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後宮花卉
Ⅰ 御花園里才有花草,怎麼故宮里的其他地方卻沒有
花草樹木一直都是用來裝飾人們生活環境的,在現代,到處能見到的就是樹木,尤其是路兩邊,還有百姓的門前,都會種樹。隨著生活環境質量的下降,人們會大量種樹。樹木的好處,一來能夠凈化空氣,二來能夠為人們遮陰,還能夠為人們提供木材所需。如今人們的家裡,幾乎都有一些花草綠植,看來人們對生活要求,也是在不斷的提高。而在古代,一些地方,卻沒有樹木,那就是紫禁城,皇帝辦公的地方。當然,紫禁城裡,皇帝生活的地方,也是有花草樹木的,像御花園,有各種奇特的花草樹木。但是在皇帝工作的前朝,卻是根本見不到樹木的,這是為何?
還有一點,花草樹木這些綠植,如果放在一路走向皇帝辦公的宮殿,會分散大臣們的注意力,而且,如果後宮妃嬪賞花觀木,來到前朝,皇帝辦公的地方,也是不好的。所以,只有放到御花園,皇宮中誰想看,便去那裡看,包括皇帝。
Ⅱ 三色堇是什麼呀
三色堇,又名三色堇菜。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地上莖較粗,直立或稍傾斜,有棱,單一或分枝。基生葉葉片長卵形或披針形,具長柄;莖生葉葉片卵形、長圓狀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圓或鈍,基部圓,邊緣具稀疏的圓鋸齒或鈍鋸齒;上部葉葉柄較長,下部者較短;托葉大型,葉狀,羽狀深裂。花大,直徑約3.5-6cm,每個莖上有3-10朵,通常每花有紫、白、黃三色;花梗稍粗,單生葉腋;小苞片對生,極小,卵狀三角形;萼片長圓狀披針形,基部附屬物發達;上方花瓣紫堇色,側方及下方花瓣均為三色;距較細,長5-8mm。蒴果橢圓形,長8-12mm,無毛。花期4-7月,果期5-8月。
Ⅲ 誰能幫我找些唐朝關於女人的東西
唐王朝的長安城,很可能就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其規模與宏偉壯麗超過同一時代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和大食國的巴格達。長安,也是其他各大洲的主導國國王競相前來進貢稱臣的都城。當時,對外國人士(不包括西域已臣服及周邊臣服各國)進唐王朝要求甚嚴。但凡來到唐王朝的外籍人士必須穿唐王朝指定服裝,並不得擅自前往異地。而且國人對各國人士(不管是否是西域諸國的子民)一律統稱為「胡人」,外國商販稱之為「胡商」。「胡賈」外國僧人統稱為「胡僧」,外國女子統稱為「胡姬」。由此可見,當時的中國國力,堪稱「太平盛世」。史書也曾這樣記載「京師斗米十三錢,青齊等州斗米僅值三錢,國無盜賊、野無餓莩、行千里者、不持兵。自長安西行至唐邊境,凡一萬二千里、沿途閻閣相望、桑麻翳野。」直到中唐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有紙的國家。中國的絲綢沿著絲綢之路到了西方,馬上就成為羅馬貴族們手裡比黃金還珍貴的奢侈品。許多來華的胡人樂不思蜀,不想回國,就留在了中國。當時西域少數民族嚮往東方樂土,都城長安更是眾望所歸的聖地,所以這里雲集著數量驚人的西域胡人,有時可達20萬之眾。長安獻藝的歌、舞、百戲、幻術(雜技)等高手,以及與他們相伴而來的是在長安開設飯鋪酒肆、歌樓舞謝的胡商胡姬,他們很快就成為唐朝文化大視野中的一道新奇亮麗的風景線。
唐朝是一個我們民族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他的自信、開放、寬宏、博大、發達,把我們民族的聲威撒播四海,自唐以降,千百年來,歐洲的「老外」就是把我們叫唐人的。唐朝那種振奮人心,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氣質,始終應該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脊樑。
大唐王朝沿著絲綢之路驅趕突厥人的同時疆域遠及中亞、南亞、西亞。唐派遣政治使節前往塔里木盆地內外的西域各國。遠及巴克特里亞(Bactria)大廈國和波斯國。這些使節的用意在於使各國知道大唐王朝國力強大和百姓富庶。
唐朝宮殿屋頂的建築風格,大都舒展自如,兩翼如同張翅飛翔的大鳥,又如同大書法家筆下極其誇張的一撇一捺,顯示出不事精細雕琢但莊重威嚴、瀟灑自信的風韻。電影《天地英雄》里那個唐朝宮殿絕非誇張。如今我們的唐式建築風格,還能隱約在小日本和韓國的寺院和皇宮里見到。
唐代,也是我們民族文學藝術大發展的黃金時代。盛唐產生了上萬名詩人,一部《全唐詩》就有2300餘家,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王朝能夠擁有如此眾多的著名詩人名垂史冊。唐詩被成為「唐詩氣象」。
《中國歷史通覽》的對每個朝代的概括頗為別致:漢朝是「華夏方興」,宋朝是「兩京夢華」,清朝是「冷月清風」,漢朝是興盛的開始。宋朝的文化經濟空前繁盛,軍事上卻總是孱弱不堪一擊,被其他民族排擠的抬不起頭來。如今,我們面對宋朝數量驚人的文化成就,想想它卻始終處於窘迫寡弱、驚弓之鳥的境地,讓人感嘆這看似繁華實際飄渺的夢幻。元朝呢,與宋朝恰恰相反,雄才大略被大量的投入無休止的征服和炫耀武功,而荒疏了一些精神層面的需求,使元朝如同貧血一般,這種社會對於歷史難有深遠的影響。至於清朝,撇開民族間的芥蒂,縱有勵精圖治的皇帝,縱有空前廣闊的疆域,在與西方文明的沖撞中也在無奈的逼近著自己的終點,喧鬧中掩藏著末路的危機,時時映現著落日前的悲壯與蒼涼。於是,在這種比較中,我們發現唐朝不論從它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還是從它較為完善的社會結構來說,都是封建時代真正的顛峰,都是歷史成熟的產物。
唐朝的自由坦盪,比起魏晉名士癲狂放縱卻虛偽做作的「風度」,它要自然和瀟灑的多。豐腴婦人們不必為「好細腰」的皇帝節食,並且可與男子一同騎馬打球,甚至貴妃有失體統的「爛醉如泥」也成了佳話,還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女皇帝,這在其他任何一個對婦女有著苛刻禁令和病態標準的時代都是少有的。文人們更是「狂妄」。他們有的「笑入胡姬酒肆中」,有的「贏得青樓薄倖名」,最了不得的是敢於同權貴叫板:「天子呼來不上船」,一有不滿索性掛印就走了,也沒聽說皇帝「龍顏大怒」的。這就是唐朝的人,上至王公仕子,下至布衣百姓,都表現出一種可貴的自由意識和開放觀念,甚至是在張揚自己的個性;他們也常常顯示出一種樂觀和幽默的可愛氣質,所以他們總是比較積極和振奮的。人們的思想狀態和生活方式就折射出了整個社會的文化和氣氛,所以唐朝不像明朝,總彌漫著午門外杖斃屍體腥臭的味道;不像清朝,人們習慣使用謹慎的媚笑和隱諱的筆法;不像宋朝,人們用苟且的偏安麻醉自己,用威嚴的儀仗裝裹枯槁殘軀。唐朝當然也有政治威壓也有特權階層,但相對而言這種政治已經開明到允許人民發出一些自由的聲音,這是可貴的。
