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元代插花

元代插花

發布時間: 2021-11-21 01:24:17

① 描寫插花的詩詞有哪些

1、蝶戀花·上巳召親族

宋代:李清照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譯文

漫漫長夜讓人提不起一點精神,心情也鬱郁不歡,只能在夢里夢見京城,還能認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為了報答眼下的好春色,花兒與月影也是相互相映照。

簡便的宴席,雖然菜很一般,酒卻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讓人稱心如意。喝醉了將花插在頭上,花兒不要笑我,可憐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樣快要過去了。

2、定風波·暮春漫興

宋代:辛棄疾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甌香篆小簾櫳。

卷盡殘花風未定,休恨,花開元自要春風。試問春歸誰得見?飛燕,來時相遇夕陽中。

譯文

少年時代,一旦春天來臨,就會縱情狂歡,插花、騎馬疾馳,還要喝上些酒。年老的時候,春天來了,覺得毫無興味,就像因喝酒過量而感到難受一樣。現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燒一盤香,喝上幾杯茶來消磨時光。

春風把剩下的花瓣也給捲走了,但它還是沒有停息。可是我不恨它,因為花兒開放是由於春風的吹拂。想問一下,誰又看見春天離去了?離此而去的春天,被飛來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陽中碰上了。

3、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元代:盧摯

柳蒙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發如絲。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譯文

柳樹萌芽,像飄浮著一層嫩綠色的輕煙。梨花似雪,參差地交雜在柳枝中間。柴門外狗兒在叫,茅屋頂上燕了呢喃。一對白發的農家老夫妻正圍著老瓦盆飲酒用飯。桑林外,一位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著花枝在盪鞦韆。她轉眼注視多時,大概是贊嘆我這個行路之人,坐在馬上吟哦詩篇。

4、豐樂亭游春三首

宋代:歐陽修

春雲淡淡日輝輝,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籃輿酩酊插花歸。

譯文

頭上是暖暖的陽光和淡淡的雲朵,腳底青草茂盛主動牽惹遊人的衣襟,柳絮紛飛灑落在身上。

漫步至小亭前遇到太守,坐著一個小竹轎子半醺半醉的,頭上插滿了鮮花嘻笑歸來。

5、菩薩蠻·春來春去催人老

宋代:張元干

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書。

春來春去催人老,老夫爭肯輸年少。醉後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還起舞,管領風光處。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譯文

春來春去時光如飛催人老,我怎肯輕易輸給年輕人?酒醉之後像少年一樣狂放不羈,鬍子白了根本沒有關系。

頭上插著花起身狂舞,要盡情地享受春光。讓我們舉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讓花兒笑人們不懂惜春。

② 急需一篇插花藝術起源史的論文

找了一篇文章給你,可以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傳統的哲學,凝聚了傳統優秀文化的基本精神,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藝術領域中的插花藝術的發展。插花不是一門簡單的「手藝」,而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內涵的藝術活動,它是一種文化,是人們世界觀的藝術表達形式。中國的傳統插花深受宗教、哲學、繪畫藝術、民族審美與民俗等的影響,尤其深受哲學的影響。在不同的朝代,形成了不同的哲學流派,這些哲學流派都有不同的哲學內涵,插花藝術也呈現出不同的插貯理念,形成不同藝術風格的插花。這些風格各異的插花又從側面反應了哲學對插花的影響。

1 漢魏六朝宗教花`初起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佛教的傳入在某種程度上給當時的人們以精神的寄託之外,同時也產生了中國傳統插花的雛形——佛教插花。佛門稱花為「華」,花、華不二,獻於佛菩薩前的稱為「獻花」,「借花`獻佛」一詞就源於此,散布壇場四周的稱「散華」。佛教的十供養像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其中又以香和花最為普遍。在壇場的供桌上,花更是重要的供品之一。佛經里有許多與花相關的典故和用語,如拈花微笑、天女散花、花開見佛、舌燦蓮花、花果自成、花開蓮現、九品蓮花、百鳥銜花、夢幻空華、鏡花水月、蓮華藏世界等,都使花的精神更加提升。`
另外,在東漢最初的佛教造`像藝術中,如江蘇連雲港市孔望山的東漢佛教造像`已出現了用蓮花供佛的圖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執一枝三瓣蓮花,用以供佛。東漢的康孟祥譯的《修`行本起經》中寫道`,「須臾佛到,知童子心時,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光明,徹照花瓶,變為琉璃……」。從中可以看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紮根的同時,佛教插花也傳入了中國。佛教徒多在佛像前供花,或是在佛像出巡、佛經的講授會堂上供花,主要有3種形式的供花:散花、皿花、瓶花。散花,就是用銀線穿各色珠子以及蓮花瓣、花形剪紙等,於佛像出巡或佛經講堂時散下,以助其盛。東晉高僧法顯在其《佛國記》中記載佛像出巡時:「門樓上夫人采女遙散眾華,紛紛而下」。後秦的鳩摩羅什譯的《金剛經》亦有「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以諸華(花)香而散其處」。`故而在佛畫中多見飛天散花的形象,多源於此。皿花,是一種盆碗狀的器皿內放置花朵、花瓣,供於佛像前。瓶花,是以寶瓶插上蓮花,供養佛像`,多喜用玻璃制寶瓶,象徵光明、清凈。在北魏時代的龍門石窟浮雕中,有一幅賓陽中洞的石浮雕畫——《帝後禮佛圖》,極為著名。此圖表現北魏皇室成員拜佛之情`景。其中一名貴族婦女,手執花束,以一枝盛開的蓮`花為主,兩邊各襯一枝比主花低的蓮雷、蓮蓬,比例恰當,十分美觀,表現了當時插花供佛的情形。
南北朝時,以貯水容器插貯切花已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王子懋為其母求平安,獻花供佛,眾僧將所獻的蓮花插於銅罌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齊`書》記載:「沙門於殿前誦經,武帝為感,夢見優懸缽花於經案。宣旨使御``府為銅花,插御床四角」。以銅為花,無萎謝之憂,插於床邊,象徵對佛教之信奉。漢魏六朝時期,道教插花藝術也已有雛形。在早期的道教儀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習俗,並用大`量的實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著長生、成仙等願望,這些成為道教插花的基礎。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說,在漢代的畫像石藝術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畫`像石。西`王`母身邊常有仙人隨`侍,手執嘉禾、靈芝,西王母本人手執嘉禾,如山東倉山縣城前村畫像。在當時,道教把西王母敬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靈芝相伴。又如《`拾遺記》,記有青蓮、素荷、冰荷等仙境之花。在佛教和道教的雙重影響下,漢魏六朝時期的插花的類型主要以宗教插花為主,其特點是追求清靜恬淡,庄嚴肅穆。花材也多以與宗教有關的蓮、靈`芝、果實類等為主。

