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花卉
㈠ 戲曲衣服的種類有哪些
戲曲衣服的種類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襖以及其它服飾配件。
1、改良蟒
改良蟒是更進一步改革的產物,它不僅吸收了中國古代草龍紋樣以取代繁瑣的清式龍紋,而且又刪去了下身的龍 紋,連蟒水上端的江牙、日、山等紋樣也簡化掉了,使服裝更顯得簡潔明快。
2、旗蟒
滿族人因隸旗籍,所以稱為旗人。旗蟒原是指清朝滿族皇後所用的吉服——朝袍。這是保留在京劇傳統服裝中為數不多的清代服飾原型之一,當然,它也是經過了一定藝術加工的。
3、官衣
官衣是文官的官服。用於中級文官(個別情況如新科狀元、婚典新郎等也用之)。源於明代官服—盤領窄袖大袍。其形制,基本與蟒相同,唯不綉紋樣,用素色緞料製成。胸前與後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上面綉飛禽及旭日海水。
明、清兩代,以「補子」紋樣區分官階、身份,文綉飛禽,武綉走獸,所綉紋樣皆有嚴格規定。但京劇眼裝官衣上的「補子」,僅起到藝術符號的作用。官衣以眼色區別大致的官級:紫色最高、紅色較高、藍色次之、黑色最低。凡穿官衣均佩戴玉帶。
4、開氅
戲曲服飾,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屬便裝。主要是武將穿,一些寨主、俠客、武士們也穿。
這也是戲曲舞台上扮演文官武將和中軍的服裝。宰相之類大臣告老還鄉時,也穿開氅。一般不綉花卉圖案,常綉獅子、虎、豹、麒麟、草龍、寶相花、八寶(輪、羅、傘、蓋、花、罐、魚、長)及文物博古等圖案。
5、僧衣
僧人穿的衣服,又名袈裟。
師傅穿的僧衣種類很多,分春、冬季平時所穿的長衫、短衫、伽藍卦、披風(秋冬季所用)。在各種法會時主要以海青主外加批衣。搭衣分為三衣、五衣、七衣、九衣、祖衣、千佛衣、千花衣、千壽衣。
依各種不同場合與受戒情況而定。各搭衣顏色各有不同也特定在某些場合所穿。僧服穿法與在家人穿法沒有不通只有搭衣和海青的顏色以及搭衣戒條上有區別。
㈡ 在括弧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敵情 ()花草 ()校園 ()戲劇 ()課文 ()
()敵情 ()花草 ()校園 ()戲劇 ()課文
觀察 欣賞 游覽 鑒賞 閱讀
㈢ 《鏡花緣》中的十二花仙分別是哪12種花
1、司曼陀羅花仙子第一名才女「蠹書蟲」史幽探。
2、司虞美人花仙子第二名才女「萬斛愁」哀萃芳。
3、司洛如花仙子第三名才女「五色筆」紀沉魚。
4、司青囊花仙子第四名才女「蝌蚪書」言錦心。
5、司療愁花仙子第五名才女「雕蟲技」謝文錦。
6、司靈芝花仙子第六名才女「指南車」師蘭言。
7、司玫瑰花仙子第七名才女「綺羅叢」陳淑媛。
8、司珍珠花仙子第八名才女「錦綉林」白麗娟。
9、司瑞聖花仙子第九名才女「昇平頌」國瑞徵。
10、司合歡花仙子第十名才女「普天樂」周慶覃。
11、司百花仙子第十一名才女「夢中夢」唐閨臣。
12、司牡丹花仙子第十二名才女「女中魁」陰若花。
(3)戲曲花卉擴展閱讀:
《鏡花緣》主要角色:
1、唐敖:
才思敏捷,喜愛遊山玩水,卻無心科考,只當了個秀才。其父臨終遺言要唐敖至少也得當個會元,自此唐敖開始發奮努力,終於得中探花,卻因曾與徐敬業、駱賓王等人結拜仍被降為秀才。
他有意棄絕紅塵,便與女兒唐小山、舅兄林之洋、好友多九公等出海游歷,他們經歷了四十多個國家,見識了很多異國的風土人情。唐敖玩游之暇,教侄女林婉如念詩賦。他善良且重情義,一路上搭救了些由花神轉世的女子。
在元股國,他救了兩條被魚民網件的人魚。為救林之洋,他冒險揭下女兒國修治河道的皇榜。到了小蓬萊山,唐敖被山中美妙仙境吸引,頓覺名利之心都盡,萬事皆空。
又由於他吃過了仙草,終於入聖超凡,進山不返。女兒小山來此尋訪,他只是通過樵夫給小山一封信,要她改名閨臣,並約中過才女後,才可相聚。
2、林之洋:
善良而多風趣的小商人形象。雖為商人,卻從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他待人誠懇、朴實,很重情義。妹夫唐敖被革去功名,心中沉鬱,想出海暢游以解愁悶,他爽快地答應了唐的要求,還拒收舟船飯食之費,建議用此錢買些貨物到海外銷售。
一路之上,他盡著唐敖的性子遊玩。唐搭救了些由花神轉世的女子,他全力支持,毫無怨言。歧舌國枝蘭音的病只有遠走外鄉方可痊癒,蘭音父親將其託付給唐敖,為安慰這父女二人,林之洋也連忙替妹夫應承下來。
林之洋被女兒國國王扣留做「妃子」,纏足穿耳,板打倒吊,受盡磨難,在此孤立無援的時候,他得到了王儲陰若花的幫助。唐敖獲釋後,林不忘其恩情,救出了被後母陷害的若花姑娘。
行至小蓬萊山,唐敖入山不返,林不聽大家勸阻,足足尋找了一個月,直到看見妹夫寫在石碑上的一首表示不再還俗的七言絕句,才肯承認唐確已成仙,只得含淚返回。侄女小山得知真情,堅決要去海外尋父,他又帶小山出海。
他怕侄女思親成病,對其格外體貼,想盡辦法為小山消愁解悶。小山中了才女後,他又第二次陪侄女到海外尋親。林之洋非常直率,當多九公治好歧舌國王子與王妃的病,國王送來了賞謝銀子,他勸推辭的九公:與其學那半推半就的俗套,不如從實收了。
他在賣貨時,總是釘是釘,鉚是鉚,容不得半點含糊,且深諳物以稀貴的道理,商人作風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這樣,人們並不討厭他,卻因他的滑稽幽默,感到此人十分可愛。
