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花卉大缸
『壹』 清代花口龍大卷缸多少錢
啥也沒有怎麼判斷啊!清代好幾百年呢!順治跟宣統差多了
『貳』 古人書房中用來放字畫的大瓷缸的學名叫什麼
叫做畫缸。
畫缸屬於文房清玩的一種。文房清玩是指文人書齋中一切文化用具及陳設的總稱,它除了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外,還有筆洗、筆筒、筆架、筆插、筆掭、硯滴、硯屏、硯匣、水丞、墨床、臂擱、鎮紙、印章、印盒、畫缸、山子等。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將文房用器整理出書的是南宋的趙希鵠,趙氏在《洞天清祿集》列入十項內容,它們是古琴、古硯、古鍾鼎彝器、怪石、硯屏、筆格、水滴、古翰墨筆跡、古畫等,書中對這些文房器物也作了一一描述。元代羅先登《文房圖贊續篇》記有文房常用器具十八種。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論》,曹氏將文房清玩分為十三類:古琴、古墨跡、古碑法帖、金石遺產、古畫、珍寶、古銅、古硯、異石、古窯器、古漆器、古錦、異木。明文震亨的《長物志》,也是一部記載文玩的著名文獻,稱文房諸具計有五十餘種。隨著社會和繁榮。到了清代,文玩的流行與繁榮,除了文人精心追求,營造一個窗明幾凈,賞心悅目的書齋環境外,另外在很大程度上,是清室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愛好與推動。如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了一件乾隆御用旅行文具箱,是件絕無僅有的藝術精品。該箱紫檀木製作,箱長74厘米,高14厘米,寬29厘米,箱蓋裝有銅鍍金暗鎖。箱打開後可支成文案,案腿設計在箱槽內,用活動薄板支撐,再用暗扣固定。桌箱內設有兩個同樣大小的屜盒,每一屜盒都有兩層形式不同、大小各異的多寶閣,可以人置65件文具與器玩,例如白玉洗、松花江古硯、玉臂擱、筆筒、獸鎮、石章、描金雲龍紋筆等等。至外還有棋子、棋盤、小蠟盞等。這個文具箱所藏的都是文具中的精華,反映了當時的最高水平。
文房清玩,形微體輕,與重器大件相比,實屬小器物。然而正是這些小玩意,卻又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知識載體,根植於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是物化了的民族傳統,它的豐富的功能,獨特的造型,以及千姿百態的製作工藝與材質,構成了一個絢麗多彩,品位高雅的藝術世界,也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文房用具,又成為物質文化史上的重要研究對象,吸引著人們從不同角度進行考證與研究。同是,古代文玩越來越得到收藏家們的青睞,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叄』 清雍正粉彩花卉壽字紋缸,這里怎麼發圖片啊
您的問題,這樣的瓷器品種,清雍正粉彩花卉壽字紋缸,真品收藏價值比較高的;具體是不是真品,補充圖片看看就知道;按照網站要求的格式程序發圖片就可以!
『肆』 明清宮苑裡的大缸是干嗎的
缸是用來盛水的,這一點毋庸置疑。按照這個邏輯,諾大的紫禁城,隨處可見的大缸應該也是用來盛水的。但是,紫禁城裡為什麼還需要盛水的缸呢?那麼,這些缸是否真的是用來盛水的呢?還是另有其他用途?
