蓮紋、葡萄紋飾,「都是由蓮花延伸演變或加入蓮花紋的綜合體,」陸艷冰說。

■白蓮下凡,萬民翻身?

禪宗在中國開花結果,荷花重要性不減,但佛教生活題材不再華麗,蓮花圖案化色彩也減低。
宋朝之後,民間的生活情趣和生命力更讓蓮花的宗教意味轉向民俗意味。工藝品里肥胖嬰兒手持蓮葉或蓮花手舞足蹈,是在祝福人連生貴子。蓮葉下護藏著金魚,要人連年有餘。民間流布的蓮花圖案,也難以斷定與信仰毫無瓜葛。比如唐代佛教神只里有所謂「化生兒」,手持蓮花嘻耍,每年七月七日乞巧節,市井小童跟著模仿。他與連生貴子有無關系?也讓研究佛教藝術的學者產生興趣。就連「中國的插花也是源自北朝佛教『供養花』的義式,」黃永川在插花藝術書上寫道。
到今天,中國人即使不懂《妙法蓮華經》等禪理,卻都知道盂蘭日要點蓮花燈;送子娘娘也讓金童玉女坐著蓮花投胎人間。一小方蓮座可以消業障、超渡、助人修行,也就不難想像。明朝以來的白蓮教也以蓮花為其教派名稱而高喊:「白蓮下凡,萬民翻身」呢!
只是,佛家是為幫助修行而出現各式蓮花圖案,以之代表佛號、或在儀式中使用,若因此執著於佛號,反而失卻修行本意。「佛典從未叫人搶著訂購蓮座!」一位師父說,凈土教派認為人人只要念「阿彌陀佛」,都可以進入凈土。

■香色俱妄保清凈

真要計較起來,植物學者還會說佛家對蓮花的解釋,有許多已背離真正蓮的生命形態。蓮花開時,胚珠,即蓮蓬,形態雖約略初具,其實尚未發育成果實,這朵蟲媒花還須媒人幫助受粉,才得以成熟蓮子,因此說它華實齊生,不盡然正確。研究水生植物的楊遠波表示,蓮蓬平台狀的特殊造型,是要方便蟲兒站、接觸花粉,當然不是為了刺激人們想像安坐其上的。
至於睡蓮、荷花的閉合,含羞草不也有相同的「功能」?研究睡蓮的台大園藝所研究生陳沁源說,植物的開合,是因為身上運作順利的水份,受到外界天候、乾濕度、甚至人的碰觸等干擾後的反應。
雖然少了對植物精確的認知,可能讓人想像更豐富,但《金剛經》要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勿在妄念、現象上產生我執、牢牢不放。
放下蓮座,正如只有舍舟才可能登岸吧!
希望我得回答你能滿意。。。

Ⅳ 荷花是什麼

荷花(詳情介紹)是蓮屬二種植物的通稱,也是非常有名的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由於荷花是水內生容花卉,所以很多喜歡荷花的朋友們往往不能自己在家中進行栽種,不過公園、池塘等處一般都能夠見到荷花的身影。


荷花(詳情介紹)

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原產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中國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荷花全身皆寶,藕和蓮子能食用,蓮子、根莖、藕節、荷葉、花及種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葯。荷花的根狀莖橫生,肥厚,節間膨大,內有多數縱行通氣孔道,節部縊縮,上生黑色鱗葉,下生須狀不定根。

中文學名:荷花

拉丁學名:Nelumbo nucifera ;Nelumbo lutea

別稱:蓮花、水芙蓉、藕花、芙蕖、水芝、水華、澤芝、中國蓮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毛茛目

