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敬佛
Ⅰ 佛前獻花獻什麼花是花籃還是花束
誠心即可。
佛前獻花人指的就是在佛前供養鮮花的人。佛教認為供養鮮花於佛前可得相貌庄嚴果報,在大乘佛法裡面,花代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叫六度之花。
有花才會有果。佛教講花開見果種善因得善果因此佛前供養鮮花的意義很重要。
花代表因,所謂「花開結子」,是以佛前供花來提醒眾生播種成佛之因、求成佛之果——以一切利他善行、自凈提升、發露懺悔、大願精進等等,鋪就轉凡成聖之路,所以供花是代表修好因、修善因,才能得到好的果報。
(1)插花敬佛擴展閱讀:
八供 一般面對佛壇的八供是由左到右(水、水、花、香、燈、塗香、食子、音樂)
佛 前八供養獻供是佛法修習的一部分,有些寺院中所看到的供品是依傳統方式獻供的。
這些獻供不僅僅是儀軌的一部分,而是發願服務眾生的延長。 獻供是執與貪的對治方法。
獻供有其物質的意義,就是一個人獻出他所有的有價值的物品。或者,某些人可能象徵性地獻出所有財物,想像眾生因此獲益,一切睏乏 獲得補償,圓滿布施波羅蜜。
從前迦那迦牟尼佛在世間應化時,許多比丘在城中托缽,富貴人家以美食供養,而一貧窮人什麼也沒何,但他對比丘生起無比信心, 恭敬地在草地上摘了不同顏色的各種花朵,以很清凈虔誠的心來頂禮,供養。他後來在釋迦牟尼佛的祇園精舍投生為一富貴人家之子,相貌庄嚴美好。
出生時,天降 花雨,得到「花神」之名,這位「花神」後來長大,在佛前受比丘戒得到羅漢之果位。可見供花時,最重要的是以虔誠清凈的心,發願眾生皆能得到佛陀究竟果位, 即使是小小的花朵,也因發心廣大而會有極廣大的功德利益。
Ⅱ 陽台上敬菩薩有什麼忌諱
菩薩最好供奉在家中,注意擺放在哪,不要對著不潔的東西,也不要對著門。供奉在家的中心,很殊勝,菩薩佛力會護持整個家。
Ⅲ 插花的來歷
起源:插花起源於佛教中的供花。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並且不是隨便亂插的。
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一種主題,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3)插花敬佛擴展閱讀
藝術造詣
插花既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現代藝術插花不過分要求花材的種類和數量的搭配,但十分強調每種花材的色調、姿態和神韻之美。用一種花材構圖,也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不同的構圖以及與不同花材花器的組合,達到的效果則是完全不同的,這也就是藝術插花的表現力。
藝術插花最講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對花材和花器的選擇幾乎沒有限制。插花構圖注重立體感和空間感,要留空白,以給人想像的餘地。藝術插花通過搭配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組織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藝術品。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是由於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間,進行藝術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復,也不是對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經過作者精心創作,具有獨特個性和表現力的作品。
藝術插花的作者,須善於觀察自然,敏銳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間,積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豐富語匯,具備一定的美學理論基礎知識,熟悉繪畫音樂,這樣才能不斷地創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Ⅳ 給菩薩供什麼花/給菩薩供什麼花
除了燃香,還有一種更文明、更文化的供佛方式,鮮花供佛。其實,經論里有很多的鮮花供佛而獲大功德大利益的依據,《蘇悉地羯羅經供花品》、《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大智度論》、《文殊菩薩問事經》、《中阿含經》、《大方廣不思議境界經》、《法句經華香品》、《百緣經》、《大品般若經》等均有非常精確的記載、描述。
在北方,過去供佛一般用人造假花,原因可能是由於氣候原因,鮮花較少,難以做到四季不斷。
南傳佛教國家,氣候不同,四季鮮花常開,很多信眾喜歡每天採摘鮮花供佛。
佛經記載,供養佛陀共有五十二種,其中供花最普遍。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交通的便利,種植業的發達,南北幾無差距,北方的鮮花也是四季常有。
還是鮮花供佛似乎更好一些。香火也很好,但是會受場地、消防、環保等等方面的限制,特別是在一些風景區,煙火太大,確實有煞風景。
鮮花,細香,一盞心燈,幽靜典雅,更能讓人的心安靜下來。似乎更符合修行的本意。
也不是什麼花都可以供佛,《蘇悉地羯羅經供花品》卷上,明確列舉了許多花不能供佛。例如臭花、刺樹所生花、苦辛味花或無名之花等,不得作供花。因此類花難以令見者喜悅、吉祥。
作為供佛之花必俱「色好、多香、柔軟、細滑」等特性。《大智度論》卷上說,「如是諸天光明,見佛身清凈大光明,各持天華來諸佛所。以此諸華色好多香柔軟細滑,是故以此為供養」。
