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花卉
⑴ 宋代絲綢紋樣中的花卉鳥獸組合紋有哪些
宋代絲綢紋樣中的花卉鳥獸組合紋有百花龍紋、翠色獅子、水藻戲魚、真紅六金魚、碧鸞、練鵲、綬帶鳥、方勝盤象、靈鷲雙羊、孔雀百花、真紅天馬、真紅穿花鳳、瑞草雲鶴、雙窠雲雁、大窠獅子等。
⑵ 在宋代文化中,人們對花的各種妙用都有哪些呢
宋代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獨特的一席之地,以其文人審美品位的獨具匠心而頗具佳話。宋代社會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發展壯大,他們也自覺追求藝術文化的發展,由此推動了平民階層藝術修養的提升。
花是古代社會優雅生活的象徵,宋代文人雅士圍繞著"花"進行了各類優雅、日常的行為活動和文化交流,極大促進了宋代藝術審美的提升。在中國傳統藝術史上,花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審美對象,因此在中國傳統的文學、繪畫史上頗為常見,也展現著各類風貌,體現著歷朝歷代的審美風趣。
宋代花卉品種的多樣性以及飲食烹飪手法的南北融合,使得花卉作為食物進入宋代世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花卉作為食物雖然吃起來相對較為清淡,但是卻饒有生活情趣,這也進一步促使宋代花作為一種文化與宋代世人之間產生關系。同時宋代世人注重養生保健,花與健康功效之間的聯系也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發展。
結語:
宋人愛種花、簪花、賞花、食花、贈花,通過宋代世人這些與"花"相關的活動,我們在觀察宋代世人日常生活富有情趣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宋代文化的多樣性和自由開放性。宋代"花"文化,也因為其獨特性和極致性,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獨具特色。
宋代文人憑借著"花"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而世人也通過花傳遞著感情理想,豐富著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花"作為流行物品之下,他們充分發揮"花"的作用,深入提升自身的審美觀念。通過"花卉",使得宋代世人的生活更加異彩紛呈,也在中國藝術史和文化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山家清供》《善賞花吟》
⑶ 宋吳炳出水芙蓉圖的作品賞析
《出水芙蓉圖》中畫家依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認知,賦予客觀存在的荷花一定的情感內容,傳達畫家的內心精神和情感,達到畫家與荷花「神遇而跡化」的境界,顯示野逸無華的自然之美,表現畫家淡雅、恬靜的心態。
流露出怡然自足、平和超脫,闡釋著宇宙自然不可磨滅的生機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該畫用筆輕細,敷色柔美,幾乎不見筆跡,表現手法屬於沒骨畫法,淺粉色的花瓣、嫩紅花蕊似乎還帶有拂曉時分的露珠,這正是花苞初放的最美最佳時刻。
畫家為了表現出荷葉與花瓣的不同質感,採用了不同的渲染方法,其中花瓣是用暈染法,使得整個花朵顯得飽滿而細膩,而荷葉則是用漬染法,自然地描繪出葉子的肌理和厚實的質感。
《出水芙蓉圖》雖然只描繪了一朵花、一片葉,但它彷彿使觀者嗅到了整個荷塘散發出的沁人心脾的芬芳,是南宋花鳥畫家構思新奇、筆墨精妙的集中體現。
(3)宋人花卉擴展閱讀:
《出水芙蓉圖》中,背景單調,一朵盛開的粉紅色荷花占據整個畫面,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搶眼而奪目,中間有橘黃色的點點花蕊 。《出水芙蓉圖》布局採用「折枝」畫法,僅取一花兩葉,花置於畫面中心,呈圓形,與下邊方形構成的葉呼應,取「天圓地方」之意。