科:睡蓮(詳情介紹)科

亞科:蓮亞科

屬:蓮屬

種:荷花與美國蓮

命名者及年代:Gaertn。 Fruct. et Semin. 1788

英文名稱:Lotus flower

Ⅵ 詩句中含有貼字的有哪些

1、斜貼綠雲新月上(宋·晏幾道·《蝶戀花》)
4、貼向桃花面(宋·無名氏·《點絳唇》)
5、貼向眉心學翠鈿(宋·晏殊·《採桑子》)
6、家風平貼清如鏡(宋·釋正覺·《偈頌二百零五首》)
7、雁貼寒雲次第飛(清·納蘭性德·《鷓鴣天》)
8、貼體衫兒撲撲香(宋·王之道·《減字木蘭花》)
9、平貼而安(宋·釋正覺·《禪人並化主寫真求贊》)
10、翠貼蓮蓬小(宋·李清照·《南歌子》)
11、從此家邦大字貼(宋·釋印肅·《頌證道歌·證道歌》)
12、眉心貼處(宋·楊無咎·《柳梢青》)
13、玉鏤笙簫金貼鼓(元·梵琦·《漁家傲》)
14、抬貼舞迅梟(宋·石孝友·《水調歌頭》)
15、內人爭貼菊花鈿(宋·王珪·《宮詞》)
16、一插寶簪雲妥貼(宋·仇遠·《蝶戀花》)
17、青錢貼水萍無數(宋·張先·《木蘭花/玉樓春》)
18、廟門貼在煙雲上(宋·蘇泂·《金陵雜興二百首》)
19、貼向十字街頭(宋·釋惟一·《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20、愛貼地爭飛(宋·史達祖·《雙雙燕 詠燕》)
21、無毛鷂子貼天飛(宋·釋師范·《偈頌一百四十一首》)
22、龍脊貼連錢(唐·李賀·《馬詩二十三首》)
23、抬貼誕彌嘉月(宋·吳泳·《清平樂》)
24、貼鬢香雲雙綰綠(宋·李冠·《蝶戀花》)
25、家邦平貼到人稀(宋·釋正覺·《頌古一百則》)
28、虛空貼卦(宋·釋慧性·《偈頌一百零一首》)
29、貼肉汗衫如脫了(宋·釋道顏·《頌古》)
30、百尺松杉貼地青(明·唐寅·《題畫廿四首》)
31、一輪紅日貼中天(宋·張掄·《阮郎歸》)
32、笑貼鬢鈿雙玉燕(明·朱權·《宮詞》)
33、啟貼理針線(唐·孟郊·《古意》)
34、半鉤新月貼清虛(唐·李珣·《定風波》)
35、衫兒貼體縐輕紅(宋·盧炳·《鷓鴣天》)
36、魚皮裝貼香木鞘(宋·歐陽修·《日本刀歌》)
37、風入羅衣貼體寒(唐·馮延巳·《拋球樂》)
39、恰三裁貼體(宋·趙長卿·《醉蓬萊》)
40、鐫花貼子留題處(宋·張公庠·《宮詞》)
41、納租看縣貼(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
42、金縷雙龍貼碧藤(唐·和凝·《宮詞百首》)
43、離貼天飛(宋·吳潛·《八聲甘州》)
44、看門貼繪雞(宋·葛立方·《風流子》)
46、貼貼底無縫罅能有幾個(宋·釋如珙·《偈頌三十六首》)
47、數行新雁貼寒煙(宋·晏殊·《拂霓裳》)
48、碗內梨花新貼樣(元·王哲·《望蓬萊 詠**》)
49、草鞋貼腳(宋·葛長庚·《摸魚兒》)
50、隔鮫綃貼襯(宋·鄭域·《念奴嬌》)
51、雁貼寒雲次第飛(清·納蘭性德·《於中好》)
52、貼肉汗衫才脫下(宋·釋祖珍·《偈三十五首》)
