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語余
『壹』 2009安徽省高考語文試卷哪裡找
本試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
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第Ⅰ卷第1頁至第5頁,第Ⅱ卷第6頁至第8頁。全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鍾。
考生注意事項:
1.答題前,務必在試題卷、答題卡規定的地方填寫自己的姓名、座位號,並認真核對答題卡上所粘貼的條形碼中姓名、座位號與本人姓名、座位號是否一致。務必在答題卡背面規定的地方填寫姓名和座位號後兩位。
2.答選擇題(第Ⅰ卷1~6題,第Ⅱ卷15~17題)時,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 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凈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
3.答非選擇題(第Ⅰ卷7-14題,第Ⅱ卷18~21題)時,必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要求字體工整、筆跡清晰。作圖題可先用鉛筆在答題卡規定的位置繪出,確認後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描清楚。必須在題號所指示的答題區域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答題無效。
4.考試結束,務必將試題卷和答題卡一並上交。
第Ⅰ卷(閱讀題 共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近年來,「通俗歷史熱」不斷出現於媒體的報道之中。作為一種關涉史學的文化現象,我們有必要從歷史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考察。
「通俗歷史熱」是商品經濟和文化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定會出現的一種現象。實際上通俗歷史並非「新生事物」,它以講說形式流傳的歷史已經相當久遠了。它廣泛流行於民間,是民眾了解過去、熟悉歷史、滿足自身歷史求知慾的主要途徑。一般情況下,這種歷史的口頭講說是以十分平靜的方式存在於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熱」。但是,當商品經濟趨於發達、文化教育發展迅速的時候,人們在從事賴以謀生的職業活動之外,帶有文化色彩的業余需求會隨之增長,對作為文化存在常見形態之一的歷史知識,其「求解」慾望也會趨於強烈。這種社會需求的增長促使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的史學不得不進行必要的適時性調整,從而在隔塵絕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種以滿足公眾意願為基本出發點的通俗化的歷史敘述——口頭的或文字的,並作為用以「交換」的精神產品出現在市場之上而日益「走熱」。兩宋講史及宋元平話的一度活躍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當今市場經濟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為提高、高等教育開始走向大眾化的時代,人們的業余文化需求顯著增長,久遠的塵封舊事引起了人們日益濃厚的興趣。這使通俗歷史在當下有了「升溫」的沃土,其「歷史的慣性」開始充分顯現出來。客觀地說,對於廣大民眾而言,在古奧難懂的傳統史著和「學術模式」的現代史書皆難「卒讀」的情況下,通俗化的歷史幾乎成為他們「探尋過去」的唯一選擇。
這種現象的出現,對史學終極功能的實現是非常有利的。史學的職任是記錄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總結其發展規律,以保證社會的良性運轉,促進社會的文明與進步,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這是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終極追求」。這種目的追求決定了史學傳播范圍與學科效應的正比例關系,即傳播范圍愈廣,對社會走向文明與進步、對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會道德的層面上,長久以來,史學都帶有濃厚的「天職文化」色彩,視道德教化為天然職任。它通過「貶惡揚善」以優化民風,激活有利於社會進步與文明的向善意識,從而使俗靜民和成為一種「常態」並最終惠及大眾和社會。同時,歷史知識的廣泛傳播,對社會整體智慧的提高也是不無裨益的。不可否認,中國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為規范與道義原則,只有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加以表達與闡釋,才能使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為社會道德與精神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通俗歷史熱」促進了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有效傳承,對史學社會功能的實現,對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都是極為有利的。正因為如此,通俗歷史的講說與著述之「趨熱」,應當受到歡迎和鼓勵。
當然,歷史的通俗化不等於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這已經被歷史所證明。「通俗歷史熱」的深入發展,要求通俗歷史在外在形式變化的基礎上,走向記述內容與歷史觀念等核心部分的變化。具體而言,就是要把講說與記述的重點,由「廟堂」轉向民間,由官場轉向社會。更多地關注下層、關注民眾,以體現史家應有的現代眼光,這才是更高層次的、成熟形態的通俗歷史。
(摘編自李小樹《關於「通俗歷史熱」的歷史學考察》)
1.從原文看,下列關於「通俗歷史熱」在當今出現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通俗歷史以十分平靜的講說形式廣泛流行於民間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了。
B.市場經濟和文化教育的迅速發展促使人們對業余文化的需求顯著增長。
C.人們對久遠的塵封舊事興趣日益濃厚,對歷史的「求解」慾望趨於強烈。
D.古奧難懂的傳統史著和「學術模式」的現代史書,讓廣大民眾難以「卒讀」。
2.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通俗歷史以滿足公眾的意願為基本出發點,作為一種用於「交換」的精神產品出現在市場之上,它的「走熱」有著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
B.為適應時代發展,滿足廣大民眾在業余文化方面的追切需求,史學不得不走出隔塵絕俗的精英式研究誤區,適時調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
C.通過「貶惡揚善」的方式以優化民風,激活有利於社會進步與文明的向善意識,這是史學的「終極追求」在社會道德層面上的具體表現。
D.中國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為規范與道義原則,只有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加以表述與闡釋,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傳承。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通俗歷史熱」可以擴大史學傳播范圍,傳播范圍越廣,就越有利於社會整體智慧的提高,從而完成史學學科的全面建設。
