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跑花卉展
Ⅰ 杭州虎跑公園好玩嗎
是在南山路上的嗎?那裡有
兒童樂園
,和動物園,還行,邊上有
太子灣公園
,現在鬱金香都已經盛開了,是個踏青的好去處
Ⅱ 虎跑泉位於哪裡
虎跑泉,在浙江杭州市西南大慈山白鶴峰下慧禪寺(俗稱虎跑寺)側院內,距市區約5公里。 虎跑泉是從大慈山後斷層陡壁砂岩、石英砂中滲出,據測定流量為43.2--86.4立方米/日。泉水晶瑩甘冽,居西湖諸泉之首,和龍井泉一起並譽為「天下第三泉」。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後合為二池。在主池泉邊石龕內的石床上,寰中正在頭枕右手小臂人側身卧睡,神態安靜慈善,那種靜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頗如一副聯語所雲: 夢熟五更天幾許鍾聲敲不破 神遊三寶地半空雲影去無蹤 同時,栩栩如生的兩只老虎正從石龕右側向入睡的高僧走來,形象亦十分生動逼真。這組「夢虎圖」浮雕寓神仙給寰中托夢,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來南嶽清泉之典。「虎移泉眼至南嶽童子;歷百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旅遊業的方興未艾,也推動了杭州茶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杭州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茶葉博物館,藉以弘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優秀遺產,普及茶葉科學知識,促進中外茶文化的交流。如今,在西湖風景區的虎跑、龍井、玉泉、吳山等處均恢復或新建了一批茶室,中外茶客慕名而至,常常座無虛席。杭州市內的不少品茗愛好者,往往於每日清晨乘車或騎自行車到虎跑等名泉裝取泉水,用以沖茶待客,或自飲品嘗,以取陶然之樂。鑒於品泉者日益增多,杭州新聞界曾經呼籲,應適當節制每日取水量,以保護古泉的自然水量及其久享盛名的清爽甘醇。「虎跑」還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濟公」歸葬的地方,「濟公殿」、「濟公塔院」坐落於此。近代藝術大師李叔同在此出家為僧,弘一法師紀念室也很引人關注。
Ⅲ 急需西湖資料
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面積 5.64平方公里,最大深度6.52米,平均深度1.21米。原為古海灣,錢塘江泥沙淤阻後形成。
西湖多數水域處於富營養狀態,小南湖和三潭內湖已接近富營養下限,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N、P超過正常值6~4倍;年平均水溫17.6℃,最高10月28.6℃,最低3月4.0℃,無湖冰;80年代初魚類有51種,分屬10目16科43屬,魚類來源有:(1)固有野雜魚;(2)錢塘江帶入魚類,(3)人工引進馴化的養殖魚種,養殖魚類成為優勢西湖最主要的放養魚種是鰱和鱅,兩者占總放養量的75%~80%;其次是鯽、河內鯽,其他養殖魚類還有團頭魴、細鱗鯝、圓吻鯝、以及鰻鱺等,為保護大型水生植物,停止放養草魚和青魚,西湖還有少量
西湖古稱錢塘湖,又名西子湖,形態為近於等軸的多邊形,湖面被孤山及蘇堤、白堤兩條人工堤分割為5個子湖區,子湖區間由橋孔連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摻混,造成各湖區水質差異,大部分徑流補給先進入西側3個子湖區,再進入外西湖;湖水總面積5.593km2,總容積1.10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97米;西湖底質是一種有機質含量特別高的湖沼相沉積,屬於粉砂質粘土或粉砂質亞粘土,最上層皆為藻骸腐泥層(黑色有機質粘土),中層泥炭層或沼澤土,最下層為基底粉砂層;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澗,主要補水河流為金沙澗、龍泓澗和長橋溪,泄流
西湖的美不僅在湖,也在於山。環繞西湖,西南有龍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煙霞嶺,大慈山、臨石山、南屏山、鳳凰山、吳山等,總稱南山。北面有靈隱山、北高峰、仙姑山、棲霞嶺、寶石山等,總稱北山。它們像眾心拱月一樣,捧出西湖這顆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遙相對峙,高插雲霄。
