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類花卉
A. 請教下石蒜花的養殖方法(南方)
石蒜的養殖方法如下:
1、種植
春秋季均可栽種。一般溫暖地區多行秋植,北方寒冷地區常作春植,栽植深度以鱗莖頂部略蓋人土表為宜。栽後不宜每年起栽,通常4-5年挖出分栽一次。把主球四周的小鱗莖剝下進行繁殖。將主球的殘根修掉,曬兩天,待傷口乾燥後即可栽種。栽培地要求地勢高且排水良好,否則應作成高畦深溝,以防澇害。株行距15cm×20cm,覆土時,球的頂部要露出土面。一般每年施肥2-4次,第1次在落葉後至開花前,可使用有機肥或復合肥。做切花的,在花蕾含苞待放前追施。第2次在10月底11月初開花後生長期前。採花之後繼續供水供肥,但要減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使鱗莖健壯充實。
2、溫度
石蒜科的許多成員都喜愛溫暖的氣候,適合平地栽培。金花石蒜和君子蘭的生育適溫在攝氏十五到二十五度之間,較適合在北部栽種,君子蘭夏季應避免過於濕熱的環境。水仙類性喜冷涼,平地只能在冬春之際種植;垂筒花和袋鼠腳應種在中、高海拔較適合。
3、日照
石蒜科球根花卉多數喜愛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生長,全日照或半日照的環境下皆很適合,光線不足會造成開花不良。養在水中的中國水仙每日仍須二、三小時以上的日照,否則會徒長倒伏。君子蘭喜愛蔭涼的環境,應避免夏季時陽光直射,日照在50%至70%之間較佳。
4、土壤
石蒜一般說來球根花卉對於土壤並不挑剔,許多球根花卉的原生地土壤十分乾硬,卻依然花開燦爛,不過若能提供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當能使它長得更美麗。除了文殊蘭和蜘蛛百合等嗜水的種類,一般栽種的土壤排水性要力求良好,否則球根容易腐爛。肥料球根花卉的生長季長,種植前應埋入充分的有機肥,之後每兩個月施用追肥一次,可用自製的腐熟堆肥或三要素肥料,應偏重磷鉀肥的比例,以促進球根發育和開花。
5、水分
石蒜球根花卉膨大的地下莖使它們較能忍受水分的缺乏,不過在排水優良的土地里,供應充足的水分才能使它們充分生長,當表土乾燥呈灰白色時,就應該給它們補充水分了。金花石蒜和火球花在葉子逐漸枯萎時,應慢慢減少澆水,一旦進入休眠期,即不可再澆水或施肥。
B. 石蒜科花卉常見類型有哪些
石蒜科是一個大科,約90屬1300多種,比較著名的有:
朱頂紅(即孤挺花)
晚香玉
雪花蓮
雪片蓮
水仙(這個夠著名了吧)
石蒜(其中的紅花石蒜就是著名的曼珠沙花,也就是彼岸花)
文殊蘭
蔥蓮
君子蘭
龍舌蘭
仙茅
等等
http://ke..com/view/101911.htm
C. 金花石蒜的花卉名稱
金花石蒜
學名:Lycoris aurea Herb
石蒜科,石蒜屬。
別名:忽地笑,龍爪花、大毒蒜、黃花石蒜、鐵色箭、老鴉蒜
日本名:鍾馗蘭
D. 球根類花卉文殊蘭(十八學士、白花石蒜)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石蒜科常綠球根類花卉。株高1米,鱗莖長圓柱形,直徑10~15厘米,高30~60厘米。葉片在鱗莖頂端疊迭排列,條帶狀披針形,長60~100厘米,寬10~14厘米,葉緣呈起伏波浪狀。花葶自葉腋間抽生而出,每葶著花10~20朵;花被線形,寬不到1厘米,花筒細長,白色,有清香。花後結出球果。花期7~9月(圖51)。
2.種類和品種
(1)印度文殊蘭每葶著花10~20朵,花高腳碟狀,白色有紅暈;花筒長9厘米,稍彎曲,帶綠色。夏季開花。
(2)好望角文殊蘭花葶長約40厘米,每葶著花3~12朵;花大而芳香,花筒長7~11厘米,花被白色,外側帶紅暈。夏季開花。
(3)粉花文殊蘭每葶著花6~10朵,花白色略帶粉色;花筒長約10厘米,帶綠色,有芳香,夏季開花。
