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靜篤花卉

靜篤花卉

發布時間: 2021-11-23 14:10:23

『壹』 中國園林之我見

園林的觀賞與意象
園林的觀賞性是園林美的最表層的語義。中國傳統園林的直接目的就是觀賞、遊憩,而園林中的自然景物,則是最理想的觀賞和遊憩的對象了。真山真水固然可愛,然而也有諸多的不便,如路途遙遠,其他物質條件也得不到滿足,不能久留;造園則可以彌補這些不足。以構國者理想的景來構園,則更能高出一層。園林是自然山水林木的再現,或藝術化。賞園賞什麼?幾乎每個賞國者都會產生這種審美。心態。由國中山水引出對自然美景的聯想,這是賞國的一個主要的主題。上海豫園中有座黃石大假山,這也許能令人聯想到黃山、泰山、華山等名山奇峰:蘇州拙政園中的池水,又令人聯想到那些江河湖沼。人們嚮往的是自然美景,而園中之景藝術地再現了這種景,並且可游可居,則更令人歆羨。
園林中之山水是自然山水的「再現」;園林中之建築又須如何欣賞和聯想呢?其實,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建築也是實際的建築的「再現」。蘇州拙政園中的荷風四面亭,貼水而築,使人聯想到江水亭;小山上的雪香雲蔚亭,又能使人聯想到半山亭。這里亭幾乎都是現實中的亭的「再現」。何謂亭?《園冶》中說:「亭者,停也、所以停憩遊行也。」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的亭是供行人休息的。當然園中之亭也有此功能,而且與現實亭形象無甚差別,但它於國中,則無疑是仿現實的。拙政園西部有一條著名的長廊,這條廊臨水而建,也許亦能令人聯想起江南水鄉小鎮的臨水民居和鎮集形態,或曰是其「藝術再現」。蘇州網師團中有一濯纓水問,臨水而建,這種建築形式曰「榭」,也能令人聯想起江南水鄉的市肆茶館。若用白清風之夜,臨河品茗,又有彈唱,這種情趣也能在園林水榭形象中得到聯想或審美。最有代表性的也許是旱船(建築)了。凡有池水之園多設旱船,上海豫園中有「亦肪」,蘇州治園中有「畫肪齋」,拙政園中有「香洲」,廣東順德清暉園中有「船亭」,南京煦園中有「不系舟」,北京頤和園中有「石般」,常州近園中有「虛舟」 等等,不勝枚舉,這就是船的再現。
園中之林木.同樣也令人聯想起山野間的叢林,宅邊之喬樟,水邊之垂柳,山崖之虯松。園林中之樹木花草當然都是真的,可是這些形態是經過造園者的藝術提煉的,從美學上說,應當是藝術對象了,有人的意志和情態在其中了。

總之,無論是假山池水、林木花草、房舍亭榭,人們對這些對象(包括總體的園景)的欣賞,可以說是園林的「能」和「妙」 的語言層次,在園林形象中,比此更深一層的語言層次是園林意象。