簡約、疏朗,正所謂「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隻」。通過花與葉的交錯,主體邊緣的整與破的格局,占與讓的處理,對畫面空白作巧妙設計。畫面雖小,卻構成全然自得的生命整體,產生疏闊而豐盈的視覺張力。
《出水芙蓉圖》是南宋吳炳所繪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
⑷ 宋朝的首都有大的花店嗎叫什麼名字老闆是誰
當時,北宋首都東京汴梁的鮮花銷售賣主要是商販沿街流動售賣,賣花人以馬版頭竹籃盛裝權時令鮮花,以一種特別的聲音吆喝兜售。
「是月(三月)季春,萬花爛漫。牡丹、芍葯、棣棠、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東京夢華錄注》卷七】
————
南宋首都杭州有固定地點的市場,稱「花卉行」、「花朵市」、「官巷花市」、「城西花團」,其中官巷花市最大,不僅花木品種齊全,且還出售花朵工藝品,「所取奇異飛鸞鳳,七寶珠翠、首飾花朵。」「所聚花朵、冠梳、釵環、領抹,極其工巧,古所無也。」中有「齊家、歸家花朵鋪」——這是當時的名店。
————————
我傳一個論文《宋代花卉的商品性消費》,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⑸ 北宋代表性花鳥畫家
一、注重寫生的趙昌、易元吉
趙昌,是活動於北宋前期的院外畫家。趙昌擅畫花果,兼工草蟲,多作折枝花。他初學滕昌枯,並善於從所觀察的對象中尋找表現技巧,其畫「俱得形似」,自成一家,自號「寫生趙昌」。據說他常常清晨朝露未乾時,就在園中仔細觀察研究花草形態,並直接調色描繪,由此看出他是一位追求寫實和注重色彩表現的畫家。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認為他畫的折枝花卉,其姿態多取法前人的定式,不夠生動,但設色卻極為精妙;而蘇東坡認為:「趙昌花傳神」,並寫詩贊道:「何須誇落墨(徐熙),獨賞江南工。」將他與徐熙相比;還有些人則認為趙昌的畫是「黃家」的傅色和徐熙的用筆相結合,畫風接近於徐嗣崇。上述評論雖屬各家之言,卻反映出趙昌在宋代畫壇的影響。
易元吉,是活動於北宋仁宗、英宗時期的院外畫家。易元吉擅寫獐猿,兼工花鳥蜂蟬。據《圖畫見聞志》記載,易元吉最初專工花果,由於看到趙昌的花鳥畫,十分嘆服,自感難以逾越,從此立志改畫前人未曾涉及的獐猿,並以此馳名。他常到深山叢嶺中去觀察獐猿的習性,還在自己居舍的後面,挖鑿池沼,布置亂石花木、竹叢蘆葦,蓄養禽鳥山獸,穴窗觀察,以求畫筆之妙。易元吉能做到如此潛心研究對象,其師法自然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米芾在《畫史》中對易元吉的評價甚高,認為他是「徐熙後一人而已」。由於易元吉在繪畫上不同於媚俗的獨特成就,故晚年終於被召至宮中作畫,在畫《百猿圖》過程中染疾而亡(米芾認為是被宮中畫家嫉妒毒死的)。
易元吉的畫至今沒有流傳下來,根據舊題易元吉的作品分析,他的畫風較接近於徐熙一派。具體畫法為勾染結合,以墨為主,設色淡雅。特別是線條的運用,往往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筆法也不同,如畫獐猿時精細飄逸,畫樹葉時宛轉圓潤,畫枝幹時頓挫遒勁,十分耐人尋味(見舊題易元吉作《蛛網攫猿圖》,紈扇,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二、超出陳規、開創新風的崔白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風陽)人,生卒不詳。崔白活動於宋神宗熙寧、元豐時期,他不僅擅畫花竹翎毛,而且在「佛道鬼神,山林人獸」等方面也「無不精絕」。神宗熙寧初年,當崔白還是院外畫家時,他就因善於寫生,並以畫鵝及敗荷鳧雁而出名。此時神宗趙頊初聞他的繪畫才能,故命他與畫院的另外三位畫家為垂拱殿畫竹鶴屏風各一扇,崔白畫的屏風非常出眾,因此神宗恩補崔白為畫院藝學,可崔白性格疏逸放任,不願在畫院中受拘束,因此他竭力推辭,於是神宗出於「異恩」,恩許崔白可免去聽從其它官員差遣,只聽從聖命御召的特權,(見《圖畫見聞志》卷四《紀藝下》)至神宗元豐時期崔白已成為畫院待詔。關於崔白的畫法畫風史料中記述甚少,《圖畫見聞志》中稱他的花鳥畫「體制清贍」;(宣和畫譜)則認為:自宋朝建立以來,畫院的鑒定者,必以黃筌父子的畫法做為標准,自崔白、吳元瑜的出現,這種格局開始轉變。由此可知,崔白以自己獨特新穎的畫風畫法,使畫院中延襲了近百年的只有「黃家」一派的格局成為歷史。在崔白之後,以從事新體花鳥畫而聞名的花鳥畫家還有崔愨(崔白弟)和吳元瑜。
