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巴洛克花卉

巴洛克花卉

發布時間: 2021-12-27 20:27:18

Ⅰ 法式巴洛克風格特點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巴洛克藝術最早產生於義大利,主要流行於義大利、佛蘭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國家,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復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復雜的圖形。

Ⅱ 有青瓷水罐和花卉的靜物 評價

《有青瓷水罐和花卉的靜物》(荷蘭)德海姆(1606~1654)
(油畫)(現藏英國牛津阿什穆蘭美術館)
自荷蘭人民取得民族獨立以後,繪畫的題材已不僅局限於貴族和教會而延展到市民階層的生活,正如有的學者在著作中所言:「荷蘭繪畫是描繪這個階級本身的面貌的藝術。」在這種條件下,荷蘭的靜物畫應運而生了。畫靜物,同樣賦予著人們的感情與風俗習慣,並且與人物肖像和風俗畫一樣,成為富於象徵意義的觀賞藝術被人們競相購買。德海姆就是這個時期的傑出代表。
他早期作品構圖相對簡單,色彩深而不豐富。他後期的靜物畫發生了一些變化,原先的質朴性被後來的裝飾成分所取代,並且開始接受巴洛克畫風的影響,所畫靜物如水果、金屬盤,酒杯等極富質感,並且色彩華麗,往往偏愛干深色背景前凸現靜物,如這幅《有青瓷水罐和花卉的靜物》就如此。靜物描繪真實而細膩,光感、質感表現恰如其分。尤其是削了皮的檸檬這樣鮮為人關注的細節使觀眾平添了幾許聯想和猜測。也讓我們更多地領悟靜物畫並非無生命的繪畫,它也蘊藉著人的痕跡和氣息,只不過它是處於一種生命相對靜止的狀態中。這一切無不表現出畫家敏銳的生活洞察力、高超的寫實技巧,以及對生活本質的內在領悟力,才使得生活中平凡得隨處可見的器物和細枝末節定格為藝術的永恆。

Ⅲ 西方式插花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西方插花講究強烈的美感,給人以奔放熱烈的印象。大多喜歡用色彩鮮明版的花朵聚權集在一起,給人視覺上的艷麗震撼。因為是大把大把的花聚攏,因而並不講究造型與意境,只是為了突出花草的茂盛華貴,使氣氛熱鬧。西方插花很注重幾何構圖,喜歡用S型和圓形。
東方插花則更注重線條感,使用花枝的數量並不多,形式追求線條、構圖的完美與變化,多採用青枝綠葉,著重於天然姿態美,輕描淡寫,清雅絕俗,插花用色淡雅,以幽雅見長,一般只用二三種花色,簡潔。
西方插花藝術的特點
(1)插花作品講究裝飾效果以及插作過程的怡情悅性,不過分的講究思想內涵.
(2)講究幾何圖案造型,追求群體的表現力,與西式建築藝術有相似之處.
(3)構圖上多採用均衡,對稱的手法,表達穩定,規整,體現認為力量的美,使花材表現強烈的裝飾效果.
4)追求豐富,艷麗色彩,著意渲染濃郁的氣氛.
(5)表現手法上注重花材和花器的協調,插花作品同環境場合的協調.常使用多種花材進行色塊的組合.

Ⅳ 巴洛克風格特點是什麼有哪些代表作

巴洛克風格特點 巴洛克傢具的最大特色是將富於表現力的裝飾細部相對集中,簡化不必要的部分而強調整體結構,巴洛克的法式宮廷傢具強調雕刻的藝術。能工巧匠的雕飾讓這種傢具充滿了韻味。 巴洛克風格特點是什麼 巴洛克風格特點是什麼 這些傢具都出自歐洲著名設計師,又被中國本土的手工雕刻藝匠之際手賦予了靈性。中國古老精湛的手工雕刻技藝與歐洲皇家經典傢具設計風尚融會貫通,交相輝映。 法式的浪漫細膩,意式的格調唯美,英式的宗教寓意,北歐式的簡約華貴……,在中國傳統工藝的精工巧做中融為一體。我們可以看到靈活的線條、生動的花卉圖案,採用了立體雕刻的手法,栩栩動人。

