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秦代花卉

秦代花卉

發布時間: 2022-01-02 04:31:36

『壹』 和長歌行一樣有關花木的詩句是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注釋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冬葵,我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葯。
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
陽春:溫暖的春天。
布:布施,給予。
德澤:恩惠。
秋節:秋季。
焜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cuī"。
徒:白白的
百川:河流。
譯文
早晨, 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等待在陽光下曬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灑滿了大地,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
常常擔心肅殺的秋天來到,花和葉都變黃衰敗了。
千萬條大河奔騰著向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再向西流回來?
如果年輕力壯的時候不知道圖強,到了老年頭發花白,一事無成,悲傷也沒用了。
解題
此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長聲歌詠,也指寫詩;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種體裁, 歌行體的簡稱,詩歌的字數,和句子的長度不受限制。
長歌行是指「長聲歌詠」為曲調的自由式歌行體。
衰:讀"cuī".古時候人們讀的沒有"shuaī"這個音。
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樂府解題》說這首古辭「言芳華不久,當努力為樂,無至老大乃傷悲也。」把「努力」理解為「努力為樂」,顯然是一種曲解。漢代的五言古詩,許多是慨嘆年命短促、鼓吹及時行樂的。這首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說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其情感基調是積極向上的。
《樂府詩集》是宋代郭茂倩編的一部樂府詩總集,全書一百卷,分十二類。上起漢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謠十餘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樂章外,還保存了大量民間入樂的歌詞和文人創造的《新樂府詩》(《新樂府詩集》其中包括《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全書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對各種歌辭、曲詞的起源和發展,均有考訂。
簡析
這是一首詠嘆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托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贊,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贊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自然界的時序不停交換,轉眼春去秋來,園中葵及萬物經歷了春生、夏長,到了秋天,它們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輝的葉子變得焦黃枯萎,喪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發而長大,而老死,也要經歷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是一個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則。詩人用「常恐秋節至」表達對「青春」稍縱即逝的珍惜,其中一個「恐」字,表現出人們對自然法則的無能為力,青春凋謝的不可避免。接著又從時序的更替聯想到宇宙的無盡時間和無垠空間,時光像東逝的江河,一去不復返。由時間尺度來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後不能復生。在這永恆的自然面前,人生豈不就像葉上的朝露一見太陽就被曬幹了嗎?豈不就像青青葵葉,一語秋風就枯黃凋謝了嗎?詩歌由對宇宙的探尋轉入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終於推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發聾振聵的結論,結束全詩。這個推理的過程,字面上沒有寫出來,但讀者可循著詩人思維的軌跡,用自己的人生體驗來補足:自然界的萬物有一個春華秋實的過程,人生也有一個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只要有陽光雨露,秋天自能結實,人卻不同,沒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萬物經秋變衰,但卻實現了生命的價值,因而不足傷悲;人則不然,因「少壯不努力」而老無所成,豈不等於空走世間一趟。調動讀者思考,無疑比代替讀者思考高明。正由於此,使這首詩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厭的人生說教,使最後的警句顯得渾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鍾長鳴一般,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長:一是說老大無成,人生等於虛度了;二是說老年時才醒悟將於事無補,徒嘆奈何,意在強調必須及時努力。
讀這首詩,我們很自然會聯想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那段關於人的生命應該如何度過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一個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顧已逝的年華時,不因虛度時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無成而羞愧;這樣,在他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就可以坦然地說:我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獻給了人世間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引導讀者少壯及時努力,不要虛度光陰,這種人生態度無疑是積極的。
這首《長歌行》不同於漢代其他的文人詩哀嘆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時行樂,它是一首唱反調的詩,是一首難能可貴的佳作。

『貳』 春天開的有什麼花

有水仙、迎春花、報春花、 瑞香、白玉蘭、紫玉蘭、鳶尾、馬蹄蓮、金盞菊、文殊蘭、百枝蓮、四季海棠、吊鍾海棠、竹節海棠、天竺葵、瓜葉菊、虞美人、金魚草、美女櫻、矮牽牛、桃花、李花、梨花、百合花、海棠、海角菊、金盞花、葵花、西洋鵑等等。

1,迎春花

迎春花,小枝細長直立或拱形下垂,呈紛披狀。3小葉復葉交互對生,葉卵形至矩圓形。花單生在去年生的枝條上,先於葉開放,有清香,金黃色,外染紅暈,花期2-4月。因其在百花之中開花最早,花後即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而得名。

(2)秦代花卉擴展閱讀

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天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天

『叄』 中國書法字體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楷書的代表有顏真卿(代表作品有《多寶塔感應碑》、《麻姑仙壇記》、《東方朔畫像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等);

草書的代表人物張旭(代表作品有《古詩四帖》、《肚痛帖》等);隸書的代表人物有鄭簠、金農,代表作品有《曹全碑》、《張遷碑》等。

行書的代表人物有王羲之,代表作品有《蘭亭序》,篆書的代表人物有太史籀,李斯,代表作品有《石鼓文》、《秦公簋》等。

1、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2]、司徒顏杲卿從弟。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又與柳公權並稱「顏柳」,被稱為「顏筋柳骨」。

顏真卿傳世作品以碑刻最多,楷書有《多寶塔感應碑》、《麻姑仙壇記》、《東方朔畫像碑》、《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等,行書有《爭座位稿》,書跡有《自書告身》、《祭侄季明文稿》。

其中《顏勤禮碑》比較端莊遒勁,但筆畫細瘦和其他碑刻不大一樣。《顏氏家廟碑》,書法筋力豐厚,是他晚年的得意作品之一,與其早年時期的作品相比更加渾厚大氣,乃晚年之代表作。

2、張旭

張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擅長草書,喜歡飲酒,世稱「張顛」,與懷素並稱「顛張醉素」,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又與賀知章等人並稱「飲中八仙」,其草書則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