崔自傳世的作品有《寒雀圖》、《雙喜圖》和《竹鷗圖》三幅,其中《寒雀圖》是風格特點最為鮮明的一幅。
三、皇帝畫家趙佶
趙佶(公元1082-1135年),即北宋徽宗。他是中國歷史上昏庸無能的帝王,但在詩詞書畫方面卻具有非同尋常的才藝。他年輕時就愛好書畫藝術,他在即位後曾自嘆道:「朕萬幾餘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在他即位前為端王時,就向當時在其王府任職的吳元瑜學畫,其畫法還受到王詵、趙令穰的影響。趙佶花鳥、山水、人物無所不能,尤以花鳥成就最高。
⑹ 宋代絲綢紋樣中的花卉紋有哪些
宋代絲綢紋樣中的花卉紋有葵花、桃花、茶花、梨花、芙蓉、薔薇、菊花、月季、海棠、馬蘭、芍葯及如意牡丹、宜男百花、櫻桃、鐵梗襄荷、萬壽藤、雪花紋等。
⑺ 宋朝花紋特點
宋代工藝紋樣重寫實。宋瓷紋樣中,特別是花鳥一類,大量出現寫實紋樣,形成專宋瓷鮮明的屬裝飾風格和時代特徵。工藝紋樣的寫實風氣,大致形成於唐末五代之際,這個變化當初主要從絲織品中反映出來。絲織品的花卉紋樣由過去平列圖案式的布局,發展為寫實折枝,即所謂的「生色花」。到了宋代,刺綉和緙絲等,更注重生色花,並把它提高到一個空前的水平。這個風氣也影響到同時代的金銀器、建築彩繪和陶瓷等工藝門類。宋瓷上的寫實花鳥紋樣,屬於花卉題材的主要有:牡丹、芍葯、蓮荷、菊花、葵花、梅花等;禽鳥魚蟲題材以孔雀、鷺鷥、雁雀、蜂蝶、鴛鴦、魚鴨等較為常見。為適應陶瓷工藝的特點和裝飾性的需要,往往保留花鳥生動自然的外形特徵和生長運動姿態,動用點、線、面結合的方法,將其簡化處理為平面形象。在構圖形式上,很少出現嚴格對稱的形式,而多採用繪畫式的均衡構圖。均衡構圖是一種運動的形式,它的特徵是支點兩邊形態不同而分量相等,因而富於變化,顯得生動活潑。如宋代定窯、磁州窯常見的雙花窖樣,在一個平面上,兩花對置,但形態卻不相同,或上或下,或仰或俯,或一花盛開,一花含苞待放。
⑻ 宋人花鳥畫成就最大的是那一位
山水畫
山水畫即風景畫。風景畫遠在秦時代就有了萌芽,陝西鳳翔出土的瓦當中既有田地和樹木組成的簡單風景,又有樹木和人物、鳥獸所組成的畫面,都很富有生活情趣。在以後的發展中,在很多畫面上,包括石刻和壁畫等,都把風景作為重要背景,襯托主題。
風景,包羅人類生存的一切自然環境,在人們的心目中顯得很重要。所以獨立成畫是必然之勢。它一旦成為獨立的畫科,便蓬勃發展。
山水畫在中國畫中比較突出,早在北周時期,就已漸漸形成獨立的畫科,展子虔所寫山水,就有「寫山川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唐代,山水畫已盛行,並且達到很高的造詣。李思訓所畫山水,筆力遒勁,格調細密;所畫湍瀨潺湲、雲霞縹緲之景,曾被譽為「國朝山水第一,列神品」。以後的李昭道、項容、畢宏、劉商等,所畫風景,都曾被列為上品。李昭道把山水與人物和建築融為一體,畫風宏贍精細。項容所作山水松石,筆法枯硬放逸,自是一家。畢宏所畫松石「松如夜叉臂,鶴鵲啄;石則深凹淺凸,有立體和透空的感覺。」劉商所畫松石,時人稱「劉郎中松樹孤標,畢庶子松根絕妙。」而名噪一時,求畫者得其一松一石,彌覺珍貴。五代和北宋時期更大興山水畫之風,畫家紛起。如五代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宋代李成、郭忠恕、郭熙、燕文貴、范寬、許道寧、米芾等,諸家山水畫已達到高峰,競相爭暉,成為中國畫的一大畫種。這個時期的山水畫重視寫實,畫風嚴謹工整,並且不斷創新立異,為以後山水畫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荊浩常攜筆墨寫生於山中,上觀巍峰,下瞰深谷。