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十發花卉
㈠ 「碑學三大家」 之一 ,海派先驅人物, 擅畫花卉、蔬果的畫家是
趙之謙
http://ke..com/view/136455.htm
㈡ 彭先誠的藝術簡介
藝術年表
1941年 辛巳 0歲 生於成都少城,長順上街9號「全球洗染店」(可謂店小招牌大);
1943年 癸未 2歲 母曾氏病卒;
1944年 甲申 3歲 10月27日至12月8日夜,日本飛機轟炸成都,家人走避於少城公園「跑警報」,是為最早記憶;
1945年 乙酉 4歲 發蒙上黃瓦街公立小學,父娶溫江盧氏長女為續弦;
1946年 丙戌 5歲 大病,腹生癰疽幾喪性命;
1947年 丁亥 6歲 其舅喜畫畫,幼時學著拿起筆東塗西抹,街坊有位老民間泥塑藝人,捏一手絕活,那行雲流水似的衣褶至今不忘。兒時也學著捏泥人,但都不成器;
1948年 戊子 7歲 喜歡「連環圖」,常常臨摹。繪成「小電影」玩;
1949年 己丑 8歲 入私塾習《三字經》、《百家姓》等,後輟學在家,12月,成都解放;
1950年 庚寅 9歲 在家守店、做雜活,父因「歷史問題」被管制入獄半年;
1951年 辛卯 10歲 迷戀聽評書,常在茶館聽「站國」(不給錢的站位),《三國演義》、《水滸》、《七俠五義》等,聽得入迷;
1952年 壬辰 11歲 插班入西城區第一中心小學,地處少城公園內,讀四年級,嘗於郵局門口見徐悲鴻《群馬圖》招貼畫,摹之再四,畫興日濃;
1953年 癸巳 12歲 遷居北大街,仍在西城區第一中心小學就讀。每日上學須穿城十餘里,途經玉帶橋、西玉龍一帶,是成都古舊書攤、文物商店、裝裱店最為集中的地方,常有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葉淺予、張善等大家真跡,目識心記,如醉如痴,初與大師結緣;
1954年 甲午 13歲 —用午餐節約之錢購舊書舊雜志,收集美術作品資料。加入西城區文化館美術班,吳應銘先生授課(工筆花鳥);
1955年 乙未 14歲 —常創作時事漫畫、生活漫畫,向報社投稿,常被退回;
1956年 丙申 15歲 —不斷投稿,終於在廣東《少先隊員》雜志發表,此事受到學校表彰鼓勵,繪畫興趣倍增;
1957年 丁酉 16歲 —喜歡黃胄的畫,從舊雜志上悉心收集臨摹。石魯埃及寫生在人民公園展出,觀後十分崇拜石魯;
1958年 戊戌 17歲 —家境不堪,生活無著,故勤工儉學,常在建築工地擔磚挖土,一度想棄學從工。經班主任王先知勸導,才將初中讀畢業;
1959年 己亥 18歲 —報考鐵路學校西南師范美術科落榜,分配至第二師范學校讀書;
1960年 庚子 19歲 —創作國畫《牧犢圖》,常去動物園寫生。參加杜甫草堂藝術講座,由畫家伍瘦梅主講;
1961年 辛丑 20歲 —市少年之家輔導少兒美術。創作年畫、水墨人物畫,常在人民南路「群眾畫欄」發表。手錄白石老人日記。立志繪畫,欲「爭一席之地」。4月12日,外祖父曾瑞廷卒,享壽78歲;
1962年 壬寅 21歲 —第二師范學校畢業,分配到龍江路小學任美術教師。4月參觀人民公園中國館藏古畫花鳥人物展,對管仲姬等幾幅印象尤深;
1963年 癸卯 22歲 —熱心於美術教學,業余作畫甚勤;
1964年 甲辰 23歲 —文化宮工人畫室習畫,得觀陳子庄先生現場作畫講課;
1965年 乙巳 24歲 —父彭俊卿去世,卒年59歲;
