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萬里花卉
㈠ 泰州春節文化景觀之我見
春節民俗文化
一、春節的來歷:
傳說,有一種叫"年"的野獸,每當寒冬將至,出來食人,使人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這種凶惡的猛獸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一個辦法,在"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燃起熊熊大火,"年"聽到爆竹的響聲,便逃走了。以後,人們開始以"掛紅燈、放爆竹、吃年飯"來慶祝新年。
二、春節前的准備(臘月初八以後,各種年事活動便逐漸展開)
1. 祭祀灶神:灶神,又稱"灶神",俗稱"灶王爺"。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返回大宮,向玉皇大帝匯報情況。除夕時分再返回人間。人們擔心向玉皇大帝進讒言,所以再他去天宮的時候為他進行祭祀活動,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2. 其他准備活動:寫春聯,准備肉食,准備麵食以及理發、沐浴,打掃衛生。
三、民俗活動--靜態民俗
3.春聯:(1)春聯的來源:古代稱"桃符"。據說,東漢王充《論衡o定鬼篇》中神荼、郁壘二神住在大桃樹上,處理鬼魂。他們把為非作歹的惡鬼都喂老虎吃。因此,人們認為鬼害怕神荼、郁壘,也害怕桃樹。於是每到過年的時候人們總在門口懸掛桃符或桃木人來趨鬼避邪保佑平安。(2)最早的春聯:公元965年,後蜀皇帝孟昶在皇宮內門的桃符上寫了:新春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春聯。此後春聯成了春節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也有人家喜歡貼"福" 字,而且倒著貼。因為"倒"諧音"到",所以倒貼福字意思是"福到了"。
4.年畫:(1)門神畫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源於神荼、郁壘的神話傳說,古人把二神像掛在門口驅鬼。一源於唐太宗命令秦瓊、尉遲恭看門驅鬼,並把二將畫在宮門上。一源於唐玄宗夢見鍾馗為自己捉鬼,醒後命令畫工把鍾馗畫在門上。(2)灶神畫的來源:民間傳說灶神在除夕從天宮返回人間,所以人們總在這時候買新的灶神畫貼在門上,希望他能帶來吉祥與幸福。(3)其他常見的年畫。
5.福字:最早?"福"字--傳說史於周朝姜子牙,即姜太公。當年姜太公封神時,封妻子為窮神,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百姓過年貼"福"字,史於慈禧,每至年,太後有給大臣賜福之習。一年賜福,恭王福晉把賜給的福拿倒了,犯殺頭之罪,李連英為其解圍:"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今年賜福,福真的就到了。 "慈禧一聽極高興,連說:"福到了……"傳至民間,"福"也貼倒了。
6. 窗花:窗花是貼在窗戶上慶賀新年的剪紙作品。窗花有兩種製作方法。第一種是剪刀剪,巧手的婦女用一把剪刀可以把彩紙剪出許多花樣。第二種是刻刀刻,一般由專業的民間藝人操作,一次可以刻成四五十張窗花,供應市場。
四、春節民俗--動態民俗
1.除夕守歲:1)什麼是除夕: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個夜晚。由於農歷月有大有小,所以有的年份臘月三十夜是除夕,有的年份臘月二十九夜是除夕。2)除夕守歲:除夕重要的活動是守歲。因為秦漢以後,我國人民基本都把夜半子時當作一天的開始時刻,相當於現代計時方法的23點到1點。除夕夜的子時,正是辭舊歲,迎新年的關鍵時刻。為此,人們不得不徹夜不眠,守候著這一時刻的到來。全家人團聚一堂,一邊包餃子,一邊等待,耐心的等待。
2.放鞭炮:1)什麼叫鞭炮:鞭炮,又名"爆竹"。新年鍾聲一落,大街小巷立刻鞭炮齊鳴,迎接新年到來。2)爆竹的來歷:據南朝梁代示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說,當時人在初一早上起床後先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竹子爆裂發出巨大的聲響,就能嚇跑怪獸與惡鬼,保護全家平安。大約到了唐朝,人們把竹筒里裝上火葯,點燃火葯,發生爆響。後來,人們又用紙卷代替竹筒,就形成了和今天一樣的鞭炮了。3)鞭炮的種類:鞭炮有各種花樣。宋代人把鞭炮稍加改進,又發明了煙花。煙花:又稱"禮花","焰火"。它在爆炸時能發出極為絢麗的光芒。因而深受人們的喜愛。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用煙花裝點自己的節日夜空。