2 隋唐的院體花`在宮中流行
隋唐時期,國力昌盛,文化、藝術也得到了大力發展,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園藝技術的進步,為賞花、插花的廣泛流行提供了物質基礎。隋唐時,思想界實行三教並尊,宗教哲學進入全盛時期。當時,`佛教中的禪宗盛行,禪宗六祖慧能,主張以頓悟之法領悟佛家真理。他喜愛梅花,所過之處常插梅花作為標志。隱含著佛理之喻,對後世禪家起到肇始之功。唐代盧愣迦繪的《六尊者圖》中有缸插牡丹,為禪家花較早的圖畫記載。`在舉世聞名的敦煌佛教壁畫中,繪著人們去拜佛時多執花枝或皿花供佛。在許多窟中繪有的手執托盤的飛天,凌空飛起,正是佛家皿花的寫照。在《西遊記》中描繪的觀世音菩薩就有手托寶瓶中插柳枝的造型。另外,在佛家的講經法會上,也設有瓶花為裝飾。一幅繪有唐代高僧玄奘講經的《玄奘講學圖》上,繪有兩`瓶蓮花,花葉相稱,成對裝飾於講經堂前,瓶中花`型對成,組織嚴謹,以正中一高枝為主,兩邊各配對成的花枝。道教以崇尚長生、成仙,多吟誦使人長壽的松、枸杞等植物,以表心意。`至於《八十七神仙卷》中諸位神仙手持的盤花、瓶花更是豐富的插花藝術資料。哲學上的兼容,促使了思想的一致,同時,隋唐時期,國家大一同,社會、政局較為穩定,呈現繁榮的景象。這種繁榮也影響著`藝術領域,雍容華貴`的氣質、大氣自由的精神貫穿於唐代的插花中。再加上盛唐時期,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為唐代插花藝術提供了發展的漲力。在這種`背景`下,唐代的插花藝術更加註重形式美。盛唐主導「勢壯為美」,「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在花材的選取上,講究雍容華貴的氣質,主要以花形碩大的牡丹、芍葯為主,此外,還經常選用一些富含吉祥的花材,如用梅、竹、松、柏、山茶、水仙、瑞香、月季、天竺、劍蘭等十種花材,寓意「十全十美」。在插花的花型上也是以富貴壯麗的風格為主,故此時期`的主要類型為宮體花,亦稱院體花。宮體花,主要流行於隋唐時期的宮廷中,花材以牡丹、芍葯為主,體現富麗之感。此花形體碩壯,色彩艷麗,花枝繁盛,結構嚴謹,裝飾味濃,充滿宮廷煊赫堂皇的氣勢,`庄嚴大方。此種花型要求襯托平衡,避免過疏過密,花枝長度約為花器高度加半徑之和。

3 宋元理念花、心象`花並蒂爭輝
宋元時期,中國插花進`入了普及時期。宋時,國`力已不如唐時強盛,但畢竟結束了五代的割據局面, 經濟文化更加進步。花卉如牡丹、菊等品種進一步豐富,而其觀賞更具多樣性。插花藝術因而得以繼續發展。元代繼承宋代插花之餘緒,也顯得絢麗多彩。宋代提倡理性,三教合一發展到了宋代被統稱為理學。理學是以宋儒論學多言天地萬物之理而命名的,其中以朱程理學為代表`。強調理高`於一切,認為應存天理,滅人慾,極為重視道`德思想;更進一步提倡陰陽互變,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要求人們靜觀萬物,從中體會到時光變遷,宇宙奧秘。理學又是北宋以後政治經濟發展的表現,宋代的社會動盪不定,許`多文人士流為避現實多退隱於山水之間,寄情於山水花草之間,以表心意。正如周敦頤的學生程顥詩雲:「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對花開`花落等景`象更為敏感。因而,宋代花卉藝術更深入地傾注入作者的思想,表達著作者的高尚品德。宋代插花比之唐代插花更顯得意味深長。理性內涵加清麗`外形,具有清純美麗的形態。宋代的社會比不上唐代的博`大氣概,文人不再狂放,而是內斂;不再激情洶涌,而是冷靜地思考。宋朝的時代精神就是清雅、雋秀之氣質。這種氣質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細描繪,以花抒寫理`性的主流。所以,在插花構圖中,講究線條美,常以梅花、臘梅等枝條來插制。這與唐代喜用牡丹的富麗不同。司馬光《獨樂園記》記述了他`遷居洛陽後,難與時人相同而獨居獨樂園讀書游賞的`情趣。文中還記載了許多花卉,在其中獨自逍遙「遷叟平日多處堂中讀書,上師聖人,下友群賢,窺仁義之原,探禮樂之事`。……」從這里可`以看出,宋代的儒士總是`把哲思與花木、與大自然相聯系。所以,文人義士常以花材影射人格,在花材的選取上喜用松、竹、梅、柏、蘭、桂、山茶、水仙等`寓意深刻的花材,表達`人生抱負、理想等。表`現在插花花型上,就是理性內涵加上清麗的外形,自有純美的意境,因而,宋代的插花花型以理念花為主。理念花以瓶花為多,以理為`表,以意為理,或解說教義,或闡述`教理,或影射人格,或嘲諷時政。花材多用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素雅者。結構以清為精神之所在,以疏為意念之依歸,注重枝葉的`線條美。
元朝的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中後期,極為注重吸收以儒學為主`的思想文化,繼承了宋代的理學思想。與此同時,在藝術領域也繼承了宋代的緒統,尤其是花卉文化繼承宋代之風流,同時又具有時代特色。元朝實行的種族歧視`制度,使漢族文人受到元統治者的歧視,落魄不得意,多追求閑適自在,不屑為官。所以,元代的藝術中有這種閑散、淡雅的味道。另外,還受到文人畫和花鳥畫的影響,插花多為借花消愁或表達個人心中`的追求,花材多以梅、竹、菊、蘭等名花表現文人清雅、閑韻、傷逝等情感,從而出現了「心象花」。心象花,為文人借花消愁以舒`心中積郁所做,作品偏於狂怪孤`傲,或荒寒冷僻,表現出浪漫、無拘無束、輕巧秀麗和瀟灑,表達個人內在之冥想。花型不定,多種多樣,花器也古里精怪,瓶花吊花不一,純屬作者心`里的表達,他人不易領會其中之含義。這種花型與`院體花恰恰相反,常人多不採用。

