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染花卉畫
Ⅰ 我想請教國畫工筆畫花草的上色步驟與技巧
以工筆荷花荷葉的畫法步驟為例:
一、白描。
荷花花瓣、葉子、莖的版線條都較長,要求勾線時,形權象准確而飽滿,線條流暢。中淡墨勾花瓣及小蓮蓬。較重墨色勾葉子。後面的荷葉以沒骨法完成,不用勾線.
二、染底色。
用白色調稀罩染花頭、花苞。黃綠色罩染小蓮蓬,顏色薄一些。花青墨暈染正面葉片。草綠色罩染反葉及花葉的莖。
三、進一步刻畫。
芽綠色暈染花瓣,花苞染得深些。深綠色罩染正面葉,石綠色暈染反葉及莖。藤黃加少許朱磦暈染蓮蓬壁。黃色勾蕊絲,白色立粉點蕊、小蓮子。反瓣勾筋,正面不用。
四、沒骨法完成後面的荷葉及長草。
偏寫意畫法,不受輪廓線的約束。筆中的色有深淺變化,畫得見筆、生動.
Ⅱ 工筆中的「暈染」「提染」「統染」「分染」是什麼意思
1、分染:工筆畫繪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筆蘸色,另zd一支筆蘸水,將色彩拖染開去,形成色彩由濃到淡的漸變效果。
2、統染:在繪制工筆的過程中,根據畫面明暗處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幾片葉子、幾片花瓣統一渲染,強調整體的明暗與色彩關系,稱為統染。
3、罩染:在已經著色的畫面上重新罩上一層色彩並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時用某種色小面積、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畫面稱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繪的物體周圍淡淡的渲染底色用來襯托或掩映物體。
6、點染:用接近寫意的筆法,一筆蘸上深內淺不同的色彩在畫面上連點帶染,取靈動之意。處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時候時常用到此法。
7、斡染:將一塊色彩向四周染開。畫仕女臉頰的紅暈時即是採用此法,工筆牡丹的繪容制中也會用到。
8、醒染:在罩色過後色彩略顯發悶的畫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畫面醒目。
Ⅲ 工筆畫中暈染是什麼
暈染
是指繪畫的一種技法,也可用於女士化裝技術操作。
我國繪畫起初不事暈染,戰國時代開始在人物頂部飾以紅點。兩漢時代才在人物面部兩頰暈染紅色,以表現面部的色澤,雖然有一定的立體感,但不強。西域佛教壁畫中的人物,均以朱紅通身暈染,低處深而暗,高處淺而明,鼻樑塗以白粉,以爾隆起和明亮。這種傳白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為之一變,出現了一面受光的暈染;到了敦煌又有所改進,並使之與民族傳統的暈染相融合,逐步地創造了既表現人物面部色澤,又富有立體感的新的暈染法,至唐而達到極盛。正如畫史上評吳進子的壁畫時所說的「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動」, 「道子之畫如塑然」。所以段成式贊嘆吳退子的畫是「風雲將逗人,鬼神若脫壁。」這樣的形象,在敦煌壁畫里比比皆是。這種新的暈染法,促使壁畫的寫實風格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答案補充 工筆畫有主要的染法