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圍繞西湖分布,有的就位於湖上: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勝,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勝景精華,所以無論杭州本地人還是外地山水客都津津樂道,先游為快。
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經過杭州市民及各地群眾積極參與評選,並由專家評選委員會反復斟酌後確定的,它們是:雲棲竹徑、滿隴桂雨、虎跑夢泉、龍井問茶、九溪煙樹、吳山天風、阮墩環碧、黃龍吐翠、玉皇飛雲、寶石流霞。
其它景點還有保俶挺秀、長橋舊月、古塔多情、湖濱綠廊、花圃爛漫、金沙風情、九里雲松、梅塢茶景、西山薈萃、太子野趣、植物王國、中山遺址、靈隱佛國、岳王墓廟。
西湖不但獨擅山水秀麗之美,林壑幽深之勝,而且還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自然、人文、歷史、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西湖古跡遍布,擁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5 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還有39處文物保護點和各類專題博物館點綴其中,為之增色,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游覽勝地。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是一首詩,一幅天然圖畫,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多年居住在這里的人還是匆匆而過的旅人,無不為這天下無雙的美景所傾倒。
陽春三月,鶯飛草長,蘇白兩堤,桃柳夾岸。兩邊是水波瀲灧,遊船點點,遠處是山色空濛,青黛含翠。此時走在堤上,你會被眼前的景色所驚嘆,心醉神馳。西湖的美景不是春天獨有,夏日裡接天蓮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後疏影橫斜的紅梅,更有那煙柳籠紗中的鶯啼,細雨迷濛中的樓台,無論你在何時來,都會領略到不同尋常的風采。
Ⅳ 虎跑夢泉、九溪十八澗、雷峰塔、六和塔、雲松書社、太子灣公園、杭州花圃這幾個地方有必要去嗎
第 1 天
坐火車到杭州火車站【城站】,出站坐7/K7路公交到斷橋站下車,步行至斷橋殘雪,漫步白堤,游孤山、浙江博物館,西泠印社,接著在中山公園碼頭上船游湖【45元】,游三潭印月,最後到岳湖碼頭上岸後,午餐,游麴院風荷公園及岳王廟【25元】、郭庄,後再坐7路到靈隱【45+30元】,遊玩後返回市區仍乘7路車到湖濱,在知味觀吃杭州名菜和小吃,夜觀西湖三公園音樂噴泉。
第 2 天
早晨沿湖游覽涌金門,至柳浪聞鶯,游畢依次到凈慈寺【10元】,雷峰塔【40元】、太子灣、蘇堤、花港觀魚、虎跑【15元】和六和塔【20元】,午餐。下午坐K4到西湖大道換60/K60到吳山廣場遊玩胡雪岩故居、清河坊仿古一條街,購物,吃小吃。
Ⅳ 虎跑公園裡面有什麼景點
虎跑公園位於西湖西南隅大慈山白鶴峰麓。公園的歷史可上溯至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寰中禪師(又名性空)在此建寺,初名廣福院。關於寺名的由來,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寰中禪師於南嶽童子寺出家後來杭州,看中此處景色佳美,便結庵於此,後因苦於無水而欲離去。夜得一夢,夢中有神人說:"南嶽童子泉當遣二虎移來",次日清晨果見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即時湧出。此後,泉即名"虎跑泉",此寺也被稱為"虎跑寺"。"虎跑夢泉"為新西湖十景之一。虎跑公園內景點眾多,尤以虎跑泉最為聞名,虎跑泉屬裂隙泉,是一種適於飲用,具有相當醫療保健功用的優質天然飲用礦泉水,與龍井茶葉並稱"西湖雙絕"。虎跑也是名人薈集之地,道濟、李叔同都曾在此留下了傳奇故事,公園內的濟公殿、濟公塔以及李叔同紀念館、弘一精舍均是為紀念他們而建。蘇東坡、貫雲石、袁宏道、高濂都在此題寫了流傳千古的詩文,康熙也曾三次遊玩虎跑,對虎跑泉偏愛有加。
