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花卉紋
A. 宋代絲綢紋樣中的花卉紋有哪些
宋代絲綢紋樣中的花卉紋有葵花、桃花、茶花、梨花、芙蓉、薔薇、菊花、月季、海棠、馬蘭、芍葯及如意牡丹、宜男百花、櫻桃、鐵梗襄荷、萬壽藤、雪花紋等。
B. 五代時期花鳥畫的主要門派
五代來出現了花鳥畫的兩大自流派,史稱徐、黃異體。所謂「徐、黃異體」,是說黃筌花鳥畫的風格趨向富貴,而徐熙的花鳥畫的風格傾向野逸。他創造了「裝堂花」與「舗殿花」,以其濃郁的裝飾意味被接受。另外,花卉畫,有「沒骨」一法,始於徐熙,所謂「沒骨」是說以墨或五色染就,不見筆跡,謂之沒骨。以別於黃家的雙鉤填彩。
C. 花卉植物紋可分為哪幾種紋樣
花卉植物紋有盛開的牡丹花、折枝花、寶相花、散點花和卷草紋,形象處理的十回分飽滿生動,「花鳥紋錦」答(新疆吐魯番出土),以盛開的牡丹花為中心,周圍有展翅飛翔的蜂蝶和練鵲,有迎花飛舞的鸚鵡,有寧靜的山嶽和飛盪的祥雲,疏密有致,花鳥爭春。錦邊配上藍地花卉二方連續的裝飾帶,色彩華麗,製作精美,代表了唐錦的工藝水平和裝飾特點。
D. 談論五代(唐宋元明清)中國花鳥畫各時期代表人物藝術特點~
唐朝經濟的繁榮,很大程度地促進了花鳥畫的發展,使其最終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科。這個時期的花鳥畫主要體現了畫家們深入細致的觀察能力和旺盛的創造力,尤其以鞍馬為主的動物類題材在這一時期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成就,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韓斡的《照夜白圖》、《牧馬圖》,韓混的《五牛圖》以及戴嵩的《鬥牛圖》
宋代是花鳥畫大發展的時期。從北宋初始到真宗、英宗時期,花鳥畫仍承襲黃家的工筆體制,有名的黃派畫家還有夏候延祜、陶裔、李符、李懷等人。黃氏父子之後,工筆花鳥大家當推趙昌,他精於寫生,設色技巧極精,不同蹤跡,近於黃筌、徐崇嗣富貴豐艷一類,在他同期還出現了擅畫獐猿的易元吉,他們二人競出新意,使北宋繪畫開始出現一些新穎的局面。至宋神宗、哲宗時,崇尚工筆、講究形似的黃家畫風漸漸衰敗,以崔白為代表的新派花鳥畫得到宮廷的承認,他注重寫生,不打草稿,以當時較為豪放蒼勁的水墨山水畫法來畫背景,追求簡淡冷峭的意境,從而取代了百年一貫的黃家畫派。
在北宋的畫壇中,除了宮廷畫家和民間職業畫家,許多文人學士也開始進行繪畫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探討,各成體系,被當時的人稱為「士夫畫」,即後來的「文人畫」。其間以蘇軾、文同、黃庭堅、李公麟、米芾等人最為活躍。蘇軾是第一個真正從理論上闡述「士夫畫」的人,他以評詩之法評畫,強調繪畫要有詩的意境,即「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主張即性創作,要求達到「得意忘形」、「象外傳神」的境界,要與職業畫工有所區別。文人畫多以簡單的水墨揮寫梅蘭竹菊等物,將花木的自然特徵,比之於人的道德情操,常帶有寓意,其間以蘇軾的枯木與文同的墨竹最為有名。北宋後期的宋徽宗趙佶是花鳥畫集大成者,當時的宣和畫院在他的倡導下十分興盛。
元代文人畫中以墨 竹、墨梅最為盛行。當時畫竹名家之多,作品之盛,在歷朝歷代都是無與倫比的。其中有被譽為「寫竹之聖者」的李衍、創寫「晴竹新篁」的管道畀,擅寫風竹的顧安,「擅畫雙鉤竹,幾成絕響」的張遜,以及柯九思、吳鎮、倪瓚、高克恭等名家 。畫梅著稱的有王冕、鄒雷、陳立善等人,都講究「以神求貌」、「以逸為上」的文人風格。
進入明代,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也日趨發達,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 與流派。縱觀整個明代花鳥畫藝術的演變,可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前期從洪武至弘治時期,基本上按兩個方面發展,其一為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多以竹石為題,名家有王紱、夏杲、姚綬等;其二為宮廷 院體畫,尤其在宣德年間,畫院興盛一時,主要師從兩宋院體,卻極少受元代的影響,徐黃二家,各有所承。當時邊景昭、呂紀都為工筆花鳥大家,名重一時,但後繼乏人同,工筆花鳥頹勢自此已不可避免,所以同在畫院的林良、范暹獨辟路徑,追求水墨之趣,從而確立了寫意畫派的風格。明代中葉以後,「院畫」勢力日微,純粹工整艷麗的畫風幾成絕響,活躍於蘇州地區的「吳門畫派」開始興起。其代表人物沈周、文微明、唐寅、仇英又被稱為「吳門四家」,皆為繪畫全才,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通。其中沈周的花卉技法,師從法常,風格縱逸,意態生動,結合詩文題跋,益臻妙境,影響最大,為明代後期寫意花鳥畫的進一步發展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而號稱「白陽」的陳淳,師從文微明,淡墨欹毫,縱橫豪宕,創出清新雋雅的新一派大寫意花鳥畫。明代後期,徐渭的出現,將大寫意花鳥畫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他與前期的陳淳相為呼應,筆墨更加縱放,大膽創新,「不求形似求神韻,」以不同的風采與傑出成就樹立了文人畫在花鳥畫方面的典範,與陳淳一同被後人稱為「青藤白陽」,成為百代宗師。而周之冕的「勾花點葉」技法,孫克弘兼工帶寫的花卉畫法,以及「武林派」藍瑛、陳洪綬等人奇絕古趣的用筆,使當時的花鳥畫呈現百花齊放之態。
