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復盤
⑴ 想知道對於《我的名字叫做紅》這本小說的評價怎麼樣
設為首頁
聯系我們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首頁>>學海潮音>>學術信息 字體大小: 9pt 12pt 14pt 16pt 18pt 20pt 24pt 雙擊自動滾屏
土耳其文學家帕慕克榮膺2006諾貝爾文學獎
2006-10-12 23:11:14 閱讀146次
--------------------------------------------------------------------------------
瑞典文學院在北京時間10月12日晚上19點宣布,將200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帕慕克是首位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土耳其人,瑞典文學院在網站上發布的頒獎公告中說,授予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在探索他故鄉憂郁的靈魂時發現了文明之間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徵。」據悉,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7萬美元)的獎金。(高勇)
·鏈接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
1979年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長和他的兒子們》得到《土而其日報》小說首獎,並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贏得奧爾罕?凱馬爾小說獎。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說《寂靜的房子》,並於1991年獲得得到歐洲發現獎,同年出版法文版。
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榮獲1990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
1990年出版《黑書》是一個里程碑,這本小說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備受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法文版獲得了法蘭西文化獎。1992年他以這本小說為藍本,完成《隱蔽的臉》的電影劇本。
1997年《新人生》一書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轟動,成為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
1998年《我的名字叫紅》出版,這本書確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的文學地位;獲得2003年都柏林文學獎,這個獎獎金高達10萬歐元,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同時還贏得了法國文藝獎和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2002年作者發表小說《雪》。
2005年作者的新作《伊斯坦布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同年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
他的作品已被譯成40多種語言出版。文學評論家把他和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師相提並論。
--------------------------------------------------------------------------------
[相關信息]
學術短論:目前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最缺乏的是什麼?(2006-11-19 11:18:17)[116]
(原創)我看余英時談文化重建和劉小楓論國共「黨文化」(2006-11-19 11:17:21)[68]
余英時在美獲「人文諾貝爾獎」(2006-11-16 16:53:24)[183]
「我錯了,我要深刻反省。」(2006-11-13 14:24:32)[106]
鐵凝將領導中國作協走向何方(2006-11-13 13:48:19)[146]
女性自慰問題引起的文化反思隨想(2006-11-11 13:05:57)[339]
北京知識分子的私人化(2006-11-10 13:40:06)[83]
不談政治是中國落後的根源!(2006-11-7 13:15:38)[116]
學術面前沒有偶像——《近代中國論衡》自序(2006-10-27 14:12:38)[63]
魯迅 一個真正反現代性的現代性人物(2006-10-23 13:19:29)[100]
[更多... ]
--------------------------------------------------------------------------------
[相關評論]
發表人:2
發表人郵件:2
土耳其文學旗手登陸內地 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中譯本近日出版
來源: 新京報 作者: 曹雪萍 2006-07-19 09:17:00
◇人物
奧爾罕·帕慕克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他的作品曾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都柏林獎等等。其中,《我的名字叫紅》獲得了包括法國文學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都柏林文學獎在內的歐洲三大文學獎項。作品已被譯成20多種語言出版。