園林意象,在「隱、秀」之間;但其語義是有深度的,或者說是園林中的「潛台詞」。這里所說的園林語義,多指園林形象所表述的詩情畫意,這就更走向藝術情態了。

蘇州恰園,規模不大,但它所追求的是精緻之美,小巧玲瓏,珠玉珍貝。這種園趣,多在「畫意」。若從全園而說,也許可以比作一部「花卉畫譜」。一入怡國,便是一景,在粉牆襯托之下,有花卉、單石之屬,這真像一幅繪於白色宣紙上的寫意花卉。這是整個園之「序」,可謂引人人勝。園中之景觀,亦處處可領略花鳥小冊頁之意趣。治園之景多為短景、特寫,花草湖石,玲挑剔透,妙趣橫生。其中建築亦不大,石聽琴室、拜石軒、王延亭、鎖綠軒、小滄浪,面壁亭等等,亦如一幅幅小冊頁。
然而,園林畢竟是園林,因此「入畫」是意象的,須品味者以繪畫之意境去感受才能真正領悟其中之妙。這種「意境」,首先應當須在構園中注入,方能在游賞中有所感受。蘇州有許多園,出自畫家之手。如拙政園,經王心一、文徵明點撥,才能有許多畫意;獅子林,有倪雲林的許多匠心,故亦具畫意、但這種畫是意象中的,從園林形象中表現出來的。「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劉勰《文心雕龍•隱秀》)藝術語言之深意,也許都是如此。
詩的意境,在中國傳統園林中更是其藝術之菁華了。蘇州拙政園中有個留聽閣,閣前荷地,一到秋來,花殘葉枯,此為構國者寄意於李義山的《宿駱氏亭寄嚇崔雍崔袞》詩,「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有人特意擇秋雨蕭瑟之時,到那裡去觀賞詩意之景,真謂意境深邃。拙政園中還有一處小庭院,「海棠春塢」,一個院子,三面圍廊,廊內書齋小室,院中花壇上植海棠數株。此亦是構園者之匠心,蘇東坡有《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個小院,稱得上是蘇東坡《海棠》詩這「註疏」了。園中植梅,每至冬日,梅花盛開,亦能使人聯想起陸游的《卜運算元》詞和林逋的《梅花》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同時又會聯想起梅的精神,以及林逋的「梅妻鶴子」 的品操。文人墨客,詩情畫意,都能在園林形象上得到觀照。廣東佛山樑園中有個寒香館(今己圮),也崇尚梅花,今有盆栽梅花子庭中,每當冬日花開,紅梢中亦能重溫昔己情懷。
蘇州網師園中有個「月到風來亭」,亭下設美人靠坐凳欄桿,人在亭中倚欄就坐,亦能引出詩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李白《清平調》)真謂詩情無限。這種欄桿形象,由於詩的渲染而更走向藝術文化。
上海豫園中有座建築,樓下叫「仰山堂」,因在堂北隔池有大假山,故名之;而在它的樓上,另取名曰「卷雨樓」。此名之意出自唐代王勃的《膝王閣序》中句:「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當我們登斯樓,面對大假山,則因樓名而意象地聯想到這篇佳作《滕王閣序》。這種審美心理,由景而生,亦由樓名而感,可謂意味雋永。

無論是詩情還是畫意,總起來說則都屬中國傳統之藝術文化。園林,以自己的語言形式表述著這種藝術文化,這也許就是中國園林的神品之所在了。
園林的哲理
中國園林之美,自有許多特徵,如虛實相生,分景借景等等,清代的沈復,著有《浮生六記》,其中說到「若夫國亭樓閣,套室迴廊,疊石成山,栽花取勢,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回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廣石多徒煩工費。」景由人來組織,如分景、隔景、對景、借景、框景、障景、引景、漏景等等,據說組景手法有18種之多。如其中的借景,甚有情趣:無錫寄暢園,在環綵樓可以望見錫山和山上的龍光塔;蘇州拙政園,在梧竹幽居處可以望見北寺塔。這些雖不屬國中之物,但卻屬園中之景,可謂神品。

然而,這些是園中之情態,或藝術手法了。其實,在中國園林的深層語義中,還有更深刻的涵義。那就是皙理的,種種觀念形態的語義。
中國傳統園林之最深層,也最精闢的意義,是對中國社會文化和哲學的表述,當然也是中國美學思想的表述。

園林,「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計成《國冶》)園林表述是自然,但這不是純自然,而是人心目中的自然,是人與自然的最理想的關系。這也是中國的人本主義,它與西方人本主義很不相同。園林中的樹, 中國園林主張「取其自然,順其自然」,因此園中林木之形態,都保持著它們的本來姿態,松有松樣,柳有柳姿。西方園林中的樹,多剪成幾何形體,圓的、方的、長的,這是出於它們的人本思想,「征服自然,為人而用」。其實,中國的「自然」,互相存在,互利互助。又如中國園林中的水池,多為自然的形態(特別是諸江南園林中的水池),自由的曲線,岸邊駁石,高低錯落,虛虛實實。表層之意是藝術手法,但深層之意卻是哲理的,也為「順其自然」。西方園林中的水池,亦多為幾何形,其道理一樣。