清代是寫意花鳥畫最為發達的時期,繼元、明以來的趨勢,畫家更加追求筆情墨趣,在風格技巧上爭奇斗艷。派系林立,競爭之烈,前所未有。清代的花鳥畫是在「正統」與「反正統」兩股潮流中,相互競爭,相互補充而向前發展的。前者是以有名的「清初六家」中的惲壽平的「常州派」為代表,他繼承和發展了徐崇嗣的沒骨法,結合了徐、黃兩派的技法,創造出一代新的沒骨技法,被譽為「寫生正派」,其明麗秀潤的特色與宋代的工筆畫有著不同的意趣。其後的著名花鳥畫家王武、蔣廷錫、鄒一桂、沈銓等,均受常州派的影響,但創造性不大,終不能振興工筆花鳥畫自明代以來的頹勢。與此相反,寫意花鳥卻呈現的勃勃生機,名家輩出。江南「四僧」中的原濟(石濤)和八大山人(朱耷),師法林良,、陳淳、沈周、徐渭等寫意派名家,所作花鳥筆意恣縱,別開生面,尤其朱 在藝術上已達到了「筆簡形骸」、「形神畢具」的境界,對以後的「揚州派系」及「海派」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清代中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從而也出現了新的藝術潮流,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以革新的面貌出現於畫壇。鄭 、金農、李鮮、黃慎、李方膺等人,寓情於「梅蘭竹菊」四君子,充分發揮了寫意花鳥畫的手法,形成與正統畫派格格不入的奇絕之風。另外,此畫派名家中,華曲的花鳥畫也頗負盛,他的小寫意畫法清新秀俊而又率意粗宕。加之高鳳翰的奔放縱逸,閻貞的沉雄穩健,邊壽民的水墨寫生等等,都使寫意花鳥在這個時期大放異彩。同時起源於清初的指畫,在高其佩的發展下也形成了「指畫派」,可謂獨樹一幟。而這個時期的宮廷畫除了前面所提的以惲派手法為主的工筆畫法之外,由於西方傳教士供奉內廷,帶來了西洋繪畫中的明暗及**法,並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獨特畫風,其中以郎世寧、艾啟蒙、王致誠等最為有名。
E. 跟魏晉南北朝相比,隋唐五代時期的刺綉作品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盛世隋唐和五代前後三百多年的歷史跨度(公元581年~公元960年)給予了中華刺綉繼往開回來的答發展。此時的辮子綉法已不再佔主導地位,考察國內外唐代刺綉中我們發現了釘珠綉、扣綉、盤金、平金綉、戧針綉等新式針法技巧,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此時的綉線材料范圍還有所擴大,譬如金銀線的使用。隨著刺綉日用品技術水平的日益精良,唐代繪畫藝術和宗教藝術也在刺綉藝術中相互滲入,頗具寫實意味的佛像、纏枝花、花卉、鳥禽等紋飾的突出表現,為日後刺綉逐步形成純欣賞和日用品兩大綉類雙軌同行奏響了樂章。
F. 隋唐五代工藝美術
隋唐五代的工藝美術
經過隋朝和初唐相對的社會安定,隨著農業的恢復與發展,手工業在盛唐時期也迅速的發展起來。在手工業中,與工藝美術有關的占很大一部分。城市作坊手工業成為唐代手工業的基本形態。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在中唐以後手工業的一部分逐漸脫離了農業,而成為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獨立作坊。中唐以後城市作坊有織錦坊、毯坊、氈坊、染坊、紙坊、造船坊,以及酒坊、糖坊等。手工業作坊既是製造的場所,也是售賣的場所。同類商品生產的作坊和店鋪在城市裡都集中在一個街坊,稱為「行」,長安城有二百二十行。手工業作坊之間並且成立了行會組織,行會組織的作用主要是調整各作坊之間的關系,避免競爭,並且負責和官府打交道,如納稅,應官差等。手工業經濟方面的這些新現象對於工藝美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社會條件,並且,手工業向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也影響了官辦手工業。
官辦手工業,在古代的手工業中,特別是工藝美術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如以前各章所說的工藝美術絕大多數的精美產品都是官辦手工業所製造。中國古代的官辦手工業主要分為五大項:①土木建築,包括都邑、宮室、陵墓、河渠及軍事防禦工程,如長城等。②供皇家日常生活及典禮儀節時所需用的各種器物,包括服裝、用具、儀仗、車輿、樂器等。③各種軍器,如甲胄、鞍韉、弓箭等。④貨幣及一部分銅器(如銅鏡)。⑤官府壟斷的手工業,如鹽、鐵、銅,甚至茶葉等。——這五項中除了最後一項外大多與美術有關,而②③④三項特別是與工藝美術有關的。由於古代社會中巨量的財富集中在統治階級手中,所以官辦手工業的製作質量較高,往往代表某一時期工藝美術技藝最高水平。
唐代的官辦手工業很發達。按照盛唐時期的官辦手工業的機構比漢魏南北朝時期更加擴大,設有四個機構: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和都水監。少府監掌百工技巧之政,下設①中尚署,供應舉行祭祀及各種典禮場合所用的器物及服飾等。②左尚署,供應天子和皇室用的各種車、扇、傘、蓋等。③右尚署,供應天子用的鞍轡以及政府各部門的帳、刀、劍、斧、鉞、甲、胄、紙、筆、茵席、履舄等。④織染署,供應皇室及為官員的冠冕組綬及織紉、色染、錦羅紗縠綾絁絹布等。⑤掌冶署,供應熔鑄銅鐵器物。此外,少府監還管理各地的煉冶及鑄錢的各機構。將作監掌土木工程之政,下設①左校署(木工)。②右校署(土工)。③中校署(舟車等工)。④甄官署(石工和陶工)。甄官署是北朝以來常設的機構,承包下列工程:石窟的營建(北齊在甄官署下設有石窟丞),墳墓前的碑碣、石人、石獸、墳墓中的陶俑明器。將作監下並附採伐木材的五個監。軍器監是職掌繕治甲弩兵器,下設弩坊及甲坊兩署。都水監負責水利,掌川澤津梁渠堰陂池之政。以上四個監中,少府監和工藝美術的關系最大,甄官署和雕塑藝術關系最大。在初唐時期少府監中曾一再出現一些當時著名的美術家,如尚方令王定,少府監王知慎、陳義國都善畫,尚方丞竇弘果、毛婆羅善塑(「尚方」即「少府」)。唐代網羅畫家的部門有開元年間的「集賢殿書院」,其中設有「畫直」。
與工藝美術有密切關系的少府監規模很大,內部分工也很細。如織染署包含有二十五個「作」,其中織紉之作有布、絹、絁、紗、綾、羅、錦、綺、■、褐共十種作坊,組綬之作有組、綬、絛繩、纓共五種作坊,線之作有、線、縇、網共四種作坊,練染之作有青、絳、黃、白、皂、紫共六種作坊。
城市的獨立手工業作坊的興起和官府作坊的「勞役制」漸變為「工役制」,是手工業和工藝在唐代發生的最重大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必然給工藝美術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