B.既然通俗化的歷史已經成為廣大民眾「探尋過去」的唯一途徑,通俗歷史講說與著述的「趨熱」就應當受到歡迎和鼓勵。
C.在商品經濟和文化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通俗歷史就必然會「走熱」,這種「走熱」現象十分有利於史學終極功能的實現。
D.通俗歷史應當由外在形式的變化走向記述內容與歷史觀念等核心部分的變化,以改變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現狀。
二、(32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游東山記
[明]楊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年已八十餘,好道家書。其子立恭,能詩。皆意度闊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遊,獨與余相得也。
是歲三月朔,餘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餚出遊。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旁有盤石,客坐十數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時風日和暢,草本之葩爛然,香氣拂拂襲衣,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餘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於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栽肉。立恭舉匏壺注酒,傳觴數行。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也,駭而笑,不下馬,徑馳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後。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遺士詩?」立恭援筆書數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
已而夕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①處也。」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於此。」
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屬未暇也。
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
(選自《東里集》,有刪節)
[注]①丘:墳墓。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延余兩人坐 延:邀請。
B. 降跽謝過 謝:感謝。
C.過立恭宿別 過:拜訪。
D.而樂無加乎此 加:超過。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 遂掃石而坐
棄甲曳兵而走
B. 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C. 樂其無已乎
其孰能譏之乎
D. 遂與李及道士別
今君與廉頗同列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隱溪隱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謹慎,樂觀曠達,對生死也很淡然;雖然年事已高,還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飲酒,好讀書,擅長詩歌寫作,與作者有著很深的交往,對已逝的父親充滿懷念。
C.立恭提議出遊後應該有游記,可是作者因為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寫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動筆寫成。
D.文章主要記述了游東山的情況,表現了作者與隱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對老友逝去的感傷。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頡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①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②。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注]①五色臂絲:荊楚風俗,端午節以五彩絲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淚羅江。
8.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麼?請分別結合上闕和下闕作簡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選做五小題)(5分)
(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功在不舍。 (荀況《勸學》)
(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3) 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園心。 (杜甫《秋興八首》)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___________________ 。 (韓愈《師說》)
(5) ___________________ ,往來無白丁。 (劉禹錫《陋室銘》)
(6)此情可待成追憶? ___________________ 。 (李商隱《錦瑟》)
(7) ___________________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
(8) ___________________ ,瑞腦銷金獸。 (李清照《醉花陰》)
三、(2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
董師傅游湖
宗璞
董師傅在一所大學里做木匠已經二十幾年了,做起活兒來得心應手,若讓那些教師們來
說,已經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園里各處修理門窗,無論是教學樓、辦公樓、教師住宅或學生宿舍。都有他的業績。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築上,還有他做的幾扇雕花窗戶,雕刻十分精緻,那是他的傑作。
董師傅精通木匠活兒,也對校園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識,可能聘他為業余園林鑒賞家,其實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開花落,人去人來;教師住宅里老的一個個走了,學生宿舍里小的一撥撥來了。董師傅見得多了,也沒有什麼特別感慨的。家裡妻兒都很平安,掙的錢足夠用了,日子過得很平靜。高考資源網
校園里有一個不大的湖,綠柳垂岸,柳絲牽引著湖水,湖水清澈,游魚可見。董師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來湖邊大石上閑坐,點上一支煙,心靜如水,十分自在。高考資源網