53、更向鬼門重貼卦(宋·釋咸傑·《偈公六十五首》)
54、金鍍眼睛銀貼齒(唐·白居易·《西涼伎》)
56、透明冠子輕盈貼(宋·程垓·《醉落魄/一斛珠》)
58、笑時眼迷青意貼(宋·王安中·《失調名》)
59、江上團團貼寒玉(唐·李賀·《江南弄》)
60、蝴蝶雙雙貼地飛(宋·范成大·《春晚》)
61、更貼前頭碧玉環(宋·方蒙仲·《采芹亭》)
62、古苔凝紫貼瑤階(唐·無名氏·《秋》)
63、竹月緣階貼碎金(宋·王安石·《次韻張子野竹林寺二首》)
64、燭花貼在金釵影(宋·姚雲文·《蝶戀花》)
65、更饒貼稱(宋·釋慧遠·《頌古十五首》)
66、采鴛雙慣貼人飛(宋·張鎡·《鵲橋仙》)
67、探官貼子(元·元好問·《朝中措 賀張伯寧家兒子犀郎*日 趙萬里據翰》)
68、芥本偶然無貼改(宋·劉克庄·《九月初十日值宿玉堂七絕》)
69、根細貼著盤陀石(唐·顧雲·《苔歌》)
70、追魂貼前來(元·馬鈺·《滿庭芳 破迷》)
71、好遣秦郎供貼子(宋·蘇軾·《次韻秦少游王仲至元日立春三首》)
72、府貼疾下如奔弦(清·梁啟超·《拆屋行》)
73、半餉斜眄費貼燮(宋·周邦彥·《看花回》)
74、側寫棋圖貼(宋·王安石·《用前韻戲贈葉致遠直講》)
75、佳人旋貼釵頭勝(宋·蘇轍·《同外孫文九新春五絕句》)
76、初年競貼宜春勝(唐·蘇頲·《人日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
77、團鳳眉心倩郎貼(宋·馮偉壽·《春雲怨》)
78、貼天堆碧玉(唐·吳融·《綿竹山四十韻》)
79、才貼梅鈿(元·沈景高·《沁園春 和劉龍洲指甲 俞煒詩詞余話》)
81、畫閣換黏春貼(宋·翁元龍·《西江月》)
82、佳氣蔥蔥寒貼妥(宋·黃庭堅·《宣九家賦雪》)
83、煙葉貼雙眉(唐·白居易·《楊柳枝二十韻》)
84、隨風貼葦往來輕(清·乾隆·《中元觀河燈》)
85、(法貼中有褚遂良書雲(宋·蘇軾·《元祐六年六月自杭州召還汶公館我於東堂閱舊》)
86、霜雁貼天飛去去(宋·白玉蟾·《別蔣都轄用歸雁韻》)
87、林下狂歌不貼腔(宋·呂公著·《和王安之六老詩》)
88、貼腔安得謂之狂(宋·呂公著·《和王安之六老詩》)
89、幸自驚心小寧貼(宋·楊萬里·《明發祈門悟法寺,溪行險絕六首》)
90、空光貼妥水如天(唐·李賀·《貝宮夫人》)
91、眉心倩人貼(宋·張炎·《惜紅衣》)
94、笑指瓊樓貼碧空(宋·白玉蟾·《題鍾》)
95、大典冊多貼改(宋·劉克庄·《雜興六言十首》)
96、安貼幫鄉老趙州(宋·釋祖璇·《頌古七首》)
97、月輪貼在梅花背(宋·楊萬里·《郡中上元燈減舊例三之二而又迎送使客七首》)
98、消得金蓮貼地(宋·利登·《齊天樂》)
99、土花亂貼榆錢小(元·王冕·《錢塘紀行》)
101、岫貼晴天闊(宋·司馬光·《孫器之奉使淮浙至江為書見寄以詩謝之五首》)
102、欲起遺紅貼地飛(宋·張先·《失題》)
103、門外小池錢貼荷(明·沈明臣·《蕭皋別業竹枝詞十首》)
104、公子驊騮步貼勻(唐·杜牧·《杏園》)
105、輕輿貼岸(宋·丁默·《齊天樂》)
