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插花器
A. 插花的基本要領有哪些
1.清晨露水未乾時剪取花枝。立即插人盛水的桶中,可使插花經回久。
2. 從山野採摘的花枝,可用答事先准備好的葯棉或廢紙包住折斷處,浸濕 葯棉或皮紙裝進食品袋,捆緊袋口攜回,不讓太陽曬著,這樣可使插花經久。
3.將花枝末端在灶火上燒焦,然後將燒焦部位浸入酒精里1分鍾,取出用清水漂洗後插瓶。這樣處理可防止養分下泄和插後枝條爛壞。
4,對某些枝條硬而脆的花技,插瓶前不要剪斷,以免剪刀壓壞導管,改 用手摺斷,吸水力強,對延長花期有好處。
5. 玉蘭、梅花、紫藤之類的花,擊碎花枝末端長3厘米左右,可增加吸水 面積,有利於延長水養期。
6.在瓶中放0.1%的食鹽可以防腐。放0.1%的食糖增加營養。
7. 可在瓶中放1/4000的高錳酸鉀或適當的硼酸、硫磺、石炭酸、水楊酸、維生素等,都有延長花期的作用。
8.若在花瓶里放人一片阿司匹林,有延長花期的奇效。因阿司匹林經花枝吸水後,可促使葉子氣孔閉合,減慢水分的蒸發。
B. 插花在色彩協調上有什麼要求
插花總的來說分兩種:第一種:是規則插花,就是按照書本上的,規規框框的。什麼圓形版的,三角的等等。顏權色只要搭配的比較均勻就行,沒有太大的要求。第二種:是藝術插花,藝術插花,說白了就是想怎麼插就怎麼弄,可是你也要有基本的美觀感。突出你想要表達的主題,中心,在色彩協調上要有一種規格的美,不能亂插,也不能瞎插。不管是那種插花類型,都要注重的就是顏色的分化,和分配。只要你顏色的前後,顏色的比例,掌握好了,那麼你的插花就會很好看,祝你好運。
C. 插花的竹編花籃一個首飾盒一個白茶壺一個報紙一卷柿子三個梨兩個蘋果兩個兩塊襯布怎麼構圖
S型構圖
D. 老竹編器如何清洗
竹編是可以水洗的,洗干凈後通風晾乾或吹乾,別太陽曬。
E. 如何設計和製作山茶花籃
用山茶製作花籃插花,既漂亮又莊重,目前家庭節日布置和花籃藝術插花也常在用。山茶藝術花籃,表現手法和瓶插、水盆插花基本相同,只是花籃內要設法安置水和固體器具。
籃是製作花籃插花的基本器具。市場上有售專用的花籃。若有條件自己動手編制,那就更有情趣。花籃的形狀很多,常見的有元寶籃、提籃、吊籃、掛籃、單體花籃、多層花籃。所用的材料也多,有竹編的、藤編的、各色塑料帶編制的等。花籃不論用何種材料編制,依靠本身是無法保持水分的。一般採用以下兩種方法保水:①水具保水。一般在花籃里放一隻水盆和花插泡沫塑料板,也可用空罐、茶杯、碗、塑料袋等代用品。用塑料袋作容器,則需將塑料水袋下端插入沙土保養之。如果能按花籃本身特點設計專用水具更佳。②插花泥保水。插花泥市場有售,吸水保水能力很強。當花枝插入,花泥不會鬆散,並且可以根據需要任意分割,花枝可以從各個方向插入。但花泥不宜反復使用。
花籃的花體定位。花籃的造型確定以後,花體定位是插花成敗的決定因素。定位方法是根據花籃的形狀,在插花造型的關鍵部位先插上幾支花枝,確定其高度和范圍。常用有三種花籃花體定位的方法:①花籃呈半球形的花體定位。選擇一支山茶花枝插在花籃的中央,確定花籃的高度,再在花籃的外沿四周插入4支花枝,呈十字交叉狀,確定花籃的大小范圍。隨後從中間向外圍或從外圍向中間逐步插入不同花色的花枝或其他花卉作陪襯。②單面觀賞的花籃花體定位。單面觀賞山茶插花的花籃,主要在正面插花,定位方法基本同半球形的花體定位。這種花籃可掛在牆壁上或靠牆壁擺放,從單面觀花。③不等邊三角形花籃的花體定位。先插入最高端的1支花枝,第2、第3支花枝插在左右兩側的最外端。3支花枝基本上把花籃的輪廓位置確定下來,其他部位的花枝插入時就不會亂套。無論半球形、單面觀賞還是不等邊的三角形花籃,山茶品種的花要具有多樣性,顏色、花型、大小,甚至葉形、葉色都要搭配好,這樣製成的花籃才有生氣。
F. 插花考慮到哪些元素的色彩協調
1.花卉色彩的形成和作用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植物葉子的細胞里,都含有綠色的色素。我們知道當日光通過三棱鏡後會分成六種可見顏色的光譜。如果讓六色光再通過葉綠素溶液而透射到白色的銀幕上,此時從銀幕上的光譜里可以發現:在紅色光靠近橙色光及藍色光的部分,有一條很寬的黑色帶,而綠色部分仍是綠色。這說明葉綠素吸收光線是有選樣的。 綠色能有效地利用太陽光,這是植物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進化的結果。同時,植物為了適應自然生態環境的需要和受到本身質體、色素的抑制,形成了各種不同顏色的枝葉花果。在不同種類的植物體中,所含葉綠素的比例不同,其顏色的深淺就有差異。有一些植物體內。含有葉黃素和胡蘿卜素。能使植物呈紅色或橙色,它們主要存在於花瓣或果實中。有些植物的葉子在秋季落時前變黃,就是因為失去了葉綠素,只剩下葉黃素和胡蘿卜素的結果。 植物體內還存在著一種花青素,較多地存在於花瓣、果實之中。鮮花盛開所呈現出的一些紅色和藍色等,往往是花青索起的作用。花青素的顏色隨著植物細胞液的酸鹼性不同而有變化。細胞液為酸性時,花呈紅色;細胞液為鹼性時,花呈藍或紫色。用八仙花作酸鹼度變化試驗,效果十分明顯。 花冠居花萼的內方,色彩非常鮮艷.為植物中最為顯著的部位,也是最富有變化的部位。花冠顏色主要是細胞中花青素和雜色體起的作用.花的紅色、藍色、紫色來源於花青素;花的黃色、橙黃色來源於雜色體;不具色素的部分為白色。由於花中存在著多種色素。各種花的色素組合情況各有所異,色素存在的多少也有變化,所以花朵開放時會出現天光十色、斑讕多彩的景象。 花卉隨著四季更替和生理活動的需要,進行著新陳代謝,色彩也隨之變化。花從蓓蕾初綻到枯萎凋零,葉片從新芽葉翠到枯黃落地,顏色都是在不斷的變化。—般說來,初放的花色濃郁鮮艷,隨後顏色逐漸變淡,最後失去原有美麗的色澤。初放的葉呈嫩綠色並帶有鵝黃色.逐漸呈現出墨綠色.到生長末期轉黃。果實也是如此,從子房膨大到果實成熟,色彩有一個變化過程。花卉的這種生理特徵,為我們插花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限制了花材的採摘時間。 2.插花器皿的色彩 插花器皿的種類很多,各種花器都有自身的色彩特點,再加上人為的著色變化.色彩更是繁雜多變。插花器皿質地有粗細之分、軟硬之別、對光的吸收與反射程度有很大的區別,顏色差異也很大。凡是質地細潔、光滑的物質,如金屬、玻璃、瓷器,對光的反射較強;質地粗糙的物質,如粗陶、木器等,對光的反射較弱。由此可見.器皿質地對插花色彩影響很大。 用陶、瓷製成的花器是我們插花常用的器皿,其本身也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有許多奇特的色調,如青瓷、唐三彩、祭紅、三陽開泰等等。 