英國學者威爾斯在他的《世界簡史》中說:「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於蒙昧、黑暗之中,中國人的思想卻是開放的,兼收並蓄而好探求。」威爾斯是比較歐洲中世紀與中國盛唐時代的文明差異時,說這番話的。
關於唐朝對外國文化的接納還有兩則趣事。
一是玄宗把羅馬拜占廷的涼殿,也搬到夏日酷暑難耐的長安。殿內四處積水,水激扇車,雨簾飛灑,座內藏冰,身臨這樣的所處,盛夏猶如涼秋。建涼殿後,京城重臣貴族紛紛效仿,建築豪華住宅,宅內設「自雨亭子」,檐上飛流四注,宛如盛暑中的涼風秋雨。
更有甚者,為了追求時髦,也出於新鮮好奇的心理,一些長安貴族竟把西域民族的帳篷搭在了城市裡。性情豪放浪漫的詩人李白也不甘落後,在自己的庭院里搭了兩頂藍色帳篷,還在帳篷里接待客人。唐太宗的兒子承干太子,乾脆在皇宮空地上搭建了一座大帳篷,他本人則打扮成突厥可汗的模樣,坐在帳前狼頭下,親手把煮熟的羊羔肉切成片大嚼大吃。連伺候他的奴僕,也都要穿著西域人衣裳。
長安婦女的化妝,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她們在眉間貼花鈿,俗稱「花子」,所謂「臉上金霞細,眉間翠鈿深」;在鬢畔畫斜紅;在臉上施胭脂,胭脂原名支,產於河西,是一些色彩艷麗的植物製成的化妝品。匈奴人在河西被漢朝軍隊擊敗,失地之後首先想到的是胭脂,痛心疾首地嘆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盛唐的開放也表現在婦女的著裝上。唐朝婦女以豐腴為美,衣著喜歡寬博。喜歡把長裙束在胸前腰下,造成「粉胸半掩疑暗雪」、「長留白雪在胸前」的審美效果。唐朝婦女不拘一格、突出個性的服飾妝扮,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博大和超前,社會經濟的繁榮發達。這既是美化生活的需要,也展現了唐代社會開放的氣度和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婦女在婚姻、社交等社會生活方面的獲得各種自由最多的時代,這種相對開放自由的婦女觀顯示了唐朝盛世統治者的自信開放、務實進取的性格。
唐朝的文化顯示無比的自信和海納百川的氣度;因其自信,所以唐朝能夠對外部世界進行全方位的開放。唐代的統治階級和知識分子,思想大都比較開明,對外來文化不是盲目排斥,而是積極學習、鑽研、兼收並蓄,外來文化從來也不曾改變中華文化的主導地位,相反這些外來文化都或多或少地中國化了,被用來為中國文化服務。「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是當時士大夫的治學傳統。
曾經統治印度的印度佛教在中國流行的結果,是進行了中國化,印度佛教與中國魏晉玄學結合而形成了中國的禪宗。佛教的藝術和思想大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學藝術作品的境界,以致到了「不懂禪不足以論書畫」的地步,中國山水詩畫派的「空靈」的境界,無疑正是禪學思想的貢獻。
猶太文化是世界上最難被同化的文化,而且猶太文化曾經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國家依託而能獨立存在的文化,一旦進入中國,卻被中國文化所同化。唐太宗時期來華經商的猶太人,不但很多人放棄了猶太文化,甚至很多人改姓中國姓,娶妻生子,完全地漢化了。唐朝時期,每年都有數萬波斯人來華經商,並有數萬人長期定居長安,也逐漸漢化。
唐朝時期,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不僅表現在對外來文化的同化和包容方面,而且還表現在從來不拒絕吸收外來文化的先進內容的方面。中華民族自信而不自大。玻璃是由公元前12世紀前北非的腓尼基人發明的,南北朝時傳入中國,被視為珍寶,價值連城,然而到了唐朝,中國人就學會了自製玻璃。早在公元五世紀末,中國江南一些地方就掌握了用甘蔗製糖的方法,但是中國人並不拒絕外來的先進經驗。公元647年,印度半島上一小國叫摩揭陀的遣使來唐通好,向唐太宗誇耀其國砂糖色佳味美,太宗大為贊賞,當即派人前去學習。他們歸國後,選用揚州甘蔗為原料進行熬制,結果砂糖的色味都超過了印度。唐代流行的音樂,幾乎全是西域的胡樂,同時,胡舞、胡服風靡一時,連唐玄宗最喜愛的一種樂器--羯鼓,也是胡人發明的,甚至當時就曾有人驚嘆中國胡風之盛。然而中國並沒有被胡化,而是通過吸收、消化、升華,創造了輝煌的大唐文化。
唐朝的文化是活的文化,生機勃勃的文化,她從不拒絕吸收任何優秀的東西,從不拒絕改造自己,顯示了最大程度的包容性和強大的生命力。然而,當中國歷史進入明朝以後,這種文化逐漸變質了,喪失了包容和吸收任何先進文化的能力,也喪失了自我改造的能力。
官職: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學、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於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
(2)太僕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僕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並入陸軍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未廢。
