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與花藝
1. 扇子的寓意是什麼
摘要 說法一:因「扇」與「善」諧音,扇子也寓意「善良」、「善行」,是作為禮品贈送友的最佳物品。說法二:扇子有『散子』 含義,一般婚禮,以及求愛,都會送一個製作精美的扇子。說法三:民間,扇子還作為吉祥物用以避邪,定情等。浙東一帶,閨女出嫁後的第一 個端午節,娘家必須派人攜帶各種扇子探望女兒。說法四:在明朝以前扇子主要是男性與男性之間贈送,扇子的文化寓意主要是表達友誼,特別是同窗分別時的紀念用品,但在進入明清之後,扇子成為男性贈送給女性的物品之一。往往在扇子上題詩作畫抒發情感!說法五:摺扇因可折疊,方便隨身攜帶,流傳最廣,在古代幾乎人手一把。摺扇開合自如,開之則用,合之則藏,有進退自如,逍遙自在的寓意。
2. 扇子代表什麼
這個得從多方面說,你要是說生日的時候送扇子也挺有創意的,你想扇的諧音是山,寓意著你很希望你的朋友無論是事業還是生活都能夠爬到山的頂峰
3. 為什麼精品扇子與普通的扇子差別那麼大
一、製作摺扇的心態
主要是在工上面,一樣的料,製作的人的水平不同,價格自然也會有差異,有些人不是他不想做好,主要是他沒有那麼大的能耐做好,就算是同一個人,他製作時也要看在不在狀態,比如他漫不經心做一把和認認真真做一把,細心的扇友還是能發現區別的,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好料會好好做,一般料他就隨便做做,這種情況應該也很多的。
二、製作摺扇的工藝
比如烘邊,這個其實挺考驗人的水平的,一般的摺扇烘邊都會造成大骨與小骨之間輕微的隙縫的,這種摺扇挺難得的,一般師傅都會把他們挑出來,賣個好價錢。在一個就是那些增加美感和舒適度的工序,這些工序都挺復雜的,有些特殊的也不是一般師傅就能做的,這些工序的自然價格也不會太低的。
三、製作摺扇的材料
在一個是料上面的區別,這個主要是那些花斑竹裡面體現的比較明顯,比如梅鹿竹,哪怕都是一樣的工,花斑好看的,漂亮的,自然價格會翻好幾倍。還有一些是料上面的小瑕疵,比料上面有劃痕,或者竹皮被刮掉了一小塊的,這種即使花斑好看價格也會略低一些。
4. 扇形插花作品和三角形插花的區別有那些
三角形插花
三角形插花分為對稱和非對稱三角形插花。在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常作為裝版飾應用。對稱三角型權較穩定,但都是單面觀的花型,常用於牆邊桌面或角落傢具上。
扇形插花
扇形插花,是花藝當中最基礎的造型插制。一般適用於正式的場合,像酒店迎賓大堂,大型的會議室。扇形,顧名思義就是像扇子一樣,想想孔雀開屏就知道啦,哈哈。
5. 扇子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的例子有哪些
扇子是可以現代化的生活相結合的,電視也經常會出現扇子,比如京劇的舞台上,少不了,說評書的更是離不開它。
湖南衛視的一哥汪涵,也是常常拿著把扇子出現,可見對扇子喜愛的程度,湖南衛視的大型真人秀娛樂節目中,他們出場走秀每人都是拿著把團扇,穿著現代的服飾,拿著古樸的團扇,是一種古典與現代的結合美。
6. 送扇子有什麼講究和忌諱
在日本,作為婚禮或其他喜慶時的禮物,人們常常送扇子。因為扇子打開時向兩邊伸展,象徵著前途無量。然而,在中國送扇子卻被視為禁忌。這是因為中文裡「扇」與「散」發音相近。人家夫妻發誓攜手一生,你卻送他們扇子,會被認為是在要別人快點分手。
1、端午節與送扇子的傳統習俗
端午節送扇子是從唐太宗開始提倡的。
北宋時期的宰相、歷史學家王溥所著的《唐會要》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的五月初五,有贈送禮物的習俗,唐太宗親筆寫了兩幅書法扇,送給長孫無忌和楊師道兩位重臣。唐太宗說,選擇這樣的禮物,是因為扇子可以「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以清風、仁風代稱扇子,或以扇子指代清風、仁風。唐太宗的想法來源於東晉「謝安贈扇」的典故。