有「亞洲最聰明的小說家」之稱的奧爾罕·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近日由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公司引進,將於7月底上市,這是這位土耳其最負盛名作家的作品首次在內地出版。
從屍體啰嗦開始的詭異小說
《我的名字叫紅》第一句就是:「如今我是一具屍體,一具躺在井底的屍體。」這部詭異的小說就從一具屍體的啰嗦、無味的獨白開始,類似於圍棋里的「復盤」,追究死亡的原因,用一個十六世紀伊斯坦布爾畫家的謀殺事件拼貼出了奧斯曼帝國藝術、宗教、日常生活的整體歷史。有讀者認為這部小說只是一個謀殺推理故事,也有評論家認為這本小說充滿了哲思。
帕慕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激發他寫作這本書的激情緣自伊斯蘭細密畫。他把他看過的細密畫里不可勝數的細節都放在了小說里。
「在愛和戰爭背後潛藏的古典伊斯蘭故事是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不過今天西方化的大趨勢下,很少有人記得他們了。我的小說是想對這些被遺忘的故事和無數美輪美奐的圖畫致敬。」帕慕克說。他表示卡爾維諾教他學會獨創性與歷史本身同等重要,從艾柯那裡他學會溫文爾雅地運用謀殺的形式,從尤瑟納爾那學到講述歷史小說的語調和語言。
這次引進的版本譯自土耳其語版,出版社表示年底還將推出帕慕克另外兩部作品《雪》和《白色城堡》。
「缺點就是寫得太好看了」
帕慕克的小說在國際上聲譽很高,他將復雜的內涵以嫻熟的通俗小說的手法來表現,更易於讀者接受。《紐約時報》這樣評價:帕慕克的小說內容博學多聞,形式前衛實驗,但又流暢好讀。《芝加哥論壇報》稱奧爾罕·帕慕克是一位清醒的城市編年史家。《紐約客》則認為帕慕克讓人聯想起普魯斯特。
書評人王來雨曾閱讀過台灣版的《我的名字叫紅》等帕慕克作品。「扮深沉很多人都會,扮F4而且骨子裡深沉冷清像一朵梅花,就需要本錢,必須色藝雙絕。」王來雨還認為《我的名字叫紅》的雙螺旋式結構在多重文化沖突下尤其讓人著迷。他分析故事的復雜性在於,作家想像的中國東方文化、根深於本地的伊斯蘭文化、夾縫中的文藝復興,這三種文化錯綜交織相互沖突,雙螺旋式結構騰挪轉展,在大框架下隱藏的花哨的小細節像謎語一樣引人入勝。
很多人認為帕慕克之所以沒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作品太好看,太流行了。王來雨認為:「帕慕克的缺點就是他寫得太好看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小說的思辨能力,在小說中,他只是提出問題,但對問題的思辨還不深入。」
--------------------------------------------------------------------------------
發表人:2
發表人郵件:2
這書台版早幾年出了,獲選2004年十大好書之一
我在圖書館借來後都沒翻過=.=
剛找到網上連載版,http://www.ewen.cc/books/lianzai.asp?key=339379
現在轉貼台灣博客來網的介紹,如下
紅色的意義是什麼?--它出現了,我們看見了
伊斯坦堡,16世紀末。
清真寺高聳入雲的宣禮塔在蔚藍的蒼穹下閃閃發光,來自黑海的風呼嘯穿梭過蜿蜒曲折的古城街衢。當人如潮湧的市集喧囂漸息,街頭小販踏月而返,煙霧彌漫的小酒館里,隔著透光的簾幕,說書人搬弄手中的皮影,好戲正要上演:
慘遭謀殺的細密畫鍍金師肉身雖死,但魂魄不滅,從古井幽幽深處透露一個駭人的陰謀,恐將動搖奧圖曼帝國的根基;而失意戀人布拉克回到睽違12載的故鄉,像一個夢游者,在永恆的戀人莎庫兒身邊徘徊不去。
2004年夏天,麥田出版《我的名字叫紅》,這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奧罕‧帕慕克在台灣出版的第一本小說。珠玉般精雕細琢的瑰麗文字,構築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歷史場景,纏綿悱惻的兒女私情與政教沖突的家國情勢則是穿梭其中的劇情。這個充滿異國情調的歷史懸疑故事旋即在台灣書市掀起了閱讀奧罕‧帕慕克的熱潮,麥田緊接著又出版了他的《白色城堡》和《新人生》以饗讀者;而11月底帕慕克親自訪台,則將這場土耳其熱帶向最高點。
這一切始於2003年初。麥田發行人塗玉雲女士在亞馬遜網路書店無意中發現《我的名字叫紅》,小說一開始竟是一具屍體在說話,深深吸引了她,一讀下去竟欲罷不能,馬上決定要簽下這本書。幾個月後,《我的名字叫紅》獲得「都柏林文學獎」,真正確立了奧罕‧帕慕克在世界文壇的地位,也成為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的土耳其作家。
文學性不必然代表艱澀。在土耳其,《我的名字叫紅》是一本大家爭相閱讀的暢銷書;在全世界則已譯成20多國文字,銷售超過50多萬本。
帕慕克花了六年的時間寫成《我的名字叫紅》,然而卻是傾一生的執念與思索才熔煉凝塑出小說的內容--關於伊斯蘭消逝的細密畫傳統;關於他出生、成長、終生熱愛的城市伊斯坦堡;關於他與母親之間既親密又緊張的關系。上述種種使《我的名字叫紅》在原本即已瑰麗詭譎的情節之外,又增添了一分自傳性的色彩。
帕慕克自小即著迷於精緻的細密畫,本書華麗的寫作風格無疑就是一幅文字的細密畫,這是他對傳統細密畫畫家的禮贊,也是對自己無法成為畫家的一種心理補償。而小說中十餘個角色輪番上陣,從各自的視角陳述各自版本的故事,這種多重敘事結構的本意,帕慕克說,是希望巨細靡遺重現400年前伊斯坦堡這個城市的豐美、燦爛的質地與風情,於是,不止小說中的人物會說話,馬、狗、樹、金幣、甚至「紅」這個顏色也能發聲,說自己的故事。
身為土耳其作家,《我的名字叫紅》又出版於911前夕,不免使帕慕克的作品增添了一分政治色彩。《我的名字叫紅》這書名是什麼意思?
「紅色的意義是什麼?」
「顏色的意義在於它出現在我們面前,而我們看到了。我們無法向一個看不見的人解釋紅色。」
「讀小說吧!」帕慕克說。(文/桑加米卓)
〈導讀〉 故事的拼圖 廖炳惠
到過伊斯坦堡的遊客,都會被那宏偉的氣象所震懾:海天一色、紅河波光粼粼,來往船隻萬紫千紅,猶如一幅奇美無比的圖畫,而整個城市裡,寺院教堂的黃金圓頂掩映成趣,交織出回腸盪氣的雄渾瑰麗景觀。不過, 真正精采而值得一再玩味的卻是那蜿蜒曲折的巷弄及多重阻隔的牆面,從斷壁殘垣的歷史古跡到細膩精緻的牆面圖案,充分顯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橫看是嶺側成峰」的百般變化。