花器色彩的豐富多變,對插花來說,無疑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如花器色彩選擇不妥,也會造成整個作品的失敗。例如,用粉彩花卉畫、人物圖案作畫面的花瓶,就其本身色彩配置來說,也許是十分精美的,但與花卉相配,會造成喧賓奪主的局面。所以,我們在花器色彩的選擇上,耍立足於簡潔、統—.每—件花器只要求存在—、二種顏色.或是幾個簡單色塊組合的花器,不能使用或少使用那些描金附鳳的花器。 隨著現代工藝材料的發現,插花器皿有了很大的發展。如玻璃、塑料製品,色彩鮮艷奪白,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但要注意與花卉的合理配置,不然易造成庸俗之態。用本色的自然材料製成的花器,如竹編、草編、藤編和木器等,古樸雅緻,色彩簡潔、大方,十分迎合人們的審美需要。若在這些花器上加以著色,也能讓人感到精巧華美。 3.插花色彩的設計和配置 插花的用色,不僅是對自然的寫實,而且是對自然景色的誇張,可以隨著插花造型的需要進行變化。插花使用的色彩.首先耍服從作者所要表達的情趣.或鮮艷華美.或清淡素雅。其次.插花色彩要經得起看.遠看時進入視覺的是插花的總體色調。總體色調不突出.畫面效果就弱,作品容易出現雜亂感,而且缺乏特色。近看插花時,要求色彩所表現出的內容個性突出,主次分明。 插花色彩的配置,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花卉與花卉之間的色彩關系;二是花卉與容器之間的色彩關系,三是插花與環境、季節之間的色彩關系。這三方面的關系若能正確掌握.插花配色就能得心應手了。 花卉與花卉之間的色彩關系.可以用多種顏色來搭配,也可以用單種顏色,要求配合在一起的顏色能夠協調。如用臘梅花與象牙紅兩種花材合插,一個滿枝金黃,另一個鮮紅如血,色彩協調,輝映成趣,更重要的還在於以紅花為主,黃花為捕.遠遠望去紅花如火如荼,黃花星光,點點通過花枝向外輻射。 插花中青枝綠葉起著很重要的輔佐作用。枝葉有各種形態,又有各種色彩,如運用得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牡丹雖好,還要綠葉扶持」。如選用展著綠葉的水杉枝,勾勒出插花造型的輪廓,再插入幾支粉紅色的菖蘭或深紅色的月季。可想而知,鮮花在綠枝的映襯下更顯嬌艷。再如將幾支珊瑚樹枝和幾朵白色的馬蹄蓮花合插在一起.顏色並不華麗,卻顯得素雅大方。 花卉間的合理配置,還應注意色彩的重量感和體量感。色彩的重量感主要取決於明度,明度高者顯得輕,明度低者顯得重。正確運用色彩的重量感,可使色彩關系平衡和穩定。例如在插花的上部用輕色,下部用重色,或者是體積小的花體用重色,體積大的花體用輕色。 色彩的體重感與明度和色相有關。明度越高,膨脹感越強 ;明度越低,收縮感越強。暖色具有膨脹感,冷色則有收縮感。在插花色彩設計中.可以利用色彩的這一性質,在造型過大的留部分適當採用收縮色,過小的部分適當採用膨脹色。 花卉與容器的色彩要求協調,但並不要求一致,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配合:一是採用對比色組合.另一是調和色組介。對比配色有明度對比,即色彩明暗程度的對比,也稱黑白對比。如在黑色的花器之中,插入白色的馬蹄蓮花,一暗一明造成對比,就能起到色彩鮮明的效果。 花卉與器皿有色相差別而形成的對比叫色相對比。色相對比有強弱之分,主要有對比色相和互補色相的對比。對比色相對比的色感比較鮮艷、強烈.具有飽滿、華麗、歡樂、活躍的感情特點,容易使人興奮、激動。互補色相對比是相應的色彩對比,也是最強的色相對比,如紅花與青綠色花器.黃花與青紫色花器等。中國傳統配色中有「紅間綠,花簇簇」,「紅配綠,看小足」的說法。 冷暖對比也是花卉與器皿配色的主要方法。採用冷暖對比的色彩,效果會顯得生動起米。如用湖藍色水盆,插粉紅色的荷花,這樣冷色的盆與暖色的花形成了冷暖對比,更進一步烘托出花的嫵媚。在一般情況下,插花器皿的顏色是深色的,花可插淺色的;器皿色彩是淡色的,花可插深色的,以便形成對比。 運用調和色來處理花與器皿的關系,能使人產生輕松、舒適感。方法是採用色相相同而深淺不同的顏色處理花與器的色彩關系,也可採用同類色和近似色處理。同類色如橘紅與大紅、綠與青綠色等。近似色有紅與橙、橙與黃、黃與綠、綠與青等。近似色的色距范圍較大,有一定的對比性.容易表現出色彩的豐富性和形成色彩的節奏與韻律。 插花還可以利用中性色進行調和,如黑、白、金、銀、灰等中性色的花器,對花卉有調和作用。也可用金銀絲裝飾在花中,使花卉與器皿的對比色中有個性色為媒介而調和。插花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如過年過節或喜慶日子作為裝飾品美化環境,把屋內外裝飾點綴成一片節日的氣氛,寄託美好的理想,振奮人們的精神。插花的色彩要根據環境的包彩來配置。如在白底藍紋的花瓶里.插入粉紅色的二喬玉蘭花,擺設在傳統形式的紅木傢具上,古色古香.民族氣氛濃郁。在環境色較深的情況下,插花色彩以選擇淡雅為宜:環境色簡潔明亮的.插花色彩可以用得濃郁鮮艷一些。 插花色彩還要根據季節變化來運用。春天裡百花盛開,眾芳爭艷,到處是萬紫干紅的景色。此時插花時選擇色彩鮮艷的材料,給人以輕松活潑、生機盎然的感受。夏天,插花的色彩要求清逸素淡、明凈輕快。適當地選用一些冷色調的花,給人以清涼之感。到了秋天,滿目紅朴朴的果實,遍野金燦燦的稻穀。此時插花可選用紅、黃等明艷的花作主景,與黃金季節相吻合,給人留下興旺的遐想。冬天的來臨,伴隨著寒風與冰霜。這時插花應該以暖色調為主,插上色彩濃郁的花卉,給人以迎風破雪的勃勃生機。
G. 茶具選配的茶具特色
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興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崛起,成為別樹一幟的優秀茶具。紫砂茶具具有造型簡練大方、色調淳樸古雅的特點,外形有似竹結、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明代大為流行。紫砂壺成陶火溫在1000~1200度,質地緻密,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能吸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緩慢不致燙手,即使冷熱聚變,也不致破裂;用紫砂壺泡茶,香味醇和保溫性好無熟湯味,一般認為用來泡的烏龍茶、鐵觀音等半發酵茶最能展現茶味特色。
