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心插花
『壹』 《夢花集》txt全集下載
夢花集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其一內
夢里綿綿難容禁,白晝戀戀痴眸。中宵望月月暝,日間觀花花愁。
其二
念念欲歸未得,迢迢此去難求。要見有時有夢,相思無處無愁。
其三
江湖衣袂霜染,斟酒盈淚點點。垂首寫詩不成,且看楓林霞晚。
其四
思起霜冷露濃,撣塵難掃柔情。擁枕反側怎眠,明朝且向伊行。
其五
江湖塵蔽緇衫,偶望秋水長天。但得片暇小駐,連線弛然墨間。
其六
輕裙漸別紅顏,葉落恍憶舞旋。今朝無酒無月,墨紙淚痕深淺!
其七
指墨思涌如泉,翻飛插花鍵盤。對屏會心一笑,應有燦然芳顏。
其八
昨夜霜冷杯殘,燈影漏窗破簾。風吹凄雨濕卷,寂寂有淚無眠
其九
窗竹影搖書案,山泉聲入池硯。身倚北斗高寒,心似南湖常淡。
其十
黃山層巒氤氳,霧露沁若芳醇。到此應帶仙氣,坐定頓生禪心。
十一
淚痕帶霜駐顏,荷池夜月夢拈。怎奈根無佳藕,空塗滿紙雲煙。
十二
風來波眉頻皺,潭空照花無影。煙籠古寺人單,心事亦非舊景。
十三
花落亭閑人去,蓮敗池靜愁聚。青衫吹月三更,雁聲……
『貳』 插花能看出人的性格
靜觀其變,是一種能力!
順其自然,是一種幸福!
插花的人都有種魔力,
就是閃閃惹人愛。
能把花插這么好的人,
一定有足夠的耐心。
熱愛插花的人,有學識並且含蓄內斂
他們喜歡讀書,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
熱愛插花的人,干凈整潔,
他們更懂得如何高品質生活。
熱愛插花的人,更有情趣。
插花總能帶給他們無限靈感。
熱愛插花的人,
特別善良,不是軟弱,
因為他們懂得,因果不空,善惡終有報應。
熱愛插花的人,特別寬容,不是怯懦。
因為他們明白,寬容了他人,就是寬容自己。
熱愛插花的人,
有時候選擇糊塗,不是我真糊塗,
因為他們知道,有些東西是爭不來。
熱愛插花的人選擇平淡生活,
不是不奢望繁華,
是因為功名利祿皆浮雲。
熱愛插花的人,像一株小草,
長在山崖,長在地角,
總能,默守著一份純情。
熱愛插花的人,
沒有百花開放的驚艷,
沒有一樹擎天的挺拔,
隨風塵起落、不驚擾繁華,
隨季節流轉、卻不論悲歡。
守一方凈土,感激每一份溫潤,與陽光對望。
風起隨風,雲落淡然,趟過高山流水的緩急,
吟一曲雲水禪心的清透,靜默一份安然。
熱愛插花的人,擁一顆博大寬容的心,
不會胡攪蠻纏,動不動就發脾氣。
熱愛插花的人,
他們像孩子一樣的天真,可愛,
保持一顆年輕純凈的心。
熱愛插花的人,特別細心,
總能把朋友、愛人、家人照顧的很好。
熱愛插花的人,
淡定、從容、健康而幸福的生活著。
生活,總是平淡的,
每天重復著一樣的程序,
有時真的會疲憊,
要學會適時調節心情,
於繁忙中尋一方綠意,
於嘈雜中尋一份靜謐,
有時只是一點小情趣,小改變,
也會讓浮躁的心,變得安寧。
席慕蓉說:
繁華落盡,我心中仍有花開的聲音。
打開心窗,
讓陽光射入心間,讓陽光住在心裡,
只要心中有了陽光,
生命中就不會寂寞與寒涼。
熱愛插花的人,懂得靜,
因為不單單只是只言片語上的外在環境上的安靜,
更多的心靈上的寧靜。
熱愛插花的人,懂得調節心情。
小小的改變,也能讓浮躁的心變得安寧。
熱愛插花的人,更懂得養生,
不驕不躁,插插花,喝喝茶。
熱愛插花的人,喜歡微笑
他們平易近人,善解人意。
熱愛插花的人,懂得知足
他們知道知足者常樂。
『叄』 林清玄說,不要擔心風雨來襲,重要的是把心中的陽光喚起,在歲月之流里,沒有