1、分染:工筆畫繪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筆蘸色,另一支筆蘸水,將色彩拖染開去,形成色彩由濃到淡的漸變效果。
2、統染:在繪制工筆的過程中,根據畫面明暗處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幾片葉子、幾片花瓣統一渲染,強調整體的明暗與色彩關系,稱為統染。
3、罩染:在已經著色的畫面上重新罩上一層色彩並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時用某種色小面積、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畫面稱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繪的物體周圍淡淡的渲染底色用來襯托或掩映物體。
6、點染:用接近寫意的筆法,一筆蘸上深淺不同的色彩在畫面上連點帶染,取靈動之意。處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時候時常用到此法。
7、斡染:將一塊色彩向四周染開。畫仕女臉頰的紅暈時即是採用此法,工筆牡丹的繪制中也會用到。
8、醒染:在罩色過後色彩略顯發悶的畫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畫面醒目。
Ⅳ 花鳥畫中木本花如何畫
木本花畫法自然界里的花樹,有木本和草本、藤本和蔓本之分。木本又分為喬木和灌木兩種。喬木枝幹高大,具有由強盛的枝條組成的樹冠,如松、柏、楊、榆、木棉、鳳凰木等。灌木叢生低矮,近地多歧枝,如薔薇、杜鵑、玉蘭、牡丹、木芙蓉、天女花等。草本又分為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者。每年播種、生芽、開花、結籽經冬枯萎者為一年生草本,如鳳仙、秋葵、雞冠花、雁來紅等;於第二年開花結實者為二年生草本;多年生者,春萌冬枯,宿根留在土中或塊根可保留多年者,如水仙、百合、石竹、芍葯、玉簪、蜀葵、金針、夜光、秋海棠、大理花、美人蕉、十樣錦等。其枝蔓雖為木質卻軟弱,如藤者為藤本花,如紫藤、凌霄等。其一年出土即抽蔓把架者為蔓本花。蔓多水分,柔嫩不能經冬,如牽牛、絲瓜、扁豆、蔦蘿等。此外更有沙漠肉類植物,如仙人掌、仙人球、曇花、蟹爪蓮、令箭荷花等,肉質多水、耐旱喜暖、枝葉異樣、發花艷麗多姿。這些形形色色的木本、草本、藤本、蔓本花樹,都是花鳥畫的基本創作素材。 木本花樹的枝幹高大,花葉繁茂,要把它取為畫材,首先要對它進行全面的觀察研究,了解其種別特點,掌握其生長生活規律,分析其枝、葉、花、萼、梗、蒂的構造,了解它在時序中形體的更改和色彩的微妙變化。對於其各種生長特徵,務求瞭然於心,在體驗整株全貌的基礎上,經過寫生一枝,加以記錄。再將素材進行概括、綜合、提煉等藝術手法的加工,選取適當的表現技法,最後完成一幅創作。 要根據自然界花樹的不同生態特徵去構造形象、創造技法。松柏是常綠喬木,長年鬱郁蒼蒼,經冬不凋。松生平地,其干宜直立,有昂然入雲之勢,生在懸崖,則應虯屈而上;生山頂峰頭,則老乾低矮,枝葉平展,以避風雨摧折。古人根據它的特徵常用正楷筆法畫針葉,用有力的篆籀筆法畫枝幹。柏多纏皮,屈曲如蟠虯。總之,畫松柏應注意其沖天直上、不畏風雪的堅強性格。作者應尊其堅貞不屈的感覺,結合它生長的不同環境,予以不同形象的具體刻畫。