正宗的紫砂壺和一般的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採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由於成陶火溫高,燒結密緻,胎質細膩,長時間使用,壺體的顏色會變得越來越自然,而在壺內泡著的茶會滲進壺體內,使壺蘊含茶味。
市場上銷售的紫砂,主要來自福建、宜興、台灣三地。福建紫砂其實使用的也是宜興的砂,只不過是在福建加工而已。其中台灣紫砂壺砂質比較細膩,不同於其他兩地產的紫砂,相比之下更適合泡烏龍茶。壺的價格在百元至千元不等。雖然宜興紫砂享有盛名,但茶社銷售的宜興紫砂壺在價格上也能為工薪階層所接受。選購時既要根據個人的愛好、身份、性格等特點來選擇,還要考慮到與居室內部環境、房間結構與色彩等方面的協調。不同造型的紫砂茶具有不同的視覺效果,直接影響到欣賞者的情緒與心理。 瓷器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瓷器以白為貴,約1300度左右燒成,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適中,對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泡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且造型美觀精巧,適合用來沖泡輕發酵、重香氣的茶,如文山包種茶。
現在最常見的瓷器茶有白瓷茶具、青瓷茶具,還有台灣瓷茶具。瓷器茶具的花色比紫砂更具觀賞性。它的圖案或清新俊朗,或清淡悠揚。另外,由於陶瓷新工藝新技術與新材質的深度開發,瓷器茶具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一些新瓷器茶具中還加入卡通圖案,來滿足青年消費者的喜好。
白瓷以景德鎮的瓷器最為著名,其他如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門的茶具也各具特色。早在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就聞名於世,並遠銷國外。青瓷茶具始於晉代,青瓷主要產地在浙江,最流行的一種壺叫「雞頭流子」的有嘴茶壺。台灣瓷的茶具特點是圖案比較新。
購買瓷器茶具時除考慮價格因素外,對瓷器本身要仔細查看,器形是否周正,有無變形,釉色是否光潔、色度是否一致、有無砂釘、氣泡眼、脫釉等。青花或彩繪則看其顏色是否不艷不晦,不淺不深,有光澤(淺則過火,深則火候不夠,艷則顏色過厚,晦則顏色過薄)。最後要提起輕輕彈叩,再好的瓷器如有裂紋便會大打折扣。 (l)茶壺的功能要求:一把茶壺是否適用,取決於用之置茶、泡茶、分茶(倒茶)、清洗、置放等方面操作的便利程度及茶水有無滴漏。首先,縱觀整體,一則壺嘴、壺口與壺把頂部應呈「三平」,或雖突破「三平」但仍不失穩重,唯把頂略高;二則對側把壺而言,壺把提拿時重心垂直線所成角度應小於45℃,易於掌握重心;三則出水流暢,不漏水,壺嘴可斷水,無余水沿壺流外壁滴落。其次,細察各處,分別有以下標准:
①壺口:為便於置放茶葉及夾取茶渣,壺口直徑不宜小於3.5厘米,即可伸入並攏的雙指。若是嵌蓋式壺口,堰圈部分不能在壺口內側形成凸起的一圈,否則不利於去渣、涮壺。為加大壺口與壺嘴的高度差,避免倒茶時水從壺口先出,可將壺嘴方的壺口上揚,並做一塊擋水板。
②水孔:茶壺的水孔有單孔、網狀孔和蜂窩孔三種。一般小壺為單孔,易被浸泡後的葉底堵塞,使「流」的出水不暢,尤以喇叭狀小孔為甚,沖泡時需常用茶針疏通,故其「流」為直形。網狀孔可以直接制坯而成,亦可在單孔外加金屬網,避免葉底入「流」堵塞,但仍易為單片葉底粘住,出現水流不暢。最佳水孔為蜂窩狀,即將水孔處製成一半球狀,向壺身內凸起,凸面上面滿蜂窩狀小孔,即使有單片葉粘著,也只是蓋住了一部分小孔,又因是凸面,很快會滑落,不易堵塞,但製作難度較大。
③壺嘴:要求出水順暢、流速適中、水注成線,特別是「斷水」要良好,即斟好茶後,壺嘴的水能馬上回落,不會沿流的外壁滴於杯外。「斷水」功能與壺蓋是否密封有關,選購時應注水試用。
④壺把:作為壺的提握部位,壺把的重心十分關鍵。沖滿水的茶壺靠手腕提握,位置不對則未斟茶時已灑出茶水。前文已述,側提壺之「三平」等原則應牢牢記住。從把的形狀來看,固定的提梁壺把,必須加大梁的高度和寬度,使掀蓋、置茶、去渣方便,但斟茶時又顯笨拙,可改用活動壺把,則可揚長避短。一般多用側提壺,泡茶時操作方便,姿態優雅。
⑤壺形:壺形的種類很多,同類壺的大小、高低與直徑的比例、裝飾花紋等千變萬化。壺形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泡茶時的動態美觀,方便實用的壺用來得心應手,更增添了一份泡茶技藝的美感。在泡茶之前,可專門用一段時間用於賞具,如舉行無我茶會時,首先由各茶人彼此觀摩茶具,從每人所備之茶具的風格,可想見其人的文化層次、個人修養、茶藝造詣等等。所以,在選擇壺形時,應摒棄華而不實的裝飾,以質朴取勝。如沖泡綠茶之壺,為保持其特有的色澤,除控制水溫外,須選用口大(有的大到與壺身直徑相同)、壁薄(易傳熱,與質地也有關)的扁腹形壺,取其散熱快的長處,令茶汁色碧而清洌;若沖泡烏龍茶,則應選口小、壁厚或多細密氣孔、高度與直徑相仿者,蓋取其保溫性好,使茶湯濃香誘人,餘味不絕。
上述五點,只指茶壺的一般功能要求,至於從欣賞角度談壺形,則人各有所好,尚無定論。一般鑒賞紫砂茶壺,當從其神韻、形態、色澤、意趣、文心、適用等方面一一考評。在實用便利的基礎上,壺形應以自然流暢、氣定神閑者為佳,切忌矯揉造作、匠氣十足。古人嘗以佳人比佳壺,推崇布衣荊釵,不掩天姿國色,是以一把佳壺不可多色多飾,須以渾然天成為最高追求境界。
(2)壺的整修:前面談了如此繁復的選壺要求,一般讀者必會產生畏難情緒。的確,古往今來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堪稱制壺大師,其作品流傳至今者更是鳳毛麟角,一壺值千金,非一般消費層次者可染指。尤其是現代工廠化生產條件下,市賣者多為大批生產出來的商品,當然不是藝術品,要符合如許要求顯然是苛求了。其實,在選購時挑選基本符合前述條件的新壺,然後可通過整修,成為一把理想的合用之壺,並且因為是親手參與,會有一份特別的樂趣。 整修工具為細圓棒形鑽石銼刀,輔料為金剛砂、肥皂和水。整修時先在金剛砂內倒入少量水,並在壺蓋沿上抹些肥皂,再抹上濕潤的金剛砂,把壺蓋蓋在壺口上,一把握鈕倒托壺,另一手將翻向上的壺底按住,兩手作反方向的反復旋轉,使壺蓋沿與壺口輕輕摩擦,直至密縫。如氣孔太小或有微粒堵塞,用銼刀慢慢銼大銼平即可。檢驗是否整修完畢有兩法:其一是測試斷水、放水的靈敏度,即按住氣孔壺嘴不出水,放開氣孔則馬上出水;其二是測試壺的密封性能,將盛滿水的壺按住壺嘴倒提,壺蓋不會掉落,松開壺嘴則蓋落。一般用前一方法測試,以免壺蓋打碎。經整修後合用的新壺在泡茶前須除異味,可用粗老茶葉放入壺中,待吸盡異味後再用。 主茶具乃泡茶、飲茶主要的用具,主要有茶壺、茶船、茶盅、茶杯、杯托、蓋碗、沖泡器等。
