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花語
『壹』 「 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 出自哪裡如何理解
「 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 出自《佛經》
意思是:彼岸花花葉同根,卻永不相見。花開葉落,葉落花開,花葉生生相錯,永不相見。比喻相念相惜永相失,有著永遠無法相會的悲戀。
彼岸花又名曼珠莎華,但其實它只是曼珠莎華的一種,曼珠莎華絢麗多彩,但唯有血紅的曼珠莎華才被稱為彼岸花。彼岸花的美,是妖異、災難、死亡與分離的不祥之美。
「彼岸花,開彼岸,只見花,不見葉」。彼岸花開,花開千年,葉落千年,花葉永不相見,生生相錯。相念相惜永相失,有著永遠無法相會的悲戀。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城市的邊緣開滿了大片大片的曼珠沙華,也就是彼岸花,它的花香有一種魔力,可以讓人想起自己前世的事情。守護彼岸花的是兩個妖精,一個是花妖叫曼珠,一個是葉妖叫沙華。
他們守侯了幾千年的彼岸花,可是從來沒有見過面,因為開花的時候,就沒有葉子,有葉子的時候就沒有。他們瘋狂地想念著彼此,並被這種痛苦折磨著。終於有一天,他們決定違背神的規定偷偷地見一次面。那一年的曼珠沙華紅艷艷的花被惹眼的綠色襯托著,開得格外妖冶美麗。
神怪罪下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
短暫相聚,永世相離。
曼珠和沙華被打入輪回,並被詛咒永遠也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世間受到磨難。從那以後,曼珠沙華也叫彼岸花,意思是開放在天國的花,花的形狀像一隻只在向天堂祈禱的手掌,可是在也沒有在這個城市出現過。
彼岸花開在黃泉路上,曼珠和沙華每一次轉世在黃泉路上聞到彼岸花的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然後發誓不分開,在下一次再次跌入詛咒的輪回。
『貳』 誰知道佛家淺粉色蓮花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粉蓮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即入世之行,出世之心。白蓮花代表純潔的自性之體,紅蓮花代表誠信自性之理,粉色為紅色與白色的和合色,代表出淤泥而不染,入世之行,出世之心。
其他四種蓮花分別代表:
1、青蓮花代表智慧,青色為萬物生長發育之色,代表生,比喻為自性之體能生出各種妙用,而各種妙用均不離自性之體,所以青蓮花代表智慧。
2、紅蓮花(也叫赤蓮花)代表誠信自性之理。因為紅色是紅心之色,代表忠心。諸佛均為證悟到自性之理之人,所以誠信自性之理之人,就是見到佛了。
3、白蓮花代表純潔的自性之體。因為白色不沾染一點點雜色,所以代表純潔。
4、黃蓮花代表功德、十度之行。因為猶如太陽的光芒,以及大地的顏色,太陽及大地哺育萬物而毫無怨言,所以用黃色代表功德、十度之行。
(2)佛學花語擴展閱讀:
荷花對生長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不僅能在大小湖泊、池塘中吐紅搖翠,甚至在很小的盆碗中亦能風姿綽約,裝點人間。在中國荷文化史上,盆荷這種形式出現之初只是被用於私家庭院觀賞。如今,在中國各地園林中,盆荷的應用非常廣泛。
盆栽和池栽相結合的布置手法,提高了盆荷的觀賞價值,在園林水景和園林小品中經常出現。荷花水石盆景是在杭州出現的一種新的盆景。它是荷花盆栽與水石盆景的有機結合,既體現山石的剛毅挺拔,又顯示荷花的嬌艷嫵媚。荷花盆景可選用珊瑚石、砂積石、斧劈石、英石等山石作材料。
『叄』 婆羅花的花語是
傳說中三千年一開的仙界極品之花「優曇婆羅花」,近日,網上有人稱有看到此花在中國大陸,台灣,日本等地開放。
據說優曇波羅花開花則預示著有佛或金輪聖王在世。《佛學大辭典》中說:「【優曇華】……世稱三千年開化一度。值佛出世始開。南史曰:『優曇華乃佛瑞應,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出世。』」《般泥洹經》中也記載:「閻浮提內有尊樹王,名優曇缽,有實無華。優曇缽樹有金華者,世乃有佛。」
『肆』 許地山為什麼以梨花為題梨花的寓意
整篇散文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梨花帶雨」,這原本是形容楊貴妃哭泣時的姿態,像沾著雨點的梨花一樣。後用以形容女子的嬌美。出自唐·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僅僅引用並濃縮了古人的一個典故,便賦予了梨花更唯美的想像,有了更深層的內涵。
許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男,名贊堃(kūn),字地山,筆名落華生(古時「華」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貫廣東揭陽。生於台灣一個愛國志士家庭。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一簡單樸素的信條貫穿了許地山的一生。其作品既表現了許地山對佛教文化的體悟和闡釋,同時也集合了對基督教文化、道教文化乃至現實主義文化的多重思考和體認。接受佛學的虛空觀,不是導向現實人生的否定和是非觀念的泯滅,而是承認局限,敞開自我,擁抱世界。
梨花全文
她們還在園里玩,也不理會細雨絲絲穿入她們的羅衣。池邊梨花的顏色被雨洗得更白凈了,但朵朵都懶懶地垂著。
姊姊說:"你看,花兒都倦得要睡了!"