花樹中柳很難畫。古人說「畫樹難畫柳」,就是指的山水畫中的柳樹。在花鳥畫中表現柳樹,只要能掌握其老乾的適當欹斜、枝條的蕭疏和迎風得勢之態,做到簡明而不繁亂,再通過實踐鍛煉,自能得法。梧桐枝幹參天,挺立多姿,畫主幹宜橫皴數筆,以保其光滑圓潤,再賦以淡彩。畫老乾要注意節間有竅穴,杈的枝條,要運筆有力。 畫花鳥畫要適當掌握些園藝學的知識。要注意分辨花樹間的細微差別和不同特徵。杏花的樹干糾曲,桃花的枝葉勁挺,茶花的葉子堅實,牡丹的花蕊繁復,不同的面貌表現了不同的風趣。玉蘭樹干特徵,出杈結頂生萼葉,花時如堆雪雕玉、瓊樹冰花;紅棉樹氣勢參天,花紅如火,雖一枝一朵,亦無隨奩附髻之態;木綉球花朵成球形,應注意其已開半開,前後抑揚,大小錯落,轉正分明。同一種花樹,老乾新枝又有所不同。要分清一年生枝、二年生枝和多年生枝的多數花木,花多生於當年枝上。如梅花老乾宜古,而嫩枝新條宜瘦宜直,氣條沖天,始有鐵骨峻崢之勢。這一切,必須有賴畫家付出精力去認識它、熟悉它,進而全面掌握並表現出來。 畫樹以取勢為重。這就是說,要注意花樹在畫面上的位置。古人說:「畫花卉全以得勢為主。枝得勢,雖縈紆高下,氣脈仍是貫穿。花得勢,雖參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條暢,不違常理。葉得勢,雖疏密交錯,而不繁亂。」又說:「然取勢之法,又甚活潑,未可拘執。必須上求古法,古法未盡,則求之花木真形,其真形更宜於臨風、承露、帶雨、迎曦時觀之,更姿態橫生,愈於常格矣。」現在說來,則首應簡繁自然真實,加以意匠,然後再斟酌古人法度,予以出新。 木本、草本、藤本、蔓本花木形象不同,故構圖取勢亦應加以區別。畫木本花枝幹時,因其枝幹高大堅硬,故應力求蒼勁老到、位置得宜。干、枝、花、葉互相掩映,安排得當,可增加畫面的繁復和氣勢,安排不當,則滿紙臃塞,影響主體。在花鳥畫中畫大幹、老乾時,一般不畫全樹,只畫局部,取其與枝葉配合。要使干枝不見堵塞,繁枝不見瑣碎。每一動筆,便要想到轉折,所謂「樹無一寸之直」。一般取勢的規律,須視紙幅的寬狹大小,「左樹大枝向右,右樹大枝向左」,「左多則右少,右長則左短」。如畫兩株樹,要一直一欹、或一俯一仰,應求主客分明而有揖讓。一般構圖根偏下者是主樹,主樹也是近樹。花鳥畫雖不同於山水畫法,但也必須分清主賓輕重。一株樹枝幹也有賓主、向背、欹斜、迎風、探水、垂蔭之趣,都要在構圖、章法的取勢中得之。 古人論畫枝說:「分歧須有高低向背勢,則不致叉字分頭。交插須有前後粗細勢,則不致十字交加。回折須有偃仰縱橫勢,則不致之字交搭。」畫樹要枝幹分理,老乾宜獨出,出枝分遠近,縱橫定主輔,濃枝破淡干。畫樹枝要注意聚散、疏密、虛實。要密處留眼,亂中有序,筆筆不相撞。要留心四面生枝,不可枝杈相刺。老乾應用近枝掩映,近枝宜重畫,遠枝宜淡寫,前枝宜繁,後枝要簡,才能分清遠近層次。枝上花朵部位應慎審布列,不應散點太多,亂而不整。應照顧整體對比,有一處為主,眾皆為賓。花朵務求穩定,或正或側,或橫出倒置,須視主題而定。畫折枝花尤須審勢得宜,若綴果實,更應取勢下垂。(附圖為郭味蕖作品《霜紅時節》) 花卉是花鳥畫的主要組成部分。花的種類繁多,花朵形狀各不同。有單瓣,有復瓣。有的花冠和萼連在一起,有的還僅有花蕊而花冠是由葉片變成的。有的有長柄,有的有柄苞,有的是單花,有的則組成花序排列。故有的單出,有的叢生,有的成團,有的成穗,有的個個分明,花與花間有適當距離,有的則攢聚一起。 因花鳥畫中花大半是主體,故整枝花朵必須放在適當的位置。樹枝上著花,一般要四面互生。畫時須注意適當安排向背欹揚。