扇與「善」諧音,實屬同源。扇子文化和端午送扇的傳統習俗,旨在倡導我們:手持摺扇,不忘祖先,內心向善,與人為善,崇德向善,處處行善。
2、婚禮送扇的講究
古時人們把「六」視為吉祥之數,兩個六相疊,自然吉上加吉,故而民間許多人家給兒女定婚多選在六月六這天。
老家一帶至今還有一個古老悠久且極具人情味的習俗,六月六這天,凡是閨女出嫁不滿一年的人家,閨女的父母、叔伯或者嬸子、伯母等娘家親人要備下幾把蒲扇和其他禮品去閨女家看望,當地人稱為「送扇兒」。
不過,送扇兒僅限於閨女出嫁後第一年的六月六,以後再過六月六就不用再送了。鄉諺說「娘瞧女,是正理」,況且此時正值伏天,天氣炎熱,酷暑難耐,娘家人心疼閨女,送扇兒其實就是送清涼。
7. 扇子的意義
扇子不僅是用以生風涼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它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版征,成為他們社會角色權的道具。
不僅是夏天,就是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手執一扇,打開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於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緒交流的意義。
不僅是文人,不僅是男性使用摺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分出以黑紙扇、游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
(7)扇子與花藝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在源遠流長的歲月中,小小的扇子除日用外,還孕育著中華文化藝術的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藝美術之精華,蔚成獨具中國扇風格的奇觀,是民族傳統文物中的藝術瑰寶
最早的扇子實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殘件,以及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篾絲編木製長柄扇。馬王堆出土的長柄扇長1.76米,是一種儀仗用扇,由奴隸或仆從執掌,用以障塵蔽日,也象徵主人的權威。
唐代昭陵新城長公主墓中壁畫內繪的扇,是目前發現唐代壁畫中最早的。在墓內壁畫上繪有長柄鴨蛋形扇。最早的扇為竹製。
隨著絲絹紡織技術的進步,絹宮扇(又叫團扇、絹扇、紈扇)開始流行。漢班婕妤、南朝梁武帝蕭衍、唐詩人劉禹錫和杜牧。宋詩人王安石等都寫過詠團扇的著名詩篇。
8. 扇子的特點是什麼
扇子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中國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級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稈、蒲草等也能編成或製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緻,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來擋住太陽產生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葦做成的權力象徵物,扇子起初的功能並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統治階級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因扇子多見於皇宮中,所以扇子又叫「宮扇」。 隋唐之後,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一些詩人詞人,除了飲酒作詩,經常邊搖紈扇邊吟詩作賦,在這一時期,與扇子有關的詩詞大量出現,像李嶠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詠破扇》等等。古代文人墨客要是手中無扇,就像現在的小資不養寵物狗一樣,顯得有些沒品位。到了清代,不光是文人墨客,就連踏入仕途的官員、賬房先生,甚至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各色人等也喜歡搖扇「擺造型」。
