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瘋插花芯

瘋插花芯

發布時間: 2022-01-16 09:35:29

㈠ 關於插花藝術賞析的論文

第一章 插花概況

第一節 禮儀插花概述
一、 用於各種慶典儀式(圖、8)、迎來送往(圖7),婚喪嫁娶(圖9),探親訪友等到社交禮儀活動的插花,稱為商業禮儀插花,簡稱禮儀插花。其主要是用途有:
(1)表達情意;
(2)渲染喜慶;
(3)慰藉或懷念等氣氛。

圖6 圖7
二、 商品禮儀插花特點:(圖6、7)
1、 造型整齊、簡潔;
2、 色彩艷麗明快;
3、 體量較大,花材量多;
4、 插制較為整齊,繁密;
5、 花材花形規整,不宜過分碩大粗厚,也不宜纖細凌亂。

圖8 圖9
注意:製作禮儀插花還需要了解各國,各地,各民族的習俗與忌諱,以便選擇適宜的花材種類、色彩與插花造型。

第二節 插花常用工具與其輔材

一 常用工具(圖10):
(1)剪刀:長刀剪、尖嘴剪、日本花道專用剪;
(2)刀:彎頭花藝刀、平頭花藝刀、折刀;
(3)金屬網:用於插花的骨架;

圖10
(4)雞籠網:主要用於插花的容器口處,固定用材用;
(5)花泥用的插花扦:用於插花的容器中固定花泥用;
(6)膠水:用於固定劍山和插扦;
(7)金屬絲:用於固定花莖用;
(8)防水膠帶:往容器里固定花泥時使用的強力膠帶;
(9)花卉用紙帶:綠膠帶;
(10)鋁絲、銅絲:作為花環芯材;
(11)透明膠帶:有寬、窄之分;
(12)緞帶:綵帶;
(13)酒椰纖維:屬於植物纖維,作於捆挷;
(14)金色金屬絲:裝飾金屬絲;
(15)花環金屬絲;
(16)蠟燭;
(17)插扦:用於固定蠟燭;
(18)紙皮金屬絲:(天然色);
(19)鋸;
(20)花泥鋸;
(21)劍山;
(22)截斷刀(工具刀);
(23)鋼絲鉗:剪斷金屬絲用;
(24)尖咀鉗子;
(25)小剪刀;
(26)膠水槍;
(27)花泥;
(28)亞硫酸氫鹽球:覆蓋花泥用;
(29)薄地底:苔鮮;
(30)水苔鮮:保水性好。
二 常用輔材:
(1)包裝紙(圖11)
A玻璃紙: B麻絡水紙; C印花紙; D折染紙; E 浮染紙; F瓦楞紙; G雙色皺紋紙; H日本印花紙; I柳染紙; J雲龍紙。

圖11
(2)緞帶:有塑料、布質、紙質的質地。
A紙繩、B嵌絲緞帶、C紗質、D塑料緞帶、E絲質、F布質
(3)包裝繩:有金屬、布、絲等質地。
三 插花器具:插花器具聚多,除燒陶、玻璃、金屬和植物枝葉編織的籃筐以及塑料制等普通器具之外,還用日常用具如:貝殼、鹽罐等。
(1)基本容器:小缽、小罐、小杯等長條形和圓形線盤、有腳的水盤,滿足花枝下垂掛下來的細高筒形花器。
材質:不局限於燒陶,凡是來源豐富而且堅固的製品都可使用。
(2)其他造型的容器:容器形狀、色彩、材質是否與花藝設計
題相吻合、比例是否適稱是不可忽視的。
A陶瓷器:種類多、形狀多但石粉製作瓷器敲擊發出的是金屬聲,用粘土製作品敲擊的聲音發啞。
B赤土陶器:用專陶土低溫燒制而成的,用作花藝容器時,一般內壁都有防水層,材質較脆小心使用。
C金屬容器:鐵、銅、銀都有悠久的歷史,給人視覺上厚重感。
D籃筐:形狀多樣多為竹、藤等植物器官編成。
E塑料容器;最新的塑料容器不但品質好,而且非常普遍,體輕而不易打破,價格便宜。
F玻璃器皿:多為透明的,所以要注意處理花莖,水也得保持清
潔。
四 花束包裝材料
A絲帶, B魔帶、紙亞龍貼布、珠鏈、拉菲草, C金粉、天發絲、日本珠針, D心插, E香包, F 綵帶, G花籃卡, H剪刀、緞帶刷、卷邊機、鐵絲, I布娃娃、各種小球珠等。