(4)蘇門答臘文殊蘭花型大,香味濃;花筒長8~12厘米,暗紫色;花被片內側白色並帶有紅紫色縱紋,反麴生長,外側紫紅色。夏季開花。
(5)北美文殊蘭 每葶著花4朵,乳黃色,有香味;裂片線形,花筒綠色。春夏開花。
(6)斯里蘭卡文殊蘭 花葶粗壯,每葶著花10~12朵;花冠漏斗形,花筒長7~15厘米;裂片長橢圓形,花白色,具紅色條紋,有香味。早春開花。
3.習性原產於亞洲、非洲和美洲熱帶沿海地區。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耐鹽鹼,經不起烈日暴曬。生長適溫為15~20℃,冬季室溫不得低於10℃,我國北方均做盆栽培養,華南地區也露地栽種,長江流域冬季需入室越冬。喜富含腐殖質的肥沃土壤,耐肥力強。
4.繁殖方法文殊蘭的鱗莖壽命長,分櫱能力也很強,在多年生老株基部莖盤部位可不斷萌生出幼小的腳芽苗,實為帶葉的小鱗莖,可將它們分割下來單另栽種,即可長成一棵新株。分割時不用脫盆,待腳芽苗長到15厘米時,先把周圍的盆土創松,找出與莖盤相連的部位,用小刀將它們切開,即可連上幼根一起提出。如果挖出來的腳芽苗沒有根系,可將它們淺淺也栽入濕沙中,蔽蔭養護,在20℃的氣溫下20天後即可生根。
5.栽培和養護文殊蘭生長快,4年生的分株苗蓬徑可達60厘米。為了控制生長量以便於室內陳設,盡量不要栽入大盆,根系如未拱出土面也不要翻盆換土。5年以後生長勢會大大減弱,但能正常開花。
文殊蘭是陰性植物,春、春、秋三季應放在室外疏蔭下,如果通風不良,容易發生煤污病;冬季室內陳設時可見斜射陽光。華南地區可單株栽在林間空地上。北方空氣乾燥,應噴水來提高空氣濕度,否則葉片容易干尖。
E. 球根類花卉石蒜(地仙、老雅蒜)的培育方法是什麼
1.形態特徵為百合科落葉球根類花卉。地下鱗莖小,橢圓形,外被紫紅色外皮。葉簇生,窄條帶形,每個鱗莖可抽生5~6片,長30~60厘米。花葶自葉叢中抽生而出,每葶著花2~10朵;花被6片,向兩側開張翻卷,呈飛舞狀,雄蕊多數,長長地伸出花冠之外,有白、粉、黃、橙等幾種花色,花後多不結實。
石蒜的特點是:每年夏秋之間葉叢開始枯萎時才開始抽生花葶並迅速開花,故有「葉落花挺」之說。花期因種類不同而異,有的7~8月,有的9~10月。
2.習性原產於我國和日本。適應性強,較耐寒,在自然界常野生於山野林地的邊緣。在南方呈常綠狀態,北方冬季落葉休眠,鱗莖可自然越冬。喜陰濕環境,怕陽光暴曬,不耐旱,也怕水澇,在輕鹼土中也能生長。
3.繁殖方法用分栽鱗莖的方法進行繁殖。地栽植株的地下鱗莖可逐年增多,3~4年挖掘一次分開栽種。
4.栽培和養護春秋兩季均可栽種,溫暖地區多進行秋栽,寒冷地區應當春栽。栽時不要栽得太深,應讓球頂和土面相齊,並應有大樹遮蔭。盆栽時每年翻盆換土一次,時間在葉叢剛剛枯萎而花葶尚未抽生時進行,脫盆時應保留護心土,以免影響開花。栽後應保持土壤濕潤,蔽蔭養護,切勿受旱。
F. 石蒜是什莫花卉
學名 Lycoris radiata 英名 Shorttube Lycoris 別名 蟑螂花、龍爪花、紅花石蒜 科名 石蒜科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有鱗莖。葉帶狀,深綠色。傘形花序,花鮮紅色或具白色邊緣,亦有白花品種。花鮮紅色或具白色邊緣,亦有白花品種。花期夏末秋初。原產中國,分布於長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喜陽,耐半陰,喜濕潤,耐乾旱,稍耐寒,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 繁栽要點 可在花後分球栽植。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栽植深度以土將球頂部蓋沒即可。接近休眠期時,應逐漸減少澆水。 