唐代工藝美術的新面貌的形成,除了社會經濟方面的原因以外,也是由於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唐代的絲織在全國各地都有出產。由文獻記載的各地土產貢賦可知河北道的定、鎮、魏、相各州,河南道的蔡、兗、滑、徐、葉各州,淮南道的揚州,江南道的越、潤、蘇、湖、杭各州,劍南道的成都、緜、蜀、漢各州都出產各色絲織品。例如,定州有細綾、瑞綾、兩窠綾、獨窠綾、二包綾、熟線綾。蔡州有四窠、雲花、龜甲、雙距、鸂■等綾,揚州有蕃客袍錦、被錦、半臂錦、獨窠綾,越州有寶花、花紋等羅,白編、交梭、十樣花紋等綾及輕容、生縠、花紗、吳絹等,江南越州等地絲織的發達主要是在中唐以後。絹是各地都普遍有出產的,唐代的租庸調的制度中,農民都要納絹和綿(絲綿)。此外,唐代的麻織也是很普遍的。淮南道和江南道的許多州郡都有作為貢品的絺、紵、葛布。
絲織品的名目很多,這些名目代表了織法和紋樣兩方面的不同。絹、綾、錦等名目就是由於織法的不同而加以區分的。
絹是平織的,古代的原稱為「練」,梁武帝的小名為「阿練」,因而改稱為「絹」,即現在所謂的綢。平織的絹沒有織出的花紋,只可以用染色的方法進行裝飾。
綾是單色的斜紋織。斜紋織的組織變化很多,因為經緯浮沉的斜紋配列的變化很多,並且可以隨時改換斜紋的組織以產生花紋,這種織出花紋的方法稱為「提花」。綾可以是平地,即絹地而利用斜紋織出花紋,也可以是綾地,即地紋和花紋是兩種不同的斜紋織。
錦是多色的多重織(現在稱為緞子織),質地厚重。唐代的錦在技術上有經錦和緯錦的區別。緯錦是唐代的新創造,大概開始在武後時期。緯錦是利用多重多色緯線織出花紋,織機比較復雜,但操作方便,有可能織出比經錦更繁復的花紋及寬幅的織物。唐代的多色彩的錦有極為富麗的效果。
新疆吐魯番阿司塔那地方曾出土的唐代的錦,有武德年間(公元六一八—六二六年)的「連珠天馬文錦」和約為公元六六○年左右的獅子鳳凰文錦和蜀江錦。這些錦都是經錦,織出的圖案都是許多團窠,團窠外緣是連珠,中央是馬、獅子或花,這種紋樣在唐代織物中是很流行的(圖226、227、228)。
相類似的錦在日本法隆寺也保存了一些。其中「四天王文錦」幅四尺余,長八尺余,是現存最大的一段完整的唐錦。新疆並且曾發現織出「花樹對鹿」字樣的緯錦殘片,也是一種貴重的標本。
綾錦的名稱在唐代時常相混。例如中唐以後曾出現一種名貴的織物「繚綾」。浙西一帶出產的繚綾可以織出「立鵝、天馬、盤絛、掬豹」等花紋,而且據說「文采怪麗」。繚綾也可以稱為繚錦,目前還難以從紡織技術的角度判斷是綾還是錦。
羅,紗是糾織,自漢代以來流行一種復雜的織法。羅、紗都是單色半透明的,可以利用染的方法進行裝飾。
錦綾名目的繁多說明在平織、斜紋織和緞子織等基本織法的基礎上還可以有許多變化,尤其斜文織的綾和緞子織的錦是無窮的變化的。事實上綾錦名目的不同正是由於織法上的不同,綾錦的花紋都是利用提花的多樣變化而產生的。
唐代在平織的絹上進行裝飾的方法是染色。除了單色的染色以外,也運用各種技術染出花紋,可以是單色的花紋,也有多至四種色彩的。唐代流行的染彩的技術有三:臈纈,夾纈和絞纈。
臈纈就是今天所記的「蠟染」。夾纈是用雕花鏤空的木板,把布帛夾在中間,空隙處填以染色。然後拆板就顯出花紋。有時是把寬幅對折,染後花紋對稱,這種技藝傳說是唐玄宗時柳婕妤之妹所創,最初只在宮禁中流傳,後來才流到民間。但據另外的記載知道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就曾以「五色夾纈花羅裙」賜宮人及百僚母妻。絞纈是用線把布帛打成結子。染色後,打結部分不被浸染而成斑文。如果結子是按照一定的圖案規律排列的,斑文即排成一定的圖案。
各種染法的實物殘片都曾在新疆一帶發現。日本正倉院也保存了一些,日本還保存有臈纈及夾纈屏風。
除了各種染色之外也有在絹上加彩畫的,例如唐代婦女用的「披帛」(錦或紗或絹的長條從肩後繞纏在兩臂間)上就常加彩畫。六朝時期用金銀箔剪成花飾貼在衣服上的辦法在唐代可能也還有。
絲織品中,綴錦(即漢代的織成)的技藝進一步向繪畫方面發展,武則天為皇後時曾制織成佛像及刺綉佛像四百幅。有織成的佛像在唐代曾傳至日本。
刺綉,作為絲織品的加工在唐代大有進步,除了沿襲自前代的釘線綉及鎖綉外,發展了平綉,唐代的平綉近似今天的亂針綉。唐代刺綉在運用色彩方面有模仿退暈的效果的,稱為「紜襇綉」。鎖綉或鎖綉平綉混用的刺綉佛像及飾品在敦煌曾發現。
唐代染織品的圖案紋樣名目很多,其實際內容尚待研究。從遺存實物上看,唐代的有代表性的紋樣是①天馬、對鳳等動物紋樣置於團窠的圓形中,團窠是按照四方連續縱橫排列,其空隙處布置以四齣的卷草紋樣。②寶相花之類的團花的四方連續圖案。這些紋樣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據文獻所記唐代竇師綸創造了這種紋樣:「高祖太宗時(公元六五○年以前)內庫瑞錦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創自師綸,至今傳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十)。竇師綸是唐朝初年派往四川進行統治並兼管修造皇室用物的,他的家庭中歷代都是工藝家,如竇熾(師綸高叔祖)、竇抗(師綸父)、竇琎(師綸叔)、竇法洽(師綸堂兄弟)都曾任將作大匠,竇師綸封為陵陽公,所以他在四川製作的「章采奇麗」的「瑞錦」「宮綾」當時被稱為「綾陽公樣」。由前引文字中可知這種「綾陽公樣」是以雉、羊、鳳、龍等動物為題材,而且很多是成對的動物,如對雉、斗羊等。
具有這兩個特點的紋樣在唐代的流行可以從一些文獻記載中見之。如武則天時,禁軍的各種將軍們的服飾就以成對的獅子、麒麟、虎豹、鷹、鶻、豸等相區別,諸王則飾以盤龍及鹿,尚書則飾以對雁。又唐代大歷年間曾禁止過於奢侈的絲織品,其中就有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辟邪、孔雀、仙鶴、芝草、萬字、雙勝等。這些花樣有很多都可以從現存實物及形象材料中見到。
唐朝的工藝:螺甸鑲嵌、木畫、漆繪、撥鏤是唐代工藝的優秀成就,這許多技藝大多是南朝工藝的進一步的發展,而在唐代宮廷生活及貴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在文獻記載中,中尚署每年為宮廷製作的器物中就有平脫、鑲牙、寶鈿、木畫等名目。
中國古代的青銅工藝經過漢六朝而得到繼續發展的有銅鏡。隋唐時代的銅鏡有自己的特點。
隋代銅鏡與六朝銅鏡不易區別,鏡背裝飾最外廓是一圈端正楷體的銘文,銘文多是駢體,例如:「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是截取南北朝詩人庾信所作詠鏡詩的前四句)鏡背的主要裝飾部分是在鏡鈕附近的環形地區,其間往往作四個或六個異獸(龍、獅、鳳等),也有作六團花者,造型如寫實風而布置疏朗。