3.舞獅子:白居易《西涼傳》: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鏡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紫髯深目兩胡兒。跳舞梁前來致辭,應似涼州未陷日。安西都護進來時。舞獅起原一南北朝朝代,即佛教興起的時代。
4.其他民間活動:扭秧歌,踩高蹺,敲鑼鼓。
5.祭神祭祖:在傳統的春節活動中,最重要的是祭神祭祖。迷信的家庭都設有專門的神龕,供奉各位神靈,同時還供奉有列祖列宗的牌位的畫像。正月初一早上,人們恭敬地在神龕與祖宗牌位前獻上供品,(其中包括剛剛煮好的第一碗餃子),點上香火。十分虔誠地感謝神明與祖宗在天之靈在過去一年對自己的保護並祈求他們保佑來年的幸福。
6.拜年:祭神祭祖之後,兒孫們開始向長輩親人拜年。傳統的拜年禮是向長輩親人三叩首,現在大多已經改為三鞠躬。一邊行禮,一邊祝願長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輩端坐,接受兒孫們的拜年以後,把一個紅包送給兒孫們。這就是"壓歲錢"。一般作為孩子們春節期間的零花錢。其他親戚之間則互相拜年,陸陸續續,可以持續很多天。朋友之間見面,則互道"恭喜發財"或"春節好",以示慶賀。拜年活動體現了晚輩對長輩的尊敬孝敬孝順;長輩對兒孫的慈愛關懷。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也極大的促進了彼此感情的加深。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都十分重視拜年活動。宋代詩人戴復古《歲旦族黨會拜》:"衣冠拜元旦,樽俎對芳辰。上下二百位,尊卑五世人。排門喬木古,照水早梅春。寒事將消歇,風光又一新。"把當時大家族二百多人互相拜年的活動寫得有聲有色。
7.人日:正月七日,又名"人日"。隋代詩人薛道衡《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正月七日為什麼稱為"人曰"呢?這和中國古代神話有關。神話中說,神在初一創造了雞,初二創造了狗,初三創造了羊,初四創造了豬,初五創造了牛,初六創造了馬,初七創造了人,因此,初七是人類誕生的日子。於是,古人把這一天稱?"人日"。為了紀念人類的誕生,南朝梁代每到人日的時候,人們就剪出彩色的紙人,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頭上。用來象徵人們在新的一年裡,面貌煥然一新。到了唐代,人日剪紙的內容又有發展變化。唐代詩人余延壽《人日剪綵》:"閨婦持刀坐,自憐裁剪新。葉催情綴色,花寄手成春。貼燕留妝戶,黏雞待餉人。擎來問夫婿,何處不如真?"所剪內容包括紅花綠葉,飛燕家禽。個個栩栩如生。這已經於現代民間的窗花十分相似了。
五、春節民俗--飲食民俗
年糕與餃子是春節最有特色的食品。
1)年糕:又稱"年年糕"。它諧音"年年高",包含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的期望。年糕採用黏性較強的穀物製成,北方多用小黃米,南方多用糯米。北方一般都是甜的,南方年糕可以作成不同口味的。不過,好吃不過餃子。北方人更喜歡的春節食品是餃子。2)餃子又名"角子、交子、扁食"。它的起源非常古老。考古工作者曾經發現過一枚一千多年前的餃子保存下來。北方人過年,一定要吃餃子。而且春節這一天吃的餃子必須在除夕12點以前包好。餃子好吃,關鍵在於餃子餡,純肉的,純菜的,肉菜混合的,花樣無窮,口味可異。可以根據自己口味任意變化,所以男女老少都喜歡吃餃子。在春節所吃的餃子中,有一個包著豆腐餡的,還有一個包著一枚硬幣。誰吃到豆腐餡的餃子,誰在新的一年裡就會發財,人們的理想也都包含在餃子里。
六、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全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為"元宵"。漢文帝曾於正月十五日平定叛亂,所以規定這一天為"上元節"。東漢明帝為了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下令元宵點燈。此後,元宵就逐步演化為觀賞花燈的民俗節日。故名"燈節"。元宵的應時食品是湯圓,北方也叫元宵,象徵著團團圓圓。
唐代,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舉國同慶。《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的姐姐韓國夫人曾派人造出一盞百枝燈樹?"高八十尺,樹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目。"唐玄宗甚至令工匠造出高百尺、寬數十丈的燈樓,供遊人觀賞。宋代又有過之,無不及。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以草把縛成戲龍狀,用青幕遮籠,草上密置燈燭數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皇帝還親自率領盛大的儀仗參加賞燈活動。詩人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妓皆儂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見娛樂活動通宵達量,熱鬧非凡。