(4)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6)衛尉寺:掌門衛屯兵,北齊改為衛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未廢。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後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歷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谷金帛諸貨幣。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官職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3)擢。提陞官職。(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於宰相通稱,簡稱「相」。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奉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刺使】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服飾:
唐朝服飾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為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說:"羅衫葉葉綉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翩舞時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些華貴優美的服飾圖案,是畫工們在敦煌石窟用艱苦的勞動為後人們保留下來的珍貴形象的資料。唐代服飾的發展是整體上的發展,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於表現自由、豐滿、華美、圓潤,在鞋、帽、巾、玉佩、發型、化妝、首飾的表現,都說明了這一特點。
唐代承前繼承了周、戰國、魏晉時期的風格,融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戰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為一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纏枝紋在現代服飾圖案中的運用,展示了傳統紋樣與現代審美意識結合所產生的意蘊。
古代著裝主要是帶結。唐代規定「大帶制度」,一帶上的裝飾品的質地和數量區別官品登記。比如一品官以下佩戴刀子和礪石,文物三品官以上佩玉帶,四、五品官佩金帶,六、七品官佩銀帶。而平民百姓只能佩銅、鐵質的小刀等物件。
唐高祖以後,以紫色為三品官服的顏色,淺咖啡色為五品官服顏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顏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顏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顏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顏色,黃色或白色為宮外之人或庶民的服色。
Ⅳ 古代宮廷里的如意有什麼作用
如意的名字就是他的內涵
身有如意就是保佑事事如意的意思
是古代人的願望
Ⅳ 後宮嬌娘指什麼生肖
後宮嬌娘指什麼生肖?——答案:兔。
國色天香
【拼音】: guó sè tiān xiāng
【解釋】: 原形容顏色和香氣不同於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後也形容女子的美麗。
【出處】: 唐·李浚《摭異記》:「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舉例造句】: 於那娉婷嫵媚之中,無不帶著一團書卷秀氣,雖非國色天香,卻是斌斌儒雅。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六回
【拼音代碼】: gstx
【近義詞】:沉魚落雁、羞花閉月
【反義詞】:其貌不揚
【用法】: 作賓語、定語;形容女性的美麗
【英文】: national beauty and heavenly fragrance
【故事】: 唐朝時期,唐文宗李昂在程修己的陪同下到御花園里賞花,園內百花齊放,奼紫嫣紅,爭奇斗艷。文宗十分欣賞牡丹花王,就問程修己都城傳唱的牡丹詩。程修己回答說中書舍人李正封的詩:「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文宗贊嘆不已。
Ⅵ 清皇宮妃子福晉頭上的花有什麼講究
鈿子分鳳鈿、滿鈿、半鈿三種。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一般婦女多用銅絲或鐵絲做成「頭發撐子」,鈿子有鳳鈿、滿鈿、半鈿三種。鈿子前如鳳冠,後加覆箕,上穹下廣;將頭發分兩縷纏繞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飾物
簪子是滿族婦女梳各種發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通常滿族婦女喜歡在發髻上插飾金、銀、珠玉、瑪瑙、珊瑚等名貴材料製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壓鬢簪、鳳頭簪、龍頭簪等。簪子的種類雖然繁多,但在選擇時還要根據每個人的條件和身份來定。比如人關前,努爾哈赤的福晉和諸貝勒的福晉、格格們,使用製作發飾的最好材料首選為東珠。兩百年後漸漸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與珍珠相提並論的還有金、玉等為上乘材料,另外鍍金、銀或銅制,也有寶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種簪環首飾,裝飾在發髻之上,這若是同進關以後相比,就顯得簡單得多了。進關以後,由於受到漢族婦女頭飾的影響,滿族婦女,特別是宮廷貴婦的簪環首飾,就越發的講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為其母辦六十大壽時,在恭進的壽禮中,僅各種簪子的名稱就讓人瞠目結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勝簪、景福長綿簪、日永琴書簪、日月升恆萬壽簪、仁風普扇簪、萬年吉慶簪、方壺集瑞邊花(鬢花)、瑤池清供邊花、西池獻壽簪、萬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雲擁福簪、綠雪含芳簪……等等。