1966年 丙午 25歲 —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6月,文革開始。11月12月間,「步行串聯」途經南充、廣安、萬縣、奉節、秭歸、興山、光化、武漢;萬縣到奉節沿江羊腸小道亂石河灘,與纖夫、山民同行;進入湖北山區,人煙稀少,山路難行,時值冬日,窘況可想而知,行至湖北與河南交界之光化,同行有生病者,不能北上,才折返武漢。一生未出遠門,此次徒步二千餘里,風餐露宿,做了一次深刻的山水體驗。每當晨昏之際,風過林梢,萬樹颯颯作響,山泉瀉,飛鳥鳴,晚風習習送來悠遠濁重的「牛鈴」聲,叮叮咚咚恍若天界之音,直入心坎,令人陶然忘機。這番圖景,三十年來如一枕幽夢在心中徘徊,至今還縈繞於腦海和筆端,「牧歌」成了百畫不厭的題材。《溪山歸牧圖》的意象、構思,也就醞釀其中;
1967年 丁未 26歲 與沈道鴻一起創作街頭宣傳畫,受邀作大幅毛主席油畫像;
1968年 戊申 27歲 創辦漫畫油印刊物;
1969年 己酉 28歲 調出龍江路小學,分配到區上搞宣傳欄;
1970年 庚戌 29歲 自製油畫箱與畫友熊小雄等外出寫生。借朋友「星火」雜志(前蘇聯美術刊物)臨摹,臨蘇聯小說「決斗」插圖;
1971年 辛亥 30歲 任東城區革委會人民南路廣場宣傳欄美工。繪制大型宣傳畫,創作水粉、連環畫、漫畫。除吃飯睡覺外,成天都在畫畫,幾近「瘋狂」;
1972年 壬子 31歲 任「教育展覽」美工,創作宣傳畫、漫畫;
1973年 癸丑 32歲 與許琳結為伉儷。應邀為成都日報美術通訊員,深入龍泉山畫《學大寨》農村生活速寫,此活動連續三年,創作油畫《毛主席送子務農》、水粉組畫《趙半夜》等;
1974年 甲寅 33歲 調入東城區少年宮,組織、輔導少兒美術活動。愛女彭薇出生。與湯榮新、徐仲偶等畫友赴雲南昆明、大理寫生,此行住洱海海東瓦色大隊,隨漁民出海打魚,日暮而歸,苦中作樂,歸時從海東至下關搭乘運沙船,洱海無風船難行,風浪一來船如箭離弦,驚險不已,幾十公里路程行了三十餘小時,沒帶干糧,又飢又險。此行作畫不輟,畫了一批水粉作品;
1975年 乙卯 34歲 受新國畫風潮影響,創作《學大寨》等主題畫。5月赴延安寫生,11月赴西昌螺髻山等地寫生,收集創作「革命先烈丁右軍」組畫素材;
1976年 丙辰 35歲 常去動物園寫生,醉心田園生活,喜畫牛馬等動物,用功特勤,以至專精。「文革」結束;
1977年 丁巳 36歲 被選為東城區區人民代表。與湯榮新等畫友沿長江寫生;
1978年 戊午 37歲 杜甫草堂因旅遊開發創辦畫廊,應邀開始創作唐人詩意畫,如《兵車行》、《佳人詩意》、《麗人行》等;
1979年 己未 38歲 大量接觸陳子庄的作品,陳子庄首次個展在青羊宮二仙庵舉行,印象尤深,頗受啟迪,推崇陳子庄的美學思想。與畫友錢德華赴九寨溝寫生,搭乘森工局拉木材平板車上山,與林業工人同吃同住,苦中甚樂;
1980年 庚申 39歲 四川省美協舉辦趙蘊玉、李道熙、朱佩君、彭先誠畫展,將三老與青年畫家同台,算第一次以個人面目亮相畫展。《童趣》、《養雞姑娘》《九寨秋色》等二十餘件作品參展。與老畫家馮建吳、孫竹籬等為金牛賓館作畫,在此受到鄧小平同志接見。應四川出版社之邀創作連環畫《獵人格桑》;
1981年 辛酉 40歲 畫展之後深感傳統繪畫功底的缺失和生活基礎的貧乏,一心嚮往絲綢之路之旅,當時正獲畫連環畫的稿費,於是不顧重感冒未痊癒和四川洪災,踏上了西行之路。7月與畫友李煥倫赴敦煌莫高窟和新疆進行美術考察寫生。四川洪災回程寶成鐵路不通,路斷繞行甘肅南部、川西北若爾蓋紅原,一路飽游沃看,所歷艱辛已為笑談,當車過灌縣玉壘關,見蒼鷹在雲端翱翔,心中油然生出一語「天不收我,吾將傾力一博矣。」此行得敦煌畫稿五十餘件和寫生稿三本;
1982年 壬戌 41歲 絲路之旅為繪畫風格形成起了決定作用,將新石器彩陶線形的雄健、北魏壁畫筆法的概括、大唐壁畫的豐韻融於一爐,初步形成自己獨具風格的「沒骨法」,其代表作《牧歌》、《牧場春早》、《牧羊人》、《二泉映月》等。臨趙之謙印譜,試刻自用印章。因外出寫生一路風寒,患嚴重頸肩綜合病一年有餘;