4 明清新理念花`、文人花、寫景花和`象形花競相崢嶸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萌芽的壯大,花卉商業生產盛行,插花也向市民普及。在思想領域,明代的王守仁繼承發揚了宋陸九淵開創的心學思想,完成了心學體系。明中期以後,心學幾乎取代朱`程理學,在思想領域影響頗大。心學認為,「心外無`物,無外無理」,「身之主率便是心,心之本體便是理,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無物」。認為「心」與「物」二合一,不可分離。雖然這是一種主觀唯心學說,但也表`現出當時的文士更注重於自我性靈的發展。將自我與宇宙萬物結合起來,寄託著心性於山水花卉等事物之間,駕御著宇宙事物自由地`觀照、思考自然與人生。詩人、花藝家袁宏道`便以此為依據,提倡在文章中抒發真形,不加矯飾。他的《瓶史》寫及插花,構圖、造型上也崇尚天然美、純真美,遠離名利等污濁之物。這`些思潮,都繼承了老莊的哲學,又有時代之特徵。明清時期的陳腐禮教,森嚴的等級關系,腐敗的朝政,都促使這種思潮出現,產生了抵禦黑暗的力量。而嚴重的思想扼制,沒有言論自由的大環境,又是不堪忍受的`,這更促使人們轉向自然,更加愛花,以花為伴侶,抒發真情,隱逸於其間。如明代的高啟《尋胡隱者》詩:「渡水復渡水,看花復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有`如清代詩人龔`自珍著名的《病梅館》一文借用當時的人不愛自然之梅,偏愛病態的梅花,映射封建階級嚴酷的思想遏制。所以,在花材的選取方面,注重木本花材的折取`,例如,松、柏、杉、柳、楓等情趣木本,還有一些`寓意深刻的花材,如,「歲寒三友」、「四君子」等,主要目的是借花草抒情,影射人格,以寄心意。插花名家高濂、張謙德`、袁宏道、陳氵昊子等無不如此。在這種背景下,明清時期出現了4種插花的花型,主要是新理念花、文人花、寫景花以及象形花,貫穿於明清時期的插花藝術發展中,而這4種花型又不是相續發展,而是交錯於其中的。新理念花盛行於明初,此類花型為院體花和理念花結合之產物。結構以中立型為骨幹,花材有10餘種,以瓶花為主,花器比例為二比一,有高大壯麗之特色。文人花,主要指文人人格花。文人插花不重排場,不為祈福,主要講求情趣。所用的花器較為朴實,花材則以色彩素雅的「四君子」、「歲寒三友」等為主,借花明志抒情。`並注重陳設環境的襯托,使作品清雅脫俗。寫景花,模仿盆景表現手法,描寫贊美自然景觀,諸如深山幽谷、小溪池畔、庭院一角等,達到具備風情雨露,精妙入神的境界,以盤花為多。在色彩選擇上,`多採用綠色、棕色系統之色彩,如`深綠、淺綠、棕色、黃色、白色等。寫景花仿照盆景之手法,但取材與盆景不同,花器用水盤、平盤、平板等,花材則可採用松、柏、杉`、柳、楓,或梅、竹、桃、梨、櫻等樹枝,以`及枯乾、樹根、苔木、苔藤、苔石等,再配以山野花草點綴,必能表達出山野景況,通過插花藝術這一巧妙的手法,「取得縮龍`成寸,小中見大的效果」,可以解說教意,影射人格,`借境抒懷,或狂熱瀟灑,或孤僻冷漠。象形花,源於花材與古董的自然結合,以乾材或疏果的外形和色澤為造型基礎,進行設計布`置,根據時令、場所、個人愛好、時代特徵`進行創作,往往籍著作者的想像,利用點、線、面、塊的組合,予以技巧的運用。象形花名目繁多,應用極廣,有的以花頭編扎而成,有`的以常綠花、葉綁扎製作,有的利用瓜果、食物雕塑成形。形狀有鳥、獸、魚、蟲、人物、亭台等。花材多用菊花、月季、桂花、黃楊、雀梅、山茶、石榴、葛藤等。

5 西南花藝培訓學校小結
中國傳統的插花藝術是伴隨`著中國傳統的哲學而發展的,傳統哲學在得以自身發展的同時,給予插花藝術以新的指導思想,從而使插花藝術的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漢魏時期,佛教傳入我國,帶來了蓮花凈土思想,隨之而來的還有佛教插花藝`術,中國開始了插花的漫長里程,此時期宗教花開始盛行;隋唐時期,統治者提倡三教合一,為插花的發展准備了思想准備,寺廟、宮廷競相以插花`為樂,同時又由於隋唐國力昌盛、統一,在藝術上`注重壯勢之美,因而大型的院體花流行於此,佛教和道教的插花也融入了這種時代精神在其中,花材的選取上也注重牡丹等花形較大的,花型也呈現`院體花的特徵;宋元時期`,理學的發展為插花藝術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陰陽互變、天人合一等哲學理念反映到插花藝術中就是虛實結合、俯仰呼應、高低有序、疏`密有致、順應自然等插花原則的出現,加之`政局動盪,文人士流多避世,借花抒情,因而出現了理念花和心象花;明清時期,插花藝術得以更加的發展,許多插花理論的專業書籍出`現,心學的發展為`插花藝術的進一步深入提`供平台,新的宇宙觀又促進了插花原則的發展,同時在時局的影響下,插花的花型多為新理念花、文人花、寫景花和象形`花。