待我來搖醒它們。
姊姊不及發言,妹妹的手早已抓住樹枝搖了幾下。花瓣和水珠紛紛地落下來,鋪得銀片滿地,煞是好玩。
妹妹說:"好玩啊,花瓣一離開樹枝,就活動起來了!"
"活動什麼?你看,花兒的淚都滴在我身上哪。"姊姊說這話時,帶著幾分怒氣,推了妹妹一下。她接著說:"我不和你玩了,你自己在這里罷。"
妹妹見姐姐走了,直站在樹下出神。停了半晌,老媽子走來,牽著她,一面走著,說:"你看,你的衣服都濕透了,在陰雨天,每日要換幾次衣服,教人到哪裡找太陽給你曬去呢?"
落下來的花瓣,有些被她們的鞋印入泥中;有些粘在妹妹身上,被她帶走;有些浮在池面,被魚兒銜入水裡。那多情的燕子不歇把鞋印上的殘瓣和軟泥一同銜在口中,到梁間去,構成它們的香巢。
(4)佛學花語擴展閱讀
梨花的花語是純真,代表著唯美純凈的愛情,但是也有諧音「離別」的意思。
梨花lí huā,亦作「棃之花」。
梨花的詩詞
春日上方即事【唐】王維
好讀高僧傳,時看辟穀方。鳩形將刻杖,龜殼用支床。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鳥藏。北窗桃李下,閑坐但焚香。
「《高僧傳》,有時常翻看《辟穀方》。 鳩鳥之形被刻於玉杖,龜殼用來撐床。 青青的楊柳似遮掩了青山之色,黃昏時候歸來的飛鳥棲落在梨樹花間。 每日悠閑地坐在北窗的桃李之下,焚香誦禪。」
闕 題【唐】杜甫
三月雪連夜,未應傷物華。
只緣春欲盡,留著伴梨花。
三月里接連幾夜都在下雪,但不應損傷美景。只因為春天快要完了,留在枝頭陪伴梨花。
「散文輯」選編了許地山優秀的散文作品,如《梨花》、《春的林野》、《落花生》、《我的童年》等等,都是其散文代表作,今天讀來仍然餘味悠長。「小說輯」中的《綴網勞蛛》、《春桃》、《無憂花》、《鐵魚的鰓》、《桃金娘》等,也都集中反映了許地山小說的特點和藝術魅力。
《龍溪新志》(漳州府志)中載國民政府褒揚令:「許地山早游歐美,學術淹通,歸國任北平各大學教師,頗著聲譽。比年在港闡揚我國文化,倡導僑民教育,並於社會公益事業,無不盡力協助,尤見熱忱。遽聞溘逝,良深悼惜,應予明令褒揚。」
石劍峰:老舍的引路人是許地山,伯樂是鄭振鐸
許地山故居位於現徐聞縣署前街的許地山故居建於清代,為磚木結構住房,門前有小院。掩映在眾多民居中的許地山故居雖然不是十分醒目,而且帶有庭院的清式古屋有些破舊,但還完整地保留著原有的風貌。由於許地山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這里必將成為文人墨客懷古之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梨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許地山
『伍』 玉蘭從佛學上講有什麼寓意
佛教四大吉花:蓮花、山玉蘭、曼陀羅花、優曇花。山玉蘭亦有聖潔之寓意,與你說的玉蘭花並非一種花,同屬木蘭科植物。玉蘭的花語是芬芳,高潔。
『陸』 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為何佛教經常提到蓮花呢
佛教之所以經常提到蓮花是因為蓮花所包含的花語與佛教的教義相類似。所以說佛教意識把蓮花作為自己的象徵。
綜上所述,佛教之所以與蓮花有不解之緣。主要還是因為蓮花這個食物能夠幫助佛教宣揚自己的理論和教育。
『柒』 曼珠沙華(彼岸花)為什麼會出現在佛經里,還有其他類似這種花的花嗎很神秘的花
曼陀羅 世傳五種;天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紫色曼陀花(最為神秘,不與其他四種顏色混雜,獨稱「曼陀羅花」) 根據中國的說法,《法華經》上記載,在佛說法時,曼陀羅花自天而降,花落如雨;道家北斗則有曼陀羅星使者,因為使者手執此花,因此將此化名為曼陀羅 曼陀羅 花。《法華經》亂墜天花有四花「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寓意天界的四種天花 曼陀羅是梵語的譯音,意為悅意花,被稱為佛教的靈潔聖物,只有天生的幸運兒才有機會見著她,見到它能給人帶來無止息的幸福。因佛法修的是清心觀世界,寡慾走紅塵,手中無物,萬相皆空,所以在很久很久以前,這無蕊的白花就被人們看作神的化身,象徵著空心,無心和安心。 在古印度,曼陀羅花既是情慾之門的門環,又是構造盛景的基地,它被攤開,成為了宏大的曼佗羅道場。作為「天使(魔鬼)的號角」的曼陀羅花,人們甘心以昏迷的方式,抵押理智而成為感覺的俘虜,把自己負載於一片花葉上,以抵達神諭的玄機 在西方的傳說中,曼陀羅則一直被賦予恐怖的色彩。因為曼陀羅盤根錯節的根部類似人形,中世紀時西方人對模樣奇特的曼陀羅多加揣想,當時傳說當曼陀羅被連根挖起時,會驚聲尖叫,而聽到尖叫聲的人非死即瘋。(在聖鬥士星矢OVA版冥王神話中,曼陀羅為冥鬥士的冥衣稱 紫色曼陀羅3 號。傳說這朵曼陀羅花生長於斷頭台下,當它被人連根拔起時,所發出的尖叫會令在場所有生物死亡。)在西方曼陀羅花的解語是:1、詐情、騙受 ;2、敬畏、敬愛;3、不可預知的死亡和愛。