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語月
Ⅰ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代
作者:張若虛
體裁:樂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讀作xian.第四聲)。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一作「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一作「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紋。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古音xiá,今讀xié)。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一作「花」)搖情滿江樹。
Ⅱ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唐 ·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Ⅲ 《春江花月夜》的意思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3)春江花語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
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
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Ⅳ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全詩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釋義: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成就:《春江花月夜》一詩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前人的經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後人傳誦不已,千百年來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它是由齊梁綺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的內容和形式多為後世詩人所借用。
Ⅳ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Ⅵ 《春江花月夜》全詩及評析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1、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2、注釋
灧(yàn)灧:波光盪漾的樣子。
芳甸(diàn):芳草豐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
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在這里比喻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盪,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
汀(tīng):沙灘。
纖塵:微細的灰塵。
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
窮已:窮盡。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種版本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見:只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上:青楓浦 地名 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遊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邊。
扁舟子:飄盪江湖的遊子。扁舟,小舟。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閨樓,徘徊不去,令人不勝其相思之苦。
離人:此處指思婦。
妝鏡台:梳妝台。
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追隨。
月華:月光。
文:同「紋」。
閑潭:幽靜的水潭。
復西斜:此中「斜」應為押韻讀作「xiá」(洛陽方言是當時的標准國語,斜在洛陽方言中就讀作xiá)。
瀟湘:湘江與瀟水。
碣(jié)石、瀟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
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
乘月:趁著月光。
搖情:激盪情思,猶言牽情。
3、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了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盪漾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變成了一種顏色沒有一點微小的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懸掛。江邊上是什麼人最初看見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們?
人生一代一代地無窮無盡,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總是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誰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舟在漂盪?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在離人的梳妝台。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已過了一半自己卻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不知道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3、賞析
這首詩以寫月作起,以寫月落結,把從天上到地下這樣寥廓的空間,從明月、江流、青楓、白雲到水紋、落花、海霧等等眾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婦種種細膩的感情,通過環環緊扣、連綿不斷的結構方式組織起來。
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轉情換意,前後呼應,若斷若續,使詩歌既完美嚴密,又有反復詠嘆的藝術效果。前半部重在寫景,是寫實,但如「何處春江無月明」、「空里流霜不覺飛」等句子,同時也體現了人物的想像和感覺。
後半部重在抒情,這情是在景的基礎上產生的,如長江流水、青楓白雲、簾卷不去、拂砧還來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結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織成有機整體。
詩歌寫了許多色彩鮮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雲、青楓等等,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靜謐的詩境,這種意境與所抒發的綿邈深摯的情感,十分和諧統一。
詩歌每四句一換韻,平仄相間,韻律婉轉悠揚。為了與纏綿的感情相適應,語言採用了一些頂針連環句式,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
一唱三嘆,情味無窮。對偶句的使用如「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講求如「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婉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變換與律詩相同,使詩歌語言既抑揚頓挫,又清新流暢。「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楊廣此首借題生義,一掃艷媚。
黃昏遠眺長江岸,暮靄沉沉,江水浩淼。「平不動」是水波不興。江面平坦寧靜,江邊春花如火,開得滿滿當當。他寫春夜潮生,江水滔滔。「將月去」,「帶星來」將水波激盪,月星交輝的情景寫得極宏大,於寫景的壯闊中寫出了時間的流逝。
寥寥四句詩,將春江花月夜收納其間,繪出一幅江月勝景圖。「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緩緩讀來,如欣賞清秋月夜之畫,風致婉然。此句好在平實,一個「將」字,一個「帶」字,都是比較虛的動詞,不會破了月明星稀的安穩美感。
總而言之,詩人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綺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愛情把遊子對思婦的同情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而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優美而邈遠的意境。
(6)春江花語月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創作背景已不可考。
2、後世影響
《春江花月夜》一詩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前人的經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後人傳誦不已,千百年來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
它是由齊梁綺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的內容和形式多為後世詩人所借用。
此詩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著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單單抒發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而是將多種詩情融為一體。
它的誕生,填補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以月為中心媒介,同時寫男女雙方兩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於同一首詩的空白。不論從主題的提煉還是題材的加工上,此詩對唐朝繁榮的詩歌局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後代詩歌創作有重要的啟蒙作用。
詩中有好多名句被後世詩人所引用或化用。比如,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
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在意境和結構方面,江天一線,皎月一輪,白雲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綽約的人影,孤獨的明月樓,又以其形的對比,構成線條的旋律,賦予此詩以繪畫美。
作者又以夜的寂靜為背景,把人們臆想中的海潮聲、江流聲、搗衣聲、凄涼的雁叫聲與遊子思婦的嘆息聲,巧妙地編織成聲音的旋律,賦予此詩以音樂美。
此詩的這些美感對現代新月派詩人聞一多提出詩歌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有著重要的直接影響。
Ⅶ 春江花月夜 翻譯
白話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原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7)春江花語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此詩沿用陳隋樂府舊題,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
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想像奇特,語言自然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