這些發簪無論在用料上,還是在製作上,無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從清代後妃遺留下來的簪飾來看,簪分兩種類型。一是實用簪,多用於固定發髻和頭型用的。另一類為裝飾簪,多選擇質地珍貴的材料,製成圖案精美的簪頭,專門用於發髻梳理後戴在明顯的位置上。現故宮內珍藏的多幅宮廷寫實畫,都有後妃戴簪的描繪。從圖上看,她們有的將簪戴在發髻正中,有的斜插在發髻的根部。後妃們頭上戴滿了珠寶首飾,發簪卻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後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寶為質地,製作工藝上亦十分講究,往往是用一整塊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頭和針梃連為一體的簪最為珍貴。如北京故宮珍藏的白玉一筆壽字簪就是一塊純凈的羊脂白玉製成的,簪梃即是壽字的最後一筆。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盤腸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之佳作。此外還有金質的福在眼前管、喜鵲登梅簪、五蝠捧壽簪等以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而受到矚目。還有金質底上鑲嵌各種珍珠寶石的頭簪,多是簪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麗華貴之感。隨著清代後妃發式逐步加寬加大,簪飾的形制也逐步朝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簪頭逐漸變小,如疙瘩針、耳挖勺、老鴉瓢等;另一種是簪飾越來越大,不僅適合滿族婦女梳兩把頭覆蓋面大的特點,還逐漸演變成頭花、扁方等大首飾。
頭簪作為首飾戴在頭上,不僅起到美飾發髻的作用,簪頭製成的寓意吉語還有托物寄情、表達心聲意願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後妃遺留下的簪飾來說,形式之多,花樣之廣是前代各個時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寶館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報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頭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約五厘米長,看上去就像一頑童在作舞蹈狀。在畸形珠左邊飾一藍寶石雕琢的寶瓶,瓶口插幾枝細細的紅珊瑚枝襯托著一個「安」字。頑童背後一柄金如意柄,將其與寶瓶連為一體,並將金累絲靈芝如意頭露在頑童右側。從頑童裝飾看是個男孩。整個如意連在一起便稱.之為「童子報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講究「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皇帝的妻妾當然是以皇帝為綱,要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壽多子孫」,以使皇家血脈旺盛,帝王基業萬古千秋地傳承到永遠,這只頭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實並非那麽稱心如意.
滿族婦女最偏愛的頭花當屬絨花,尤其是在女兒出嫁時,頭上必須戴紅色絨花,圖火紅吉利,據說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因此,便有戴絨花即為榮華富貴之意。在滿族婦女中,只要條件允許,不僅婚禮喜慶日時要戴絨花,而且一年四季都願意頭戴絨花,求諧音吉祥。尤其到應時節序戴應季絨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陽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陽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蘆陽生……。清宮後妃們的頭花,還有大批的絨花、絹花、綾花流存於世,這些花色彩協調,暈色層次豐富,堪稱「亂真」之花。據說唐代楊貴妃鬢角有一顆黑痣,常將大朵鮮花戴在鬢邊用以掩飾。因鮮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製鮮花顏色做絹花。此工藝不斷發展,越制越精。清代遺留下來的絨、絹、綾、綢等質地的頭花有白、粉、桃紅三暈色的牡丹花,淺黃、中黃、深黃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間的梅花等等,歷時百年不久,仍鮮艷悅人。
釵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盤髻必不可少的首飾。釵有雙梃或三梃的,較之簪對於發髻的固定更為牢固-_-些。古老的釵與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釵頭針梃自然連接…處。如漢代流行的玉燕釵就是其中的一例。相傳漢武帝建造招靈閣時,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釵。武帝把玉釵賜給一位趙姓寵姬。幾十年後,漢昭帝繼承帝位,後宮女子時興戴釵,苦於沒有理想的式樣,到處尋找。一次,宮女們看到這支玉釵無雕無飾,樣子普通,就想把它毀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開釵盒時,只見一支飛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飛,尾巴呈叉形的美麗形象,使宮中女子深受啟發,於是紛紛以飛燕為式製造頭釵。燕子的尾巴插在發髻上十分適宜,因此取名為玉燕釵。隨著頭釵的廣泛使用,各種質地、各種造型的頭釵不斷出現。最常見的是鳳頭釵,它的製作就由釵頭與針梃兩部分組合而成。現在北京的故宮尚存有清代後妃戴過的釵,大多分為兩類,一類是釵頭上裝飾極美,一類是光素釵頭無裝飾。