園林,是一種空間的藝術,在空間的處理上則更隱含著許多哲學思想。中國傳統園林,多以水池為中心來構園。如蘇州的網師園、留國、獅子林、怡園,無錫的寄暢園,揚州的寄嘯山莊,吳江同里的退思園等等,都是以一個水地為中心,旁置山石、林木、建築等等。這種構園方式,其深層意義出自中國的基本的哲理思想。中國哲學觀認為,「虛」乃是哲學的最高境界,《老子》中說,「至虛極,守靜篤。」(第十六章)《莊子》中也說,「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庚桑楚篇)虛是最高境界、最高追求。水是「無」,是虛;建築。山石、林木是「有」,是實,故它什J都是置於周圍。不但如此,而且中國園林之水,主張靜水,越靜止越美、水靜,靜則明,可見到水下之物,水中之魚,水面上還有物之倒影,而水則消失了,見不到了。但「無」也便是偉大的,所以《老子》中又說「上喜若水」。(第八章)西方園林之水就不同了,用噴泉、水造型等,水的形態是顯露的。而且他們所做的水池,也往往要在池的中央造一個雕像。這樣,仍然是以「有」(實的)為中心。而中國園林的水池當中,絕對不放什麼東西的。要置橋、置島等,也須靠池之邊。如網師團池邊設兩座小橋:拙政園中,池上兩個島嶼偏於東,曲橋偏於西,中間是空闊的水面。同里退思園中也將曲橋和旱船等置於水池之邊。

這些形式手法也就是中國園林之美學觀,而它的哲理性,則隱含在深層,甚至造園者也不是從哲理出發,而只作為園林的藝術,作為手法來處理。因此它更是潛在的、非意識的,或者說是超意識的(今之人亦說為「集體無意識」)。
宅邊造園,為私家園林。這在中國古代是很多的,凡造得起國的,都要這樣做。為什麼?這也是具深層哲理的。其實這就是中國人的「自然•人•社會」的觀念所在。社會的人與自然的人,統一起來構成理想的「人的存在狀態」。這種境界就在居住空間形態中表述出來。蘇州有許多園,都靠在住宅的西側或東側,或宅的後面,這叫東宅西園,西宅東園,或前宅後國。如同師園就是很典型的東宅西園的結構。而住宅部分重社會倫理性,中軸線對稱多進式布局;園林部分重自然人情,自由布局,其哲理性非常明確。帝王的宮廷也如此布局,如北京故宮在東,其西為苑囿,即北海和中南海。

這種園林的哲理性是中國傳統園林的最有價值的一個方面。我們要研究東方文化、東方哲學,其實中國園林的園林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值得注意。

『貳』 書房掛什麼字好

可以掛「天道酬勤」「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寧靜致遠,淡泊明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字