不知為什麼,學校里的人越來越多,校園漸向公園靠攏。每逢節日,湖上亭榭掛滿彩燈,遊人如織。一個「五一」節,董師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來到湖邊,看遠處樓後夕陽西下,天漸漸暗下來,周圍建築物上的彩燈突然一下子都亮起來,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歡那座塔,一層層燈光勾勒出塔身的線條;他常看月亮從塔邊樹叢間升起。這時月亮卻看不見。也許日子不對,也許燈太亮了。他並不多想,也不期望。他無所謂。高考資源網
有人輕聲叫他,是前日做活兒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鄉,名喚小翠。她怯怯地說:「奶奶說我可以出來走走,現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師傅忙滅了煙,站起身說:「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說:「你看過了嗎?」小翠仍怯怯地說:「什麼也沒看見,只顧看路了。」董師傅一笑,領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著湖邊走,走到一座小橋上,指點說:「從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體發光的塔,在水裡也發著光。小翠驚呼道:「還有一條大魚呢!」那是一條石魚,隨著水波盪漾,似乎在光輝中跳動。又走過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橋,從亭中可以環顧四周美景。遠岸丁香、連翹在燈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擠滿枝頭,好不熱鬧。亭中有幾幅楹聯,他們並不研究。董師傅又介紹了幾個景點,轉過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築前,特別介紹了自己的創作——雕花窗戶。小翠一路贊嘆不已,對雕花窗戶沒有評論。董師傅也不在意,只說:「不用多久,你就慣了,就是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這樣的。」他頓了一頓,又說:「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對著這湖、這樹,倒不覺得好看了。」高考資源網
倆人走到校門口,董師傅在一個小攤上買了兩根冰棍。倆人舉著冰棍,慢慢走。一個賣花的女孩跑過來,向他們看了看,轉身去找別人了。不多時,小翠說她認得路了。董師傅叮囑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隨地扔,自己轉身慢慢向住處走去。他很快樂。高考資源網
11.這篇小說的主要情節是什麼?(4分)高考資源網
答: 高考資源網
12.概括小說中董師傅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7分)高考資源網
答: 高考資源網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這篇小說中的表現手法。(6分) 高考資源網
(1)董師傅每晚到湖邊閑坐的細節描寫,有什麼作用? 高考資源網
答:
(2)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對文中畫線句子的景物描寫進行賞析。
答:
14.這篇小說意蘊豐富,給人以多方面的啟迪。請結合作品,分別對下面兩個問題進行探究。 (8分)
(1)文末說「他很快樂」。請舉例說明董師傅快樂的緣由。(說出兩點即可)
答:
(2)小說中將「校園漸向公園靠攏」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請結合這一背景,談談這篇小說給你帶來什麼啟示。(圍繞某一方面談即可)
答:
絕密☆啟用前
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安徽卷)
語 文
第Ⅱ卷(表達題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句是(3分)
A.黃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蒼勁多姿的青松、水質清凈的溫泉和波滔起伏的雲海聞名於世,不愧是譽滿全球的旅遊勝地。
B.合肥新機場建設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將使我省交通樞紐地位更加凸顯,有助於安徽在中部地區的新一輪競爭中奪得頭酬。
C.電影《梅蘭芳》真實再現了京劇大師梅蘭芳截然不同的兩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飛揚光鮮亮麗,生活中術訥寡言不黯世事。
D.從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斷壁殘垣,2008年.我們艱難跋涉;從奧運圓夢到「神七」翱翔太空,2008年,我們激情飛揚。
1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3分)
A李娟、楚金玲等5人在這次全國選拔中脫穎而出,以主攻手人選的身份進入中國排協公布的新一屆國家女排20人大名單。
B.現在少數媒體放著有重要新聞價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點逸聞就筆走龍蛇,這種做法真是令人費解。
C.新課程標准要求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努力貫徹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堅決摒棄那種不尊重學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學方法。
D.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大沖擊,曾經富庶的大西洋某島國如今經濟狀況已如履薄冰,瀕臨「國家破產」的邊緣。
17.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3分)
A.強台風襲擊這座海濱城市時,呼嘯的狂風夾著密集的雨點嘩嘩地下了起來,一小時後部分地段積水便深達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癱瘓。
B今年4月底,墨西哥和美國的部分地區相繼爆發了甲型H1N1流感,世界衛生組織對此高度重視,並迅速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應對措施。
C.這份工作報告,不僅全面總結了改革開放30年來我縣醫療衛生事業不斷改革和發展,而且指明了構建我縣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的方向。
D.我市高新區不斷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參與「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試驗區」的建設。
18.下圖有三個板塊,請先用一句話對三個板塊的內容作整體概括,再各用一句話作分別概括。(7分)
整體概括(18字以內):
分別概括(每句12字以內):①
②
③
19.將下面的短語組成兩副七字對聯,並填寫在相應的橫線上。(4分)
芝蘭繞階 黃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滿目
千里綠 春綉錦 座凝香 萬山金
新春對聯 教師辦公室對聯
20.下面是甲、乙兩位同學關於「自主學習」的問答。請仿照乙同學對「能學」所作解釋的句子的形式,在橫線上填入恰當的解釋文字。(4分)
甲同學:你能告訴我「自主學習」有哪些要點嗎?