第三節 學習插花的方法

學習插花和學習其它藝術形式一樣,有淺入深,循序漸進,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過程如下:
⑴認識花材名稱→⑵了解花的形態→⑶了解各種花材生長自然環境→⑷學習插花美學構圖原理→⑸臨摹規范優秀作品→⑹把作品組合創作成新作品→⑺學習各種花卉在插花中的使用→⑻創作有個性的作品。
(1)--⑸是初學階段初學者應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反復的過程; ⑹--⑺是中級階段可加入個人的手法變法,在這一階段中要不斷思索; ⑻是提高階段要在花卉選擇,配置,花器選擇方面要加強,並且要對各種手法溶匯貫通。
插花體會:
1、要肯花時間;
2、要肯練習(光看不練是不會提高,光練不看是不會進步的);
3、要經常給自己充電;
4、要時常激勵自己製作思維。

第二章 插花基本理論
第一節 插花基本知識
一插花材料:
狹義概念:具有觀賞價值的,具有色彩的花朵。
廣意概念:
1、物質:植物根、莖、葉、花、果以及輕工材料;
2、精神:創作者的精神、感情、思維變化。
所以插花藝術是由物質和精神集中於一體的藝術品,有時間性(短暫性)的藝術品。
二 花材按花卉形態分類如下(圖12、13、14):

圖12 圖13
(1) 線狀花材:具有長狀花序序,肉穗花序的植物,穗狀花如:劍蘭(唐菖蒲)、晚香玉、金魚草、綉線菊、紫羅蘭、蛇鞭菊、貝殼草、飛燕草等
(2) 團塊狀花材:以獨立的單體花枝形象出現,花形固定而厚實如:玫瑰、現代月季、香石竹(康乃馨、大丁)菊花、扶朗花(非洲菊)、鬱金香、翠菊、向日葵、芍葯等。
(3) 異狀花材:富有個性的形態花材,是具有特殊的造型.如:鶴望蘭(天堂鳥)、帝王花、皇後花、紅掌、火鶴花、百合、雞冠花、黃金鳥等。
(4) 散狀花材:花形小而碎,密集形成、有的聚成傘狀具有花多、小、密的特點,如:滿天星、情人草、勿忘我、小菊花、孔雀草、一支黃花(黃鶯)、蕾絲。
觀葉花卉(圖15、16):具有觀賞價值,同時也具有耐脫水性強的葉片,可分為線狀葉、塊狀葉、異形葉、填充葉、羽狀
圖14 圖15 圖16
藤狀葉等。
A、線狀葉:葉形狹長,具有飄逸造型:熊草、龍血葉、虎尾蘭葉、劍葉、剛草等;
B、塊狀葉:具有較大的展面如:蔓綠絨(小天使)、黃金葛、綠蘿、星點木、花葉芋、富貴竹等;
C、異形葉:特異形狀和光彩奪目色彩:龜背葉、變葉木、楓葉、八角金盤等;
D、填充葉:以烘托陪襯為主的小形葉或叢生葉具有葉多、密小的特點如:文竹、武竹、黃金側柏、蓬萊松、高山積雪、石松、七里香、南洋杉等;
E、羽狀葉:如蘇鐵葉、美麗針、散尾葉、排骨草等;
F、藤狀葉:天門冬、常春藤等葉片。
葉片在插花中是作背景,打底(襯底)填充作線條、做造型等應用。特別是現代藝術插花更不要忽略了葉片作用,花材及葉片與花的本身選擇時注意其本身花材的剛性材質、形態、色彩。
三 花藝與花材(圖17、18)
(一)、市場上常見花材:唐菖蒲、香石竹、月季、菊花其它花材主要以當地市場的材料和葉為主如:
1、紐西蘭:海芋(白色)還有橙色、紅色、粉色、金色、黃色、等鑽石百合是紐西蘭的又一款新寵兒,還有飛燕草、八仙花等;
2、澳洲:帝王花、公主花、袋鼠花、木百合、澳洲梅、銀樺等;

圖17 圖18
3、東南亞:石斛蘭、嘉蘭、卡特蘭、拖鞋蘭等;
4、台灣:蝴蝶蘭、安祖花(紅、粉、綠、白、綠白、綠紅);
5、南美熱帶區:蠍尾蕉;
6、中國:大花蕙蘭、乳茄等;
(二)、市場新品種:洋水仙、尾穗莧、草原龍膽、貝殼花、豬籠草、芍葯、八仙花、氣球棉、宮燈花、風鈴草、小茴香、蕾絲花、夕霧草、連翹、水龍珠、菠蘿花、山歸來、大莎草、孔雀藺、木賊、熊草、鋼草、草葉蕨、星點木、烏巢蕨、竹芋、高山積雪、闊葉武竹、銀荷葉、富貴竹、沙巴葉、巴西木。