在書法方面,張旭勤於觀察客觀事物,善於將客觀的自然物象與個人的主觀情感結合起來,既繼承傳統,又勇於創新,在繼承前人書法成就並加以創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藝術在盛唐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

張旭傳世的書法真跡很少,北宋米芾《寶章待訪錄》著錄有張旭的《前發帖》、《汝官帖》、《昨日帖》、《承須帖》、《清鑒等帖》和「千文帖」。

3、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4、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標准書體小篆。現存於西安碑林的《嶧山碑》,系宋代摹刻。所書的刻石多已毀沒,存世的原石僅兩塊。

相傳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廢待興,因此秦國有眾所周知的七個同一,其中文字長短常重要的一項,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國原有篆書基礎上統一八國文字的結晶。

主要作品有《諫逐客書》、《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

5、金農

金農(1687—1763),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壽道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因其人生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以自封「三朝老民」的閑號。

晚寓揚州,賣書畫自給。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鑒別。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五十三歲後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尤工畫梅。

代表作有《東萼吐華圖》、《空捍如灑圖》、《臘梅初綻圖》、《玉蝶清標圖》、《鐵軒疏花圖》、《菩薩妙相圖》、《瓊姿俟賞圖》等。著有《冬心詩集》、《冬心隨筆》、《冬心雜著》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顏真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羲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農

『肆』 秦朝是的臨洮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臨洮地處東經103°29'至104°19',北緯35°03'42"至35°56'46"之間,在隴西盆地的西緣,青藏高原的東邊;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地區西部、洮河下游;東向越山穿谷達渭源、隴西境,西向渡河過嶺接康樂、臨夏,南向翻山繞壑至漳、岷界,北向跨梁渡關抵蘭州市。境內四山環抱,一水北流。

臨洮縣城距省會蘭州市僅100Km。甘川、蘭郎等三條國道穿境而過,蘭(州)臨(洮)高速公路 2001 年正式開工建設,定新、甘大等省道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城鄉道路暢通,全縣村村通了汽車。近年來,共投資3億多元,進行了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城鄉總面積擴至15.2平方公里,市政設施建設初具規模;上萬門程式控制電話已並網開通,行動電話、無線尋呼、有線電視等通訊設施,功能完善,輻射城鄉。洮陽、中鋪兩個省級鄉鎮企業和高新技術開發示範區基本實現了「三通一平」並具雛形;新添、玉井等 10 個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以撤縣設市為目標,擬把臨洮建成蘭州的「衛星」城市,將為開放開發和招商引資創造良好條件。

臨洮,古稱狄道,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地區西部、洮河下游,自古為西北名邑、隴右重鎮,是古「絲綢之路」要道、隴上歷史文化名城,素有「彩陶之鄉」、「文化縣」之稱,是「全國田徑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花木之鄉」、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國家退耕還林(草)試點縣和國家花卉.....

遠在新石器晚期(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即有馬家窯、寺窪、辛店文化,是甘肅仰韶文化發軔較早之地。據史籍記載,周安王十八年(公元前384年),秦獻公滅西戎部族狄、桓,建立狄道、桓道二縣,是臨洮建置的起始。至秦紹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隴西郡,郡治狄道。東晉十六國時,屬武始郡。唐初,置臨州,後置狄道郡。安史亂後,陷入吐蕃。五代時吐蕃置武勝軍地。宋置熙州,治狄道。元、明、清均置臨洮府,府治狄道。乾隆五年(1740年),遷府治於蘭州,升狄道州,民國二年二月降州為縣。民國十八年( 1929年),改為臨洮縣。新中國成立後,初屬臨夏地區,後屬定西地區。1960年,成立臨洮地區,不久裁撤,仍為定西地區轄縣。

臨洮歷來為控扼隴蜀的戰略要地。秦築長城以制南牧之患。蜀姜維出狄道以擾關隴,魏人據狄道,使姜維不能得志。唐哥舒翰鎮邊,宋王韶安撫熙河,均以洮河流域為必爭之地。明徐達盛稱熙河對經略湟鄯的戰略作用。辛亥革命後,甘肅數次軍閥爭奪戰中,臨洮得失,關系蘭州、臨夏的安危。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王震司令員率軍渡洮河,解放臨夏、西寧,以側翼迂迴作戰,配合解放蘭州的戰略任務。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快發展,使全縣經濟建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全縣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在1987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第一個翻一番的基礎上,又於1996年提前四年實現翻兩番,並於1998年提前兩年實現了整體基本解決溫飽的目標;到2000年底,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億元,比「八五」末增長57.9%,年均遞增9.6%;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02億元,增長36%,年均遞增6.4%;第二產業完成2.48億元,增長75.8%,年均遞增11.9%;第三產業完成2.5億元,增長62.5%,年均遞增10.2%;第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33.5:31.8:34.7調整為28.7:35.5:35.8;工業增加值達到7600萬元,增長2.58倍,年均遞增20%;農業增加值達到3.48億元,增長14.8 %,年均遞增2.8%;「九五」期間,最高年份1999年的糧食產量達到1.7億公斤。

哥舒翰,唐代名將,生於公元704年,卒於公元757年,他是突厥族哥舒部人,世居安西,輕財任俠,勇冠全軍。他長期駐守巡防於邊防重鎮臨洮一帶,屢破吐蕃的進犯,收復黃河九曲。唐元寶六年公元747年),為隴右節度使,兼河西節度使,進封西平郡王。安祿山叛變時,哥舒翰統兵20萬堅守潼關。當時他身體病弱,因受楊國忠猜忌,被逼出戰,兵敗殘遭殺害,傳誦千古的西人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就是歌頌他充滿傳奇色彩一生和光輝業績的。

