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花蛋鹿
❶ 有一幅幾個清代君臣圍獵射鹿的畫有誰知道是誰畫的
郎世寧(英文名:Giuseppe Castiglione),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1688年生於義大利回米蘭,逝世於1766年。清答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郎世寧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隨即入宮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郎世寧曾參加圓明園 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達50多年。2015年10月7日,郎世寧所作的《純惠皇貴妃朝服像》在香港拍出1億3740萬港元高價,刷新中國御制畫像世界拍賣紀錄。
由於郎世寧帶來了西洋繪畫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宮廷畫家展示了歐洲明暗畫法的魅力,他先後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藝術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獸、花鳥、山水無所不涉、無所不精,成為雍正帝、乾隆帝時宮廷繪畫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圖》、《嵩獻英芝圖》、《百駿圖》(見插圖)、《弘歷及後妃像》、《平定西域戰圖》等。
郎世寧原系來華傳教的耶穌會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於為皇帝作畫竟沒有機會傳教。他擅於採納中國繪畫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藝術的基本特點。現如今全球各大博物館都有他的作品陳列。
❷ 我國有哪些稀有鹿
中國現存的鹿
麝
(Moschus moschiferus),體型較小,體重約10公斤。雌雄性皆無角。雄性上犬齒獠牙狀,突出口外。後肢比前肢長。具膽囊。雄麝有麝香腺,分泌具有濃郁香氣的麝香,是極名貴的葯材和高級香料。 梅花鹿
中國麝香的產量與質量均居世界之首位。在分類上有人主張麝應單獨立科。
麂
(Muntiacus muntjak),是華南地區常見中型鹿類。麂皮細韌,是服裝製革和精密儀器用革的良好材料,為中國傳統出口商品。
梅花鹿
(Cervus nippon),夏毛紅棕色,有顯著的白色斑點,冬毛棕褐色,白色斑點不顯。臀部具明顯的白斑。雄性角有四叉。眶下腺發達。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廣泛分布,但目前僅存於安徽少數地區和四川最北部。中國很多地區都建立了養鹿場,進行人工繁殖,作為割取鹿茸的主要來源。鹿胎、鹿血、鹿鞭和鹿內臟等均是貴重的葯材。
馬鹿
(Cervus elaphus),是大型鹿類,體重可達200餘公斤,鹿茸也是名貴葯材,品質僅次於梅花鹿,但產量較高。 鹿曾經廣泛分布於每個大陸,澳大利亞有6種在19世紀引進的鹿,它們是:黇鹿、馬鹿、水鹿、豚鹿、蒂汶黑鹿和花鹿。但由於環境的限制,只分布在有限的范圍內。 通常只有公鹿長角,馴鹿是唯一一種公鹿和母鹿都長角的鹿,但母鹿的角要小得多。在每年冬天,公鹿的角都會脫落,到春天開始長出新的角,那時鹿角會覆蓋者一層皮,叫做鹿茸。當鹿角成型時,鹿茸就會脫落。 母馴鹿的角是在春天脫落的。另外,麝和獐無論公的還是母的,都沒有角,它們用長長的獠牙去自衛。公麂既有獠牙也有角,而母麂既沒有獠牙也沒有角。 雪是鹿最大的敵人之一。如果雪並不是很大,那到沒什麼的。但當雪變得非常厚時,它們就很難找到食物,因為雪都把食物蓋住了。另外,雖然鹿跑得很快,但由於有些鹿的體重可達300公斤,當它們跑時,它們就會陷到雪中,減慢它們的速度。僅50公斤的狼便很容易地追上了它們。 不像大多數動物,鹿沒有固定的家。對鹿來說,所謂的家就是地盤。夜晚它們就睡在灌木叢中。在冬天時,當鹿的地盤覆蓋著厚雪時,它們就會再找一個雪相對較淺的地盤。當很多鹿都選這個地盤時,它們就會分地盤。 總的來說,鹿科動物是哺乳類動物中最富有價值的種類。它的價值是多方面的。自古以來,由帝王、貴族到一般老百姓,不論中外,都把「狩鹿」作為一種兼具體育性、社交性、娛樂性以及實用性的重要活動。在古代的記事中,「狩鹿」總是佔有重要地位。連孔子所訂六藝之一的「射」,也和「射鹿」有關。中國古代射獵的,主要是麋鹿,即四不象,到清代康熙、乾隆時是馬鹿和駝鹿。 對一般人說來,獵鹿主要是著眼於經濟價值。鹿全身都是寶,鹿茸、鹿胎、鹿鞭、鹿尾、鹿筋、鹿肉、鹿脯等等,無一不是葯材或補品,另外有幾種鹿的毛皮,可制為高級衣物或皮革。馴鹿更具有廣泛的用途,例如拉雪橇、馱東西、擠奶,等等。近年來駝鹿和梅花鹿還有家畜化的傾向。 正是由干鹿的經濟價值這樣高,所以人們獵得出多。麋鹿作為一種野生動物,幾乎在一兩千年前就已打絕了。梅花鹿由於鹿茸質量最優,所以在幾十年前已將山西、河北兩個亞種的野生種打絕,另外華南、東北、台灣三個亞種也所剩無幾。其他鹿種也有類似情況。現在國家固然已將絕大部分鹿種列入保護動物名單,但在野外尚未受到嚴格的保護。有些稀有種,例如海南島的坡鹿、華南的梅花鹿、西雙版納的豚鹿等,仍然處在瀕危的邊緣,值得嚴重注意。 中國是世界上產鹿種類最多的國家。屬於鹿科的動物,全世界共有17屬,38種,其中有10屬、18種在中國曾經產或現在仍產。這就是說,中國產的鹿,佔世界鹿屬的一半以上,佔世界鹿種的將近一半。相形之下,前蘇聯的國土比中國大1倍多,但只有5屬、6種;美國和加拿大面積和中國大小相近,各只有4屬、5種;印度的面積固然沒有中國大,但印度素以鳥獸種類「最豐富」著稱,卻只有鹿屬4個、鹿種8個,仍遠不及中國。更應指出,這四個國家,誰都沒有一個特有屬或特有種的鹿科動物,可是在中國產的鹿科動物中,至少有一個麋鹿屬是特有屬,有麋鹿、白唇鹿、毛額黃麂、小黃麂或再加上林麝等四五個種是特有種。另外還有黑麂(毛冠鹿)和河麂(獐子)2屬2種,除緬甸和朝鮮各產少數外,中國分布既廣,數量又多,所以基本上上可視為中國的特產動物。 四不象就是麋鹿。麋鹿是古書上的名稱,四不象則是民間的俗名。《封神演義》里講到過四不象,說這是武王伐紂大軍主帥姜子牙的乘騎。小說把四不象描述成「麟頭豸(Zhi)尾體如龍」,這當然與真實形象相去十萬八千里。但這書中所說並不是純粹出自想像。從化石資料可以知道,武王伐紂的時代,正是麋鹿最為繁盛的時代,長江南北出土的麋鹿化石,以商末周初為最豐富,之後逐漸稀少,周朝以後更急劇減少,到秦漢時代已變得極少了。有人認為,麋鹿作為一種野生動物,可能在漢朝時就已經滅亡了。