相傳在古老的西班牙,曼陀羅花似冷漠的觀望者,常盛開於刑場附近,麻木禱告著生命消逝的每一個靈魂。此花全株劇毒,據說千萬人之中只有一個人能有機會看見花開,所以但凡遇見花開之人,她的最愛就會死於非命。 在西方傳說中黑色的曼陀羅花當屬花中極品,是高貴典雅而神秘的花兒。黑夜裡的曼陀羅是一種花朵很象百合的花,它夜開晝合,花香清淡幽雅,聞多了會讓你產生輕微的 綠色曼陀羅 幻覺。傳說中每一株黑色曼陀羅花里都住有一位精靈,它可以幫你實現願望,但卻有交換的條件,那就是人類的鮮血。只要你用自己的鮮血澆灌那妖嬈的黑色曼陀羅,在它開花的時候,花中的精靈就會滿足你的一個願望。也只能用自己的鮮血澆灌,因為精靈們喜歡這種熱烈而致命的感覺。曼陀羅的根部有麻醉和迷幻效果。此外它也是保護家庭的利器,也能為佩戴的人帶來勇氣。此外,想生子的女性或性無能的男性,據說在滿月期間帶著曼陀羅分同床共勉則可以增加個人發力,心想事成。 編輯本段相關花語 紫色曼陀羅——恐怖。 藍色曼陀羅——詐情,騙愛。八種曼陀羅花(8張) 粉色曼陀羅——適意。 綠色曼陀羅—生生不息的希望。 黑色曼陀羅——不可預知的黑暗、死亡和顛沛流離的愛。無間的愛和復仇,凡間的無愛與無仇,被傷害的堅韌創痍的心靈,生的不歸之路。 黑色曼陀羅有一個傳說,每一盆黑色曼陀羅花中都住著一個精靈,他們可以幫你實現心中的願望!但是,他們也有交換條件,那就是人類的鮮血!只要用你自己的鮮血去澆灌那黑色妖嬈的曼陀羅花,花中的精靈就會幫你實現心中的願望!只能用鮮血澆灌,因為他們熱愛這熱烈而又致命的感覺! 金色曼陀羅——敬愛,天生的幸運兒,有著不止息的幸福。 白色曼陀羅——情花,如用酒吞服,會使人發笑,有麻醉作用。是天上開的花,白色而柔軟,見此花者,惡自去除[1]。 紅色曼陀羅——非曼珠沙華,切勿混淆。 流血 血腥的愛
『捌』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是什麼意思
1、這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首先即是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大與小的境界與認識也就是說宇宙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是無量無邊,無垠無涯的。 一朵花一個世界,一片葉子有一個天堂,一沙一無窮盡的宇宙。
2、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一朵花就是一個世界,一片菩提葉就代表著一棵菩提樹。從深沉上理解,一朵花雖然沒有一個世界那麼大,但是一朵花所涵蓋的一切與一個世界所涵蓋的一切是沒有區別的,一片菩提葉雖然不能和整個菩提樹相比其外在的形狀大小,但是一片菩提葉所含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與一棵菩提樹所具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是沒有區別的。
3、。言下之意就是整個世界是一體的,是共性的,花雖然很小,但是它涵蓋了整個世界的體性,葉雖然只是一片菩提葉,但是它代表著整個菩提樹所具有的菩提智慧,就如佛性是大千宇宙中眾生的共性,雖然說一個眾生與大千宇宙相比是渺小的,但是他所具備潛隱的佛性是無上的,是涵蓋著大千宇宙中的一切智慧。
4、《廬山東林寺三笑庭聯》亦有「橋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之說法。
(8)佛學花語擴展閱讀
1、一花一世界(亦稱一花悟世界)一句詩句,包含濃厚的哲學意味,是凡人俗世中所悟出世界中,最高境界的一句名句。
2、《梵網經》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
參考資料網路-一花一世界
『玖』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是什麼意思。能否有佛家高人給講解一二。
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的意思。
我們的法身是具有智慧和覺悟的,真心自性能具足一切,我們要時時刻刻拭擦,不要讓妄想把真心自性覆蓋。神秀的修為很高,修持的方式也很好啊。每時每刻都觀照自己的心,不讓它被塵埃污染。後來的故事五祖不是也贊同神秀的這種修煉方式,對大眾修學人說:但留此揭,與人誦持,依此渴修。免墮惡道,依此揭修,有大利益。
原文: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出處:唐代神秀《壇經》
含義: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9)佛學花語擴展閱讀
禪宗的五祖弘忍為了尋找接班人,命他的門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