1983年 癸亥 42歲 參與畫家陳子庄在東城區文化館舉辦個展籌備工作。開始創作《長恨歌》。畫家周思聰涼山寫生路過成都,觀其速寫稿頓悟。即帶一卷紙一管筆一個水壺,幾百塊錢隻身一人赴大小涼山寫生,白天悉心觀察體驗,夜燈之下將其傾瀉於筆端。作涼山線描人物寫生長卷兩卷和若干寫生稿。應四川出版社之邀創作連環畫《濟公的故事》(未刊行);
1984年 甲子 43歲 創作《涼山小市》並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9月,調入四川省詩書畫院,成為職業畫家。與副院長魏傳義、畫家劉朴赴西安、北京考察,結識了羅平安、江文湛、劉國輝、杜滋齡等畫家;
1985年 乙丑 44歲 畫家谷文達來蓉,與之拜會,對其新水墨畫風頗有興趣。與劉朴赴阿壩大草原寫生,後住江油李白故居創作。臨曾墨公印譜。治印,主要常用印乃自篆並刻;
1986年 丙寅 45歲 四川省詩書畫院與上海畫院辦聯展,在上海結識張桂銘、劉堅。結識香港「藝倡畫廊」金太太(董建平)。攜學生曾循趕「涼山火把節」,再赴涼山寫生與秦天柱赴西雙版納寫生,創作《南朗河黃昏》等作品。創作《面壁》、《凝神》、《暮歸》、《藏女》、《昔日鹽工》等頗具張力的水墨作品;
1987年 丁卯 46歲 更加關注對書法的修煉,臨孫過庭《書譜》、李北海《麓山寺》等碑;對黃賓虹《太極圖乃中國書畫之秘訣》心領神會,並在習畫中力以實踐。中國美協在北京飯店「藝術家畫廊」舉辦「彭先誠個人畫展」,展出作品二十餘件。參觀北京畫院畫展(中國美術館),為齊白石巨幅《枯荷圖》所震撼,堅信「筆墨」乃中國畫之根本。注重對傳統的回歸,創作《調鸚圖》(中國美術館收藏)、《牧馬天山》、《春風得意》、《尋梅》、《塞上牧歌》(為《中國書畫》封面刊用)、《騎兵進行曲》、《西廂畫意》和《長恨歌》(第一稿)等,「沒骨法」畫風趨於完善;
1988年 戊辰 47歲 參加北京舉辦的「四川畫家八人畫展」,反響強烈,李可染、吳冠中等大師都前來觀畫。參加北京「國際水墨畫展」。同年,陳子庄個人畫展在京舉行。參加深圳新春名畫家聚會,結識華君武、亞明等前輩。參加香港榮寶齋舉辦四川九人畫展。應邀為北京飯店作畫;
1989年 己巳 48歲 台灣時代周刊在北京舉行雅集,結識王明明、何家英等。將畫齋題名為「閑牧山館」,請程十發先生題額。因董建平而結識美國畫家(台灣)趙春翔,於閑牧山館相晤。作品《長恨歌》、《西廂畫意》(組畫)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其中《西廂畫意》獲「銅獎」、《長恨歌》獲四川中國畫大展「金龍獎」。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彭先誠畫集》;
1990年 庚午 49歲 攜彭薇隨畫院西北麥積山、敦煌寫生。創作《西行山水冊》。作品《馬球圖》獲「全國體育美展一等獎」。香港榮寶齋舉辦個人展覽,並出版《彭先誠水墨畫集》。預展即全部售罄。4月《美術》雜志專題刊藝術隨筆集《硯邊斷想》;
1991年 辛未 50歲 4月作江南之游,頸肩綜合症又發,備受病痛折磨,夜不能寐一年有餘,繪事幾廢。其時香港榮寶齋再次舉辦個展,由夫人代為前往;
1992年 壬申 51歲 下半年病癒。參加深圳《國際水墨畫展》。作品《馬球圖》為英國查爾斯王子收藏;
1993年 癸酉 52歲 創作《弄妝圖》,作畫更精到成熟,心更靜,藝術思考更加自覺。陪彭薇赴考,於四川美術學院桃花村住數月,後赴天津與何家英晤。於北京京豐賓館創作丈二大畫。11月,深圳《蜀報》披露「丹青難寫市場風雲,深圳《彭先誠畫展》盡為贗品」,「中國首宗贗品畫展在深圳發生……」雲雲,事後以「嚴正聲明」了結此事;
1994年 甲戌 53歲 4月,榮寶齋出版《彭先誠水墨人物畫集》。應美國「國際訪問者計劃」邀請與畫家戴光郁、曾曉鋒一道訪美,為時一月,飽覽西方大師名作和美國現當代藝術,同時也拜讀不少中國古代經典石刻和繪畫,是一次體味東西方繪畫藝術的饕餮盛宴。其間於西雅圖造訪華盛頓美術學院院長謝柏柯先生。香港藝倡畫廊舉辦「彭先誠個人畫展」,出版畫集《思古幽情》,並在新加坡藝術博覽會舉辦「『雙美並佇』丁雄泉、彭先誠聯展」;