就是叢集在一起的花朵,也應左右顧盼、前後互見,或間以蓓蕾,以得映帶翩翻之趣。並列花枝,亦須有虛有實、有濃有淡,以顯濃處的光艷奪目,淡處的恬雅高潔。布置花朵應注意整體效果,不要分布瑣碎,賦色也不要太繁雜。要體會自然生意,體會微妙的變化,所謂繁花似錦、欣欣向榮,皆從構圖、用筆、賦彩中得來。 畫花可純用色彩,也可不施脂粉只用水墨。用色彩畫花,可以用筆蘸色點,可以勾廓暈染,可以先填粉後烘染,也可以勾廓後再單色平塗,又可使用勾粉、襯粉、外染等方法。要注意表現花朵之含苞、初放、正放、將殘等不同色相。為了表現花朵的形體神韻,不獨一叢花要有深淺,就是一朵一瓣,也要分出濃淡,有時又為了求得整體層次,花瓣顏色就不加變化。總之,要適當地選定表現方法,並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才有可能充分表達所要求的主題。 花蒂、花萼、花苞、花蕊也是花的重要組成部分,尤需畫家深入自然生活去細心觀察體驗。認識觀察之後,還要參考古人經驗予以借鑒,然後動筆。花蒂連接花萼,蒂有長有短,萼有多有少。梨花、杏花、桃花、李花,花為五瓣,萼也五瓣,萼的尖圓往往隨瓣形。有的蒂垂紅絲,如垂絲海棠;有的層蒂鱗起,如山茶,耐冬;有的有苞有蒂,如牡丹、秋葵;有的苞上具有絨毛和細刺,如玉蘭、辛夷;有的蒂裂而大,如石榴花,花紅如火,下承朱黃色的歧裂長蒂,形成不同於其他花朵的造型。花的苞、蒂之色往往不同。苞多較蒂淺淡,但又不同於瓣色。有赭蒂綠苞者,蒂又可全用墨點,苞又要和葉面之色有所不同。總之,各種花的構造不同,有不同顏色的花瓣,有不同顏色的蒂苞,還應當縝密觀察。蒂是連接花與枝的,花和枝的承接全靠蒂。花朵的前後、反正、欹斜、偃揚都是通過蒂來表現。蒂畫得好,花就富於變化,生動有致。花瓣與蒂苞關系密切,例如正開的花就露心不露蒂,背面花則隔枝露全蒂,側開花則露半蕊半蒂。花生於蒂,蒂生於小枝,小枝再接大枝,必須一一交待分明。(附圖為郭味蕖作品《木棉》) 花蕊由蒂而生,與蒂相表裡。花朵構造不同,花蕊的形狀也不同。花蕊分雄蕊和雌蕊,有的花雌雄並體,有的則異株。六齣的花瓣,蕊也多六齣,此外有雌蕊一條。雄蕊又分為花須和花粉兩部分。有的花花須多,有的花須少。花蕊有的繁復,有的細密,有的紛披,有的則長心挺出,花粉紛集其上。畫家須根據自然,加以意匠,亦不能純依自然,致落自然主義的框子。畫花鳥畫不是畫植物標本掛圖,要予以概括和剪裁,又要根據主題和表現方法的要求,隨時予以變換處理。一般說來,畫時首要掌握花蕊的形象,至於花須花粉的多少和它的色彩,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取捨。一般畫花蕊宜少不宜多,近花多,遠花少。徐悲鴻先生畫花卉時,遠花多不點蕊,反愈覺遠近真實。作者只要面對自然去細心體會,自能創造新的表現方法。 清王 在《畫花卉草蟲淺說》中談到畫葉的重要。他說:「枝幹與花,已知取勢,而花枝之承接,全在乎葉。葉之勢,豈可忽哉?然花與枝之勢,宜使之欲動,花枝欲動,其勢在葉。」 葉的形狀很多,質感也不同。一般分復葉與單葉,又可分為大葉、長葉、卵葉、扁葉、歧葉、距葉、尖葉、羽葉、刺葉、披針葉、火焰邊葉等。畫葉時要根據其形狀和特點照顧整個畫幅的需要,分別使用白描、潑墨、點簇、勾勒等不同方法表現。既要注意與花的表現方法有所變化,又要注意整幅效果的統一。 《頤園論畫》中曾說:「葉分軟硬厚薄,反正濃淡,參伍錯綜,俯仰顧盼,所謂枝活葉活,攢簇抱攏,花為葉心,葉為花輔,彼此關合,則畫花之能事畢矣。」 畫葉要注意葉的陰陽向背,注意表現反葉、折葉和掩葉。