但也有人考證說,直到明朝,甚至清初,在長江以北的蘇北地區,還有殘余的麋鹿生存,只是數目已微不足道了。 在動物學史上,關於麋鹿的現代敘述是從1865年開始的。一個住在北京城裡的法國神甫通過種種渠道,結識了皇家獵苑北京南海子的守衛人員,幹了一樁盜買盜賣麋鹿標本的勾當,在1866年1月弄走了兩張鹿皮和兩個鹿頭。鹿頭和鹿皮被送到巴黎,很快便引起歐洲各國動物學界和自然愛好者的巨大興趣。各國動物園紛紛找路子,都想得到它。由1866年到1876年的10年間,英、法、德、比等國駐清使節和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種種手段,陸續從南海子獵苑搞到幾十隻麋鹿,運回國展覽。從此中國的「四不象」遂名揚四海。中國特產動物中,最聞名於世的,人們都說是大熊貓,殊不知麋鹿揚名海外,還遠在大熊貓之前。 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初,這二三十年間,麋鹿的遭遇是悲慘的。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種群的北京南苑的南海子種群,連遭打擊與浩劫。1894年永定河決口,洪水沖破了獵苑的圍牆,逃出來的麋鹿和其他動物,被災民吃去不少。接著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獵苑裡的獸群全部被殺光。據說還剩下一對,養在一處王府里,以後轉送「萬牲園(現北京動物園)」,也死掉了。至此,中國特產動物四不象,在國內完全滅絕。 這時歐洲各家動物園里還剩下18隻麋鹿。英國有一位貝福特公爵,素愛豢養動物,他花大價錢,把這18隻全部買回,養在他的庄園里。麋鹿在裡面繁殖順利。結果,本來是中國的特產動物,中國卻一隻也沒有了,中國人想要看它一眼,卻不得不到國外去看。可見即使是一種動物,它的命運也是同祖國的興衰榮辱息息相關的。 在英國的那群麋鹿,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幸運地保存下來,而且逐漸增多,到1948年已增至255頭。1956年春,倫敦動物學會派人將兩對年輕的麋鹿送到北京。於是,時隔50餘年,中國人民重新見到久聞其名但無緣相見的「四不象」。由於飼養環境不適合它們的特殊要求,未能順利繁殖後代。1973年底,英國朋友又送來兩對年輕的麋鹿。1984年春,國內的麋鹿總數是12頭,其中雌雄各6頭,有9頭在北京動物園,其餘3頭分別在上海、廣州和保定的動物園。而外國動物園中所飼養的麋鹿總數,據1982年的調查,已超過1100頭了。所有這些麋鹿,全部是百餘年前弄出國去的那幾十隻的後代。 除了麋鹿是貨真價實的四不象之外,中國民間還把另外幾種動物也叫「四不象」。這些姑且稱之為「假四不象」。這包括大興安嶺鄂溫克人畜養的馴鹿;大興安嶺南部的駝鹿,又名麋;湖南南部產的黑鹿或水鹿;安徽黃山一帶產的蘇門羚,又名鬣羚。也許還有其他。沒有學過動物分類學的人,往往把形態較怪的動物都叫四不象,這是誤會。
馴鹿
在這么多「假四不象」當中,以馴鹿最容易引人誤會,因為不僅在大興安嶺產地群眾叫它四不象,而且許多種古書,例如《清文匯書》、《黑龍江外記》、《異域錄》、《曹廷裘日記》等,都將它傳得很廣很久,使得人們相信這就是真的四不象。記得1950年春北京動物園重新開園之際,報紙上和動物說明牌上都有「四不象」一名,人們興沖沖跑去一看,原來就是馴鹿。 馴鹿和麋鹿在外形上的區別較大,即使外行人也不難一眼看清。麋鹿是尾巴最長的鹿,馴鹿的尾卻極短。麋鹿的角好似沒有眉杈,各杈皆向後發展,馴鹿卻有非常復雜的向前生長的角杈,而且它是唯一雌雄皆長角的鹿種。在體形毛色上也有不少差別。二者唯一相同之處,就是蹄子扁平寬大,間距較寬,懸蹄發達。這是因為麋鹿原來生活在沼澤和濕地,而馴鹿則長期活動在冰天雪地,二者都需要這種類型的蹄子。 中國沒有真正野生的馴鹿。鄂溫克族人所豢養的馴鹿,估計現有1000多頭,不知當初是從哪兒得來的。它們與西伯利亞及北歐各少數民族養的馴鹿,習性上基本相同,都是屬於半飼養、半野生的狀態。日間大都任其跑到山野間自由覓食閑逛,晚上跑回村裡過夜。有需要時,就把它套上拖雪橇,馱東西,擠鹿奶,甚至宰殺剝皮、割肉、煉油。寒帶少數民族需要馴鹿,正好比青藏高原上的人需要氂牛一樣。
駝鹿
駝鹿的情況卻不同。它是真正的野生動物。它的分布區不象馴鹿那樣靠北,在中國可以分布到大小興安嶺的北緯四十七八度一帶。《動物學大辭典》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麋」。這就更容易使之同「麋鹿」相混淆。在大興安嶺有人口叫它「四不象」,但是在小興安嶺就沒有人這樣叫了。看來 豚鹿
還是叫它「駝鹿」最為相宜,因為它身體高大如駱駝,四條長腿也有一點像駱駝,肩部特別高聳,略似駝峰。 駝鹿是世界上所有鹿中個體最大,角也最大的鹿。頭很大,臉特別長,脖子非常短,鼻子肥大而下垂,喉下有肉柱,上有許多垂毛,軀體十分雄壯短粗,四條腿卻又細長得不成比例。雄鹿的角與別的各種鹿的角形狀都不同,不是枝杈形,而是扁平的鏟狀,中間寬闊似仙人掌,四周生出大量的尖杈,最多可達三四十個。每支角的長度可超過一米,最長的竟達1.8米,寬度能達40厘米。兩支角的重量就達三四十公斤。那支撐著如此巨大的角的身體,不用說也是大得可觀了。在阿拉斯加曾經發現過肩高超過2米,體長將近3米,體重達到650公斤的大駝鹿。在興安嶺獵獲的駝鹿,沒有超過500公斤重的,毛色也較淡,角出較小,不十分寬扁。 駝鹿生活在亞寒帶多湖沼的森林地區,不愛吃草,喜歡吃嫩枝葉和樹皮,春夏秋三季常下水浸泡,攝取水草和蓮花、蓮莖,冬季則在雪地上覓食各種苔蘚。很少集合成群。牡鹿平時更喜歡獨居,但在冬季缺食時,卻有過混人牛群里覓食的情況。在內蒙古阿爾山的牛群中,就曾有兩只駝鹿被人捉住,其中一隻雌的被送到北京動物園展覽。 駝鹿和馴鹿也有鹿茸,論尺寸和重量都比梅花鹿茸大得多,但據說質量次,葯用效能低。其原因還不清楚。駝鹿如此巨大,肉量自然很可觀,可是味道如何,似乎沒有多少人稱道。但據說古代著名美味「八珍」之一的「猩唇」,就是它那肥大下垂的鼻唇。 駝鹿在外國是一種最重要的狩獵獸。人們獵它,是為了要它的巨角做紀念品。在中國,鄂倫春等少數民族獵它,是為了吃肉取皮。現在,它屬於國家第二類保護動物。至於馴鹿,因為都沒有野生種,所以都不用列入國家保護動物的行列。麋鹿因放歸野外,重新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黑鹿
在湖南南部多水的山林里,還有一種「假四不象」,就是黑鹿。越過湘粵邊境,到了廣東北部的山區,人們叫它水鹿。在四川產地,它的名字是黑鹿。到了雲南,人們又叫它馬鹿。聽說海南島上的人還叫它水牛鹿。總之,除了湖南人叫它四不象之外,所有各地都承認它是鹿。 這是一種熱帶、亞熱帶的鹿種,向南一直分布到馬來西亞、蘇門答臘,最北的產區是在中國四川西北部和青海南部一帶。台灣島上上有一個亞種。 黑鹿是一種大型鹿,身體粗壯,比馴鹿更為高大,和麋鹿差不多。中國產的黑鹿,雄的肩高可達1.25米到1.3米,體重可達200多公斤。雌鹿較小,重約130到140公斤。毛色一般黑褐,頸和尾的顏色更深。毛十分粗雜。尾巴雖比不上真正的四不象長,但比起其他各種鹿也算是長的。雄鹿有粗大的角,一般長達七八十厘米,粗達十七八厘米,最長紀錄是1.25米。這種鹿的茸角,雖不如梅花鹿和馬鹿的鹿茸價值高,但較優於駝鹿、馴鹿,過去為中國西南各省的主要土特產,每年收購數量相當大。現在它已被列入第二類保護動物名單。