1100餘年歷史綿延流傳,使虎跑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景點老化的現象也十分嚴重,自1985年整修至今,整個景區內木結構老建築的木構件霉爛及白蟻蛀蝕十分嚴重,木材面油漆及牆麵粉刷層嚴重脫落,已影響各建築正常使用功能及景區景觀,景區內基礎設施陳舊落後,配套不健全,排水不暢、線路老化,硬體設施等均已無法滿足現代景區要求,也與西湖的整體環境不相協調。2007年4月,為使老景區重新綻放光彩,對虎跑公園進行了保護整治。
此次保護整治工程以"突出生態、保護原貌、展示文化"為原則,以谷幽、林盛、溪清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名泉"、"名茶"為特色,突出"名僧"、"名人"文化內涵,目標是將虎跑公園打造成為集觀光、游覽、休憩、健身活動為主要功能的山地公園。整治工程內容包含景區老建築維修、配套基礎設施完善、水系整理及水景營造、人文景觀資源的挖掘與展示。整治總用地面積約13.12萬平方米,維修景區內主體老建築21處,建築面積約3800平方米;疏理整治水系面積近4000平方米;新增和調整綠化面積11.08萬平方米;整修道路、硬地10830平方米,整治後的虎跑集泉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於一景,再現了山水之勝、林壑之美。
環境整理及水景營造:整治後的虎跑公園擴大了游覽范圍,在集中突出"泉"、"虎"的主景前提下,使林、石、溪等自然素材與建築、雕塑等達到密切結合、渾然一體,成為整舊如舊、內容豐富、特色明顯的風景點。特別是對虎跑溪流的整治和水景的營造,是這次虎跑公園保護整治工程的亮點。工程不僅對徑旁的溪流進行梳理,還巧妙的運用了園林造景手法,使水面更大也更富有層次感,同時隨著地勢的變化,水面勾勒出不同形狀,自然地形成了跌水景觀,溪邊還設置了親水平台,滿足了遊客親近大自然的需求,形成了迎泉、戲泉、聽泉、贊泉、賞泉、試泉、夢泉、品泉等一系列景觀,讓虎跑泉不僅可看、可嘗,亦可聽、可玩。景區內還增設了一組由藝術大師韓美林先生根據虎跑公園歷史文化底蘊及周邊環境特點創作的藝術作品--"虎"雕塑,讓遊客更為生動形象的了解虎跑泉的典故。
虎跑史話館:2007年利用原有建築新建。該館以虎跑的重要歷史發展趨勢為主,介紹歷史上寺院的興衰和發展,展示了歷代諸多名人品虎跑泉、賞大慈景的情況,生動地再現了虎跑故有歷史面貌。"名寺、名僧"從唐代的開創、宋的衰落、明的擴建、清的發展一直延續到民國年間,將虎跑的脈絡,輝煌與低落一一清晰表現;"名人、名泉"展示了自南唐詩人成彥雄始,至後世諸多文人墨客如蘇軾、貫雲石、聶大年、康熙、乾隆描述虎跑的詩文。
此外,還對景區內的原有的泉文化展、李叔同紀念館、濟公殿、濟公塔院的文化陳設進行了調整,以多媒體、圖片、實物、雕塑等不同的表現形式加以展示,全面地介紹了虎跑的歷史沿革和文化積淀。進一步充實了文化內涵。
Ⅵ 描寫杭州虎跑的作文四百字
南通的名人 張謇 1894年,南通人張謇考中狀元,當上翰林院修撰,鑒於甲午戰敗,國事日非,為了實現「救貧」「 塞漏」的抱負,他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開始了「實業救國」的實踐,1895年,張謇集資50萬兩銀子,在通州的唐閘鎮創辦了南通的第一個近代工廠──大生紗廠(後改名大生一廠),以後,又陸續在崇明外沙(今啟東)久隆鎮創辦了大生二廠,在海門創辦了大生三廠,在城南創辦了大生副廠。並在呂四,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港口。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我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 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張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實業」的思想。在南通興辦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業。1902年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師范學校─ ─通州師范學校,接著,於1905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座民辦博物苑, 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范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後來,農、醫,紡三所學校合並成為南通學院。