凡長葉的花樹,要兼畫折葉,多葉的花樹要兼畫反葉和掩葉。葉有深淺濃淡,一般正面葉深,反面葉淡。深花宜淡葉,淡花宜深葉。葉有反正前後,均須不離枝。在花樹中畫葉,尤其是綠葉,是一大難事。雖然常說紅花還要綠葉扶,但必須注意紅綠駁雜之火氣。若時時於自然中體驗,則自能見多識廣,找出規律。葉脈的形狀不一,尤須在自然中面對現實物象作縝密觀察,掌握其具體生長規律,然後加以剪裁,進行藝術手法上的簡化,概括性地予以具體表現。葉筋的粗細濃淡虛實,要與花葉相稱。 自然中生長的花樹和庭院盆中的花樹不同。黃山的杜鵑,枝幹高有及丈者;青城山的白山茶,樹高數丈,花開如冰山雪海。盆栽之杜鵑,花發時葉甚茂盛;山野中之杜鵑,開花時葉不多,花枝上往往不生葉,而生葉者即不甚著花。
Ⅳ 什麼叫暈染
暈染的意思為:用水墨或顏色漸次濃淡烘染物象,使分出陰陽向背的繪畫技法。暈染是指繪畫的一種技法,也可用於女士化妝技術操作。
讀音:[yùn rǎn]
出處: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六章第二節:「 蕭梁時代的名畫家張僧繇運用暈染法,用色彩漸次濃淡來表現物體的透視。」
例句:
1.單瓣鈴鐺型花,深淺不一的淡紫色底,深色眼和暈染。
2.半重瓣桃色到象牙白色花,黃褐色的暈染。
(5)暈染花卉畫擴展閱讀
近義詞:暈渲
暈渲讀音:[ yūn xuàn ]
釋義:指用水墨或顏色漸次濃淡烘染物象,使分出陰陽向背的繪畫技法。
出處: 阿英 《民元以前的中國年畫發展概貌》:「 乾隆 時期的年畫,如《戲貓圖》、《花卉圖》等,著色就起了很大的變化,繁復鮮艷,調子不再那樣沉滯,還採用了暈渲的方法,不但套印,部分也兼敷彩。」
Ⅵ 畫花鳥是先淡墨暈染還是先上底色
因為花鳥畫是我國傳統繪畫當中的非常經典的一個主題,
所以很多學國畫的人他們都有不同的畫畫的方式,
你先上底色或者是先用墨印染都可以,你自己習慣就行。
Ⅶ 宋代工筆花鳥畫有什藝術特點、其中包含了什麼樣的文化
宋代是我國古代宮廷畫繁榮發展的時期,這種圍繞著封建帝王將相生活、朝政而進行的繪畫,在北宋時達到鼎盛,此時的宮廷花鳥畫從繪畫技巧、繪畫題材、語圖關系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體現出了較高的水平。
花鳥畫源自新石器時代,在歷史長河中逐步脫離其他畫種,成為獨立畫科。唐至五代之後,花鳥畫蓬勃發展,躍居於人物畫之上,由單一的圖畫表現形式逐步轉換為語圖結合的表現形式,與山水畫並駕齊驅。
Ⅷ 國畫工筆畫花草的上色步驟與技巧
暈染和罩染的區別:
暈染指一次調好的同一色,反復數次渲染。以花瓣為例,先在花瓣基部染出版一個小的局部後暫時權擱置,待其將干未乾之時再擴大范圍染第二次,再待將干未乾時染第三次,直到整個花瓣全部染色。這樣做的目的一是上色,二是分出厚薄濃淡,找出花瓣的質感。
罩染則是將暈染效果加強,同時具備修補作用。通常情況下,暈染調色未必一步到位,同時容易出現國畫弊病中的「火氣」或「稚氣」。這時就需要罩染了。罩染方法是根據暈染後需要加強的傾向,調出不同與暈染並符合傾向的其他顏色,對暈染部分做全部或局部的染色。罩染所用的顏料,一般應為質輕的薄質顏料,太重或礦物顏料覆蓋太強,不宜用作罩染。
Ⅸ 花鳥畫的代表人物是
花鳥畫家輩出,如來唐代薛稷的鶴源、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現當代名氣最大的齊白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