流蘇是滿族婦女十分喜愛的首飾,其造型近似簪頭,但在簪頭的頂端垂下幾排珠穗,隨人行動,搖曳不停,與古代八大類首飾中的步搖極為相像。步搖首飾始見漢代,最初只流行於漢代宮廷與貴族女人頭上。何為步搖?「步搖者,貫以黃金珠玉,由釵垂下,步則搖之之意。」步搖屬於漢代禮制首飾,其形制與質地都是等級與身份的象徵。漢代以後,步搖才逐漸被民間百姓所見,才有機會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在貴族婦女中,還實行過一陣加於冠上的步搖冠。戴在頭上較之步搖更富有富貴豪華之感。
東珠耳環:耳環為黃金托,每隻嵌有三顆東珠。清代後妃戴耳環有等級,穿朝服皇後要戴鑲有三顆東珠的,妃嬪戴一對珍珠,平時隨意。
翡翠手串:由十八顆翠珠,兩顆碧璽珠穿成,與碧璽佛頭相連,下穿鑽石,紅寶石,珍珠、結牌等裝飾物。手串可以戴在手腕上,也可掛在衣襟的紐扣上
翡翠手鐲
清宮後妃戴的扁方質地有金、銀、玉、翠、玳瑁、伽楠香、檀香木、珍珠、寶石等。其製做精細為天下罕見。如金縲絲加點翠、銀鑲嵌寶石、金鏨花、玉雕刻多種多樣。在扁方僅一寸寬的狹面上,能製做出花鳥魚蟲、亭台樓閣、瓜果文字等維妙維肖的精美圖案
點翠頭花
花上的藍色的底子的工藝叫「點翠」,就是將翠鳥的羽毛用特殊的膠粘劑貼在金屬上,製成的各種首飾器物,古代雲南等地每年都要向宮廷朝貢幾百對翠鳥皮,用此羽毛來製作各種頭飾、風景掛屏、盆景的花葉等點綴之物。翠羽根據部位和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鳥羽的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於變化,生動活潑的
清代滿族婦女的扁方與漢代長簪有類似作用,且尺寸相同。只是使用對象不同罷了。由此可推斷,扁方可能由長簪演變而來的。但是扁方也有尺寸小的,如遇到喪事,妻子為丈夫戴孝。放下「兩把頭」,頭上插一個3寸左右的骨小扁方。兒媳為公婆戴孝,則要插一白銀或白銅小扁方,以示區別。
清宮頭花,將寶石做成的花辨、花蕊的底部鑽上孔,穿細銅絲,繞成彈性很大的彈簧,輕輕一動,擅擺不停。使飛禽的眼睛、觸角,植物的須葉、枝杈形象逼真,維妙維肖。戴在女性頭上無疑增加了幾分嬌態美姿。
頭花是清宮後妃的主要首飾,多以珠寶鑲嵌而成。後妃喜戴頭花,因花朵大、覆蓋面大,戴在「兩把頭」正中,顯得富麗堂皇。頭花有美飾發髻的用意,亦有顯示身份、地位的意思。在慈禧的許多畫像、照片中,都能見到她發髻高聳,頭戴大朵頭花的形象。慈禧不但喜歡珠寶頭花,還喜戴大朵絨花。這是因為漢語中的「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近音,戴絨花即有榮華富貴的意思。清宮後妃一年四季都戴絨頭花,以求吉祥。
發簪,最精美的有翠嵌珠寶頭簪、銀嵌翠蝴、蝶簪、銀鍍金嵌珠寶點翠花簪、銅鍍金點翠珠寶簪等。發簪製作過程十分復雜:先用金銀製成特定形體的簪架,簪架周圍高出一圈,中間凹陷的部分粘貼羽毛,它是用翠烏藍,紫色羽毛絨古稱「點翠」,再配上一圈「金邊」,嵌翡翠、珍珠、碧璽、珊瑚、寶石等珍貴材料,再飾以美滿的吉祥圖案的
頭簪的原意是連綴,因戴冠於發要用工具,以後就把這種工具稱為簪了。簪後來又變為婦女頭上的裝飾品。貴族婦女「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驅,喜以滿頭珠翠為榮耀
晚清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余,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既能美飾頭發,又摘戴自如。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慈禧名為太後,實為女皇,她所處地位與清代的太後皇後都不同。加之她奢侈無度、生活靡費。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標准。
金鑲珠寶松鼠簪,簪金質,兩端各嵌飾紅寶石1粒,較粗的一端鏨雕出松鼠和樹枝的形狀,並嵌碧璽1粒、珍珠2粒.此金簪造型簡潔,構思巧妙,在清宮金鑲寶石簪中屬於較為簡潔的一種。
金鑲紅寶石耳環,金質耳環上鑲紅寶石,珍珠,翡翠,水鑽等,是清宮內務府從京城首飾店購入內廷的。
玉佩,《禮記》上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用玉比喻君子品德。玉佩是古代貴族男女人人都有的裝飾品。
累絲金鳳,鳳身以金絲製成,頭尾點翠並鑲紅寶石、貓眼和珍珠,鳳嘴銜珍珠,珊瑚流蘇和紅寶石墜角(點翠和流蘇等皆已脫落)。
金鑲東珠耳墜,一副6隻,戴時皇後左右各3隻,妃各2隻的
清朝:
清代後妃綢綉朝袍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穿朝袍時必須與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末宣統淑妃文秀大婚用金黃地綢綉朝袍。
清代後妃金龍朝袍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穿朝袍時必須與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代乾隆皇後所穿的明黃緞綉五彩雲金龍朝袍。
清代吉服褂
清代吉服褂樣式與龍褂相同,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口平直的長袍。根據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綉圖案不同。如鎮國公夫人、民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的吉服褂,均綉花卉八團,為石青色。本圖為清代孔子67代衍聖公夫人張氏畫像,穿八團花卉吉服褂
清乾隆皇後朝褂
清代後妃服飾 清代乾隆皇後朝褂,樣式為對襟、圓領、無袖、開氣,通身綉金立龍紋,但紋樣有幾種不同樣式,本圖朝褂紋樣為自上而下分四層以金錦沿邊分隔,上層兩肩前後各綉立龍一條,2層、3層、4層前後各綉立龍10條、12條、16條,總計78條,上層有珊瑚扣5粒。朝褂領後均垂有明黃色絛,絛上綴有珠寶。朝褂穿在朝袍外面。此圖為清乾隆皇後朝褂。
清代後妃龍褂