矗立在臨洮縣城南大街的「紀功碑」,據考證為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有1240餘年。青磚碑座托舉著高大的碑體,碑正面刻文12行,為隸書,字體遒勁,筆力雄健。額刻有雲紋和盤繞的蛟理,據傳碑文為唐明皇御筆,只因長期的風雨剝蝕,岩石風化,僅存50餘字。但拂去歷史的塵封,濃縮哥舒翰悲壯人生的輝煌,都始終熠熠閃光,所以,常有人來此碑前瞻仰。

張維(公元1889年-1950年)臨洮人,字維之,號鴻汀。早年,他以詩文著稱鄉里,及後追蹤乾嘉學派,致力於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諸氏之學。治學主明事理,重實用,迄後乃專力史志、金石之學,所著有關西西北史志,深有見解,為國內史學界所重視,他的辭條被列入40年代《中國名人圖鑒》。

海巔峽東依南屏山,南和康樂縣接壤,距縣城30多公里,海巔峽兩岸絕壁千仞,峽口如蜿蜒銀蛇,洮水奔騰,洶涌澎湃,其勢如萬鈞雷霆,期間蘊藏著豐實的水利、森林、煤炭等資源。清代詩人吳鎮這樣寫道「我憶臨洮好,城南碧水來;崖飛高石出,峽斷鎖林開...」所以海巔峽又稱鎖林峽。

近代王熙之《臨洮金瑣錄》中略稱,峽中東岸石壁有「摩崖」二字及「紹聖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畢工」十二字,列為兩行,後列王存、王安刊記,大約五寸,均為正書,而州志卷一上記

載「......今峽上有古篆字,蓋宋金時所鐫雲」當為聞詞。峽內東岸石壁上,鐫四方形,五六寸孔甚多,昔曾於此建道,以通交通。海巔峽煤礦即在此,面積約40公頃,煤層厚約1米以上。現峽內距水面約1米的懸壁上,遺存楊繼盛所撰《開煤山記》石刻一方,高約2米,全文為楷書,保存完好。

如果在這里觀賞洮河流珠,則更令人流連忘返。洮水流珠是洮河獨有的奇觀,堪稱天下一絕。由於洮河上游山岩險峻,落差很大,三九嚴寒時節,濺起的水珠凍結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每到嚴冬季節,北國大地銀裝素裹,洮水奔騰不息,一泄千里,河面上一簇簇的流珠滾圓晶亮、玲瓏剔透,浩浩盪盪地隨波而下,特別是冬日的早晨,旭日東升,朝霞滿天,給洮河流珠鍍上了一層火紅的霞光,顯得更為美麗、壯麗。

清代詩人陳鍾秀《泳洮河流珠》一詩曰:

萬斛明珠涌浪頭,晶瑩爭赴水東流;

珍奇難入俗人眼,拋向洪波不敢收。

清代詩人王維新在《洮陽八景.洮河流珠》一詩中寫道:

冬日河流急,浮波珠粒粒。

不勞象罔求,自有鮫人泣。

『伍』 陝西特色

http://www.techan168.com/

陝西省特產網 陝西省特產網是一個國內特產信息薈萃的網上世界,旨在促進和提高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的農民增收以及農產品、特產品的知名度和競爭力。是國內目前最大的特產專業電子商務網、國內最大的網上特產交易市場。以宣傳、弘揚名優特產為宗旨,拓展國際國內市場為已任,為特產供應商、采購商、服務商、協會、政府部門及消費者提供特產商業信息和電子商務平台應用服務。
特產網以全國各地的名優特產、地方特產、旅遊特產、文化特產為中心,縱向以行業專題為線索,橫向以34個省、市為窗口,縱橫交叉,全方位、多層次展示我國特產業風貌。
按行業推出「名酒、名茶、名雕、名瓷、名綉、花卉苗木、特色水果、傳統食品、特種養殖、特色蔬菜、芳香植物、藝術品收藏」等20多個特色專題。按地區設有34個子網站,分別介紹該地區「特色產品推薦,特產供應商、特產采購商、特產資源概況、特產之鄉、特產文化節」等商業信息。為特產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特產資訊、商業信息服務。
網站設有在線信息發布、信息搜索、在線留言及商務交流等功能。同時,為特產企業推出「特產精品超市」網上交易平台,使消費者享受在線購物、支付、配送等電子商務服務

『陸』 秦代的漆器有什麼特點

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國先後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各個行業從而得到發展,漆器製造業已經非常發達,以生活用品為主,器形豐富,有圓盒、盂、雙耳長盒、鳳形勺、匕、扁壺、卮、樽、耳杯盒、耳杯、杖等十幾種,以耳杯為最多,有的模仿動物形象和青銅器、陶器的器形。秦代漆器主要有木胎、夾紵胎、竹胎和銅胎四種。其中絕大多數為木胎,並以厚木胎最多,薄木胎較戰國時期有較大的增多。漆器的製作工藝,依據質料與器形的不同而採取相應的製作方法。

秦漆器的木胎主要沿襲戰國時期的斫制、挖制和雕刻3種;而漆樽、卮、圓奩和橢圓奩等,則採用卷制的新工藝,蓋壁和器壁用薄本胎卷制,再與厚木胎的蓋和器底相黏合而成。竹胎的製法與戰國時期一樣,採用鋸制與編織的製作方法。極少數銅胎,系在銅容器表髹紅、黑漆,末加飾彩繪花紋。

當然,這個時期漆器的選材與用料,也是相當考究的。而且動物形象也趨於簡潔。例如鳳形勺的造型,為昂首曲頸張尾之鳳,簡化了鳳之雙翅與雙足,於鳳背上挖製成勺,它是在寫實的基礎上加以誇張,形不失真,造型新穎別致,反映了秦代造型藝術的特點。