③ 中國插花最早又稱什麼

中國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深遠的民族文化傳統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大約在5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會後期,我們的祖先就把美麗的花卉紋飾燒制在陶器上。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夏商西周時期,花卉紋飾不僅可以從陶器上看到,在青銅器上也可以看到。到了西周至春秋中期有了文字記載。成書於春秋時代的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記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即芍葯)。」這是描寫男女青年為表達相互愛慕之情;臨別時折下芍葯花枝相贈的詩句。他們折下的花枝就是今天所說的切花。
中國最早的大詩人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閶大夫屈原所作《離騷》中有「紉秋蘭以為佩」的句子,說明當時有採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時尚。以花傳情,以花、朋志,賦予花卉以某種寓意,可見花卉進入文化領域自:春秋戰國時代開始。
秦漢時期,文化藝術有了極大發展,插花藝術也不例外,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後將四時植花羅致室內,並安排於寢榻、幾案上。可想而知,這些「四時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壁畫中繪有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地插著6支小紅花並置於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早期中圍插花。
《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以花獻佛,祈求醫病,:霍然痊癒。這是史書中關於用容器描花水養的文字記載。當時佛前供花以荷花與柳枝為主要花材,表現善男信女對佛的崇拜與虔誠,不講究插花藝術造型。公:元6世紀北周時的觀音像(現存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手持一瓶花,枝葉與容器比例協調,這也是有關插花藝術的最早標本。《南齊書》載:「沙門於殿戶前誦經,世祖為:感,夢見優曇缽華,……宣旨使御府以銅為華,插御床四角。」以銅為花,富麗堂皇,永不凋謝。這是我國人造花出現的最早記錄。
隋唐時代,是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旺時期。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定為「花朝」,即百花生日,舉行大規模的賞花盛會。牡丹在唐代處於國花的地位,每當牡丹花期,人們爭相賞花、買花。宮廷中舉行牡丹插花會,有嚴格的程序和非常講究的排場。如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新詩(詠)。」「九錫」就是九個程序。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都有嚴格規定,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欣賞的效果。在此時期,人造花的應用也日漸廣泛。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束人造絹花(圖1),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組合,製作精細,花色艷麗,模擬程度很高。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政局動盪不穩,許多文人雅士避亂隱居,吟詩潑墨,插花藝術也變成他們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藝術風格也從莊重講排場變成不拘一格,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不僅是瓷或銅的瓶、盤,而且擴展到竹筒、漆器,還有吊掛和壁掛。總之,追求自然情趣,朴實簡潔,清新活潑,隨意灑脫。南唐後主李煜對插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錦洞天」是李後主的獨創。每年春盛時節,梁棟窗壁,柱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掛上橫幅「錦洞天」。猶如大型插花展覽會,千姿百態,琳琅滿目。當時還出現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盤」,既做容器,又當花插。
進入宋代,插花藝術發展到極盛時期。當時受理學思想的影響,插花藝術不只追求怡情娛樂,還特別注重構思的理性意念,內涵重於形式,以表現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節操等。花材多選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構圖突破了唐代的富麗堂皇,以「清」、「疏」的風格追求線條美。所以有人把當時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從此形成以花品、花得寓意人倫教化的插花形式,對後世影響頗大。
宋代籃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韻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籃圖,花籃造型製作精緻美觀,有優美的花紋、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開或盛開,色彩艷麗,錯落有致,姿態飄逸,生機勃勃。
元代插花風格逐漸擺脫宋代理學的影響,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諧音來表達作品的主題,也就產生了有人所說的「心象花」。錢選繪的吊籃式插花,在吊籃上放兩個瓷罐,罐里分別裝滿金桂和銀桂,上飄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條,暗示金貴、銀貴,不如自在如意貴。反映人們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願望。
明代是插花藝術復興、繁榮、昌盛和成熟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備的系統的體系。初期受宋代理學影響,以中立式廳堂插花為主,庄嚴富麗,造型豐滿,構圖嚴謹,寓意深邃。如邊文進《十全廳堂瓶花》 (圖3),十種花材,十全十美,又各有含意。中期插花追求簡潔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點,朴實生動,不喜豪華富貴,常用如意、靈芝、珊瑚等裝點插花。晚期插花追求參差不倫,意態天然。講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得畫家寫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構圖嚴謹,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關系。這一時期中國插花理論日臻完善、成熟,有許多插花藝術專著相繼問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響最大,書中對構圖、採花、保養、品第、花器、配置、環境、修養、欣賞、花性等諸多方面,在理論上和技術上作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還有張謙德的《瓶花譜》、高濂的《遵生八盞.燕閑清賞》、何仙郎的《花案》等,對花材的選擇、處理藝術,保養方法,插花風格,花性認識,構圖技巧,色彩和體量的協調,品賞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論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襲明代傳統風格。受益盆景術的影響,人們崇尚自然、欣賞自然美,將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微縮在室內幾案上。清帶還流行寫景式插花、組合插花和諧音式插花。如鄒一桂的寫景式盤花,花材有竹、棕櫚,配以太湖石,高低錯落,疏密有致,頗富自然之趣。諧音式插花如馬詒所繪作品《前程萬里》,以銅錢、佛塵、萬年青、李子為花材取其諧音為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特別是到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和花卉園藝事業的發展,插花這門古老的藝術,得到了迅速復甦和發展,北京、廣州、上海等地先後成立了插花組織。1987年4月,在北京農業展覽館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花卉博覽會,同時舉辦了全國插花展覽。1990年5月19日,中國插花花藝協會在北京成立。此後,許多大、中城市相繼成立了地方性的插花花藝協會,初步形成了遍布全國的插花花藝系統網路。至今,結合全國花卉博覽會舉辦的全國插花展覽和評比已有4次,大大推動了我國插花事業的發展。為普及和提高插花藝術水平,各地紛紛舉辦了各種類型的插花培訓班,一些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還開設了插花課程。

④ 為什麼到了元朝後宋朝人優雅的生活方式如熏香、煎茶、插花等就無緣了

統治者不一樣了其他都會有變化,比如蒙古好摔跤崇尚武力並不喜好,這些熏香、煎茶、插花也不懂。所以後面的宋朝人慢慢也淡忘了

⑤ 千般嫵媚看梅瓶,她是用來插花還是裝酒

梅瓶的美,在中國瓷器史上,持續了1000多年。目前較為統一的觀點,梅瓶誕生在唐朝。

就瓷器造型而論,

梅瓶的優美程度可以說天下第一,

所以梅瓶的造型,

算是中國瓷器的第一造型。

陶土和瓷土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與金屬、石質、木質等相比,陶瓷材料不但取材容易、價格低廉,而且在塑造形體方面更便於操作,因而具有更大的優越性,更易於普及。

由於時代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以及人們的生活習俗和審美趣味不同,致使各時代的陶瓷造型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如:

唐代瓷器造型之圓潤飽滿、

宋代瓷器造型之秀麗典雅、

元代瓷器造型之雄渾樸拙、

明永樂宣德瓷器造型之端莊穩重、

明成化瓷器造型之雋秀典雅、

明嘉靖萬曆瓷器造型之復雜多變、

清康熙瓷器造型之剛勁挺拔、

清雍正瓷器造型之文雅精細等。

如果要問,古之瓷器,最有女人味兒的是哪種?