編輯本段其他珍稀鹿種 :
前面曾提到過,在中國所產的18種鹿中,有四五種是中國的特有種。其中除了麋鹿舉世聞名之外,還有兩種也很著名,就是白唇鹿和毛額黃麂。另外有幾種,雖不是中國的特有種,但確屬珍貴稀有,比如海南島的坡鹿,西藏昌都地區的白鹿,西藏的壽鹿和新疆西部的天山馬鹿等。
白唇鹿
除70年代初,中國送給斯里蘭卡一對(現存一隻)和80年代初送給尼泊爾一對外,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見過這種中國特產的鹿。它的產地只限於青藏高原,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大部地區,甘肅中部和東南部,四川西部和北部。它是高山區的動物,一般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山地,夏季甚至能上升到5000米,活動於高山灌叢或高山草甸區。身上有厚密的長毛,不畏風雪嚴寒,以山草和灌木嫩枝葉為食,是非常頑強耐苦的鹿種。 白唇鹿的主要特徵,正如其名所示,就是有一個純白色的下唇,白色且延續到喉上部和吻的兩端,所以亦可稱為白吻鹿。在甘肅、青海等地,俗名叫做黃鹿或草鹿。白唇鹿夏毛棕黃色,與當地俗名叫做青鹿的馬鹿有顯著區別。這兩種鹿的鹿角也有明顯的差異。馬鹿角的眉杈與次杈相距很近,白唇鹿角則相距較遠,且次杈特別長,主枝略呈側扁。這些都不難辨別。 在白唇鹿和馬鹿的產區互相重疊的地方,例如四川西北部和甘肅祁連山北麓,都曾發現過白唇鹿和馬鹿自然雜交,並產生雜種後代的情況。 近年來,在青海、甘肅、四川,已有幾處養鹿場開始馴養白唇鹿,其中以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養鹿場養的最多,達到數百頭。據統計,該場從1958年到1979年,共捕獲幼白唇鹿710隻,馴養成活363隻,成活率為51.13%。另外,集體和個人也有分散飼養的。據報道,現已能實行放牧飼養,這不僅可以減少飼料費,節約勞動力,而且也有助於改變它的野生習性,增加繁殖率。 在國家保護動物名單中,只有4種鹿屬於第一類,即白唇鹿、麋鹿、梅花鹿和海南坡鹿。
梅花鹿
梅花鹿,總的說來還算不上是稀有珍奇動物,因為這種鹿不但在公園、動物園里容易看到,而且在國內有很多養鹿場大批地飼養著。但是仍可以把它歸入珍稀動物的行列。 首先說「珍」。這種鹿的鹿茸是各種鹿茸中價格最高的,在葯材中被稱為「黃茸」。另外,鹿皮、鹿肉、鹿鞭、鹿尾、鹿筋,等等,也都有較高的價值。所以說它是一種珍貴動物。 其次是「稀」。家養的梅花鹿雖多,但野生的卻特別稀少,不僅河北亞種和山西亞種野生的早已絕滅多年,連從前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華南亞種和從前數量也很多的東北亞種,現在也都所剩無幾,前途岌岌可危。至於台灣亞種,野外究竟還有沒有,很成問題,恐怕只有到動物園里還能找到一些。所幸在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先後又在四川最北部的若爾蓋和甘肅南部靠近四川邊界的迭部,發現了一個梅花鹿新亞種,數量估計約有一二百頭。它們經常活動於混交林邊緣或林間草地,有時與牛群同在一片草地吃草,有時與蘇門羚、黑麂一起休息。至今世界上任何一處動物園還未展出過這個新亞種,因此也可以認為是世上最稀有的動物之一。對殘余野生梅花鹿的保護工作,應作為重點看待。江西彭澤縣桃紅嶺是江西省唯一產梅花鹿的地方,估計這里還殘留有100頭左右的華南亞種,現在這里已被劃為梅花鹿自然保護區。 梅花鹿亞種雖多,在形態上差別不大,只是在個體大小毛色深淺、斑點的多少和大小、背中線的長短和明顯程度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區別。台灣亞種最小,肩高只有八九十厘米;東北亞種最大,肩高可超過110厘米,體重超過120公斤。
坡鹿
「坡鹿」是海南島上的俗名,分類學上的名稱叫艾氏鹿,也叫眉杈鹿。共有三四個亞種。在中國唯一的產地是海南島。這里的鹿究竟是不是單獨的一個亞種,至今還有意見分歧。 坡鹿的大小和梅花鹿差不多,屬於中型鹿。肩高在105到110厘米之間,體重在60到100公斤之間,身上也有白斑,背部也有黑色中線。它的最主要特徵是角形特殊,不同於梅花鹿乃至其他各種鹿。坡鹿的角有一個大而彎的眉杈,和後面的彎曲主枝接連起來,形成一個大角度的弧形。主校下面不分杈,看來好像沒有次杈、三杈,其實是分杈位置較高,長到主枝上端來了。由於眉杈特別發達,所以外國著作中大都叫它眉杈鹿。 解放前,坡鹿在海南島上的分布比較廣,似乎除了北部以外,島上至少有9或10個縣的山地上,有相當多的坡鹿生存。據估計,在解放初期還有300多隻。由於濫獵,到1979年,島上只有東方縣的大田和白沙縣的幫溪二地,殘余不過30多隻。經過最近幾年的大力宣傳和保護,情況有了明顯的好轉。1983年5月間的調查表明,東方縣的總數已增到80隻以上。生活在東方縣大田珍貴動物保護區內的坡鹿,只經過一年多的人工保護,就已逐漸習慣跟人接近,有的走近村旁休息,有的對過往汽車、牛車也不逃避。 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現在已將眉杈鹿,包括海南島的坡鹿在內的各個亞種都劃為第一級瀕危動物,希望給予最嚴格的保護。
❸ exo藝花吧鹿哥,不要走好不好
你應該用微博說,我也不想讓任何一個隊員再離開exo了,行星飯的心傷不起啊
❹ 鹿象徵什麼呢
作為古代神物之一的鹿來說,它在人們心中象徵著什麼?鹿在古代還被視為神物,認為鹿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幸福和長壽,那些長壽神就是騎著鹿的。在商代鹿骨已用作占卜,殷虛還發現鹿角刻辭。東周時期,楚墓中流行使用本雕鎮墓鳥獸神怪,它們的頭上都安裝真實的鹿角,形成楚文化的特點。作為美的象徵,鹿與藝術有著不解之緣,歷代壁畫、繪畫、雕塑中都有鹿。如漢代的騎士射鹿圖,佛座上的卧鹿浮雕。內蒙古白岔河發現商代岩畫,其中以鹿最多,千姿百態,生活氣息濃厚。
鹿對人類健康的促進從開始的食其肉、寢其皮、用其骨,開始不斷深入認識。經過了相當漫長的時間。古書有雲:『鹿乃仙獸,自能樂性,行則有涎,不復急走。」可見古人認為食鹿脯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把長壽鹿稱為「仙鹿。明代著名醫學家在中提到:「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乃仙獸,純陽多壽之物,能通脈,又食良草,故其肉、角有益無損」 。我國五代一部著名的本草書中記載:鹿,補虛羸,壯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氣。