應用價值 在中國有較長栽培歷史,《花鏡》中有記載。石蒜冬季葉色深綠,覆蓋庭院,打破了冬日的枯寂氣氛。夏末秋初葶葶花莖破土而出,花朵明亮秀麗,雄芯及花柱突出基長,非常美麗。可成片種植於庭院,也可盆栽。 石蒜是中國的珍貴花卉之一,品種眾多,有紅花、小紅花、黃花、淡紅紫色、百合型、白長筒型等,其葉期象蘭花,花型似金燈,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台灣省已把黃花石蒜出口日本。人工栽培的石蒜花在我市一面市,就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喜愛,是一極具市場潛力的花卉新品種。 石蒜(Lycoris radiata)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我國西南至東南部。該植物因生長於山坳的石頭旁,鱗莖外包暗褐色膜質鱗被,似大蒜而得名。長期以來,森林採伐,生態環境破壞,加上山區農民曾進行拉網式採集挖掘,現有的石蒜資源十分貧乏。為了保護、開發石蒜野生資源並使之產業化,開發廈門的花卉新品種以滿足人們對奇、特、美花卉的需求,廈門大學生物系與同安區農科所合作,開展石蒜的人工栽培研究,為發展廈門的花卉產業作出貢獻。 1 材料與方法 1.1 種子 紅花石蒜鱗莖,部分由永春、德化農民上山採集獲得,部分由本課題組前期自繁獲得,合計2 400粒。此外向有關植物園購買了百合型紫花石蒜、黃花石蒜、白花石蒜,小紅花石蒜鱗莖為種子。 1.2 栽培土壤 採用人工配製的營養土、田園土和荒地紅壤為栽培土壤。 營養土邊製作邊用農葯滅蟲,田園土和紅壤進盆前經農葯消毒、太陽下曝曬3天。土壤成分分析按中國農科院士肥所的方法進行。 1.3 種植時間 1997年10月5日~20日。 1.4 栽培方式 供研究鱗莖均用1‰多菌靈浸泡3min,濾干。挑選不同品種、不同規格的種子種於花盆中,每盆3粒,共500盆,其中364盆為紅花石蒜, 其餘為從外地購買的其他石蒜品種。豎放,深度以土壤蓋沒種子為准。直徑小於3cm 的種子種於塑料網遮蔭棚的水泥槽中,株行距17~20cm, 也以土壤蓋沒種子為度,土層厚度為12~15cm。另外,於蔭棚內按上述規格種植50粒直徑3cm以上的種子作對照。 盆栽石蒜入土後,移至屋頂平台上管理。 1.5. 管理方式 種子下地後第一天澆重水以平衡土壤的水份,以後晴天每天澆水1次,陰天隔天澆水1次。整個栽培期定期用農葯對周邊環境進行殺蟲滅菌,並施有機肥及化肥多次。 2. 結果 2.1 石蒜的生長周期 2.1.1 不同石蒜品種生長周期的差異 以營養土分別盆栽紅花石蒜、黃花石蒜、百合型石蒜、紫色石蒜、小紅花石蒜和白長筒石蒜,於1997年10月9日~10日播種,結果表明,各種石蒜品種的生長周期基本一致,但採集於福建的紅花石蒜周期稍長,可能是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所致。 2.1.2 不同石蒜的營養生長過程和長勢 由永春、德化採集到的大紅花石蒜於1997年10月8日下種後, 10月18日見葉片長出土面。該月底,每個葉芽抽出2~3片葉片,成叢狀,如韭菜,末端略帶紫色。1998年1月15日,主側芽皆可達4葉齡, 個別可達5葉齡,株最長葉片平均長度可達22~24cm,寬可達1.1~1.2cm,平衡脈,肉質墨綠。1998年3月5日,主芽平均達8~9葉齡,個別達10葉齡, 最長葉片平均長度為40.9cm,生長旺盛。以後最早抽出的葉片末端乾枯凋落,新葉片繼續長出,保持在每個葉芽9~10葉的水平,葉片略有增長。1998年4月6日~5月15日為葉片凋零期,之前整個營養生長周期結束,類似於同科的中國水仙。黃花石蒜和小紅花石蒜的生長過程類似於大紅花石蒜,區別僅在於黃花石蒜葉長可達80~90cm,寬3.5~4.5cm。小紅花石蒜葉長25~30cm,葉寬0.7~0.8cm。