與此同時和稍後。還興辦了各種中、初級職業學校,短期講習班和特殊教育事業。如商業學校,銀行專修科、測繪專修科、工商補習學校,鍍鎳傳習所、蠶桑講習所,女工傳習所,伶工學社,盲啞學校等,城市建設按照一城三鎮的格局,開始成為長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蘇北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城鎮向資本主義的城市過渡。 沈壽 二十世紀初葉,以精美的綉品名震京華,載譽世界。她就是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喻為「針神」的沈壽。 沈壽,原名雪芝,字雪君,號雪宦、別號天香閣主人,一八七一年出生於江蘇吳縣閶門海宏坊一個古董商的家庭。父親沈椿,強習書史,研究鹽法,曾在浙江任鹽官。他酷愛文物,富有收藏,後來開了一個古董鋪。母親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從小便隨父親識字讀書。家藏的文物字畫,給她豐富的藝術董陶,撥動了雪芝心靈中美的琴弦。 蘇州的刺綉素負盛名。尤其是蘇州城外的木瀆一帶,幾乎家家養蠶,戶戶刺綉,堪為「蘇綉之鄉」,小時侯,雪芝常去那裡的外婆家,對奇妙的蘇綉藝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帶領下,七歲弄針,八歲學綉,開始了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刺綉生涯。雪芝天資聰穎,又好鑽研,學綉進步很快。起初,她綉些花草之類,主要是一些實用性綉品。後來就將家中收藏的名畫作為藍本,開始綉制藝術性作品。十六七歲,她便成了蘇州有名的刺綉能手。雪芝二十歲結婚,丈夫余覺(名冰臣,又名兆熊),淅江紹興人,後居蘇州。他出身書香世家,能書善畫,經濟條件也頗好。婚後夫妻倆一個以筆代針,一個以針代筆,畫綉相輔,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勞家務外,總是閉門刺綉,從不間斷。 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十月,是慈禧太後的七十壽辰。清政府諭令各地進貢壽禮。余覺得知消息後,聽從友人們的建議,決定綉壽屏進獻,他們從家藏古畫中選出《八仙上壽圖》和《無量壽佛圖》作為藍本,很快勾勒上稿,並請了幾位刺綉能手一齊趕制,雪芝在這些綉品上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見到《八仙上壽圖》和另外三幅《無量壽佛圖》,大加贊賞,稱為絕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勛外,還親筆書寫了「福」,「壽」,兩字,分贈余覺夫婦。從此,沈雪芝更名「沈壽」。 一九一四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女紅傳習所。沈壽應聘來到南通,擔任了所長兼教習,余覺則擔任了南通平民工場的經理。女紅傳習所起初附設在南通女子師范學校,後移到南通濠陽路,傳習所第一期招生二十餘人,以後逐年增加,學制也逐漸完善。所內設有速成班,普通班,美術班和研究班。 沈壽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刺綉藝術家,而且還是一位富有經驗的刺綉教育家。在教學中,她主張「外師造化」,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綉花卉,她就摘一朵鮮花插在綳架上,一面看一面綉。綉人物,她則要求把人的眼睛綉活,綉出人的精神,在沈壽的精心教誨下,南通女紅傳勻所培養了許多蘇綉人才。南通的綉品也逐步形成了「細」 「薄」「勻」「凈」的風格,在國內外打開了銷路。 沈壽在南通「授綉八年,勤誨無倦」(張謇語),不幸積勞成疾,張謇「懼其藝之不傳」,便在延清名醫為沈壽治病期間,徵得她的同意,親自動手記錄整理她的刺綉藝術經驗。沈壽在病體稍微好一點的情況下,邊回憶邊口述,歷經幾個月,終於寫成《雪宦綉譜》一書。張謇在綉譜的序言中說:「積數月而成此譜,且復問,且加審,且易稿,如是者再三,無一字不自謇書,實無一語不自壽出也。」由此可見,這本綉譜確實是沈壽四十年藝術實踐的結晶。此書分綉備,綉引、針法、綉要、綉品、綉德、綉節、綉通,共八章。