當時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聽說之後,亦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將兩偈比較,認為慧能的悟境高於神秀,遂將衣法密傳給慧能,命他連夜南歸(主要是擔心慧能受權力之爭而遭神秀毒手)。
神秀說的就是您問的這句話,意思是:「雖然現在成就高了,但還需事事反省,要一直保持這種境界」。
慧能說的意思是:「即使你成就很高深,做出了很大貢獻,也不要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功果,只有這樣的心境,就沒有塵世的繁擾了」。
這是傳說中的兩大高僧的對偈,表明了一種處世觀。所以您的問題中提到了神秀的話,就同時需要把慧能的話也補充一下。後來慧能成為禪宗的六祖。
『拾』 關於蓮的名字的知識,與佛教的關系,古詩詞,成語,俗語
1.蓮花與佛教的不解之緣 蓮花,又稱荷花。它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因為它與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系在一起。據說,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凈飯王處。凈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像天仙一樣美麗,性情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一頭白象入胎。日後,身懷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艷的綠色領口花邊像一片蓮葉,她的臉兒像一朵綻開的蓮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像車蓋一樣的蓮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並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蓮花,共18蓮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蓮花座」,坐姿也成「蓮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世上,梅花貞潔,傲霜鬥雪;蘭花幽香,清麗典雅;竹高有節,青翠碧綠;菊花孤傲,千姿百態,而我佛祖卻獨自鍾情於蓮花。這是由於古印度很早就有愛蓮的風氣。人們苦於國土氣候炎熱,對春夏之際開放的蓮花,尤其感覺愜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從初創時起,就注意順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蓮花就常在佛經之中屢屢引喻。如佛經上說,人間的蓮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蓮花不出數百瓣,而凈土的蓮花千瓣以上。《楞嚴經》雲:「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蓮上……」。《維摩經·佛國品》曰:「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寂行」。《諸經要解》說:「故十方諸佛,同生於淤泥之濁,三身證覺,俱坐於蓮台之上」。可見,蓮花表示由煩惱而至清凈。說明它生於淤泥,綻開於水面,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層內涵。同時蓮花在炎熱夏季的水中盛開,炎熱表示煩惱,水表示清涼,也就是說,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的境界。所以蓮花是從煩惱中解脫而生於佛國凈土的聖人化身。佛祖就是出於淤泥間挺然而出,證得正覺,得大自在。雖然超脫凡俗卻不離世間法。蓮與佛教所主張的出世人格,有著天衣無縫般的契合。佛教認為,人間煩惱多於恆河沙數,迷失自我如同陳淤積垢。有志者應該努力修行,凈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脫俗,追求到達清凈無礙的境界。蓮花的自然美完全可用來象徵佛教的這種理想。況且,蓮花本身也確實有吸引人的地方即蓮貴善美。它昂首挺展,日艷且鮮;潔身自處,傲然獨立;其根如玉,不著諸色;其莖虛空,不見五蘊;其葉如碧,清自中生;其絲如縷,綿延不斷;其花莊重,香馥長遠;不枝不蔓,無掛無礙;更喜蓮子,苦心如佛;諄諄教人,往生凈土。
唐朝詩人李商隱贊譽荷花曾寫下著名的詩句:
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
此花此葉長相映,翠減紅衰愁煞人!