曾自題詩雲:「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岩石噴泉窄,山根列水平。」全從寫生中得來,可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畫格蒼渾庄嚴,氣韻與筆勢雄峻。章法和破法的技巧,在他的畫中得到完備,成為北宋山水畫技法的開創者,與關仝齊名。董源與巨然,為五代南唐畫家,所作山水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開創江南畫派風格,後世稱其為「江南山水畫派之祖」。宋初畫家李成,初師荊、關,後隱居山林,以自然為師,凡煙雲變幻、林木蕭森,棧道、深澗,皆來自胸中。所畫平原寒林,尤得清曠灑脫之致。徐道寧襲前人之法,筆墨矜謹;以後游太行山,感受自然造化,又變法創新,風格清潤秀麗。米芾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創造了米家山水的「點法」。以描點積疊畫法,突破勾、斧劈破的傳統技法,開創新風格。自謂「信筆作之,多以煙雲掩映樹石,意似便已」。
這個時期的山水畫,是以寫生為基礎,在自然界領悟真山真水為妙趣,得之心源而出於筆端,所以筆跡墨法,生動自然,章法氣韻天成,妙在其中。所用技法勾、皴、擦、染、點等,已很完備,而且很嫻熟。風格嚴謹渾厚,氣勢雄偉而端莊,是山水畫發展的重要階段,為以後的演變樹立了准則。
元時山水畫逐步趨向寫意,以虛代實,重視筆墨氣韻。憑感覺運筆,景與意結合,創造了更多的筆法、墨色和多變的構圖。
技法,來自生活與實踐,取法於自然界。各種皴法,以其形象命名。近石橫斷面平直,形似斧劈,於是用筆側鋒橫掃,干濕相兼,飛白在其中,稱之為「斧劈皴」。披麻法來自草木茂盛的山、石。山勢轉折處形成豎向皺紋,順勢而下,猶如披麻,於是聚成形象的筆道,名曰「披麻皴」。還有不規則的山石紋理,作者憑感覺應變,順其自然,創造了多種筆法,如「亂柴皴」、「折帶皴」、「馬皴被」、「針頭鼠尾皴」等,皆從山石紋理所組成的形象而產生筆法。山水畫里的各種「點法」,從草木和青苔的形象而來。畫家在觀察中,取自天然的真實象貌,在用筆中,使之形象化,分別被稱為「鼠足點」、「胡椒點」、「蠏爪點」、「大小混點」等。遠山的樹木,近石的雜草,也以「點」代之。這些形象的筆法.逐漸成為固定的模式,代代沿用。
風景畫是反映大自然的形象,自然界氣象萬千,風雲多變,寒暑干濕,冷熱潤燥,無不反映在山川樹石。於是在用墨中相繼創立沒骨法、破墨法、積墨法。為了表現潤含春雨的氣候和季節,追求虛實結合的藝術效果,充分利用對「水」的使用。於是出現鋪水法、漬水法、潑水潑墨法等,以便水與墨相破。此法來代韓拙創始,以後在宋、元、明、清的畫家中,如米家父子、徐謂、董其昌、原濟、朱耷等,皆深諳水法,藉以接氣生韻。
山水畫技法,在實踐中加以總結,在理論中又付諸實踐,在反復推敲中對諸法作出肯定。在創作中,優秀的作品,除了成功的筆墨技巧之外,還應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即是反映自然界的真實。這個「真實」是經過加工、取捨的典型形象,並使之美化。所以,要得到充實,必需在自然界吸取營養,並能深刻地領悟。提高素養,博學多識,才能達到高深的意境。如此「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說與山水有緣。
作者在觀察中留下記憶,「搜盡奇峰打草稿」,胸中有丘壑,筆下才能生煙雲;腹稿既成,落墨成章。這是中國畫的傳統創作方法,歷代的畫家都很重視。後來者,創作之先,往往刻意摹古,學習前人技法,然後走出家門,悟大自然之妙趣,得山水之靈氣。
歷代畫家,都有相互承襲的關系,尤其山水畫。五代承唐,宋承五代,元承宋,明承元,在繼承中又不斷發展、創造、革新。宋代米芾山水,出自五代畫家董源,「天真發露,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又自辟蹊徑。元代畫家黃子久,又宗法巨然、查源,卓然自成一家。黃子久常居富春山,領略自然勝景,「每出,袖攜紙墨,遇景模記,『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富春山居圖》出,成為名作傳世。羅稚川學荊浩、關仝坡陀樹石,師郭熙枯水寒林。明代唐寅、文徵明,「通古人妙跡,重觀覽其意,師心自詣」。遠師北宋郭熙、李唐,近