佛法是心法,鮮花美麗,但終歸是表法的手段,無論是南傳還是北傳佛教,供花的外在方式都是一樣的。
但供花如果能引伸到我們日常生活中,藉以此手段提高文化修養、心靈境界就更為殊勝。依照佛陀的本懷,以平常心,以鮮花供佛的形式來體悟佛法之真諦、義理。反觀自心的是非、真偽、善惡及丑美等。
介紹幾種供花的作意和觀想方法,以報答信眾一片虔誠。
一、擇善法觀
插花、選花時用心挑選經論里講的「色好、多香、柔軟、細滑」特徵的花,用心選擇,搭配,擺放。
二、相好庄嚴觀
鮮花庄嚴、美麗,香味潔凈、吉祥,觀想諸佛菩薩相好光明,生起歡喜心和稀求心。
三、無常觀
如果前兩個忘記掉的話,這個千萬不要忘記,佛陀不需要凡夫的鮮花供養,我們供養鮮花是為了庄嚴我們的內心,庄嚴道場,利益大眾。
定睛細看正在盛開的美麗鮮花,但卻好景不常,無論多麼燦爛妙香的鮮花都會頃間凋謝、枯萎。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風華正茂的時候,多少憧憬、夢想、期待,不甘心,僥幸心,富貴、健康、名利。然而所有這一切都猶如這些鮮花一樣,瞬息即逝。人生就是如此形色匆匆地過一遭,從生到死,長大、衰老,綻放然後殘敗。
這一條,太重要了,多少人道理都懂,但就是不甘心,就是覺得自己還能活上個幾百年,還有時間和資本在世間撈幾票,還有僥幸心,對世間的五欲的貪著的賊心就是沒有死盡。不知道生命就如同這些鮮花,再漂亮,過幾個夜,就徹底完蛋。
四、功德觀
鮮花供佛可獲無量功德。《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記載,凡誠心、歡喜供養佛者,必得安樂、大福等,並迅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關於佛前供花而獲無量功德之事,很多經典都有記載,根據《百緣經》卷六,以華奉迦葉塔,依其功德可生於天道、得金色身。《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一記載,釋迦牟尼佛於前世修菩薩行時,嘗求五莖青蓮花供養燃燈佛,而受來世成道之記。
五、戒香之觀
香花供佛時,鮮花的香味隨風飄逸,自然令供花人思維起修行者發出之戒德馨香。所以信徒們供花時常作如此觀想:世間之花雖有花色之美與花香之芬芳,卻比不上一個由修行近道、守戒而煥發出來的戒德馨香。
鮮花供佛真正用意不僅在那些外在之美,更在於深觀法要。庄嚴佛殿,以獲功德;通過思維、作意、觀想至人生之苦、空、無常教法,進而令供花者理解「花香不如戒香,德花勝於色花」,從而激發修行者勇猛精進,嚴持戒律,廣修福慧。
以上文位元組選自新明法師《鮮花供佛》。九華山半出美宿主人逸墨編輯整理。
Ⅳ 拜佛獻什麼花好是插花還是鮮花
根據自身的條件,沒有說必須是插花或者鮮花,要知道我們供花是表法的 :供花表版權 "因",供果是表 "果 " 佛教講究 "因果"。
原則上,只要是沒有特殊異味的新鮮花朵,都可以用做佛前的供花。
如果供養的是香花盤碟,可將花朵承裝在干凈的小盤碟內。如果所供養的是瓶花,為了避免佛桌的桌面凌亂,在選擇花材時,不妨挑選花瓣較不易掉落。荷花最好,文殊蘭其次 .......
Ⅵ 插花的有寓意的名字
比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視為清凈高潔,稱為凈友,常用於佛前供花牡丹,花大色艷,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稱為「花中之王」,是富有和顯貴的象徵,是唐代宮廷插花的主要花枕梅花,「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有清高淡雅,傲雪凌霜的性格。
桂花,是官運亨通、文思長進和中秋團圓的象徵;竹,是虛心和忠誠的象徵;松,是威嚴與長壽的象徵等等。另外,一些品高韻勝的花材組合一起,或根據它們的習性、或按照它們的名稱的諧音,賦予一定的寓意。如玉蘭、海棠、牡丹組合一起,名為「玉堂富貴」。
松、竹、梅,名為「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稱為四君子等。民間還有春天折梅贈遠,秋天采蓮懷人的傳統習俗,這些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的花材使傳統插花作品在花材自然美的基礎上又被賦予更多精神上的意義,從而更增添了作品的美感,使作品更充滿了詩情畫意的魅力。
(6)插花敬佛擴展閱讀
保鮮技巧
山茶花:插入淡鹽水中,可以殺菌,讓花期延長。
鬱金香:數枝扎束,外卷報紙再插入瓶中,花瓶中不用加水。
水仙花:插養在濃度為千分之一的淡鹽水中,可保持花形。
百合花:插入糖水中,可以保持百合花的甜香感覺。
薔薇花:其剪口容易被細菌感染,所以在其剪口處用火燙一下,再插入瓶中。
杜鵑花:切口用錘擊扁,然後在水中浸2個小時。
芍葯花:先用熱水浸切口,然後再插入冷水中。
梅花:剪口切成十字形,浸入水中,可以促進花朵對養料的吸收。
秋菊花:在其剪口處塗上少許薄荷溶液,可以殺菌。
蓮花:折下後用泥塞住氣孔,再插入淡鹽水中。
白蘭花:晚上用濕布包裹,白天揭開,可使花的凋謝時間推遲2-3天。
芙蓉花:先插入熱水中1-2分鍾,再插入涼水。
梔子花:在水中滴入1-2滴鮮肉汁。
Ⅶ 去寺廟插花後也要迴向嗎如何迴向
插花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Ⅷ 焚香品茗掛畫插花 文人雅士有誰
原文
焚香
中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凈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健身的習俗。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隻香幾,上置三足香爐,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致金鑾殿內香煙繚繞,香氣四溢,使人精神振奮。