上述3種石蒜在廈門地區適應性較強,長勢佳,優於其它品種。以下研究皆以大紅花石蒜為對象。 2.2 石蒜對栽培環境的要求 2.2.1 不同土壤的盆栽石蒜比較 分別使用田園土、紅壤和人工合成的營養土盆栽石蒜。栽培結果表明, 種植於營養土的石蒜葉長、成熟鱗莖圍長,直徑等主要指標分別是田園土的1.3、1.14和1.14倍, 是紅壤栽培石蒜的1.5、1.30和1.29倍,成熟石蒜主鱗莖直徑大小是播種時的1.38倍。栽培於紅壤的產量增加只表現在側芽鱗莖的增多、增大方面,而主鱗莖大小與播種時比較,其直徑只大了0.24cm, 可見人工營養土較適宜於石蒜的人工栽培。 2.2.2 石蒜對土壤pH的要求 分別以pH5.8和7.8的營養土栽培,每盆種植種球8粒。營養期觀察結果表明,偏鹼性土壤不適合石蒜生長,每長出1片葉子不久,其末端就出現枯萎現象;葉片長度明顯短於酸性組,成熟鱗莖小,不飽滿;經葉芽分化期後,進入揚花期,栽培於偏鹼性土壤的石蒜基本不開花,而栽培於偏酸性土壤的鱗莖主莖,基本上都能分化出花芽,順利地揚花。 2.2.3 石蒜對生長環境溫度的要求 營養生長期石蒜10月上旬播種,此時最高氣溫不超過30℃,旬平均氣溫24℃,適宜石蒜生長,播種10天,根系生長旺盛,葉片先後長出地面。冬季日平均氣溫8℃以上,最低氣溫達1℃,不影響石蒜生長。至來年4月,由於長期陰雨天氣,光照不足,生長較弱,出現早衰現象,1998年4月6日起出現第一片葉子枯萎,至1998年5月15日前後全部葉片萎縮、乾枯,此時旬平均溫度已達24℃。說明石蒜生長的高溫極限為日平均溫度24℃。 2.3 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較 2.3.1 盆栽與水泥槽栽培結果的比較 以偏酸性營養土盆栽石蒜,下種後置屋頂平台上,不遮蔭;水泥槽栽培石蒜,下種後用孔徑2cm2的黑塑料網遮蔭,網的四周用防蚊紗網隔離, 網棚之上種有西蕃蓮, 以保濕及減少光照。栽培結果表明,遮蔭有利於石蒜的成長。 2.3.2 種子閹割與否的生長情況比較 分別以偏酸性營養土盆栽經閹割和未經閹割的石蒜種子,比較其生長情況。結果表明,閹割不利於石蒜的生長,但對鱗莖肉的葉芽損傷不大。這可能是由於石蒜鱗莖太小,閹割造成養分供應減少所致。 2.4 栽培後的花枝數比較 分別以不同栽培條件(遮蔭網、田園土、紅壤土、土壤pH5.8和pH7.8)網栽石蒜,結果表明,栽培於偏酸營養土的石蒜出花率最高;採用遮蔭網栽於水泥槽的石蒜與之相近,出花率達73%~80%。採用田園土栽培的出花率只是營養土的1/4;紅壤土的出花率最差,僅為3.3%。說明花枝數與鱗莖的營養積累有關,也與栽培土壤的肥力、酸鹼度有關。 3. 討論 野生石蒜生長於蔭森潮濕地,其著生地為紅壤,人工栽培石蒜應考慮石蒜生長的自然生態環境。本研究在栽培土壤酸鹼性方面(如土壤pH5.8)已基本達到野生自然條件。經過近10年的盆栽觀察,發現只要增加土壤的水份,提高土壤的肥力,適當調整有機肥與無機肥的比例,調整氮、磷、鉀的比例,就可以彌補野生石蒜生態環境的不足。在此基礎上進行較大規模的人工栽培石蒜研究,掌握了適合廈門地區人工栽培的品種。 種植時間以10月上、中旬為宜,來年5月中旬 營養生長期結束。整個營養生長周期150~160天, 與野生石蒜營養生長期一致。 氣溫對石蒜生長發育有重大影響, 日平均氣溫超過24℃, 將抑制其葉芽生長, 零上低溫不影響石蒜生長。 晴天要求重水噴淋。雨天應注意排水以防止爛根,不能用無漏底花盆栽培石蒜。 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期皆要求高腐殖質、高土壤肥力的偏酸性土壤。沒有經增效的田園土、紅壤土不適合用於人工栽培野生石蒜。 營養生長後期應適當提高所施肥料中的磷肥比例。 盆栽石蒜應注意控制水份、土壤酸鹼性、肥水等因素,可以克服野生生態環境的不足,正常旺盛生長。 網棚遮蔭栽培是另一條較為合適的人工栽培途徑。 閹割對於提高鱗莖的質量沒有意義。 人工栽培石蒜的側芽可以進一步繁殖,解決種球自繁問題。 應去除帶花葉病株,並用常規方法解決蚜蟲危害問題。 綜上所述,本課題已掌握了石蒜人工栽培的主要條件,克服了野生石蒜生態條件的差異,解決了大量栽培的種子問題,摸清了病蟲害發生和防治規律,為石蒜花卉的產業化提供了前期理論基礎。