Ⅳ 維多利亞風格 羅馬式風格 拜占庭 巴洛克 洛可可

維多利亞風格
形成於18世紀的維多利亞風格,在藝術上影響深遠,具體到室內設計而言,它的色彩絢麗、用色大膽、色彩對比強烈。黑、白、灰等中性色與褐色和金色結合突出了豪華和大氣。星級酒店和豪華住宅常採用這種風格。它的造型細膩、空間分割精巧、層次豐富、裝飾美與自然美完美結合。維多利亞是唯美主義的真實體現,大量的細部造型元素至今為行業經典。這種風格的設計和施工工藝成為追求豪華與異域風情者的首選. 「維多利亞風格」在當今台灣室內設計市場之中,仍是具有相當份量的設計方向;雖然並不受年輕、強調理性的族群歡迎,但對於歐洲印象有強烈喜好的屋主而言,不啻是個統合整體的理想風格。矯飾古典細部配合繁復線板及壁爐,搭配水晶燈飾、蕾絲窗紗、彩花壁紙、精緻瓷器和細膩油畫,這些都是體現維多利亞風格缺一不可的要素。
試著在google那兒拜訪一下victorian style,你至少可以得到28000個相關檢索,你會發現這個詞語已廣泛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名,地名,傢具,時裝,器皿等,乃至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代名詞。這個最具英國氣息的詞彙包容的豈止是殖民地奢華、裝飾、絢麗等特徵,可以說,它是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1837——1901年)形成的藝術復辟的風格,它重新詮釋了古典的意義,揚棄機械理性的美學,開始了人類生活中一種全新的對藝術價值的定義,這就是「維多利亞風格」。
對於19世紀這個政治、經濟、社會皆飛速變化的時代來說,其最顯著的結果就是富裕的中產階級的劇增。財富的擁有及身份的提升喚起了中產階級改變居住環境和室內裝飾樣式的意識,他們急於在住宅建築上明確和標榜他們的成就。於是,以裝飾為主的「維多利亞風格」應運而生。工業革命使得批量生產成為可能,那麼「安樣式」設計製造便成為一種方便、廉價、普遍的標准,這為喜歡對所有樣式的裝飾元素進行自由組合的維多利亞式風格帶來了最簡便的機會,並使之最終擊敗了其他各種樣式。事實上,你很難對維多利亞樣式進行准確的分類,它其實包括了各種裝飾元素,樣式的混合和沒有明顯樣式基礎的創新裝飾的運用,是當時傢具和其它用品設計的典型特徵。
在建築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歷史上各種建築式樣的復興在整個維多利亞時期形成一種風尚。哥特復興樣式在英國首先備受推崇,新興的富商、資產階級渴望與貴族有同等的生活,他們對風格的准確性沒有興趣,因此經常隨機地使用幾種風格的元素:文藝復興式、羅曼式、都鐸式、伊麗莎白式或義大利風格。只是,維多利亞時期對這些風格的重新演繹並非只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加入了更多現代的元素,並運用了新的建築材料,改進了原有的建造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原有風格進行了完善,是對多種風格所作的融合。毫無疑問,以當時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影響,美國以及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印度等地也開始風行維多利亞風格。不一樣的是,他們都採用了地方性的可利用材料和製作工藝,並按當地不同的氣候條件來適時改造住宅的式樣。例如,在美國,這個時期至少形成了八種不同的風格,如一開始的哥特復興式和義大利風格,接下來的粘貼式風格,19世紀後期的美國安妮女王風格、理查德森羅曼式、屋頂風格和殖民復興風格等,同時,埃及和東方特徵也融入其中,這些風格在時間上相互重疊,沒有特別明顯的開始和結束,多數的住宅都是混合風格,個人化的演繹非常豐富。
