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雕花卉龍
Ⅰ 剪紙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剪紙是由古代在其它物質材料上剪刻花紋演變而來的。最早見於戰國刻花在銀箔裝飾品上內,到了西漢時期容已剪刻出了精美的金銀飾片,真正的實物剪紙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宋代之前剪紙主要作為迎春的裝飾品,除迎春外,勞動人民在剪紙中,還寄託了追求幸福生活的熾熱感情,盼望風調雨順,祈求五穀豐登。當然,民間剪紙的發展與古代的迷信活動是分不開的,如:巫者給人治病戴紙花高帽,執紙雕龍虎彩旗,以此驅邪。
Ⅱ 紙雕花卉的簡單方法
這個我也沒實際上看似簡單。但是可以說並不簡單的。畢竟這種花卉實際上也很難
Ⅲ 宮燈的藁城宮燈
宮燈始於東漢、盛於隋唐,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常見的有白帽方燈、紗圓燈、羅漢燈、走馬燈、蝴蝶燈、二龍戲珠燈等等,尤以紅紗燈最為有名,「瓏玲世人嘆,藝絕神仙驚」。藁城屯頭宮燈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據傳乾隆皇帝南巡路過此地,見到工藝精湛的燈籠愛不釋手,遂命待從精選數盞,懸掛宮中,屯頭的燈籠自此得名「宮燈」。其工藝世傳而不絕。
1990年,藁城人民在傳統宮燈的基礎上,開發了大型電動彩燈,並自主研製了國內獨創的旅遊紀念品「中國民間紙雕彩燈」,已獲得國家三項技術專利,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指定為對外交流禮品。其主體用高檔玻璃卡紙敷彩,手工刻制而成,框內畫面系著名的蔚縣民間彩色剪紙。主體框架有龍鳳、魚水、熊貓、雄鷹、花卉、中國結、松鶴等,成為新一代宮燈的代表。 藁城宮燈的傳說有兩個,普遍的說法是明代藁城縣屯頭村李師傅手工製作的紗燈,以美觀明亮、耐風耐用為特色,遐邇聞名,州府縣署、豪門富戶多有懸掛。及至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目見其燈,喜其工藝精湛,遂命侍從精選數盞,懸掛宮廷。宮燈因此得名,生意愈發興隆,其藝傳世而不絕。
還有一種說法:清代雍正年間,屯頭村有一個老漢,此人心靈手巧,酷愛民間工藝,有一套做燈籠的手藝,每到年節,他都要做幾對鮮艷奪目的燈籠掛在自家的門前,為新春佳節增添了祥和、喜慶的氣氛,每年都吸引眾街坊鄰居圍觀欣賞。有一年老漢做了幾對燈籠到藁城集上來賣,恰巧被游集散心的縣太爺看見了,便把所有燈籠都買下,掛在府邸整日觀賞。燈籠做工別致,富麗堂皇,縣太爺視為珍品,愛不釋手。這年又到向皇上進貢日期,縣太爺正苦思冥想送什麼物品來取悅皇上,有人指點他送幾對燈籠試試。縣太爺雖有點捨不得,但為討好皇上只得忍痛割愛。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龍顏大悅,重賞藁城知縣,並把燈籠定為貢品。後來皇宮內外到處掛上了這大紅的屯頭燈籠。屯頭燈籠被定為貢品取名貢燈,成為皇宮專用品,後來人們把「貢」字換作「宮」字,就成了我們常說的「宮燈」。
關於宮燈的傳說,屯頭村絕大部分人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來,但程建華說,村裡人更願意相信前一個傳說。不管怎麼說,屯頭村的宮燈已經成為一個招牌,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傳統工序56道
傳統宮燈製作工藝極其復雜,共有56道工序,包括挖竹篾、洗竹竿、鑽座眼兒,樣樣靠手工作業。過去一般老藝人思想比較保守,手藝基本不外傳,所以時間長了,會做宮燈的藝人越來越少,生產量也不多。
現代工序
現代宮燈主要以鋼絲為骨架,塑料成型的上下座,和空心鐵桿為支撐,顏色絢麗的布料為主要原料手工製作完成。
1.將特製的鋼絲上下兩頭插入上下兩個塑料座多個小孔內,骨架初見雛形。
2.將兩根鐵桿穿入剛做好的骨架上下兩個塑料座的兩個大孔內,尺寸合適後用氣釘槍固定一端的鐵桿與塑料座,骨架製作完成。
3.將布料裁剪成類似長橢圓形的布片,將布片綉花、燙金或者彩印出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再將幾個片布的邊緣用縫紉機紮好,這樣燈籠套就完成了。