(1)茶壺 用以泡茶的器具。也可直接用茶壺來泡茶,獨自酌飲。也可用小茶壺當茶盅用。茶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和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等細部。壺身有口、延(唇牆)、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細部。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部分的不同,壺的基本形態就有近200種。
以把劃分:
①側提壺:壺把為耳狀,在壺嘴的對面。
②提梁壺:壺把在蓋上方為虹狀者。
③飛天壺:壺把在壺身一側上方為綵帶飛舞狀。
④握把壺:壺把圓直形與壺身呈90°狀。
⑤無把壺:壺把省略,手持壺身頭部倒茶。
以蓋劃分:
①壓蓋:蓋平壓在壺口之上,壺口不外露。
②嵌蓋:蓋嵌入壺內,蓋沿與壺口平。
③截蓋:蓋與壺身渾然一體,只顯截縫。
以底劃分:
①捺底:將壺底心捺成內凹狀,不另加足。
②釘足:在壺底上加上三顆外突的足。
③加底:在壺底四周加一圈足。
以有無濾膽分:
①普通壺:上述的各種茶壺,無濾膽。
②濾壺:在上述的各種茶壺中,壺口安放一隻直桶形的濾膽或濾網,使茶渣與茶湯分開。
(2)茶船 承放茶壺等的墊底器具,有竹木、陶瓷及金屬製品。既可增加美觀,又可防止茶壺燙傷桌面。
其主要種類有:
①盤狀:船沿矮小,整體如盤狀,側平視茶壺形態完全展現出來。
②碗狀:船沿高聳,側平視只見茶壺上半部。
③雙層狀:茶船製成雙層,上層有許多排水小孔,使沖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層的儲水器。
(3)茶盅 亦稱茶海、公道杯、公平杯,用於盛放和分斟茶湯。將茶湯及時斟於茶海中,可避免茶葉久泡而苦澀。
其主要種類有:
①壺式盅:壺形,或以茶壺代替。
②圈頂式盅:將壺口部分或全部向外延拉成一翻邊,以作把手。有蓋或無蓋。
③杯式盅:杯形,有把或無把,從盅身拉出一個簡單的倒水口。
(4)品飲杯 盛放泡好的茶湯並飲用的器具。
其種類有:
①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狀。
②敞口杯:杯口大於杯底,也稱盞形杯。
③直口杯:杯口與杯底同大,也稱桶形杯。
④收口杯:杯口小於杯底,也稱鼓形杯。
⑤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
⑥蓋杯:附加蓋子的茶杯,有把或無把。
(5)聞香杯 直口高杯,用來聞嗅留在杯里的香氣之器具。此杯容積和品茗杯一樣,但杯身較高,容易聚香。
(6)杯托 茶杯的墊底器具。
其種類有:
①盤形:托沿矮小呈盤狀。
②碗形:托沿高聳,茶杯下部被托包圍。
③高腳形:杯托下有一圓柱腳。
④圈形:杯托中心留一空洞,洞沿上下有豎邊,上固定杯底,下為托足。
⑤復托形:高腳托的托碟中心再有一個碗形或碟形的小托,小托承托茶盞或茶碗。
(7)茶碗 泡茶器具,或盛放茶湯作飲用器具。
其形狀有:
①圓底形:碗底呈圓形。
②尖底形:碗底呈圓錐形,常稱為茶盞。
(8)蓋碗 由蓋、碗、托三部件組成,泡飲合用器具或可單用。
(9)大茶杯 泡飲合用器具。多為長桶形,有把或無把,有蓋或無蓋。
(10)沖泡盅、沖泡器 沖泡盅用以沖泡茶葉的杯狀物,盅口拉出一斜口為出水口。沖泡器是指杯蓋連接一濾網,中軸可以上下提壓如活塞狀,既可使沖泡的茶湯均勻,又可以使渣與茶湯分開。 泡茶、飲茶時所需的各種輔助器具,以增加美感,方便操作。
(1)鋪墊 是茶席整體或局部物件擺放下的各種鋪墊、襯托、裝飾物的統稱,常用棉、麻、化纖、竹、草桿織編而成。鋪墊的形狀一般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菱形、圓形、橢圓形、多邊形和不確定形。
鋪墊的類型有:
①織品類:棉布、麻布、化纖、蠟染、印花、毛織、織錦、綢緞、手工編織等。
②非織品類:竹編、草桿編、樹葉鋪、紙鋪、石鋪、瓷磚鋪等。
(2)茶盤 擺置茶具,用以泡茶的基座。用竹、木、金屬、陶瓷、石等製成,有規則形、自然形、排水形等多種。
(3)茶巾 用以擦洗、抹拭茶具的棉織物,或用來抹乾泡茶、分茶時濺出的水滴,或用來吸干壺底、杯底之殘水;或在注水、續水時托墊壺流底部,也可用來擦拭清潔桌面。
(4)茶巾盤 放置茶巾的用具。竹、木、金屬、搪瓷等均可製作。
(5)奉茶盤 用以盛放茶杯、茶碗、茶食或其他茶具的盤子,向客人奉茶和茶食時也使用,常用竹、木、塑料、金屬製作而成。
(6)茶荷 是控制置茶量的器皿,用竹、木、陶、瓷、錫等製成。同時可作觀賞干茶樣和置茶分樣用。
(7)茶則 則者,准則也,可衡量茶葉用量,確保投茶量准確。用它從茶葉罐中取茶入壺或杯,多為竹木製品。
(8)茶匙 取茶或攪拌茶湯用具。常與茶荷搭配使用,從貯茶器中取干茶。
(9)茶夾 用來清潔杯具或夾取杯具,或將茶渣自茶壺中夾出。
(10)茶針 由壺嘴伸入流中疏通茶葉阻塞,使之出水流暢的工具,以竹、木製成。
(11)茶箸 形同筷子,也用於夾出茶渣,在配合泡茶時亦可用於攪拌茶湯。
(12)渣匙 從泡茶器具中取出茶渣的用具,常與茶針相連,即一端為茶針,另一端為渣匙,用竹、木製成。
(13)茶漏 圓環形小漏斗,當用小茶壺泡茶時,投茶時將其置壺口,使茶葉從中漏進壺中,以防茶葉灑到壺外。
(14)箸匙筒 插放茶箸、茶匙、茶夾、茶針等的有底筒狀器物。
(15)茶拂 用以刷除茶荷上所沾茶末之具。
(16)蓋置 承托壺蓋、盅蓋、杯蓋的器具,既保持蓋子清潔,又避免沾濕桌面。
其種類有:
①托墊式:形似盤式杯托。
②支撐式:圓柱狀物,從蓋子中心點支撐住蓋;或筒狀物,從蓋子四周支撐。
(17)壺墊 圓形墊壺織品,保護茶壺。
(18)濾斗(濾網) 過濾茶湯碎末用。網為金屬絲制,緣邊金屬或瓷質。
(19)濾斗架 承托濾斗用。有金屬螺旋狀,有瓷質雙手合掌狀、單手伸指狀。 濾斗架及濾斗(濾網)
(20)計時器 用以計算泡茶時間的工具,有定時鍾和電子秒錶,可以計秒的為佳。
(21)茶食盤 置放茶食的用具,用瓷、竹、金屬等製成。
(22)茶叉 取食茶食用具,金屬、竹、木製。
(23)餐巾紙 墊取茶具、擦手、拭杯沿用。
(24)消毒櫃 用以烘乾茶具和消毒滅菌。 (1)煮水器 由湯壺和茗爐兩部分組成,爐以熱源分有電爐、酒精爐、炭爐、燃氣爐等。常見的「茗爐」,爐身為陶器,或金屬制架,中間放置酒精燈。茶藝館及家庭使用最多的是「隨手泡」,用電燒水,方便實用。