如意菩提(一)—林清玄
序
有一位朋友在學插花,是日本某一流派的花藝。
我對日本人的花藝一向沒有好感,因為那被稱為花藝的,正好是集匠氣與矯作於一爐。因此,我對瀟灑且大而化之的朋友,竟去學日式插花覺得格外好奇。朋友告訴我,那看起來僵化的日式插花,其實只是一種格式,是性格與觀點的錘煉,對於學得通達的人,不但仍有極大的創作空間,還能激發出人的潛能。她說: 「插花和禪一樣,表面上有最嚴苛的形式,事實是在挖掘最大的自由,你不覺得,只有最嚴格的訓練才有最自由的資格嗎?」
朋友的話給我不小的啟示,原來插花也是「絕地逢生」的事。凡是絕地逢生就如懸崖斷壁上開出的蘭花,或污泥穢地清放的蓮花,或是漠漠黃沙里艷紅的仙人掌花一般,既刺人眼目,又具有禪的精神。什麼事到了最高、最絕、最驚人,就被俗人看成禪意了。
於是,種花的說他的花里有禪,泡茶的說他的茶里有禪,捏壺的說他的壺里有禪,做生意的說他的企業以禪來管理,玩股票的人勸人要如如不動,連搞政治的都說他是以平常心來搞政治。。。。對的,這些可能可以通向禪,但禪不應只是如此,因為禪雖然在生活中,禪心卻是在清高的峰頂,猶如白雲飄過的青空,或閃電後開在天空的明亮之花,不應該隨便被俗情遮埋。
禪有時在俗情里,但不應以俗眼觀看。
就像學插花的朋友,說起她學插花獲益最大的一件事。
她說:「我剛學插花時,老師教怎麼插,我們就怎麼插,三個月以後我們才發現,老師每次插的花不是一朵、三朵、五朵,就是七朵、九朵,幾乎沒有二四六八的。我心裡起了疑情,雙雙對對不是很好嗎?為什麼插花都要單數呢?我很慎重地去問老師,那位日本老師說,一三五七九是單數,插出來的花叫做'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於不圓滿,才顯得有希望。雙雙對對的插花是'死花',因為太滿了。我聽了好感動,留一些缺憾,有一點理想不能完成,永遠留下一絲絲不足才是最美的呀!」
缺憾有時比圓滿更美,真是不可思議,朋友的話使我想起為什麼菩薩要留一絲有情在人間,而且一直在苦難的煎熬中游化。菩薩之所以比聲聞緣覺更美更動人,那是他們在乎,在乎一切的有情,由於這樣的在乎,追求事事圓滿倒不是菩薩的志向,菩薩的志向是恆常保持一個有希望的觀點,生生不息。
我還有一個朋友,學校畢業很久了都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工作上簡直是顛沛流離,弄得家人都為他的工作煩心。他的祖母竟為他的工作許了一個願:「希望菩薩保佑我的孫兒找到好工作,如果他找到好工作,我死也無憾。」
結果,祖母不久生病了,他無瑕顧及祖母,只好為了去應征一份自己最渴求的工作;祖母死的那一天下午,他接到夢寐以求的錄取通知。朋友說他一邊流淚,一邊茫然地看錄取通知,他說:「如果祖母還活著,我寧可去作最粗賤的工作。」朋友說,他當時的心情用四個字可以形容,就是「悲欣交集」。
「悲欣交集」原是弘一大師的遺偈,用自己的生命體會起來真有驚心動魄之感。悲欣交集不是一個空句子,而是生命的總其成,我們每天不都是悲欣交集嗎?每月每年不都是悲欣交集嗎?悲與欣有如形與影,幾乎是不可分割的。我為了安慰朋友,曾試寫一偈:
歡喜平安日
感恩憂患時
我們能平安過日,固然應該歡喜,但在憂患時更不應失去感恩的心,因為如果沒有此憂患時的感恩,我們何能真切體會平安的歡喜呢?生命里的懸崖斷壁、污泥穢地、漠漠黃沙都是憂患。在感恩里,卻開出了幽蘭、清蓮、仙人掌花,如果能把憂患之美移植,大部份日子就可以平安而歡喜了。
有一次,我因為個人生命的苦厄,去請教我的老師,她告訴我四個字:「受苦真好」!