維多利亞時期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發展使得物品的種類面目一新,膠合板、鐵與黃銅管都能製造出簡單而實用的物件,也適用於裝飾設計,他們使得裝飾變得豐富起來。大部分的維多利亞式的設計是裝飾性的,傢具採用曲線的形式,凸出的裝飾和復雜雕飾的框架,用機器復制裝飾細部。室內的傢具既要舒適,又要顯得華麗,墊子於木框匹配,傾向於厚和突出,有些褶皺和束卷,墊子里的彈簧用以支撐柔軟而飽滿的表面,帶有精製而艷麗的編織圖案是其外部覆蓋材料的標准。這些傢具都有大的尺度和過分的裝飾,它是展示身份的象徵。在維多利亞時期,裝飾性的頂棚深受人們喜歡,大型住宅中的頂棚為石膏提供了大量的機會,石膏的玫瑰、圓形大浮雕從新古典的時代一直持續下來,在各種不同復興風格中被廣泛使用。精細的垂花、肋狀物和花卉以及結綵。如同檐口的圖案一樣,都充分表現出他們的本質特徵。淺浮雕廣泛流行,它是一種壓縮的輕質帶有線腳的牆紙,用在平淡的頂棚上增加質感。牆紙也是特別流行的牆壁處理方式,可用在木牆板上或樸素的粉牆上,其圖案也許是幾何形的,花卉的,甚至風景,牆紙邊緣設計一蛋箭或希臘線腳來收頭,以創造出合適的構圖。在一些樸素的住宅中,一般使用平松木地板,並用地毯覆蓋,然後用蜂蠟和松脂對其分色和磨光,用小塊不同著色的硬木鋪設成幾何圖案,也是不錯的選擇。大廳通常採用有裝飾的油彩的瓷磚,鋪設成幾何圖案。花飾瓷磚提供了一個耐久且易清洗的表面,在過廳及浴室中都很流行,豐富的色彩和肌理市的地面色彩紛呈。
維多利亞式的四柱床有了強烈的哥特式細節——拱形的雕刻裝飾運用到了床的本身。
在這個鄉村氣息濃郁的卧室,四柱床佔主導地位,擁有強烈的早期維多利亞的特徵。
紫色和黃色的主題在當時的美國卧室內非常流行。精緻的聯邦式大床、帝國式的裝飾櫃、頂上帶有鷹圖案的的鏡子,以及相對簡單的窗簾和織物,都是早期美國維多利亞風格的典型特徵。
18世紀的維多利亞風格是國際設計史上重要的一筆,對於中世紀歌德風格的推崇和流行,使得設計表現上更多的體現了皇室的藝術需要。
視覺設計上的矯揉造作,繁瑣裝飾,異國風氣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不可否認,維多利亞風格帶來的是視覺上的絕對華麗與分割取捨,人類對於自然和裝飾的唯美體現得到了最大化的發揮,因此,在現代設計中,它不但沒有消失,更有了新時代的發展。
維多利亞風格的工藝品、傢具、建築裝潢有著如下明顯可辨特徵:
1.造型龐大,飽滿,裝潢不拘一格。
2.從各種復古風格中衍生的母題,比如羅可可渦卷紋、哥特風格的尖塔紋、文藝復興式的絞纏紋等等,常常混用。
3.開始使用多種新的工藝技術製造傢具、工藝品,多層版膠合板,電鍍等等。
4.裝潢中的走獸、飛禽、花卉果實以寫實風格呈現
---------------------------------------------------------------------
羅馬式風格
羅曼建築(英文:Romanesque architecture)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曼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曼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羅曼建築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築,採用古羅馬建築的一些傳統做法如半圓拱、十字拱等,有時也用簡化的古典柱式和細部裝飾。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對羅馬的拱券技術不斷進行試驗和發展,採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頂的橫椎力,後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平面仍為拉丁十字。出於向聖像、聖物膜拜的需要,在東端增設若干小禮拜室,平面形式漸趨復雜。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徵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隨著羅曼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後來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羅曼建築作為一種過渡形式,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 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