4.將燈籠套套入骨架,再把骨架向下壓,聽到「咔」的一聲,說明燈座已經被鐵桿的鐵銷卡住了,此時把燈籠套上每片布片拼接起來的縫推到鋼絲上,把所有的鋼絲按一樣的距離撥整齊,宮燈已經初見原型了。
5.把剛支起來的宮燈躺在支架上用手工操作的金條機在布料上每根鋼絲上履上帶有白乳膠的金條,然後晾乾。
6.金條晾乾後接著在燈籠的上下座的周圍貼上金色祥雲圖案(當地人俗稱雲子),然後晾乾。
7.燈籠晾乾後用鉗子將燈桿上的鐵銷按下,燈籠就合起來了。在燈座與燈籠套交接的地方再纏上一圈金色膠帶,燈籠製作完成。
8.做好的燈籠可以直接在下座上粘上黃色排須就是一個較完整的宮燈了,也可在上下的燈座上配上大圈,上圈貼金色鐳射膠帶,下圈帶上一圈綉球,這樣做的宮燈更加的美觀。
9.最後再把掛燈籠的鐵絲按在燈桿的最頂端,一個漂亮的宮燈就完成了。 藁城屯頭宮燈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自1981年開始,屯頭村宮燈老世人李老碩再展其技,與村民一起,結合現代技術,進行研製開發。當年該村製作宮燈戶發展為150個,以後其生產規模逐年擴大。至90年代初期,屯頭村形成宮燈生產專業村。如今全村95%以上的農戶從事宮燈生產經營,年生產能力達500萬對。其品種主要有圓宮燈(門燈)、六角宮燈(室內燈)、走馬燈、花燈四大系列,規格齊全。小的如一個核桃,大的像一棟房子。屯頭宮燈以其獨特工藝暢銷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及港、澳、台地區,還出口俄羅斯、日本、新加坡、泰國等國家。
傳統工藝製作的藁城屯頭宮燈,工藝復雜,效率低下。將現代工藝嫁接到傳統宮燈製作中的是屯頭村村民李洛碩,上個世紀80年代起,他與鄉親一起,結合現代技術,進行研製開發,開始了系列化、機械化、規模化生產,使屯頭村成為「大江南北獨一村」的宮燈生產專業村。
宮燈不僅讓屯頭人過上了紅紅火火的日子,還讓屯頭人在全國各地出盡風頭。村民李小軍扎的宮燈掛到了中南海的新華門上,他本人也連續多年負責為新華門維修宮燈。宮燈大王蘇振英製作的產品,一對燈籠每隻高9.8米,直徑8.6米,掛在山東淄博市張界公園,迄今為止是全國之最,
村民們說,集剪紙、宮燈、紙雕三項工藝為一體的全手工「藁城紙雕彩燈」,已正式被推薦為2008年奧運會專用禮品及紀念品。在程翠霞家做工的秦永麗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村裡人每每想到2008年奧運會,都很振奮,因為所有人都感到,在村子裡流傳了幾百年的宮燈,一旦和奧運連在了一起,將會是商機無限。
當今,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發展宮燈產業,振興藁城經濟」的精神鼓舞下,現以一躍成為宮燈產業化、生產規模化,居全國第一,每年春晚用的掛的喜慶的燈籠就是藁城生產的。全國宮燈銷量第一的宮燈產業基地。藁城宮燈遠銷國外。無論是在質量上還是質地上,藁城宮燈都獨占鰲頭,因此每逢過節需要掛燈籠,人們都會從市面八方親自去藁城購買燈籠。
Ⅳ 紙浮雕花卉簡單製作
紙雕,又稱紙浮雕。首先要自己劃好紙雕的范圍,留好邊緣地帶,在自己找素材畫在牛皮紙上。
畫好後耐心的用工具將多餘的部分刻下,留下素材部分,注意與邊框連接(此處我刻的是另一張畫)這里小夥伴要細心,因為一失手就會前功盡棄,而且注意保護手,就用硫酸紙粘在牛皮紙背後。整個四面已經刻完也粘上硫酸紙了,之後就用硬紙板或者雪糕棒粘在畫的四周邊框那裡固定,這里我用的是硬紙板,為顏色一樣我用的硬紙板又粘了一層牛皮紙,大家可自行選擇。
之後將四個面粘成一個長方體樣式,粘的過程中用一次性筷子加固穩定。四周都要用一次性筷子加固。加固以後就安裝燈,這里的燈有很多種選擇。接著在頂部放上最後一張紙,過程和前面刻紙粘紙一樣,美觀就好。
紙雕是古老的紙雕藝術主要孕育在民間藝術土壤中,發展緩慢卻從未間斷,形態雖無變化萬千,卻不失創新精神。其中民間韻味濃厚的紙雕彩燈在借鑒宮燈藝術造型的基礎上,開創了中國紙雕藝術的經典篇章。紙雕,也叫紙浮雕。
歸根結底,紙雕是以一種特殊紙質為製作材料的手工藝品。據介紹,紙雕最早是用一種叫「紙莎草」的植物製成的草紙製作,後來人們開始用家畜的皮代替這種草紙,但這也無形中使這種手工藝品價錢昂貴。再後來人們做出了類似的紙張代用品,而且這種紙張既堅固又有柔軟性,價格也較為便宜,因此這種既厚又透明的紙浮雕用材也就誕生了。