學吳鎮,筆墨蒼潤秀美。董其昌又以黃公望、倪瓚為宗師,講求筆致墨韻,氣格清潤,為文人畫正脈。揮向早年學董、巨,用筆圓勁而用墨濕潤,縱橫淋漓,自成一派;晚年收筆於黃、倪,惜墨如金,揮灑自如,得自然之妙。清初畫家王翚,悉心臨摹歷代名作,遂熟諳諸家技法,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並稱清代「四王」,加吳厲、惲壽平,又稱「清六家」。王翚在清初畫壇影響很大,素有「畫聖」之稱。他功力深厚,熔鑄南北畫派干一爐:「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大成。皴擦不可多,厚在神氣。凡設青綠,體要嚴重,氣要輕清,得力全在渲暈。」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和現代。清四家之一,王原祁的曾孫王宸,承襲家學,論者謂干皴中有潤澤之趣,氣味荒古。他與王昱、王玖、王愫,又稱「小四王」,技法相似,風格相近,代表了清代山水畫的面貌。至此,山水畫技法基本上成為定式而停滯不前,長期受到束縛。
山水畫技法,大約由元代始,逐漸形成固定的模式,勾、皴、擦、染、點的成法,代代相襲,繪畫風格趨向類同。明末,更出現了固定的範本,用來施教。清代,王概又以明代李流芳課徒的畫稿43頁增編為133頁而在康熙年間付印成書,名曰《芥子園》。作為初學者的門檻,風行於世,在清代20O多年中流行使用,並延續至近代,乃至現代。《芥子園》畫譜的出現,更使學畫者禁錮在臨本之中,技法和思路都受到束縛。以固定的模式學到成法,受限於範本,不敢超越規矩,猶如結殼而不能破。破殼而出者,為數了了。所以致使清代多數山水畫家陳陳相因,一味摹仿,泥古而不化。於是便閉門搬山頭,造溪橋,形成主觀臆造的定式,風格千遍一律,技法大同小異,章法大致相似,使山水畫逐步走向衰微。清末汪昉的《仿古山水》就是典型一例。
清代山水畫因受局限而處於呆滯,墨守成法,很少創新,但在固定的技法中卻能達到很高的筆墨技巧,為後世留下不少精美的藝術品,並充分顯示民族藝術中山水畫的獨特風貌,並占據重要位置。
花鳥畫。
中國畫中的花鳥畫,遠在唐時期已經形成獨立的畫科。它以花鳥、草木、蟲蝶為題材,立意寫真,表現自然之美。在人物畫中,常有花鳥作為陪襯,並藉以渲染畫面,和山石樹木一樣,服務於主題,不可缺少。在唐代墓室壁畫中,就描繪了不少的花鳥形象。在生活中,人們植花養鳥已經很普遍,尤其黃門貴族。所以反映在畫面是很自然的。但它形成獨立的畫科較晚,大約在中唐以後才有以花鳥為主題的畫面出現。因為是在人物畫技法的基礎上產生的,技巧一經俱備,便精彩奪目。
唐代畫家邊鸞即擅畫禽鳥花木,被當時贊為「下筆輕利,用色鮮明,窮羽毛之變態,奪花卉之芳妍」。畫家程修已「所作桃杏、雜卉、蜂蝶、蟬雀之類,六法俱備,造物者不能奪其妙。」被譽為「京都第一人」。以後的左全、刁光胤等,也有高深的造詣,致使前蜀畫家黃荃、孔嵩拜他為師,藝得親授;荃子居寶、居寀,繼承和發揚刁光胤花鳥畫的風格,形成五代、北宋間的黃氏體制,在北宋畫院中被視為程式。五代初期畫家騰昌佑擅作花鳥、草蟲、蔬果,著名一世。他善寫生,而無師承。作畫下筆輕利,隨類賦彩,宛然如生,諸者謂近邊鸞一派。同代畫家徐熙與黃荃為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素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說。所作花木、禽鳥,形骨輕秀,獨創「落墨」法。草草寫枝葉萼蕊,略施雜彩,也不礙筆墨,一變黃荃細筆勾勒、填彩暈染之法,被宋代畫家贊為「學窮造化,意出古今」。徐熙常游山林園圃,細察動植物情狀,「蔬菜莖苗,亦入圖畫」。相傳黃荃也在居屋旁裁植竹石花木,以供觀摩。由此可見,花鳥畫分科之後,即重視生活,以寫生為本,取其真實、自然之妙趣,為後來花鳥畫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徐熙之孫徐崇嗣亦工寫生,承襲家學,形成北宋畫院的風尚。