在當代最出名的土耳其小說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筆下,「百萬個細密畫學徒眼睛的牆壁紋飾;懸掛於門和牆上的花紋小盤子;秘密寫入插畫邊框的對句;藏匿於牆底、角落、建築外牆紋飾中、腳跟底下、灌木叢里和岩石縫隙間的卑微簽名」(一二八頁),任何一個圖案、色彩、空隙、陰影、磚瓦都在牆面上留下歷史、人物、貓狗、飛禽、雲朵、花卉、草木的印記、銘刻及線索,「重復出現在千萬幅畫中」,一片片編織出帖木兒、塔哈瑪斯的往事。歷史故事以牆面一再被印刻繪畫的謄寫方式(palimpsest)呈現出真相與虛構、藝術與政治、美學與宗教之間的穿梭縮影與萬花筒。
享譽全球的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是六本小說的作者,《我的名字叫紅》於一九九八年推出後,已被譯成至少二十種語文之多,可算是帕慕克最享盛名的代表作。整部小說以色彩、景物、圖畫為背景,道出十六世紀鄂圖曼帝國的秘辛。透過一位遭到謀殺的畫家(鍍金師高雅‧埃芬迪),去鋪陳各種敘事聲音,由死者本身到兇手到周邊的各種人物及動植物:姨丈、小孩奧罕、守活寡的莎庫兒及追求她的布拉克,或以斯帖、奧斯曼、三位畫師(除了橄欖,還有蝴蝶、鸛鳥)、撒旦,乃至馬、狗、樹、金幣、死亡、紅色等。帕慕克不斷就謀殺事件的歷史與社會脈絡、個人與國家、藝術與宗教、公共與私人、個別境遇與共同命運,扣緊三本書的插畫(尤其針對蘇丹特別屬意的《慶典之書》及主角正在進行的「一本秘密編纂的書籍」),去「圖」顯政治、愛情、美學信仰的沖突及其暴力。這部作品與其說是以謀殺與偵探情節為主軸,不如說它是個故事拼圖、歷史縮影及權力重新被騰寫的版面,一再以新色彩、布局、主題、人物去再度建構、理解,讓個別敘事者的真相再現方式化入更大的圖畫展軸的縫隙之中。一方面運用有如電影的「縫合」(suture)技巧,連結情節, 擴充人物心理之發展面向,另一方面則又引爆更多的問題,把敘事體的完整、封閉性予以質疑和解除,以便讀者仔細玩味,看出景物在細部鋪寫(detail)、小節復制(miniature)、背景秘辛揭露、重新謄寫的過程里,一再以新的面貌出土。每一位敘事者的故事真實性也因而成為水中明月,不斷引發漣漪作用,跟著其它繼起的敘事角度而起伏、波動、蛻變、破裂、瓦解。
以「紅」這個主色調為例,它充斥了全書的篇幅,由鮮血(王子弒父兄、畫師殺同事)到紅地毯、紅蠟燭、紅墨水、紅衣裳、紅絲紗、遠方紅船,或紅色所象徵的熱情、真誠,可算得上是既能與各種歷史謀殺篡位、情色角逐、劇烈痛楚等聯想在一起,但也與個人的死亡、記憶、作畫活動,乃至喜悅、自由等情感彼此輻輳。如在一二九頁,「我的思想,我面前的事物,我的記憶,我的眼睛,全部,融合在一起,化為恐懼。我分辨不出任何單一顏色,接著,我才明白,所有色彩全變成了紅色。我以為是血的,其實是紅色的墨水;我以為他手上的是墨水,但那才是我飛濺的鮮血」。不過,到一三八頁,色彩則是「眼睛的觸摸,聾子的音樂,黑暗吐露的話語」,紅色是「炙熱、強壯」的象徵,與情慾、純正幾乎劃上等號,「紅」這位敘事者更透過兩位畫家的對話,問「紅」的感覺、意義及氣味,視紅為對阿拉的狂熱信仰,及對伊斯蘭藝術的堅定理念(本土藝術超過威尼斯的藝術)之表徵,「紅」的意義在於「它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無法向一個看不見的人解釋紅色」,一如「受撒旦誘惑的人為了否定真主的存在,堅持說我們無法看見真主」(一四○頁)。反諷的是,這兩位熱烈討論紅色的畫家卻是盲者!在高雅這位鍍金師靈魂飄上天際之時,他肉身所染上的血污卻引導他迎向陽光、天使,他突然察覺到自由的真諦,「頓時,驚懼狂喜之中我明白了自己就在他身旁。在此同時,我感覺到四周湧入一股無以匹敵的紅」。「短短的一瞬間,紅色染透了一切。這艷麗的色彩溢滿了我和全宇宙」,但是血污的深紅也令他在被帶到衪面前時「感到羞恥難堪」。
紅色是物質與精神兼具,世俗而又神聖的色彩,透過紅色,敘事者將一五九○年左右的伊斯蘭世界日常生活的細節予以著色、勾勒、再現,每一種色彩就像小說中的人物及其觀點一樣,也彌漫了紅,但大致是血污、熱情與孤獨,只有在純正的紅加以照亮之下,也就是與真主產生信仰接觸之時,才綻放出紅色火花。小說是在這兩種文本技巧(多元聲音彼此交織及紅顏料與純紅之對照)之下展開它的歷史魔幻情節,成為既富偵探色彩又具文學、政治、宗教、自傳、浪漫、流浪、成長,乃至後設小說(metafiction)各種文類的故事拼圖。
《我的名字叫紅》是文類混雜、多音交響、各種畫面不斷重迭的故事拼圖。「故事」的大畫面是以一個歷史重要轉折場景為其視域中心,也就是十六世紀的帝國與宗教、政治、藝術興亡史,而這幅畫的遠近交點(vanishing point)則放在東西文明的橋梁伊斯坦堡,因此可說極具關鍵地位。一五○一年到一七三六年是薩非王朝統治時期,伊斯蘭什葉派為當時的國教,如火如荼地展開對其他教派及其教義的擠壓排斥作用。一五一四年鄂圖曼蘇丹在察地倫擊敗了薩非王朝的軍隊,大舉掠奪波斯大不里士的宮殿,將精美的細密畫、書籍帶回伊斯坦堡,於一五二○年至一五六六年締建鄂圖曼文化的黃金時期,將帝國的版圖加以擴充,往東西方延伸。繼位之蘇丹穆拉德三世登基,《我的名字叫紅》便是在蘇丹三世的任內(1574〜1595),以鄂圖曼蘇丹在伊斯坦堡下令編纂《技藝之書》、《慶典之書》、《勝利之書》的繪制工作此一歷史事件為背景,深入鋪陳細密畫家奧斯曼大師及他的徒弟(橄欖、蝴蝶、鸛鳥、高雅)的作畫工程。
故事一開始是高雅這位鍍金師被殺之後,他以屍體的位勢,作出自我表白及回溯。但是,小說並不是以偵察兇手為其主軸,反而是從不同的觀點一一拼出整個歷史的圖像,先是高雅的屍體說話,他請讀者注意追究他死亡背後所隱藏的「一個駭人陰謀」,因為它「極可能瓦解我們的宗教、傳統,以及世界觀」(一一頁)。死者的記憶其實相當含糊,而且他每一段的敘事長短不一,反而是另一位敘事者,也就是出國十二年浪子回頭,剛從東方返回伊斯坦堡的布拉克,提供了較詳細且立足於個人成長經歷的集體記憶與心理認同戲劇。除此之外,有趣的是:狗、馬、樹、小孩也都來講述所見所聞,一幅一幅由遠而近,個人與群體、公共與私下彼此交織的史詩圖畫長軸於焉展開。值得注意的是:眾多敘事者中有個小孩,也就是原配丈夫一去不回的莎庫兒她的第二個兒子,名字也叫奧罕,據帕慕克在訪談中供稱,莎庫兒的孤獨及她與兒子的關系大致是他本身的親身經歷,兄弟之間的爭吵、打鬥,他們與母親的不斷妥協、和好,其實頗具自傳色彩,這在某一意義上加深了此一小說將歷史與個人傳記交織的面向。