http://www.foodmate.net/ddimg/uploadimg/20050531/162631972.jpg
http://chinadxs.com/courseware/00_01qiugenhuahui/hh/3ss/ssj/hdxiao1.jpg
G. 請教下彼岸花 石蒜的養殖方法
石蒜的養殖方法如下:
1、種植
春秋季均可栽種。一般溫暖地區多行秋植,北方寒冷地區常作春植,栽植深度以鱗莖頂部略蓋人土表為宜。栽後不宜每年起栽,通常4-5年挖出分栽一次。把主球四周的小鱗莖剝下進行繁殖。將主球的殘根修掉,曬兩天,待傷口乾燥後即可栽種。栽培地要求地勢高且排水良好,否則應作成高畦深溝,以防澇害。株行距15cm×20cm,覆土時,球的頂部要露出土面。一般每年施肥2-4次,第1次在落葉後至開花前,可使用有機肥或復合肥。做切花的,在花蕾含苞待放前追施。第2次在10月底11月初開花後生長期前。採花之後繼續供水供肥,但要減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使鱗莖健壯充實。
2、溫度
石蒜科的許多成員都喜愛溫暖的氣候,適合平地栽培。金花石蒜和君子蘭的生育適溫在攝氏十五到二十五度之間,較適合在北部栽種,君子蘭夏季應避免過於濕熱的環境。水仙類性喜冷涼,平地只能在冬春之際種植;垂筒花和袋鼠腳應種在中、高海拔較適合。
3、日照
石蒜科球根花卉多數喜愛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下生長,全日照或半日照的環境下皆很適合,光線不足會造成開花不良。養在水中的中國水仙每日仍須二、三小時以上的日照,否則會徒長倒伏。君子蘭喜愛蔭涼的環境,應避免夏季時陽光直射,日照在50%至70%之間較佳。
4、土壤
石蒜一般說來球根花卉對於土壤並不挑剔,許多球根花卉的原生地土壤十分乾硬,卻依然花開燦爛,不過若能提供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當能使它長得更美麗。除了文殊蘭和蜘蛛百合等嗜水的種類,一般栽種的土壤排水性要力求良好,否則球根容易腐爛。肥料球根花卉的生長季長,種植前應埋入充分的有機肥,之後每兩個月施用追肥一次,可用自製的腐熟堆肥或三要素肥料,應偏重磷鉀肥的比例,以促進球根發育和開花。
5、水分
石蒜球根花卉膨大的地下莖使它們較能忍受水分的缺乏,不過在排水優良的土地里,供應充足的水分才能使它們充分生長,當表土乾燥呈灰白色時,就應該給它們補充水分了。金花石蒜和火球花在葉子逐漸枯萎時,應慢慢減少澆水,一旦進入休眠期,即不可再澆水或施肥。
H. 石蒜科植物都有什麼
朱頂紅,又名紅花蓮、華胄蘭、線縞華胄、百枝蓮、柱頂紅、朱頂蘭、孤挺花、華專胄蘭、百子蓮、百枝屬蓮、對紅、對對紅等。是石蒜科朱頂紅屬的多年生草本。 紅花石蒜、曼珠沙華, 君子蘭,別名劍葉石蒜、大葉石蒜,是石蒜科君子蘭屬的觀賞花卉。
I. 常見的石蒜科植物有哪些
石蒜科 界:植物界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綱: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目:天門冬目 Asparagales科內: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石蒜科是單子葉植物綱、百合容亞綱、百合目的一科。多年生草本,具鱗莖或根狀莖。葉通常基生,狹長。花常艷麗,通常兩性,單生或成各式花序,具佛焰狀總苞或無;花被片6,2輪,花瓣狀,具花被筒或無;雄蕊常6枚;子房下位 。蒴果或漿果。 該科與百合科在系統位置上有密切關系。在分類學上不同學派對於劃分這兩科的界線持有不同的觀點,按照傳統的觀點,凡單子葉植物是花冠狀花被,下位子房,6枚雄蕊者,均歸入石蒜科。 代表植物主要有石蒜、水仙、君子蘭、文殊蘭、蔥蘭、朱頂紅等。