另外,按照佛教的說法:三界的眾生,以淫慾而托生;凈土的聖人,以蓮花而化身,並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現。既然蓮花代表佛祖清凈的法身,庄嚴的報身,於是便成了佛教藝術的重要題材,也是佛寺中經常見到的吉祥物。如古印度阿旃陀壁畫畫有蓮花。中國敦煌、雲崗、龍門石窟,都有很多以蓮花為內容的藝術構想。象龍門石窟的賓陽洞雕有蓮花裝飾圖案以及蓮花洞窟頂上的蓮花獨具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廟里,佛、菩薩的雕塑也離不開蓮花,不是高踞蓮花座上,就是手持蓮花,注目凝思。就連世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以蓮為伴,觀音的許多形象都將蓮花作為陪襯:白衣觀音,左手持蓮花,右手作與願印;卧蓮觀音,卧於池中蓮花之上;施樂觀音,右手支頰,左手在膝頭捻蓮花;一葉觀音,乘蓮花漂行於水面;威德觀音,坐於岩畔,左手持蓮花;多羅尊觀音,手持青蓮花;不二觀音,坐於蓮葉之上;持蓮觀音,坐在蓮葉上,雙手持蓮花……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凈土佛國的聖賢都以蓮花為座,或坐、或站,都在蓮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凈庄嚴。可見,蓮是佛國凈土的象徵。
2.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0754
"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功名利祿全撇下,讓百世傳頌神的逍遙,我輩只須獨占世間瀟灑……"這是大陸電視劇《對神榜廠插曲中的歌詞。《封神榜》不是表現佛家思想的作品,但此一插曲的歌詞卻深得佛家精神的意趣。佛家看穿世間一切,絕少流連,但佛家對世間之物亦有所摯愛,而最愛莫過於蓮花。佛祖坐的是蓮花,手持的是蓮花,口頭常講的是蓮花,佛經中更有以蓮花命名者,如《妙法蓮花經》。佛門中有人道破了佛家對蓮花情有獨鍾的天機,此妙真知性,本然清凈,豈容外物之所污染?故佛以蓮花為喻。蓮花生於淤泥中,而不被淤泥之所污染;此真如妙性,在眾生煩惱心中,而不被煩惱之所濁亂。(道衍《道余錄》)
佛家之所以獨鍾蓮花,是因為視蓮花為真如的象徵。真如亦稱如來,指佛性。蓮花生於污泥之中,但光艷燦爛,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真如在人心中,卻不被人心的煩惱所濁亂。這裡面所包含的佛門意旨,是佛教大乘派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
"小乘佛教以無余涅磐召喚眾生,竭力宣揚永絕生死輪回之樂,但迷戀生命畢竟是人之常情,因此要人相信灰身滅跡,生命永絕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死後境界有無上妙樂,實在是戛戛乎難哉。任何一種人生的覺悟,任何一種生命的超越,都不能背離人性傾向和現實要求太遠,否則境界再高也難免被世人遺棄而成為絕響。追求生命的超越,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為了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安身立命,並從中獲得心靈的撫慰,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因此,當佛家意識到了小乘佛教的生命超越取向太過出世離俗,難以喚醒廣大眾生的覺悟和追隨熱情之後,便有了大乘佛教將涅磐境界從死後世界向現實世界的轉移。大乘佛教認為,涅磐的種子或基因佛性就存在於世人的心性中:"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來即在眾生縣內";"泥洹不火,佛有真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的佛性被無明所遮蔽,只要能在認識上法除無明,排除各種駁雜污染的思慮和煩惱,就能使真如顯現,成就涅磐。這里,大乘佛教肯定了涅磐的此岸性,並且把涅磐基因種植在大眾心性中,從而使佛家的超越取向更具群眾基礎。