但是歷史與魔幻的面向並不出現於歷史、帝王、人物、畫師,乃至作者本人的童年往事彼此糾纏而已。年代紀(如布拉克是於一五九一年回到伊斯坦堡)往往與更重要或隱而不彰的事件連結而在無意識中產生其意義,尤其這些畫師正在奧斯曼的引領之下,紛紛由邊飾、畫馬、著色、鍍金去呈現《慶典之書》的各種面貌。他們是在伊斯蘭教派之間對政教偶像、宗教儀式、繪畫再現的詮釋沖突、族群暴力,乃至伊斯蘭面對基督教勢力,細密畫傳統與威尼斯藝術、東方時間與西方時鍾(伊麗莎白女王所贈)彼此角力的背景之下展現個人的創意及局限,同時四位畫師與師父、同事、宮廷、行政長官之間也充滿了矛盾,高雅被謀殺之後,他所遭謀殺的原因,不斷在各種敘事聲音中呈現出不同的緣由:貪人錢財、同行相嫉、愛情三角、宗教迫害等,似乎莫衷一是,很難下定論。這些歷史、文化上無法輕易釐清的沖突、變化、暴力、掠奪及協議,扣緊了公共與私人的大小事件,從內到外,由遠而近,或以大型敘事(如布拉克的歷史回憶)及其國家轉型敘事,或以細節(如奧罕、莎庫兒及死者本身的枝節敘事),彼此交會、紋飾、掩蓋,構成了各種交互肯定、指涉或質疑的存在。什麼是主?何者是客?而真相又如何彰顯?這些議題在中古或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尤其一些插圖本(illuminated text)中,其實並非日後的空氣遠近法,以觀賞者之主體位置為准所統合的視域及其世界觀所能比擬。在伊斯蘭的繪畫美學中,畫與隱藏的世界秩序,賞畫者的精神狀態及其宗教情操之間,存在著多重神秘的聯系,誠如布拉克指出:
趁著每一段寂靜,我研究面前的圖畫,想像畫紙上的顏色分別出自熱情的橄欖、美麗的蝴蝶與亡故的鍍金師之手。我忍不住想學學恩尼須帖對著圖畫大喊:「撒旦!」或「死亡!」,但恐懼阻止了我。不僅如此,這些插畫讓我心煩意亂,因為盡管我的恩尼須帖再三堅持,我卻實在寫不出一則可以配合它們的適當故事。而且,慢慢地,我愈來愈肯定他的死亡與這些圖有關,感到焦躁不安。(一六二頁)
畫
與死亡、謀殺、失序、焦躁,尤其與故事背後所隱含的線索有密切的關系。
模仿或復寫是《我的名字叫紅》非常重要的手法。其實不只是畫師做插圖,重新再現畫的意境,人物之間也不斷復制彼此,而畫師們個別講述的三個寓言故事,乃至皇室之中的家庭血腥史,都一再復述出人類的宿命。「兇手」在二十三章結束時的告白也許是個腳注,說明這部作品何以會透過繪書之細節復制畫師及其心路歷程,去鋪陳一個大時代的變化及其潛在的多元沖突、轉機:
我們兩人愛上了同一個女人。他走在我的前方,渾然不覺我的存在,我們穿越伊斯坦堡蜿蜒扭曲的街道,上坡又下坡,如兄弟般行經野狗群聚打架的荒涼巷弄,跨越邪靈徘徊的火災廢墟、天使斜倚圓頂熟睡的清真寺後院。我們沿著對死者靈魂低語的扁柏樹,繞過幽魂聚集的積雪墓園,看不見的遠方盜匪正在勒殺他們的犧牲者。我們走過數不完的商店、馬廄、苦行僧修院、蠟燭工廠、皮革工廠和石牆。隨著我們持續前進,我感覺到自己不是在跟蹤他,相反地,我其實是在模仿他。(九五頁)
踏著古人走過的足跡,穿越荒涼但又熟悉的街道,置身於廢墟與聖殿之間,主角們突然發現自己已進入虛實難分難解的敘事魔域。在這種詭異的情境中,歷史想像、現實世界、小說情節、藝術再現彼此復制,一再可被重新騰寫,此一驚悚體驗大概是這部作品最耐人尋味的面向吧。(本文作者為清大外文系教授)(本文由麥田出版社提供)
其它相關閱讀
內容簡介
名家評論奧罕‧帕慕克:
「他的小說——內容博學多聞,形式前衛實驗,但又流暢好讀,讓人不忍釋手——為他贏得世界性的聲譽。」--紐約時報
「土耳其最重要的小說家,各地矚目的人物……第一流的說書人。」--時代雜志文學副刊
「帕慕克不帶感情的真知灼見,與阿拉伯花紋式的內省觀察,讓人聯想起普魯斯特。」--約翰‧阿普戴克
「透徹、深奧、無限犀利且引人入勝,彷佛把波赫士一篇晶瑩剔透的作品延長成為整部長篇小說。我從沒讀過如此精湛的作品。每個人都應該讀讀奧罕‧帕慕克。」--新政治家
伊斯坦堡,1590年代末期,蘇丹秘密委制一本偉大的書簎:頌揚他的生活與帝國。他找來當時最優秀的畫家,以歐洲的風格為此書作畫。然而,在激進宗教基本教義運動盛行的當時,這是一項危險的計劃。任何具像藝術的作品皆被視為對伊斯蘭教的砥觸。為了自身的安危,參與繪畫的藝術家們必需暗中進行計劃。
然而,一位纖細畫家失蹤了,唯恐已遭殺害,這時他們的大師不得不尋求外援。遇害的畫家究竟是死於畫師間的夙仇、愛情的糾葛、還是宗教的暴力?蘇丹要求在三天內查出結果,而線索,很可能就藏在書中未完成的圖畫某處……
奧罕‧帕慕克,土耳其最重要的小說家,名聲響譽全世界。在《我的名字叫做紅》中,他不僅編織出一個驚悚的謀殺之謎,對於愛情與藝術創作,更有深刻迷人的闡釋。
作者簡介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他出生於伊斯坦堡,除了花三年的時間待在紐約之外,他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主修建築以及在伊斯坦堡大學念新聞研究所;自一九七四開始有規律的寫作起,至今從未間斷。
一九七九年第一部作品Cevdet Bey ve Ogullari得到Milliyet小說首獎,並在一九八二年出版,一九八三年再度贏得Orhan Kemal小說獎。
一九八三年出版第二本小說Sessiz Ev,並於一九八四年得到Madarali小說獎;一九九一年這本小說再度得到歐洲發現獎(la Decouverte Europeenne),同年出版法文版。
一九八五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Beyaz Kale(The White Castle)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得到一九九○的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
一九九○年出版Kara Kitap(The Black Book)是一個里程碑,這本小說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備受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一九九二年他以這本小說為藍本,完成Gizli Yuz的電影劇本;並受到土耳其導演Omer Kavur的青睞。
一九九七年Yeni Hayat(The New Life)一書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轟動,成為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
一九九八年Benim Adim Kirmizi(My Name is Red)出版,這本書確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的文學地位;獲得二○○三年都柏林文學獎,這個獎獎金高達十萬歐元,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