乙同學:好的。我認為自主學習有四個要點,就是能學、想學、會學、堅持學。「能學」是指學習者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並且具備基本的學習能力;「想學」是指 ;「會學」是指 ;「堅持學」是指 。
五、(60分)
21.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彎道超越」本是賽車運動中的一個常見用語,意思是指車手利用彎道超越對手。旁道是每個車手都必須面對的。相對於直道而言,彎道上困難大,變數多。過彎道時,原來領先的車手可能因為彎道而落後,而本來落後的車手也可能利用彎道超越對手。現在,這一用語已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並被廣泛借用到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的「彎道」一般被理解為社會進程中的某些變化超越人生道路上的一些關鍵點。這種特殊的階段充滿了各種變化的因素,極富風險與挑戰,更蘊含著超越對手、超越自我的種種機遇。
上面的文字,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或感悟?請根據你的聯想或感悟寫一篇文章,不少於800字。
【注意】①不要脫離材料的含意。
②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④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
⑤書寫規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貳』 誰有2009安徽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游東山記 [明]楊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年已八十餘,好道家書。其子立恭,能詩。皆意度闊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遊,獨與余相得也。
是歲三月朔,餘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餚出遊。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旁有盤石,客坐十數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時風日和暢,草本之葩爛然,香氣拂拂襲衣,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餘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於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傳觴數行。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也,駭而笑,不下馬,徑馳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後。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
已而夕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①處也。」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於此。」
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屬未暇也。
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
(選自《東里集》,有刪節)
[注]①丘:墳墓。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延余兩人坐 延:邀請。
B.降跽謝過 謝:感謝。
C.過立恭宿別 過:拜訪。
D.而樂無加乎此 加:超過。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遂掃石而坐 棄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C.樂其無已乎 其孰能譏之乎
D.遂與李及道士別 今君與廉頗同列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隱溪隱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謹慎,樂觀曠達,對生死也很淡然;雖然年事已高,還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飲酒,好讀書,擅長詩歌寫作,與作者有著很深的交往,對已逝的父親充滿懷念。
C.立恭提議出遊後應該有游記,可是作者因為事務繁忙,一直未能寫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動筆寫成。
D.文章主要記述了游東山的情況,表現了作者與隱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對老友逝去的感傷。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2)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
(3)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
【答案和解析】文言文選文變化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2006年安徽自主命題以來,文言文選文可以說是「千變萬化」,無規則性可言,2006年的「序」體文,2007年的「說」體文,2008年,人們猜測最熱門的「記」體文並沒有在人們的期望中出現,而讓大家大跌眼鏡的是又回到了傳統——「紀傳」體。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會考什麼「體」的時候,「狼」終於來了——「記」體文出現了。命題者可能考慮到人們的「接受度」,文章閱讀的難度不大,三個選擇題的設置也沒有像人們預測的那樣有所變化,外甥打燈籠——照舊。但虛詞的考查有一定的難度。文言翻譯把近三年試題中兩句話翻譯變為三句,這實際上也就是降低了難度。