故宮太平缸
紫禁城內的宮殿周圍,陳列著無數引人注目的「吉祥缸」(也稱「太平缸」)。「吉祥缸」有銅缸和鐵缸兩種,按照材質可以分為「鍍金海」銅缸、青銅缸和鐵缸三類。史料記載,清代中期,宮內共有大小「吉祥缸」308口,而今卻僅存有108口了。皇宮內各處陳設「吉祥缸」的數量以及缸的大小是隨著環境而定的。如太和殿、保和殿及乾清門周圍陳設的均是「鍍金海」銅缸,而內廷東、西六宮庭院及長街上所陳設的就是比較小的青銅缸或者鐵缸了。它們即是美化紫禁城內的裝飾品,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消防器材。古人將「吉祥缸」稱為「門海」,既是「門前大海」的意思。這些「吉祥缸」內常年都儲備有清水,一旦宮中失火,太監們就可以就進從缸內取水撲救。
在歷史上,明清兩代550多年來,故宮內宮經歷過較大的火災20餘次,平均每50年就會發生一次。失火的原因,既有天災也有人禍。因此,歷代封建統治者們十分恐懼宮廷內火災的發生,他們對於防火工作採取了一系列的嚴密措施。
出於對防火的考慮,紫禁城在建造的過程中,鑾駕、紅本、實錄等庫(明代稱「古今通集庫」)時,均是採用了硬山式黃琉璃瓦頂,四周圍厚重的磚砌牆身,兩山安有琉璃搏風,前後採用封護檐的做法,是木製構建完全被包容其中,乾清宮、坤寧宮東西兩廡,相對應的設置了兩道防火牆,南北長11.6米,厚約7.7米,一旦兩宮發生火災,便能夠起到阻隔火勢向兩廡及後宮蔓延的作用。
清宮規定,為了防止「吉祥缸」內存水的乾涸,內廷「吉祥缸」每日由關防衙門內管領率領蘇拉(滿語,指宮中的差役)近內添水;外朝「吉祥缸」,每日由宮中機桶處蘇拉將缸水添足。總管內務府派司員4人負責管理,每5天檢查一次缸內的儲水情況。
在冬季,為了防止「吉祥缸」的儲水結冰,不僅僅要加上缸蓋,還要進行「熏缸」的工作。具體的做法是,在缸蓋裡面設置有專門的「鐵屜」可以貯存炭火;同時,每一口缸不是直接放置在地面上的,而是在缸的底部有弧形的石基墊底,其中有一塊弧形石是可以活動的,這樣方便在剛下置放火炭,將缸內已經凍結的冰塊融化。這項差事一直是有內務府的「熟火處」根據季節氣候寒暖變化來決定何時開始,直到一般到第二年的驚蟄過後才結束。
『伍』 清朝時代的民間的缸是什麼樣子的
那個確實是壇子,清代的缸,跟現在的一樣,沒有太大的差別
『陸』 大清道光年制青花龍珠響缸值多少錢
清朝民窯青花瓷的鑒定,缺少鑒定的紀年款,大多鑒定的依據就是看器形和青花發色。清代早期青花,即康雍乾青花瓷,是繼明代永宣青花高峰後的青花瓷生產的又一高峰期,清代中期以後的青花瓷生產,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點:
一、清代中期後的青花瓷較流行的紋飾,大多是纏枝蓮,纏枝牡丹花卉和雙喜字,無雙譜,清裝仕女,博古,八吉祥各種紋飾。
二、清代中期後的青花瓷的繪畫風格,常見雙鉤線圖案,不填色。
三、清代中期後青花器物發色的鈷料,用的是國產青料,青花發色特點是灰,黑,雜,浮。
四、清代中後期青花器物胎質粗松,器物胎質里明顯能看見沙粒和眼孔。
五、清代中期後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規整。
六、清代中後期青花器物胎質粗松,器物胎質里明顯能看見沙粒和眼孔。清代中期後的青花器物的圈足,修胎草率,不規整。
『柒』 古代有圖案的大花缸出於哪個朝代
應該是在元代以後,原因有二
一;雖然在唐代就出現了青花,但所出瓷器都是粗糙的低溫瓷,出自鞏縣窯,且都是小型器。唐三彩雖然顏色艷麗,但基本屬於高溫陶器,也就是半磁。宋代青花不但沒有發展,發而走向衰落,還不如唐朝,而真正意義上成熟的青花最早是出現在元代。而粉彩出現年代則更晚,是清代才流行的,而且粉彩是在瓷器燒好的瓷胎上添加的,需要二次入窯低溫固化。這是從瓷器的著色方面分析。
二;瓷器的製造過程較為復雜,大型的瓷器燒造技術非常難,開裂變形問題很難解決,所以在元代以前很少見到體量較大的瓷器。
從以上兩點分析,體量較大的大花圖案缸,年代上線不會超過元代,明清或更晚的可能最大。
『捌』 清代的青花瓷缸是哪些年代
喜字青花瓷,真品是典型的清代晚期的風格;完整的市場上一般在5000元。
『玖』 紫禁城內有多少口大缸
清代時,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質量分為三種,即鎏金銅缸,燒古銅缸和鐵缸,其中最珍貴的是鎏金銅缸。然而這些鎏金銅缸沒有逃脫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聯軍侵略者刺刀刮體的厄運。為了鎮壓中國人民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進占紫禁城。士兵和軍官們燒、殺、搶、掠,從宮中及頤和園等處劫掠的文物在各侵略國使館區堆各如山,至今有大量文物被倫敦、巴黎、紐約博物館攫為己有。這一切包括眼前這口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日偽統治時期,大缸被拉出宮門,裝上日本侵略軍的卡車,用去製作子彈,再反過來屠殺我國人民。
『拾』 清代瓷器裝飾圖案特點
輝煌的清代御窯