書房是讀書學習的地方,掛一些字可以增強文化氣息,同時激勵或者警示自己。

書房掛的字主要依據個人的情感,理想,性格選擇不同風格的題字,以勵志類為主。這些字大多來自古代經典名句,既是對文化的傳承,也是提高自身的修養。

『叄』 玉器百花獎的發掘人才

出作品,出人才,是舉辦評獎活動的重要目的之一。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發展,國富民安,為中國玉器的發展和繁榮搭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性平台。輝煌盛世,是一個造就經典和精品的時代。本屆百花獎最為耀眼醒目的,便是一批代表當今中國最高水平的玉器作品閃耀登場。
這些作品,一個共同突出的特點,便是對完美的追求。
玉器的完美性,源自一種久遠的傳統。數千年來,我們勤勞智慧的先民,在生產力水平非常有限的條件下,以不可思議的創造力,為世人留存下無數堪稱經典或者精品的玉器。前人樹立的標桿,在當代玉雕藝術家面前,已經達到一個令人景仰的高度,續寫中國玉器的輝煌篇章,彰顯在新時代、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玉器的新風貌,是每一個真正的玉雕藝術家都要面對的問題,也是必須承擔起的使命。
玉器藝術水平的高低,是玉雕藝術家綜合素質的表現,也是綜合能力的一種較量。我認為,這種表現和較量,在三個層面上進行。
第一層面,基本功的較量。刻景琢物,雕形寫意,能否意使刀至,得心應手,雕鳥蟲花木琢人物走獸而不為力拙所困擾,念山得山,想水水來,達此境者,方入玉雕藝術家之列。但這僅是最初始的層面,是作為玉雕藝術家的一種基本技能。在這個層面上,比試的是技藝的虛實高低。第二層面,不僅能夠隨心所欲地表現自己想表現的東西,而且有靈性,有顯而易見的風格特點,有清醒的藝術主張,縱情恣意,領異標新,我即我,我非人,這里較量的是才情。第三層面,在技藝和才情夯就的高台之上,玉雕藝術家全方位的綜合素質得以突出表現,包括個性修養、文化趣味、價值觀念、審美理想、藝術主張、胸懷境界、從藝態度、敬業精神等。這一切都是人格所涵概的因素。在玉雕的最高層面上,比拼的實際上是玉雕藝術家的人格力量,有什麼樣的人格,便有什麼樣的作品。
即以本屆獲得特等獎的白玉《簋》而論,毫無疑問,創作者的技藝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其絕妙精良令人無不嘆為觀止。但僅僅從工藝層面對其進行解讀進而作出價值考量,那就顯得很不夠了。這件薄胎番作作品,脫胎於青銅器簋,簋本是象徵王公貴族身階地位的一種禮器,借青銅器造型製作為玉器,在古時歷來為皇家專屬,民間用玉是不能插足的。皇家自有皇家風范,朝廷玉作,為出精品可以不惜工時、不計成本,今天的玉雕藝術家,能否向宮廷玉器發起挑戰而一展當代玉雕藝術家的創造才華?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傳統技藝中融入新的審美理念而創造時代經典?我們看到,白玉《簋》的創作者柳朝國大師偕其弟子,不光承繼了傳統玉雕技藝的精髓,而且貫通了民族精神的神魄,一改「番作」習見的痕都斯坦造型風格、圖案紋飾,以與中華民族審美心理相契合的雍容造型、吉祥紋飾,集透雕、鏤雕、浮雕等各種技藝之精妙,為作品注入了一種飽滿宏闊的精神氣韻,同時消弭了原青銅器所給人的傲岸孤冷的感覺,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件頗具富貴態相、親和感覺的人間瑞物。但這還不構成其魅力的全部,敢於向極限挑戰——技藝的極限、材質使用中承刀的極限、創作者心理的極限,這些極限,都是指向創作者人格的挑戰和考驗。薄胎白玉《簋》壁薄僅1毫米,在如此薄如蟬翼的胎壁上,要完美地施展各種技藝,雕琢各種紋飾,試想,在一個浮躁心態和商業風習鋪張彌漫的社會背景下,沒有一種「致虛極、守靜篤」的把持力,抵制不住急功近利的誘惑,缺乏理想,缺乏自信,要完成這樣的作品,是不可想像的。我們說玉器最高層面的較量,是玉雕藝術家人格的較量,原因正在於此。經典達到的高度,實際上是玉雕藝術家人格升華所能達到的高度。