(2)暖水瓶 貯放開水用。一般用居家使用的熱水瓶即可,如去野外郊遊或舉行無我茶會時,需配備施行熱水瓶,以不銹鋼雙層膽者為佳。
(3)水方 貯放清潔用水的器皿。
(4)水注 盛水的壺形容器。功用是將冷水注入煮水器內加熱,或將開水注入壺(杯)中溫器、調節沖泡水溫。形狀近似壺,口較一般壺小,而流特別細長,多為陶瓷製品。
(5)水盂 盛放棄水、茶渣以及嘗點心時廢棄的果殼等物的器皿,多用陶瓷製作而成,亦稱「滓盂」。 (1)茶樣罐(筒) 用於盛放茶樣的容器,體積較小,裝干茶30-50克即可。以陶器為佳,也有用紙或金屬製作。
(2)貯茶罐(瓶) 貯藏茶葉用,可貯茶250-500克。為密封起見,應用雙層蓋或防潮蓋,金屬或瓷質均可。
(3)茶瓮(箱) 塗釉陶瓷容器,小口鼓腹,貯藏防潮用具。也可用馬口鐵製成雙層箱,下層放乾燥劑(通常用生石灰),上層用於貯藏,雙層間以帶孔擱板隔開。 (1)提櫃 用以存儲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的木櫃,門為抽屜式,內分格或安放小抽屜,可攜帶外出泡茶用。
(2)都籃 竹編的有蓋提籃,放置泡茶用具及茶樣罐等,可攜帶外出泡茶。
(3)提袋 攜帶泡茶用具及茶樣罐、泡茶巾、坐墊等物的多用袋,用人造革、帆布等製成的背帶式袋子。
(4)包壺巾 用以保護壺、盅、杯等的包裝布,以厚實而柔軟的織物製成,四角縫有雌雄搭扣。
(5)杯套 用柔軟的織物製成,套於杯外。 (1)茶車 可以移動的泡茶桌子,不泡茶時可將兩側檯面放下,擱架向對關閉,桌身即成一櫃,櫃內分格,放置必備泡茶器具及用品。
(2)茶桌 用於泡茶的桌子。長約120-150厘米,寬約60-80厘米。
(3)茶(椅)凳 泡茶時的坐具,高低應與茶車或茶桌相配。
(4)坐墊 在炕桌上或地上泡茶時,用於坐、跪的柔軟墊物。大都為60厘米×60厘米的方形物,或60厘米×45厘米的長方形物,為方便攜帶,可製成折疊式。 (1)屏風 遮擋非泡茶區域或作裝飾用。
(2)茶掛 掛在牆上營造氣氛的書畫藝術作品。
(3)花器 插花用的瓶、簍、籃、盆等物。 選擇茶具,一要看茶葉、二要看場合、三要看人數。優質茶具沖泡上等名茶,兩者相得益彰,使人在品茗中得到美好的享受。選擇時應注意色彩的搭配,型式和質地的選擇,且整套茶具與環境、鋪墊、插花等要相和諧。
1.茶具型式的選配 細嫩的名優綠茶,可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沖泡,邊沖泡邊欣賞茶葉在水中緩慢吸水而舒展、徐徐浮沉游動的姿態,領略「茶之舞」的情趣。至於其他名優綠茶,除選用玻璃杯沖泡外,也可選用白色瓷杯沖泡飲用。但不論沖泡何種細嫩名優綠茶,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大則水量多,熱量大,會將茶葉泡熟,使茶葉色澤失卻綠翠。也會使茶香減弱,甚至產生「熟湯味」。
高檔花茶可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沖飲,以顯示其品質特色,也可用蓋碗或帶蓋的杯沖泡,以防止香氣散失;普通低檔花茶,則用瓷壺沖泡,可得到較理想的茶湯,保持香味。
沖泡中高檔紅綠茶,如工夫紅茶、眉茶、烘青和珠茶等,因以聞香品味為首要,而觀形略次,可用瓷杯直接沖飲。低檔紅綠茶,其香味及化學成分略低,用壺沏泡,水量較多而集中,有利於保溫,能充分浸出茶之內含物,可得較理想之茶湯,並保持香味。
工夫紅茶可用瓷壺或紫砂壺來沖泡,然後將茶湯倒入白瓷杯中飲用。紅碎茶體型小,用茶杯沖泡時茶葉懸浮於茶湯中不方便飲用,宜用茶壺泡沏。
烏龍茶宜用紫砂壺沖泡;袋泡茶可用白瓷杯或瓷壺沖泡。品飲冰茶,以用玻璃杯為好。此外,沖泡紅茶、綠茶、黃茶、白茶,使用蓋碗,也是可取的。
2.茶具色澤的選配 茶具的色澤是指製作材料的顏色和裝飾圖案花紋的顏色,通常可分為冷色調與暖色調兩類。冷色調包括藍、綠、青、白、灰、黑等色,暖色調包括黃、橙、紅、棕等色。凡用多色裝飾的茶具可以主色劃分歸類。茶器色澤的選擇是指外觀顏色的選擇搭配,其原則是要與茶葉相配,茶具內壁以白色為好,能真實反映茶湯色澤與明亮度,並應注意主茶具中壺、盅、杯的色彩搭配,再輔以船、托、蓋置,力求渾然一體,天衣無縫。最後以主茶具的色澤為基準,配以輔助用品。
(1).綠茶類 名優茶:透明無花紋、無色彩、無蓋玻璃杯或白瓷、青瓷、青花瓷無蓋杯。 大宗茶:單人用具,夏秋季可用無蓋、有花紋或冷色調的玻璃杯;春冬季可用青瓷、青花瓷等各種冷色調瓷蓋杯。多人用具,宜用青瓷、青花瓷、白瓷等各種冷色調壺杯具。
(2).黃茶類 奶白瓷、黃釉顏色瓷和以黃、橙為主色的五彩壺杯具、蓋碗和蓋杯。
(3).紅茶類 條紅茶:紫砂(杯內壁上白釉)、白瓷、白底紅花瓷、各種紅釉瓷的壺杯具、蓋杯、蓋碗。 紅碎茶:紫砂(杯內壁上白釉)以及白、黃底色描橙、紅花和各種暖色瓷的咖啡壺具。
(4).白茶類 白瓷或黃泥炻器壺杯,或用反差極大且內壁有色的黑瓷,以襯托出白毫。
(5).青茶類 輕發酵及重發酵類:白瓷及白底花瓷壺杯具或蓋碗、蓋杯。 半發酵及輕焙火類:朱泥或灰褐系列炻器壺杯具。 半發酵及重焙火類:紫砂壺杯具。
(6).花茶類 青瓷、青花瓷、鬥彩、五彩等品種的蓋碗、蓋杯、壺杯套具。
3.茶具質地的選配 茶具質地主要是指密度而言。根據不同茶葉的特點,選擇不同質地的器具,才能相得益彰。密度高的器具,因氣孔率低、吸水率小,可用於沖泡清淡風格的茶。如沖泡各種名優茶、綠茶、花茶、紅茶及清香烏龍等,可用高密度瓷或銀器,泡茶時茶香不易被吸收,顯得特別清冽。透明玻璃杯可用於沖泡名優綠茶,香氣清揚又便於觀形、色。而那些香氣低沉的茶葉,如鐵觀音、水仙、普洱等,則常用低密度的陶器沖泡,主要是紫砂壺,因其氣孔率高、吸水量大,故茶泡好後,持壺蓋即可聞其香氣,尤顯醇厚。在沖泡烏龍茶時,同時使用聞香杯和品飲杯後,聞香杯中殘余茶香不易被吸收,可以用手捂之,其杯底香味在手溫作用下很快發散出來,達到聞香目的。 器具質地還與施釉與否有關。原本質地較為疏鬆的陶器,若在內壁施了白釉,就等於穿了一件保護衣,使氣孔封閉,成為類似密度高的瓷器茶具,同樣可用於沖泡清香的茶類。這種施釉陶器的吸水率也變小了,氣孔內不會殘留茶湯和香氣,清洗後可用來沖泡多種茶類,性狀與瓷質、銀質的相同。未施釉的陶器,氣孔內吸附了茶湯與香氣,日久沖泡同一種茶還會形成茶垢,不能用於沖泡其他茶類,以免串味,而應專用,這樣才會使香氣越來越濃郁。
選配茶具,除了看它的使用性能外,茶具的藝術性、製作的精細與否,也是人們選擇的另一個重要標准。
H. 插花有什麼技巧
I. 插花色彩的設計和配置從哪幾個方面考慮分別有哪些配色方案
插花色彩設計時掌握的問題
來源:農業政務網 日期:2011年5月24日
確立調子後,色彩設計中還應掌握那幾個方面的問題?