說是梅瓶,有玩家行家們不贊成么?

肯定一個都沒!畢竟說「不」,也等於承認自己玩得不夠深還不懂女人唄~ 哈哈,其實我們也沒這么強人所難,逼你就範啦~ 之所以如此作比,是有歷史根據滴!

說從唐至明清,古之工匠們在設計與製作梅瓶時,將人體美的因素融入抽象造型中,使得這只瓶子氣質一看就與眾不同:身材細高,頸短口小,腹瘦肩豐,當然還有膚如凝脂呢,如此玉立亭亭,不就是窈窕淑女嘛?

而梅瓶之千種風情,絕不止其嬌柔體態,她之功用,也伴隨著朝代更迭而變換萬千,其中就有插花和用作酒器之說,那麼,這些說法靠譜嗎?最初又是因了何?下面,我們不妨以年代為序,說說這只瓶子的來龍去脈。

⑥ 中國花道的特點是什麼

用花量少,四平八穩,線性構圖

⑦ 玉壺春瓶的元代青花

玉壺春瓶 1956年常德市蒙恬將軍形象出土。高30cm,口徑8.4cm。此瓶造型優美,撇口,細長頸,圓腹且下垂,圈足,形體秀美。飾釉下青花。內口沿繪如意頭,圈足為卷草紋、腹部主紋為人物故事。
中間頭戴鳳尾高冠、身著甲袍的武將正是蒙恬。後立武士雙手握書有「蒙恬將軍」的大旗。前一武士抓一跪著俘虜,另一武士似作匯報,人物間點綴以怪石、籬笆、芭蕉、竹葉、花草等,畫面繁而不亂。此瓶為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
武士所舉的旗子即《元史·輿服》所載的火焰紋牙旗,此旗與元巽申《大駕鹵薄圖》上的牙旗相同,屬典型的元代風格。軍士兵所穿的戎服即蒙古人穿的一種民族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蒙恬所著的當是「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下擺寬大、折有密襇,腰部系以寬闊圍腰,這種服飾是身份較高的軍官才能穿用。蒙恬頭上的翎子是中國戲劇表演的一個重要頭飾,是一種極具可舞性的戲劇服飾,凡是看過京劇《呂布戲貂蟬》的人都會對呂布用翎子戲貂蟬的細節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是因為古代武士的盔冠常以尾翎為飾,稱為鶡冠。 喇叭口,細長頸、膽腹、圈足略作外撇,高27.5,口徑8.5,底徑8.2厘米。全器內外施釉,釉面透明度較高,胎土細白,露胎處呈火石紅色,青花濃艷,略帶褐色斑點。口沿內側飾一周草葉紋。頸部飾一株柳樹及垂枝。
上腹部的人物圖案是全瓶裝飾的主紋,是根據唯心主義理學的奠基人,北宋周敦頤(茂叔)愛蓮的故事描繪而成的。周茂叔朝著蓮池,坐於池邊石上,「遠觀」池中荷蓮,欣賞著「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高潔形象。另一人為來訪者,目睹蓮池,兩人相向,作對話狀。茂叔左側為一蓮池,周圍襯以小石、叢竹、花卉等,人首兩側飾流雲紋。下腹部弦紋下,環一周卷草紋,下飾八瓣仰蓮,瓣間繪卷雲紋。整個瓶體,畫面清晰,線條流暢,主題突出,布局合理,造型挺秀大方。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程朱理學的開山鼻祖,一生獨特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
北宋以後,周創建的理學思想被他的學生二程以及朱熹發揚光大,成為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思想理論支柱,周敦頤也當然就為封建統治階級所推崇。在民間,因周敦頤作為一個事必躬親,處事公正的地方官,頗受百姓擁戴,加及周的名篇《愛蓮說》的問世,人們已傳為美談。時至元代,「戲曲小說和版面的發達」,以歷史故事題材為畫面的藝術品極為盛行,如蕭何月下追韓信、蒙恬將軍、三顧茅廬等都被作為元代青花瓷器的裝飾畫面。「周茂叔愛蓮」是「四愛」畫面之一,還有「陶淵明愛菊」、「王羲之愛鵝」、「林和靖愛梅」合稱四愛。
由於「茂叔愛蓮」這人故事的畫面在元代青花瓷器上極為少見,所以《中國陶瓷史》上也沒有提及,故這件元代青花茂叔愛蓮紋玉壺春瓶就顯得極為珍貴了。 造型同茂叔愛蓮紋瓶,圈足露胎處可見火石紅色。通體施釉,略呈淺青灰色。青花圖案略帶灰調,色深處可見明顯下凹的黑色斑點。高27、口徑8.5、底徑8.5厘米。口沿殘,口內沿飾卷草紋一周,頸肩處飾四瓣覆蓮,瓣間繪有卷雲紋,下飾一周邊錢紋。上腹飾四從荷蓮紋,是瓶體主題紋飾,叢叢蓮花爭相開放。下腹飾八瓣仰蓮,與主題紋之間以一周卷草紋相隔。
玉壺春瓶由開始的酒瓶之用,逐漸演變為插花之用,後來也用來作陳設瓷,如雍正、乾隆年間的粉彩、琺琅彩玉壺春瓶都是用作陳設瓷,青花等玉壺春瓶也用作陳設器,清故宮儲秀宮東次間紫檀周花炕幾上就設有「附木座的乾隆青花三友圖玉壺春瓶一對、青玉雕進寶圖盆、珊瑚盆景」。 元青花人物故事蓋罐以現藏於日本出光美術館的「昭君出塞」圖青花蓋罐最為出色。
這件蓋罐的形制、構圖形式與廣西橫縣出土的「單騎救主」圖蓋罐極為相似。罐腹繪九個人物,七匹乘騎(另外兩騎當隱在山石後面)。九個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騎在馬上,或搖鞭步行。馬上馱著弓弢、行囊。觀人物相貌、服飾有差別。其中騎在一匹白馬之上,懷抱琵琶,梳高髻的漢裝女子是王昭君,前後各有一胡服女子隨行。六名男子中,有的頭戴貂冠,髡發駕鷹,著胡服;有的戴氈笠,著漢裝。當是迎親的匈奴使節和漢朝送親的官員。畫面中山石掩映,蒼松、翠柳、修竹、芭蕉雜襯其間。疏密有致,布局勻當。 龍泉窯青瓷玉壺春瓶高33.8厘米、腹徑20.4厘米。1973年安徽省合肥市明陳聞墓出土。
胎色潔白,胎體渾厚凝重。釉色溫潤如玉。頸飾蕉葉紋,蕉葉下飾回紋一周。腹部飾纏枝牡丹和變形蓮瓣紋。圈足飾回紋一周。造型端莊,紋飾精緻,為龍泉窯的精品。
據墓誌記載,該墓葬於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墓主陳聞,生於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此器雖出土於明代墓葬,但其形制、紋飾和釉色,都具元代瓷器的特徵。