以後自創新體,摒棄墨筆勾勒,直接以彩色暈染,謂「其畫皆無筆墨,惟用五彩布成」。這種「疊色漬染」,稱之力「沒骨法」。「沒骨法」的畫法廣為推崇,代代延續;直至清代,畫家惲壽平仍極推崇之。北宋易元吉更是主張超越時尚,「世未乏人,要須擺脫舊習,超軼古人之所未到,方可成名家」。遂重視寫生,深入自然界,觀察動物及亂石叢竹。又常開圃鑿地,培植梅竹,畜養水禽山獸,透過紙窗而窺其動靜和游息之態。所以作品更富有生趣。以後的崔白,在對花竹、禽鳥的繪制中,尤其注重寫生,精於勾勒填彩,風格清淡,筆跡勁利,在繼承徐、黃兩體的基礎上別創一種淡雅疏秀之路,一變宋初以來流行的濃艷細密的畫風。
北宋末年,徽宗趙佶親自掌管翰林圖畫院,並用科舉的辦法選拔畫家,對繪畫藝術事業起到推動和倡導作用。趙佶善書畫。書法自創「廋金體」。繪畫得吳元瑜傳授,又繼承崔白的風格,同時重視寫生,精工逼真,細膩入微,享有「妙體眾形,兼備各法」之譽。這種花鳥畫的繪畫風格盛極一世,朝野傾慕。影響之下,產生很多畫家,如南宋楊無咎、趙伯駒、韓佑、毛益、林椿、李迪、陳可久、馬麟等。這一時期的作品,多見絹本小品,內容無所不及,取材奇花珍禽,造型千姿百態,繪制工細入微,為後世遺留下很多珍貴的藝術品。
元代、明代的花鳥畫,有繼承,有發展,風格逐漸趨於簡淡,並且逐步走向寫意,論者謂「不求工而見工於筆墨之外;不講秀而含秀於筆墨之內,遂另開寫意之一派」。代表作者如王淵、李亨、王謙、林良、郭詡等。對禽鳥魚蟲、樹石的畫法,在繼承宋代院體畫派的基礎上,一變為文人情趣的畫風。風格飄逸,墨色靈活,千技萬花,璀璨於筆端,傳神於寫真。文人畫講求作者的人品、學問、詩情畫意。不少畫家博學能文,兼工詩、書,素養全面。明代早期畫家邊景昭,官居武英待詔,為宮廷作畫,為花鳥畫法高手。論者謂「花之嬌笑,鳥之飛鳴,葉之反正,苞之蘊藉,不但勾勒有筆,用墨無不合。」設色沉著妍麗,一幅畫中能描繪多種禽鳥,無一不精。
院體畫家中,以宣宗朱瞻基為首。先後被征入宮廷的,如戴進、石銳、周文清、商喜等,都是多能的畫家,山水、人物、花卉、竹石、翎毛、草蟲皆精。風格淡雅而精巧,筆法簡括放縱,墨色靈活多變。形成一派文人畫畫風,並占據主導地位。
由於歷代推崇的畫家中,絕大部分為居官顯要、博學多識的士大夫階層的文人學士,他們所標舉的「士氣」、「逸品」,即讀書人的高雅情趣,他們崇尚品藻、講究筆墨意趣、脫落形似,以求神韻,並且重視文學與書法的修養,求得詩、書、畫相合。這種對畫意的要求與素養,成為中國畫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人畫之研究》中,對唐王維的畫就曾評述:「唐王右丞授詩入畫,然後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潤,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以後歷代文人畫對國畫,尤其山水花鳥畫的拓展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的發展,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人畫多取材於山水、花卉、蟲蝶、草木、樹石等。明清時期,尤以梅、蘭、竹、菊、松、石等為主要的表現對象,以借物抒情,表達性靈,或感懷個人抱負,標榜清雅高潔之氣。宋元時期,畫家就常以此為題材,以後影響逐漸廣泛,成為花鳥畫科的分支。竹、梅、松在同一畫面,稱「歲寒三友」。元代吳鎮在「三友」中又加菊花,名為「四友」圖。明代末年,黃鳳池編輯《梅蘭竹菊四譜》,以後即名「四君子」,是畫家樂意表現的對象,久畫不衰,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