106、鰲頭早晚貼塗金(宋·程珌·《太上虛皇黃庭經句法十篇壽趙師》)
107、寶字貼宜春(宋·王珪·《立春內中帖子詞·皇帝閣》)
108、貼體宮羅試夾衣(元·劉仲尹·《浣溪沙》)
109、免吾學顏貼(宋·包恢·《謝王洪伯惠酒炭米五首》)
110、驚起雙雙貼彩霞(宋·無名氏·《詠蝶》)
111、綠水浮梁貼(宋·趙蕃·《將至信州二首》)
112、須寫個貼兒、丁寧說(宋·程垓·《芭蕉雨》)
113、貼衣瓊佩冷(宋·陳允平·《早梅芳/喜遷鶯》)
114、朝衣熨貼天香在(宋·尹濟翁·《風入松》)
115、貼貼風枝靜(元·趙秉文·《缺月掛疏桐 擬東坡作》)
116、 書貼更簪歡(清·黃景仁·《賣花聲·立春》)
117、長門寫遍泥金貼(宋·艾性夫·《昭君出塞圖》)
118、貼地何能助碧丹(宋·陳普·《和菜花二首》)
119、麥苗准擬貼春糧(宋·陳藻·《聽雨》)
120、封條才貼妥(宋·魏了翁·《和范少才詠雪三首》)
121、輕風熨貼晚雲開(宋·鄭清之·《八月上弦夕》)
122、腹舒穩貼地(唐·白居易·《犬鳶》)
123、長眉亦似煙華貼(唐·陸龜蒙·《相和歌辭·陌上桑》)
124、貼遍東閣與西亭(宋·徐寶之·《水調歌/水調》)
125、見追貼、個個添煩惱(元·王哲·《解愁》)
126、大家揭貼出陳帳(元·王冕·《江南婦》)
127、手執金書貼玉版(宋·白玉蟾·《青華吟》)
128、谷根自安貼(宋·晁說之·《今年暑氣甚劇六月二十八日初伏之末風雨甚橫》)
129、再度峰貼隘(宋·李曾伯·《丁亥紀蜀百韻》)
130、滿額花鈿貼黃菊(宋·歐陽修·《於劉功曹家見楊直講女奴彈琵琶戲作呈聖俞》)
131、架屋貼山最上頭(宋·錢端禮·《留題授上人曲肱齋》)
132、湖面貼碧紗(宋·強至·《乙巳十月七日過黃河中流遇巨浪偶作》)
133、虛空貼卦(宋·釋咸傑·《贊木庵和尚》)
134、安貼家邦苦是他(宋·釋重顯·《庭前柏樹子》)
135、波浪無風貼然靜(宋·四錫·《李暮吹笛歌》)
136、碧山貼出雪花浮(宋·楊萬里·《登奉聖寺千佛閣四首》)
137、呵花貼鬢黏寒發(唐·韓偓·《密意》)
138、行雲平貼(元·張翥·《感皇恩 題趙仲穆書凌波水仙圖》)
139、見追貼(元·王哲·《雪梅春》)
140、朱樓紫殿貼晴空(宋·白玉蟾·《夜宿太清悟真成道宮》)
143、烏雲貼地欲飛雪(宋·鄧肅·《招成老》)
144、風搜貼石業篁碧(宋·董嗣杲·《風篁嶺》)
145、金鈿貼額腮凝脂(宋·董嗣杲·《賦得河中之水曲》)
146、貼屋桃花自晚妝(宋·董嗣杲·《棠梨湖》)
147、角貼欹短樹(宋·黃公度·《山行即事二首》)
148、貼齒老黃生日久(宋·賈似道·《辨蟲老嫩》)
149、陣鴻何處貼雲斜(宋·李升之·《夜遊灕江上》)
150、燕子迎船貼岸飛(宋·強至·《和司徒侍中舟中再賦一闋》)
151、面面貼蒼石(宋·蘇轍·《游金山寄揚州鮮於子駿從事邵光》)
152、背貼青峰巒(宋·王伯廣·《寶嚴寺》)
153、民居少寧貼(宋·五邁·《吊何岩》)
154、乃有十七貼(宋·薛紹彭·《和米芾為梁唐不收慰問帖寄詩》)