秦代仿銅陶器的器皿造型之漆器,數量也不少。例如雲夢發現的雙耳長盒,就是仿製銅盔的器皿造型,作橢圓形,有弧形假足,雙耳似豬嘴而微禿,更富於變化。

漆樽也是仿製青銅樽的,但它的蓋頂有3個「S」形銅鈕飾,腹外有一銅環形鋬,底下有3個銅蹄足,有的還有銅或銀箍加固,整個造型顯得精巧,而與渾厚莊重的銅樽風格迥然不同。

秦代漆器的器皿造型,繼承了戰國時期楚國漆器的實用與美觀相結合的基本法則與製作規律,並加飾各種彩繪的優美花紋,但它又有所發展,對於費工費料、又不大符合實用的一些器皿造型,如雕刻各種動物形象的漆器及曲形盒等,在種類與數量方面都有較大的減少。

秦代漆器裝飾的動物紋樣,主要有牛、馬、鳳、鳥、鷺、魚、雲龍紋、獸紋、鳳紋、鳥雲紋、變形鳥紋和鳥頭紋等。這些紋樣,除個別的仍是在雕刻動物形象的漆器上加飾的花紋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在器皿上彩繪的。

雖然這個時期的動物紋飾不如戰國時期的多,但它們出於當時漆畫匠師的妙手,千變萬化,繁麗多彩,是當時漆器上最主要的裝飾紋樣;這類動物紋樣往往還輔以幾何紋等,使整個漆器圖案顯得十分和諧優美。

秦代漆器上裝飾的植物紋樣,多用花卉之花、蕾、瓣和枝葉等變形構成,主要有柿蒂紋、梅花紋、連枝花蕾紋等,這類紋樣的數量不多,未見單獨作為漆器上的裝飾紋樣,其中有的是作為漆器上的主要裝飾紋樣,周邊以幾何紋等襯托;還有些是烘托其他紋樣的。

秦代漆器上裝飾的自然景象紋樣,主要有波折紋、卷雲紋和雲氣紋等,這類紋樣在當時漆器中的數量不少,但都不是作為主要的裝飾紋樣,只是與其他紋樣組成圖案,起烘托的作用。

秦代漆器上裝飾的幾何紋樣,主要有圓卷紋、圓圈紋、菱形紋、三角形紋、方格紋、點紋、點格紋等。有少數漆器上是以它們相互組成幾何花紋,作為主要的裝飾紋樣;大多數漆器上又往往是與其他裝飾紋樣構成圖案,僅作為一種襯托。

秦代漆器描述社會生活和神話傳說為內容的紋樣極少,只在江陵鳳凰山秦墓發現的彩繪木梳、篦的畫面上見到。

木梳正面為飲宴場面,背面是歌舞場面;木篦的正面是彩繪的送別場面,背面是幅角抵競賽的畫面。畫面共3人,右邊的兩人正在進行比賽,左邊一人平伸雙手全神貫注地作評判;作者抓住比賽雙方全力以赴、相持不下的一瞬間,把競賽中的氣氛渲染得緊張、熱烈。

秦代的漆器紋樣,應用寫實的裝飾手法更為成熟。如睡虎地的牛馬紋扁壺,在寫實的基礎上進行誇張,使牛雄健肥壯的特徵,顯得更為突出有力。另一面的飛鳥下為奔馬,表現了奔馬快於飛鳥的意境。

而植物紋樣中的四瓣花和梅花等,是將花瓣誇張變形,而將枝葉部分剔除,使其特徵更加明顯。

秦代漆器製作由工師管理生產,在漆器上戳記產地、工匠等烙印銘文,由此形成了秦代漆器的另一個顯著特點。

據統計,秦代漆器戳記主要是烙印、刀刻、針刻和漆書。這些文字元號中,有的表明器物是咸陽漆器作坊製作的,如「咸市」、「咸亭」等烙印文字,有的是素工、上工、刨工和造工在製作時的戳印,如「素」、「包」、「上」、「告」等烙印文字。

素工,是制胚後造素地之工,即木胎加工平滑無波狀侖痕。

髹工,垸漆,即刮灰漆。通常在木胎上漆之前要先髹一層封閉漆以隔絕外面水分進入胎胚,然後多次上漆、磨平,每次入陰房干固,再上一層熟漆後磨平,成為「光底」的半成品。然後,由「上工」再髹「面漆」,要求做到漆面無刷痕。

「造工」,當為總管之工。它們表明當時漆器的生產有很多道工序,分工已相當復雜了。秦代漆器官營工坊和私營作坊並存,官營的漆園還規定了嚴格的律法和管理制度。《禮記•月令》中說:

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物勒工名,以考其誠……

雲夢睡虎地秦墓發現的秦簡,也載有秦代管理漆園的法令,秦簡《秦律雜抄》上說明:

漆園殿,貲嗇夫一甲,令、丞及佐各一盾,徒絡組各廿給。漆園三歲比殿,貲嗇夫二甲而法,令、丞各一甲。

如果漆園管理不善被評為下等,縣令、丞與漆園嗇夫並罰,說明秦國對生漆生產的極度重視。秦簡《效律》還有專條:

工稟漆它縣,到官試多,飲水,水減二百斗,貲工及吏將者各二甲;不盈二百斗以下到百斗,貲各一甲;不盈百斗以下到十斗,貲各一盾;不盈十斗以下及稟漆縣中而負者,負之如故。

這些都說明,秦代的官營漆器已實現相當規模的專業化生產,有著嚴格規范的生產管理體系。湖北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地處長江中游,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楚、秦和西漢時期的墓葬,遍布全省各地。

雖然這里的雨水多,地下水位較高,但這些墓葬多為土坑木槨墓,深埋於地下,棺槨外面又常常填塞密度較大、能起防潮和隔絕空氣作用的自膏泥,因而發現的漆器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全國實屬罕見。

湖北省的幾十座小型秦墓,絕大多數都隨葬了漆器,少則幾件,多達40件左右,其漆器的品種在20種以上,主要有生活用具、文書工具和喪葬用具等。其中生活用具的品種和數量明顯地增多,專供喪葬用的明器劇減。