⑧ 什麼是插花作品的意境

中國藝術插花的意境 

插花藝術從其特點和藝術形式上通常分為東方插花藝術和西方插花藝術兩種。西方插花側重於以大量的花材插成裝飾效果好的圖案式,突出人為的理性的整齊的造型。

東方插花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其風格主要以體現花材的自然美、線條美和意境美為主要目的,其中意境的創作是中國插花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根源於中國古老的文化藝術,體現了中國哲學思想中儒、道、佛文化所追求的自然境界,融入了中國詩、畫的文化內涵。

因此,意境的美是中國插花藝術對世界插花藝術的貢獻,也是中國插花設計創作中的難點。意境的深淺又是衡量中國插花藝術水平的最重要的標准。   

一、意境的詮釋 

中國藝術插花的重點就是意境的創作,按照現代《辭海》的解釋,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因此,可以將藝術插花中的意境理解為:插花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與按照主題所插出的插花造型共同構成藝術插花的意境,二者相互依賴,缺一不可。 

插花人人可為,而作品的效果卻千差萬別。在我們所能欣賞到的插花作品中,有的作品讓人看了印象深刻,流連忘返;而有的作品卻不能給人留下印象。有的作品自然朴實,簡單、素雅,卻能讓人有美的感受;而有的作品雖然五彩繽紛,卻引不起人們的興趣,也即意境的差別所為。

一件優秀的插花作品,必須有創新的造型。正如香港著名插花藝術家鍾玉冰所說的插一盆好看的花並不難,因花朵本身已很美,但要將一些沒有艷麗色彩或特殊形態的花材,插出特色,令人留下難忘的印象,則須花更多心思。

做到這一點還只能算插花造型的優秀設計,更深層次的的美是在作品的主題引導下讓人產生與作者思想感情共鳴的東西,甚至受到啟迪,產生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兩者有機地結合才能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

正如《瓶史》中論及呈於象,感於目,會於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不能解,劃然示我意象之表也,就是對藝術插花中意境的最好的詮釋了。   

二、意境的形成 

古人雲:欲知大道,必先知史,知之越多,愛之越深。因此,研究中國藝術插花中意境的形成,除了了解其文化根基外,必須了解其誕生的歷史,才能更好地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插花較早的國家之一,六朝時的史書已有關於佛前供花的記載,也是中國最早的插花記錄,在隨後的歷史長河中,插花隨著時代的變遷形成了不同的類型,包括早期的佛教插花、民間插花,之後的宮廷插花及文人插花。

其中,文人插花以其深刻的含義,結合清雅優美的線條造型,確立了它在中國插花藝術中的主導地位,並成為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

文人插花不單把花材看成是表現形式美的要素,而是以花傳情,借花明志,讓花成為表達情感意趣的傳遞者。插花作品也不僅是一件裝飾品,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作者自由充沛的心源和外界接觸時突然的領悟。 

中國歷史上許多的詩人、畫家都涉獵過插花領域,如南齊的畫家謝赫、唐代詩人李白,宋代詩人楊萬里、陸游,明代造園家計成等都留下有關的詩句、繪畫及理論著作。

對東方插花形成作出傑出貢獻的、有名的插花專著《瓶花三說》《瓶花譜》《瓶史》則分別由明代的戲曲家高濂、畫家張謙德和文學家袁宏道完成,書中對花的含義、花的養護、插花的造型、手法都有詳細的說明,並由此奠定了中國插花早期較系統的理論基礎。

或許正是因為他們的介入,中國插花一開始即按詩、書、畫的創作原則行事,並刻意追求詩情畫意般的藝術境界。   

三、意境的創作 

意境,是藝術家審美的再現,是與生活形象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在有限的作品中表達無限而深遠的內涵。有景外之景,意外之意。插花創作被稱之為藝術創作,就是因為作品內涵之深遠,意境之深邃。

中國的藝術插花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並高於自然,善於利用自然花材的美來娛人、感人。不僅重視花材的形態美和色彩美,而且更注重所表達的內容美,即意境美。講究借物寓意,以形傳神,耐人尋味和遐想。 

中國文學中直接與花有關的內容很豐富,古人常賦予花一定的精神含義。如用菊花臨秋獨放、梅花傲雪凌霜怒放,象徵著毫無畏懼的品格;蘭花高潔幽香,是淡泊名利的君子之花,象徵名士的高風亮節;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純潔無邪;松柏挺拔堅強,代表一種堅貞不屈、頑強向上的精神;報春花、迎春花寓意春色滿園,春光明媚;君子蘭代表君子之交,友誼萬古長青等等。

如將梅、竹、菊、蘭組合用到插花中藉以表達內心不畏嚴寒、高風亮節、潔身自好的感情,是古代文人非常喜好的。現代人賦予花的一定的語言,通過合理組合或諧音表達意境,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中國民俗常喜歡吉祥,花意常伴吉利,如用百合寓意百年好和、萬事如意;水仙為水中仙子,神聖高潔;桃花預示好運將至,有大展宏圖之意;大麗花是大吉大利、大喜之兆的含義;萬壽菊象徵健康長壽;常春藤寓意白頭到老;勿忘我乃花中情種;萬年青比擬青春常駐;富貴竹為大富大、貴好運不斷等等。 

藝術的境界在於美,所以中國藝術插花創作時,在確定了創作方向後,插出美的造型才能體現出美,表達出完美的意境。

創作者在確定了創作方向後基本上應對將要完成作品的造型的雛形在頭腦中有個初步的形象,此時可再經過細致的形象思維,運用繪畫原理在大腦中構圖,調整出花材最佳的比例、位置。最後定形整個作品的細部,然後可將具體的造型,以白描的方式畫到紙上,也可直接插做。 

藝術插花一般只是作者藝術修養的凝聚和反映,所以創作的內容方向,不需要過多考慮環境和用途,重要的是作者想要表現什麼,能夠表現什麼,能夠表現得多深,從而決定所能創作作品的意境的深淺。