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皇帝)不得用。」也就是說舜為廣開視聽求賢自輔,曾製作五明扇。從秦至漢都在沿用,張打此扇是在向外界表明吸納賢才的主張,但到了魏晉之時竟成為皇帝的專用。殷周時期已出現了一種「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雞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說。《爾雅》中談道:「以木曰扉,以葦曰扇。」從這可推測,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長方形的葦編物。早期的扇子並非用來納涼,而是用作統治者禮儀之具,所以又叫「儀仗扇」。中國秦漢以後,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圓、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採用絲織的絹素,由於宮中用得多,故又稱「宮扇」,隋唐兩代,盛行於世的主要是紈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紙扇。宋以後,摺扇漸漸流行。明清時期,浙江、蘇州、四川等地盛產摺扇,題字作畫亦興於此。這一精湛的技藝從明代開始傳入歐洲,然後風行世界。
涼友,是扇子的一個別名。宋陶谷《青異錄·器具》:「商山館中窗頰上有八句詩雲:『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是帚與扇明矣。」
特色扇子綜合了雕刻、編織、編結、書法等多種藝術的技法。摺扇兩旁的2支扇柄,俗稱大骨或大邊,上面鐫刻字畫;中間眾多的扇骨,俗稱小骨或心子。扇骨的裝飾技法很多,有的螺鈿,有的髹漆,其中金星珊瑚是以珊瑚紅漆為地,上灑銀末,閃爍如星。扇子下端的扇頭式樣有竹節、梅花、小花瓶、大鉤如意、荸薺圓頭等約 100多種。扇墜以玉石、桃核、橄欖核雕刻而成,或編結流蘇,搖晃生姿。刺綉扇套,既美觀,又耐磨、實用。在檀香扇、骨扇、象牙扇、貝殼扇的扇面上,鏤空成精細的圖案。葵扇、檀香扇扇面上的烙畫,墨分濃淡,風格古雅。扇子的用途很多,它除了夏日納涼外,還是評彈、戲曲、舞蹈、曲藝等表演的道具。
中國扇子的品種主要有摺扇、羽扇、絹扇等,下面來介紹。摺扇古稱折疊扇、聚頭扇、撒扇。品種有紙摺扇、象牙扇、貝殼扇、 檀香扇、 孔雀翠羽扇等,其中以紙摺扇為最普及。紙摺扇是以細長的竹片製成眾多的扇骨,然後將扇骨疊起,其下端頭部以釘鉸固定,其餘則展開為半圓形,上裱糊以紙,作扇面,並在扇面上題詩作畫。扇骨料以棕竹、湘妃竹、烏木為佳,每把扇子少則 7支,多達40支,一般多為14支或16支。40支扇骨的摺扇,扇骨纖細,風格秀麗,古代專為婦女所執。象牙扇、貝殼扇、檀香扇則以象牙、貝殼、檀香木製成扇骨,直接以絲線將扇骨綴連為半圓形扇面,並在扇面上鏤雕精巧、纖細的圖案。檀香扇的扇面除鏤空圖案外,又飾以烙畫,或裱糊薄絹,彩繪花鳥、仕女畫面,風格艷麗,為婦女所喜愛。蘇州摺扇以水磨竹扇骨為著名,即以細砂紙、浸濕的木賊草和榆樹葉等反復將竹扇骨打磨,然後上蠟,滋潤細膩,如同白玉。羽扇以孔雀、鶴、雕、鵝、雉等鳥禽類羽毛編織成扇面,再加扇柄而成。它不僅為納涼、裝飾、舞蹈所用,也是中國古代宮廷禮儀的陳列品。中國羽扇大多以3~4支鵝羽編織而成,呈上尖下圓的桃形,在扇面中央飾以五色綾緞剪鏤或彩色絲線綉成的壽桃等圖案。扇柄有的為木柄,有的將鵝羽管劈削成篾絲,編織成古錢等圖案作為翎管柄。羽扇質輕,出風柔和。孔雀翠羽扇以象牙為扇骨,孔雀羽毛編織為扇面,色彩富麗,也是舞蹈的道具。