唐代銅鏡,除了一部分和隋代銅鏡式樣相同者以外,數量最大的一部分是所謂「海馬葡萄鏡」,這種銅鏡背面裝飾是高浮雕的異獸及葡萄,其間有時也有孔雀、蜂、雀之類,花紋繁密。唐鏡背後的裝飾也有取材人物故事的,如樹下有人彈琴或月宮桂樹下有嫦娥和搗葯的玉兔等。但有很大數量是作各種花和鳥的,如雙鸞銜綬、鵲蝶穿花、鴛鴦鳧雁等,也有排列各種寶相花裝飾的(圖229)。這許多銅鏡的外形有一部分是圓的,但也流行六入(六個弧線聯成的圓周)或六齣、八出(如六瓣或八瓣湊成的圓周)的菱花形。唐鏡在鑄造方面技術精良,花紋柔和自然,有很細膩的寫實風的浮雕效果。其合金成分大致同於漢鏡(銅約70%,錫約25%,鉛約5%),因研磨面為白色,也稱為白銅。唐代銅鏡為當時珍視的貴重物品,如玄宗生日時即以銅鏡賞賜群臣。唐代銅鏡中也有一些特別豪華的。
銅鏡背面除鑄出紋樣外尚有用貼金銀技術加以裝飾,也有加漆施以金銀平脫的裝飾的,也有螺鈿的裝飾的。在河南洛陽發現的唐墓(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出土的螺甸鏡,直徑二五厘米,螺甸嵌成一幅圖畫,樹下有二人對坐彈琴,有一鶴舞於前,四周有各種花鳥。這一題材,其內容尚不能完全了解,但知道在唐代也是比較流行的(圖230)。
唐代銅鍾也有保存下來的。如西安景龍觀的大鍾(景雲二年,公元七一一年),高一米半,重三百餘斤,上面為有浮雕獅鳳凰等裝飾。這一大鍾是漢代以來罕存的大件青銅鑄器。
唐代的金屬工藝中,金銀工藝也很發達。最多的是各種飾品,如釵、臂釧、指環等。其次為各種酒器及飲食器,據文獻記載有瓶、瓮、榼、罍、杓、盞子、碗、杯、盤等。現在發現的唐代金銀器中可見有高腳菱花形的酒杯,六齣菱花形的盤和蓮形的碗,都是鑿鐫出各種習見的花鳥紋樣裝飾。這些器物都是純銀或銀質鍍金,經槌擊製成的(圖233)。
這些金銀器由於有貨幣的作用,所以不易保存,至今遺留很少。銅器的製作也因唐代商業經濟發達,貨幣需要量增大,而在中唐以後出現過矛盾。一千個錢銷為銅,可得六斤,作成器物每一斤可六千錢。所以自然的趨勢是銷錢為器,因而引起政治的干涉。屢次下令嚴禁。在會昌廢佛時,佛寺中大量的銅器就被銷毀掉了。
唐代金屬工藝中兵器也是很重要的一項,但現存實物很少。
隋代陶瓷工藝不見顯著的變化。安陽殷墟遺址上曾發掘一隋仁壽三年(公元六○三年)的墓,墓主名卜仁,墓中有青瓷四平罐四個,白瓷碗五個,白瓷盤一個,可見與景縣封氏墓出土很類似。古籍中記載隋代何稠曾因「琉璃之作」絕而發明了「綠瓷」,這雖是一項值得注意的記載,但尚難確定何稠發明的「綠瓷」是什麼。琉璃器物,在春秋末及戰國時代的古墓中都發現小件的飾物。景縣封氏墓曾發現淺藍色的可以稱為「紺琉璃」的杯,其式樣和歐亞大陸上其他各地所發現的所謂「羅馬玻璃」相似。
唐代陶瓷,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要的發展。唐代陶瓷中最重要的是青瓷、白瓷和「唐三彩」的陶器。
青瓷的代表產地是越州,白瓷的代表產地是邢州。陸羽在公元八世紀中葉曾比較過這兩種瓷器並提到其他各地的產品:「盌、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青瓷,是我國瓷器的開始,各種不同濃度與色相的「青」釉是中國最早的瓷釉。唐代的青瓷,繼承了南朝的傳統,最重要的產地是在今浙江東部紹興一帶,這一地區在唐代為越州,所以,越窯青瓷是中國古代陶瓷史,特別是唐五代陶瓷史上有首要地位的陶瓷工藝品。
唐代越窯青瓷燒成溫度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上,叩之其聲清脆。唐大中年間(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善擊甌,率以邢甌、越甌共十二隻,施加減水於其中,以筋擊之,其多妙於方響」。清脆的樂音也是瓷器的一個特點。
唐代越窯青瓷之為陶瓷工藝上的大進步也在於「長石釉」燒制的成功(瓷釉中必須含有的矽酸,或利用植物的灰,或利用石英、長石。成功地利用長石可以克服釉汁不勻的缺點,而產生細潤光柔的效果)。長石釉的成功是陶瓷技術上劃時代的變化,所以唐代越窯青瓷色澤之鮮麗動人不斷地引起詩人們的贊美。例如徐夤的詩:「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絲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又有陸龜蒙的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遣杯。」——越窯的顏色被形容為:「古鏡破苔」「嫩荷涵露」,和五代「千峰翠色」。
唐代越窯流行的裝飾方法是在釉下胎上用流利的線進行刻劃,刻劃的紋樣極為流利生動,有:牡丹、蓮花、蓮瓣、蓮蓬、荷葉、寶相花,卷草等花卉紋樣,龍、獅子、鳳凰、鶴、鸚鵡、鴛鴦、雁、龜、魚、蝴蝶、小鳥等動物紋樣和神仙、人物、雲、山水、波濤等紋樣,至於配合組成圖案,則多裝飾在碗盞等器物的內面。
唐代越窯青瓷燒造的地點現在已發現的,主要的是紹興九岩和餘姚上林湖。
越窯器物出土而有準確的年代可考者,其歷史價值較大。例如已知最早的一件是唐長慶三年(公元八二三年)的一塊墓誌銘。其次是在紹興發現的唐戶部侍部北海王府君夫人的墓中出土一組青瓷器,計:短嘴長柄壺兩件、樸素無飾的瓷盤及有花飾的瓷盤各一件。圓盒,撇口花插各一件。墓誌的年代是元和五年(公元八一○年)。其次是上面劃著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等字樣的殘壺。由這些實例可以確定在中唐時期,越窯已進入成熟時期。
越窯青瓷在五代時期成為極其名貴的珍品。在江南地區比較安定,工商業繼續發展的條件下,越窯日益精美,產量並大大的提高。錢越在五代末期及北宋初向中原進貢,一次可以有萬余件,或五萬余件,最多竟達到十四萬件。其中有金銀■瓷器(瓷碗扣燒,口緣無釉,澀邊,則鑲以金或銀,而稱為金■、銀■)。錢越時期最精美的越窯禁止民間使用,因而此時期的越窯也通稱為「秘色窯」,但秘色窯的名稱最早是在唐朝開始的。
青釉瓷在我國早期陶瓷製作中是最流行的。陸羽《茶經》所列,除越州窯外,尚有鼎州(陝西涇陽)、婺州(浙江金華),岳州(湖南嶽陽)、壽州(安徽壽縣),及洪州(江西南昌)。其中壽州窯多黃色,洪州窯多褐色,這兩個窯址都尚未發現,也尚難以確定現存實物中何者是這些窯的產品。窯址已經勘查,其產品也已有大量發現的是岳州窯。岳州窯址在今湖南嶽陽附近的湘陰縣窯頭山。其出產為豆綠色釉半瓷質,也有米黃釉和白釉。曾在長沙市郊發現有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墓誌銘的「王清墓」中就有岳窯器物出土。各種青瓷壺罐上多有劃花裝飾。婺州窯在金華附近,產青瓷頗粗。