色彩時插花造型的主要要素之一,確立調子後,設計中遵循形式美要素的組合原則時,還應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色彩布局平衡。
布局上色彩的平衡是插花構圖的重要原則之一。為求得色彩平衡,插花作品的布局上應「虛設」一條中軸線,花材色域的重量就在軸線兩邊起作用。如果只考慮軸線兩邊花枝數量、花朵大小均極其相近,還不能肯定中軸線兩側是否布局平衡,因為尚未將色彩平衡考慮在內。因此,插花時應當把輕、重兩色系的花朵交錯排列,「等量」的分置於兩側,才可造或色彩布局的平衡。同樣,若把重色系的花枝插在構圖的上部,輕色系的花枝插在接近下部,便會產生頭重腳輕不穩的感覺。所以,上下穩定,左右均衡,是插花色彩設計時必須遵循的准則。
(2)色彩和諧。
在插花中,花卉色彩的配置往往是作品效果的關鍵。因為花卉色彩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所以運用色彩,科學地對色彩進行設計,是插花創作中發揮感情作用的重要依據,也是插花裝飾達到理想效果的具體措施。
確立一個主色調,是插花色彩設計的關鍵所在,使其他色彩都圍繞著主色調起陪襯作用,也就是所謂的主次分明。此在西方大堆頭式插花中尤為重要,因為此種插花,顏色是越多越好,在這么多花色里,若不確立基調,顯然是難以球的色彩的和諧。中國的傳統插花藝術,雖不講究色彩豐富,通常二三種即可,但同樣存在著誰主誰次的問題。
色彩的和諧,實際上還關繫到每個人的審美觀點。通俗講,各種色彩相互搭配時不應是有明顯沖突。在色彩組合中,單色配置顯然易獲得調合的效果。若將調和色配置在同一件插花作品中,無論出現幾種色相,均會表現出統一協調、優美柔和的藝術效果。
(3)色彩對比。
在色彩組合中,如果調和色以柔美統一見長,那麼,對比色則以矛盾對立為特點了。在插花的色彩設計中,假如善於利用各種花朵在色相、明度、冷暖等方面的強烈對比,則可借對比色的鮮明對照,濃郁的氣氛、強烈的刺激而獲得獨特的效果。
對比色的組合效果,在補色組合方面得到的效果尤為突出。在插花作品的創作中,作者都十分重視綠葉的配置,因為它是帶有原色的補色,對比最強烈。但對比色應用關鍵也是要處理好主角與配角的關系:一是主次分明;二是色彩疏密相同,忌平均分配。如面積大小相似的補色組合,效果極差,顯得十分俗氣、乏味;三是利用黑、白、灰、金屬色等來調和對比色,避免產生色彩失調和刺目,如滿天星或情人草就能起到這個作用。
總之,在運用對比色,尤其是互補的花色進行插花構圖時,定要運用得當,注意使互補的色彩主次分明。同時,利用不同色彩局部之間的相互穿插,做到對比之中有呼應,便可獲得即統一、和諧,有生動、鮮明的理想效果。
(4)色彩配置應切合作品主題和背景。
作者通過苦心構思,進行色彩設計,使之與背景協調,與主體內容一致,並能加深意境。它雖然以自然色彩的某些特徵為基礎,卻不以自然色彩的美為滿足,會更高於自然色彩的群體美、綜合美和意境美。
藝術插花的色彩設計
藝術插花既要有優美的造型,又要有明艷色彩,兩者均是構成優美形象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一般的審美中往往會偏重於色彩,或者說,色彩的美最易彼人們所接受。馬克思任《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曾說:「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
色彩的基本要素
色彩是一種物理現象。在日光的照射下,各種物體把不能吸收的日光反射出來。由於各種物體吸收口光的程度不同,形成了各種不問的色彩。尤其是奇花異卉,更是濃郁鮮艷、五彩繽紛。太陽光一般可分成紅、橙、黃、綠、青、紫六種色相。
在物體對色光的吸收與反射的作用下,我們肉眼可以分辨出物體所呈現的色彩。例如見到白色物體.說明色光全部被反射.見到黑色的物體,說明色光全部被吸收.若是對每種色光都有部分吸收與反射,就是灰色的物體。當我們來到花園里的時候,紅花、綠葉十分美麗。紅花的固有色是紅色.是因為大陽光中的橙、黃、綠、青、紫等五種色光基本被紅花所吸收.而把紅光反射出來的結果。綠葉亦是如此,反射出綠光,是吸收了其它五種色光的結果。
花的紅與葉的綠,以及白和黑都足相對而言的,是色彩總的傾向,自然界中絕對的純色是沒有的。若對紅花作一觀察,不難發現,花除了反射紅色光外、對其它色光也有不同程度的反射,只是紅色光的成分佔有絕對的優勢而已。又如綠葉,由於生長的環境和位置的不同,所反射出來的綠的色度、色性和純度也會有許多微妙的變化,有冷暖、明暗和純度的差別,就是一片葉子的正面與背面,所表現出的綠色深淺差異也很大。光的反射就一般而言.質地粗糙、顏色深的物體吸收得多,反射得少。反之,質地光滑、顏色淡的物體對色光吸收得少,反射得多。由此可見,色彩一方面借光而呈現,另一方面,又依附於物體而存在,兩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缺—不可。無論物體的質地如何,都能表現具體的色彩,而離開了具體的物體,就沒有具體的色彩可言了。光與物所形成的種種色彩,主要有三個基本特徵:色相、純度、明度。
色相,是各種具體色彩的名稱,或者說是色彩的相貌。例如,太陽光中的紅、橙、黃、綠、青、紫等.每個名稱都表示一種顏色的色相。色相主要是用來區分各種不同的顏色,增強對色彩的辨別能力。客觀世界色彩豐富,變化萬千,肉眼所能識別的十分有限。因此,在觀察色相時要善於比較,培養識別能力,便於在插花時正確認識和利用色彩。
純度,指的是顏色純凈程度和飽和程度。在可見光中的各種單色光是最純的顏色,為極限純度。純度越高.顏色越鮮明。當純凈的顏色摻入黑、白、灰等其它色彩時,其顏色的純度就產生變化,摻入得越多,純度降得越低。物體色彩的純度與飽和度有關,與物體表面結構也有關。物體表面結構粗糙,光線的漫反射作用將使色彩的純度降低。物體的表面結構光滑,色彩的純度就比較高。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包含兩種意思:其一是同一色相受光後由於物體受光的強弱不一,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明暗層次。其二是指顏色的本身明度,如紅、橙、黃、綠、青、紫六種標 准色互相比較的深淺度。同一綠色,受光的強弱、角度和亮部不同,會產生明綠、綠、暗綠等不同的明度。不同的顏色中.黃色的明度較高,僅次於白色;紫色的明度較低.接近丁黑色。插花時,不問明度的色彩相配.能使畫面富有變化,增強層次感。不問明度的同一色彩配合在一起,也能使插花的整體感增強。