--------------------------------------------------------------------------------
發表人:2
發表人郵件:2
奧爾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試讀)
該書友對書評級 評論人:紅色 , 2006-8-6 12:03:54
《我的名字叫紅》(即將出版)
作者:奧爾罕·帕慕克
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世紀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1952.06.07~ )帕慕克被認為是當代歐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學家之一,是享譽國際的土耳其文壇巨擘。出生於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爾科技大學主修建築。於2005年榮獲得德國書業和平獎,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作品曾獲得歐洲發現獎、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都柏林獎等等。其中,《我的名字叫紅》獲得了包括法國文學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和都柏林文學獎在內的歐洲三大文學獎項。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多種語言出版。文學評論家把他和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爾維諾、博爾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師相提並論。
內容簡介
1590年末的伊斯坦布爾,國王蘇丹秘密委制一本偉大的書籍,頌揚他的生活與帝國。四位當朝最優秀的細密畫家齊聚京城,分工合作,精心繪制這本曠世之作。此時離家12年的青年黑終於回到他的故鄉——伊斯坦布爾,迎接他歸來的除了愛情,還有接踵而來的謀殺案……
一位細密畫家失蹤了,隨即被發現死於深井中,奉命為蘇丹繪制抄本的長者也慘遭殺害。遇害的畫家究竟是死於畫師間的夙仇、愛情的糾葛、還是與蘇丹的這次秘密委託有關?蘇丹要求宮廷繪畫大師奧斯曼和青年黑在三天內查出結果,而線索,很
⑵ 作家筆下的快樂童年(書名或文章名)
魯迅《朝花夕拾》
賈平凹《月跡》
⑶ 那所大學有一座叫做智慧門的建築
上圖為順德職業技術學院,那個智慧門裡面還吊了一個球。
這個學校在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募集資金7億,順德區政府投3個,花了10億搞出來的大學,建校初衷就是為了填補順德沒有高等學校的空白。
智慧門
智慧門是學院的標志性建築,位於學院的中軸線上,與大門遙相呼應,美的大道與環湖大道於此交匯。智慧門左沐濃綠小園之氤氳,右含碧波一水之靈氣,前承大門博大之胸懷,後啟學子孜孜之善學,是學院文化景點的代表。
清華大學工藝美術學院專家設計的智慧門蘊含豐富的科技和文化內涵。智慧門上通天宇,下連厚土,內涵碧波,面向四方,是通向世界的主體之門。門中的「天圓地方」、「世面」、「菩提相伴樹」、「卦向步汀」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對智慧的詮釋;以中國古代技術史上最為精妙的穩定構造熏香球為原型,鑄成門內的智慧之心,隱喻人類對真理和智慧的永恆追求。
1、「天圓地方」
智慧門的頂部,為空心圓形,象徵天是圓的;底部,有一方池,象徵地是方的。這是我國古代用「天」與「地」表示的宇宙觀。
在上古時期,人們為了生存的需要與大自然抗爭,經常仰首觀察天象的變化,根據太陽東出西落的運行規律,樸素地認識到天是一個圓形的蓋狀形式;根據太陽繞地平線起落的規律,認識到地是方型的;天在上,地在下,天是圓的,像一個斗笠一樣,覆蓋在大地上,中心是北極和北斗星的位置;而大地是方的,就像棋盤,中心是洛陽一帶(大禹時「王」所在的中心),日月星辰隨著天蓋而不停地運動。《周髀算經》中說:「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又說:「天像蓋笠,地法復盤,天離地八萬里。」這一偉大的認識高度地概括了天與地的生存形態,這是中華民族先民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的認識自然的一種樸素的宇宙觀,成為後世認識自然、研究自然的依據。
2、智慧球
所謂智慧球,採用我國古代技術史最為精妙的穩定構造熏香球為原型而製成的,並賦予現代的文化內涵。智慧球採用兩層鏤空的球體,模擬熏香球結構,里層球體固定,外層球體可轉動。由於結構的關系,只能採用模擬方法,以電機帶動外球轉動,並賦予現代的文化內涵,筏喻自然界雖然千變萬化,但人類對真理和智慧的永恆追求不變。
在我國古代,民間從西周起就有焚香除臭、熏煙滅蟲的習慣,他們把香草放在一個特殊的盒子里燃燒,但有時會引起火災。到了漢代初期,約公元前2世紀初,長安宮廷巧匠丁緩發明了一種稱之為「被中香爐」的儀器,它由多個金屬圓環組成,香爐置於最內層的一個機環中心。這樣,「機環轉運四周,而爐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 公元前140年司馬相如寫的《美人賦》中描繪了一個迷人的場景:「金鉔熏香,鋪帳低垂」(金屬環內含有燃燒著的香)。丁緩發明的「被中香爐」不僅避免了火災的發生,更重要的是講求衛生,在爐體內放入香草,引燃香草後,熏香被褥。
這種香爐製作非常精巧,外面鑲嵌著美麗的花卉圖案,成為婦女的寵物,有的做成烤手的「火籠」,有的用一條鏈子配帶在身上,不僅夜間能用,白天還可以掛在內衣或腰帶上,使滿身生香。宋代的皇家儀隊就有執香球者。根據文獻記載,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八十大壽,孝宗至德壽宮問安,文武百官服朝服隨行,除了法駕、大樂、架樂等人外,還有儀仗鼓吹,儀仗有二人各執一香球,香雲自香球中逸出。而宋代婦女乘車出行時,也有丫鬟手持香球,貴婦袖中自持小香球,於是車過駕經之處香煙如雲,塵土皆香。