近年來各地發現越窯風的唐代青瓷窯及實物標本很多,大多是在長江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各處已知的青瓷窯皆五代北宋時期的。南方青瓷之最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番禺縣石馬村唐代墓中發現的大批青瓷,例如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廣州都督府長史姚禔一長女姚潭墓中發現的青瓷四耳大罐等物,以及另一唐墓中出土製作結構精巧的橫梁蓋罐,同墓又出土當時有計劃蓄存的一百八十五件瓷器。這些青釉瓷胎骨堅致,色白微灰,釉色淡灰青,薄而滋潤,是一種可以與唐越窯媲美的產品。廣州附近皇帝崗地方曾發現青瓷窯址,可知廣州在唐五代也是一個出產青瓷的中心。廣東東部的惠陽白馬山、潮州窯上埠也有唐代作風的青瓷窯址,潮州並有宋明時代作風的龍泉式瓷器。
景德鎮是我國近代陶瓷工藝的中心。在唐代也曾燒造越窯風的青瓷。古窯址分布湘湖、湖田一帶很多。
江西吉安永和鎮的吉州窯在宋代以白瓷出名,其唐代產品也以影青白瓷為主,同時也有青釉瓷。但發現實物不多,尚缺乏具體的了解。
青瓷在唐五代時期不僅在國內引起普遍重視的工藝品,也大量運銷國外。唐代越窯風的青瓷殘片曾在海外發現。例如埃及開羅附近舊城福斯塔特(該城公元九世紀最盛,公元十三世紀初毀),波斯的沙馬拉遺址(該城建於公元八三八年,毀於公元八八三年),印度的卜拉米納巴德遺址(公元一○二○年毀於地震)都曾發現殘片。日本法隆寺等地也存有唐代傳去的越窯瓷器。關於青瓷,從明朝起曾流行著五代時期曾出現一種所謂「柴窯」青瓷的說法。據後周世宗時指定燒制瓷器的釉色是「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明代記載柴窯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傳說窯址在鄭州附近,以上這些說法至今尚缺乏確證,過去所謂的柴窯器物也都是附會。
邢窯白瓷在唐代是與越窯青瓷並稱的。白瓷的興起開始了中國陶瓷史後期的新傳統,唐宋是青瓷和白瓷並行的時代,宋代以後,元明清以來白瓷是主要的。邢窯的白瓷在唐朝非常流行。
邢窯據唐人記載是在今河北內邱一帶,但窯址至今尚未確定。現在唐代的白釉瓷已可以見到很多,專家的意見認為即所謂的「邢窯」。如廣州附近發現唐代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姚浮墓中除了青瓷外,又有一對白瓷碗,就被肯定為邢窯,器胎較厚,胎土白潔,細如澄泥,極堅硬,瓷化程度很高,白釉潤澤,不透明,無開片,微閃淡黃或淡青光。胎與釉之間有一層下釉,或稱化庄土。造型上的特點是碗邊緣上有漫圓高棱(通稱為「折邊」),平底無緣。這一類的唐代白瓷現在已發現很多。從記載上看,雖然在唐代邢窯與越窯並稱,但邢窯在唐代以後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北宋時代白瓷的中心是定州。唐代山陝一帶也有白瓷,例如平定、平陽、霍州等地。
四川曾有所謂大邑窯,杜甫詩中稱「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盌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近年四川發現的白瓷雖不夠「輕且堅」,不是「扣如哀玉」,釉色接近霜雪的白釉器。大邑窯址也尚待確定。湖南曾發現大批白釉瓷器,其產地尚難確定。
江西吉州窯是白瓷的中心。興起時期大致在五代,吉州已有北宋定窯的印花及磁州窯的黑繪花的裝飾,吉州也出產黑瓷。
以上這些不完整的材料也可見白瓷在唐代的普遍性(圖231)。
唐三彩陶器是屬於漢代綠、黃鉛質軟釉系統的陶器。在唐代大多是殉葬的明器,和越州青瓷、邢州白瓷的用途不同。這些陶土燒制的陶器中有人物、鳥獸、車馬等雕塑的形象,也有很多器皿,如瓶、罐、盤、盞等。唐三彩陶器胎質松軟,釉色大致為黃、綠、白三色,所以稱為「三彩」。黃色濃重者接近赤褐色,藍彩較為罕見。三彩陶器上有意地利用釉色的變化作成裝飾,富於華麗的效果。
唐代的裝飾藝術以其華麗優美的風格成為時代的特點。例如敦煌藻井圖案中可以看出,垂幔變成了瓔珞,卷草上長出了豐茂的花朵;卷草葉子種類變得多樣,而且變得有相當厚度。這些花朵大多是重瓣密集,呈尚未完全舒展的狀態,每一花瓣都汁液飽滿,以至膨脹而反卷。
唐代的卷草花紋在敦煌藻井圖案中,都是色彩鮮麗絢爛的(圖235)。唐代花草的紋樣在錦綾染織品上,在銅鏡和瓷器上都很普遍。唐代碑刻的側面的浮雕卷草花卉圖案(如西安碑林的大智禪師碑是有名的例子)表現唐代圖案紋樣的健康的風格。
在花卉紋樣中,蓮花進一步豐富起來,寶相花開始流行。牡丹由於成為洛陽的名花,在裝飾藝術范圍內也成為此後最被重視的紋樣(圖234)。和花卉紋樣相配合的是一些禽鳥、蝴蝶之類。特別是小花小鳥組成為一幅小景,很有詩意。成對的鳥,如鴛鴦等也是常見的。
唐代的動物紋樣中還有一些龍、鳳之類,多表現得很生動。
唐代裝飾圖案在風格上最明顯的特點是它的寫實的作風,組織上有一定的規律性,形象處理洗煉,而不進行很多的變形。唐代裝飾藝術是歷史發展過程中自戰國末年以來的又一次大變化。
唐代的紋樣有明顯受外來影響的是團窠紋樣,團窠中有成對的動物,團窠四周是連珠,錦綾中的「綾陽公樣」可以作為代表。那是受波斯薩珊王朝的紋樣影響。
唐代的美術,在六朝美術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由於技術的進步和數量眾多的畫家的努力,創造了形象更為完美,主題更為明確,反映現實生活更為有力的藝術。
唐代美術中,宗教美術與密切現實生活結合,傑出的美術作品具體地反映了唐代的現實生活。例如菩薩像肉體豐滿健康,而表情平靜甚至是淡漠的。
描寫貴族,特別是貴族婦女的繪畫著重其寂寞無聊貧乏空虛的生活。某些陶俑富有傾向性地發掘了一些人物的可厭的社會本質。這些都是唐代美術的現實主義的重要成就。
唐代社會各方面的蓬勃發展及激烈的變化,需要並且可能發展人們更多的才能與力量。傑出的美術家有高度的創造性,強烈的創作熱情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力。例如他們創造了極端繁華歡樂的凈土和極端悲慘恐怖的地獄;創造了維摩與文殊緊張的爭辯的場面,也創造了勞度差和舍利佛的激烈鬥法的你死我活的景象;還創造了園林中高人逸士的閑適,深宮里貴族仕女的寂寥,創造了無數生活的形象和庄嚴的與優美的典型。這些意境和形象是美術史上重要成就。