湖北省秦代漆器的最重要發現,應當是在湖北省雲夢睡虎地的秦墓,共發現近700件漆器。器物有圓盒、盂、雙耳長盒、長方盒、圓奩、鳳形勺、匕、扁壺、卮、樽、耳杯盒、耳杯等。這不僅填補了戰國與西漢之間的漆器空白,而且對於研究秦代漆器工藝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如雲夢睡虎地一座墓中發現的秦鳥雲紋圓盒,口徑21厘米,通高18.5厘米,木胎,挖制,由蓋與器身相扣合而成。器內髹紅漆,器表髹黑漆,並用紅、褐漆彩花紋。

蓋頂、蓋面、器身下部繪鳥雲紋、圓圈紋等紋樣,蓋與器身的口沿外繪波折紋和點紋。蓋面、外底和器身外壁有「告」、「亭上」、「素」、「包」等烙印和針刻文字。

這座墓中還發現秦漆六博,高2厘米,長32厘米,寬29厘米,六博由木棋盤、骨棋子和竹博籌組成。棋盤正面陰刻行子的格道,用紅漆繪4個圓點。棋子12顆,其中6顆髹黑漆。博箸6根已殘。

其他較重要的發現還有湖北省雲夢龍崗與木匠墳、江陵鳳凰山秦漢墓地、楊家山秦墓、荊門的白廟山、沙市的周家台、鄂州的鄂城鋼廠、河南省泌陽秦墓、陝西省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四川省滎經古城坪秦墓、曾家溝秦墓。

如江陵岳山一座墓中發現的秦菱紋銅A鐏,口徑11.2厘米,通高15厘米,木胎,蓋頂與底為厚木胎,斫制;蓋壁與器壁為薄木胎,卷制。整器圓筒形,由蓋與器身套合而成。

直口、直壁、平底,底下有3個銅蹄足。蓋頂較平,有3個銅鈕飾。腹外中部有一銅環形鋬。通體髹黑漆器,器表並用紅漆繪菱形紋、卷雲紋和圓圈紋等紋樣。

光山崗秦墓也發現有秦變形鳥紋奩,蓋徑16.9厘米,通高5.8厘米,蓋與底為厚木胎,斫制。蓋壁與器身擘為薄木胎,卷制。整器呈圓筒狀,由蓋與器身相套合而成。直口,直壁,平底,蓋頂微隆起。器內髹紅漆,器表髹黑漆,並用紅漆繪花紋。蓋面繪變形鳥紋,卷雲紋等紋樣,蓋外沿繪鳥紋,器身近外底處繪波折紋、圓點紋。

『柒』 秦代漆器裝飾的植物紋樣是怎樣的

秦代漆器上裝飾的植物紋樣,多用花卉之花、蕾、瓣和枝葉等變形構成,主要有柿蒂紋、梅花紋、連枝花蕾紋等,這類紋樣的數量不多,未見單獨作為漆器上的裝飾紋樣,其中有的是作為漆器上的主要裝飾紋樣,周邊以幾何紋等襯托;還有些是烘托其他紋樣的。

『捌』 關於長歌行的資料

菜園中生長著綠色的葵菜,葉上的晨露待陽光一照就幹了。春天的暖氣向大地施布著恩澤,萬物就可充滿生機勃勃的光華。但時常叫我擔心的秋天來得太快了,便要紅花凋謝,綠葉枯萎。百條江河向東流入大海,何日能向西遊呢?誰要是在年輕時不努力學習的話,那麼,到了老年只能後悔而悲哀了。 /(一切河流流到東海,什麼時候才能再向西流呢?一個如果在少壯年華不抓緊時間, 有所作為,等到年紀大了,一事無成,再悲傷也沒有用了。)

《長歌行》閱讀賞析
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采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搜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敘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
原文: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注釋:
此詩選自漢樂府.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本詩是其中的一首.
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
葵:古代的一種蔬菜.
晞:曬干.
陽春:就是春天,是陽光和露水充足的時候.
布:散布,灑滿.
德澤:恩澤.
秋節:秋季.節,時節,節令.
焜黃:枯黃.
華:同"花".
衰:為了押韻,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
百川:無數條江河.川,河流.
徒:徒然,白白地.
今譯:
園中的葵菜呵鬱郁蔥蔥,
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
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
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
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
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賞析:
這首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這首詩借物言理,首先以園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長茂盛.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何以如此 因為它們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一個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時光而努力奮斗,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簡評: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野望
作者:【王績】 年代:【唐】 體裁:【五律】 類別:【未知】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注釋】:
這首詩在藝術上以質朴自然見長。全詩寫的是秋色中的山野,在閑適的情趣中,也透露出詩人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

[注釋](1)東皋:山西省河津縣的東皋村,詩人隱居的地方。(2)徙倚[音「席乙」]:徘徊彷徨。(3)落暉:落日的餘光。(4)犢:小牛。採薇:《詩經.召南.草蟲》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又《詩經.小雅.採薇》有:「採薇採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市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此處暗用二詩的句意,藉以抒發自己的苦悶。

[譯文]在黃昏的時候,我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彷徨徘徊心中沒有主張。每一棵樹都凋謝枯黃,每一座山峰都塗上落日的余暉。放牛的兒童騎著小牛回家,獵人騎著駿馬帶回獵物。我看到這些人又並不相識,心情郁悶於是長聲歌唱《詩經》中「採薇採薇」的詩句。
------------------------------------------------------------------------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①,遙隔②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③,平海④夕漫漫。

【注釋】
①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陽,襄陽則當襄水之曲,故雲。襄水:也叫襄河,漢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雲襄水曲。
②遙隔句:指鄉思遙隔雲端。楚:襄陽古屬楚國。
③迷津句:《論語·微子》有記孔子命子路向長沮、桀溺問津,卻為兩人譏諷事。這里是慨嘆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④平海:指水面平闊。古時間亦稱江為海。