1995年 乙亥 54歲 參加香港藝術館、香港市政局主辦「二十一世紀中國繪畫——傳統與創新」大型巡迴畫展(香港地區及英國、德國、新加坡)。嘗試水墨與重彩金箔相結合,進一步探究傳統墨、色的表現空間及宣紙的包容性,創作《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昭君出塞》、《春怨》、《貴妃出浴》、《待月西廂》和水墨作品《飲馬圖》、《螺髻山尋幽圖》、《天馬圖》等,是創作甚豐的一年;
1996年 丙子 55歲 入圍《中國逸品十家》,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李伯安編著)。偕妻與錢德華夫婦赴九華山、黃山寫生。作水墨絹本《羅漢圖卷》等;
1997年 丁丑 56歲 作品《長恨歌》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畫2)。創作《西廂畫意》(三條屏)金箔重彩畫,決意不再畫如此有製作性之作品。創作《紅櫻桃》等花鳥力作。榮寶齋出版《當代速寫精粹》彭先誠專輯、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彭先誠古詩畫意》;
1998年 戊寅 57歲 參加「深圳首屆國際水墨畫雙年展」。參加深圳舉辦「當代實力派畫家精品聯展」(劉大為、劉國輝、王鏞、王明明、彭先誠、劉懋善、張復興);對傳統關注研究更加深入,喜歡程邃的枯墨山水,意在追求枯墨與沒骨之間的融洽,試作《寒林牧馬圖》(四條屏);
1999年 己卯 58歲 創作《溪山雪晴》、《山間林響》參加「長江上中游地區七省一市『互動時代』99中國畫邀請展」。出席四川省美協第四次代表大會,並當選為四川省美協理事。歲末開始創作大畫《溪山歸牧圖》,經年方成;
2000年 庚辰 59歲 《游春圖》參加南京中國藝術節「國際中國畫展」。《溪山雪晴圖》參加深圳第二屆國際水墨雙年展。與龍瑞、姜寶林、陳平赴雅安寫生。7月,《中國水墨仕女畫技法》出版(江西美術出版社),系統介紹沒骨人物畫藝術,意明理透,深獲讀者好評,翌年再版。創作《江海騰波圖》等。《春、夏、秋、冬》(四條屏)等十餘件作品參加成都《世紀之門》邀請展;
2001年 辛巳 60歲 試以沒骨法用筆為核心,兼以大水頭潑墨破墨,使沒骨法在混沌與融洽之間更具表現力,《松蔭論道圖》、《三尊者》、《長青圖》和大畫《太古雪晴》等乃實踐此法之代表作。現場水墨寫生,創作巨幅《勞動者》。巨幅山水《溪山歸牧圖》參加北京「中國百年中國畫大展」,為同行矚目。《太古雪晴圖》參加首屆「畫院雙年展」(西安),《水墨人物系列》參加首屆「成都雙年展」。作品《山間鈴響》參加中、日、韓三國「水墨文藝繪畫展」。與龍瑞、鄧林、徐樂樂等在江西景德鎮畫瓷器。隨畫院赴日本廣島(出雲)辦畫展訪問日本;
2002年 壬午 61歲 赴翠雲廊古道寫生,創作《古道牛鈴》、《高秋牧歌》、《浴馬圖》、《李清照詞意》。創作大畫《春怨》(四條屏)、《松蔭對弈》等。《涼山歸牧圖》參加由中國美協、四川文聯舉辦《西部大地情》並獲「銀獎」。秋,作臨邛天台山之行,觸景生情,擬石壺筆意作山水小景十二開,得蜀山風韻。12月,《東方藝術》、《邊緣》專題介紹彭先誠花卉近作(許宏泉/文);