唐代美術中,藝術技巧有巨大的進步。人物的各種面型和表情的類型的創造,姿勢動態表現更豐富自由。發掘並開始表現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鳥的美的特點。唐以後的繪畫善於選擇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詩意及戲劇性的場面,不是平板的描寫生活,在構圖上,遠近透視和比例大小的趨於正確,在表現一定的內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關系不復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復是以大小來分別主次,而是處理得更自然真實而且富於藝術效果。
道具和環境在表達題材內容時也逐漸起了較大的作用。藝術技巧在盛唐以後完全脫離了幼稚的狀態。
唐代的代表性美術,主要是盛唐的美術,形象豐腴而又典麗,結構豪華而又緊湊,色彩絢麗而又調和,總之正如盛唐所代表的唐代的經濟力量、政治力量、人們的創造力量的雄厚優裕,風格雄渾而又優美,是中國的、同時也是世界的最傑出的古典藝術之一。
G. 簡訴五代花鳥畫的特點
花鳥畫
在中國畫中,凡以花卉、花鳥、魚蟲等為描繪對象的畫,稱之為花鳥畫。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工筆花鳥畫即用濃、淡墨勾勒動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形態逼真。
它是中國畫的一種。北宋《宣和畫譜·花鳥敘論》雲:「詩人
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本之名,而律歷四時,
亦記其榮枯語默之候,所以繪事之妙,多寓興於此,與詩人相表裡焉。」在中國畫中,凡以花卉、花鳥、魚蟲等為描繪對象的畫,稱之為花鳥畫。
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
工筆花鳥畫,即用濃、淡墨勾勒動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
早在工藝、雕刻與繪畫尚無明確分工的原始社會,中國花鳥畫已萌芽,天水放馬灘出土的戰國末期木板畫《老虎被縛圖》,是已知最早的獨幅花鳥畫[1] ,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所藏東漢陶倉樓上
的壁畫《雙鴉棲樹圖》,也是較早的獨幅花鳥畫。花鳥畫發展到兩漢六朝則粗具規模。南齊謝赫《畫品》記載的東晉畫家劉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鳥畫家。經唐、五代北宋,花鳥畫完全發展成熟。五代出現的黃筌、徐熙兩種風格流派,已能通過不同的選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別表達或富貴或野逸的志趣。北宋的《聖朝名畫評》更列有花木翎毛門與走獸門,說明此前花鳥畫已獨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畫譜》在總結以往創作經驗的基礎上撰寫了第一篇花鳥畫論文。文章《花鳥敘論》,深入地論述了花鳥畫作為人類精神產品的審美價值與社會意義,闡述了花鳥畫創作「與詩人相表裡」的思維特點。此後,畫家輩出,流派紛呈,風格更趨多樣。在風格精麗的工筆設色花鳥畫繼續發展的同時,風格簡括奔放以水墨為主的寫意花鳥畫,水墨寫意「四君子畫」(梅、蘭、菊、竹)相繼出現於南宋及元代。以線描為主要手段的白描花卉亦興起於同時。隨著寫意花鳥的深入發展,以明末的徐渭為代表自覺實現了以草書入畫並強烈抒寫個性情感的變革。至清初朱耷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水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花鳥畫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傳統,終於在近現代產生了吳昌碩、齊白
H. 中國花卉紋理發展史
其實50分也不低了,知識不能用分來衡量的。
國花是國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徵。國花具有國家名片的象徵意義(我國社科院陶慶梅博士語)。中國迄今還沒有正式確定哪種花卉為國花,但以下三種花呼聲最高,有希望並列為國花。
牡丹
「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國色天香牡丹的栽培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有記載,到了唐宋,牡丹的栽培技術己有很大的發展。在唐朝,牡丹更是艷壓群芳,被譽為「花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這里的長安花,就是牡丹。明朝遷都北京,在極樂寺內遍植牡丹。清朝時有一位親王到極樂寺觀賞牡丹,題匾曰:「國花寺」,可見遠在清朝,牡丹就己戴上國花的桂冠。中國的牡丹蜚聲世界,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還以中國牡丹的人工栽培創造新品種為例,作為「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學說」的論證材料。傳說唐朝武則天冬日醉酒,令百花開放,唯牡丹抗旨未發,被貶洛陽。這倒使洛陽牡丹獲得了「天下第一」的美稱。由此也可看出,牡丹不懼淫威,不畏權貴, 不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與中華民族特殊氣節相吻合。明朝時,山東曹州(蒲澤)的牡丹又盛極一時,而博得「牡丹之鄉」的美譽。
梅花
