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美食插花泥

美食插花泥

發布時間: 2021-02-26 19:10:47

❶ 阿昌族服飾、飲食、民俗

1、飲食

阿昌族飲食以大米為主食,輔以麵食,嗜食酸筍、酸 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燒豬肉。戶臘撒的「過手米線」、梁河的黃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是較有特色的民族風味食品。阿昌族喜歡飲酒,多數人家自釀米酒。已婚婦女大多喜歡嚼檳榔,閑暇時,大家互傳檳榔,以牙齒染成黑色為美。

2、服飾

阿昌族服飾別具風格,各地稍有差別。傳統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臘撒地區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戶撒阿昌族男性青壯年喜歡包白色包頭,梁河的男性青壯年則喜歡包黑色包頭。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

3、婚姻

阿昌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實行幼子繼承製,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過去,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每至傍晚,青年小夥子到喜愛的姑娘家附近或竹叢里,用葫蘆笙吹奏悅耳動聽的曲調,逗引姑娘,稱為「串姑娘」。

過去阿昌族婚姻締結卻要由父母包辦,由此造成了「領婚」(青年男女私定終身,遭女方父母反對,姑娘跟心上人私奔)、「搶婚」現象及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的苦惱。現在阿昌族青年大多戀愛自由、婚姻自主。

4、喪葬

阿昌族一般行土葬。在信仰佛教的地區,人死後,先請佛爺念經,然後擇吉日出殯。也有接氣、報喪、停靈祭奠等習俗。出殯時,由佛爺用一條長約三、四丈的布系於棺木之上,手牽布幅走在前面,以示由老佛爺領路,讓死者平安到達「天國」。

(1)美食插花泥擴展閱讀

阿昌族在發展形成過程中,曾與諸多民族融合。宋元時期,內地商人已進入雲龍一帶阿昌人中。明代在雲南實行軍民屯田,漢族人口大量移入,一部分阿昌人融入到漢族及其他民族中,也有部分漢族融入到阿昌人中,如明軍屯守軍的後代多在當地轉化為阿昌族及其他民族。明清以來阿昌族長期與漢、白、傣等民族交往密切,也多有融合。

傳統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臘撒地區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戶撒阿昌族男性青壯年喜歡包白色包頭,梁河的男性青壯年則喜歡包黑色包頭。

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戶撒阿昌族女性的服飾,已婚和未婚的沒有區別,均與附近傣族的很相似。臘撒、梁河兩地婦女上衣均為長袖圓擺對襟衣,下著筒裙,也配戴銀項圈、銀手鐲等飾物。

兩地已婚婦女包頭製作款式略有差別,梁河婦女的包頭約有33公分高,而臘撒婦女是帶圓盤黑包頭。少女的傳統服飾是淺色對襟上衣,下著深色褲子。腰系綉花圍裙,發辮挽於頭頂,發辮上插花。



❷ 傣族的飲食、服飾、建築、節日、禁忌和藝術有哪些

飲食: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製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濁,使味變酸,然後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呂有助於消化。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由於長期嚼食唇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較發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制。

服飾:
傳統的傣族男裝,是無領對襟上衣,寬腰無兜長褲。用粉紅色或白色頭巾包頭,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時下的傣族女裝,仍然保留著「上短衣狹袖,下長裙……裙長及地」的傳統。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如今的傣族女子,內穿色澤淡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褂(城鎮傣女多戴胸罩),外穿無領細袖緊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長裙及地。長裙打折,多用銀帶系於腰際,該顯則顯,當斂則斂,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婷婷玉立的苗條身姿。城鎮女子已極少纏巾,多挽髻於頂,插花、別簪、卡梳作飾,更顯綽綽風姿。衣裙色澤以孔雀綠、淡綠、肉紅粉紅、淡黃、嫩黃為眾。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外出參加集會或趕擺時,足登時髦皮鞋、涼鞋,肘掛拎包、手撐花傘遮擋烈日,處處顯出優美動人之風采。

建築:
傣族自古居住在氣候炎熱、潮濕,水流縱橫的平壩地區,經過長期的選擇、適應。竹林、木材料搭建的干欄式建築,成為里西雙版納最引人注目的韻味十足的傣族民居。這些干欄式建築與佛寺建築和村落布局一道,成為西雙版納和西雙版納傳統民族文化的象徵。

節日: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種糍粑是用糯米飯舂成團,包蘇子糖餡做成的圓餅,用抹上臘油的芭蕉葉包好,食時可用火烘軟或炸後蘸蜂蜜吃。粑絲是用水把米粉攪成顆粒,蒸熟後舂成團,擀成薄而大的圓餅,冷後疊成疊,食時燙軟入碗,撒各種調料。潑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團,包紅糖蒸熟,再裹上一層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葉包好可作待客點心。還有把糯米飯泥炸後做成的麻脆等。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傣歷7月15日)、開門節(傣歷12月15日),均為小乘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大體與當地漢族一樣,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腌蛋、干黃鱔等。

禁忌: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藝術:
「贊哈」(亦譯成「章哈」)是傣語的譯音,意思是「歌手」。贊哈是傣族人民生產、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民間,贊哈被形象地比喻成傣家人每天食用的糯米飯和煮菜放的鹽巴。贊哈演唱的內容廣泛,有習俗歌、情歌、謎語、民間故事傳說、佛教教義、佛祖生平等。贊哈最大的特點是即興創作,見什麼唱什麼,想什麼唱什麼。逢年過節、賀新房、結婚、小兒滿月、賧佛、賧塔、升和尚等喜慶日子,傣族人都要請贊哈前來演唱助興。

❸ 有哪些方面可以體現日本飲食文化

我這邊做得挺成功的一家料理店用的是穿和服或浴衣的女服務員 環境要有小水池專就算用乾冰霧也屬比沒好 兩者都有最好 才顯溫泉氣氛 書嘛找熟人拿點雜志來就好不用太花心思反正只是隨便翻有興趣有精力才搞搞訂書的副業 影視更簡單 多下日劇要新要經典要多美少年美少女天天放 音樂也找點要輕松的日本音樂畢竟對營造氣氛更有用
絕對是實際經驗比在網上復制粘貼的有用得多

熱點內容
惠水花卉群 發布:2025-05-14 23:36:50 瀏覽:27
櫻花淚改 發布:2025-05-14 23:36:12 瀏覽:667
玫瑰花珠寶 發布:2025-05-14 23:33:48 瀏覽:254
佛手綠植意義 發布:2025-05-14 23:25:17 瀏覽:937
客廳里綠植超過1米八 發布:2025-05-14 23:22:55 瀏覽:297
戴梅花表的都是什麼人 發布:2025-05-14 23:22:54 瀏覽:834
七夕坐飛機 發布:2025-05-14 23:05:18 瀏覽:174
辦公綠植養護 發布:2025-05-14 23:05:11 瀏覽:475
梅花彩色畫 發布:2025-05-14 23:04:24 瀏覽:54
非洲牡丹盆景 發布:2025-05-14 23:03:37 瀏覽: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