清代後妃服飾 清代龍褂,樣式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龍褂只能為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皇後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為石青色:第一種飾五爪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兩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第二種只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樣。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加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此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條,襟變四龍。此圖為清代光緒皇後石青緞地五彩綉緝米珠雲龍八團,有水龍褂,即為第一種。
【朝冠】
朝冠是皇後在朝祭時所戴之冠。
皇後所戴朝冠(包括太皇太後、皇太後)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之以金鳳,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朱緯上周綴金鳳七,飾東珠各九,貓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零二。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色絛二,末綴寶石,青緞帶。
皇貴妃、貴妃所戴朝冠,其質與皇後朝冠相同。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之。上綴朱帷。其冠頂、朱緯等之飾,亦與皇後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東珠、珍珠各四;末亦綴珊瑚。冠後護領與皇後朝冠相同。
貴妃之冠服袍及垂絛,皆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相同。
妃之朝冠,頂為二層,貫東珠各一,皆以金鳳,飾東珠九,珍珠十七,上銜貓睛石。朱緯上周綴金鳳五,飾東珠七,珍珠二十一;後金翟一,飾物與貴妃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為珍珠一百八十八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冠後護領亦與貴妃相同。
嬪之朝冠,頂為二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飾東珠九,珍珠十七,上銜砢子。朱緯上周綴金翟五,飾東珠五,珍珠十九。後金翟一,飾珍珠十六,翟尾垂珠,為珍珠一百七十二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與妃之朝冠制同。
【吉服冠】
皇後吉服冠,薰貂為之,上綴朱緯,不綴鳳翟,頂用東珠。
皇貴妃、貴妃吉服冠,均與皇後服制同。
妃之吉服冠,冠頂用碧琧弘(王旁),余制同貴妃吉冠。
嬪之吉服冠,與妃之冠制同。
【朝褂】朝褂、朝袍和朝裙為皇後朝祭時所穿禮服。皇後朝服有緞、紗、夾、單,俱依時令更替。
皇後朝褂是皇後在朝祭之時套在朝袍外的禮褂。朝褂制三,皆為石青色,片金緣。其一,綉文為前後立龍各二,下通襞積,四層相間,上為正龍各四,下為萬福、萬壽之文。其二,綉文為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其三,綉文前後為立龍各二,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領後皆垂明黃色絛,其飾之珠寶無定。
皇貴妃之朝褂均與皇後制同。
貴妃之朝褂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相同。
妃、嬪之制同貴妃。
【朝袍】
皇後朝袍是皇後在朝祭之時所穿禮袍。朝袍之制三,皆為明黃色。其一,披領及袖皆石青色,片金加貂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為金龍九,間以五色雲。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其二,披領及袖皆石青色,夏用片金緣,冬用片金加海龍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為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其三,領袖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中無襞積,後開裾。余俱如貂緣朝袍之制。領後垂明黃絛,飾珠寶。
皇貴妃之朝袍均與皇後制同。
貴妃之朝袍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同。
妃之朝袍制同貴妃。
嬪之朝袍用香色,其制亦與妃同。
【朝裙】朝裙是穿在朝袍裡面的禮裙。
皇後朝裙冬用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織金壽字緞,下用石青行龍妝緞,皆用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用片金緣。
皇貴妃之朝裙,均與皇後服制同。
妃之朝裙,均與貴妃服制同。
嬪之朝裙,皆同妃制。
【龍褂】皇後龍褂為皇後吉服褂。龍褂有綿、夾、紗、裘,均依時令更替。
皇後龍褂之制有二:皆為石青色。其一為綉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綉正龍各一團,襟綉行龍四團。下幅八寶立水。袖端行龍各二;其二為下幅及袖端無章采,余與其一制同。
皇貴妃龍褂與皇後服制同。
貴妃龍褂以金黃色,余制與皇貴妃相同。
妃之龍褂,與貴妃服制同。
嬪之龍褂,綉文兩肩前後為正龍各一,襟為夔龍四,余亦同妃制。
【龍袍】
清代皇後龍袍之制有三,皆為明黃色,領袖為石青色。其一為綉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福壽文彩惟宜;下幅八寶立水,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左右開裾。其二為綉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行龍四,下幅八寶立水。其三為下幅不施章采,余與第一種相同。