【答案】4.B 5.C 6.C
【解析】「謝」應該是「認錯、道歉」的意思。本題所考查的四個實詞中的「謝」、「過」是老大綱規定的120個詞語中的。;「是游宜有記」的意思是「這次游覽可得寫篇游記」,再者一直未能寫成,不僅僅是事務繁忙,還因為「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
【答案】7.(1)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於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2)立恭折斷一根竹子,鑿出孔吹奏起來,發出洞簫一樣的聲音。
(3)一會兒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禮說:「為什麼不給我詩呢?」
今年文言翻譯選取三個句子,應該說難度更低。第(1)句中的關鍵字是「識」、「無用」和「懷」,分別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認為譯為「沒有用處」也可),「懷藏、懷揣」(如「懷其璧,從徑道亡」)。第(2)句關鍵詞為「竅」、「作」,分別是「鑿孔」(本人以為「挖孔、鑽孔」更貼切)、「發出」。第(3)句的關鍵詞是「揖」、「奈何」、「與」,分別是「拱手行禮」、「為什麼」、「給」。(本人感覺答案的翻譯不夠貼切,不如譯為「先生為什麼不肯送我一首詩呢?」
楊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屬江西)人。與楊榮、楊溥並稱「三楊」,同為朝中重臣,是當時文學流派「台閣體」的代表人物。朝廷詔令、奏議多出其手,文風平正紆徐,典雅工麗,於「三楊」中最為著稱。
《游東山記》名為游記,卻由寫人開篇,以抒情結尾。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並非東山一帶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態:隱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戶的豪爽,道士的憨態,以及著墨不多的無名老者,無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蔣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於東山之游,正是因為那種古樸淳厚的人際往來與寧和幽遠的田野之趣。而所有這些都以一種「極平不費力」的筆調淡淡寫來,卻叫人回味無窮,這正是楊士奇學歐陽修散文風格的成功之處。「東山」在湖北武昌東面。
參考譯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蔣隱溪先生,祖上也是我們廬陵人,已經八十多歲,愛讀道家書。兒子立恭會寫詩。父子二人都是氣度曠達的人,平日深居簡出,隱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氣,不隨便與人來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這年三月初一,我們三人帶著四五個童僕,攜帶酒食,出門遠游。天還沒有亮,朝東走,走過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約十里,穿松林,趟水過山澗。澗水清澈,深處可以泛小舟。溪邊一塊大圓石,能坐十幾個人。青松翠竹,綠陰掩映,十分茂密。這時風和日麗,野草與樹木的花朵盛開,香氣飄拂沾染衣裳襲人,百鳥爭鳴。於是動手清掃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許久,聽見雞叫聲和狗吠聲。我招呼立恭起身,向東走了幾十步,翻過一道山岡,只見田野平坦廣闊,近處有十幾間茅舍。於是前去拜訪。一位約有七十多歲的老者,長長的頭發像雪一樣白,披落在雙肩,面容紅潤光澤,好像是會飲酒的人。老者邀請我們兩人坐下。窗下有幾套書。立恭抽出一冊《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書帶走卻不便開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們的心思,說:「這兩部書我沒有用處。」於是,我們兩人各自將書揣在懷里,告辭離開。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來芋葉當盤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舉起酒葫蘆斟酒,傳遞酒杯依次喝了幾輪,立恭乘興寫了一首七言近體詩,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個騎馬經過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他先是感到驚訝,相視一笑,卻並不停留,徑直驅馬離開。不久,便備辦了豐盛的酒菜,帶著一位道士一起來。於是我們和他們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幀《太乙真人圖》請我們題詩。我題寫了一首五言古詩。立恭不寫,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饒,引得眾人捧腹大笑。李千戶取出琵琶連彈數曲。立恭也折斷一根竹子,鑽了幾個孔,吹奏起來,發出洞簫般悅耳的聲音。隱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闋費無隱的《蘇武慢》。道士翩翩起舞,兩個童僕也跟在他後面拍著手跳了起來。之後,道士再次拱手行禮問立恭:「先生為何不肯為貧道賦詩!」立恭提筆寫了幾首絕句,詩句更加新奇。於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陽西下,距離西邊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隱溪先生喚回我倆,說:「玩樂難道沒有止境嗎!」於是,我們和李千戶、道士拱手作別。途中,隱溪先生指著道旁山岡腳下,回頭對我說:「這里就是我修建墳墓的地方。」又指著路邊的桃樹囑咐我:「明年賞桃花時就到這里來找我吧。」