㈡ 求插花相關的知識,越詳細越好。

插花(flower arrangement)chā huā起源於佛教中的供花。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並且不是隨便亂插的,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一種主題,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所以,插花是一門藝術,同雕塑、盆景、造園、建築等一樣,均屬於造型藝術的范疇。簡言之,插花即指將剪切下來的植物之枝、葉、花、果作為素材,經過一定的技術(修剪、整枝、彎曲等)和藝術(構思、造型設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緻美麗、富有詩情畫意、能再現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藝術品,故稱其為插花藝術。插花看似簡單容易,然而要真正插成一件好的作品卻並非易事。因為它既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也不是簡單的造型,而是要求以形傳神,形神兼備,以情動人,溶生活、知識、藝術為一體的一種藝術創作活動。國內外插花界的朋友們都認為,插花是用心來創作花型,用花型來表達心態的一門造型藝術。

在我國插花曲歷史源遠流長,發展至今、巳為人們曰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並不是一定要選用名貴的花材、高價的花器。一般看來並不起眼的綠葉,一個花蕾,甚至路邊的野花野草常見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優秀作品來。使觀賞者在心靈上產失共鳴的是創作者唯一的目的、如果不能產生共鳴那麼這件作品也就失擊了觀賞價值。具體地說、即插花作品在視覺上首先要立即引起一種感觀和情感上的自然反應,如果未能立刻產生反應,那麼擺在眼前的這些花材將無法吸引觀者的目光。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觀賞者情感產生反應的要素有三點:一是創意[或稱立意)、指的是表達什麼主題,應選什公花材;二是構思(或稱構圖),指的是這些花材怎樣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現出各自的美:三是插器,指的是與創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三者有機配合,作品便會給人以美的享受。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要有一個與之相協調的環境,插花作品與環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裝飾需依環境及場合的性質而定,不同場合和對象要用不同的花材。如盛大集會商廈、酒樓開業,以及宴會廳等隆重場合的喜慶用花,花材色彩要鮮艷奪目,花形碩大,以展示熱鬧、有氣派:反之,哀悼場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凈如白色、黃色花材,籍以寄託哀思。應用插花來烘托氣氛、渲染環境,能起到畫太點睛的作用。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插花藝術對中國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視為一個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為主要素材,在瓶、盤、碗、缸、筒、籃、盆等七大花器內造化天地無窮奧妙的一種盆景類的花卉藝術,其表現方式頗為雅緻,令人把玩,愛不釋手。

插花,顧名思義,即指將剪切下來的植物之枝、葉、花、果作為素材,經過一定的技術(修剪、整枝、彎曲等)和藝術(構思、造型、設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製完美、富有詩情畫意,能再現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藝術品。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 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插花既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也不是簡單的造型,而是要求以形傳神,形神兼備,以情動人,溶生活、知識、藝術為一體的一種藝術創作活動。 現代藝術插花不過分要求花材的種類和數量的搭配,但十分強調每種花材的色調、姿態和神韻之美。用一種花材構圖,也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不同的構圖以及與不同花材花器的組合,達到的效果則是完全不同的,這也就是藝術插花的表現力。

藝術插花最講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對花材和花器的選擇幾乎沒有限制。插花構圖注重立體感和空間感,要留空白,以給人想像的餘地。藝術插花通過搭配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組織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藝術品。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是由於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間,進行藝術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復,也不是對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經過作者精心創作,具有獨特個性和表現力的作品。藝術插花的作者,須善於觀察自然,敏銳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間,積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豐富語匯,具備一定的美學理論基礎知識,熟悉繪畫音樂,這樣才能不斷地創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插花的各種知識

■花的藝術風格分類:

(1)西方式插花,也稱歐式插花,它的特點是注重花材外形,追求塊面和群體的藝術魅力,作品簡潔、大方、凝練,構圖多以對稱式、均齊式出現,色彩艷麗濃厚,花材種類多,用量大,表現出熱情奔放、雍容華貴、端莊大方的風格。

(2)東方式插花,以我國和日本為代表。選用花材簡練,以姿為美,善於利用花材的自然形態和所表達的意境美,並注重季節的感受,以線條的造型為主,多為平衡式構圖,以姿態的奇特、優美而取勝。

(3)自由式插花,受當今世界各國出現的各種派別如寫實派、抽象派、未來派等等派別的影響,選材、構思、造型更加廣泛自由。特別強調裝飾性、特殊性,更具時代感和生命力。

■插花的構圖形式:

傳統插花最基本的構圖形式有兩種:

(1)對稱式或均齊式:對稱式往往以中軸線為准,向左右插入等形、等量、等色的花葉形成的構圖形式,如扇形、三角形似孔雀開屏的形態;均齊式也以中軸線為准,向左右前後插入等形、等量、等色的花葉形成的構圖形式,似塔型、半園型。