唐代以後,稱這種香爐為「香球」、「滾燈」;現代工程學上稱它為「常平支架」、「平衡環」;在物理學上也稱為「回轉儀」、「陀螺儀」。
古代中國人遵循熏香球的這種平衡原理,把它用在節日舞龍燈的「燈球」上,乾隆《杭州西湖志》(公元1734年)提到,裝上「連鎖軸」,其中有紙燈籠,不管在街上怎樣踢,怎樣滾動,裡面的燈火也不會熄滅,因此稱為滾燈。後來,又發展到裝在馬車上,李約瑟博士在他的《中國科技史》的巨著中,就講過這種車子。由於車子里裝了這種常平架,即使行走在崎嶇的路面上,躺在裡面的達官貴人也不會感到顛簸。
熏香球中的平衡環和平衡架構造,還為陀螺儀的構造提供了參考。公元8世紀時,中國航海家利用這種技術裝配羅盤,使航海成為可能。在今天,這項技術更是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航海及其它方面。
3、菩提相伴樹
智慧球表面圖案採用古代菩提相伴樹的圖案製作而成的,菩提樹意為智慧樹。
據傳說2500多年前,即約公元前565年,釋迦牟尼(悉達多)誕生於印度的迦毗羅衛城藍毗尼園,即現在的尼泊爾境內。他喜歡思考,在郊遊中看到老人引發他對歲月無情、人生短暫的慨嘆,看到病人喚起他對於人不論貴賤、無分男女都要因病而痛苦的感慨,看到死人激發了他對生命若草、變幻無常的感傷。於是,他來到泥連禪河邊叢林中參訪修道的人,求真學道,過一天只吃一粒粟米一顆芝麻的苦行生活,歷六年之久。
六年的歲月即將過去了,悉達多悟到:如果用苦行獲得解脫之道,那麼人們就會誤認為只有飢餓才是得道的原因,這樣的話,就會使人只在形式上做功夫,而不必去關心內在的寧靜,最終永遠無法得到解脫的結果。於是,悉達多決定走接受正常的飲食,然後成道的道路。他接受了一位牧牛姑娘送來的乳糜,恢復了力氣之後,來到一株繁茂的畢缽羅樹下,鋪上吉祥草,思考解脫人生煩惱之道。是夜,他戰勝了最後的煩惱魔障,悟徹宇宙人生大道而成了佛陀。釋迦牟尼成佛之處,自古稱為菩提場或菩提伽耶。那裡的畢缽羅樹,因為佛坐在其下得道的緣故,得到了菩提樹之名。從此,所有畢缽羅樹都叫做菩提樹。「菩提」就是「覺悟」,也即「智慧」。
4、卦象步汀:取自中國道教「天地山水」、「水火相濟」、「陰陽和合」之意,包含著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天地山水」:天地山水對人類的生存起著極大的作用,不僅是人類衣食的來源,也是人類藝術創造的源泉。
「水火相濟」:水火是兩種根本對立難以相容的事物。但在中國人看來,二者在相互平衡、各得其所的條件下卻能相容相濟。
「陰陽和合」:《老子》一書認為,整個宇宙大至日月星辰,小到一草一木,都有陰陽之分,如男女、雌雄、正反、內外、屈伸、往來、動靜、語默、善惡等,在陰陽雙方的對立統一之中,又呈現出一幅陰陽和合而生萬物的運行有序、和諧發展的生動圖景。陰陽和合的觀念是中華文化的「本根」、「靈魂」和「基因」,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悲歡離合的心理特質、陰晴圓缺的思維習慣、以柔克剛的認知方式、不偏不倚的人生態度、變化循環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並深深根植於我國傳統的哲學、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醫學乃至日常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之中。
5、世面:智慧門四面門楣上的16個圓孔,是中國傳統門體建築的部件,後來引申為「世面」,意為一個人的涉世經歷。我們現在說一個人閱歷多,見識廣,就說他「見過世面」。
6、內涵碧波:智慧門中的玻璃文碑似四隻大手,托扶著智慧球;池水則融合了古人「智者樂水」的思想;象徵順德政府、人民及海外僑胞興教助學的良好氛圍,它也預示著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是一個為社會培養具有健全人格技術人才的搖籃。
7、智慧門的四個方向:表明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十二級大台階,表明一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級小台階,表明二十四個節氣。
⑷ 【高考】虞在文言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一、1.猜測;預料:不虞
2.憂慮:無凍餓之虞
3.欺騙:爾虞我詐
二、1.族名,即有虞氏,帝舜之族。
2.周朝國名,在今山西平陸東北。本名「吳」。
3.【名】姓
名詞
同本義〖beast』sname〗
虞,騶虞,白虎黑文,尾長於身,仁獸,食自死之肉。——《說文》
虞者,囿之司獸者也。——《賈子禮》
即鹿無虞。——《易·屯》
於嗟乎騶虞。——《詩·召南》
古代掌管山澤鳥獸的官吏〖officialinchargeofmountains, lakes, birdsandbeasts〗
詢於八虞。——《國語·晉語》
借指有關這方面的知識
虞而出之。——《史記·貨殖列傳》
又
虞不出則財匱。
到了二十多歲,學問成了,一切兵、農、禮、樂、工、虞、水、火之事,他提了頭就知道尾。——《儒林外史》
虞人導前,鷹犬羅後。——馬中錫《中山狼傳》
又如:虞旗(又叫「虞旌」。虞人在匯集所獲物時所用的旗幟);虞羅(原指掌山澤之虞人所張設的網羅);虞人(古官名。掌管山澤苑囿的官);虞師(古官名。掌管山澤之官);虞官(古代掌管山澤苑囿的官吏)
古代一種祭祀名。既葬而祭叫虞,有安神之意〖sacrificeforcalminggods〗
有司以幾筵舍奠於墓左,反,日中而虞。——《左傳》
又如:虞歌(即虞殯);虞殯(送葬歌曲);虞祭(祭名。葬後所行安神的祭名);虞主(虞祭時所立的神主)
朝代名。帝舜有天下之號〖Yu Dynasty〗
始於虞夏。——清·黃宗羲《原君》
又
唐虞之世。
虞夏以來。——《史記·貨殖列傳》
又如:虞廷百獸率舞(傳說堯任用舜時,鳳凰飛來,百獸在宮廷前起舞。比喻太平盛世);虞書(《尚書》的一個組成部分。相傳記載著唐堯、虞舜、夏禹等的事跡);虞唐(指上古人民康樂、政治清明的理想時代)
樂趣或快樂〖pleasure〗。如:虞樂(即娛樂);耳目之虞
山名〖Yu mountain〗
動詞
猜度;料想〖guess;expect;anticipate〗
用戒不虞。——《詩·大雅·抑》
不虞齊趙無兵援,將死城崩國已亡。——《秦倂六國平話》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傳·僖公四年》
⑸ 虞什麼字
虞姬
(你要問些什麼呢?)