受苦的好,在於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受苦,就無法會意真實的喜樂;在於有大痛苦的人,才能得到大解脫;在於菩薩畏因不畏果。如果用佛教的觀點來看,受苦是慈悲心和智慧心勇猛生起的激素。自己受苦,使我們生出菩提;看到他人受苦,使我們悲心流露。只有在真實深刻的苦痛里,菩薩才會刻骨銘心地立下拯救眾生的悲願,唯有菩薩從深陷的泥濘中拔出雙足,才有機會認識到眾生深陷泥濘的無力、無奈,與無助!
受苦時流的淚滋潤了我們的悲心、灌溉了我們的智慧、堅固了我們的志願、拉拔了我們的力行。從最低最低的角度看,是消除了我們的業障、增長了我們的福慧!
呀!「受苦真好」
生命不能沒有風雨,風雨來時又如何?
不要阻止風,應將此身化為風,
不要制止雨,應將此身化為雨。
日本密教祖師空海大師如是說。他告訴那些苦難的人說,不要擔心風雨來襲,重要的是把心中的陽光喚起。他更悲切地說:「沒有此世豈有彼世,逃避今生何有來生?」是的,此世今生就是不可逃避的,風風雨雨也是不可避免的。曾經有一位陶藝家,把他父親的骨灰磨碎合著瓷土,燒成一個美麗的白花瓷瓶,認為那是紀念他父親最好最純凈的方式。因為父親生前最期待他成為傑出的陶藝家,他做到了,父親骨灰做成的花瓶,象徵著今生的面對與不朽的期待。
這位陶藝家在記者訪問他時,說:「我希望捏一個最美麗的陶罐,來裝自己的骨灰!」
多麼美麗動人的回答,只有看清人世的人才說得出來,這使我想起憨山禪師的山居詩:「生理元無住,流光不可攀;誰將新歲月,換取舊容歡?」在歲月之流里,沒有什麼是可以攀附的,愈早看清這種真實,愈能誠摯地面對自己的今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陶罐來裝裝自己的骨灰,何不及早捏一個最美麗的陶罐呢?
投生到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可以事事如意,唯有悲智雙運的人能以如意的態度來面對世界,事事如意或者可以看成是插花里的「生花」,永遠抱持希望;或者可以說是「受苦真好」,背後有著廣大的悲願。
我喜歡一首流行歌曲中的一句「也許沒有也許」,譯成佛經就是「法爾如是」,生命的歡喜憂患,如意或不如意,如是觀如是行,不只是「也許沒有也許」,根本不需要去分辯那個也許。
這一冊《如意菩提》所要表達的正是如此,只要我們喚起心中的陽光,就能在在處處都有法味。平安處有禪悅,動亂里何嘗沒有法喜呢?用如意的、光明的、廣大的心來對應生活,活著一日就盡一日的本分,無怨無悔,對心對境,不為俗情遮埋,如是而已。
寫《如意菩提》時,我的生活正面臨極大的動盪,感謝妻子小鑾,為了護持我寫作菩提系列,她承擔了許多病苦,因此菩提系列如果有什麼功能,我願全數迴向她。
感謝我的老師廖慧娟,「受苦真好」就是她的教化,但願我所做的一切光明都全數迴向她和她的家人。
感謝「法如」的同修慈悲護持,但願我所行的一切光明全數迴向給他們。
但願我所行的一切光明全數迴向給我的母親林潘秀英和先父林後發。
但願我所行的一切光明全數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華嚴經》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讓我們在這苦難的人世中互相點燈,來看黑暗中的至寶吧!