【評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或作《臨洞庭湖上張丞相》)
發表時間:2004-5-25 14:09:14
文章作者:孟浩然 瀏覽次數:1596

雙擊自動滾屏

[名句]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漁情。
〔析賞〕 古代雲夢本有二澤(湖),跨今之湖北省的長江南北,江北叫雲,江南叫夢。這兩句和杜甫的「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同是歌詠洞庭湖的名句,都是寫洞庭湖水之壯闊的-洞庭湖一片氤氳的水氣,蒸薰著整個雲夢澤,湖水波浪壯闊,直搖撼著岳陽城。
------------------------------------------------------------------------

黃鶴樓①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②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
704-754 ,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二年(723)進士。天寶中,官司勛
員外郎。《唐才子傳》卷一說他「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
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其邊塞詩慷慨
豪邁;《長干行》等小詩清新婉麗,類六朝民歌。《全唐詩》存詩一卷。
【注釋】
①黃鶴樓:在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的黃鶴磯上,背依蛇山,俯瞰長江,與
岳陽樓、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 ②鸚武洲:在漢陽西南長江中。

【品評】
黃鶴樓始建於吳黃武二年 (223),以樓址在黃鶴磯得名。然而費文褘(音
衣)登仙駕鶴於此之說既見於《圖經》,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之說又見於《齊
諧志》,可見黃鶴樓因仙人乘黃鶴而得名,早以成為民間傳說。崔顥於仕途失
意之時來登此樓,其感受與傳說拍合,觸動靈感、發此浩歌。前半篇就傳說生
發:昔人與黃鶴俱去,空餘此樓,徒有黃鶴之名而已!弔古傷今,感慨淋漓。
又就「黃鶴去」騰空飛躍,突進一層:黃鶴飛去時白雲悠悠,黃鶴一去不返,
白雲依舊悠悠,然而也只是「空」悠悠而已!四句詩一氣貫注,盤旋轉折。雖
緊扣詩題,借鶴去樓空、白雲飄忽寫今昔變化,而詩人獨立樓頭的身影和百感
茫茫的心態,亦依稀或見。後半篇寫眼前景及由此引發的身世之感與思鄉之情。
晴川歷歷,芳草萋萋,煙波浩渺,暮靄迷濛,久游思歸,鄉關何處?望漢陽樹,
望鸚鵡洲,望江上,望鄉關,四顧蒼茫,飄泊無依,遂以「使人愁」感慨作結。
四句詩激情噴溢,順流直下,與前半篇形成有機的統一體。
此詩前四句借鑒南朝民歌和沈佺期《龍池篇》,運用了轆轤相轉的句式。
「黃鶴」三見,「空」字重出,每三句除「黃」字外全用仄聲,第四句以三平
調煞尾,第二聯「不復返」與「空悠悠」失對。這都不符合七律的要求。但由
於一氣轉折,自然超妙,且後兩聯格律精嚴,故論者不僅不以為病,而且視為
創體、奇格,高度贊揚。相傳李白登黃鶴樓,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
在上頭」之嘆;其後作《鸚鵡洲》、《登金陵鳳凰台》諸詩,均反復效法(見
《唐才子傳》 卷一、《唐詩記事》 卷二一、《瀛奎律髓》卷一)。宋人嚴羽
《滄浪詩話·詩評》雲:「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清
人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三選此詩,評雲:「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
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1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2,涵虛混太清 3。

氣蒸雲夢澤 4,波撼岳陽城 5。

欲濟無舟楫 6,端居恥聖明 7。

坐觀垂釣者, 空有羨魚情8 。

注釋

1. 詩題或作《臨洞庭》。張丞相:指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這首詩是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遊長安時,贈給張九齡的干謁詩。

2. 八月湖水平:指八月秋水盛漲,幾乎與湖岸齊平了。

3. 涵:涵容,包含。虛:太虛,指天空。太清:亦指天空。這句是說浩瀚的湖水涵容著天宇,水天混而為一。

4. 雲夢:古代澤名,分跨長江南北,江北為雲,江南為夢,面積廣八九百里。後來淤積成為陸地,大約在今洞庭湖北岸地區。這句是說壯闊的洞庭湖,水氣蒸騰,籠罩了雲夢澤的上空。

5. 撼:搖動。岳陽:即今湖南嶽陽市,在洞庭湖東岸。

6. 欲濟無舟輯:想要渡湖,卻沒有船和槳。這里暗喻想要出仕卻無人引薦。

7. 端居:閑居,隱居。聖明:古代對皇帝的頌辭,這里指因皇帝聖明而出現的太平盛世。

8. "坐觀"二句:《淮南子•說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這兩句比喻自己空有出仕從政之心,卻無法實現願望。

評論

1. 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五)

2. 老杜有《岳陽樓》詩,孟浩然亦有,浩然雖不及老杜,然"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亦自雄壯。(宋曾季狸《艇齋詩話》)

3. 皮日休《孟亭記》雲:"明皇世,章句之風,大得建安體。論者推李翰林、杜工部為尤。介其間能不愧者,惟我鄉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詠,不鉤奇抉異,令齬齪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北齊美蕭愨'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先生則有'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樂府美王融'日霽沙嶼明,風動甘泉濁',先生則有'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謝脁之詩句,精者有'露濕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則有'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此與古人爭勝於毫釐間也。"(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一)

4.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浩然壯語也;杜"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氣象過之。(明胡應麟《詩藪》內編卷五)

5. 五言律起句最難,六朝人稱謝脁工於發端,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雄壓千古矣。唐人多以對偶起,雖森嚴,而乏高古……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雖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為法,何必效晚唐哉?(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二)