(2)平衡式:依中軸線中心點配置不等型而等量的花、枝、葉的構圖形式。此種形式構圖形態多樣,多採取花、枝、葉的大小、高低、疏密等手段進行變化,一般跟著感覺走,將等量花材進行插入。 插花的素材可以是從店裡買回來的鮮花,也可以是野外采來的野花野草,巧妙搭配,精心編排,心情美然。

■插花的步驟:

(1)修剪:首先要去掉花卉的殘枝敗葉,根據不同式樣,進行長短剪裁,根據構圖的需要進行彎曲處理(為了延長水養時間,適合水中剪取)。

(2)固定:為了讓花卉姿態按照你的設想進行,一般在花器的瓶口處,按照瓶口直徑長度,取兩段較粗枝幹,十字交叉於瓶口處進行固定。專業插花,還要彩花插、花泥、鋁絲等工具進行固定。

(3)插序:一般容易先插花後插葉,這樣容易在插葉的時候將花的高度降低。正確的插序應該是選材、選插襯景葉、插擺花。

㈢ 插花相關知識

插 花 藝 術
此款花藝作品以竹筒為花器,運用了群環組合的花藝表現手法,既體現了東方傳統的線條藝術美感和內涵意境,又展現出現代時尚與張揚的個性。帶有民族氣息的竹製花筒,雖然不夠精美,卻足能表達樸素的自然美。在傳統插花中,竹筒一直受到青睞,《清異錄》說:「李後主每春盛……並作隔筒,密插雜花……」。至宋代更為講究,春季花展時,即以『湘筒』貯花。作者在配置作品造型時,獨辟蹊徑,選擇與竹筒色感相近的紐西蘭麻,構成環形聯合體。葉芯群環是一種現代花藝的表現手法,以竹筒為支架平鋪展示,如雲霧在高矗的山中繚繞,給人虛幻朦朧的效果,又似中國古典園林中的花格窗,產生典雅、幽靜的意境。紅色的蘭花有漂亮的線條造型,將其向一側斜逸而出,創造出線條的變化,並與其它花材構成點線面的組合。視覺中心的焦點位,用了些許花毛茛。

開課日期:
循環授課,每節課均完整的教授兩個獨具創意的花藝作品。

每周二、四晚7:00到9:00
周六上午9:00到11點

10月15 日(周六上午)正式開課
課程簡介:
辦公、家居、節日、餐會花藝等,豐富生活情趣、改善家居環境、調節心情,讓花藝給每天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感覺每次上完課,都可將自己親手製作的花藝作品帶回家。
插花溯源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

中國式插花 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 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 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 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 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 東方式插花崇尚自然,講究優美的線條和自然的姿態.其構圖布局高低錯落,俯仰呼應,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暢.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有直立,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

日本式插花 西元六世紀時,日本天皇派特使(相當與今日的外交官)小野妹子到中國做文化交流親善訪問,他回日本時帶了很多中國的字畫、雕刻、文學、戲劇還有園藝及供佛的瓶花等。 小野妹子是一位出家人,住在京都六角堂小池塘旁的頂法寺,日本第一個插花作品即在此完成。從此日本有了插花學校的興起。名稱叫做[池坊]乃源於池旁之意。[池坊]是日本最古老原始的插花學校,現在的負責人是池坊第四十五代---池坊專永先生。

西洋式插花 西洋式插花起源於地中海沿岸的西方插花,早在公元2000年時尼羅河文化時期。從古希臘直到羅馬後期,經歷了中世紀的文化停止時期,十四至十六世紀才奠定了現代西洋式插花的基礎。 西洋插花與中國式和日式插花相比較強調實用和設計理念,一般較能融入生活之中,達到日常生活的裝飾效果。
出自http://www.s.gvk.cn/chy.htm

㈣ 描寫插花意境的句子

描寫「插花」的句子:

1. 月季花的花瓣姿態萬千。有的藏而不露,想睡眠中的專嬰兒;有的半開半屬合,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迎風吐艷,就像牡丹的「縮小版」。而有的凋謝了,但花芯卻像軍人一般挺立枝頭。月季的花芯綴滿了黃色的小顆粒,著幽雅的香氣就是從這兒散發出來的,只要聞上一聞,便能心曠神怡。遠遠望去,一朵朵月季花就像是一群孩童正摟著媽媽的脖子撒嬌呢。

2. 春風微盪之中,那花瓣像銀色的霜花,像透明的玉屑.像水洗的胭脂。

3. 太陽花只有在見到太陽時才開花,每天太陽從東方徐徐升起時,太陽花們就爭先恐後地張開塔門的一張張笑臉。微風吹去,太陽花「搖頭晃腦」似乎在念詩,又似乎向行人點頭。太陽花的花骨朵兒是紅色的,形狀有黃豆般的大小,和其它的花骨朵不同,短短的、圓圓的,看上去非常可愛。