那麼,現實地成就涅磐有何妙處呢?這就是擁有常、樂、我、凈四種勝境。如《大方等無想經》所說:"--切眾生皆有佛性,其性無盡。……今諸眾生明見佛性,得見如來常樂我凈。"大乘佛教反對小乘佛教否定常樂我凈為人生基本要求的看法,強調涅磐境界具有常樂我凈四種美好屬性,主張追求和找到人生真正的常樂我凈。獲得了常樂我凈,就是獲得了涅磐:而獲得了涅磐,就能在任何一種人生環境中,在任何形式變化內,始終保持常樂我凈。佛家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大千世界,苦海無邊,經塵滾滾等基本社會和人生價值判斷之內,轉而肯定人生有常樂我凈存在,肯定涅磐境界的此岸性,是在社會發展大趨勢下對人心人性需要的一大順應,是在否定中見肯定,因而蘊含著常樂我凈品格的此岸涅磐對人有著現實的吸引力,對於開啟人心的覺悟和幫助人安身立命有著更實際的影響與指導意義。試想,在充滿逼迫性和喧囂翻騰的現實世界和人生中,我們如果能領略常樂我凈之旨趣,從痛苦煩惱中超脫出來,即使做不成阿羅漢,成不了佛,呂不也是人生一大難得的幸福?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常樂我凈的意旨,以領略其對我們的人生意義。
(1)常:常是與無常相對立的概念。一方面,佛家以世界萬物為變化不居的無常存在,勸導人們不可執著於對身外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佛家又認為作為宇宙萬物本體和實相的真如是真實恆常的存在,是唯一值得人去領悟和追求的人生價值。如《唯識論》在解釋莫如之意時說:"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不難理解,佛家大力貶低現實世界中所有令人意動欲躁的事物,根本的目的是為了要人回過頭來追尋佛家所開辟的涅磐境界,因而涅磐境界就必須是恆常的存在,只有常才能真,才值得人犧牲一切去追求。而從證得了涅磐境界後的實際效果看,且不說杜絕了生死輪回那種虛玄的常,就是在實際生活中,涅磐之人洗凈了內心的一切雜念污染,心定神靜,意念寂然,自能篤定莫如本性,不為外界變化和誘huo所動,不為思慮煩惱所擾,恆守一種生命和人生的本然常態。所以,涅磐之常、人生之常的求取關鍵還是在於超越生命意志,讓躁動的意欲止息,達於內心的空靈澄明,消除身心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雖時時刻刻有萬幹事件撞擊於心而皆能虛懷納之而不系於心,使佛性真心如出水蓮花不為俗念和煩惱所蔽,如此則心境的恆常自能握定行為的安然。反之,如果俗念仍存,心未空靈,則絕不可能獲得涅磐之常。這里講一則蘇東坡的故事。蘇東坡是中國宋代著名的大文學家,他從小受的是儒家那套濟世立業的教育,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由於遭受政敵排擠,官場失意,因而對佛門三寶頗感興趣,並自我感覺在看輕俗務和政治人事的紛爭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佛門境界。一天,他自以為在研讀佛書上又有心得,便作了一首贊佛偈:"聖者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在佛家語言中是借指利衰、譏贊、毀譽、苦樂這八者,八風吹不動的意思就是說面對現實人生不為環境變遷所動心,不為種種物質和精神的刺激而改變本色。蘇東坡作這首偈表面上是贊佛,但實際上是在自我表白因而偈作好後,感覺很得意,便派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禪師欣賞。不料,禪師閱後,在其偈尾批上。狗屁!狗屁!。將原稿退還。蘇東坡一見之下,怒氣沖天,馬上帶著書僮過江,要找佛印禪師論理。當他走到禪房門前時,門早已關閉,但見門上貼著一張紙條,上寫"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見後,啼笑皆非,深感慚愧,知道自己心態距空靈寂靜、篤常難動的佛門境界還差得很遠。