後世影響
《春江花月夜》一詩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前人的經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後人傳誦不已,千百年來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它是由齊梁綺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的內容和形式多為後世詩人所借用。
此詩既不像南朝山水詩那樣著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詩那樣枯燥說理,更不是一首單單抒發兒女離情別緒的愛情詩,而是將多種詩情融為一體。它的誕生,填補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以月為中心媒介,同時寫男女雙方兩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於同一首詩的空白。不論從主題的提煉還是題材的加工上,此詩對唐朝繁榮的詩歌局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後代詩歌創作有重要的啟蒙作用。
作者簡介
張若虛(約公元647年— 約公元730年),字、號均不詳,揚州(今江蘇揚州)人。初唐詩人。以《春江花月夜》著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
他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
詩歌流傳過程
在唐代,似乎沒有詩集傳世。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詩幾乎無人所重。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餘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
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
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萬曆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
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成書於萬曆年間的胡應麟《詩藪》。及至清代,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於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說唐詩》、《御制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於乾隆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
其詩描寫細膩,音節和諧,清麗開宕,富有情韻,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詩風影響,常露人生無常之感。詩作大部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其一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絕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聞一多評價《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另一首詩是《代答閨夢還》。
Ⅷ 春江花月夜原文
江花月夜
【作者】張若虛【朝代】唐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盪,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台。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8)春江花語月擴展閱讀: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的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目前具體的創作背景已不可考。
《春江花月夜》一詩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前人的經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一直令後人傳誦不已,千百年來有無數讀者為之傾倒。
它是由齊梁綺麗浮靡文風轉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Ⅸ 《春江花月夜》
張若虛,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型大小均不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
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
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
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
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
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就這樣輕松地,將我們引領進了一個唯美的春江花月夜。春 江 花 月 夜,每個字都蘊含著美的遐思,每個字都浸透的美的體味。那醉人的明月,那灧灧的湖水,那潔凈的天空,那汀上的白沙,詩人用唯美的文字,描繪了一幅唯美的畫卷。這一美景,不僅成為詩人記憶中難以磨滅的印記,也感動了千年間的一代代人,沉澱在中華文明的血液里,成為永恆的經典。「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這個虛擬的場景,沉醉於這春江花月夜。
如果詩人就此打住,僅僅將一幅圖畫展給世人即沉默無語。也許,這首詩也只能名噪一時,很快湮沒於歷史的風雨中。詩人的高明之處,更在於他沒有沉迷於眼前的美景而流連忘返,而是興起一份對人對明月,對千古宇宙的深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世代的變化無窮,正如同江中明月的千古不變。詩人的心都是晶瑩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他們常常易於發現美,又從美之中聯想到人生的短暫,歲月的無情。想起了李白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瀟灑飄逸的詩仙,性情狂傲不羈,面對明月面對自然時,心頭也不免有些感慨與落寞;想起了蘇軾的《前赤壁賦》,豪放派的代表領袖,官場的落魄者,卻在人之與自然的渺小中,得到了一份釋然與安慰。
從「白雲一片去悠悠,清風浦上不勝愁」開始,詩人敘寫了遊子和思婦的離愁別緒,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詩人從千古的冥思中回到現實,想到了天涯遊子,想到了閨中思婦,中間的轉換絲毫沒有突兀之感。「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詩人徐徐停下手中的筆,卻讓讀者人掩卷長思,那其中的意蘊,那美妙的回憶,詩已盡卻味無窮。「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記得周國平說過:詩人與哲學家是相通的。他本人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有著哲學家和詩人的雙重身份。這句話在張若虛身上再次得到了驗證。傳說中,當年他就是憑借著一首完美的《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當之無愧。
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
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
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
而又以月為主體
「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
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
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
通貫上下
觸處生神
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
在月的照耀下
江水
沙灘
天空
原野
楓樹
花林
飛霜
扁舟
高樓
鏡台
砧石
長飛的鴻雁
潛躍的魚龍
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
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
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
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
雖用水墨勾勒點染
但「墨分五彩」
從黑白相輔
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
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
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
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
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
也不是急管繁弦
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
含蘊
雋永
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
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
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
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
全詩共三十六句
四句一換韻
共換九韻
又平聲庚韻起首
中間為仄聲霰韻
平聲真韻
仄聲紙韻
平聲尤韻
灰韻
文韻
麻韻
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
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
高低音相間
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
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
平仄的交錯運用
一唱三嘆
前呼後應
既回環反復
又層出不窮
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
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
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
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
宛轉諧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
創制者是誰
說法不一
或說「未詳所起」
或說陳後主所作
或說隋煬帝所作
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
除張若虛這一首外
尚有隋煬帝二首
諸葛穎一首
張子容二首
溫庭筠一首
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
或顯得脂粉氣過濃
遠不及張若虛此篇
這一舊題
到了張若虛手裡
突發異彩
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
時至今日
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
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於張若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