色彩的視覺效果
人們對色彩的視覺感受,主要來源於色的原色和色的混合形式。
色彩的三原色是其中任何—色都不能由另外兩種原色混合產生的.而其它色可以由這三色按一定比例配合出來。自然界的景物在光線照射下顯示出千變萬化的色彩,都是由這三種原色光組合而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將色光混合會變亮,謂之加色法混合。在繪畫中稱紅、黃、藍三種顏色為三原色,若將三色混合會變深.稱作減色法混合。花卉雖然沒有那麼標準的三原色,但可以接近某一種顏色而論。
除原色之外.還有中間色和復色在創造繽紛的世界。所謂中間色,是兩種原色份量相等或不等相混合的色彩。復色.就是兩個中間色相混合或者三原色相混合所得的色彩。補色,則為三原色相對應的色光。黃對著藍,黃為藍的補色;品紅對著綠,品紅為綠的補色,青對著紅,青為紅的補色。補色也叫互補色,就是兩個相對的色互補。因此,黃與藍、品紅與綠、青與紅都互為補色。並列在一起,色彩的對比非常鮮明。
兩種原色並列在一起,能給人一種鮮艷明快的感覺;兩種中間色並列在一起,色彩比教灰暗。原色與中間色並列在一起效果較佳,是類似色。色彩的變化是逐漸過渡,顯得柔和、諧調;若是互補色,容易取得鮮明對比的效果。
互補的兩色並列時相互排斥,對比強烈。色彩呈現跳躍、鮮明的效果。因此,補色關系運用得好,將使插花色彩明亮,生氣勃勃,生動地托出主體。相反補色關系如不注意色彩的諧調和花體色塊大小的安排,也會產生生硬、火氣的弊病。
色彩具有冷暖的視覺效應。在人的生理反映上,色彩的深淺有收縮與擴張的感覺。如紅、黃有熱烈、興奮的感覺,所以我們把紅和黃以及傾向紅、黃的顏色稱為暖色調;藍色看上去安靜、寒冷,故而把藍色和傾向於藍色的稱為冷色調。紅與藍處於冷暖色的兩個極端。綠與紫居中,是中性色,偏紅的均為暖色。偏藍的均為冷色。金、銀、黑、白、灰五色在色彩感覺上也屬於中性色,可以與任何顏色調和,起到緩沖、協調作用。這對挑選花器的色彩很有幫助。
藝術插花的配色
1.花卉色彩的形成和作用
在自然界中,大部分植物葉子的細胞里,都含有綠色的色素。我們知道當日光通過三棱鏡後會分成六種可見顏色的光譜。如果讓六色光再通過葉綠素溶液而透射到白色的銀幕上,此時從銀幕上的光譜里可以發現:在紅色光靠近橙色光及藍色光的部分,有一條很寬的黑色帶,而綠色部分仍是綠色。這說明葉綠素吸收光線是有選樣的。
綠色能有效地利用太陽光,這是植物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進化的結果。同時,植物為了適應自然生態環境的需要和受到本身質體、色素的抑制,形成了各種不同顏色的枝葉花果。在不同種類的植物體中,所含葉綠素的比例不同,其顏色的深淺就有差異。有一些植物體內。含有葉黃素和胡蘿卜素。能使植物呈紅色或橙色,它們主要存在於花瓣或果實中。有些植物的葉子在秋季落時前變黃,就是因為失去了葉綠素,只剩下葉黃素和胡蘿卜素的結果。
植物體內還存在著一種花青素,較多地存在於花瓣、果實之中。鮮花盛開所呈現出的一些紅色和藍色等,往往是花青索起的作用。花青素的顏色隨著植物細胞液的酸鹼性不同而有變化。細胞液為酸性時,花呈紅色;細胞液為鹼性時,花呈藍或紫色。用八仙花作酸鹼度變化試驗,效果十分明顯。
花冠居花萼的內方,色彩非常鮮艷.為植物中最為顯著的部位,也是最富有變化的部位。花冠顏色主要是細胞中花青素和雜色體起的作用.花的紅色、藍色、紫色來源於花青素;花的黃色、橙黃色來源於雜色體;不具色素的部分為白色。由於花中存在著多種色素。各種花的色素組合情況各有所異,色素存在的多少也有變化,所以花朵開放時會出現天光十色、斑讕多彩的景象。
花卉隨著四季更替和生理活動的需要,進行著新陳代謝,色彩也隨之變化。花從蓓蕾初綻到枯萎凋零,葉片從新芽葉翠到枯黃落地,顏色都是在不斷的變化。—般說來,初放的花色濃郁鮮艷,隨後顏色逐漸變淡,最後失去原有美麗的色澤。初放的葉呈嫩綠色並帶有鵝黃色.逐漸呈現出墨綠色.到生長末期轉黃。果實也是如此,從子房膨大到果實成熟,色彩有一個變化過程。花卉的這種生理特徵,為我們插花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限制了花材的採摘時間。
2.插花器皿的色彩
插花器皿的種類很多,各種花器都有自身的色彩特點,再加上人為的著色變化.色彩更是繁雜多變。插花器皿質地有粗細之分、軟硬之別、對光的吸收與反射程度有很大的區別,顏色差異也很大。凡是質地細潔、光滑的物質,如金屬、玻璃、瓷器,對光的反射較強;質地粗糙的物質,如粗陶、木器等,對光的反射較弱。由此可見.器皿質地對插花色彩影響很大。
用陶、瓷製成的花器是我們插花常用的器皿,其本身也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有許多奇特的色調,如青瓷、唐三彩、祭紅、三陽開泰等等。
花器色彩的豐富多變,對插花來說,無疑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如花器色彩選擇不妥,也會造成整個作品的失敗。例如,用粉彩花卉畫、人物圖案作畫面的花瓶,就其本身色彩配置來說,也許是十分精美的,但與花卉相配,會造成喧賓奪主的局面。所以,我們在花器色彩的選擇上,耍立足於簡潔、統—.每—件花器只要求存在—、二種顏色.或是幾個簡單色塊組合的花器,不能使用或少使用那些描金附鳳的花器。
隨著現代工藝材料的發現,插花器皿有了很大的發展。如玻璃、塑料製品,色彩鮮艷奪白,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但要注意與花卉的合理配置,不然易造成庸俗之態。用本色的自然材料製成的花器,如竹編、草編、藤編和木器等,古樸雅緻,色彩簡潔、大方,十分迎合人們的審美需要。若在這些花器上加以著色,也能讓人感到精巧華美。
3.插花色彩的設計和配置
插花的用色,不僅是對自然的寫實,而且是對自然景色的誇張,可以隨著插花造型的需要進行變化。插花使用的色彩.首先耍服從作者所要表達的情趣.或鮮艷華美.或清淡素雅。其次.插花色彩要經得起看.遠看時進入視覺的是插花的總體色調。總體色調不突出.畫面效果就弱,作品容易出現雜亂感,而且缺乏特色。近看插花時,要求色彩所表現出的內容個性突出,主次分明。