在變化無常的現實世界中,以涅磐之常召引芸芸眾生,不能不說佛家通過自己的人生覺悟替渴望安身立命的芸芸眾生找到了一處人生勝境。生活在當代社會中的人們,常常為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而不知所措",為時代價值的此興彼衰而感到茫然,並由此而心性失常,行為失常,增添了不少煩惱和痛苦。因此,在紛亂多變的社會生活中,人們雖不一定要將生命超越的目標直指涅磐,但如果能從佛家智慧的啟迪中開悟心靈,陶冶性情;以求得一份處變不驚的平常心,則也是大有裨益的。就拿當代文化人來說,許多文化人之所以在商品化大潮的轟鳴中倍覺焦慮,就是因為在社會的無常變遷過程中缺少對世界和人生真象的把握;企圖驅策自己的心去追趕變動無常的現實,甚至不惜丟棄固有的志向和愛好,舍長知短地撲通下海,從而使自己滑失在起落不定的無常人生中,丟掉了文化人本來應有的價值。所以,如果文化人領悟了佛門真諦,使內心保持澹然平和,則自能做到"八風吹不動",以淡然的心性來對待社會的變化和各種誘huo,反而能夠堅守文化人的人生使命,篤定自己真正的價值、人格和事業。
(2)樂:佛家的涅磐之樂是與涅磐之常緊密聯系的,人生無常,故而痛苦,進入不常的境界:則定然苦去樂至。但涅磐之樂不同於人生中通常意義上講的樂,不是慾望滿足或願望實現後所產生的心理歡快或愉悅,而是人在領悟了生命真諦,經歷了人生覺悟後,內心所達到的一種無念慮、無差異、無執著、無絆累、清凈自如,圓融無礙的精神境界。如唐朝斷際禪師在《傳心法要》中所說:"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很靜,明妙安樂而已。深自語入,直入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對於此種涅磐之樂,其實不難體會,這是一種心理的圓滿自足,無紛無擾的快樂。我們這些凡俗之人之所以時常感到煩惱和痛苦,不能留住間或擁有的歡樂,關鍵在於我們內心有慾火焚燒,有思慮躁動,有欲此欲彼的沖突,有患得患失的障礙。而一旦有人心靈臻於湛然,超越於一般的是非恩怨,功過成敗之外,不為慾念所漬染,不為迷亂變幻的世俗事物所誘huo和煩心,則自然能夠享受到安然自足,無露無慮,通達祥和,篤常無礙的精神妙樂。筆者有一位研究理論經濟的張姓朋友,此君雖不是佛門中人,但心性寂靜。是筆者所僅見的能夠在商品化、世俗化大潮中篤定心性,專注於本行,以學術研究為樂的學者。筆者單位的閱覽室,這幾年可謂門口羅雀,無論研究何種領域的人,都到外面的世界中與市場經濟結合去了。張君雖研究的是經濟,卻不去湊那份熱鬧,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守在閱覽室,人稱其為閱覽室的"常委"。在物慾世界的誘huo下,筆者的許多同事紛紛耐不住寂寞,心性動搖,看輕看淡了本行事業的價值,以學術研究為苦,相互閑聊起來,皆是心躁氣浮,或發財心切,或對時下學子的不良處境滿腹牢騷。而張君則不然,他自認學術生涯是他的最佳人生選擇和價值所在,閱讀和寫作有一種無可比擬的快感與樂趣,平時唯恐時間不足,不能讀更多的書,寫更多的文章,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追逐社會中的熱鬧。因此,無論同事中下海的呼聲是多麼的高漲,無論社會上的其他事業和行道是如何的時髦如何的被捧入雲霄,他皆能獨坐自足,不為所動,並由此而享受到一份彌足珍貴的不受外界干擾,在學海中靜心邀游,潛心體悟,無礙思索的學者之樂。為此筆者常自嘆心性太躁,雜念太多,難與此君同樂。但筆者在此還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夠學張君風范,熱愛本職工作,不輕易動搖自己的人生志向和事業選擇,也許這樣在充滿障礙的人生中方更能自由通達,身心圓融。
(3)我:涅磐境界中的我不是諸法無我意義上的人我、法我,而是指佛性我。所謂"泥恆不火,佛有真我",就是指佛性我的真實恆在。佛家認為,人身上存在佛性,佛性是世界的本質,也是人性的真如。佛性是真實的恆常存在,因此,人一旦了悟了佛理,真如顯現,就能由人我升入佛性我的境界,常葆自我的本真。其實,佛家的涅磐之我有點類似於西方宗教中的靈魂,肉體死了,靈魂仍在,思慮滅寂,人我消失,佛我呈現。但佛性我比人的靈魂自我更具普遍性,是宇宙靈魂的縮影。