最後,讓我們隨著普賢菩薩來發願: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
來除煩惱盡無余
『肆』 賈島 韓愈的資料
韓愈(768~)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四門博士期間,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廣授門徒,人稱「韓門第子」。
貞元十九年(803年)寫了名作《師說》,系統提出師道的理論。冬,韓愈晉升為監察御史,在任不過兩個月,為了體恤民情,忠於職守,上書《論天旱人飢狀》,因遭權臣讒害,貶官連州陽山令。韓愈三年任職陽山令,深入民間,參加山民耕作和魚獵活動,愛民惠政德禮文治,《新唐書·韓愈傳》因此特書「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陽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韓愈門下,與青年學子吟詩論道,詩文著作頗豐,今見之《昌黎文集》有古詩二十餘首,文數篇。此時構思並開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構成韓學重要論著「五原」學說,這是唐宋時期,新儒學的先聲,其理論建樹影響巨大。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間,韓愈離開陽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參軍。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韓愈奉召回長安,官授權知國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韓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員外郎分司東都兼判祠部。是年冬被降職調為河南令,以後相繼任職方員外郎、國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晉升為比部郎中史館修選,完成《順宗實錄》著名史書編寫。
元和九年(814年),韓愈任考功郎中知制誥。
元和十年(815年)晉升為中書舍人。
元和十二年(817年),協助宰相裴度,以行軍司馬身份,平定淮西亂,因軍功晉授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年),憲宗皇帝派遣使者去鳳翔迎佛骨,京城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將佛骨 「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憲宗得表,龍顏震怒,要處以極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極力說情,免得一死,貶為潮州刺史。韓愈任潮州刺史八個月,概括說來:驅鱷魚、為民除害;請教師,辦鄉校;計庸抵債,釋放奴隸;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排澇灌溉。千餘年來,使潮州成為具有個性特色的地域文化,潮州地區成為禮儀之邦和文化名城!
分含蓄而巧妙。
【原文】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韓愈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苟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溫生。大夫烏公以鈇鉞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羅而致之幕下;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於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置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事,與吾輩二縣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遊?小子後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無所禮於其盧。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豈不可也?
夫南面而聽天下,其所託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於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於茲,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於懷耶?
生既至,拜公於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後所稱,為吾致私怨於盡取也!
留守相公首為四韻詩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全文解釋】伯樂一經過冀北的原野,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馬最多的地方,伯樂雖然擅長相馬,怎麼能使那裡的馬群空了呢?解釋的人說:「我們說的空,不是沒有馬了,而是沒有好馬了。伯樂能識馬,一遇到好馬就把它挑去,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馬。如果沒有一匹好馬,那麼說沒有馬,也不能算是假話了。」
東都洛陽,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有真才實學而隱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溫生。御史大夫烏公憑借度使的身份鎮守河陽的第三個月,認為石生是個人才,就依照禮儀,把石生招入幕府。沒有過幾個月,又認為溫生是個人才,於是通過石生作媒介,又把溫生招入幕府。東都有真才實學的人盡管很多,可是怎麼禁得起早晨挑選一個,把最好的帶走,晚上挑選一個,把最優的帶走呢?這樣一來,從東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門的主管和我們兩縣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難問題,或者辦案時遇到可疑點,找什麼人去商量妥善解決呢?辭官回鄉的士大夫們和誰一起遊玩呢?青年後輩又到哪裡去考究德行、請教學業呢?東來西往經過洛陽的官員們,也無法依禮到他們的住所去拜訪。像這樣也就可以說是:「御史大夫烏公一到洛陽,洛陽處士們的住所里就沒有人了。」難道不行嗎?