回來之後,立恭對我說:「這次游覽可得寫篇游記。」可是當時我沒有閑暇寫作此文。
這年冬天,隱溪先生竟溘然長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節,與立恭相約去給老人家掃墓。沒想到那時我又鬧了一場病,未能如約前往。過了不久,我將要返回廬陵,臨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話別,這才動手追記東山之行。沒有寫完,立恭拿去讀,邊讀邊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淚下,於是再次擱筆。但是想到自己往日與蔣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給送立恭。
東山春遊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記。
『叄』 金黃熊貓有花語嗎
『肆』 「風信子」代表什麼意思
風信子的花語和象徵代表意義:只要點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豐富人生
紅色的風信子的花語是——讓人感動的愛
藍風信子是所有風信子的始祖,因此它的花語是-生命。
風信子花語:勝利、競技、喜悅、愛意、幸福、濃情、傾慕、頑固、生命
紫色的風信子:悲傷、妒忌,憂郁的愛(得到我的愛,你一定會幸福快樂)
白色的風信子:恬適、沉靜的愛(不敢表露的愛)
紅色的風信子:感謝你,讓我感動的愛(你的愛充滿我心中)
藍色的風信子:恆心、貞操、彷佛見到你一樣高興。
黃色的風信子:幸福、美滿,與你相伴很幸福
粉
風
信
子:傾慕、浪漫
風信子--永遠的懷念
風信子的花語和象徵代表意義:只要點燃生命之火,便可同享豐富人生
關於風信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英俊瀟灑的美少年海辛瑟斯和太陽神阿波羅是好朋友,而西風之神傑佛瑞斯也很喜歡海辛瑟斯,且常為此吃醋,但海辛瑟斯總是較喜歡阿波羅且經常和他一起玩樂。有一天,當他們正興高采烈地在草原上擲鐵餅,恰巧被躲在樹叢中的傑佛瑞斯發現了,心裡很不舒服,想捉弄他們一番。
當阿波羅將鐵餅擲向海辛瑟斯之際,嫉妒的西風之神偷偷地在旁邊用力一吹,竟將那沉甸甸的鐵餅打在海新辛斯的額頭上,一時之間血流如柱,這名英俊的少年也因此一命嗚呼了。阿波羅驚慌之餘,心痛地抱起斷了氣的朋友「唉!唉!」(Ai!Ai!)地嘆著氣,只見由海新瑟斯的傷口不斷地湧出鮮血,落到地面上並流進草叢里。
不久之後,草叢間竟開出串串的紫色花,阿波羅為了表示歉意,乃以美少年之名當作花名,我們則直譯為「風信子」。紫色的風信子從此被後人認為是「嫉妒」的代言者;希臘語Ai和Aei(「永遠」之意)同義,所以風信子也象徵「永遠的懷念」,也難怪歐美人常將風信子的花樣雕刻在親人的墓碑上,一示「永久的懷念」。
早春三月,正是風信子盛開的季節。關於風信子有一個希臘神話,太陽神阿波羅愛上了菲亞辛思,卻惹來西風之神蘇菲洛的嫉妒,將他們降為此花。從此以後,風信子成為情侶間守節的信物。風信子的花語是「堅定和注視」,或許,這就是對於愛情永恆的註解。
歐洲人對風信子有一種特殊感情。司美與愛的女神維納斯,最喜歡匯集附於風信子花瓣上的露水,使肌膚更為漂亮光滑。在英國,藍色風信子一直是婚禮中新娘捧花或飾花不可或缺的代表新人的純潔,祈望帶來幸福。
『伍』 100分,求文言文游東山記全文翻譯
作品名稱:游東山記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楊士奇 作品體裁:散文 選自:《東里集》 作品原文洪武乙亥(1),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2),始吾廬陵人(3),年已八十餘,好道家書。其子立恭,兼治儒術,能詩。皆意度闊略(4)。然深自晦匿(5),不妄交遊,獨與余相得也。 是歲三月朔(6),餘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餚出遊(7)。隱溪乘小肩輿(8),余與立恭徒步。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傍有盤石,容坐十數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9)。時風日和暢,草木之葩爛然(10),香氣拂拂襲衣(11),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不衍彌望(12),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餘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手一卷,坐庭中,蓋齊丘《化書》(13)。延余兩人坐。一媼捧茗盌飲客。牖下有書數帙(14),立恭探得《列子》(15),余得《白虎通》(16),皆欲取而難於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17),傳觴數行(18)。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19),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也(20)。駭而笑,不下馬,徑馬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道士岳州人劉氏(21),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為能勝,降跽謝過(22)。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簘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23)。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後。