❺ 介紹牝黇鹿(不少於二百字可加分)
關於中國舊、新石器時代過渡問題的討論
雷 少
關於「中國舊、新石器時代是怎樣過渡」的問題,在八十年代末曾經產生了很激烈的爭論,學者們各抒己見,分歧很大。中國考古學界在經歷了一段沉默期後,隨著「考古區系類型學」①的提出,各地區遺址發掘的大規模展開,特別是裴李崗和磁山文化等早於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不斷發現②③,使得學術界開始關注並探討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這樣,舊、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問題自然被提了出來並引起了較廣泛的關注。進入九十年代後,蘇秉琦先生提出了中國文明起源的「滿天星斗學說」,學界又激烈的探討起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舊、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問題較少被人提及,逐漸被忽視。但這個問題很重要,它是當代歐洲考古學的一個熱點。因為這個階段是農業產生,人類由食物採集轉向食物生產的關鍵,因而也是世界考古學密切關注的問題④。本文試就各位學者對此問題的看法作一綜述,並對其進行歸納、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
一、 引言
要討論舊、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就不能不關注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早期
文化的特徵。在距今5萬年至4萬年期間,人類文化由舊石器時代中期跨入舊石器時代晚期,社會形態發生了變化,人類體質由早期智人發展到晚期智人。石器製作技術的進步是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石器製作中的修理檯面的技術,第二步加工的「指墊法」等,均出現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則廣為流行。在打片技術方面,作為一種間接打擊法的「擊棒法」開始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在華北地區廣泛使用間接打擊法產生細石葉,使用壓製法來修理工具和武器。這一時期工具製作的另一個特點是復合工具的廣泛使用。利用石球製作的「飛石索」在舊石器時代中期以在一些文化中被廣泛使用,而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則發明了更為進步的投矛器、弓箭和魚鰾等復合工具。磨製和鑽孔技術也出現於這一時期,但這些進步的石器製作技術僅在裝飾品的製造上被使用,還沒有在生產工具的製造中加以使用。舊石器時代晚期,骨、角器的製作技術也進入一個新階段。人們採用鋸、切、削、磨鑽等一系列專門工藝,製作出骨針、骨錐、骨刀和角鏟等新型工具。穿孔獸牙、穿孔貝殼,帶有刻劃的鳥骨管等裝飾品的出現,則反映了先進的骨器工藝水平和日益豐富的精神生活。由於各個地區氣候和生態環境的區別,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的不同,文化系統的區別和區域性特徵則越來越明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們不僅在陸地上採集和狩獵,還經常捕捉魚類等水生動物,向水域索取生活資料。這一時期,人類一方面過著穴居生活,另一方面又居住在平地上所建的房屋中⑤。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發現不多,尤其是年代在1萬年以前的遺址發現更少,如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廣西桂林廟岩和柳州大龍潭貝丘遺址等均是距今12000—9000年前後,這些遺址或發現了局部磨製石器、最早的陶片,或發現了最早的稻的遺存,被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諸如此類性質的遺址,有的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如以前發現的「沙苑文化」、河南許昌靈井遺址、山西懷仁縣鵝毛口石器製造場遺址、廣東西樵山石器時代製造場遺址、廣東陽春獨石仔、封開黃岩洞和翁源縣青塘吊珠岩遺址、廣西柳州百蓮洞第二期文化、山東林沂鳳凰嶺文化、貴州平壩縣飛虎山洞二第二文化層、內蒙古哲里木盟扎魯特旗南勿呼井、柯爾沁右翼中旗嘎查等,它們的共同點是沒有發現陶片共存,有人主張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有人認為其是中石器時代遺址或中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還有人把它們看作前陶新石器時代遺址,看法很多。筆者最近瀏覽了網頁,得知「山東棗庄東江驚現1.5萬年細石器」、「河西走廊發現大批新石器時代細石器」、「昆侖山古人類遺址出土大量細石器」、「青藏鐵路沿線發掘出一處早期人類細石器加工場」、「內蒙古海拉爾河流域細石器遺址考古獲重大突破」、「雲南西雙版納驚現中石器時代遺址」等新發現,但是可明顯看出對「細石器」、「中石器時代」的概念不清楚。同時,還在用「細石器文化」、「細石器時代」等術語,針對此情況,將在下文論述。
嚴文明先生曾經針對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提出了三條途徑,這三條途徑在新石器時代分別產生了三個經濟文化區,即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稻作農業經濟文化區和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⑥。這三個經濟文化區所經歷過渡形式不同,源於其自然環境、經濟狀況和文化傳統不同。綜觀其他學者的意見,雖然對中石器時代是否存在有不同意見,但是其過渡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對不同區域過渡方式不同的認識還是比較一致的。筆者試根據以上情況對不同區域的過渡進行了歸納。