J. 關於石蒜花彼岸花的寓意
關於彼岸花的靈魂寓意:
一直很喜歡彼岸花,雖然不知道她的相貌,但是從她的名字看來,就已深深被她吸引了,查了一下資料,更加熱愛她那火焰般的紅,好像生命在怒放!
彼岸花,惡魔的溫柔。傳說中自願投入地獄的花朵,被眾魔遣回,但仍徘徊於黃泉路上,眾魔不忍,遂同意讓她開在此路上,給離開人界的魂們一個指引與安慰。
此花一名曼珠沙華,紅色花又名彼岸花,也稱為RedSpiderLily。人稱「草莫見花莫見」。
相傳此花只開於黃泉,一般認為是只開在冥界三途河邊、忘川彼岸的接引之花。花如血一樣絢爛鮮紅,鋪滿通向地獄的路,且有花無葉,是冥界唯一的花。花香傳說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在黃泉路上大批大批的開著這花,遠遠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又因其紅得似火而被喻為「火照之路」,也是這長長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與色彩。當靈魂渡過忘川,便忘卻生前的種種,曾經的一切都留在了彼岸,往生者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獄。
彼岸花屬於石蒜科(tattoo),屬名是希臘神話中女海神的名字。因為石蒜類的特性是先抽出花葶(總梗)開花,花末期或花謝後出葉;還有另一些種類是先抽葉,在葉枯以後抽葶開花,所以彼岸花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因此才有「彼岸花,開彼岸,只見花,不見葉」的說法。春天是球根,夏天生長葉子,秋天立起開花,冬天葉子又慢慢退去,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相念相惜永相失。
如此輪回而花葉永不相見,也有著永遠無法相會的悲戀之意。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城市的邊緣開滿了大片大片的彼岸花,也就是曼珠沙華。守護彼岸花的是兩個妖精,一個花妖叫曼珠,一個是葉妖叫沙華。他們守候了幾千年的彼岸花,可是從來沒有見過面,因為花開的時候,花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他們瘋狂地想念著彼此,並被這種痛苦折磨著。終於有一天,他們決定違背神的規定偷偷地見一次面。那一年的曼珠沙華紅艷艷的花被惹眼的綠色襯托著,開得格外妖冶美麗。神怪罪下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曼珠和沙華被打入輪回,並被詛咒永遠也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在人間受到磨難。從那以後,蔓珠沙華又叫做彼岸花,意思是開放在天國的花,花的形狀像一隻只在向天堂祈禱的手掌,可是再也沒有在城市出現過。這種花是開在黃泉路上的,曼珠和沙華每一次轉世在黃泉路上聞到彼岸花的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然後發誓不分開,在下一世再跌入詛咒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