皇貴妃龍袍與皇後服制同。
貴妃龍袍亦與皇後服制同,惟用金黃色。
妃之龍袍與貴妃之制同。
嬪之龍袍用香色,余制亦與妃同。
【采帨】
皇後采帨為綠色,綉文為「五穀豐登」。佩箴管等,絛為明黃色。
皇貴妃之采帨與皇後制同。
貴妃采帨,絛為金黃色。余制與皇貴妃相同。
妃之采帨,綉文為「雲芝瑞草」,余亦同貴妃制。
嬪之采帨不綉花文,余同妃制。
【金約】
皇後佩金約:鏤金雲十三,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里。後系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八,末綴珊瑚。
皇貴妃金約,鏤金雲十二,飾東珠各一,間以珊瑚,紅片金里。後系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共珍珠二百零四顆,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
貴妃與皇貴妃制同。
妃之金約,鏤金雲十一,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里。後系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九十七顆,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
嬪之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里。後系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七十七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余與妃制相同。
【耳飾】
皇後耳飾為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一等珍珠各二。
皇貴妃耳飾用三等東珠,余同皇後。貴妃制同。
妃之耳飾用三等東珠,余皆同貴妃服制。
嬪之耳飾用四等東珠,余皆同妃服制。
【領約】
皇後領約,鏤金,飾東珠十一,間以珊瑚,兩端垂明黃絛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綠松石各二。
皇貴妃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明黃絛二,中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
貴妃之領約,垂絛為金黃色。余制與皇貴妃相同。
妃、嬪之領約,皆同貴妃制。
【朝珠】
皇後朝服所配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適宜。皇後吉服所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絛為明黃色。
皇貴妃朝服所配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絛明黃色。
貴妃朝服所配朝珠,絛為金黃色,余制與皇貴妃相同。
妃之朝珠,與貴妃服制同。
嬪之朝珠三盤,一盤為珊瑚,兩盤為蜜珀。吉服朝珠一盤。絛用金黃色。
大約就這些了!
Ⅶ 用花一種花來詮釋《甄嬛傳》各娘娘,眉庄如菊,皇後似牡丹,你認為呢
《甄嬛傳》是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於2011年出品的清裝宮斗劇,由鄭曉龍執導,流瀲紫、王小平編劇,孫儷、陳建斌、蔡少芬、劉雪華、李天柱、蔣欣、李東學、陶昕然等主演。
該劇改編自流瀲紫所著小說《後宮甄嬛傳》,講述女主角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女成長為一代善於謀權的太後的故事。
該劇於2011年11月17日起陸續在中國大陸各地方台播出,並於2012年3月26日在安徽衛視、東方衛視上星首播。之後,該劇先後在多個國家及地區播出。
《甄嬛傳》講述了甄嬛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善於謀權的深宮婦人的故事。通俗來講就是一個古代高富帥和一群女人的故事。
10、皇後——雍容華貴,如果用一種花來比喻話,非牡丹莫屬!
你覺得小編比喻恰當嗎?歡迎大家點評!
Ⅷ 論述中國古代宮廷藝術與民間藝術的區別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緻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春節習俗:舞獅子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裡,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麼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蔑紮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半,系於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山西晉城市的陽城縣,則是用中式大襠褲填滿於草,一頭作馬首,一頭作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外加馬頭,人稱之為「褲馬」。
跑竹馬,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於廣場或街頭巷尾。山西省各地參加跑竹馬表演的人數不等,活動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Ⅸ 紫禁城的一路走到頭都不見有樹木,為何只有御花園才有花草
現在的家庭中一定是都有一些花草的,因為人們都喜歡美麗的東西,那麼花在家裡一定是不少有的了,另外呢,現在為了我們的環境問題,我們的城市裡種了很多樹,為的是凈化空氣,我們的小區裡面也都是各種綠化和植物,那麼為什麼在古代的皇宮里路旁是沒有樹木花草的呢?為什麼要單獨設立御花園呢?