Ⅳ 剪紙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中國很多地區都有過年剪紙、貼窗花的習俗,紅色的剪紙藝術品,盛載著人們對新的一年幸福的期許。古人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製成工藝品,早在紙尚未出現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它們的出現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西周初期,成王將梧桐葉剪成玉圭圖像,贈給其弟姬虞,封他到唐國(今山西西南部)去當諸侯,恐怕這就是有關剪紙的最早記載。春秋戰國時代,已有經鏤刻的金銀箔剪紙形式製品,鑲貼到銅鏡、漆器、木器上作紋飾。
剪紙,是用鏤空透雕來創造美的一種藝術形式。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有了美的觀念,並且產生了對鏤空透雕美的追求。例如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豆,它的圈足就是鏤空的花紋。
真正用紙剪成的剪紙,目前發現最早的是北朝時期的作品。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地區的古墓葬中,先後出土了5幅剪紙。其中有八角形團花、忍冬紋團花、菊花形團花3幅,層次交錯、變化繁復、頗有韻律感。另兩幅更為復雜,在幾何形內圈之外分別剪出一圈對馬和對猴,將動物很巧妙地組合在圖形的畫面中,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其藝術表現之成熟,決非萌芽原始狀態。
中國剪紙發展到宋代,已經在民間普及,並出現了專業剪紙藝人。明代剪紙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到清代,剪紙走出民間,進入宮廷,初登大雅之堂。
Ⅵ 裝飾畫有哪些種類
畫裝飾畫、動感畫、木製畫、金箔畫、攝影畫、絲綢畫、編織畫裝飾畫是一種並回不強調很高的答藝術性,但非常講究與環境的協調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藝術類型作品。裝飾畫的起源可以追潮到新石器時代彩陶器身上的裝飾性紋樣,如動物紋、人紋、幾何紋,都是經過誇張變形、高度提煉的圖形。確切的講是起源於戰國時期的帛畫
Ⅶ 江南的風俗有哪些!!
江南風俗。江南文化即吳(越)文化。
農歷七月三十,蘇、浙一帶民間有插棒回香答的風俗。棒香,是用細的竹梗或木梗做芯子的一種香。七月三十晚上,人們將點燃的棒香和蠟燭,插在家門前的階石間和場地上,謂之"插棒香」。
插棒香的風俗有兩種說法。一說七月三十日為「地藏菩薩誕辰」,焚香燃燭插於地上,是"插地藏香",帶有迷信色彩。另一說也比較流行,稱插棒香為"插狗屎香",這有個由來。相傳元末張士誠舉兵起義,據姑蘇稱吳王,深得民心,後被朱元璋擊敗,城破被俘而死,時為七月三十日。百姓為感激他生前的功德,於是每年在他死期的晚上,用焚燒棒香的方式來紀念他。因張士誠小名"九四",特取名為"九思香";又恐觸犯明王朝,就以"九四"的諧音託名"狗屎香"。
插棒香這一風俗,似乎成為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每逢農歷七月三十晚上,村村莊庄,男女老少,都不約而同地手捧點燃的棒香,插到自家門前的地上。這時,家家戶戶的屋檐下,星火點點,光彩閃耀,宛如一條條火龍,煞是壯觀。愛玩的大孩子,還在場中心把棒香造成正方、長方、圓圈、多角等圖形;有的把棒香遍插在幾個大南瓜上面,安放在春凳上,好似一盞盞彩燈。
有的地方還有吃南瓜籽、糖餛飩的習俗
Ⅷ 美術作品製作一條龍需要些什麼材料
美術製作一條龍要看你想要體現的作品是屬於那種美術門類或者形式才能決定內你所需的容材料是什麼呀。就雕塑而言,是泥塑還是紙雕或其他材質的雕塑。就服裝而言需要的布料以及材質都大不相同。就繪畫而言是素描還是色彩。等等,不同的作品形式所用到的材料都大不相同。所以請明確你美術作品的形式再進行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