拜占庭
興盛時期(4-6世紀),主要是按古羅馬城的樣子來建設君士坦丁堡。在6世紀出現了規模宏大的以一個穹隆為中心聖索菲亞大教堂。
中期:(7-12世紀),由於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建築減少,規模也大不如前。其特點是佔地少而向高發展,中央大穹隆沒有了,改為幾個小穹隆群,並著重於裝飾,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
後期:(13-15世紀),十字軍的數次東征使拜年占庭帝國大受損失。這時建築既不多,也沒有什麼新創造,後來在土耳其入主後大多破損無存。 拜占庭建築的風格
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
第二個特徵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
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彷彿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內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
第四個特點是色彩燦爛奪目。

----------------------------------------------------------------------

巴洛克
「巴洛克」是一種風格術語,指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上半葉流行於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該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意思是一種不規則的珍珠。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作家用這個詞來批評那些不按古典規范製作的藝術作品。巴洛克風格雖然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確立起來的錯覺主義再現傳統,但卻拋棄了單純、和諧、穩重的古典風范,追求一種繁復誇飾、富麗堂皇、氣勢宏大、富於動感的藝術境界。巴洛克風格的在繪畫方面的最大代表是佛蘭德斯畫家魯本斯,在建築與雕刻方面的主要代表是義大利的貝爾尼尼。
自十八世紀以來,藝術史家和考古學家們特別重視風格的研究。所謂"風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種特定的組合方式而構成的,它本身有著的內在諧和一致,但又明顯地區別於其它的風格,故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風格的形成,當然是某一個時代和作者藝術發展成熟的表現。
不過,巴洛克作為一種風格,卻一直是美術史家們有爭論的問題。"巴洛克"一詞的原義,含有不整齊、扭曲、怪誕的意思,大約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者奉贈給自己不太贊同的前輩藝術的一個稱號。從時間上說,"巴洛克"流行於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初。所以有人把整個十七世紀各國的藝術--義大利、西班牙、弗蘭德爾、荷蘭、法國。。。。。。都列在"巴洛克"范圍之內。
"巴洛克"成為獨特的風格,是由於它在藝術精神和手法上,與盛期文藝復興有明顯的區別。如果文藝復興可以歸為"古典主義","巴洛克"可以歸為" 浪漫主義"。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復辟後,隨著貴族統治的鞏固而發展起來的。 但是,不能簡單地把"巴洛克"藝術和它的代表們,稱謂"反"的,"倒退"的藝術。個人固然受制於歷史,但個人又反射著各種歷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傳統),而給當代的歷史帶來新的東西。這才形成了歷史的變化多端、豐富絢麗的形象。