⑹ 《江畔獨步尋花》編成一個小故事
詩人獨自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看著黃四娘家的周圍的小路上開滿了繽紛的鮮花,千朵萬朵的鮮花壓得枝條都低低彎下了身。嬉鬧的彩蝶戀戀不舍地盤旋飛舞,自由自在的小黃鶯叫聲婉轉動人。
⑺ 三角梅冬季保護
准備令其休眠的三角梅可將它放在10-15℃的環境里,每隔10天左右澆一次水,應嚴格控制肥水。
三角梅喜強光高溫、不耐寒,耐曬,對水分要求不多,盆土保持濕潤即可。養護三角梅要特別注意水分的控制,俗稱「扣水」因為澆水太多會造成三角梅徒長。冬季養護三角梅「扣水」尤為重要。筆者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不停地給三角梅施肥、澆水,長得很旺,可是就是不開花」。哈哈!你錯了,三角梅是「懶人」養的花,也就是為什麼家養三角梅「勤不開花,懶不斷花」的緣故。
冬養三角梅死亡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是因為室溫偏低、盆土過濕而導致爛根死亡。
准備在冬季也讓其開花的三角梅,花盆最好不要直接接觸地面,盆底墊木塊架空,或放在凳子上。光線充足的室內可盡量把盆墊得更高些(對於室溫偏低的家庭)。因為盆內溫度過低會影響三角梅根部對營養的吸收。盆土不要過濕,保持半干半濕即可,盡量把它放置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有暖氣的家庭可以在暖氣包上墊磚把花盆直接放在暖氣上,沒有暖氣的家庭建議您一種辦法:用一個鐵盆裝半盆熱水中間放磚,磚與花盆之間用塑料隔開,不要讓水從花盆的底部滲進花盆,一天換水3-5次(這種辦法適合中小盆)溫度保持在18度以上,切忌直接用自來水澆花,以防溫差過大,損傷根系。如果夜間室溫過低,則可以把它搬進卧室里來緩和一下晝夜較大的溫差。
值得注意的是, 白天盡可能地讓三角梅多曬太陽,珍惜每一刻的陽光,這對三角梅花芽的分化、促進花朵著色顯得特別重要,並可延長花期。千萬不要在三角梅開花的時候擺放在光線較差的地方,否則會使三角梅在幾天的時間里花朵全部落光。
三角梅性喜溫暖、濕潤、光照充足、空氣清新流通的環境,不耐寒,需要有充足的光照才能正常地生長與開花,即使是炎夏高溫時期,也需將其置於光照充足的地方,光照不足時,枝條生長細弱,葉色暗淡,開花少,甚至不開花,過陰時葉片還會大量脫落,三角梅喜溫暖.
⑻ 多肉植物剛種上第一次澆水是不是要澆透
郵購的肉,或者是修根的肉,在干土上盆後,完全可以一周後再澆水。
在服盆期,植株監測到根系受損,無法依靠根系來從土壤中抽取能量了,於是就開始消耗一片底部老葉的能量(水分養分)來轉換生成新根,好重建循環系統。
因為底部老葉片,一是不能參與光合作用,二是更靠近土表,干縮後還可以保護新葉,三是逐漸老化,生長點已經不再具繁殖能力,所以優先淘汰掉。通常服盆需要消耗1-3片底部葉片,並且在服盆期會掉狀態,干縮,變黃。
但是自己家移盆的,未修根且根部發達,無病蟲害,整個連鍋端的肉,只是換大盆,這種情況完全可以立即澆水,這個叫定根水,因為根系發達,仍在運轉,一汪清水下去可以把土貼合根系,調整空間等等。
(8)花卉復盤擴展閱讀:
多肉植物(succulent plant)是指植物的根、莖、葉三種營養器官中至少有一種是肥厚多汁並且具備儲藏大量水分功能的植物。
其至少具有一種肉質組織,這種組織是一種活組織,除其他功能外,它能儲藏可利用的水,在土壤含水狀況惡化、植物根系不能再從土壤中吸收和提供必要的水分時,它能使植物暫時脫離外界水分供應而獨立生存。據粗略統計,全世界共有多肉植物一萬余種,在分類上隸屬100餘科。
栽培技術:
註:多肉植物種類繁多,科屬之間習性各不相同。以下方法建議僅供參考。
一、配土
最常用的配土方法:泥炭土+珍珠岩(1:1)
一般生活在野外的多肉(某些喜水多肉除外),土壤中沙子的比例最大,然後才是碎石及泥土。經過實地考察發現,野外的多肉有大部分生活在沙子+碎石70% 比例以上的地區。
但是我們買回家的多肉幾乎都是大棚里剛出鍋不到一年的苗苗,好一點有一年多的大苗,但是相比野外的多肉來說,生活在大棚的溫室環境里完全經不起折騰。所以買回家後有的多肉兩周甚至一個月狀態都不見好轉,這個與土壤的使用有很大關系。
有很多花友誤認為多肉植物喜歡沙質和顆粒的土壤,所以一開始就使用比例超過80%的沙子與顆粒。對於苗苗們來說,短時間內基本都不會生長,甚至有的直接就慢慢枯死掉。
1、剛買回家的多肉,最好使用松軟的泥炭土(對於不同習性的多肉要隨機應變)先生根。
植物都是靠根系吸收營養的,根系生長是否健壯與多肉們的狀態是有直接關系的,泥炭土因為松軟,非常利於生根。不過使用100%的泥炭土又會出現積水太多,或者干透後結板的情況,這樣很容易導致多肉直接腐爛。