二、 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的過渡
東北北部、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在中石器時代是細石器文化的分布區。到了新石器時代,由於氣候乾燥寒冷而難於發展農業,經濟上不得不仍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有些地方也可能發展了養畜業。故石器仍然繼承中石器時代的傳統,以細石器為主,只是技術更加成熟進步。陶器和磨製石器雖已發生,但始終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這是一個以狩獵和採集為特色的文化區⑦。
中國東北地區的嫩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流域舊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發現教少,主要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細石器發現較多,受華北地區文化影響小。蒙新高原和青藏高原,細石器發現很多,舊石器時代晚期許多遺址都以細石器遺存為主。
三、 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的過渡
北方的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山東丘陵和鐵嶺以南的東北平原,在中石器時代已是細石器文化區。之後有一個短時期不甚清楚,但到新石器時代早期後段,這里已存在著教發達的旱地農業、家畜飼養和制陶業。石器有不少是磨製的,但也有大型打制石器和細石器,有些遺址細石器還相當多,暗示其脫胎於當地中石器文化的形跡,形成一個以粟作農業為特色的文化區⑧。
華北地區兩大文化傳統繼續按兩個不同方向發展。「大石片砍斫器—大三棱尖狀器」(匼河—丁村系)發展到新石器時代初期,大型石器則被磨製石器所取代。「周口店第一地點——峙峪系」(小石器文化傳統)發展為兩個支系:一支發展為水洞溝文化,其石器以中型為主,典性器型有修理檯面的長身石核、盤狀石核、長石片、三角形石片以及用三角形石片製成的半月形刮削器和用長石片加工的端刮器;另一支發展為典型的細石器文化,即用各種間接打擊法生產石葉和用壓製法法修理石器的發達的細石器文化,其典型文化是下川文化和薛關文化⑨。
中國東北地區的遼河流域的舊石器晚期文化受華北地區文化的影響較大,其文化面貌與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面貌接近。
四、 稻作農業經濟文化區的過渡
南部的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東南沿海和雲貴高原,在中石器時代應多洞穴遺址,也可能有些貝丘和山崗遺址。石器同舊石器時代晚期一樣仍多大型打制的,個別的局部磨光。這里向新石器時代過渡之時在經濟上產生了分化。相當一部分人仍住在山洞或河濱、海岸,以狩獵和採集為生,學會了制陶和養豬,但無農業;另一部分人走入河濱或平原沼地,學會種植水稻,逐步形成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特色的文化區⑩。
華南地區的舊石器晚期文化可分為兩個大的文化傳統,即以小型石器為特色的文化傳統和以大型石器為特色的文化傳統前者以富林文化為代表,後者以百色盆地的石器文化為代表。這兩大文化傳統雖和華北地區的兩大舊石器文化傳統有一定聯系,但其區別是很明顯的。華南地區的大石器文化傳統屬礫石石器文化傳統,與華北地區的石片石器文化傳統有顯著的差別。華南地區的小石器文化傳統與華北地區小石器文化傳統的一個根本性區別是,它始終未發展為用間接打擊法剝制石葉和用壓製法修理石器的典型的細石器文化。
綜上所述,可見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發現較多,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現還處於探索階段。關於舊、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問題的各種意見,也圍繞著這兩大階段展開,由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存在許多疑問,中石器時代是否存在,成了爭論焦點。以下,筆者就這個問題作一討論。
五、 關於中石器時代的討論
首先,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弄清楚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不同含義。所謂舊石器時代,在這一時代人類開始出現,生產工具以打制石器為標志,人類的體質具有原始的特徵。遺存與若干動物共存,其地質時代屬於更新世,從二、三百萬年前開始至一萬年前為止。舊石器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的不同,文化面貌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基本特徵是農業、畜牧業的產生和磨製石器、陶器、紡織的出現。嚴格的講,這時已從依賴天然賞賜過渡到生產經濟階段。由於農業和畜牧業是新石器時代產生的標志,因而當出現陶器以前階段,也有人稱之為前陶文化或原石器文化。從世界范圍來看,地理和時代的因素非常強烈,像舊大陸和新大陸,無論在文化面貌、經濟基礎和生產手段等方面,都表現了顯著的差異,可以分成不同的群體。中石器時代,也有人稱其為續石器時代。其地質時代已進入全新世,屬於冰後期。此時,歐亞大陸的氣候轉暖,與舊石器時代晚期顯著不同。人類依然過著漁獵採集生活,使用打制或琢制石器,但磨製石器還沒有出現,文化面貌與舊石器時代晚期有類似之處,不過地域性色彩更加濃厚。