155、鵬因風厚貼雲翔(宋·姚勉·《寄鄒希聖兄弟》)
156、都城一貼沽萬錢(宋·張舜民·《贈奉議沈遼》)
157、貼眉心(宋·盧祖皋·《倚闌令/春光好》)
158、貼出青山碧雲面(唐·張碧·《廬山瀑布》)
159、敷貼常常備辦(元·馬鈺·《清心鏡 治病》)
160、貼貼淮不動(宋·吳則禮·《發龜山先寄少馮亢之》)
161、細書親貼黃(宋·晁公溯·《謝張待制赴飲》)
162、秋把山川貼助豪(宋·陳普·《和叔父九日後樓集》)
163、擬貼曲屏圓好夢(宋·陳起·《梅谷毛應麟畫梅》)
164、閑拈花片貼紗窗(宋·陳允平·《閨情》)
165、不管生紅難熨貼(宋·鄧深·《千葉石榴》)
166、摹向齋壁貼(宋·董嗣杲·《夕憩西林寺詩》)
167、榜貼綴龍虎(宋·范成大·《次韻知府王仲行尚書鹿鳴燕古風》)
168、熨貼愁眉展(宋·范成大·《范村雪後》)
169、詎肯出質貼(宋·方回·《送劉都事五十韻》)
170、貼詩滿壁誇佳句(宋·方回·《同川無竭觀旃檀林東窗見婺州港定此為句》)
171、欲問園官分此貼(宋·胡長卿·《和經略煥章朱公千葉白梅詩》)
172、幅貼別我五周星(宋·黃公度·《贈日者黃明遠》)
173、妥貼不敢相干極(宋·黃庶·《送李室長慶州寧覲》)
174、黃{左貼右巴}奏篇登御府(宋·李龜朋·《賀熊克進九朝要略轉一首》)
175、社燕營巢貼地飛(宋·李流謙·《題重興寺》)
176、花容貼雨蜂兒靜(宋·李新·《送權守解印趨闕》)
177、剡藤染就貼東壁(宋·劉學箕·《分題得雪浪齋石》)
178、寒雲貼地飛(宋·邵雍·《天津看雪代簡謝蔣秀才還詩卷》)
179、群鴉日暮貼雲飛(宋·釋行海·《晚興》)
180、狼心貼然服(宋·陶弼·《兵器》)
181、一室安貼缽(宋·汪澈·《留題授上人曲肱齋》)
182、秦嶺風高雁貼天(宋·汪元量·《藍田》)
183、揮翰供貼子(宋·王世則·《高岩立春日》)
184、小葉貼荷塘(宋·衛宗武·《晚春》)
185、誰將明星貼天定(宋·魏了翁·《七夕南定樓飲同官》)
186、直使貼地不得翔(宋·文同·《寄題杭州通判胡學士官居詩四首·鳳咮堂》)
187、貼地反腰銜寶簪(宋·文同·《柳枝》)
188、義方題榜貼亭楣(宋·文同·《周思道如詔亭》)
189、倚天危閣貼重岡(宋·無名氏·《棲雲閣》)
190、雁貼寒雲春水深(宋·吳則禮·《懷彭志南因寄之》)
191、妙貼堂堂或見遺(宋·薛紹彭·《和米芾李公炤家二王以前貼宜傾囊購取寄詩》)
192、貼天袞袞白雲里(宋·楊簡·《慈溪金沙岡歌》)
193、此貼之傳(宋·岳珂·《太宗皇帝南牙謝熊白狀贊》)
194、愁見繁雲貼死灰(宋·張嵲·《閩中早春》)
195、貼翠自婁羞舞鏡(宋·張玉娘·《游春》)
196、睡起眉心端正貼(宋·張樞·《謁金門》)
197、一點漁燈貼岸根(宋·白玉蟾·《暮色》)
198、面面貼蒼石(宋·蘇轍·《游金山寄揚州鮮於子駿従事邵光》)
199、村山貼縣青(宋·戴錶元·《下郝長塘小憩示陳養晦》)
200、雲寒湖貼貼(宋·釋紹嵩·《題白蓮園亭》)
望採納~