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 起,緣澗觀魚。大者三四寸,小者如指。余糝餅餌投之(24),翕然聚(25),已而往來相忘也。立恭戲以小石擲之,輒盡散不復。因共嘅嘆海鷗之事(26),各賦七言絕詩一首。道士出茶一餅,眾析而嚼之。余半餅,遣童子遺予兩人(27)。 已而歲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李以率從二騎送立恭及余。時恐晚不能入城,度澗折北而西,取捷徑,望草埠門以歸(28)。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處也(29)。」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於此。」 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屬未暇也。 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嗚呼!人生聚散靡常,異時或望千里之外,一展讀此文,存沒離合之感其能已於中耶(30)?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31)。 【注釋】東山:在古零陵城東。東山之上,現有高山寺,始建於唐代中期。宋哲宗時尚書右仆謝(宰相)范純仁(范仲淹次子,死後謚忠宣)謫居永州時曾寄寓該寺。
『陸』 這個作業怎麼做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
(1)B (2)C |
『柒』 求《游東山記》譯文
游東山記 [明]楊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年已八十餘,好道家書。其子立恭,能詩。皆意度闊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遊,獨與余相得也。
是歲三月朔,餘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餚出遊。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旁有盤石,客坐十數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時風日和暢,草本之葩爛然,香氣拂拂襲衣,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平衍彌望,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餘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延余兩人坐。牖下有書數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難於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傳觴數行。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也,駭而笑,不下馬,徑馳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不能勝,降跽謝過,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簫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後。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
已而夕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①處也。」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於此。」
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屬未暇也。
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
(選自《東里集》,有刪節)
[注]①丘:墳墓。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蔣隱溪先生,祖上也是我們廬陵人,已經八十多歲,愛讀道家書。兒子立恭會寫詩。父子二人都是氣度曠達的人,平日深居簡出,隱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氣,不隨便與人來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這年三月初一,我們三人帶著四五個童僕,攜帶酒食,出門遠游。天還沒有亮,朝東走,走過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約十里,穿松林,趟水過山澗。澗水清澈,深處可以泛小舟。溪邊一塊大圓石,能坐十幾個人。青松翠竹,綠陰掩映,十分茂密。這時風和日麗,野草與樹木的花朵盛開,香氣飄拂沾染衣裳襲人,百鳥爭鳴。於是動手清掃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許久,聽見雞叫聲和狗吠聲。我招呼立恭起身,向東走了幾十步,翻過一道山岡,只見田野平坦廣闊,近處有十幾間茅舍。於是前去拜訪。一位約有七十多歲的老者,長長的頭發像雪一樣白,披落在雙肩,面容紅潤光澤,好像是會飲酒的人。老者邀請我們兩人坐下。窗下有幾套書。立恭抽出一冊《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書帶走卻不便開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們的心思,說:「這兩部書我沒有用處。」於是,我們兩人各自將書揣在懷里,告辭離開。