以上是《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學卷》對舊、中新石器時代所下的定義。對於中石器時代的含義,許多學者還有不同看法。陳星燦先生認為中石器時代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含義:1.年代上是連接新、舊石器時代的橋梁。舊石器時代的人們生活在更新世,與已經滅絕的動物群生活在一起;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生活於全新世,與現生動物群共存。中石器時代是最後一次冰期過後開始的,年代屬全新世。至於中石器時代結束的年代,不同的地區並不相同。如西亞某些地區距今九千年就進入了新石器時代,而在北歐卻遲到距今4650年。2.經濟上仍屬於漁獵和採集的食物採集(廣義)階段。冰期過後,由於嚴寒的逐漸消失,凍土苔原的大幅度北移,大型動物的消失,人們的經濟生活以獵取小型的野獸、捕魚及採集植物為主。這一階段,由於採集經驗的積累和漁獵的盛行,人們對動植物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中石器時代後期,在某些氣候適宜地區,經濟上已出現了向農業的過渡。3.技術上,舊石器時代晚期興起的細石器工藝在中石器時代繼續存在並占據主導地位。細石器主要是作為復合工具的需要而出現的,它的盛行不僅反映了全新世初期生態環境的變化並由此引起的狩獵技術變化,而且還表現出整個人類文化的進步。4.生活用品方面尚無陶器出現,紡織術也沒有產生,人們主要以獸皮為衣服。趙朝洪先生結合中石器時代的認識歷史和世界各地的情況,提出認識「中石器時代」的幾點原則:1.從物質文化發展的觀點來看,中石器時代是舊石器時代的直接繼承和發展。 2.盡管存在著交流、同化或遷徙的觀點,但是,對於大多數地區來說,中石器時代去脈是當地的新石器文化,只不過由於各自的地理條件以及文化傳統的不同,從
中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途徑各異。3.由於生態環境及文化傳統的差異中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在文化面貌上的反映是十分突出的。4.就世界范圍來看,中石器時代的最早時間應在距今14000年以前,即在地質上的更新世之末 ,而不是全新世之初。
以上幾個觀點是對中石器時代的一般認識,為了更好的理解中石器時代的含義,就得追溯其歷史。中石器時代的認識有一個歷史的過程。筆者比較了學者們對其歷史的論述,其中,陳星燦先生的觀點很有代表性。從中可知,最初提出中石器時代這一術語的是韋斯特羅普。他在1866年的英國皇家人類學會上提出人類使用石器的歷史當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1872年,他在其著作《史前時期》一書中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兩年後奧托•吐爾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國際考古學和史前學會議上又重申了這一術語.但是韋氏的所謂「中石器時代」是連接早期舊石器時代和晚期舊石器時代的,因而這一術語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1892年,英國考古學家艾倫••布朗在考古學會上宣讀的論文中,用中石器時代代表一種燧石的聚合體,他認識在年代上這種聚合體是介於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所以《牛津英語詞典》認為布朗首創了「中石器時代」一詞。其實,早在中石器時代一詞出現以前,人們已經注意到了有一種聚合體既不能劃歸舊石器時代,也不能劃歸新石器時代。1853年冬天,由於瑞士湖水下降而發現的羅賓豪斯文化,和1860年至1863年間在皮里哥德發現的舊石器洞穴遺存的差別,已經引起史前考古學家魯布克的注意。法國考古學家莫爾蒂耶因此強調說在歐洲史前史的知識中至少有一個缺環(指中石器時代)。G•莫爾蒂耶在1883年羅列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表現在氣候、技術、人口統計和經濟、醫療等方面的十五種差別。因此架起一座聯系新舊石器時代的橋梁,遂成為一件十分迫切的事情。1889年,法國考古學家皮埃特通過發掘馬斯達濟爾洞穴晚期馬格得林文化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地層,發現了一種獨特的考古學物質遺存,這種遺存很難歸入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這個地層的發現填補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的空白,證明了石器時代發展的連續性。該地層的遺存,遂被命名為阿齊利文化。一次站後,歐洲史前教科書中,都給這種所謂「續舊石器時代和先石器時代「的聚合體留下了一席之地。這樣,符合邏輯的「中石器時代」這一術語,在布基、克拉克等的倡導下,便逐漸被歐洲考古學家所接受了。
可見,歐洲學者對「中石器時代」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在《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學卷》中,把歐洲中石器時代論述為:1.中石器是指介於舊石器和新石器之間的石器。歐洲中石器時代約開始於全新世之初,即公元前第9千年末或第8千年初,結束於前第6——第4千年。近年考古發現表明,歐洲中石器時代的下限在各地很不一致,東南歐在前第6千年初即產生農業而進入新石器時代,北歐地區則晚了兩三千年。2.自然環境、文化特徵和經濟生活:約當9千年下半葉歐洲最後一個冰川期結束。歐洲大陸的自然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冰河時代的嚴寒氣候逐漸消逝,開始類似今日的溫和氣候,凍土、苔原和針葉林帶大幅度北移,西歐、中歐以及北歐南部普遍出現以橡樹為主的闊葉林帶,森林的生長日益稠密。與此同時,馴鹿、野牛、野馬等舊石器時代晚期最常見的動物日益稀少,除野豬外,其它大型野獸逐漸絕跡,而赤鹿、麂鹿則大量出現。由於氣候變暖,兩極冰蓋溶化,海洋水位提高,歐洲大陸和島嶼的海岸線逐漸收縮。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中石器時代居產生巨大影響。森林狩獵和漁獵成為當時主要的生產活動,狩獵也以鹿類為主。同狩獵經濟相配合,也有比較發達的採集經濟,除了採集林中野果沿海居民還採集貝類作為食物。在這一時期狗已被馴養,這是人類最早的家畜。黃其煦先生則認為歐洲「中石器時代」的概念包括下列內涵:1.從時代上講,始於更新世最後冰期之後,即屬於全新世,結束與全新世結束之前;2.歐洲中石器時代的文化源於本土的舊石器時代文化;3.絕大多數的歐洲的「中石器時代」文化沒有發展成為新石器時代農耕文化,但在一定程度上與其有關連,甚至有相當大的影響;4.這一階段最重要的變化是冰期的凍土及草原,樺木及松木讓位於以橡樹為代表的落葉林;馴鹿、野牛、野馬及其它食草類大型動物減少,代之而起的是赤鹿、牝黇鹿,最後除了野豬而幾乎沒有大型哺乳類動物;5.海洋水位的變化;6.「中石器時代」最典型的石器特徵是石斧製作的改進技術,小型幾何型細石器及復合工具的出現。歐洲的中石器時代從概念、特徵和含義方面是十分明確的。而中國又是什麼樣呢?