Ⅶ 關於民族傳統的節日有哪些

http://www.qqbig.com/mj/zt03.htm

中國傳統節日 [更多]

彝族插花節

納西族火把節

鄂溫克族的火神節

侗族林王節

哈尼族新米先喂狗的由來

傣族潑水節的來歷

藏族沐浴節

石林彝族火把節的傳說

「葛藤坑」的傳說

織女牛郎鵲橋相會

湯和與「人口團子」

中秋溯源

中元節

重陽節

中秋節

七夕節

端午節

清明節的傳說

元霄節的傳說

過年的來歷

耍龍 —— 元宵節的來歷

更多內容……
------------------------------------------------------------------------------------------------------
http://www.zzsite.com/blog/more.asp?name=dragonflying&id=2055&commentid=6826

[精品轉載]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
龍哥 發表於 2006-1-1 18:05:57

春節
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龍抬頭節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著。
若說到端午節的來歷,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佞,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秦國趁機進攻楚國,楚地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屍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游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歷五月初五日。後來,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裡,只為了喂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身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節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鬼節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重陽節
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游》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於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並逐漸盛行。

臘八節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
http://blog.hexun.com/blogkonghu/1901126/rss/viewarticle.html

中國的傳統節日· [轉貼 2005-12-27 09:24:23 ] 發表者: blogkonghu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恆景訪遍名山高土,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 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重陽節的傳說 每年的1月1日為元旦,是新年的開始。「元日」是合成詞,按單個字來講,「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南朝文史家肖子雲在他的《介雅》中記載有「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看來那時已將旦為一日的開始,引申為一年的第一天了。 但是,我國古人說的元旦,卻並不是公歷的1月1日,而是正月初一,又稱元日。中國歷史上的年號並不是公元紀年,而是每個皇帝每個朝代都有單獨的紀年,是陰歷紀年。現行的公元紀年,是西方歷法的體現。是以基督誕生為公元1年。中國只是到了中華民國以後才逐漸改用公元紀年。因此,中國農歷的正月初一既春節比公歷的元旦更有節日氣氛。 元旦的由來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
·重陽節的傳說 ·元旦的由來 ·重陽節的由來 ·中秋節的來歷 ·世界各國國慶日由來 ·國慶節的來歷 ·中國聖誕節 ·元旦的來歷 中秋節的來歷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遊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個月中間的一天。 《周禮》中出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里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庄《送李秀才歸荊溪》)。第一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梁錄》一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書里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聖誕節在19世紀由國外傳教士引入中國。近年,聖誕節幾乎巳家喻戶曉。人們在自己公寓里用亮晶晶的金屬小飾片、紙花、紙環、紙燈籠點綴工藝樹,作成極富中國特色的聖誕樹。這時,各商店也不失時機,大做商品促銷策劃,商店店員扮成聖誕老人散發精美小禮品和糖果給客人。 中國人雖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已將聖誕節作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12月25日這一天,各教會都會分別舉行崇拜儀式。天主教與東正教舉行聖誕彌撒,新教舉行聖誕禮拜,有些教會的慶祝活動從午夜零點就開始。除崇拜儀式外,還演出聖誕劇,表演耶穌降生的故事。 盡管在中國信奉基督教的人為數不多,但仍有一千萬受過洗禮的基督教徒,一到聖誕節,這些教徒即前往教堂同慶耶穌誕辰,基督教堂便門庭若市。午夜時分的禮拜,備受非基督教徒青睞。 中國聖誕節
------------------------------------------------------------------------------------------------------
http://www.400000.com.cn/zgctjrll.htm

http://club.cat898.com/newbbs/printpage.asp?BoardID=4&ID=291372

http://www.cpear.com/chuantongjieri/chuantongjieri.asp

Ⅷ 蓮花在佛教中的意義

蓮花在佛教中,象徵神聖與不滅,所以印度的國花也是蓮花。

蓮花與佛教的密專切關系,表現在佛屬教將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以蓮花作比喻,以蓮花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蓮花般的美麗清亮的大眼睛。