---------------------------------------------------------------------
洛可可

洛可可式建築風格(Rococo Style),於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並流行於歐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溫柔、紛繁瑣細。它以歐洲封建貴族文化的衰敗為背景,表現了沒落貴族階層頹喪、浮華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緒。他們受不了古典主義的嚴肅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囂放肆,追求華美和閑適。洛可可一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演化而來,原意為建築裝飾中一種貝殼形圖案。1699年建築師、裝飾藝術家馬爾列在金氏府邸的裝飾設計中大量採用這種曲線形的貝殼紋樣,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風格最初出現於建築的室內裝飾,以後擴展到繪畫、雕刻、工藝品、音樂和文學領域。
洛可可建築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具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艷。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顯得非常復雜。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布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麵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風格反映了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宮廷貴族的生活趣味,追求纖巧、精美又浮華、繁瑣,別稱為「路易十五式」,一度風靡歐洲。洛可可風格的裝飾多用自然題材作曲線,如卷渦、波狀和渾圓體;色彩嬌艷、光澤閃爍,象牙白和金黃是其流行色;經常使用玻璃鏡、水晶燈強化效果。洛可可風格裝飾的代表作是尚蒂依小城堡的親王沙龍(1722,讓·奧貝爾設計)、巴黎蘇比斯飯店的沙龍(1732,熱爾曼·博夫朗設計)和德國波茨坦無愁宮。
Catherine_Palace_ballroom洛可可世俗建築藝術的特徵是輕結構的花園式府邸,它日益排擠了巴羅克那種雄偉的宮殿建築。在這里,個人可以不受自吹自擂的宮廷社會打擾,自由發展。例如,逍遙宮或觀景樓這樣的名稱都表明了這些府邸的私人特點。尤金王子的花園宮就是一個節奏活潑的整體,由七幢對稱排列的樓閣式建築構成,其折疊式復斜屋頂從中間優美勻稱地傳至四個角樓的穹頂處。上面有山牆的單層正廳具有幾乎是中產階級的舒適,兩個寬展的雙層側翼則顯示出主人的華貴,卻又沒有王公貴族的驕矜。兩個寬度適中的單層建築介於塔式的樓閣之間,而樓閣的雄偉使整個建築具有堅固城堡的特點——總之,極為不同的建築思想,卻又統一在一種優雅的內在聯系中。正是這種形式與風格簡直相互矛盾的建築群體漫不經心的配置,清楚地體現出了洛可可藝術的精神。

--------------------------------------------------

Ⅵ 巴洛克時期大型的織錦壁毯是怎樣製作的

巴洛克時期大型的織錦壁毯是用豎機製作的。經線一般多用麻或錦,緯線則是絲或毛,並加金線或銀線。從作品中可以看出緯線起花的工藝已極為成熟,它較之經線起花更便於模仿繪畫的效果。尤其是當時的織物師已考慮到因壁毯質料的不同而造成光線反射的因素。在戈貝蘭織物所里還製作了大量的寫實花卉紋樣的織錦壁毯,它同樣是以著名畫家的作品為粉本,構圖繁密,色彩豐富。特別是壁毯邊緣部位的裝飾紋樣更加華麗,與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壁毯形成了風格迥異的藝術特點,其目的顯然是為了增強建築物室內裝飾的效果。