4. 面對那樣的艷麗和芬芳。我摸了一下它的花瓣,光滑柔嫩,花枝絢麗多彩、亭亭玉立,紅的似火,粉的如霞,一朵朵挺立在綠色的枝葉上,任陽光在絢麗的花朵上撫過,這時候,在我的眼裡,月季花就像一個穿著紅色衣裙的小泵娘,在綠葉中翩翩起舞。

㈤ 插花培訓就業前景怎麼樣

很多想學花藝的朋友們有一部分並不明白自己學花藝有什麼打算,就版是純屬喜歡。但絕權大部分朋友很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比如去店裡當花藝師,開花店或者有的當花藝老師。所以目的不同,自然最終學習的結果也是不相同噠。

那麼學習花藝師到底前景怎麼樣呢。首先我們知道花藝在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注重精神上的享受,而花藝作為美好的代表,也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親睞,逢年過節,送花議已成為了普遍現象,送其他禮物就顯得特別俗氣,除非剛需的。花藝有效的粘結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傳遞了彼此的祝福和愛意,所以不難發現,一到三八節,母親節,兒童節,情人節,父親節,教師節以及聖誕節,這些特別的節日,花店是忙的不可開交,銷售額更是瘋漲,因為一到節日,花材隨著市場的需求有的真的是超出了平日價格的好幾倍,自然每幅作品都會比平日昂貴,但是人們並不會因為價格高而放棄購買,隨意花多少錢的都有。所以市場所需,花藝師自然成了不可缺少的,各花店招全職的兼職的到處都是。那麼找工作並不是難事。所以花藝師的前景很好的。

㈥ 鮮花芯還沒干透,能放進相框嘛

鮮花芯還沒干透,是不能放進相框。鮮花一般放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做成乾花了,根據枝條含水量不同,完全乾透的時間也不同,如果是在夏季的話,溫度比較高水分蒸發的速度比較快。

鮮花的插花方法:

1.在花莖桿的底部約1寸的位置以45°斜角剪掉:這會立即增加水對莖桿表面的攝入量,鮮花的花朵和葉子會因此吸收更多的水分而更加飽滿旺盛。

2.挑選一個你喜歡的茶杯當做花瓶:不要完全剪掉鮮花的莖桿,保留放在茶杯合適的尺寸,使用一個橡皮筋把這些花捆成一束,這樣它們出來的花造型更整體,也更容易換水。

3.如果你想讓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馬上開花,可以使用溫水熱水交替的方法:首先如第一點的方法切割花的莖桿,然後把花放在一個裝滿溫水的玻璃瓶里。一分鍾後,將花移到一個裝滿冷水的花瓶,20分鍾後花兒會開放它們的最大尺寸。

4. 伏特加和糖的混合物可以延長花期:在花瓶里添加幾滴伏特加和一茶匙白糖,可延遲花朵萎蔫。當花兒帶著一張悲傷的臉的時候,一杯伏特加添加到水裡,它的莖桿將再次筆挺大概一兩天。

5.在漂亮的甜品杯中展示多肉植物:可愛的多肉植物養在甜品杯感覺甜美又別致!只需要簡單填滿盆栽土,然後用裝有自來水的噴霧瓶來噴土壤。

將多肉植物安置在這些被滋潤的土壤表層,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將開始長出根。一定要每周一次用噴霧瓶均勻的噴土壤,直到表面的土壤看起來是濕潤的。

6.用冰塊來澆蝴蝶蘭,對它來說是最完美的滋養:確認你的蝴蝶蘭使用的是陶土花盆,每周將一個冰塊放在盆栽土表層。對於較大的花,每周使用兩個冰塊。隨著冰塊慢慢融化,冰水緩慢滴入蝴蝶蘭土壤,這樣它便不會因為爛根而死。

7.如果你的花瓶瓶身較淺,可用薄的透明膠帶在花瓶瓶口的位置貼成一個透明網架,這樣可使你的鮮花固定在淺水位。

首先插入大而飽滿的花,因為它們會佔用大部分的花瓶空間;接下來,使用中等大小的花朵填補剩餘的孔位,最後用最小的花來填補餘下的縫隙。

8.創造一個清新美麗的水果花瓶:找到兩個適合的透明花瓶:將其中一個較小花瓶放置在另一個花瓶之中,兩個花瓶之間的空隙需要約1-1.5cm的空間,將切片檸檬滑入這一空隙之中,然後填補這一空間的水。最後把正當季的花放置在中間的花瓶中。

9.乾燥花倒掛創造涼爽的空間:如果你想保存你喜歡的花做一束花環,最好的方法是:在鮮花鮮艷的時候將的莖桿纏繞並用絲帶捆住兩端,掛在相框架或者鑰匙架的一角,這也是讓人感覺神清氣爽的室內裝飾品。