絹扇以竹篾、鉛絲為骨架,並以素絹等絲綢綳裱於骨架之上,大多形似滿月。又稱團扇。絹扇古代以竹篾為骨架,20世紀初改以鉛絲為骨架,請名人書畫扇面;扇柄以湘妃竹、棕竹等名貴竹材製成,也有髹漆柄和象牙柄。更有以如同蟬翼的黑色薄紗為扇面,上以白粉畫無數細竹,入手輕涼,人稱蟬翼扇。絹扇的扇面除滿月形外,還有腰圓、正六角等式樣,上面彩繪仕女、山水、花鳥等,有的以五彩絲線綉制圖案。葵扇俗稱蒲扇。由蒲葵的葉、柄製成,質輕,價廉,是中國應用最為普及的扇子。廣東新會的葵扇,葵葉圓正,葵柄細勻,生產工藝復雜,品種多。葵扇製作工藝是先選擇柄長30多厘米、色澤淺碧的葵葉,摘後日曬約20天,干後,色澤變白;再以水洗、烘乾,並以重物壓平;然後隨葵葉的大小,剪成不同規格的圓形,再以篾絲、絲線緣其邊,仍用其葵柄為扇柄。葵扇的品種很多,除一般常用的葵扇外,還有玻璃白葵扇、漂白編織葵扇、烙畫葵扇等。玻璃白葵扇是選擇初發未舒的淺綠嫩葉,經過日曬,色澤晶瑩潔白,再經水洗、硫磺熏蒸,色乃益白,如同玻璃,因而得名。漂白編織葵扇是將玻璃白葵葉剖成2~4mm細條,然後手工編織成杏仁形的葵扇,並在扇面上以金銀線、彩色絲線綉成各種圖案。烙畫葵扇是在扇面上烙畫人物、山水等,風格古雅。其中雙面烙畫葵扇是將兩把形狀、規格完全相同的玻璃白葵扇縫合為一把,然後在正反兩面各烙畫相同的畫面,可以兩面觀賞。葵扇的扇面除了裝飾以刺綉、烙畫外,還有漆畫,或用細針刺成各種圖案。扇面的規格不一,大者長90多厘米,可以遮陽。扇面的邊緣俗稱細邊,以金銀線、絹、彩色絲線、篾絲、細長條藤皮等手工纏繞、縫制而成。葵扇的扇柄大多用原葵葉的柄,有的在葵柄外纏繞細長條的藤皮,或外面套上染色的竹管,執於手中柔滑而舒適。高級的扇柄則另飾以方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貴竹材,或用象牙、玳瑁等製成扇柄。篾絲扇又稱竹編扇。以篾絲編織成扇面。產於四川、浙江、湖南等地,以四川為最著名。四川篾絲扇在明代已很著名。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四川自貢匠師龔爵伍編織的篾絲扇,人稱龔扇,所用篾絲,細如毫發,每根長400mm、寬1mm、薄0.2mm,在日光映照下透明晶瑩,微風拂之,則絲絲飛揚。所編織的扇面,光滑無痕,宛如綾絹。扇柄多為牛骨製成,下墜以流蘇。20世紀初,龔爵伍之子龔玉璋繼承父業,能編織復雜的仕女、山水、花鳥等畫面,清晰、美觀。現在,龔扇已傳至第三代,即龔玉璋之子龔長榮、龔玉文兄弟。他們編織的篾絲扇曾在美國、日本展出。人像掛扇以婚紗照、寫真照和兒童照等各種人像照片為扇面的掛扇,人像掛扇(以下簡稱像扇)是現代影像技術和古
老制扇技藝的巧妙融和,像扇的扇面從設計到輸出,都採用了與當前影樓業相同的技術和材料,因此其畫質已經達到了影像級別,色彩還原真實,細節表現優異。古時,新婚之夜又稱卻扇之夕,因婚禮上要行卻扇之禮,作卻扇詩,紅蓋頭即是由卻扇之禮中的扇子演變而來。古往今來,人們曾經以繪畫、刺綉等技法在扇面上形成人物畫面,今天藉助現代科技又出現了以婚紗照等為扇面的人像掛扇,像扇為源遠流長的扇文化中,又添加一股清新時尚的現代氣息。其他類扇子有麥秸編織扇、鴨腳扇、竹板扇、筍殼扇等。麥秸編織扇主要產於浙江浦江。它是以麥秸編織成扁帶,然後纏繞成圓形作為扇面;再以竹片下端為柄,上端劈削而為二,將麥秸編織扇面夾於其中,並在扇面中央貼以五色綾絹,上綉圖案,作為裝飾。鴨腳扇因扇面形如鴨腳而得名。產於浙江、廣東、四川等省。它以長30cm左右的竹片製成,以其下端的三分之一為柄,其餘三分之二則劈削成數十根篾絲,然後以細線將篾絲編結成鴨腳形扇面,再以紙糊扇面,以絹、錦緣其扇邊而成。竹板扇產於浙江。它以長30cm、寬15cm左右的竹板為扇面,熨之使其平整。因竹板扇面色澤白潤如玉,所以又名玉版扇。筍殼扇產於福建。它以巨筍殼壓平而為扇面,長30cm,寬18cm左右。扇的正面潔白光潤,有的飾以烙畫;背面為筍殼外皮赭色,如同檳榔,所以又名檳榔扇。筍殼扇執於手中,朴實而高雅。
9. 蘇扇與普通扇子的區別
普通的扇子種類太多了,製作沒啥講究,夏天扇風用的,便宜實用,沒啥藝術性,蘇扇製作有一定講究了,上升到了藝術文化的高度。
扇子簡介