Ⅶ 中華巴洛克的代表作品

靖宇街上,老鼎豐前,顧客川流不息。在老哈爾濱人心中,這舊稱「正陽大街」的靖宇街就如同北京的王府井,松軟、酥脆的老鼎豐糕點則留存著幾代人溫暖的兒時記憶。
老鼎豐,是哈爾濱有著百年歷史的糕點老字型大小,坐落在靖宇街392號一棟始建於1915年的Ⅲ類中華巴洛克保護建築內。自1911年在哈爾濱開業以來,老鼎豐的店址一直沒有變遷。
提及老鼎豐,有一段老哈爾濱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傳說清朝乾隆皇帝二下江南的時候,在古城紹興尋訪,品嘗一家果匠鋪的點心時,覺得風味獨特,便欣然提筆,欽賜「老鼎豐」三個大字。意思是說,鍋里總是有許多好吃的。此後,老鼎豐點心成為貢品,老鼎豐商鋪也開始在中華大地散布開來。
1911年,老鼎豐在道外開業,名為老鼎豐南味貨棧,出售南味干鮮食品以及自製南味點心。據《百年道外》記載,當時,老鼎豐前店後廠,一切全靠手工製作。燒木炭,用烤爐烤,點心數量雖少,但製作精細。加工的蛋糕、長白糕、蒸糕松軟,用手掰開呈細蜂窩狀,餅干薄如紙,入口即化。尤為特別的是,老鼎豐做「三糕」用的雞蛋,不是攪動,而是用掃帚抽打均勻,進店的學徒往往就從打雞蛋學起。地處繁華路段,商品優質可口,老鼎豐因此在哈爾濱深得「民心」。
然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進入19世紀30年代,東北淪陷,民族危亡,加之偽滿當局對民族工商業的剝削限制,老鼎豐不得不關閉店門,空留老屋矗立在那條奢華建築林立的商業街里。直至解放後,老鼎豐才最終得以重回舊址,經過公私合營,規模擴大,1978年被國家命名為「中華老字型大小」。現任老鼎豐廠長的徐玉鐸,便是哈爾濱老鼎豐的第三代傳人。
與老鼎豐有著類似經歷的還有靖宇街334號的亨得利眼鏡店。在始建於1925年的一棟Ⅲ類保護建築內,亨得利眼鏡店也正在續寫自己的歷史。
如今,老店亨得利的主入口開設在靖宇街與南大六道街交叉口,上方裝飾著印有「亨得利」和「1923」字樣的方形表盤。老店容身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為兩層磚木結構,天藍色與乳黃色相間,歐式窗戶周圍裝飾著各樣浮雕。盡管橫跨6扇窗的女兒牆已色澤斑駁,植物、花卉浮雕已被風雨侵蝕,但建築當年的風采依舊不難想見。
據《道外百年》記載,清朝末期,國門洞開,英商在滬杭等地經營亨達利鍾表眼鏡店,一時生意興隆。國人應啟霖、王光祖、庄鴻皋三人決定合資經營中國人自己的鍾表眼鏡店,與外商競爭,字型大小「亨得利」。由於經營得法,聲名大振,招致英商不滿。英商後以亨得利效法亨達利字型大小,影響亨達利聲譽為名,訴諸法院。由於當地法院屈從英商勢力,判決亨得利敗訴。不過,亨得利沒有妥協,上訴到高等法院,獲得勝訴。打贏官司後,亨得利決定選派職工分赴各地經營分店,1923年,浙江寧波人周彭年來到哈爾濱,開設了哈爾濱分店。
當時,正值鍾錶行業大發展之際,建店伊始,亨得利就堅持經營高、中檔名牌鍾表眼鏡,以質取勝。為讓顧客放心,他們與生產廠家訂有合同,在商品商標下刻上「亨得利」字樣。保修期間,見字即修。興盛時期,亨得利有職工20多人,經營商品近千款。人們多以購得「亨得利」鍾表眼鏡為耀。
然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後,亨得利也難逃壓迫和盤剝。為保存力量,亨得利把部分職工轉移至上海,哈爾濱老店則瀕臨倒閉邊緣。直到建國後,周彭年的次子周東匯重返哈爾濱,在政府幫助下重新恢復亨得利字型大小,老店才「住」進老屋,再次開門迎客。

Ⅷ 介紹世界名城

我國部分城市的雅號
蓉城、錦城-----四川成都市
榕城----福建福州市
牡丹城----河南洛陽市
花果城---山西臨汾市
油城---甘肅玉門市
鹽城---四川自貢市
錫都---雲南個舊市
媒都---遼寧撫順市
酒城---四川瀘州市
紡織城---陝西咸陽市
英雄城---江西南昌市
龍城---山西太原市
瓷都---江西景德鎮市
汽車城---吉林長春市
雨城---四川雅安市
花園城---浙江杭州市
刺桐城---福建泉州市
鋼都---遼寧鞍山市
煙城---河南許昌市
日光城---西藏拉薩市
泉城----山東濟南市
水城---江蘇蘇州市
冰城---黑龍江哈爾濱市
江城---湖北武漢市
單城、花城---廣東廣州市
塞上煤城---寧夏石咀山市
鎳都----甘肅金昌市
青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春城---雲南昆明市
山城---四川重慶市
瓜果城---甘肅蘭州市
草原鋼城---內蒙古包頭市
獅城---新加坡
大學城—英國牛津
水城---威尼斯
霧城—英國首都倫敦
滑雪城—挪威奧斯陸
冰雕城—日本札幌
鼓城—西班牙卡萊達
禁酒城—瑞典斯德哥爾摩
音樂城—奧地利維也納
橋城—德國漢堡
浴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玫瑰城—保加利亞加布羅沃