要論及中國的中石器時代問題,還得從它的歷史開始著手。中國是二、三十年代引進中石器時代一詞的。1932年梁思永先生在兩篇論文中都提到了「中石器時代」。1935年,裴文中先生對廣西武鳴等地洞穴遺址進行考察之後,認為那種沒有絕滅種動物化石、無陶片共存的打制石器可能屬於中石器時代的遺存。在《中國史前時期時期之研究》一書中,裴文中先生把札齎諾爾原人當成中石器時代人,他又把中國的所謂細石器文化分成四期,其中第一期札齎期屬於中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被認為是舊、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時代。這樣,中石器時代的概念遂被國內學者所知曉。新中國建立以前的這一時期,中國的考古學還處於初步發展階。我國近代考古,特別是史前的考古研究中,大多數概念是延用或者借鑒歐洲考古所用的名稱。及至四十年代末,中國石器時代考古的開拓者裴文中先生在《史前考古學基礎》一書中還只能提出:「中石器時代為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之過渡期,為時甚短」。原因是很明顯的:在當時,我國的考古工作還處於十分落後的階段,無法提出文化面貌的代表性文化,
另一方面,對世界上(主要是歐洲)關於「中石器時代」概念的理論研究也了解不夠。裴文中先生當時就指出這一問題的原因:「關於我國史前考古學的書籍,除了少數者外,大部分是由日文譯過來的,日文又由德文譯過來,展轉翻譯,已大半失去了時間性。例如:自一九三三年之後,在歐洲對於史前分期上,許多學者已經大為改進,我們在中文書籍上是無法看到的;看到的大約是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零年所公認的分期法,幾經有了多次的修改。我們不能說這是錯誤,但至少則認為是距事實太遠」。當然,這指的是史前問題,但可以想見,「中石器時代」的概念問題同樣如此。
五十年代,考古研究受到來自蘇聯的影響。關於「中石器時代」,《蘇聯考古學》一書作了如下的解釋:「冰期之後,後史逐漸向新的時代即所謂新石器時代過渡。這一過渡時期有時單獨劃分出來,稱為中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史上的這一階段在距今12000—5000年間),在中石器時代,人類大大的向北方,即過去為冰河所覆蓋的地區遷徙。另外,新石器時代的起始標准影響著中石器時代下限的劃定,蘇聯《考古學通論》認為:「新石器時代是從陶器的出現開始的。……關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是否有畜牧業和農業存在的問題,在科學上是有爭論的」。把蘇聯考古研究中的概念以至理論推廣到我國考古學中,在這種形勢下,「中石器時代」的問題不可能例外。就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開始了我們對「中石器時代」問題的研究。據筆者的看法,在這一時期,除了受蘇聯的影響外,我國考古學者對它的認識還有著傳統的影響。最突出的特徵便是把中石器時代作為細石器文化的一個階段,細石器成了判斷中石器時代遺存的核心標准,甚至是唯一標准。以裴文中、安志敏兩位先生的觀點最具代表性。這一問題,將在「關於『細石器文化』」中論述。
及至七十年代末期,我國有些考古教材中「中石器時代」的概念是這樣限定的:「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還存在這一個過渡時期,叫『中石器時代』。在這個階段中,人們發明了弓箭,但還不會製造陶器」。另一部論及人類發展史的著作中,則把中石器時代作為人類發展的普遍階段,並對此作了如下界說:「中石器時代的特徵之一是人們廣泛地使用了弓箭。……中石器時代的另一項特徵是人們廣泛的使用了鑲嵌工具。……由於弓箭和其它復合工具的製造和大量使用,促進了生產效率的提高,於是人們的經濟生活起了變化。這種變化是逐漸過渡的,就是由原來的採集者和獵人的生活必需品開始向耕作者和牧人的生活過渡」。可以說,這一時期,學者們對中國中石器時代的認識還是不明確,大多都引用歐洲對中石器時代的定義,且對它解釋也存在著偏差。但這時期,賈蘭坡和安志敏兩位學者對世界細石器的特徵、傳統、起源和分布作了闡述。安志敏還指出,「因此,我們建議盡可能不用『細石器文化』一詞,必要時可用細石器工藝傳統(簡稱細石器傳統)這一概念來代替,以便適當地說明它們屬於不同的文化范疇。」從「細石器文化」到「細石器傳統」,學界對細石器的認識進了一大步,這也深刻的影響著對中石器時代的認識。裴文中先生也指出:「考古學者在歐洲發現的中石器時代遺址,具有一種特殊性,研究的結果表明,中石器時代明顯有著一定的過渡性質。但是,在中國,中石器時代文化並不發達。除中國北方的細石器文化的第一期「札齎期」和廣西山洞中的打制石器曾被裴文中誤認為中石器時代之外,目前僅有在陝西大荔縣發現的「沙苑文化」,或許屬於中國中石器時代,不過,它依然有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可能性。」
1978年、1981年,隨著裴李崗和磁山等早於仰韶文化的遺址的發掘,及學界對老官台文化的熱烈討論,中國早期新石器文化成了探索的重要目標。這樣,「中石器時代是否存在」自然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更加熱烈。否認中國存在中石器時代的學者以的學者以賈蘭坡和張瑞嶺先生為代表,認為舊石器時代是直接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承認中國存在中石器時代的學者有陳星燦、童恩正等,但他們對其特徵的描述,更加全面、客觀,已大不同於七十年代,注重從環境的轉變角度來認識。還有學者雖沒有明確承認中國存在中石器時代,但他們肯定了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有一個過程,以黃其煦、趙朝洪、戴爾儉等學者為代表。另外,有學者提出「前陶新石器時代」的概念,來取代中國短暫的中石器時代,以張之恆為代表。這一段時間,農業起源問題也與這個問題聯系起來。更令人欣喜的是,學者們已經擺脫了歐洲的模式,開始注重中國自己的特點,「中國的中石器時代內涵是什麼」成為核心問題。