從線與色的運用,刺綉的要點到藝人應有的品德修養,以至保健衛生,都有比較完整的闡述,堪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蘇綉藝術經驗的專門著作。 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八日,沈壽病歿於南通,終年四十八歲。根據沈壽生前的願望,張謇將她安葬於南通馬鞍山墓地,墓門石額上鐫刻著張謇的楷書「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墓後立碑,碑陽鐫刻著張謇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碑陰雕刻著沈壽遺像。大師已去,藝術長存,她的精美綉品長留人間,至今仍熠熠生輝。在北京、南京、上海、蘇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館都收藏有沈壽的綉品,當人們看到她綉的《八仙上壽圖》、《耶穌像》、《倍克像》、《無量壽佛》、《萬年青》、《花鳥冊頁》、《生肖像》、《觀音像》、《文蛤圖》、《柳燕圖》時,無不為之傾倒,驚嘆這位蘇綉大師,以其超人的智慧,靈巧的綉手終於把傳統的蘇綉工藝提高到了更為絢麗神奇的藝術境界。
Ⅶ 虎跑泉是怎麼來的
虎跑泉,在浙江杭州市西南大慈山白鶴峰下慧禪寺(俗稱虎跑寺)側院內,距市區約5公里。這虎跑泉的來歷,還有一個饒有興味的神話傳說呢。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高僧寰 中(亦名性空)來此,喜歡這里風景靈秀,便住了下來。後來。因為附近沒有水源,他准備遷往別處。一夜忽然夢見神人告訴他說:「南嶽有一童子泉,當遣二虎將其搬到這里來。」第二天,他果然看見二虎跑(刨)地作地穴,清澈的泉水隨即湧出,故名為虎跑泉。張以寧在題泉聯中,亦給虎跑泉蒙上一層宗教與神密的色彩。
原來,這虎跑泉是從大慈山後斷層陡壁砂岩、石英砂中滲出,據測定流量為43.2--86.4立方米/日。泉水晶瑩甘冽,居西湖諸泉之首,和龍井泉一起並譽為「天下第三泉」。
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後合為二池。在主池泉邊石龕內的石床上,寰中正在頭枕右手小臂人側身卧睡,神態安靜慈善,那種靜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頗如一副聯語所雲:
夢熟五更天幾許鍾聲敲不破
神遊三寶地半空雲影去無蹤
同時,栩栩如生的兩只老虎正從石龕右側向入睡的高僧走來,形象亦十分生動逼真。這組「夢虎圖」浮雕寓神仙給寰中托夢,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來南嶽清泉之典。「虎移泉眼至南嶽童子;歷百千萬劫留此真源。」----這副虎跑寺楹聯也是寫的這個神話故事,只是更具有佛教寓意。
「龍井茶葉虎跑水」,被譽為西湖雙絕。古往今來,凡是來杭州游歷的人們,無不以能身臨其境品嘗一下以虎跑甘泉之水沖泡的西湖龍井之茶為快事。歷代的詩人們留下了許多贊美虎跑泉水的詩篇。如蘇東坡有:「道人不惜階前水,借天與匏尊自在償。」清代詩人黃景仁(1749--1783)在《虎跑泉》一詩中有雲:「問水何方來?南嶽幾千里。龍象一帖然,天人共歡喜。」詩人是根據傳說,說虎跑泉水是從南嶽衡山由仙童化虎搬運而來,缺水的大慈山忽有清泉湧出,天上人間都為之歡呼贊嘆。亦贊揚高僧開山引泉,造福蒼生功德。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旅遊業的方興未艾,也推動了杭州茶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杭州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茶葉博物館,藉以弘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優秀遺產,普及茶葉科學知識,促進中外茶文化的交流。如今,在西湖風景區的虎跑、龍井、玉泉、吳山等處均恢復或新建了一批茶室,中外茶客慕名而至,常常座無虛席。杭州市內的不少品茗愛好者,往往於每日清晨乘車或騎自行車到虎跑等名泉裝取泉水,用以沖茶待客,或自飲品嘗,以取陶然之樂。鑒於品泉者日益增多,杭州新聞界曾經呼籲,應適當節制每日取水量,以保護古泉的自然水量及其久享盛名的清爽甘醇。「虎跑」還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濟公」歸葬的地方,「濟公殿」、「濟公塔院」坐落於此。近代藝術大師李叔同在此出家為僧,弘一法師紀念室也很引人關注。