10.花一枚硬幣便可保持花瓶水新鮮了:這里介紹一個小竅門:銅幣可作為酸化劑放在花瓶中,這有助於防止真菌或細菌滋長。

㈦ 插花花藝作品《怒放的生命》有哪些花材

曼陀羅花又名醉心花、狗核桃、醉仙桃、瘋茄兒、南洋金花、山茄子、鳳茄花。英文名,拉丁文學名Daturastramonium。源產於印度。曼陀羅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低緯度地區可長成亞灌木,生於荒地、旱地、宅旁、向陽山坡、林緣、草地。株高一般都在50厘米到200厘米之間,根部已經木質化。曼陀羅花單葉互生,上部呈對生狀,葉片卵形或寬卵形,先端尖,基部兩側不對稱,全緣或者破轉,波狀鋸齒。曼陀羅花的花蕾蔭發於葉叉間,花呈喇叭型,大多數花色為白色,長度約在4厘米到10厘米之間。曼陀羅花的果實呈球形,外殼表面有棘刺,果實成熟時裂成4瓣,種子為寬三角形,扁平,淡褐色。曼陀羅花靠種子繁殖。曼珠沙華,開在黃泉路上的烈閻之花。又名,彼岸花。外文名稱:manjusaka別稱:redspiderlily拉丁文學名:Lycorisradiata(L'Her.)Herb.(紅花石蒜白花石蒜)Lycoris一詞是來自與希臘神話中海之女神的名字,而radita則表示輻射狀的意思,用來形容花的外型。英名:Stonegarlic別名:彼岸花、無義草、龍爪花、蟑螂花、老鴉蒜、鬼老蒜、蒜頭草、鬼擎火、幽靈花、地獄花、舍子花、山烏毒、生死之花、平地一聲雷、老死不相往來、狼花、頭痛花螃蟹花、花不見葉、鬼撐傘、引魂之花.、忘川花、石蒜、龍爪花、紅花石蒜、山烏毒、曼珠沙華(manjusaka)——紅色彼岸花,曼陀羅華(mandarava)——白色彼岸花俗稱:蟑螂花、老鴉蒜、打碗花雅名:曼珠沙華(源於梵語Mañjusaka)、彼岸花、莉可莉絲等;屬名:是希臘神話中女海神的名字。科屬:石蒜科Amaryllidaceae石蒜屬石蒜類的特性是先抽出花葶(總梗)開花,花末期或花謝後出葉;還有另一些種類是先抽葉,在葉枯以後抽葶開花,所以石蒜類花開時看不到葉子。開花時間:春分前後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後三天叫秋彼岸。彼岸花開在秋彼岸期間,非常准時,所以才叫彼岸花。陀羅花花期很長,只要溫度合適一年四季都可開花,野外生長的曼陀羅花花期在5月到9月之間,果期成熟其6月到10月之間。曼陀羅華(mandarage)是梵語的(māndārava)。摩訶曼陀羅華:原意為天上之花,大白蓮花,天降吉兆四華之一。指佛現時天上降下色澤及香氣美好的花,見者心樂。日文:朝鮮朝顏(chousenasagao)的別名就是曼陀羅花學名:Daturametel英文:Hindatura曼陀羅花,茄科野生直立木質草本植物釋名風匣兒、山茄子。原產印度,花名系梵語音譯。曼陀羅又名楓茄花、狗核桃、萬桃花、洋金花、野麻子、醉心花、鬧羊花等,為茄科野生直立木質草本植物。它還分為大花(白花)曼陀羅、紅花曼陀羅、紫花曼陀羅等種類。曼陀羅花主要成份為莨菪鹼、東莨菪鹼及少量阿托品,而起麻醉作用的主要成份是東莨菪鹼。由於它的主要作用是可使肌肉鬆弛,汗腺分泌受抑制。毒性則比曼珠沙華強,在古代有多次用作麻醉葯的記載。曼陀羅葉也對之前版上關心的哮喘(喘息zensoku)有療效。白色曼陀羅花,情花,如用酒吞服,會使人發笑,有麻醉作用。是天上開的花,白色而柔軟,見此花者,惡自去除。綠色曼陀羅花花語:生生不息的希望關於曼陀羅花的宗教釋義及傳說「曼佗羅」是梵語音譯,藏語稱「吉廓」,即壇城。曼佗羅有多層含義,它作為象徵宇宙世界結構的本源,是應用很廣泛的供品之一,也是變化多樣的本尊神及眾神聚集居處模型縮影。供奉曼陀羅的意義是用世間最珍貴的寶物盛滿三千世界奉獻給佛、法、僧三寶。佛經雲,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體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傳說,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國,空中時常發出天樂,地上都是黃金裝飾的。有一種極芬芳美麗的花稱為曼陀羅花,不論晝夜沒有間斷地從天上落下,滿地繽紛。《廣群芳譜》引《法華經》曰: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花。看來,此花與佛門有緣。曼陀羅像宮廷里那些摘官嬪風影事一樣撲朔迷離。八月開花,九月采實。品花家稱它為惡客,大概是因為游移不定的曼陀羅可以突然生長在別處的緣故。《本草綱目》詳細記述了曼陀羅的來歷:當佛說法時,從天空降下曼陀羅花雨;而道家的秘籍卻記載,北斗星有叫曼陀羅使者的,手執此花。曼陀羅花的梵語是Mandarava,關於它的顏色,說法十分不一。在佛經中,曼陀羅花是適意的意思,就是說,見到它的人都會感到愉悅。它包含著洞察幽明,超然覺悟,幻化無窮的精神。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就可以成為曼陀羅仙。作為密宗的神秘圖案,曼陀羅顯示出了它的復雜性。心理學家榮格看出其中的奧妙,說它像數學公式符號似的,代表著一種精神秩序。曼珠沙華梵語的(manjusaka)又稱彼岸花。一般認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花香傳說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曼珠沙華有兩種顏色:紅色和白色,中文名分別叫紅花石蒜和白花石蒜。一般來講,只有血液的紅色才襯得起曼珠沙華,因此,我們一般所說的曼珠沙華指的是紅花石蒜。拉丁文學名:Lycorisradiata(L'Her.)Herb.英名:Stonegarlic別名:龍爪花、老鴉蒜、石蒜、曼珠沙華、蟑螂花、彼岸花、平地一聲雷、老死不相往來、灶雞花等十多個別名;屬名是希臘神話中女海神的名字。曼珠沙華,石蒜科石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近球形,外有紫褐色薄膜;葉基生,狹條形,深綠色,背部有粉綠色帶。夏秋之交,花莖破土而出,傘形花序頂生,有花5至7朵,紅艷奇特,(也有白色)花瓣卷如龍爪。由於曼珠沙華的花期在八月底,花開的時候葉子早已禿謝,這種花和葉子不能見面的特性,又被稱為「無情無義」的花。野生品種生長於陰森潮濕地,耐寒,性喜陰,喜濕潤,也耐乾旱,有夏季休眠習性。球根含有生物鹼利克林毒,可引致嘔吐、痙攣等症狀,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影響,可用於鎮靜、抑制葯物代謝及抗癌作用。曼珠沙華的傳奇身世在民間把春分前後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後三天叫秋彼岸。是上墳的日子。彼岸花開在秋彼岸期間,非常准時,所以才叫彼岸花。彼岸花屬於石蒜科(LycorisHerb),屬名是希臘神話中女海神的名字。因為石蒜類的特性是先抽出花葶(總梗)開花,花末期或花謝後出葉;還有另一些種類是先抽葉,在葉枯以後抽葶開花,,所以彼岸花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因此才有「彼岸花,開彼岸,只見花,不見葉」的說法。春天是球根,夏天生長葉子,秋天立起開花,冬天葉子又慢慢退去,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相念相惜永相失。如此輪回而花葉永不相見,也有著永遠無法相會的悲戀之意。《法華經》有載: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亂墜天花,有四花,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曼珠沙華、曼陀羅華,是佛經中描繪的天界之花。由於在彼岸花的傳說中融入了佛經的元素,所以將彼岸花稱之為曼珠沙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芬陀利華、摩訶芬陀利華等等這些稱謂源於梵語佛經,曾於《大乘妙法蓮華經》中記載過。「摩訶」的意思是大,大乘梵語發音即為「摩訶衍那」,至於「衍那」就是乘載的意思,「華」在古漢語中即是「花」之意。這些詞語出現在古梵文佛經中,意指天上之花。佛家語,荼蘼是花季最後盛開的花,開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