鑒於對「中石器時代是否存在」爭執不下,特別是田野工作的不充分,九十年代以來,學界很少使用「中石器時代」這一術語,而代之以「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時期」作為討論的問題。而且,隨著農業起源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中國農業起源於何時」,有學者提出:「中國農業起源的年代可追溯距今一萬年前,應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或中石器時代的遺存中尋找證據」。同時,全國各地發現的距今萬年左右的含有大量細石器卻無陶器、磨製石器的遺址,學者們也不在籠統的歸入中石器時代,而是作為「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時期」進行討論。可見,學界對於中石器時代的認識更加客觀、審慎。
1999年底,在廣東英德召開了「中石器文化及有關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與會學者就上述問題發表了不同意見,可以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⒈「中石器時代」是一個客觀存在,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時代的一個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文化特點表現為使用細石器和復合工具,出現磨製石器和原始陶器,經濟生活以採集漁獵為主但已出現農業的萌芽,居住方式從分散流動轉向集中定居等;⒉我國南北方在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形式和內容上存在著差異,因而各地中石器時代文化具有區域特點;⒊承認在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之間存在一個過渡階段,但避免使用「中石器時代」一詞;⒋否定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劃分,認為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是直接過渡的,不存在所謂中間環節。這些觀點正是學界對於此問題的普遍認識。
綜觀中國學者們對「中國中石器時代」的認識歷程,可見,八十年代至今,進展不大,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如此結果呢?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將在「余論」中作一專門探討。
六、 關於「細石器文化」
要談論「中石器時代文化」,就不能不提「細石器」這一「重要特徵」。遠古人類使用的打制石器,一般地說,在發展過程中是從大變小的;特別是從舊石器晚期起,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地出現了被稱為「細石器」的細小石器。細石器在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許多地方都發現過。世界上的細石器,有它們的共同特點,石器多很小,主要是用細小的石葉加工成的,目的又多是為了鑲嵌,即把鑲嵌在骨、角或木柄上作為生產工具或武器。細石器是隨著復合工具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沒有時代更早的復合工具的發明,也就不可能有為鑲嵌使用的細石器出現,兩者有很密切的繼續關系。細石器雖然也是復合工具,但和最初的復合工具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最初的復合工具只是把石器捆綁在木柄上,而把骨或角的柄刻出溝槽,把若乾的刀片連接鑲嵌到溝槽里,則是細石器文化的特點。幾何形的細石器,根據現有的材料來看,以圍繞地中海地區的發現物為最早,很可能起源於地中海地帶,因此可以把它稱為「地中海細石器傳統」。這一傳統技術,向北傳播到北歐,向南傳播到北非;向東傳播,於距今10000年前後到達印度北部,於5000—3000年到達了澳大利亞。世界上的細石器,雖然有著一定的共同性,甚至有些石器類型在所有的細石器組合中也基本存在。例如拇指蓋狀小刮削器、船底形刮削器、尖狀器和雕刻器等,不僅在幾何形細石器傳統(即地中海傳統)中見到,在我國和相鄰地區也經常發現。但由於空間和時間的不同,我國以及相鄰地區的細石器和幾何形傳統也保持著一定的差別。中國以及東亞、北亞和北美的細石器,總的來說屬於統一系統。在這一傳統的組合中,除了有與幾何形細石器類似的尖狀器、雕刻器、刮削器、箭頭等外,以長薄的石葉最為突出,可以說是這一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幾何形器物,有相同的用途,都是鑲嵌用的石片。細石器文化在我國分布的相當廣泛,在河北、北京、遼寧、吉林、黑龍江、山
❻ 怎樣才能嫁給狍子鹿
你想嫁給鹿晗?很不錯的想法,但首先需要滿足以下基本條件:
1、相貌出眾(內明星臉或與網紅相比容,有區分度的好看),身材凹凸有致。
2、有氣質(可通過跳舞唱歌瑜伽禮儀課等獲得)
3、有品味(有錢買名表,買衣服,鹿晗一身的搭配花多少錢就不用說了吧。)
以上三點是基本的硬體條件,除了第一條不能改變外,(當然你也可以整容,我不知道鹿晗介不介意這個……)其他都是可以通過後天來提升的,前提是有足夠的錢。
除此之外還有不太明顯的要求:
1、你需要讓鹿晗的家庭承認你,孝順必不可少,有眼色情商高,該乖巧時乖巧,該圓滑時圓滑。
2、你需要打進鹿晗的朋友圈。他和高中或初中的同學還維持著很好的聯系,他很重情義,你要嫁給他,就必須跟他的朋友們維持良好聯系。
當你以上條件都滿足了,才有機會嫁給鹿晗,但只是有了一定機會,並不代表一定能。如果你真的情商高,顏值高,又有錢,你真的還想嫁給他而不是和他有相同社會地位的人嗎?(當藝人對象很累的。見面少隱私少)
而且鹿晗也會老的,也會有鬍子,有皺紋,變得沒現在好看。如果即使這樣你還是想嫁給鹿晗,並且滿足以上條件,那祝你好運。
ps:以上條件應採取正當手段獲得,不能以威脅健康,對父母帶來負擔為前提。
❼ 深圳宜鹿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深圳宜鹿來電子商務有源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7月31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經營電子商務等。
法定代表人:汪輝
成立時間:2014-07-31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710997170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南山大道2038號百仕成大廈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