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來芋葉當盤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舉起酒葫蘆斟酒,傳遞酒杯依次喝了幾輪,立恭乘興寫了一首七言近體詩,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個騎馬經過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他先是感到驚訝,相視一笑,卻並不停留,徑直驅馬離開。不久,便備辦了豐盛的酒菜,帶著一位道士一起來。於是我們和他們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幀《太乙真人圖》請我們題詩。我題寫了一首五言古詩。立恭不寫,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饒,引得眾人捧腹大笑。李千戶取出琵琶連彈數曲。立恭也折斷一根竹子,鑽了幾個孔,吹奏起來,發出洞簫般悅耳的聲音。隱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闋費無隱的《蘇武慢》。道士翩翩起舞,兩個童僕也跟在他後面拍著手跳了起來。之後,道士再次拱手行禮問立恭:「先生為何不肯為貧道賦詩!」立恭提筆寫了幾首絕句,詩句更加新奇。於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陽西下,距離西邊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隱溪先生喚回我倆,說:「玩樂難道沒有止境嗎!」於是,我們和李千戶、道士拱手作別。途中,隱溪先生指著道旁山岡腳下,回頭對我說:「這里就是我修建墳墓的地方。」又指著路邊的桃樹囑咐我:「明年賞桃花時就到這里來找我吧。」
回來之後,立恭對我說:「這次游覽可得寫篇游記。」可是當時我沒有閑暇寫作此文。
這年冬天,隱溪先生竟溘然長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節,與立恭相約去給老人家掃墓。沒想到那時我又鬧了一場病,未能如約前往。過了不久,我將要返回廬陵,臨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話別,這才動手追記東山之行。沒有寫完,立恭拿去讀,邊讀邊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淚下,於是再次擱筆。但是想到自己往日與蔣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給送立恭。
東山春遊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記。
『捌』 在那篇文言文里有皆、載、欲、懷。
《游東山記》
皆、載、欲、懷在文中已加粗供參考:
洪武乙亥(1),余客武昌。武昌蔣隱溪先生(2),始吾廬陵人(3),年已八十餘,好道家書。其子立恭,兼治儒術,能詩。皆意度闊略(4)。然深自晦匿(5),不妄交遊,獨與余相得也。
是歲三月朔(6),餘三人者,攜童子四五人,載酒餚出遊(7)。隱溪乘小肩輿(8),余與立恭徒步。天未明,東行,過洪山寺二里許,折北,穿小徑可十里,度松林,涉澗。澗水澄澈,深處可浮小舟。傍有盤石,容坐十數人。松柏竹樹之陰,森布蒙密(9)。時風日和暢,草木之葩爛然(10),香氣拂拂襲衣(11),禽鳥之聲不一類。遂掃石而坐。
坐久,聞雞犬聲。余招立恭起,東行數十步,過小岡,田疇不衍彌望(12),有茅屋十數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餘歲,素發如雪,被兩肩,容色腴澤,類飲酒者。手一卷,坐庭中,蓋齊丘《化書》(13)。延余兩人坐。一媼捧茗盌飲客。牖下有書數帙(14),立恭探得《列子》(15),余得《白虎通》(16),皆欲取而難於言。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
還坐石上,指顧童子摘芋葉為盤,載肉。立恭舉匏壺注酒(17),傳觴數行(18)。立恭賦七言近體詩一章(19),余和之。酒半,有騎而過者,余故人武昌左護衛李千戶也(20)。駭而笑,不下馬,徑馬去。須臾,具盛饌,及一道士偕來。道士岳州人劉氏(21),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圖》求詩。余賦五言古體一章,書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飲道士不已。道士為能勝,降跽謝過(22)。眾皆大笑。李出琵琶彈數曲。立恭折竹,竅而吹之,作洞簘聲。隱溪歌費無隱《蘇武慢》(23)。道士起舞蹁躚,兩童子拍手跳躍隨其後。已而道士復揖立恭曰:「奈何不與道士詩?」立恭援筆書數絕句,語益奇。遂復酌。余與立恭飲少,皆醉。
起,緣澗觀魚。大者三四寸,小者如指。余糝餅餌投之(24),翕然聚(25),已而往來相忘也。立恭戲以小石擲之,輒盡散不復。因共嘅嘆海鷗之事(26),各賦七言絕詩一首。道士出茶一餅,眾析而嚼之。余半餅,遣童子遺予兩人(27)。
已而歲陽距西峰僅丈許,隱溪呼余還,曰:「樂其無已乎?」遂與李及道士別。李以率從二騎送立恭及余。時恐晚不能入城,度澗折北而西,取捷徑,望草埠門以歸(28)。中道,隱溪指道旁岡麓顧余曰:「是吾所營樂丘處也(29)。」又指道旁桃花語余曰:「明年看花時索我於此。」
既歸,立恭曰:「是游宜有記。」屬未暇也。
是冬,隱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與立恭豫約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幾,余歸廬陵,過立恭宿別,始命筆追記之。未畢,立恭取讀,慟哭;余亦泣下,遂罷。然念蔣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屢矣,而樂無加乎此,故勉而終記之。手錄一通,遺立恭。嗚呼!人生聚散靡常,異時或望千里之外,一展讀此文,存沒離合之感其能已於中耶(30)?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記(31)。
『玖』 花語余勒準是什麼小說
我剛才幫你查詢了,跟你資料顯示這可是個老小說,名字叫愛在屋檐。
『拾』 對對聯,水鄉花語余香蝶戀
水鄉花語余香蝶戀,
山溪鳥吟音繞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