古時的諸葛孔明,彈琴時不僅有童子相侍左右,而且常置香案,焚香助興。古代文士淑女操琴時焚香,也是為了創造一種幽靜風雅的氛圍。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觀書時,齋中常要焚香。他在詩中寫道:「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更十分青睞焚香靜坐和修身養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購買十多斤檀香,並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他題詩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可見焚香靜坐的養生健體之功。
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畫的神奇作用。他說:「觀畫,在香霧飄動中可以達到入神境界;作畫,我也於香霧中做到似與不似之間,寫意而能傳神。」
在家中經常焚香,可以醒腦清神,去濁存清,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且有延年益壽之功。
品茗
飲茶,雅稱品茗,是一種源自中國廣州的粵式飲食,而後在廣東乃至世界各地傳播,成為廣東文化的一大特色。在香港,飲茶一開始是叫做「上茶樓」或者「上酒樓」,後來就叫了「去飲茶」,慢慢「飲茶」就變成了上茶樓喝茶吃點心的代名詞。飲茶主要包括了喝茶和吃點心,而點心中數蝦餃和叉燒包在早期較為廣受歡迎,故此粵語內形容飲茶為「一盅兩件」(一盅茶+兩件點心),而且在某些語境下它還表示「最低消費」的意思。飲茶在香港及廣東一帶非常流行,近年更流傳到中國其他省份及世界各地,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粵菜之一。在外國,飲茶差不多是點心的同義詞。飲茶的茶樓在歐美被稱為「Dim Sum House」(中譯:點心屋)。澳紐索性把飲茶的地方同樣稱呼為「飲茶」,而日常交談亦會說「Let's go to Yum Cha」(中譯:我們去飲茶吧)。
掛畫
裝飾畫(Decorative Painting)是一種起源於戰國時期的帛畫藝術,並不強調很高的藝術性,但非常講究與環境的協調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藝術類型作品。一般分為具象題材、意象題材、抽象題材和綜合題材等等。
更確切的起源是戰國時期的帛畫藝術。洞窟壁畫、墓室壁畫、宮殿裝飾壁畫藝術對當今裝飾畫的影響也非常大。
插花
在我國插花的歷史源遠流長,發展至今已為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一件成功的插花作品,並不是一定要選用名貴的花材、高價的花器。一般看來並不起眼的綠葉一個花蕾,甚至路邊的野花野草常見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優秀作品來。使觀賞者在心靈上產失共鳴的是創作者唯一的目的、如果不能產生共鳴那麼這件作品也就失擊了觀賞價值。具體地說、即插花作品在視覺上首先要立即引起一種感觀和情感上的自然反應,如果未能立刻產生反應,那麼擺在眼前的這些花材將無法吸引觀者的目光。在插花作品中引起觀賞者情感產生反應的要素有三點:一是創意或稱立意、指的是表達什麼主題,應選什公花材;二是構思(或稱構圖),指的是這些花材怎樣巧妙配置造型,在作品中充分展現出各自的美:三是插器,指的是與創意相配合的插花器皿。三者有機配合,作品便會給人以美的享受。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要有一個與之相協調的環境,插花作品與環境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插花裝飾需依環境及場合的性質而定,不同場合和對象要用不同的花材。如盛大集會商廈、酒樓開業,以及宴會廳等隆重場合的喜慶用花,花材色彩要鮮艷奪目,花形碩大,以展示熱鬧、有氣派:反之,哀悼場面要用花宜淡雅、素凈如白色、黃色花材,籍以寄託哀思。應用插花來烘托氣氛、渲染環境,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插花藝術對中國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視為一個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為主要素材,在瓶、盤、碗、缸、筒、籃、盆等七大花器內造化天地無窮奧妙的一種盆景類的花卉藝術,其表現方式頗為雅緻,令人把玩,愛不釋手。
插花藝術的起源應歸於人們對花卉的熱愛,通過對花卉的定格,表達一種意境來體驗生命的真實與燦爛。我國在近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並且受到文人的喜愛,各朝關於插花欣賞的詩詞很多。至明朝,我國插花藝術不僅廣泛普及,並有插花專著問世,如張謙德著有《瓶花譜》,袁宏道著《瓶史》等。中國插花藝術發展到明朝,已達鼎盛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相當成熟和完善;在風格上,強調自然的抒情,優美朴實的表現,淡雅明秀的色彩,簡潔的造型。清朝插花藝術在民間卻得不到重視發 展和普及。中國的近代由於戰亂等諸多因素,插花藝術在民間基本上消失。一直到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鮮花才逐步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