玉器的魅力,來自工藝和材質的綜合表現。今天的玉料來源,較之古人容易了很多,這為實現玉器工和料的完美統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不同的時代,對玉料的審度標准有所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天性特質,將玉料的先天之美與琢工的後天之美融為一體。這次很多獲獎作品,在這一方面分外奪人眼目。如張鵬的獨山玉《江山如畫》、徐明的獨山玉《錦綉前程》、許軍的白玉牌《四大名樓》、高祥的綠松石《花卉瓶》、宋建國的青花玉《夜遊赤壁》、李東的墨玉《獸頭雙耳活環瓶》、常萬亭翡翠《生命》、仵先春的翡翠《生生不息》等。獲得「最具文化創意獎」的姜文斌的青花玉《英雄》,利用原料黑白部分的自然分野,琢出鷹和熊的形象。其實這樣的創意並不鮮見,但貴在作者在精良的材質上巧妙施藝又不著痕跡,給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覺。這件作品作者沒有介紹文字,我在鑒評詞中也沒有對構圖和工藝進行介紹,因為這一切觀者一眼就能看明白,我只用一首小詩概括了自己的感覺:「高志越藍天,雄魂撼大地。乾坤寄形跡,陰陽兩相宜」。
現在有一種傾向,玉器愈來愈倚重於玉料,似乎玉器的價值主要依憑玉料的價值來體現,這種傾向突出表現在玉器的商業市場上,而有作為的玉雕藝術家,講究的還是工和料兩者的完美統一。另外一種傾向,卻是玉雕界自己要解決的問題了,因為對玉料天然美質的珍愛,如今大量和田仔玉在雕琢時興留皮之風。玉石留皮,始於宋代,是當時尚古摹古之風盛行而衍生的一種工藝特徵,宋人留皮只想借色仿製古玉的沁色,今人留皮,俏色巧雕是一個目的,這樣既可以發揮玉雕藝術家的創作才能,豐富和擴張作品的表現力,又使玉石的天然之美得以充分體現。另一方面,精美的玉皮,和精美的雕工一樣,也可以賞心悅目。從這次獲獎作品中,可以看到大多留皮作品,是出於這樣一種藝術動機,恰到好處的皮色借用,往往發揮出畫龍點睛或者無工勝有工的奇效。但也有人僅僅是為留皮而留皮,他們的出發點是,皮色是仔玉的「身份證」,是一種商業價值的體現,他們想的是市場,是那種跟風消費者營造的市場,其實在高端消費者和行家眼裡,仔玉即使不帶一星皮色,與山料等其它玉料也是有著很大區別的。盲目留皮,甚至把臟皮、糙皮、糟皮,把缺失誠信的玉料商人工染色的皮子也保留在玉器上,有時為留皮而不惜破壞器形,露出破綻和瑕疵,那就陷入到一個認識和審美的誤區中了。
當代玉雕人才隊伍,在這次評獎中也得到了檢閱。我們看到,參評的玉雕藝術家,匯聚了東西南北老中青各路人才,既有九十多歲高齡大師的作品參評,也有年輕新秀的作品登場。說中國玉器大發展、大繁榮,標志之一就是在當前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而且效益顯著的玉器產業鏈,連接這個產業鏈上游原料產品和下游銷售渠道的中心環節,便是玉雕人才隊伍。出優秀作品,說到底是要出優秀人才,這次評獎為玉雕藝術家展示自己的才華,為玉雕人才的成長,特別是青年優秀人才的成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風格流派 嬗變出
新玉器的風格流派,是一個大話題,也是一個老話題。在中國玉界,素有南派北派之說,這種劃分,如果說可以幫助人們從審美認識上鑒賞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玉器的不同特點,那是有一定意義的,但是如果彼此抑揚,非要爭究出個上下高低,那意義就不是很大了。
百花獎名為「百花」,就要兼容並蓄,廣納眾家。百花競放,爭奇斗妍,奼紫嫣紅才是春。我們高興的看到,本屆百花獎無論在地域分布、風格流派、品種樣色、材質種類等方面,都朝著豐富性、多樣化的方向努力,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代表性。