可以說: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狂歡,為整個春節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七、總結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回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溫克族、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進行了采訪和研究,同時還對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區進行調查,得出以下結論: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各民族的春節民俗趨於漢化,各地區的春節民俗也趨於一致,標志著民族大團結和祖國的繁榮發展。另外,春節民俗充分體現出了我國五千年來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春節民俗更是文化遺產的精華部分。作為祖國的新一代接班人,我們要把這些優良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㈡ 馬萬里的人物介紹
馬萬里自二十世紀30年代中期到廣西從事藝術教育和創作活動,是一位詩文書畫篆刻全能而以國畫稱著的藝術家,與著名學者、政界聞人馬君武並稱為廣西「二馬」。他繼清代孟覲乙(孟麗堂)、宋光寶(宋藕塘)兩外省籍名家之後,被稱為「江南來客第三賢」。
馬萬里早年曾於上海真如國立暨南大學(今暨南大學前身)、上海美專(今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前身)、中華藝術大學任教。1935年與黃賓虹同赴廣西舉辦書畫聯展。1936年與徐悲鴻共同籌辦了廣西第一屆美術展覽會。抗日戰爭爆發後,於全國各地多次組織書畫義賣活動支援抗戰。1941年創建桂林美專(今廣西藝術學院前身之一)。 1944年離桂至重慶、成都、大理等處寫生及開辦畫展,並繼續從事美術教育活動。抗戰勝利後,協助雷沛鴻發展廣西地方教育事業。後移居北京,1954年與「末代格格」金默玉結婚。1960年應廣西政府主席韋國清及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邀請返桂,1966年文革開始後遭受迫害,1979年5月始獲平反。1979年10月26日因病去世。 馬 萬 里 代 表 作 品 創 作 年 代 馬萬里桂林獨秀峰長卷 1938年 《雪泥鴻爪》冊 1954年 《曼玉墨妙》冊 1954年 桂林老人山 1941年 馬萬里九百石印精舍圖長卷 1938年 雲溪精舍圖手卷 1935年 馬萬里事事如意圖 1949年 馬萬里三秋圖軸 1929年 有《桂林老人山》、《雪泥鴻爪冊頁集》、《桂林獨秀峰》、《雲溪精舍圖》、《事事如意》及與張大千、徐悲鴻合作的《歲寒三友圖》、與趙少昂合作的《紫藤金魚》、 與徐悲鴻合作的《松貓圖》等。早年上海現代書畫扶輪會、上海印書館出版有《馬萬里書畫集》、《萬里畫集》、《馬萬里花卉集》、《萬里畫屏》、《馬萬里墨妙》、《馬萬里寫楊萬里詩意冊》、《南蘭陵馬萬里畫屏二十四幅精品》、《萬里印存》、《紫雲仙館印存》、《曼福堂篆刻》、《曼福堂印譜》 、《馬萬里山水花鳥草蟲走獸精品》等;其後榮寶齋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等又陸續出版了《馬萬里書畫篆刻集》、《馬萬里三代書畫選》、《萬里人生》、《榮寶齋畫譜·花卉部分/馬萬里繪》、《馬萬里畫集》 等。
㈢ 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
江蘇威尼斯的水鄉城市-興化
【泰州興化】興化,地處江蘇省中部,屬泰州地區。泰州是總書記胡錦濤的故鄉。它地處江蘇中部,長江北岸。原與靖江、泰興、姜堰4市和海陵、高港兩區均屬揚州地區,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了地級泰州市。並從揚州地區分離了出來,其總面積5793平方公里,總人口502.77萬。興化位於泰州,揚州,南通,鹽城經濟區中心,全市佔地面積2393平方公里,人口約155萬。這是一片神奇的工地,被譽為「水滸搖籃,板橋故里」。 興化水鄉的優勢在「農」,特色在「水」,有耕地192萬畝,水面120萬畝,使興化在「七五」期間糧食總產量勇居全國之首。「興化油菜,全國掛帥」,而淡水產品總量已連續14年居江蘇省之首,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興化李中四絕】