㈧ 簡述插花花材的分類

用於鮮花花藝造型的花材主要是指鮮切花及鮮切葉,也包括植物的內根,莖、果、藤蔓容等。而根據花材的形態可分為團狀花材、線狀花材、散狀花材和特殊形態花材四類。 團狀花材通常是以點成團、以塊成團、以面成團,完整的花朵或葉子比較大,有重量感,常作為整個插花作品的焦點或用以重疊、鋪墊等。如:荷花、向日葵、非洲菊、菊花、百合花、康乃馨、月季等。 線狀花材通常會成為花藝造型的基本架構,主要有植物的枝條、根、莖、長形的葉片、蔓狀的植物以及長條形或枝條形的花。如:劍蘭、吊蘭、文心蘭、龍枊、椰芯葉等。 散狀花材也稱為霧狀花材,通常是以無數個個體很小的花以鬆散或緊密的形態集結而成,在花藝造型中常用作填充、平衡和色彩調和。如:滿天星、情人草、勿忘我等。 特殊形態花材的花材一般是指形體較大、花的形態奇特、容易引人注目的花材,在花藝造型中常作焦點花。如:天堂鳥、馬蹄蓮、帝王花、紅掌等。 除了以上鮮花的花材還有乾花花材,人造花花材,而花材的形態跟鮮花的相同