風格和流派,是藝術家在創作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群體性美學觀念的展現,與地域文化、藝術家的個性氣質、特定的習俗傳統有關,也與時代風尚、信息傳播、經驗交流、人際溝通有關。古時的人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玉器主要在王公望族、達官貴人中流傳,范圍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便容易形成地域色彩較強的群體性趨同或者近似的風格,久而久之,便演化為某種傳統。風格之間的差異,不同傳統的沿習,造就了中國玉器的多姿多彩。
歷史發展到今天,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有兩個事實我們不得不承認:第一,風格流派是種帶有基因性的東西,這種基因性特徵不會在短時消失,換句話說,當今中國玉器依然有著風格流派的區別;第二,這種區別正在縮小,差異性正在減弱,而相互借鑒、相互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卻漸漸顯示出來。何以出現這種趨勢?根本原因,在於產生風格流派的基礎正在改變。首先是信息。在一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資訊通道異常發達的時代,人們的眼界和思維空間被極大擴展,固守一隅的狹隘心理定勢被突破;其次,改革開放帶來了的人才管理體制的巨大變化,現在的玉雕人才,再也不像計劃經濟時代如同鑼絲釘一樣被死擰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而表現出大流動、大交融的特點,北京有河南安徽的師傅,河南有上海蘇州的師傅,廣東有福建揚州的師傅,人才的流通極大地促進了玉雕美學觀念和技藝的傳播交流。再其次,活躍的玉器市場以其高效能加速了這種傳播和交流。古時的玉器,傳播范圍主要在生產地,即使異地傳播,也需要一定時日,而現在一天之內,上海的玉器可以傳到北京,北京的玉器可以傳到香港,河南的玉器可以傳到廣州,而且推動這種傳播的是一支規模龐大的市場從業隊伍。另外還有一點,那就是新的文化風尚的介入,這在社會文化消費中已經表現出清晰可見的顯性特徵,在玉器上的表現雖然不像其它文化消費品那樣明顯,但也具有一種隱性的、漸進的導向性展露。 以上四點因素,正在悄悄改變著我們的往昔經驗,改變著我們對玉雕傳統的認識。
作出這樣的判斷,不是說玉器創作風格不重要,而是想說明風格這種東西,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生嬗變。多樣性總比單一性好,有風格總比沒有風格好。時至今日,如果還僅僅以地域概念劃分風格流派,既不科學,也不可靠。以這次獲獎的年輕大師的作品而論,北京蘇然的白玉《圭形佛道儒牌子》,誰能說清是南工還是北工?聯繫到作者平日的創作,在傳統京作慣有的大氣、神韻飽滿的基礎上,顯然也融匯了海派、蘇派的靈動、細膩與婉約。上海於涇的白玉《舉案齊眉》,既有南派的蘊藉含蓄、柔婉流暢,於細節處一絲不苟,又在大的人物造型上貼近北派審美觀念,寫實風格更是汲取了美術中的寫生特點。另一位上海年輕大師吳德升的白玉《春韻》,更是大膽汲取西方人體雕塑美學營養,將現代主義藝術元素融注中華傳統玉雕技藝之中,在誇張變形中捕捉流動的韻律和飛揚的詩意,這樣的作品,已經很難再用慣常的南派北派風格來定義了。
新的時代,必然會創造出新的風格,各種優長兼收並蓄,各種手法嘗試實踐,各種派別交流溝通,各種特點融匯借鑒,是發展當代玉器藝術的一條廣闊道路。僵化的思維模式必須改變,固步自封、唯我為是的心態更要拋棄。不同的藝術追求,不同的美學思想,只有在相互參照和相互砥礪中,產生新的發展動力,萌發新的藝術生機。這樣,在中國玉器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中,也許我們還可以驕傲地再加上大團結、大促進的定語。