李中生態大閘蟹、李中蘇北老母雞、李中野鴨、李中生態小龍蝦
【興化四醉】
醉蟹、醉螺、醉鵝、醉魚
【興化李中魚宴】
糖醋桂魚、野生鱔魚、紅燒全鯉魚、酸菜黑魚、紅燒肉味青魚、麻辣泥鰍、沙溝魚圓、鯽魚塞肉、豆豉鯰魚、干炸野生小魚、昂刺魚豆府湯、砂鍋大魚頭、青蝦餛飩
【施耐庵】
施耐庵原籍江蘇興化,為《水滸傳》的作者,所以興化被譽為「水滸搖籃」, 施耐庵出身船家,家境貧寒。童年隨父至蘇州。13歲時在蘇州附近的滸墅關讀書。二十九歲中舉人,30歲赴元大都會試結果落第。經友人推薦,到山東鄆城任訓導。在山東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關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跡,熟悉了山東的風土人情。施耐庵35歲考中進士,到錢塘任縣尹。但只當了兩年,便因與當道權貴不合,憤然懸印回到蘇州。張士誠農民起義隊伍占據蘇州以後,施耐庵投筆從戎,為張士誠幕僚,這使他熟悉了農民起義軍的軍營生活和許多起義軍首領。後發現張士誠等首領日益驕逸,料日後必敗,離開張士誠部,在常熟河陽山和江陰祝塘一帶以教書為生,並潛心創作《水滸傳》。張士誠失敗,朱元璋在蘇州搜捕有關人員,施耐庵只得為避禍而回到蘇州,到現屬大豐市的白駒鎮定居,並繼續《水滸傳》的創作。《水滸傳》書成後,民間廣為傳閱。朱元璋看到此書後很生氣,很快施耐庵被捉,關進刑部天牢。後來在劉基的幫助下,託病就醫被釋放,由其弟子羅貫中接到淮安暫住養病,並繼續整理《水滸傳》。不久施耐庵去世,遺體安葬在淮安,後遷移到興化白駒場施家橋。抗日戰爭時期,當地抗日民主政權將施耐庵墓整修交立碑保護至今。
【李中水上森林】
李中水上森林是一個由當地政府招商引資4000萬元,目前巳投資了1500萬元的景色如畫的景區,目前整個景區佔地面積1550畝,其中森林面積1050畝,水面面積500畝,景區森林主要以水杉為主,美麗的白鷺在林中穿梭飛翔,使整個景區動靜結合,給人以一派心境舒暢的感覺。
【森林池杉】
李中水上森林位於江蘇省興化市李中鎮,佔地1500畝,其中水上森林面積1050畝,遍布水杉、池杉等樹木,白鷺、黑杜鵑、野鴨等鳥類常年棲息其中。園內水系豐富,形成了「林中有水、林中有鳥」的水鄉景觀。這些樹就是池杉,樹種屬杉科落葉喬木。高可達20-25米,樹干基都膨大,樹冠圓錐形或圓柱形。原產北美,因常生於池沼濕地故稱之為池杉或沼杉。本世紀初開始引入我國,近年來在我國發展很快,據傳李中的池杉種子還是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隨團工作人員帶來的呢,願它能像尼克松總統首次訪華時在杭州西湖畔種植的那棵中美友誼之樹──「紅杉樹」那樣成為中美兩國友誼的象徵。池杉性喜濕熱氣候,深厚疏鬆的酸性土壤,耐濕性極強,且喜光、抗風。木材紋理通直,結構細致,具有絲繩光澤,不翹不裂,工藝性能良好。是造船、建築、枕木、傢具、本輛的良好用材;由於韌性強,耐沖擊,故亦為製作彎曲木和運動器材的原料。此外,池杉樹冠狹窄,極耐水濕,抗風力強,又是平原水網區防護林、防浪林的理想樹種。
【森林水杉】
這些高大,挺拔的樹木就是與銀杏,銀衫一起被譽為「植物界大熊貓」的水杉,它生長於1億年前,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幾乎陷於滅絕狀態,1943年我國的植物學家王站教授在四川萬縣磨刀溪路旁發現了三棵從未見過的奇異樹木,其中最大的一棵高約33米,樹圍2米,樹齡約400年,當時誰也不認識,經過幾年的研究分析,科學家一直認定它就是億萬年前在地球大陸生存過的水杉,1948年3月25日美國《舊金山記事報》上登載了一條頭號新聞,「科學上的驚人發現-─1億年前稱雄世界而後消失了2000萬年的東方紅杉,在中國的一個偏僻小村仍然活著「。目前巳有50多個國家先後從我國引種栽培,幾乎遍及全球,水杉的適應力很強,生長極為迅速,在幼齡階段5年可以長高1米,喜光,喜濕潤,生長快,播種插條均能繁殖,是園林綠化的理想樹種,水杉的經濟價值也很高,是造船,建築,橋梁,農具和傢具的良材。
【天堂鳥巣】在挺拔的樹桿上是不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鳥巢,裡面一隻只還不會飛的小鳥多可愛,這就是在森林中隨處可見的「天堂鳥巣」,這些小鳥從出生到會飛一般要經過約50天左右的時間,然後就會在空中自由飛翔,杜甫有兩首著名的詩篇「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與眼前的景象是多麼的吻合。白鷺屬鶴形目,鷺科,全世界只有5種(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黃咀白鷺,灰鷺),大多數的白鷺有白色的羽毛,到了繁殖季節會長出很多的漂亮羽毛,喜歡在湖泊,沼澤和潮濕的森林裡,主要吃小的魚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淺水中的甲殼動物,把大而不講究的窩築在樹上,灌木叢或地面上。