佛家在涅磐境界中引進佛性我,目的自然是在於使人蛻去變化無常的為因緣和合所決定的偶然的我、貪欲的我,提升為本然的我、善的我,從而獲得生命的超越。沒有我的涅磐畢竟不易讓人激起嚮往的熱情。誠然,當代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必刻意去追求一個形而上的我,但佛家以涅磐寂滅來保存我,則無疑對大眾的現實人生是有啟發和指導意義的。人們在現代社會中所產生的價值失落感、自我失落感、異化感等等,實質上都是人的生命意志受到阻礙所產生的心理危機體驗。在生命意志驅使下,人們渴望實現自我、表現自我、維護自我,但在眾多慾念的雜擾下,人們往往弄不清自我的真正價值、真正含意和真正需要,從而將自我丟失在忽此忽彼的人生奔忙中。同時,人們也常常企圖以有限的身心去涵容、去征服整個世界和整個人生中誘人的事物,卻總是因為力不從心而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沉落。因此,如果我們在這里把追求涅磐境界俗解為不要念念不忘自我、自我價值、自我實現之類意欲勃騰的想法,穩定自己的心性,以淡泊的態度,平常的心性來面對社會和人生,以有常應無常,則或許能夠在復雜紛壇,變化繁復,充滿異化的世界中維持一種真實的自我。
(4)凈:凈指無欲染,無煩惱,是佛家涅磐境界最顯著的特徵。佛家既然以大幹世界為紅塵滾滾的污濁丑惡之域,則懸為理想目標的涅磐自然應是清凈湛然的明澈美善之境。所以佛家在向世人描繪涅磐境界時說它"皆永滅盡,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是一種"清凈無戲論體",潔凈得無"法言說。佛家認為,"世俗之人雖然也有佛性,但為生欲雜念所蒙蔽,所以心靈是不清凈的,布滿了塵垢,也充滿了煩惱。而一,旦趨於涅磐,清凈佛性顯現,內心澄明,周遍無雜,則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遭遇何種事件,皆能坦然置之,無牽無掛,不留斑點。佛門中有一個故事講:一天,坦山和尚與一位同門僧人一道外出,在過一條河時,見一年輕女子躊躇於河邊,不敢下水。坦山和尚便過去抱著那女子過河。過河後女子遠去,同門僧人譴責坦山和尚說,佛門戒色,你怎麼能去摟抱那女子呢?坦山回答說,你還抱著那女子呀?我可是早把她放下了。這個故事表明,坦山和尚與那位同門僧人相比,在對佛家意旨的領悟和修為上,實在是高出許多。那僧人雖心中念念不忘格守佛門清規戒律,但內心其實仍有障礙,並未臻於清凈無礙之境,因此心中老是存著坦山抱女子的鏡頭,這無異於他自己的心在抱著那女子。而坦山和尚內心則已達到湛然澄明,空靈寂靜的增界,所以雖然有抱女子的行為;卻末入於心,與沒抱一般。可見,涅磐的清凈其實是體現人思慮寂滅的一種品質,也是體現人對外界刺激抗拒能力的一種品質。
佛家的涅磐清凈對人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在社會生活中,清凈本身就是人們所看重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價值目標。以我們生活在大城市的人為例,外出上下班,莫不飽受大街小巷車水馬龍、人流擁擠、五音雜燴、喧囂鬧騰之苦。龜縮家中,宿舍樓,大雜院也不清凈,電視聲、收錄機聲、卡拉OK聲終日不斷,到處都在打樁蓋樓,敲牆釘窗,裝修房屋,噪音刺耳,令人無可逃避。但這還只是生理刺激意義上的不凈。生意場上的競爭,官場上的角逐,情場上的較量,更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使人忙碌心煩。有一位朋友曾告訴筆者,與他在辦公室對面而坐的某處長,天天對他耳提面命,諄諄教誨,聒噪不休,讓他煩得要命,躲又躲不開。確實,大千世界,紅塵滾滾,到處都充滿喧囂,到處都遭受污染,人們欲求清凈安寧,卻哪裡是容人躲藏憩息的清凈之地?唯有像佛家要求的那樣平息意念騷亂,做到內心清凈,氣定神閑,泊然無想,方能將外界的侵擾拒之心外,處鬧騰之市而不為所煩,居污淖之地而不為所染,使生命挺立如同蓮花,潔凈安然,層層開出,瓣瓣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