當他聽說翼民國的人是卵生時,就想買些人蛋回去賣給戲班做旦角,好從中發財,原來他是將戲劇中「旦」認做了「蛋」字,讀後叫人忍俊不禁。
3、多九公:
年青時曾參加過科舉考試,雖才學滿腹,卻未考中秀才,他就丟下書本,作了海船生意,因折了本錢,便以替人管船拿柁為生。他八十多歲,身體卻非常健康,走起路來健步如飛。由於久慣飄洋,他見多識廣,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無一不知,還會治很多疾病。
在歧舌圖他將王子、王妃的病治好,但他不貪錢財,一再推辭不受國王送來的謝賞銀子。在黑齒國,他以貌取人,未把黑女紅紅、亭亭放在眼中,他傲慢談學,結果受了學問更加淵博的兩個黑女的羞辱,以至於後來怕再挨考問,當場丟丑,一見到學館就心驚肉跳,不敢承認自己是讀書人。
但多九公不計前嫌,當才女們進京趕考時,他又能悉心照料紅紅和亭亭。他在唐敖勸說下,把家傳糊口用的葯方,刊刻出來,以解人病痛。小山海外尋父,他在林之洋的邀請下,不顧年邁體弱,再次出海。多九公是一個忠厚、朴實、心地善良的勞動者形象。
㈣ 花卉與中國文學有何聯系
千萬年來,花深深地滲透進了中國文化之中,形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花文化。美麗的花兒代表了人類許多的情感,如愛情、親情、友情、敬仰之情;鮮花還象徵了人類的許多精神,如自由、高貴等;鮮花更是人類美好願望的寄託,如長壽、幸福、吉祥等等,賞花、詠花、贊花、論花,花和中國文學有著說不盡、道不完、評不夠、議不厭的不解之緣。
我國是花的國度,也是詩的國度。自古愛花的進趣聞軼事不勝枚舉,屈原以蘭喻己,陶潛採菊東籬,詩佩醉卧花陰,杜甫對花濺淚。在眾多中國文人心中,花是詩詞歌賦取之不盡的吟詠題材,是名詞佳句閃耀靈的源頭所在。花的出現成就了一個文學國度,使得文學的殿堂奼紫嫣紅、精彩紛呈。
從《詩經》中描繪桃花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到晉代陶淵明膾炙人口的品評菊花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宋代葉紹翁筆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那爛漫的杏花,到元代王冕「不用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那清麗素潔的梅花。千百年來,這些優美的詩句眾口相傳,詩中優美的意境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
花根植於中國文化之中,人品和花格的相互滲透是這一文化現象的集中體現。人格寄託於花格,花格依附於人格,二者不可分離。中國文人賞花時並不是單單欣賞花兒美麗的外表,他們常常把花木當作與人類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的靈性之物來對待。因此,他們在對花木的審美過程中,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情、感受藉助花木表達出來。
從古至今,許多騷人墨客都為花寫下動人篇章,在這些文學作品中,花已經成為一種嚮往與崇敬的精神境界,成為德行品性的象徵。「梅標清骨,蘭挺幽芳,茶呈雅韻,李謝弄妝,杏嬌疏麗,菊做嚴霜,水仙冰肌玉膚,牡丹國色天香,玉樹亭亭皆砌,金蓮冉冉池塘,丹桂飄香月窟,芙蓉冷艷寒江」。不同的花成為不同德行的象徵,是不同品性的人喜愛、崇敬的對象。
文人不僅以花入詩,很多詞牌名、曲牌名也與花相關聯。《采蓮子》、《醉花陰》、《山花子》、《荷葉杯》、《木蘭花》、《一剪梅》、《桂枝香》,由此可見花與詩詞的深厚淵源。
花不僅使詩的國度璀璨多姿,在中國成語和俗語中以花做比喻的條目也隨處可見,「丁香結」、「步步蓮花」、「筆下生花」、「閉月羞花」等都和花有關。在戲曲、小說、散文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花的蹤影。戲曲中有明代湯顯祖的名劇《牡丹亭》,現代評劇《花為媒》。小說中,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也有許多篇章與花相關,如《葛中》、《黃英》、《蓮花公主》等等,其中的主人公均以花仙、花精的身份來塑造文學形象。其他小說作品如《海上花》、《鏡花緣》、《紅樓夢》、《夢里花落知多少》,從書名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花的魅力。花令我們的文學更加搖曳多姿,花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㈤ 戲曲衣服的種類
戲衣的種類
戲衣主要指蟒、靠、帔、褶子等戲曲服裝。
從顏色上分,有上五色、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指黃、紅、綠、白、黑;「下五色」指紫、蘭、粉紅、湖色、古銅色或香色等。
從質料上看,早期多用呢、布,後來主要用緞、綢、縐等絲織品。
戲衣上的裝飾物主要有龍、鳳、鳥、獸、蟲、魚、花卉、雲、水、八寶等;既使同一種樣式也有不同的姿式,如「龍」有坐、散、游、團之分;「水」有立水、卧水之別。
下面介紹幾種戲衣:
1、「蟒袍」,為帝王將相之公服。「女蟒」為後妃、貴妃、女將所穿。從顏色上分,皇帝穿黃色,
臣僚其它各色,以「紅蟒」為貴重。性格粗獷、豪放者多穿黑、藍色的;年輕俊雅者,多穿白、粉紅、湖色的;年老的多穿古銅色、香色的。另外,文官多穿團龍蟒,武將多穿大龍蟒。