原產於中國西南地區,廣泛分布於淮河以南直至南海之濱,於每年1月下旬至2月開放,相當於夏歷正月。梅花是我們中華民族與中國的精神象徵,具有強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動力。梅花象徵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迎雪吐艷,凌寒飄香,鐵骨冰心的崇高品質和堅貞氣節鼓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開拓,創造了優秀的生活與文明。有人認為,梅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全國上至顯達,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深愛有加,所謂「歲寒三友」即梅、竹、松。「文學藝術史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國人賞花,不僅賞花的外表,更欣賞花中蘊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梅有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且梅花凌冬耐寒,其所表現的堅貞剛潔,足為國人效法。梅開五瓣,象徵五族共和,具有敦五倫、重五常、敷五教的意義;而梅花「枝橫」、「影斜」、「曳疏」、「傲霜」同時亦代表易經中「元」、「貞」、「利」、「亨」四種高尚德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梅花為國花。
梅花是薔薇科李屬,夏歷正月開花;臘梅是臘梅科臘梅屬,夏歷臘月開花。
杜鵑
杜鵑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它是杜鵑花科中一種小灌木,有常綠性的,也有落葉性的。北半球溫帶各地,都有杜鵑花的分布。在全世界800多個品種中,中國佔有600多種。歐美園藝界有「無杜鵑不成花園」的諺語。相傳,古代有一位蜀國的皇帝杜宇,很愛他的百姓;死後,他的靈魂變為一隻杜鵑鳥,每年春季飛來喚醒老百姓「布穀! 布穀!」嘴巴啼得流出了血,滴滴鮮血灑在地上,染紅了漫山的杜鵑花。這就是成語「子規啼血」的來歷。杜鵑花十分美麗。管狀的花,有深紅、淡紅、玫瑰、紫、白等多種色彩 。當春季杜鵑花開放時,滿山鮮艷,像彩霞繞林,被人們譽為「花中西施」。五彩繽紛的杜鵑花,喚起了人們對生活熱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徵著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生活。這就是我國人民熱愛杜鵑的真諦。杜鵑花的代表種,就是俗稱的「映山紅」。它幾乎遍布長江流域各省以至雲南、台灣等山地和丘陵上的疏林或灌木叢中。漏斗狀的花,花瓣有酸味,可當水果吃,但一次食用不能過多,否則會引起鼻出血。別稱有映山紅、艷山紅、艷山花、清明花、格桑花(藏語)、金達萊(朝鮮語)等。
中國名花:蘭花(春)、荷花(夏)、菊花(秋)、臘梅(冬)確定為四季名花,如此,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分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既與與我們的國體相適應,又可以與我們的五星紅旗相對應,體現了我國五千年文明史。
春:蘭花
蘭花是中國傳統名花,是一種以香著稱的花卉。它幽香清遠,一枝在室,滿屋飄香。古人贊曰:「蘭之香,蓋一國」,故有「國香」的別稱。
蘭的葉終年常綠,它多而不亂,仰俯自如,姿態端秀、別具神韻。中國自古以來對蘭花就有看葉勝看花之說。它的花素而不艷,亭亭玉立。蘭花以它特有的葉、花、香獨具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給人以極高潔、清雅的優美形象。古今名人對它品價極高,被喻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詩文之美喻為「蘭章」,把友誼之真喻為「蘭交」,把良友喻為「蘭客」。
夏:荷花
別名:蓮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蓮花、水華、芙蓉、玉環等。
科名:睡蓮科
屬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花期6至9月,單生於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鑲邊。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荷花種類很多,分觀賞和食用兩大類。
秋:菊花
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雋美多姿,然不以嬌艷姿色取媚,卻以素雅堅貞取勝,盛開在百花凋零之後。人們愛它的清秀神韻,更愛它凌霜盛開,西風不落的一身傲骨。
中國賦予它高尚堅強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徵視為國粹受人愛重,菊作為傲霜之花,一直為詩人所偏愛,古人尤愛以菊名志,以此比擬自己的高潔情操,堅貞不屈。中國人極愛菊花,從宋代起民間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會。
冬:臘梅臘梅雖名「梅」,但它卻不是梅,只是花形似梅,農歷臘月開放,故名臘梅。
蠟梅,別名蠟木、黃梅。蠟梅科臘梅屬,落葉灌木,高可達4-5米。常叢生。葉對生,近革質,橢圓狀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芽具多數覆瓦狀鱗片。冬末先葉開花,花單生於一年生枝條葉腋,有短柄及杯狀花托,花被多片呈螺旋狀排列,黃色,帶蠟質,花期12-1月,有濃芳香。瘦果多數,6-7月成熟。 臘梅在農歷臘月開放,比梅花要早約一到兩個月。
I. 五代定窯白瓷瓷器花紋有什麼特點
定窯器以其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而深受人們喜愛。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紋樣秀麗典雅。北宋早期定窯刻花、構圖、紋樣趨簡,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有淺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裝飾圖案常用印花、劃花和堆花手法,秀麗典雅。印花圖案,自然形態經巧妙變形,構成嚴謹;刻劃花,較印花更活潑生動,別具一格。