佛祖降生時,皇宮御苑中出現了八種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長出大如車輪的白蓮花。

佛祖降生時,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蓮,每朵蓮花之中坐著一位盤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8)七寶插花擴展閱讀:

蓮生在污泥之中,猶如人生在濁塵的世界,這自然要與污濁相處在一起,受許多邪惡污穢事物的侵擾,佛教稱這些邪惡力量為「魔」。

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污穢(即魔)的侵擾和影響。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開出潔美的鮮花,確是最好的象徵,因此佛經常常將蓮性比佛性。

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葉金色妙寶蓮花上出生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坐在蓮花之上,或手執蓮花,表示佛是出自塵世而潔凈不染的境界。

Ⅸ 荷花的寓意

荷花的寓意為真、善、美,通常用於形容善良美好的姑娘、純潔的愛情和高尚的情感。象徵出污泥而不染的的人品,象徵著與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還象徵著聖潔。

1、清廉:在古代詩歌里,荷花一直是象徵堅韌不屈,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句子,意思就是說荷花從淤泥里生長起來卻沒有淤泥的污穢,從清水裡長出來卻一點也不妖艷,這就象徵著清官。

贊頌他們兩袖清風,為民服務。荷花別名「青蓮」, 「青蓮」與「清廉」同音,所以在看望官員時,攜帶一束荷花就是表達了對他們崇高的尊敬之情。

2、友情深厚:中國一直有以花贈友的習俗,梅花多是送給傲骨清風的君子,芍葯花多是給知己的,而荷花,可以送給感情比較深厚的朋友,它可以象徵著人們之間濃厚的友情。

3、聖潔:荷花是佛門佛祖與菩薩的坐台,對於信佛教的人來說,這代表著聖潔,並且他們極力宣傳荷花從淤泥里生長出來,身上卻沒有一點污濁的這種清白、高尚的精神,並以這種精神為人生信條。所以,荷花它還象徵著聖潔。

(9)七寶插花擴展閱讀:

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同時,也憑借它艷麗的色彩,幽雅的風姿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關於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

荷花作為觀賞植物引種至園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他的離宮(即蘇州靈岩山)為寵妃西施賞荷而修築的「玩花池」。

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珍品「蓮鶴方壺」(通高118厘米,故宮博物院館藏)則從美術方面,反映了荷花對時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件工藝珍品取材於真實的自然界,荷花花紋概括形象,龍和螭躍躍欲動。可見,荷花被神化的龍、螭及仙鶴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崇高聖潔的象徵。

秦漢之前,諸侯割據,戰爭頻繁,勞動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結束了混戰局面。在這個統一大帝國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逐步滲透到農業、經濟、醫學、宗教、藝術等各個領域。

熱點內容
枯桃花卉去 發布:2025-08-17 14:00:20 瀏覽:672
插花藝術的禮儀 發布:2025-08-17 14:00:06 瀏覽:22
草本冬梅花 發布:2025-08-17 13:54:20 瀏覽:974
牡丹亭牝賊 發布:2025-08-17 13:48:07 瀏覽:695
茶花女說說 發布:2025-08-17 13:48:07 瀏覽:852
合肥回收花卉 發布:2025-08-17 13:41:19 瀏覽:758
南寧情人節酒店 發布:2025-08-17 13:33:12 瀏覽:871
不二花藝 發布:2025-08-17 13:29:00 瀏覽:911
形容白蘭花的詞語 發布:2025-08-17 13:29:00 瀏覽:606
新疆盆栽果樹 發布:2025-08-17 13:18:13 瀏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