經過長時間觀察和總結,我認為對於苗苗類多肉,比較合理的配土方法為:泥炭土60% + 沙子20% +顆粒20%如果找不到河沙,全部換成顆粒也可以;顆粒可以是珍珠岩、火山岩、蜂窩煤、陶粒、石子等
2、對於成年老株(一般指2年以上的多肉,根據品種差別略有不同),配土方法也差不多,只是把沙子和顆粒的比例加大一點:泥炭土+沙子+顆粒 1:1:1這樣的比例就很合適了~如果想讓多肉長得更肥,就需要換更深更大的花盆。
多肉的個頭與土壤深度有直接關系,使用又深又大的花盆,或者直接地栽,多肉往往會超出正常大小生長。
3、顆粒增多後,水分流失較快,多肉吸收能力下降,就會消耗自己的葉片來供應養分。所以這時候最底層的葉片就會慢慢乾枯脫落掉,時間一長自己就長成小樹樁了。又因為底部葉片一直不停的脫落,造型上越來越接近椰樹。
這時候的配土比例是:泥炭土10%~20% +沙子20% + 顆粒60%~80%。對於番杏科和瓦葦屬的多肉植物,由於其原產地的環境用純粗砂介質能最好的模擬,所以比較推薦完全使用顆粒介質。
比例並不要求太嚴格,總之就是加大土壤中顆粒的佔有率,但是對於除瓦葦屬和番杏科以外的多肉植物也不太推薦完全使用顆粒。土壤含有的養分,對其生長有益。
二、澆水
注意控制好澆水。要做到見干見濕,要注意到是干濕程度。
所謂"見干",是指澆過一次水後等到土面發白,表層及內部土壤水分消逝後,再澆第二次水,不能等盆土全部幹了很久才澆水。一般的方法是把手指伸進土壤內部感受幹了再澆。如果內部是濕的就不宜連續澆水,容易造成土壤下部積水,嚴重的導致爛根。
所謂"見濕",是指每次澆水時都要澆透,即澆到盆底排水孔有水滲出為止,不能澆"半截水"(即上濕下干),因為一盆生長旺盛的植物其根系大多集中於盆底,澆"半截水"實際上等於沒澆水。
採用"見干見濕"方法澆水,既滿足了這類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又保證根部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氣,有利植物健壯生長。
三、日照
多肉植物在其原生地環境下每天都會接收到至少3-4小時的日照,有些品種甚至會受到6-8小時的陽光照射。由於日常居住條件的限制,一般家庭不可能每天接收到長時間高質量的日照,但是只要保證有一個朝南的窗戶,每天至少2小時的日照,也是足夠的。
充足但適度的日照可以使多肉植物變得健壯,株型更緊湊,顏色更鮮艷,狀態更健康,且不易被真菌感染,染上蟲害的可能性也會更小。特別是在春秋這兩個生長季節,要盡可能增加日照時間。
多肉植物分冬、夏型種,冬型種冬、春、秋生長,夏季休眠,而夏型種夏天生長,冬天休眠。日照時間包括澆水頻率都要依休眠情況而定,一般休眠時,日照不能過強,澆水頻率要稍微降低。
四、開花
在狹義范圍內(即不包括低等植物),所有多肉植物都會開花。開花是植物生長周期中必不可缺的一環。目的是為了結種子,繁衍後代。花友們大可不必因多肉開花而驚慌。
多肉植物開花時會消耗許多養分。對於景天科和瓦葦屬的多肉植物,如果不是有雜交育種的打算,尤其是在多肉本身狀態並不好的情況下,可以直接用剪刀將花莖剪掉。當然也可以留著花朵欣賞。
如果花朵還未開便枯萎了,就說明多肉養分不足或養分吸收不良,此時就應檢查植物的根系是否健康,以及土壤的配比、養分對多肉是否合適。
一些科屬的多肉植物開花時,由於花朵所分泌的花蜜和散發的味道,可能會招來蟲害。例如景天科植物的花蜜有時會吸引蚜蟲,原蘿藦科(現並入夾竹桃科) 的部分多肉植物開花時散發的氣味會招來蒼蠅,甚至花心內生蛆。此時一般只需剪掉花朵就可以根除蟲害。
需要注意的是,有個別科屬的多肉植物,如景天科的瓦松屬、長生草屬、瓦蓮屬等屬,及天門冬科的龍舌蘭屬、鳳梨科的大部分種類等,開花後會死亡,景天科的蓮花掌屬植物在開花後會單枝枯萎,但不會整株死亡。
⑼ 公司的財務工作手冊包含什麼內容
找一份管理手冊啦,裡面基本都有了。
補充:樓下也太菜了吧。
以生產型企業位版例:
管理手權冊
文件與資料管理程序書
戰略管理程序書
計劃管理程序書
企業財務制度(應收賬款管理、應付賬款管理、現金管理、外匯核銷、盤點管理、固定資產管理、財務授權)
行政管理制度(車輛管理、門禁管理、檔案管理、辦公用品管理、食堂管理、宿舍管理,公用設備管理,獎懲條例,5S管理,應急處理)
生產管理(排班管理、設備管理、生產計劃管理、各種設備操作規程,提案改善制度)
人力資源(招聘管理、試用期管理、培訓管理、職業生涯管理、考勤管理、薪酬管理,績效管理,勞動合同管理,社會保險作業流程,離職流程)
銷售管理(產品推廣方案、客戶(經銷商)管理、提成的規定、銷售合同管理)
采購管理(供應商管理,價格管理,采購合同管理)
品質管理(各種驗收標准、檢驗規程、不合格品處理程序,產品召回處理程序)
倉儲管理...
物流管理..
....
看著給吧。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