Ⅸ 中國海派藝術風格和巴洛克藝術風格之異同

中國海派畫家的風格特點一為色彩運用,二為以書入畫。海派畫家是在近兩個世紀之交涌現出來的一支活躍而富有生氣的畫派。他們既秉承傳統,又接近現實生活,善於將詩、書、畫一體的文人畫傳統與民間美術傳統結合起來,描寫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將明清以來的寫意水墨與強烈的色彩融為一體,形成雅俗共賞的新畫風,同時加進了新興時代的商業性的市民趣味。海派畫家群是中國古典繪畫向現代繪畫過渡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主要代表畫家有任伯年、吳昌碩等。任伯年的代表作《蘇武牧羊》、《關河一望蕭索》、《莫干煉劍》,吳昌碩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

巴洛克藝術風格有如下的一些特點:首先是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是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巴洛克代表畫家魯本斯,倫勃朗等,魯本斯代表作有《復活》、《愛的樂園》、《強劫留基伯的女兒》、《末 日審判》等,倫勃朗代表作有《浪子回頭》、《掃羅與大衛》、《夜巡》等。

二者共同之處在於:
世俗化傾向明顯,產生的背景都和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有關,由於商品經濟的刺激,這兩種美術形式所產生的作品多帶有商品屬性,可以說是為了滿足人的世俗需要而產生的,多為世俗性與市民生活的題材。而且由於市場的蓬勃發展,對藝術品的需求變得很大,這兩種流派的藝術家往往高產,作品數量龐大。同時它們也都是古典繪畫向現代繪畫過渡的一個重要環節。
從表現形式上來說,都是重視色彩,色彩濃重奔放,表現力強。而且為了滿足大量生產的需要,畫家往往會盡量採用快捷的製作手法,繪畫的製作周期都明顯縮短,中國畫是寫多工少,西畫是多用濕畫法,筆觸流動性強,顏色厚度明顯增加,技巧性因素都明顯增加。這對於強調即興意味的現代繪畫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技術探索和鋪墊階段。

差異在於:
源流不同,海派藝術是屬於中國畫體系的,有著院體畫、文人畫、民間商品畫的影子。而且主要服務對象是市民階級。而巴洛克藝術是從文藝復興藝術逐漸演變而來,它的服務對象還是以宗教團體和大貴族階級為主。可以說巴洛克藝術是西方宗教世俗化的進程在藝術領域中的投射的一環,還是帶著宗教美術的烙印的,而中國海派藝術則不是,它的來源就是世俗的。
而且巴洛克藝術針對文藝復興對恆定感的追求,提出了追求動感和韻律的要求,通常畫面光感也很強烈,像倫勃朗等很多人都是光影魔術師。而海派藝術在藝術家的觀察方法層面沒有什麼新的建樹。可以說前者藝術家的興趣主要在繪畫對象和繪畫原理方面,而海派畫家的興趣主要在研究觀眾心理和世俗生活方面。可以說在技與道的關繫上,兩者所側重的方面是不同的。

參考資料:
《中國美術簡史》、《外國美術簡史》、《藝術史》、《藝術的故事》等等很多很多。

熱點內容
紅色的果盆栽 發布:2025-08-10 22:53:47 瀏覽:225
沂源七夕洞 發布:2025-08-10 22:30:21 瀏覽:877
山茶花嫁 發布:2025-08-10 22:30:18 瀏覽:728
黑竹子盆景 發布:2025-08-10 22:25:00 瀏覽:934
櫻樹和櫻花 發布:2025-08-10 22:23:05 瀏覽:593
情人節鳳凰 發布:2025-08-10 22:23:02 瀏覽:471
神仙草花卉 發布:2025-08-10 22:21:28 瀏覽:24
荷花畫壁畫 發布:2025-08-10 22:04:52 瀏覽:392
花藝店裝修效果圖 發布:2025-08-10 22:02:22 瀏覽:343
介紹花藝師的一段話 發布:2025-08-10 22:00:02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