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主要有蓮、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有的碗、盤口沿作花瓣式,碗內印一盛開的花朵,同時在外壁刻上花蒂與花瓣輪廓線。這種把印、刻手法並用於一件器物,里外裝飾統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紋裝飾渾如一體,十分精美。其次,定窯還有大量的動物紋飾,主要有牛、鹿、鴛鴦、麒麟、龍鳳、獅子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
J. 中國傳統花紋有哪些
1、新石器時期,勞動者創造了彩陶藝術,不僅造型別致,而且紋樣獨特,實用美觀,藝術之光生生不息。主要紋樣有:魚紋、鹿紋、狗紋、人面紋、花卉紋、網紋、水紋、海貝紋、編織紋、火焰紋及歷象日月星紋等。先民們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視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組織運用到各種器皿器物上,形成了莊重大方、自然諧調的裝飾花紋,開創了一代風格。
2、商、周奴隸社會時期,青銅藝術為其魁首。無論是造型多樣的食器、酒器、樂器等,還是各種紀念性陳設器皿,都裝飾著精美的花紋圖案。有的還直接借用動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常用的裝飾紋樣有:饕餮紋、夔龍紋、夔鳳紋、蟬紋、玉帶紋、重環紋、鱗紋、乳丁紋、竅曲紋、雲雷紋、渦紋、冏紋、四瓣花紋及象形文字紋。圖案適應鑄銅工藝製作要求,多為非常工整的陽紋或陰紋圖案。紋樣精細,組織嚴緊,具有神奇感。考古學者稱之謂「燦爛的青銅藝術」。
3、戰國、秦漢時代,鐵器興起,金銀錯和漆器等新展起來,營造業大興,磚石雕刻也興旺起來。裝飾圖案的題材更為廣泛,較之以前有巨大突破。主要裝飾紋樣有:怪獸紋、蟠螭紋、虺紋、龍鳳紋、各種動物(鹿、馬、牛、羊、虎、雁、魚……)紋及四神紋等。「四神紋」也秒「四靈紋」,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四種動物形象作標志。青龍為我國傳說中的東方之神,朱雀為南方之神,白虎為西方之神,玄武為北方之神,它們標志了四個方向。又標志了四種顏色:青龍—表色;朱雀—赤色;白虎—白色;玄武—黑色。此外,人物紋空前繁多,突出的是漢畫象石、畫象磚、瓦當,題材直接反映了人類生活、生產、戰爭的場面。筆簡意繁,以少勝多,為以後各代的裝飾開辟了新途徑。
4、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動盪不安,佛教藝術興旺起來。圖案同樣也受到了宗教的影響,這時期的題材、內容許多都與佛經故事有關。常用的紋樣有:忍冬草(即金銀花,也稱:寶花,四季常青不枯,取其吉祥之意)、蓮花紋(別名「芙蓉」、「鞭蕖」等,取其出污泥而不染和「守—莖—花之節」之意,是美德的象徵)、玉鳥紋(玉鳥也稱迦陵頻迦,吉祥鳥,傳說人是玉鳥脫生出來的,故而圖案中常有人面獸身之圖像)、鹿紋(亦曰「天鹿」、「白鹿」,祥瑞的象徵)。人物圖案中出現了「飛天」仙人形象,表達了美好的理想,人的力量。
5、隋、唐、五代,處於封建社會中期,對外文化交流增多,工藝美術的門類也空前發展。絕妙的唐三彩、宋瓷、絲綢、金銀製品等等上的裝飾圖案也出現了繁花似錦的局面。唐代紋樣豐盛飽滿,富麗豪華。宋代紋樣秀麗,靈巧。常用的紋樣有:卷草紋、寶相花(以蓮花和牡丹相結合的圖案,採用了完美的理想化的構成方法)、海石榴、花鳥紋、華蓋紋、聯珠紋、綬帶紋、人物紋等。荷花和牡丹花非常之多。此外還有茱萸(中葯)紋、柿蒂紋、幾何紋等。裝飾手法有寫實的、誇張變形的,並採用了花中套花,葉中套花,果中套花等理想化的方式,構成巧妙、氣韻生動,敷彩絢麗,唐、宋是我國傳統圖案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6、元、明、清封建社會末期圖案,保留了民族特點,吸取了外國工藝之長,花色品種,裝飾風格產生了變革。景泰藍就是當時的新工藝,瓷器、織錦、磚雕、木雕等也較前有了很大進步,裝飾題材增加了很多。動物圖案常見的有獅子、孔雀、蝙蝠、鹿、鷺鷥、羊、鶴、鷹、錦雞及神奇的麒麟。花卉果實題材有梅花、荷花、菊花、牡丹花、蘭花、牽牛花、竹子、松樹、靈芝、桃、石榴、枇杷、梨、杏、葡萄等。相互借用和結合的理想化的手法也更為廣泛多變。如禽鳥與花卉組合,昆蟲與花卉組合等,強化了裝飾情趣。此外,尚有器物形象構成的圖案也甚為流行,如:古玩、金石、陶瓷器、鍾、鼎、杯、盤、壺、碗、瓶、書畫等,具有典雅之風,稱為「博古紋」。還有用八種佛教用供器組成的「八吉祥」(也稱佛八寶),用道教持物組成的「道八寶」等等。這個時期的圖案多為吉祥圖案,應用范圍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程度。日用品、服飾、建築、商品上處處可見。
我國古代傳統圖案紋樣來源大致可分三個部分。其一,來自民間工藝:陶瓷、刺綉、窗花、藍印花布,蠟染、剪紙、雕刻、編織等,這是勞動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發揮創造的,一般比較朴實、粗獷、鄉土氣息濃郁。其二來自宗教藝術,如宗教傳說和神話傳說,廟宇、石窟中的壁畫、藻井、龕楣、塑像服飾、基座、建築、雕刻以及各種供器裝飾。最典型的敦煌圖案,是佛教傳統圖案的精華部分。它是我國的能工巧匠吸收外來文化所發揮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這些圖案構圖嚴謹,富於理想。其三是來源於封建帝王、王公貴族、富豪商賈等所佔用的陳設品、日用品、服飾、首飾、建築……這些工藝品圖案是為了滿足奢侈者的物質生活和空虛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設計的,並沒有專門的作坊由專人監督製作的,所以圖案非常精細,色彩富麗豪華。除了如前所說的那些傳統圖案外,相當一部分是福、壽、祿及文人字畫、詩歌為題材的裝飾圖案。多數採用了「米」字格和「九宮」格等格律形式。以上三部分紋樣,組成了我國傳統圖案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