6. 《後山詩話別記》雲:"魯直謂……'氣蒸雲夢澤'雲雲,不如'光涵太虛室,波動岳陽樓'。"此語大減。……孟句雄渾天成,若"光涵太虛室",是何等語!必記者之誤,非黃論也。(清王士禛《居易錄》)

7. 為詩須有章法、句法、字法。章法有數首之章法,有一首之章法。總是起結血脈要通,否則痿痹不仁,且近攢湊也。句法老杜最妙。字法要煉,然不可如王覺斯之煉字,反覺俗氣可厭。如"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蒸"字、"撼"字,何等響,何等確,何等警拔也!(清王士禛口授何世璂《燃燈記聞》七)

8.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又謂"孟浩然似乎澹遠,無縹緲幽深思致。東坡謂'浩然韻高而才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才料'。誠為知言。後人胸無才思,易於沖口而出,孟開其端也。"此是過信眉山之說,作踐襄陽語也,"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亦沖口而出者所能哉?(清薛雪《一瓢詩話》五十八)

9. 徐筠亭時作曰:"孟襄陽詩'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杜少陵詩'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力量氣魄已無可加,而孟則繼之曰'欲濟無舟輯,端居恥聖明',杜則繼之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皆以索寞幽渺之情,攝歸至小,兩公所作,不謀而合,可見文章有定法。若更求博大高深之語以稱之,必無可稱而力蹶無完詩矣。(清梁章鉅《浪跡叢談》卷十)

10. 孟襄陽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雲"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晚春》雲"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同一起法,而前較高渾。(清余成教《石園詩話》卷一)

11. 《樂記》雲:"凡音之起,從人心生也。"固當以穆耳協心為音律之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不可恃為典要。"昔聞洞庭水","聞""庭"二字皆平,正爾振起。若"今上岳陽樓"易第三字為平聲,雲"今上巴陵樓",則語蹇而戾於聽矣。"八月湖水平","月"、"水"皆仄,自可。若"涵虛混太清"易作"混虛涵太清",為泥磐土鼓而已。(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下)
--------------------------------------------------------------------------------------------------
http://www..com/s?ie=gb2312&bs=%3C%CD%FB%B6%B4%CD%A5%BA%FE%D4%F9%D5%C5%D8%A9%CF%E0%3E%C3%CF%BA%C6%C8%BB&sr=&z=&wd=%A3%BC%BB%C6%BA%D7%C2%A5%A3%BE%B4%DE%F2%AB&ct=0&cl=3&f=8

http://www.7ctime.com/wenxue/shici/200510/2286.html

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注釋】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大橋武昌橋頭黃鶴磯上,背靠蛇山,俯瞰長江。昔人:傳說中的仙人。其說有二:一說三國時蜀人費文褘跨鶴登仙,曾在黃鶴樓上憩息;一說仙人子安曾乘鶴經過黃鶴樓。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雲去」。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漢江。漢陽: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位於長江、漢水夾角地帶,與武昌黃鶴樓隔江相望。鸚鵡洲:位於漢陽東南二里長江中,後漸被江水沖沒。東漢末年,黃祖殺禰衡而埋於洲上,禰衡曾作過《鸚鵡賦》,後人因稱其洲為鸚鵡洲。
【簡析】以豐富的想像力將讀者引入遠古,又回到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誰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蒼涼。這首詩歷來為人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崔顥簡介:

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以《黃鶴樓》詩,頗令李白折服。
--------------------------------------------------------------------------------------------------
http://www..com/s?ie=gb2312&bs=%3C%BB%C6%BA%D7%C2%A5%3E%B4%DE%F2%AB&sr=&z=&wd=%A3%BC%B3%A4%B8%E8%D0%D0%A3%BE%BA%BA%C0%D6%B8%AE&ct=0&cl=3&f=8

http://tgxx.jde.net/class/00-2/ArticleShow.asp?ArticleID=89

長歌行(漢樂府)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246 文章錄入:admin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希。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園里的葵花綠油油無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期待陽光。

溫暖的春天雨露滋潤陽光照,世上的萬物欣欣向榮多輝煌!

常常擔心寒秋季節將要來到,到那時花卉草木都衰敗枯黃。

時光流逝像萬條江河流東海,什麼時候啊它會再向西流淌?

年輕時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傷。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
「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復吟誦。
--------------------------------------------------------------------------------------------------
http://www..com/s?ie=gb2312&bs=%3C%B3%A4%B8%E8%D0%D0%3E%BA%BA%C0%D6%B8%AE&sr=&z=&wd=%A3%BC%D2%B0%CD%FB%A3%BE%CD%F5%BC%A8&ct=0&cl=3&f=8

http://www.1000year.com/year/doccenter/show.asp?id=1446

野望-王績

王績

東皋①薄暮望,徙倚②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③懷採薇。

【注釋】
①東皋:皋,水邊地。王績稱他在故鄉的躬耕、游息之地為東皋。薄暮,日將落之 時。
②徙倚:猶徘徊、枋徨。
③「長歌」句:薇,羊齒類草本植物,其嫩葉可食。或以為此句詩意,乃作者聯想 到《詩經》中有關「採薇」的片段,長歌以抒苦悶。或以為此句詩意,即長歌《 採薇歌》,懷念伯夷、叔齊。從作者心態和全詩脈絡看,前解較切。

【評析】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陶潛《移居》),該多好!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
http://www..com/s?ie=gb2312&bs=%3C%D2%B0%CD%FB%3E%CD%F5%BC%A8&sr=&z=&wd=%A3%BC%D4%E7%BA%AE%BD%AD%C9%CF%D3%D0%BB%B3%A3%BE%C3%CF%BA%C6%C8%BB&ct=0&cl=3&f=8

http://book.klmy.net/gd/tangshisanshou2005-2-21/617132.htm

早寒江上有懷

連載:唐詩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註解】:

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陽,襄陽則當襄水之曲,故雲。襄水:也叫襄河,漢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雲襄水曲。
2、遙隔句:指鄉思遙隔雲端。楚:襄陽古屬楚國。
3、迷津句:《論語·微子》有記孔子命子路向長沮、桀溺問津,卻為兩人譏諷事。這里是慨嘆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
4、平海:指水面平闊。古時間亦稱江為海。

【韻譯】: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
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
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
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
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評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玖』 一、單項選擇題(35分,每小題1分) 1.哪一時期被譽為「青銅時代」( ) A.魏晉 B.秦代 C.夏商周 D.唐代

一、單項選擇題(35分,每小題1分)
1.哪一時期被譽為「青銅時代」(C )
A.魏晉 B.秦代 C.夏商周 D.唐代
2.在美術史上,被譽為「畫聖」的是 ( C )
A.張擇端 B.李成 C.吳道子 D.范寬.
3.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最完整的青銅器是( C )
A.二里頭爵 B.司母戊大方鼎 C.大編鍾 D.人面方尊.
4.在我國的畫壇上,用線被稱為「春雲浮空,流水行也」的是哪一位名家( C )
A.吳道子 B.李公麟 C.顧凱之 D.周肪
5.我國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出現在( C )
A.秦漢 B.魏晉 C.唐代 D.清代
6.「詩、書、畫、印」合而為一,是在哪一個朝代形成的( A )
A.唐代 B.南宋 C.北宋 D.元代
7.哪位名家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以及與其代表的美學思想.( D )
A.顧愷之 B.蘇軾 C.馬遠 D.李成
8.有關山水畫的理論著作《筆法記》其作者是(A )
A.荊浩 B.董源 C.范寬 D.李成
9.名作《韓熙載夜宴圖》為哪位畫家所作( B )
A孫位 B.顧閎中 C.周文矩 D.展子虔
10《五牛圖》是下列哪位畫家的作品( A )
A、韓滉 B、曹霸 C、李成 D、韋偃
11.理論著作《林泉高致》為哪位畫家的得意之作(A )
A、郭熙 B、范寬 C、李成 D、關仝
12.在書法方面哪位各家的書法破稱為「瘦金書」( C )
A、蘇軾 B、文同 C、趙佶 D、金農
13.《踏歌圖》是哪位畫家的得意之作( B )
A、李唐 B、馬遠 C、劉松年 D、米友仁
14.水墨山水畫之祖指的是( B )
A.李思訓 B。王維 C,李昭道 D。范寬
15.花鳥畫作為一門獨特的畫科是在哪一時期形成的( C )
A魏晉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6.青銅器中的「鼎」應歸於哪一范疇之中( B )
A樂器 B禮器 C工具 D兵器
17.被美術史家稱為「中國古代的現實主義傑作」指的是哪一幅作品( A )
A 清明上河圖 B流民圖 C五馬圖 D聽瀑圖
18.《潑墨仙人圖》是以下哪位各家的作品( B )
A徐渭 B梁楷 C馬遠 D鄭板橋
19.明代畫壇上哪位畫家在大寫意花卉方面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 A )
A徐渭 B陳淳 C五原祁 D吳歷
20.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指的是( B )
A仇英 B唐演 C文徵明 D沈周
21.我國哪位近代畫家被選為1962年世界十大文化各人(C )
A李可染 B徐悲鴻 C齊白石 D張大千
22.誰最早將西方木刻藝術介紹到了我國( C )
A齊白石 B李大釗 C魯迅 D陳獨秀
23.近代繪畫各作《流民圖》出自哪位畫家之手(B )
A徐悲鴻 B蔣兆和 C李鐵夫 D林風眠
24.繪畫名作《開國大典》的作者是( C )
A王式廓 B吳作人 C董希文 D羅工柳
25.在近代畫壇上哪位畫家的彩墨畫達到了真正意味上的中西結合( D )
A衛天霖 B張大千 C陳之佛 D林風眠
26.哪位畫家最早提出了「傳神寫照」理論體系( A )
A顧愷之 B周肪 C閻立本 D吳道子
27.在書法方面誰的書法被稱為「六分半」體( A )
A鄭百橋 B齊白石 C吳作人 D任何年
28.在描繪馬的作品中各作《照夜白》的作者是( D )
A韋偃 B徐悲鴻 C曹霸 D韓斡
29.理論著作《歷代各畫記》的作者是( C )
A石濤 B董其昌 C張彥遠 D張大千
30.宋代畫壇上( B )繪制了青綠山水畫方面的千古傑作《千里江山圖》
A、李成 B、王希孟 C、郭熙 D、范寬
31、( C )的山水畫風格可以用「煙籠霧鎖,蒼茫雄奇」來形容
A、張大千B、任伯年C、傅抱石D、范寬
32、近代國畫精品《愚公移山》它的作者是(C)
A張大千B林風眠C徐悲鴻D傅抱石
32.近代國畫精品,《愚公移山》它的作者是(C)
A張大千B林風眠C徐悲鴻D董希文
本人專著

熱點內容
西蘭花盆景 發布:2025-08-09 10:01:08 瀏覽:486
岩石蘭花 發布:2025-08-09 09:59:41 瀏覽:545
適合看病人的綠植 發布:2025-08-09 09:58:07 瀏覽:599
底料中丁香 發布:2025-08-09 09:58:00 瀏覽:629
海南檳榔谷蘭花客棧 發布:2025-08-09 09:58:00 瀏覽:170
七夕和太陽 發布:2025-08-09 09:52:50 瀏覽:459
有個男人在情人節那天偷偷 發布:2025-08-09 09:47:48 瀏覽:774
浪花一朵朵第22集 發布:2025-08-09 09:40:19 瀏覽:142
花藝飲料 發布:2025-08-09 09:38:49 瀏覽:126
給蘭花取名 發布:2025-08-09 09:18:52 瀏覽: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