2003年 癸未 62歲 龍門山消暑,創作《龍門山寫生冊》。與龍瑞、張立辰、陳平等青城山尋梅。創作《室內風景》、《唐人仕女冊》、《渭城曲詩意圖》、《牧羊女》、《剃光頭》、《個山小像》等。與彭薇雙雙入圍「首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作品均掛在中國美術館中央大廳,十分矚目。賈德江主編《名家技法精解——彭先誠沒骨人物畫藝術》出版。7月,《藝術界》刊《坐看溪山聽牛鈴——彭先誠山水畫評析》(石青/文),專題介紹其山水畫重讀陳子庄畫語錄,對其所言「化境」感悟尤深。作《渭城曲詩意圖》題曰:「所謂化境,乃筆不是筆、墨不是墨、形不是形、景不是景,然一切又皆是也,大而化之也……」,對題材、章法、造型、筆墨,到達一種熟極而後生的狀態;
2004年 甲申 63歲 9月赴杭州觀《黃賓虹大展》,感慨曰:賓翁繪畫之衰年變法,筆墨得大自在矣。觀賓翁之畫如行夜山層層深厚;石壺先生則盡得蜀山之情愫,與賓翁神遇也!參加隨中國畫研究院赴內蒙呼倫貝爾草原寫生團內蒙寫生。當年與周春芽擔任文化廳藝術委員會評委,歷時五年。常到「鳥市」觀察眾生相或聽老琴師鼓琴,創作水墨人物條幅《玩家》、《廣陵散》、《徐步》、《閑》、《聽琴圖》和大畫《明皇幸蜀圖》等。《麗人行》、《馬球圖》長卷為北京畫院收藏。河北教育出版社《大器叢書?彭先誠卷》出版;
2005年 己酉 64歲 《中國畫收藏導報》被讀者評為當代最具升值潛力的中國畫家。5月,隨畫院百人寫生團貢嘎山寫生。10月,北京香山,11月,四川四姑娘山寫生。作《香山寫生冊》、《四姑娘山重彩寫生金箋冊》,創作《貢嘎山雪晴圖》、《雪晴圖》、《雪原牧歌圖》、《四季畫鳥草蟲冊》(二十餘開)。書法始臨《漢三闕》;
2006年 丙戌 65歲 《中國畫收藏導報》13期發表《彭先誠·清麗·古艷》花鳥畫專欄。3月,隨中國美協寫生團赴印度寫生。5月,赴歐洲考察寫生。7月,隨「中國畫、畫中國」創作寫生團赴新疆寫生。11月,赴大渡河、金口河寫生。創作《歐洲寫生組畫》、《進天山》、《天山牧歌》、《牧馬人》、《印度風情》條幅組畫,創作大畫《大渡河船歌》、《成昆鐵路一線天天塹圖》、《千山萬壑圖》、《關雎(漢風)》等;
2007年 丁亥 66歲 為中國畫家彩繪聯合國大家庭《同一個世界》。作巴布亞幾內亞共和國《天堂鳥》圖。喜歡八大山人書法,為日課每臨不輟,認為書法與繪畫要成為一個整體一,打破其中之「隔」,即寫字如畫畫、畫畫如寫字;赴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五台山、晉中晉北寫生,拜觀雲岡石窟。隨中國畫研究院川康寫生團赴康巴寫生。創作《懸空寺攬勝圖》、《晚鍾圖》、《康巴漢子》、《川康山水行冊》、《康定喇嘛寺》、大畫《荷塘曉露》和重彩冊頁《高秋圖冊》等;
2008年 戊子 67歲 隨美協團赴俄羅斯考察參觀博物館。《藏女系列》參加中國國家畫院舉辦的中國當代名家康巴寫生展。創作《雪晴圖》(四條屏)、大畫《雪晴圖》等。為文殊院創作《牧牛十頌組畫》。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彭先誠水墨人物小品集》;
2009年 己丑 68歲 赴雲南大理寫生。常居峨眉山水泉村消夏寫生及帶畫院研修生外出寫生;以現場寫生的方式創作《摩岩晚照圖》、《幽居圖》、《岷江古鎮》、《洱海漁隱圖》、《沙林人家》、《荷塘秋興冊》等。作品《牧馬人》為中國國家畫院收藏;
2010年 庚寅 69歲 作品《昭君出塞圖》參加第九屆中國藝術節(廣州)全國優秀作品展。作品《牧牛圖》之一、之二參加十二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大寫意國畫」邀請展隨畫院到澳門辦畫展、寫生。《一線天天塹圖》等二十件山水畫作品參加重慶三峽博物館舉辦巴蜀名家聯展(龍瑞、曾來德、彭先誠、劉朴、陳國勇、陳航)。11月,四川省博物院舉行彭先誠作品捐贈儀式暨《閑牧丹青?彭先誠師生畫展》,向省博捐代表作《游春圖》、《山間鈴響》、《清供圖》三件。與學生戴文赴長江三峽寫生。創作《峨眉山組畫》、《三峽行組畫》、《澳門寫生冊》等。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彭先誠速寫》,選圖六百幅,記錄了畫家的三十年繪畫歷程和筆墨生活,內容生動而充實、玩味雋永,頗受讀者歡迎;