插花色彩的配置,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一是花卉與花卉之間的色彩關系;二是花卉與容器之間的色彩關系,三是插花與環境、季節之間的色彩關系。這三方面的關系若能正確掌握.插花配色就能得心應手了。
花卉與花卉之間的色彩關系.可以用多種顏色來搭配,也可以用單種顏色,要求配合在一起的顏色能夠協調。如用臘梅花與象牙紅兩種花材合插,一個滿枝金黃,另一個鮮紅如血,色彩協調,輝映成趣,更重要的還在於以紅花為主,黃花為捕.遠遠望去紅花如火如荼,黃花星光,點點通過花枝向外輻射。
插花中青枝綠葉起著很重要的輔佐作用。枝葉有各種形態,又有各種色彩,如運用得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牡丹雖好,還要綠葉扶持」。如選用展著綠葉的水杉枝,勾勒出插花造型的輪廓,再插入幾支粉紅色的菖蘭或深紅色的月季。可想而知,鮮花在綠枝的映襯下更顯嬌艷。再如將幾支珊瑚樹枝和幾朵白色的馬蹄蓮花合插在一起.顏色並不華麗,卻顯得素雅大方。
花卉間的合理配置,還應注意色彩的重量感和體量感。色彩的重量感主要取決於明度,明度高者顯得輕,明度低者顯得重。正確運用色彩的重量感,可使色彩關系平衡和穩定。例如在插花的上部用輕色,下部用重色,或者是體積小的花體用重色,體積大的花體用輕色。
色彩的體重感與明度和色相有關。明度越高,膨脹感越強 ;明度越低,收縮感越強。暖色具有膨脹感,冷色則有收縮感。在插花色彩設計中.可以利用色彩的這一性質,在造型過大的留部分適當採用收縮色,過小的部分適當採用膨脹色。
花卉與容器的色彩要求協調,但並不要求一致,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配合:一是採用對比色組合.另一是調和色組介。對比配色有明度對比,即色彩明暗程度的對比,也稱黑白對比。如在黑色的花器之中,插入白色的馬蹄蓮花,一暗一明造成對比,就能起到色彩鮮明的效果。
花卉與器皿有色相差別而形成的對比叫色相對比。色相對比有強弱之分,主要有對比色相和互補色相的對比。對比色相對比的色感比較鮮艷、強烈.具有飽滿、華麗、歡樂、活躍的感情特點,容易使人興奮、激動。互補色相對比是相應的色彩對比,也是最強的色相對比,如紅花與青綠色花器.黃花與青紫色花器等。中國傳統配色中有「紅間綠,花簇簇」,「紅配綠,看小足」的說法。
冷暖對比也是花卉與器皿配色的主要方法。採用冷暖對比的色彩,效果會顯得生動起米。如用湖藍色水盆,插粉紅色的荷花,這樣冷色的盆與暖色的花形成了冷暖對比,更進一步烘托出花的嫵媚。在一般情況下,插花器皿的顏色是深色的,花可插淺色的;器皿色彩是淡色的,花可插深色的,以便形成對比。
運用調和色來處理花與器皿的關系,能使人產生輕松、舒適感。方法是採用色相相同而深淺不同的顏色處理花與器的色彩關系,也可採用同類色和近似色處理。同類色如橘紅與大紅、綠與青綠色等。近似色有紅與橙、橙與黃、黃與綠、綠與青等。近似色的色距范圍較大,有一定的對比性.容易表現出色彩的豐富性和形成色彩的節奏與韻律。
插花還可以利用中性色進行調和,如黑、白、金、銀、灰等中性色的花器,對花卉有調和作用。也可用金銀絲裝飾在花中,使花卉與器皿的對比色中有個性色為媒介而調和。插花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如過年過節或喜慶日子作為裝飾品美化環境,把屋內外裝飾點綴成一片節日的氣氛,寄託美好的理想,振奮人們的精神。插花的色彩要根據環境的包彩來配置。如在白底藍紋的花瓶里.插入粉紅色的二喬玉蘭花,擺設在傳統形式的紅木傢具上,古色古香.民族氣氛濃郁。在環境色較深的情況下,插花色彩以選擇淡雅為宜:環境色簡潔明亮的.插花色彩可以用得濃郁鮮艷一些。
插花色彩還要根據季節變化來運用。春天裡百花盛開,眾芳爭艷,到處是萬紫干紅的景色。此時插花時選擇色彩鮮艷的材料,給人以輕松活潑、生機盎然的感受。夏天,插花的色彩要求清逸素淡、明凈輕快。適當地選用一些冷色調的花,給人以清涼之感。到了秋天,滿目紅朴朴的果實,遍野金燦燦的稻穀。此時插花可選用紅、黃等明艷的花作主景,與黃金季節相吻合,給人留下興旺的遐想。冬天的來臨,伴隨著寒風與冰霜。這時插花應該以暖色調為主,插上色彩濃郁的花卉,給人以迎風破雪的勃勃生機。
色彩的感情效果
色彩能夠影響人的情緒。不同的色彩會引起不同的心理反應。不同的民族和傳統習慣,不同的文化修養、性別、年齡等,會對色彩產生不同的聯想效果。
色彩本身是沒有任何感性內容的,只有當人的思想意識與其聯系起來的時候,才會出現色彩的感受與聯想。有許多國家和民族對某些顏色有忌諱。如巴西人以棕黃色為的凶喪之色.理解是人死好比黃葉從樹上落下來,所以忌諱。比利時人最忌藍色.如遇不吉利的事都穿藍色的服裝。衣索比亞人穿談黃色的服裝.是對死者表示深切哀悼。歐洲許多國家都以黑色為喪禮的顏色。十耳其人布置客廳、禮堂、房間時,喜用素色,禁用花色。在我國,人們對色彩的認識也是多種多樣.大致是這樣的:
紅色:具有艷麗、熱烈、富貴、興奮之情。人們習慣用紅花束表示喜慶、吉祥。
橙色:是豐收之色,表示明朗、甜美、成熟和豐收。
黃色:有一種富麗堂皇的富貴氣.象徵光輝、高貴和尊嚴。我國帝皇殿宇裝飾的琉璃瓦是黃色的.以示至高無上。在喪儀上、黃色的花使用十分普遍。
綠色:富有生機,富有春天氣息,又具有健康、安詳、寧靜的象徵意義
藍色:有安靜、深遠和清新的感覺.往住和碧藍的大海聯系在一起,使人心胸豁達。但從消極方面來看,也有陰郁、貧寒和冷淡之感。
紫色:有華麗高貴的感覺。淡紫色還能使人覺得柔和、嫻靜。
白色:是純潔的象徵,具有一種樸素、高雅的本質。但是白色顯得單調,在我國民族習慣中.還有悲哀的含意。
黑色:具有堅實、含蓄、庄嚴、肅穆的感覺.同時黑色又易與黑暗聯系在一起。
色彩的象徵和聯想是一個復雜的心理反應,受到歷史、地理、民族、宗教、風俗習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並不是絕對的,在插花時只能作為色彩運用的參考,而應按題材內容和觀賞對象進行色彩設計。
我其實不懂這些的,都是網路找的,對你有木有用,我也不知道,你看看吧,如果沒用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