2、「官衣」,為中級以下文官公服,一般紅、紫色的官衣為高。男官衣腰圍玉帶,女官衣束軟帶或系絲絛。
3、「靠」,即鎧甲,靠是武將的戎裝,分男靠、女靠和改良靠三種。
4、「箭衣」,從皇帝到一般武士都可穿。
5、「褶子」,用途最廣,文武、貴賤、男女、老少均可穿。
6、「帔」,是皇帝、文官的便服,士紳的常服,分男帔、女帔。
總之,戲衣用的是明代服裝制式,我們可從樣式、色彩、花紋、質料、著法等方面區別、鑒別為哪一類人物所用。
㈥ 我認識一人叫個鮮花是打吧了新春三十八是什麼戲
我認識一人叫個鮮花是打吧了新春三十八是什麼戲?
戲曲的名字是:《打豬草》
㈦ 戲曲演員都需要在裡面穿上彩褲,彩褲的選用有什麼講究嗎
戲曲演員都需要在裡面穿上彩褲,彩褲的選用必須是順滑寬松的。
㈧ 京劇道具介紹
演繹道具
1、伴奏樂器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
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
2、舞台道具
砌末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砌末一詞在金、元時期已有。傳統戲曲舞台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燭台、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
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表現環境、點染氣氛的種種物件(如布城、大帳、小帳、門旗、纛旗、水旗,風旗、火旗、蠻儀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
(8)戲曲花卉擴展閱讀
京劇的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志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
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餘三勝。
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第一代京劇演員中,尚有老生盧勝奎、薛印軒、張汝林、王九齡等;小生龍德雲、徐小香;旦胡喜祿、羅巧福、梅巧玲;丑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譚志道。
凈朱大麻子、任花臉等,他們為豐富各個行當的聲腔及表演藝術,均有獨特創造。後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於突破青衣、花旦的嚴格分工舊規,為旦角的演唱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京劇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劇裝寫真畫,由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制。他參照了清代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
挑選了清同治、光緒年間(1860至1890)京劇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員(程長庚、盧勝奎、張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時小福、余紫雲、朱蓮芬、郝蘭田、劉趕三、楊鳴玉),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扮演的劇中人物描繪出來,顯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
此畫於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由進化社朱復昌在書肆收購,經縮小影印問世,並附編《同光名伶十三絕傳》一冊。
㈨ 《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可以用什麼花卉來代表她
杜麗娘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戲曲作家之一、明代湯顯祖所著戲劇《牡丹亭》中的主人公,是個追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青春美少女形象。杜麗娘是古典戲曲中最可愛、極富感染力的少女形象之一。青春美少女杜麗娘帶有貴族小姐普遍的特點:溫柔、馴順、穩重,但為了追求愛情卻敢於反抗、敢於斗爭。在禮教束縛下,她有復雜細膩的哀愁和堅定執著的反抗性格。所以我覺得,可以代表她的,只有蘭花。
㈩ 在括弧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敵情 ()花草 ()校園 ()戲劇 ()課文 ()
()敵情 ()花草 ()校園 ()戲劇 ()課文
觀察 欣賞 游覽 鑒賞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