七夕插花的注意事項

【七夕節習俗】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於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 「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 「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其實宋朝稍晚以後的磨喝樂,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緻。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於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繪木雕為欄座,或用紅砂碧籠當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寶石來裝飾,一對磨喝樂的造價往往高達數千錢。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准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根據民間傳說,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便寫了一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一步高來一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然而這位魁星爺志氣奇高,發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試時,問他何臉上全是斑點,他答道:「麻面滿天星」;問他的腳為何跛了,他答道:「獨腳跳龍門」。皇帝很滿意,就錄取了他。

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傳說,說魁星爺生前雖然滿腹學問,可惜每考必敗,便悲憤得投河自殺了。豈料竟被鱉魚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運,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讀書人都鄭重的祭拜。

曬書·曬衣

據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郁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干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賀牛生日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購買一斤巧果,其中還會有一對身披戰甲,如門神的人偶,號稱「果食將軍」。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罪尤折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於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並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葯的日子。據說一種以松柏為葯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葯。比較實用的葯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各地異俗】

廣東——七娘會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並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並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准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穀、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裡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並且製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繫上刺綉台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製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難辯;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綉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綵線織綉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台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製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綵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於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台、香爐、插上香燭,並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女兒們在七夕夜要盡情梳妝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頭發,然後換上錦綢裙襖、旗袍,頭上梳發髻,戴上白蘭、素馨等花飾;再畫眉、抹脂粉、點絳唇、額上印花;用鳳仙花汁染指甲。經過這番打扮,女兒們一個個如同仙子下凡,圍坐於八仙桌旁,鵲橋邊上,進行各種游戲:或自娛自樂,吟詩作對,行令猜謎,並穿針祭拜乞巧;並指點天上北斗七星(相傳織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員)及雙星,講述牛女故事、詩文典故;或請來歌姬,演唱粵曲,奏八音樂等,女兒們也自奏琴蕭等樂器。這時人們可往各處人家參觀乞巧桌陳設,到的人雖多,主人也仍高興招待。歡慶至半夜十二點鍾,為織女下凡之吉時,此時所有的燈彩、香燭都點燃,五光十色,一片輝煌;姑娘們興高采烈,穿針引線,喜迎七姐,到處歡聲鼎沸。最後歡宴一番,這才散去。誠如清詩人汪侖(傳說中的魚名)《羊城七夕竹枝詞》聽說:「綉闥瑤扉取次開,花為屏障玉為台。青溪小女藍橋妹,有約會宵乞巧來。」

台灣——拜「床母」

台灣七夕拜七娘媽之外,往往也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床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床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床邊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准備燒「四方金」和「床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會寵孩子賴床等。

江蘇——七夕香橋會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 裝上欄桿,於欄桿上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湖南、浙江——婦女洗發、接露水

婦女七夕洗發,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志》:「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與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凈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凈發,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膠東——拜七姐神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 祭祀織女。

中國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志以及貴州、廣東兩地,也有此風。許多地區的年輕姑娘,喜歡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發,傳說不僅可以年青美麗,而且對未婚的女子,還可以盡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數女子與兒童們,在節日娛樂中的一種愛好,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系。

廣州——迎仙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陝西——結扎巧姑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在七夕節的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七夕儲水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東——種巧菜作巧花

山東榮城有兩種活動,一種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麥芽,一種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麵粉塑制各種帶花的食品。

紹興——南瓜棚下聽悄悄話

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3307.html?wtp=tt#5

㈩ 瘋子為什麼喜歡頭上插花

也許,他們只是回到了,童年的時代而已,而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意走出來!充滿了童真,天真無瑕吧!

熱點內容
海棠花修剪造型 發布:2025-08-05 01:42:31 瀏覽:383
盆栽噴水好嗎 發布:2025-08-05 01:39:35 瀏覽:884
插花製作程序 發布:2025-08-05 01:28:46 瀏覽:921
月球七夕 發布:2025-08-05 01:24:29 瀏覽:876
花卉壓枝 發布:2025-08-05 01:09:57 瀏覽:380
花卉人才網 發布:2025-08-05 01:09:22 瀏覽:742
梅花剎車 發布:2025-08-05 01:09:13 瀏覽:476
七夕光谷 發布:2025-08-05 01:07:41 瀏覽:443
過年了買盆栽 發布:2025-08-05 01:07:28 瀏覽:180
豆芽丁香 發布:2025-08-05 01:01:49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