皇帝處理天下大事,所託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將軍罷了。宰相為皇帝搜羅人才到朝廷,將軍為皇帝選拔文人武士到軍帳里,如果這樣,要使國家內外不安寧,那是不可能的了。我被束縛在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溫兩位的幫助度過晚年。現在,二位都被有權力的人要走了,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於懷呢?
溫生初到,在軍門拜見烏公時,希望把我前面所說的,代為天下人祝賀;把握後面所說的,替我表示對選盡人才這件事的抱怨。
東都留守相公首先寫成一首四韻詩來贊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詩意寫了這篇序。
【另附思想感情】本文大力贊揚烏公對人才的識別與憐惜舉薦,論述能識別人才者對人才的重要性。一是代為天下祝賀;二是對選盡人才這件事抱怨。其用意是大力贊揚烏重胤能識別人才,也是希望自己也能被發現、舉薦。
送李願歸盤谷序伯樂一經過冀北的原野,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馬最多的地方,伯樂雖然擅長相馬,怎麼能使那裡的馬群空了呢?解釋的人說:「我們說的空,不是沒有馬了,而是沒有好馬了。伯樂能識馬,一遇到好馬就把它挑去,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馬。如果沒有一匹好馬,那麼說沒有馬,也不能算是假話了。」
【題解】
李願是韓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詳。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冬,韓愈在長安等候調官,因仕途不順,心情抑鬱,故借李願歸隱盤谷事,吐露心中鬱抑不平之情。首段敘述盤谷環境之美及得名由來。結著三段借李願之口,運用兩賓夾一主的手法,寫了三種人:聲威赫赫的顯貴、高潔不污的隱士和趨炎附勢的官迷,於映襯、對比中表達他對官場腐化的憎惡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古人在朋友臨別時,常常賦詩為贈,「序」是闡述贈詩的緣由和意旨的。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贈詩。歌辭極言隱居之樂,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儷而富於變化,流暢生動,和諧可誦,有一唱三嘆的情致。蘇軾《跋退之送李願序》一文說:「歐陽文忠公嘗謂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余亦以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願歸盤谷序》一篇而已。平生願效此作一篇,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
【原文】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友人李願居之。
願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於人,名聲昭於時,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於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於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維子之稼;盤之泉,可濯可沿;盤之阻,誰爭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祭十二郎文
【題解】
南宋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寫道:「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千百年來傳誦不衰,影響深遠的祭文名作,不管我們對文中的思想感情作如何評價,吟誦之下,都不能不隨作者之祭而有眼澀之悲。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嘗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復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於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於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
去年,孟東野往。吾書與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汝不肯來,恐旦暮死,而汝抱無涯之戚也!」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為信也。夢也,傳之非其真也,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嗚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純明宜業其家者,不克蒙其澤矣!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謂理者不可推,而壽者不可知矣!雖然,吾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氣日益微,幾何不從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汝之子始十歲,吾之子始五歲。少而強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汝去年書雲:「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為憂也。嗚呼!其竟以此而殞其生乎?抑別有疾而至斯乎?汝之書,六月十七日也。東野雲,汝歿以六月二日;耿蘭之報無月日。蓋東野之使者,不知問家人以月日;如耿蘭之報,不知當言月日。東野與吾書,乃問使者,使者妄稱以應之耳。其然乎?其不然乎?