虎跑泉有天下第三泉之稱,第一泉為鎮江金山中泠泉,第二泉為無錫惠山的惠泉。虎跑泉水質甘冽醇厚,與龍井茶葉合稱西湖雙絕,有「龍井茶葉虎跑水」之美譽。
【歷史】
虎跑寺本名定慧寺,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師所建。憲宗賜號曰廣福院。大中八年改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加「定慧」二字。宋末毀。元大德七年重建。又毀。明正德十四年,寶掌禪師重建。嘉靖十九年又毀。二十四年,山西僧永果再造。今人皆以泉名其寺雲。先是,性空師為蒲坂盧氏子,得法於百丈海,來游此山,樂其靈氣郁盤,棲禪其中。苦於無水,意欲他徙。夢神人語曰:「師毋患水,南嶽有童子泉,當遣二虎驅來。」翼日,果見二虎跑地出泉,清香甘冽。大師遂留。明洪武十一年,學士宋濂朝京,道山下。主僧邀濂觀泉,寺僧披衣同舉梵咒,泉觱沸而出,空中雪舞。濂心異之,為作銘以記。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擔。寺中有調水符,取以為驗。
蘇軾《虎跑泉》詩:
亭亭石榻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
虎移泉眼趨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
至今遊人灌濯罷,卧聽空階環玞響。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
袁宏道《虎跑泉》詩:
竹林松澗凈無塵,僧老當知寺亦貧。
飢鳥共分香積米,枯枝常足道人薪。
碑頭字識開山偈,爐里灰寒護法神。
汲取清泉三四盞,芽茶烹得與嘗新。
Ⅷ 虎跑泉的地貌
這虎跑泉是從大慈山後斷層陡壁砂岩、石英砂中滲出,據測定流量為43.2--86.4立方米。
虎跑泉是一個兩尺見方的泉眼,清澈明凈的泉水,從山 岩石幡間汩汩湧出,泉後壁刻著虎跑泉三個大字,為西蜀 書法家譚道一的手跡,筆法蒼勁,功力深厚。泉前有一方池, 四周環以石欄:池中疊置山石,傍以蒼松,間以花卉,宛若盆 景。遊人在此,坐石可以品泉,憑欄可以觀花,怡情悅性,雅興倍增。
泉水晶瑩甘冽,居西湖諸泉之首,和龍井泉一起並譽為「天下第三泉」。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後合為二池。在主池泉邊石龕內的石床上,寰中正在頭枕右手小臂人側身卧睡,神態安靜慈善,那種靜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頗如一副聯語所雲:
夢熟五更天幾許鍾聲敲不破,
神遊三寶地半空雲影去無蹤。
同時,栩栩如生的兩只老虎正從石龕右側向入睡的高僧走來,形象亦十分生動逼真。這組「夢虎圖」浮雕寓神仙給寰中托夢,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來南嶽清泉之典。「虎移泉眼至南嶽童子;歷百千萬劫留此真源。」----這副虎跑寺楹聯也是寫的這個神話故事,只是更具有佛教寓意。
Ⅸ 自然景觀資料
中文名稱:
自然景觀
英文名稱:
natural
landscape
定義1:
景觀自然要素相互聯系形成的自然綜專合體,是文屬化景觀形成的基礎。
所屬學科:
地理學(一級學科)
;自然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
天然的很少受到人類活動干擾影響的原始景觀。
所屬學科:
生態學(一級學科)
;景觀生態學(二級學科)
自然景觀(natural
landscape)
天然景觀和人為景觀的自然方面的總稱。天然景觀是只受到人類間接、輕微或偶爾影響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景觀,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護區等。人為景觀是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使自然面貌發生明顯變化的景觀,如鄉村、工礦、城鎮等地區。人為景觀又稱為文化景觀,它雖然是人類作用和影響的產物,但發展規律卻服從於自然規律,必須按自然規律去建設和管理,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自然景觀涵義中的人為景觀不包括其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特徵。
Ⅹ 什麼是虎跑泉水