所以對於有一定插花技藝的創作者而言,創作方向的准確定位是最重要的,它可以最終決定作者是否能創作出意境奇、高、遠作品的重要的一步。

根據中國藝術插花意境的內涵,創作方向的確定可以主要從文學所包含的內容里、現實中的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里及構成插花的花材、器具等方面考慮,通過對它們的運用或從中得到的啟發激發創作的靈感。

(8)元代插花擴展閱讀

藝術造詣

插花既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現代藝術插花不過分要求花材的種類和數量的搭配,但十分強調每種花材的色調、姿態和神韻之美。用一種花材構圖,也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不同的構圖以及與不同花材花器的組合,達到的效果則是完全不同的,這也就是藝術插花的表現力。

藝術插花最講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對花材和花器的選擇幾乎沒有限制。插花構圖注重立體感和空間感,要留空白,以給人想像的餘地。藝術插花通過搭配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組織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藝術品。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是由於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間,進行藝術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復,也不是對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經過作者精心創作,具有獨特個性和表現力的作品。

藝術插花的作者,須善於觀察自然,敏銳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間,積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豐富語匯,具備一定的美學理論基礎知識,熟悉繪畫音樂,這樣才能不斷地創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插花

⑨ 插花藝術起源於中國,它在中國古代是什麼形式呢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是戰國時期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詩句,所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就是把江離、白芷、蘭花等高潔的花草系結掛在身上。這也許是以花飾身,以花表志的較早表現。

秦漢時期,花卉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據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後將四季花木移放到室內,並在卧榻、茶幾、桌案上擺放鮮花。在東漢的墓道壁畫中描繪了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插著6朵小紅花,陶盆放在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插花事例。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代的插花源於佛教的供花形式。據《南史·齊晉安王子懋傳》記載:王子懋年少時染病,眾僧人用銅盆盛水,把蓮花浸入其中,使花兒幾天不敗,以此供佛,結果王子懋的病很快好了。這個故事充分說明南北朝時已有插花的雛形。

明代是插花的成熟期!

特別是明晚期追求參差不齊的天然之美,講究俯仰高下、疏密欹正的姿態之美,雖然是實物,但插花作品已具有了山水畫的意境美。

清代插花則體現了人們崇尚自然的精神!

在尺幅之間展現自然廣闊,形式上也變得多樣,發明了寫景式插花、組合插花和諧音式插花三種形式。

⑩ 中國傳統插花四大流派

中國傳統插花發展簡史

原始萌芽期——西周至春秋、戰國

中國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文明剛剛開始發芽階段,花就與祖先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銅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紋飾雕刻在上面。中國戰國時期的詩集《離騷》中有這樣的話「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說明當時有採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時尚。以花傳情,以花明志,賦予花卉以某種寓意,可見花卉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進入了文化領域。

《楚辭·九歌·禮魂》中記載: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與。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初級發展期——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秦漢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進步,插花藝術有了極大的發展,插花的雛形已經初步體現。據史書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後將四時植花羅致室內,並安排於寢榻、幾案上。可想而知, 這些「四時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壁畫中繪有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地插著6支小紅花並置於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 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早期中圍插花。

到了南北朝時期,插花主要被用於佛堂前的供花。人們為了保持花朵的新鮮,開始嘗試 將花插入水中養殖。《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以花 獻佛,祈求醫病,霍然痊癒。」這是史書中關於用容器描花水養的文字記載。當時佛前供花以荷花與柳枝為主要花材,不講究插花藝術造型。

興盛發展期——隋、唐至五代時期

隋唐時代是我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旺時期。插花開始在宮廷中盛行。這時中國的插花藝術開始有了系統的技術手法和規定。比如說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開時節,宮廷中都要舉行牡丹插花會,有嚴格的程序和非常講究的排場。如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美即美酒)、新詩(詠)。」「九錫」就是九個程序。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都有嚴格規定, 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欣賞的效果。

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合稱為生活四藝
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五的「花朝節」在唐朝是個很盛大的節日,傳說是百花之神誕生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要去郊外踏青賞花,市集上也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飾品,舉行大規模的賞花盛會。在此時期,人造花的應用也日漸廣泛。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束人造絹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組合,製作精細,花色艷麗,模擬程度很高。

五代十國時期,插花開始了藝術高雅化,從莊重講排場變成不拘一格,開始追去自然美。由於政局動盪不穩,許多文人雅士避亂隱居,吟詩潑墨,插花藝術也變成他們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開始不局限於花朵,而是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由銅或瓷的盤盆容器,擴展到竹筒、漆器。而且插花作品不一定要擺放在桌子上,出現 了壁掛,吊掛。南唐後主李煜對插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錦洞天」是李後主的獨創。每年春盛時節,梁棟窗壁,柱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掛上橫幅「錦洞天」。猶如大型插花展覽會,千姿百態,琳琅滿目。當時還出現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盤」,既做容器,又當花插。插花作品追求自然情趣,朴實而又不失灑脫。

全盛發展期——宋代

進入宋代,插花藝術發展到極盛時期。受理學觀念影響,此時的插花藝術不只追求怡情娛樂,還特別注重構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現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節操等。花材也選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構圖突破了唐代的富麗堂皇,以「清」、「疏」的風格追求線條美。所以有人把當時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 宋代的藍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韻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籃圖,花籃造型製作精緻美觀,有優美的花紋、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開或盛開,色彩艷麗,錯落有致,姿態飄逸,生機勃勃。從此開始,插花形成以花品、花的寓意,人倫教化的插花形式,插花藝術上升到了一種對待自然的態度,體現人的操守。這也就是花道。

緩慢發展期——元代

元代插花風格逐漸擺脫宋代理學的影響,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諧音來表達作品的主題,也就產生了有人所說的「心象花」。錢選繪的吊籃式插花,在吊籃上放兩個瓷罐,罐里分別裝滿金桂和銀桂,上飄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條,暗示金貴、銀貴,不如自在如意貴。反映人們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願望。

明代是插花藝術復興、繁榮、昌盛和成熟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備的系統的體系。初期受宋代理學影響,以中立式廳堂插花為主,造型豐滿,寓意深邃。中期插花追求簡潔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點,朴實生動,不喜豪華富貴,常用如意、靈芝、珊瑚等裝點插花。