白鷺的羽毛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古代人喜歡用它們來裝飾服飾,西方人喜歡用它們來點綴女帽,所以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加上它們喜歡群居,易捕抓,造成數量銳減,幾乎陷入滅絕的境地。幸虧人們的穿戴打扮方式起了變化,加上採取保護措施,白鷺才倖免於絕種,白鷺是國家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於遼寧,吉林,山東,江蘇等地。
【揚州八怪】
金農、黃慎、鄭燮(板橋)、李(魚單)、李方膺、汪士慎 、高翔和羅聘。所以稱為怪,是因為他們在作畫時不守墨矩,離經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大都個性很強,孤傲清高,行為狂放,所以稱之為「八怪」。
㈣ 萬里香是不是花
萬里香是花,它是木本花卉。萬里香通常指七里香。
小喬木,高達回12m。花序腋生及頂生答,通常有花10朵以內,稀多達50餘朵;萼片卵形,長達2mm,邊緣有疏毛,宿存;花瓣倒披針形或狹長橢圓形,長達2cm,盛花時稍反折,散生淡黃色半透明油點;雄蕊10枚,長短相間,花絲白色,線狀,比花柱略短,葯隔中央及頂端極少有油點;花柱綠色,細長,連子房長達12mm,柱頭甚大,比子房寬或等寬,子房2室。花期4-9月。
㈤ 尋命築城泰州中的尋是什麼意思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這個故事大致梗概是這樣的:秦朝時期,秦始皇發動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蘇州有個書生叫萬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處躲藏,誤入孟家花園,無意中發現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萬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孟姜女惦記丈夫,就啟程到萬里長城尋夫。一路上吃盡千辛萬苦,誰知到了工地後才知道萬喜良已經累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里。聽到這個的消息,孟姜女傷心地痛哭起來,直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忽然聽得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裡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會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最後,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丈夫的屍骨。這就是我國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當然,根據常識來判斷,孟姜女哭倒長城是不可能的。那麼,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有人認為,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東周列國志》等書中出現的「×姜」,一般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所以,他們認為,孟姜女傳說的雛形是《左傳》記載的孟姜。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杞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齊庄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庄公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於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嚴格說來,這時的孟姜女故事和杞梁妻故事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首先,杞梁的身分與萬喜良的身份不同,一個是齊國的貴族戰將,一個是蘇州的書生、秦國的築城役人。其次,從二者行為的性質看,貴族杞梁不貪敵賄,戰疆場;萬喜良則是不堪辛苦,偷偷逃走。再次,從二位女人哭的原因來看,同樣是哀哭崩城,貴族杞梁之妻是表達心中悲哀;民女孟仲姿則是為尋求被築在城中的丈夫遺骸,哭到長城崩倒、白骨盡出。最後,從二人哭的地點看,杞梁妻是在城郊等候迎接亡夫的棺柩,再撫屍而哭;孟姜女則自己前往長城,哭倒長城。