清代江西景德鎮御窯,專供燒制宮廷御用的瓷器,承前啟後,製作亦愈見精闢。御窯燒造的瓷器質地細膩,釉光瑩潤、色彩豐富,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青花、鬥彩、五彩、粉彩及彩瓷器均享負盛名。
清代是中國陶瓷生產的巔峰時期,景德鎮更是全國的制瓷中心,它以工藝精湛、品種繁多、釉彩艷麗而聞名於世,其釉下彩、釉上彩和顏色釉是明清時期景德鎮制瓷業的三大主流產品,故清官窯瓷器具有很大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青花瓷是釉下彩瓷,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唐代為其初創期,元代為成熟期,以景德鎮窯青花瓷質量最好,深受人們喜愛。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青花瓷燒制的鼎盛時期,清代督窯官唐英監燒的乾隆青花纏枝蓮紋觚,造型別致、繪制精工,紋飾繁縟,但層次分明,青花色澤明艷,為「唐窯」中的精品,傳世銘記唐英款的青花五供器有花觚、燭台等,彌足珍貴。
清代制瓷成就
清代是我國制瓷史上的黃金時期,特別是康、雍、乾三朝盛世,在器型、釉彩的工藝製作方面,均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創燒出大量新器型。在釉色方面,創燒出了粉彩、琺琅彩、古銅彩和多品種的單色釉。還產生出大量製作精美的民窯堂銘款器。
江西瓷業公司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成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投入生產。 它的管理體制為官商合辦,清政府把御窯廠劃歸瓷業公司。江西瓷業公司出產的瓷器以製作精良長期被收藏界譽為「民國官窯」,曾在南洋勸業會、巴拿馬賽會獲優秀獎牌。 公司生產的瓷器。不僅釉水滋潤肥厚,呈略透明玻璃光澤,體現了景瓷白如玉的風格,它還繼承了歷代官窯瓷器的優良傳統,而且延請名家製作,技術上不斷創新,精益求精,採用先進的機器制坯、煤窯燒煉和二白釉等先進技術。對後來民國瓷器的生產奠定了基礎。江西瓷業公司
集封建時代文學發展之大成的清代文學
清代文學各種文體無不具備,蔚為大觀,諸多樣式齊頭並進,全面繁榮。詩、詞、散文等傳統文學樣式,清代使之得到復興;小說、戲曲、民間講唱等新興文學樣式,清代使之達到登峰造極的高度。尤其是清代小說,象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醒世姻緣傳》、《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和《桃花扇》等名著把我國古典小說的創作推到了頂峰。《鏡花緣》、《歧路燈》等長篇小說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它們是清代文學輝煌的標志。。
在康熙二十年之後,瓷器上書寫長篇詩詞歌賦等文字裝飾更為盛行。常能見到以清雋規整的館閣體小楷,書寫《聖主得賢臣頌》、《四景讀書樂》、《岳陽樓》、《蘭亭集序》、《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這時所制筆筒的長篇文章書寫得相當精妙。
清代名瓷屢見各大拍賣會
清代早期青花一般以康熙到雍正時期為代表,特別是康熙青花瓷器成就最大,其造型多樣,工藝精細,色調青翠欲滴,有"翠毛藍"、"寶石藍"和"青花五彩"之譽,為清代之冠。常見器形有碗、盤、瓶、尊、香爐和文房用具等。民窯器型豐富,以大件為多。裝飾圖案以山水、人物、花卉等為主。2005年,廈門國拍推出的《清康熙青花八駿圖缸》以605萬元的高價人民幣賣出;雍正青花瓷以精細著稱,器型大致分兩類,一類完全仿明代制器,以仿宣德器為佳;另一類具有永樂宣德點染暈散的特徵。在拍賣市場上,這一類青花瓷一直處於較高價位,如2005年11月,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成交價為516萬港元。從未來趨勢來看,一旦有精品出現,必將帶動整個清早期青花瓷價格的上揚。
乾隆時期是清代制瓷業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出現了一批造型獨特新穎的作品,如交泰瓶、轉心瓶、洗口蓋碗等。青花器底一般為砂底,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清代嘉慶、道光、咸豐三朝青花,在總體水平上開始下滑,出現了逐漸衰退的趨勢。乾隆時期的青花瓷由於存世數量多、保存完好,因此在拍賣市場上一直處於引人注目的地位。如在2005年秋拍中,香港蘇富比推出的《清乾隆青花纏枝花卉龍鳳爭珠圖雙龍耳扁壺》拍出了3428萬港元的高價,創了清代青花瓷器價格的新紀錄。清代中期青花瓷的上漲勢頭很猛,香港地區市場的審美和收藏喜好是其創出高價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