如果種了樹的話,樹上有可能會藏人,除了為了保護皇帝的安全,還是為了保護公里其他人的安全,比如後宮的各種妃子,他們除了安全還有自己的隱私需要保護,還有就是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故宮是經常發生火災。所以沒有樹木的原因也是為了預防火災的發生,因為如果有火情的話,碰到這種易燃的木料或者是草的話,可能會發生更大的火,所以說皇宮中很少會在皇帝辦公或者皇帝路過的地方種植一些樹。
Ⅹ 唐朝的「三宮六院」是怎樣分的
弄柳拈花:揭秘唐朝的「三宮六院」是怎樣分的
一.唐朝的「三宮六院」是怎樣分的
老百姓習慣稱皇帝的妻妾們為「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其實,在各朝各代,所謂「後宮三千佳麗」,是有嚴厲等第界限和尺度的。以我國歷史上最壯盛的大唐王朝為例,就頗具代表性。依照唐制,母儀全國的皇後,是皇帝的獨一合法正妻,亦是後宮佳麗的帶領。皇後以下,依照等第,依次是:貴妃一名,淑妃一名,德妃一名,賢妃一名,此檔歸為正一品,稱為「夫人」。夫人以下,依次為:昭儀、昭容、昭媛各一名;修儀、修容、修媛各一名;充儀、充容、充媛各一名;此檔歸為正二品,稱為「九嬪」。九嬪以下,才輪到婕妤九名-正三品;佳麗九名-正四品;秀士九名-正五品;這二十七位,統稱為「代世婦」。接下來還有:寶林二十七名-正六品;御女二十七名-正七品;彩女二十七名-正八品;以上這八十一位,統稱為「代御妻」。統而言之,收羅皇後在內的這一百二十二位,是後宮中有品有級的皇帝的正式妻妾。而其他的陪侍宮女,則談不上什麼名份,唯有走運懷上皇帝龍種的宮女,就另當別論了。
二.狀元、榜眼、探花的來歷
隋煬帝時,士子在應試前須投遞「投狀」,近似今天考試填寫的小我材料。考試竣過後,造就最好者放在全數投狀的最前面,稱為「狀元」。宋代發布進士榜時,狀元名字居榜的上劃定禮貌中,二、三名陳設狀元支配,如同人的眼睛,故稱為「榜眼」。直到南宋後期,榜眼才成為第二名的專名,第三名進士則改稱為「探花」。探花一詞始於唐代,唐朝的新科進士放榜後,朝廷結構慶祝宴會-「杏園宴」。宴會前在進士中選年少秀美者乘馬採花,稱為「探花郎」。
三.「弄柳拈花」、「弄柳拈花」考
「弄柳拈花」和「弄柳拈花」的意思都與男女關系有關。「弄柳拈花」借指狎妓,而「弄柳拈花」則指挑逗異性,特指玩弄女人。為什麼「花柳」、「花卉」皆例如女人呢?正本這與「花柳」、「花卉」的喻意有關。因為「花」在古代常常被人用來借指美男,如描述女子的美貌和斑駁,就用「沉魚落雁」、「花枝招展」、「如花似玉」等等。其實,「弄柳拈花」最早卻是只需字面意思,是指尋訪春天的風光。後來因為「花」「柳」皆有特指,才轉為它意。「花」在古代不僅是美男的代稱,還表明同妓女有關的事物,如稱妓女為「花娘」、「花旦」,倡寮聚積之地為「花街」、「焰火巷」等。而「柳」也有這種意思,「柳巷」就用來專指焰火場合。「花柳」在古代詩詞曲文中,常常用來借指焰火場合,在焰火之處沾染的疾病亦稱「花柳病」。是以,「弄柳拈花」便又有了新意:用以例如在焰火場合嫖宿妓女,就有了狎妓的意思,也可稱為「尋花覓柳」、「眠花宿柳」。
四.何謂「黃花閨女」
古時未婚女子在服裝服裝時,都愛好在臉上「貼花黃」。花黃就是用收羅的花粉,做成黃色的粉料,再用薄紙片剪成各類花、鳥、魚的外形後,沾滿黃粉,並將其張貼於腦門、酒窩、嘴角、鬢角等處。也有效黃色彩的飾粉直接在額上或臉頰兩邊畫上各類花飾的,稱之為「貼花黃」。「貼花黃」是少女特有的妝容,是以,也就成了少女的代名詞。依照古代習尚,少女出嫁後,就要另作一番服裝,故民間有俗諺:「今朝白面黃花姐,明日朱顏綠鬢妻」。時辰久了,「花黃」兩字倒置用在「閨女」一詞的前面,便構成了「黃花閨女」一詞,這一用法漸漸在民間傳布開來,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詞。一起,「黃花」通常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例如人有節操,所以,「黃花閨女」也喻指沒有過性行為的年青女人。
五.「相逢」一詞是鄭國人發明的
「相逢」一詞意指偶然地,不期而至地相遇。常被用於文學作品中,聽上去文縐縐的,布滿畫中有詩。其實,這個詞確實是從詩篇中來的,而且出自陳腐的鄭國(國都在今之新鄭市)。春秋時,鄭國地處風光旖旎的溱洧流域,交通便利,商業發財,文明旺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受優勝天然情形的滋補和傳統區域文明的熏陶,這兒的人民思惟生動,不雅觀不雅觀念敞開,不分老幼,大師都愛好歌唱。人們經由清算,把這些歌曲編入了我國最早的詩篇總集《詩經》,因為是典範的鄭國氣魄,故名《鄭風》。《鄭風》共搜集詩篇二十一首,其中有一首很是出名的情歌《野有蔓草》,歌曰:「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相逢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有美一人,婉如清揚。相逢相遇,與子偕臧。」這首情歌描繪了一幅溫馨純美,情景交融,田園村歌式的愛情畫面:城外蔓草青青,綴滿露珠晶亮。有位斑駁姑娘,端倪流盼傳情。有緣今天相遇,令我一見傾心。城外蔓草如茵,露珠顆顆晶亮。有位斑駁姑娘,端倪婉美多情。今天有緣相遇,與你聯袂同業。
「相逢」一詞便出自這首鄭國人創造的經典情歌中。因為它源於情歌,所往後人往往將其使用於異性之間的偶遇。其實,這個詞並沒有固定的專屬,同性之間同樣是能夠「相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