『肆』 書房適合掛什麼字,書房掛什麼字好

從古至今,書房一直是文人雅士的最愛,而說到書房,人們也總能想到那些古色古香,墨香十足的書房環境,即使在當代,人們對書房最起碼的要求也是要雅緻。作為工作或學習或思考的一方空間,如何營造一個文雅別致的氛圍,這一點非常重要。眾所周知,中國書法向來是書房的標配,在書房掛上一幅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書法作品,無疑是主人品位、修養與內涵的展現。
如:

「寧靜致遠」是在書房出現頻率相當高的經典內容,簡單的四個字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社會紛繁,人們往往會被慾望遮住雙眼,而寧靜致遠正是告誡我們唯有守住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的更遠。一幅寧靜書法,不僅讓書房更顯清雅別致,更能讓主人在這樣的空間中享受生活的安寧與自在。
清雅,即清新典雅,兩個字足以將一方空間的環境襯托的高雅別致,似有一種幽深清靜。史詩先生的這幅作品尺寸為六尺對開,是書房中較為常見的內容之一。在當代,凡事都講究一個品位,而書房有沒有品位並不是靠自己去說,而是靠環境來彰顯,一幅清雅書法掛在書房,無疑是最好的說明。

『伍』 莊子思想和禪宗思想有相同之處,哪個對繪畫影響更大

中國畫受中國古典哲學影響,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中國畫與西方造型藝術不盡相同,它重視修心明志,中國古典哲學深深影響中國畫。

中國繪畫源頭在老莊思想。老子認為,大千世界的核心是「靜」字,他認為「靜勝躁,寒勝熱,清靜以為天下正」。莊子把這個思想具體化,乾脆稱自己的書房叫「心齋」,虛靈靜心,想求得一個虛靈的環境。所以老莊的核心思想叫清凈無為,對中國山水畫思想有重要影響。

宋代山水畫總是離不開「靜」字,靜背後是渺遠,是無限想像,是安祥、恬淡、空無,沒有競爭,沒有煙火氣,就是大自然本身。

董邦達(清)《 西湖景》

他的畫永遠是遠遠的一抹湖水,一抹遠山,幾棵靜樹,就是要表達空寂,正如唐代柳宗元的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滅、絕、孤、獨是柳宗元追求的意境,倪雲林追求的意境也是如此。倪雲林是虔誠的佛教徒,禪學修得很好。佛教觀點認為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因果輪回,滅後是生,繁華後是衰落,衰落後是繁華,寂靜後是喧囂,喧囂後是寂靜。倪雲林畫寂靜,更預示著以後生命的燦爛,所以世人稱之為倪高士,這就是禪的力量。