清代畫家胡慥,尤善寫菊,能盡百種,各見神妙;滌盪華美,獨存霜雪。徐眉善畫蘭蕙,能出己意,不襲前人;姿態嫵媚,如絕代佳人。朱耷所畫花鳥、竹木,筆墨凝煉簡括,形象多變,生動盡致;所寫殘山剩水,意景荒寂,所寫魚、鳥,每以「白眼向人」。不同程度表現了作者冷漠處世的心情。工寫梅花的周鯤、汪士慎,也各領風姿;或賦色妍麗,或以繁枝見勝,均致氣清而神腴,筆墨趣足,秀潤恬靜。高翔、金農也是畫梅能手。筆意疏秀,墨法蒼潤,為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擅畫蘭、竹,筆力勁峭,體貌疏朗,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藉以寄託堅韌倔強的品性。李方鷹善寫松、竹、蘭、菊,尤長畫梅,縱橫跌宕,蒼老渾古,墨氣淋漓,如同作者傲岸不羈的秉性。以後的吳大澄、任頤、趙子謙、繆嘉蕙等,皆以花卉見長,並反映了不同的個性。直到近代的吳昌碩、吳觀岱、陳衡烙等,仍博取先輩諸家的氣勢;但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對用筆、施色、題款、鈴印等,均慎重從事;對畫面的輕重疏密,章法氣韻,獨運匠心,配合得宜。
縱觀花鳥畫的發展歷程,大凡由工筆到寫意,也即由寫實到潑墨寫意的過程。同時,也是由來自自然真實的院體畫,逐漸步入融會思想意識,而且內涵豐富的文人畫。文人畫范圍縮小,以梅、蘭、竹、菊為題材的繪畫遍及朝野,尤其明清時期,為民族繪畫藝壇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
陝西藏畫,多為明清時期的作品,雖然受到時間范圍的限制,不能見其民族繪畫的全貌,但從承襲關系中,仍可追溯歷代發展的途徑。它的藝術成就,足以反映博大的民族精神和獨特的繪畫形式,在人類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永葆民族繪畫的個性和時代特徵。
⑼ 在古代,宋代文化中,花的各種妙用都有哪些呢
宋代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獨特的一席之地,以其文人審美品位的獨具匠心而頗具佳話。宋代社會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發展壯大,他們也自覺追求藝術文化的發展,由此推動了平民階層藝術修養的提升。
花是古代社會優雅生活的象徵,宋代文人雅士圍繞著"花"進行了各類優雅、日常的行為活動和文化交流,極大促進了宋代藝術審美的提升。在中國傳統藝術史上,花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審美對象,因此在中國傳統的文學、繪畫史上頗為常見,也展現著各類風貌,體現著歷朝歷代的審美風趣。
宋代花卉品種的多樣性以及飲食烹飪手法的南北融合,使得花卉作為食物進入宋代世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花卉作為食物雖然吃起來相對較為清淡,但是卻饒有生活情趣,這也進一步促使宋代花作為一種文化與宋代世人之間產生關系。同時宋代世人注重養生保健,花與健康功效之間的聯系也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發展。
宋人愛種花、簪花、賞花、食花、贈花,通過宋代世人這些與"花"相關的活動,我們在觀察宋代世人日常生活富有情趣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宋代文化的多樣性和自由開放性。宋代"花"文化,也因為其獨特性和極致性,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獨具特色。
宋代文人憑借著"花"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而世人也通過花傳遞著感情理想,豐富著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花"作為流行物品之下,他們充分發揮"花"的作用,深入提升自身的審美觀念。通過"花卉",使得宋代世人的生活更加異彩紛呈,也在中國藝術史和文化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⑽ 六朝人喜愛()唐代人喜愛()而()是宋代人最喜愛的花卉的代表
六朝時成為南北朝,那時候人們喜歡菊花。唐代人愛牡丹,
宋代周敦頤愛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