扇子是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中國漢族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漢民族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系。歷來中國有「制扇王國」之稱。扇子史傳上最初稱為「五明扇」,據傳是虞舜所制。晉代崔豹的《古今注·輿服》記:「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
扇子的種類包括羽毛扇、蒲扇、雉扇、團扇、摺扇、絹宮扇、泥金扇、黑紙扇、檀香扇等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制扇技藝有江蘇蘇州檀香扇、 浙江杭州王星記扇子、重慶榮昌摺扇、四川自貢龔扇、廣東新會葵扇 、湖州羽毛扇。 日本則有檜扇、蝙蝠扇。
蘇扇簡介
蘇扇是蘇州摺扇、檀香扇、絹宮扇,紙團扇的總稱,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它以歷史悠久、製作精巧著稱。最負盛名的是檀香扇、絹宮扇和摺扇。均以製作精巧而聞名。摺扇由收則折疊而得名,又因用時需撒開,故又稱"撒扇"。扇骨又稱骨子,取材以竹為主,又有檀香木、紅木、黃楊、紫檀、烏木、雞翅木、桃絲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貴材料。
摺扇由收則折疊而得名,又因用時需撒開,故又稱「撒扇」。扇骨又稱骨子,取材以竹為主,又有檀香木、紅木、黃楊、紫檀、烏木、雞翅木、桃絲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貴材料。
扇骨柄部的造型俗稱頭形,式樣有大圓頭、小圓頭、平頭、玉蘭頭、琴、燕尾、葫蘆、瓶等,花色繁多,以簡朴、古雅為妙品。
兩旁的扇骨稱為大骨,精選細膩、筋少的竹子為原料,經過漂、曬、烤、焙等工序製成。有的加以髹飾,稱為漆骨,有菠蘿、八寶、推光、檳榔、珊瑚、金星等各種髹飾技法,瑩光閃閃,更顯得富麗華貴。此外,還有雕漆、淺刻、浮雕、鑲嵌金銀絲、螺鈿等裝飾的大骨。扇骨的長短和多少,則隨著使用對象以及當地的風俗習慣、氣候而各不相同。有的為長9寸5分、16根扇骨,即所謂九五、十六;也有長7寸,16根扇骨;長8寸,18根扇骨和一尺二長的。還有特製的舞台用扇,可達二尺多長,稱為男舞扇。
扇面大多用宣紙裱成。摺扇上面是文人雅士題詩作畫之處。扇面的製作也很講究,如宣紙扇面就有開料、刮光、裱糊、上礬、沿邊等十多道工序。古代尤其以泥金扇面為人們所推崇,配以名家書畫,一把價值竟為千金。
扇骨材料
扇骨材料以竹片為主,精工細作,達數百種之多,水磨扇骨更為上品。扇面大多用棉料宣紙裱成,有「素麵」和「畫面」兩種。畫面由名家作各種書畫。素麵有仿古白素麵、金面等多種。由於以上特點,蘇州摺扇已不止是生風用具,而成為人們收藏的珍品。明清兩代為蘇扇鼎盛時期,名家輩出,製作愈見精良。小小方寸之間成了歷代名家的「必爭之地」,集造型、字畫、印章、詩詞、雕刻、鑲嵌於一身。水磨骨玉摺扇的問世,吸引不少名家在扇面上題詩作畫及雕刻,蘇州摺扇便形成精細雅緻風格。尤其是蘇州名扇——老礬扇面,質感素法,平整牢固,久用不裂。史載,當時蘇扇作為進貢皇帝的貢品,亦成為身份的象徵。
蘇扇種類
蘇扇,包括絹宮扇、折疊扇、檀香扇等,製作風雅娟秀,世稱「雅扇」。
絹宮扇
絹宮扇,古名「紈扇」,又名「團扇」。蘇州絹宮扇纖麗秀雅,其絹面或書畫、或刺綉,別出心裁;其扇柄或雕鏤、或彩繪,各盡其巧;其質料或素竹、或湘妃竹、或象牙、或玳瑁,雅而不俗。
折疊扇
折疊扇,又名「聚頭扇」,南方習稱"摺扇"。蘇州摺扇又稱「吳扇」,其扇骨造型藝術豐富多彩,扇頭造型達百種之多,主要為圓頭、方頭、尖頭、玉蘭頭、竹節頭等。扇工還運用磨、漆、嵌等技藝,千變萬化,極盡巧思。
蘇州檀香扇
在絹宮扇與折疊扇的扇面上作畫、題詩,是蘇州文人的一大愛好。扇面畫已獨立成為繪畫中的一個門類,或繪以鮮艷的牡丹,或繪以清逸的山水,配以相同題材的詩詞,"雅扇"之名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