虎跑泉,在浙江杭州市西南大慈山白鶴峰下慧禪寺(俗稱虎跑寺)側院內,距市區約5公里。這虎跑泉的來歷,還有一個饒有興味的神話傳說呢。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高僧寰 中(亦名性空)來此,喜歡這里風景靈秀,便住了下來。後來。因為附近沒有水源,他准備遷往別處。一夜忽然夢見神人告訴他說:「南嶽有一童子泉,當遣二虎將其搬到這里來。」第二天,他果然看見二虎跑(刨)地作地穴,清澈的泉水隨即湧出,故名為虎跑泉。張以寧在題泉聯中,亦給虎跑泉蒙上一層宗教與神密的色彩。
原來,這虎跑泉是從大慈山後斷層陡壁砂岩、石英砂中滲出,據測定流量為43.2--86.4立方米/日。泉水晶瑩甘冽,居西湖諸泉之首,和龍井泉一起並譽為「天下第三泉」。
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後合為二池。在主池泉邊石龕內的石床上,寰中正在頭枕右手小臂人側身卧睡,神態安靜慈善,那種靜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頗如一副聯語所雲:
夢熟五更天幾許鍾聲敲不破
神遊三寶地半空雲影去無蹤
同時,栩栩如生的兩只老虎正從石龕右側向入睡的高僧走來,形象亦十分生動逼真。這組「夢虎圖」浮雕寓神仙給寰中托夢,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來南嶽清泉之典。「虎移泉眼至南嶽童子;歷百千萬劫留此真源。」----這副虎跑寺楹聯也是寫的這個神話故事,只是更具有佛教寓意。
「龍井茶葉虎跑水」,被譽為西湖雙絕。古往今來,凡是來杭州游歷的人們,無不以能身臨其境品嘗一下以虎跑甘泉之水沖泡的西湖龍井之茶為快事。歷代的詩人們留下了許多贊美虎跑泉水的詩篇。如蘇東坡有:「道人不惜階前水,借天與匏尊自在償。」清代詩人黃景仁(1749--1783)在《虎跑泉》一詩中有雲:「問水何方來?南嶽幾千里。龍象一帖然,天人共歡喜。」詩人是根據傳說,說虎跑泉水是從南嶽衡山由仙童化虎搬運而來,缺水的大慈山忽有清泉湧出,天上人間都為之歡呼贊嘆。亦贊揚高僧開山引泉,造福蒼生功德。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旅遊業的方興未艾,也推動了杭州茶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杭州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茶葉博物館,藉以弘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優秀遺產,普及茶葉科學知識,促進中外茶文化的交流。如今,在西湖風景區的虎跑、龍井、玉泉、吳山等處均恢復或新建了一批茶室,中外茶客慕名而至,常常座無虛席。杭州市內的不少品茗愛好者,往往於每日清晨乘車或騎自行車到虎跑等名泉裝取泉水,用以沖茶待客,或自飲品嘗,以取陶然之樂。鑒於品泉者日益增多,杭州新聞界曾經呼籲,應適當節制每日取水量,以保護古泉的自然水量及其久享盛名的清爽甘醇。「虎跑」還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濟公」歸葬的地方,「濟公殿」、「濟公塔院」坐落於此。近代藝術大師李叔同在此出家為僧,弘一法師紀念室也很引人關注。
【歷史】
虎跑寺本名定慧寺,唐元和十四年性空師所建。憲宗賜號曰廣福院。大中八年改大慈寺,僖宗乾符三年加「定慧」二字。宋末毀。元大德七年重建。又毀。明正德十四年,寶掌禪師重建。嘉靖十九年又毀。二十四年,山西僧永果再造。今人皆以泉名其寺雲。先是,性空師為蒲坂盧氏子,得法於百丈海,來游此山,樂其靈氣郁盤,棲禪其中。苦於無水,意欲他徙。夢神人語曰:「師毋患水,南嶽有童子泉,當遣二虎驅來。」翼日,果見二虎跑地出泉,清香甘冽。大師遂留。明洪武十一年,學士宋濂朝京,道山下。主僧邀濂觀泉,寺僧披衣同舉梵咒,泉觱沸而出,空中雪舞。濂心異之,為作銘以記。城中好事者取以烹茶,日去千擔。寺中有調水符,取以為驗。
蘇軾《虎跑泉》詩:
亭亭石榻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
虎移泉眼趨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
至今遊人灌濯罷,卧聽空階環玞響。
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
袁宏道《虎跑泉》詩:
竹林松澗凈無塵,僧老當知寺亦貧。
飢鳥共分香積米,枯枝常足道人薪。
碑頭字識開山偈,爐里灰寒護法神。
汲取清泉三四盞,芽茶烹得與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