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與汝之乳母。彼有食,可守以待終喪,則待終喪而取以來;如不能守以終喪,則遂取以來。其餘奴婢,並令守汝喪。吾力能改葬,終葬汝於先人之兆,然後惟其所願。
嗚呼!汝病吾不知時,汝歿吾不知日,生不能相養於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斂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嗚呼!言有窮而情不可終,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嗚呼哀哉!尚饗。
送孟東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盪之鳴。其躍野,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於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後言,其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樂也者,郁於中而泄於外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維天之於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於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於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於韶以鳴。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伊尹鳴殷,周公鳴周。凡載於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傳曰:「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其弗信矣以乎!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慎到、田駢、鄒衍、屍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
秦之興,李斯鳴之。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將天丑其德,莫之顧耶?何為乎不明其善鳴者也?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於古,其他浸淫乎漢氏矣。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耶?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東野之役於江南野,有若不釋然者,故吾道其命於天者以解之。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原毀
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聞古之人有舜者,其為人也,仁義人也。求其所以為舜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聞古之人有周公者,其為人也,多才與藝人也。求其所以為周公者,責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周公,大聖人也,後世無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責於身者重以周乎!其於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為藝人矣。」取其一,不責其二;即其新,不究其舊: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其於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於人者輕以約乎?
今之君子則不然。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於人,內以欺於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於人也,曰:「彼雖能是,其人不足稱也;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舉其一,不計其十;究其舊,不圖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是不亦責於人者已詳乎?夫是之謂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己也。
雖然,為是者有本有原,怠與忌之謂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嘗試之矣。嘗試語於眾曰:「某良士,某良士。」其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矣。又嘗語於眾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應者,必其人之與也;不然,則其所疏遠不與同其利者也;不然,則其畏也。不若是,強者必說於言,懦者必說於色矣。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將有作於上者,得吾說而存之,其國家可幾而理歟!
進學解
【題解】
本文是元和七、八年間韓愈任國子博士時所作,假託向學生訓話,勉勵他們在學業、德行方面取得進步,學生提出質問,他再進行解釋,故名「進學解」,藉以抒發自己懷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騷。文中通過學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學習、捍衛儒道以及從事文章寫作的努力與成就,有力地襯託了遭遇的不平;而針鋒相對的解釋,表面心平氣和,字里行間卻充滿了鬱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對社會的批評。按本文「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等語,凝聚著作者治學、修德的經驗結晶;從「浸沉醲郁」到「同工異曲」一段,生動表現出他對前人文學藝術特點兼收並蓄的態度。韓愈作為散文家,也很推重漢代揚雄的辭賦。本文的寫作即有所借鑒於揚雄的《解嘲》、《解難》等篇,辭采豐富,音節鏗鏘、對偶工切,允屬賦體,然而氣勢奔放,語言流暢,擺脫了漢賦、駢文中常有的艱澀呆板,堆砌辭藻等缺點。林紓所謂「濃淡疏密相間,錯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故應說是韓愈特創的散文賦,為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的前驅。文中有許多創造性的語句,後代沿用為成語。
【原文】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畯良。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抵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庄》、《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於方,左右具宜。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為妍,卓犖為傑,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弘,逃讒於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而不死為十二神。嘗曰:「吾子孫神明之後,不可與物同,當吐而生。」已而果然。明視八世孫羺,世傳當殷時居中山,得神仙之術,能匿光使物,竊姮娥、騎蟾蜍入月,其後代遂隱不仕雲。居東郭者曰鵕,狡而善走,與韓盧爭能,盧不及,盧怒,與宋鵲謀而殺之,醢其家。
賈島(779~843),唐代詩人。字浪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長安,見張籍。次年春,至洛陽,始謁韓愈,以詩深得賞識。後還俗,屢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因誹謗,貶長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蟬》詩「以刺公卿」(《唐詩紀事》)。開成五年(840),遷普州司倉參軍。武宗會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唐代張為《詩人主客圖》列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懷民《中晚唐詩人主客圖》則稱之為「清奇僻苦主」,並列其「入室」、「及門」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孫晟等人十分尊崇賈島,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事之如神(《唐才子傳》、《郡齋讀書志》)。賈島著有《長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長江集新校》,用《全唐詩》所收賈詩為底本,參校別本及有關總集、選集,附錄所撰《賈島年譜》、《賈島交友考》以及所輯賈島詩評等,較為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