2011年 70歲10月16日至10月23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誠者靈------彭先誠畫展》,並出版《彭先誠畫集》;
㈢ 賈崇群先生書畫作品目前市場潤格是多少
2015年中國文化部藝術品鑒定委員會對賈崇群先生的書畫作品評定為:書法4000元/平尺,國畫5000元/平尺,潛力股,升值空間很大,回答完畢。
㈣ 什麼是中國字畫
中國畫也好,國畫也好,那是只近現代人,對國畫的統稱罷了!其實在古代,文專人墨客是以具體屬畫種或題材為名稱的,例「山水、花鳥、寫意、工筆等」更有詳細點的加上了作者、作品名稱、作品篇幅等。例如「張擇端工筆長卷清明上河圖」如果要一概而論的話,文人稱之為「丹青」。
因為古代還沒有油畫,到了近代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油畫,也被我們偉大的老祖宗稱為「西洋畫」。在博寶寶珍商城裡見過特別稀有的收藏。
㈤ 曹用平--畫家
曹用平,名庸,字正衡,1922年生,江蘇南通人。畢業於大夏大學。
現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西泠印社社員,南通大學師范學院客座教授,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吳昌碩藝術研究協會顧問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吳
昌碩紀念館副館長,南通市個簃藝術館顧問,南通市書法國畫研究院顧問,
通州市書畫院名譽院長,十七歲移居上海,系王個簃先生入室弟子,為吳
昌碩畫派第三代傳人。擅畫花卉蔬果,兼及金石書法。所作師法自然,筆
墨精煉,氣勢飛動,涵蘊雋永,新意盎然。多次在國內外辦展講學,游蹤
遍歷美國,日本,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瑞士,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
2002年6月,江蘇省「通州市曹用平藝術館」落成開館,其畫齋名曰革非
樓。著有《曹用平畫集》;《曹用平作品選集》;《曹用平作品選》。
1957年作品《杜鵑圖》在全國青年美術展覽會獲獎;
1980年3月在南通舉行的王個簃、趙丹、曹簡樓、曹用平四人畫展;
1980年10月與程十發、應野平、劉旦宅等在上海友誼商店舉辦十人畫展;
1982年10月在上海中國畫院舉辦個人畫展;
1984年6月在故鄉通州市舉行匯報展出;
1984年12月與劉伯年、張金錡、王公助在南京江蘇省美術館舉辦王個簃門
人書畫展;
1985年10月應邀隨同王個簃老師赴新加坡訪問;
1987年9月參加比利時布魯塞爾互助文化中心為慶賀比中友協成立三十周
年而舉辦的曹曉明等三人畫展;
1987年11月參加在比利時舉行的莫爾國際水彩畫展;
1988年6月由比中友協主辦在比利時列日市舉辦個人畫展;
1993年12月應邀赴美國訪問;
1994年1月在美國紐約藝術風畫廊舉辦個人畫展;
1997年11月在日本東京中野區紅葉山文化中心舉辦個人畫展並講學。
2005年11月在廈門市舊雨今來軒畫廊舉辦曹用平畫展。
2005年12月在台灣新竹社會教育館舉辦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書畫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