成熟完善期——明至清代中期

到了明代晚期,花道發展到了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這時的插花藝術追求參差不倫,意態天然。講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得畫家寫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構圖嚴謹,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關系。這一時期中國插花理論日臻完善、成熟,有許多插花藝術專著相繼問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響最大,書中對構圖、採花、保養、品第、花器、配置、環境、修養、欣賞、花性等諸多方面,在理論上和技術上作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還有張謙德的《瓶花譜》、高濂的《遵生八 盞.燕閑清賞》、何仙郎的《花案》等,對花材的選擇、處理藝術,保養方法,插花風格,花性認識,構圖技巧,色彩和體量的協調,品賞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論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襲明代傳統風格,流行寫景式插花、組合插花和諧音式插花。但是縱觀清朝三百年,插花藝術始終處於一個下坡時期,得不到重視。花道在此時開始衰落。

傳統插花、古典園林,兩朵綻放在中華藝術百花園中爭奇斗艷的花朵,自古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根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廣闊沃土之中。「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一朵朵綻放於園林之中的鮮活花朵,也成為園林中最美的點綴。

又逢冬季,中國園林博物館即將推出第四屆插花藝術展,帶您走進插花藝術的殿堂,共同感受插花藝術魅力。熱愛插花藝術、喜愛生活美學的您,又對插花藝術了解多少呢?

宋代 籃花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具有端莊典雅的造型、富有詩意的畫面、形神兼備的意境、師法自然的手法等特點。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見證著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衰、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進程以及歷代風土民情的變遷。

元代 籃花

中國傳統插花吸取了園林、盆景、雕塑、書法、繪畫等傳統藝術的精華,形成了崇尚自然、重意境等獨特的風格與特徵,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在世界插花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成為東方式插花藝術的典範。2008年6月,傳統插花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 廳堂中立式瓶花

明代 廳堂花

中國插花藝術萌芽於先秦時期,經過了漢、六朝的初始期,隋、唐、五代的興盛發展期,宋代的全盛期,元、明、清中期的成熟與完善期,清末的衰落期等各個階段。在插花發展的歷史中,我國有關插花的著作不少,其中名氣較大的有唐朝的《花九錫》,明朝的《瓶史》、《瓶花譜》、《瓶花三說》,清朝的《花鏡》、《浮生六記》等,為我們研究、繼承、發揚和推廣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清代 寫景盤花

清代 瓶花

作為園林中最具生命靈性的要素,花木不僅賞心悅目,其色彩、風韻也往往更具隱喻意義。或悠閑、或苦悶、或超脫、或執著,都投射於花木之上。

日本花道可以稱得上是一絕,當然中國插花藝術也是不容小覷,中國傳統的插花藝術也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而且中國插花流派還分為三種,小編將為你解答中國插花習俗怎麼來的?中國插花流派有哪些?

中國插花習俗怎麼來的?

中國傳統插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影響,富有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和審美情趣,認為萬物有靈性,因而常把無語無義的花草根據其生活習性,賦予了人的感情和生命力。

借用花木抒發人的意志、願望之時,以花枝展情韻,表現花品花格,令人在擊節贊嘆之餘,心馳神往。古人看花是有分別的,飲酒對自然生長的花,飲茶對瓶中插花,在寄情花木中,每朵花、每片葉都蘊涵著深長的意味。

宋朝經濟繁榮,文化藝術迅速發展,插花藝術也獲得普及與進步,成就輝煌,舉國上下插花之風亦然盛行。《洛陽牡丹記》有載:"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每?醬禾於家儺惺⒋蟮幕ɑ岷筒寤ū熱饒址欠病?

文人插花別有情趣,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除琴棋書畫外,又形成插花、掛畫、點茶和燃香的"生活四藝",撰寫出不少插花詩作。

受理學影響深重的宋代,其清雅、雋秀的時代氣質,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細描繪,以花抒寫理性的主流。插花不僅追求怡情娛樂,更注重理性意念。在形式上、內涵上則傾注作者的思想,意趣及品德節操,不像唐朝那樣講究富麗堂皇的形式與排場,而注重花品花德及寓意人倫教化的表現。

在構圖中,講究線條美,常以梅花、臘梅等枝條來插制,突出"清"、"疏",形成清麗疏朗而自然的風格。因而,許多文人士流為避現實多退隱於山水之間時,寄情於山水花草之間,以表心意。如周敦頤的學生程顥詩雲:"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對花開花落等景象敏感多思。

中國插花流派有哪些?

池坊

日本傳統插花的開創者都是池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日本成立最早的流派,原意為池邊僧舍,許多流派都是從池坊演變出來的。原本是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皈依佛教成為高僧,駐六角堂(後來京都的一名寺)而創於7世紀。在那裡,作為禮佛儀式的一部分,規定「立花」這個插花樣式的插花准則,即一種直立的正規樣式,一般使用窄口高腳瓶或細高花瓶。

草月流

草月流由河原蒼風創立,是戰後興起的新流派。草月流創建的意思為如草之親切、月之明亮,又稱前衛花。它突破傳統的形式,強調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創造更為自由。常強調美的誇張,用抽象、富於想像的手法自由創作,達到作者追求的自然美和抽象美的境界。

小原流

小原流由小原雲心創始於1867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他以投入式盛花的形式為主,用平矮形盆把花插在劍山上,既保留完整的傳統手法,又不固守傳統,能貼進生活、表現生活。其作品使用的是各方面皆可觀賞花材的欣賞范圍,任何空間都可搭配。

創始人小原雲心創造的盛花表現形式,為近代插花史開辟了新篇章。其作品格調高雅、脫俗,尊重四季花草的自然之態,生動活潑,清新自然,優雅秀麗,最接近中國古典插花的風格,最能引起中國人的心靈共鳴。

熱點內容
盆景痴迷 發布:2025-07-21 04:15:43 瀏覽:696
中國彼岸花花語 發布:2025-07-21 04:15:41 瀏覽:517
楓葉盆景枯 發布:2025-07-21 04:08:09 瀏覽:803
七夕獎 發布:2025-07-21 03:53:47 瀏覽:987
茶花有粉 發布:2025-07-21 03:44:42 瀏覽:128
玉蘭花開思親 發布:2025-07-21 03:35:22 瀏覽:668
花語鳥林 發布:2025-07-21 03:24:58 瀏覽:399
梅花女文胸 發布:2025-07-21 03:20:48 瀏覽:61
洛陽牡丹女子醫院電話 發布:2025-07-21 03:18:42 瀏覽:412
情人節配對4 發布:2025-07-21 03:02:39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