『陸』 中國園林之美體現在哪裡

2、園林的觀賞與意象nbsp;nbsp;nbsp;園林的觀賞性是園林美的最表層的語義。中國傳統園林的直接目的就是觀賞、遊憩,而園林中的自然景物,則是最理想的觀賞和遊憩的對象了。真山真水固然可愛,然而也有諸多的不便,如路途遙遠,其他物質條件也得不到滿足,不能久留;造園則可以彌補這些不足。以構國者理想的景來構園,則更能高出一層。園林是自然山水林木的再現,或藝術化。賞園賞什麼?幾乎每個賞國者都會產生這種審美。心態。由國中山水引出對自然美景的聯想,這是賞國的一個主要的主題。上海豫園中有座黃石大假山,這也許能令人聯想到黃山、泰山、華山等名山奇峰:蘇州拙政園中的池水,又令人聯想到那些江河湖沼。人們嚮往的是自然美景,而園中之景藝術地再現了這種景,並且可游可居,則更令人歆羨。nbsp;nbsp;園林中之山水是自然山水的「再現」;園林中之建築又須如何欣賞和聯想呢?其實,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建築也是實際的建築的「再現」。蘇州拙政園中的荷風四面亭,貼水而築,使人聯想到江水亭;小山上的雪香雲蔚亭,又能使人聯想到半山亭。這里亭幾乎都是現實中的亭的「再現」。何謂亭?《園冶》中說:「亭者,停也、所以停憩遊行也。」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的亭是供行人休息的。當然園中之亭也有此功能,而且與現實亭形象無甚差別,但它於國中,則無疑是仿現實的。拙政園西部有一條著名的長廊,這條廊臨水而建,也許亦能令人聯想起江南水鄉小鎮的臨水民居和鎮集形態,或曰是其「藝術再現」。蘇州網師團中有一濯纓水問,臨水而建,這種建築形式曰「榭」,也能令人聯想起江南水鄉的市肆茶館。若用白清風之夜,臨河品茗,又有彈唱,這種情趣也能在園林水榭形象中得到聯想或審美。最有代表性的也許是旱船(建築)了。凡有池水之園多設旱船,上海豫園中有「亦肪」,蘇州治園中有「畫肪齋」,拙政園中有「香洲」,廣東順德清暉園中有「船亭」,南京煦園中有「不系舟」,北京頤和園中有「石般」,常州近園中有「虛舟」nbsp;等等,不勝枚舉,這就是船的再現。nbsp;nbsp;園中之林木.同樣也令人聯想起山野間的叢林,宅邊之喬樟,水邊之垂柳,山崖之虯松。園林中之樹木花草當然都是真的,可是這些形態是經過造園者的藝術提煉的,從美學上說,應當是藝術對象了,有人的意志和情態在其中了。nbsp;nbsp;總之,無論是假山池水、林木花草、房舍亭榭,人們對這些對象(包括總體的園景)的欣賞,可以說是園林的「能」和「妙」nbsp;的語言層次,在園林形象中,比此更深一層的語言層次是園林意象。nbsp;nbsp;nbsp;nbsp;園林意象,在「隱、秀」之間;但其語義是有深度的,或者說是園林中的「潛台詞」。這里所說的園林語義,多指園林形象所表述的詩情畫意,這就更走向藝術情態了。nbsp;nbsp;nbsp;蘇州恰園,規模不大,但它所追求的是精緻之美,小巧玲瓏,珠玉珍貝。這種園趣,多在「畫意」。若從全園而說,也許可以比作一部「花卉畫譜」。一入怡國,便是一景,在粉牆襯托之下,有花卉、單石之屬,這真像一幅繪於白色宣紙上的寫意花卉。這是整個園之「序」,可謂引人人勝。園中之景觀,亦處處可領略花鳥小冊頁之意趣。治園之景多為短景、特寫,花草湖石,玲挑剔透,妙趣橫生。其中建築亦不大,石聽琴室、拜石軒、王延亭、鎖綠軒、小滄浪,面壁亭等等,亦如一幅幅小冊頁。nbsp;nbsp;nbsp;然而,園林畢竟是園林,因此「入畫」是意象的,須品味者以繪畫之意境去感受才能真正領悟其中之妙。這種「意境」,首先應當須在構園中注入,方能在游賞中有所感受。蘇州有許多園,出自畫家之手。如拙政園,經王心一、文徵明點撥,才能有許多畫意;獅子林,有倪雲林的許多匠心,故亦具畫意、但這種畫是意象中的,從園林形象中表現出來的。「義生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劉勰《文心雕龍amp;#8226;隱秀》)藝術語言之深意,也許都是如此。nbsp;nbsp;nbsp;詩的意境,在中國傳統園林中更是其藝術之菁華了。蘇州拙政園中有個留聽閣,閣前荷地,一到秋來,花殘葉枯,此為構國者寄意於李義山的《宿駱氏亭寄嚇崔雍崔袞》詩,「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有人特意擇秋雨蕭瑟之時,到那裡去觀賞詩意之景,真謂意境深邃。拙政園中還有一處小庭院,「海棠春塢」,一個院子,三面圍廊,廊內書齋小室,院中花壇上植海棠數株。此亦是構園者之匠心,蘇東坡有《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個小院,稱得上是蘇東坡《海棠》詩這「註疏」了。園中植梅,每至冬

熱點內容
芙蕖的花語 發布:2025-07-19 05:17:06 瀏覽:489
海棠木原木色 發布:2025-07-19 04:49:06 瀏覽:338
馬蘭花國畫 發布:2025-07-19 04:15:58 瀏覽:691
病嬌百合漫 發布:2025-07-19 03:58:46 瀏覽:856
佛山市百合網 發布:2025-07-19 03:47:57 瀏覽:142
七夕svg 發布:2025-07-19 03:17:24 瀏覽:697
惜顏花語 發布:2025-07-19 03:06:05 瀏覽:819
花卉和人畫 發布:2025-07-19 02:53:18 瀏覽:884
百合漫畫交 發布:2025-07-19 02:53:07 瀏覽:666
茶花女字數 發布:2025-07-19 02:52:56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