隨著故事的流傳,情節進一步增加和完善。西漢劉向的《說苑》,增加了「夫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情節。他的《列女傳》中,又添了「投淄水」的情節。這樣,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漢代,開始接近於孟姜女了。到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誇大,說整個杞城被孟姜女哭倒。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范圍,演變成文學作品了。到了唐代,杞梁妻更加接近孟姜女。詩僧貫休在詩歌《杞梁妻》中,把春秋時期的事情挪到了秦代,把臨淄的事搬到了長城內外,把城牆演化成長城。這樣,杞梁妻的故事開始向「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靠近。到了明代,政府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泄對封建統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有些人不同意杞梁妻演化成孟姜女這種觀點,他們的根據是現在山東北部長城鋪村的傳說。故事梗概是這樣的:在泰山西邊有一條由齊國通往魯國的交通要道,在這條大道的咽喉處,南北排列著幾個村莊,最南邊的叫界首,中間的叫皮家店,最再往北的村莊叫鋪子。當時這里正是齊魯兩國的交界點,魯國為了防禦強大的齊國,就在邊界一帶由西向東修建了一道邊防寨牆,只在路口處留有寨門,並屯兵把守。不久,就形成了一個村莊,取名就叫界首。以後為了經商的方便,齊國商人便把貨物運到兩國邊界附近的地方安頓下來,並在這里建商鋪客店,很快形成了村落,村名也就被稱為「鋪子」和「店子」。
這個傳說並非沒有任何根據。杞梁妻哭夫的故事最早的記載是公元前549年,這時的秦長城還沒有修建。而根據我國歷史學家的考證,齊長城西段早在周靈王十五年(前557年)就已完成。《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有餘里。」可見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而不是秦長城。至於山海關附近的孟姜女墓,已有史可查,是清朝把一座貞女墳改成的孟姜女墓。齊長城考察隊對齊長城進行了全面考察後,認為孟姜女的原型就是杞梁妻,孟姜女埋完丈夫後,回到長城鋪,痛哭一場,投村東紅石江(現有殉情遺址)。通過這個傳說,可以看出孟姜女在長城鋪哭夫,進而演化為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到底是誰,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顧頡剛是我國研究孟姜女故事的專家,他對傳說故事進行精細和系統的考證,寫出了《孟姜女的故事轉變》和《孟姜女故事研究》,從縱橫兩方面提出了故事的歷史系統和地理系統,對孟姜女的傳說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從孟姜女故事已看不清杞梁妻的真正歷史面目了。所以顧頡剛提出唐代以來孟姜女故事由春秋時杞梁之妻演化而來的說法,即第一種觀點。不少學者同意顧頡剛的上述論點。例如鍾敬文先生就認為:「民間傳說,是民間文學(口頭文學)的一種形式。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變化,正是這種文學的重要特點。」「孟姜女這個故事,流傳了2000多年,傳播地區幾乎遍全國,它的變化多姿是必然的。」「孟姜女傳說,由原來的齊國杞梁之妻,逐漸演變,到了隋唐之前,急劇轉變為孟姜女哭倒埋夫屍的萬里長城,正是口頭文學這種規律的表現。」
當然,並非所有的專家都同意顧頡剛的觀點。蘇聯漢學家鮑?李福清在1961年出版的《萬里長城的傳說與中國民間文學的體裁問題》一書中指出:「顧頡剛在分析各種有關孟姜女的作品時,並沒有把民間文學創作與人民的生活聯系起來。」 「顧頡剛認為孟姜女傳說起源於古籍資料,這一結論是不能令人同意的。」近期,國內部分文物專家聚會山東省長清縣齊長城遺址,參加「中國齊長城文化藝術研討會」,與會專家確認了在我國流傳久遠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長清縣境內。
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專家尚且存在爭議,我們就更不清楚她到底是誰了。
㈥ 萬里飄香騰好養嗎
這個花卉應該蠻好養的,你要看下你自己的養殖方式,在聽取別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