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花藝
⑴ 作文,有關於陽江春節的習俗!謝謝!
陽江春節節日時間較長,從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晚上起,至正月十六止。新年前這段時間統稱「埋年二十幾」(埋,接近之意)。
十二月二十二叫送灶神日。這天要把灶君神位打掃干凈,凈手焚香把灶君送上天,為了防止灶君上天訴說家中今年的醜事,祭灶常供上些用糯米做的糕點,為的是把灶君的嘴粘住。傳說灶君此一去要到年初一黎明前才回來。
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稱「小年晚」。家家戶戶開始清潔屋宇,意為把舊的、污穢的東西驅除出去,乾乾凈凈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這天,家庭主婦把早已准備好的竹枝或甘蔗尾葉綁扎在長竹竿上,打掃房屋裡的灰塵,這叫「掃屋塵」。取竹枝扎帚寓意長壽;蔗葉則寓意「一年甜到尾」。同時,還要把傢具、碗碟通通洗刷干凈。
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二十七日,家家開始浸米舂粉。從前,農村有碓的人家不多,通常要排隊輪流把粉舂好。冬末天氣乾燥,用簸箕把粉放在屋外晾乾備用。
除夕日的午後即開始貼春聯(俗稱"貼對")、門神和廣錢,廣錢有的貼兩張,有的並排貼四張。廣錢是貼在門楣上的紅紙,小的兩寸寬、六寸長,大的三寸寬、八寸長。一般的廣錢是一張紅紙,講究些的則在廣錢兩頭刻出菱形小空格,下面剪成流蘇狀;還有人在廣錢上寫上「招財進寶、出入平安」等字,每張廣錢上寫一個字。貼廣錢一定要貼上雙數。
屋內外其他顯眼的地方也要貼一橫額。如窗戶上貼的是「紫氣東來、喜出望外」;樓梯上貼的是「上落平安」;豬欄貼的是「豬欄旺相」;谷囤邊貼的是「五穀豐登」;廚房貼的是「美味清香」;小門兩邊貼的是「左宜、右有」等等。
貼門神、對聯的事一般為男人所干。女人則忙著殺雞、殺鵝、做餅。春節所做米餅,必有煎糍(煎堆)、松糕,將米粉用蘇打發酵蒸成,取其「團圓、發達」之意。所食主菜則為雞、鵝、豬肉等。
晚上吃團年飯前須先祭祖,待香燭燒完,放過炮仗後,方能吃飯。倘到團年時,家中仍有遠行人未歸,則在桌上擺上未歸人的坐位及碗筷,象徵團聚以示思念。因此,遠行人不管多忙多遠,總要設法在團年前趕回來。若家中有新婚夫婦,則多擺一副碗筷,取明年生子添孫之吉意。團年這頓飯主婦要多下些米,吃不完的留到明天,謂之有餘有剩。因而有「一餐飯吃兩年」的說法。
從團年起至人日(初七) ,這幾天家中均不掃地,最多也只把紙屑、果皮之類掃到門角堆積,謂之「堆金積玉」,絕不能往外倒垃圾。
團年飯後,接著圍爐守歲。一家人圍在火爐四周,主婦打粉酥,男人或喝酒、飲茶、吃餅、打邊爐(火鍋);小孩子做游戲、打撲克。到深夜,家中老人便會把一條匙羹放到水缸上浮,待匙羹定了下來後,看柄所示方向,然後到這個方向的屋角,靜聽外面動靜,根據不同動靜,預測本年的凶吉。這一坐一直坐到第二天凌晨,接著「斥噩神」。因而有「一餐飯吃兩年」的說法。
新年第一次放炮竹開門謂之「斥噩神」。陽江話念成「蹢鶴神」(「蹢」為「驅趕」之意),意思是把家中的邪神驅逐出去,也意為新的一年開始了,來個開門紅的意思。每到這時,村村寨寨炮竹聲連綿幾個鍾頭。
「斥噩神」完畢,家中主婦便開始「蒲圓子」(煮湯圓)。「圓子」用糯米粉搓成指大粉條,然後用刀切成指節長。有甜、咸兩種。甜的多為黃糖水佐以薑末;鹹的則佐以蝦米瘦肉等。「蒲圓子」意為「團圓」「發達」。(蒲,陽江話「浮」的意思,意為「發」。因為「圓子」一熟,均浮到水面上來)。
「蒲」熟「圓子」後,盛起三碗甜的。先祭祖宗,後祭門灶神位,然後一家大小圍食。
年初一早上,老年人按昨夜匙羹所示方向,出門到村外慢慢行走,兜一個大圈子再回來,謂之「行大運」,以示今年行好運。而年輕人常常會在「斥噩神」後相約出門「行大運」,天大亮才歸來。
這天早上,按年齡由小到大給長輩拜年。長輩則把預先用紅紙包好的錢(叫「插花」)「封」給晚輩,小至出世嬰兒,大至未婚男女,均有領「插花」的資格。這些「插花錢」又叫「扎年錢」(「扎」,「砸」的意思,也即壓歲錢)。接著,鄰居、族黨也開始互相拜年,互道「恭喜發財」等客氣話。
團年拜過神後,便認為頭上有神,輕薄不得,只准說吉利話,偶然說出了認為不吉利的話,即補說幾句「逢凶化吉」的好話來補救。這時打個噴嚏也認為是不吉利,必立即補念「好事!發財、勝意!」
到天明,獅鯉拜門。舞龍必先舞鯉魚,取「鯉魚化龍」之意。舞鳳則兼演諸如采蓮船一類的雜耍。
舞鯉魚的通常只有一個人,舞著條鯉魚,口中念著:「鯉魚來,鯉魚來,日里添丁月發財」之類的頌詞,在門邊貼上巴掌大的紅紙塊,紙塊上一般都是些「恭喜發財」之類的字。戶主則送給舞鯉魚人一元幾角或幾個糕餅作酬勞。
從初一開始,祖先神位前會擺上一些象徵性的茶水果餅,直到元宵後再撤走,這叫訂年。家中書房客廳則裝飾一新,長設九子盒,擺有果餅,以招待拜年客人。
年初二為開年。這時便有民間藝人沿門拜年,吹打彈唱的五至十人不等,不過大笛(陽江話叫「啲咑」,即鎖吶)一定要兩支。入門先吹奏一曲《大開門》,然後演唱意思是歡慶吉祥的粵曲。酬金由戶主隨意施給,用紅紙包好。而唱曲的也絕不會當堂打開紅包檢查多少錢的。
春節期間,鄉下人的娛樂多是打牌,小孩子「滾錢雞」,甚至通宵達旦。這天同樣要祭祖。
年初三後方可出門遠行,親戚來往。
從年初一至初十,一連十天,每天都是一個特定的節日,依次為「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兵、十賊」。其中最隆重的算「人日」,到這天要象年初一那樣,照樣殺雞宰鵝,「蒲圓子」等等。
到了初十是接菩薩。把菩薩從廟里接回來,到本村門樓供奉。這天家家戶戶要把屋、巷、大路打掃干凈。接菩薩的隊伍約一百人左右,都是未婚男丁,事先齋戒,打扮漂亮整齊。一路上八音齊鳴。先行兩人扛著「肅靜」「迴避」大牌,接著兩人荷大旗,旗上用篆體寫「鳴金」二字,旗桿一頭挑著大鑼,邊走邊敲。再者是兩身扎紅腰帶小童手捧紅盒,一路放炮竹;跟著又是兩打扮相同的打鼓小童,在後的也是同樣裝束小童,手捧令旗大印,走在菩薩大轎兩邊。菩薩坐八人大轎,面前供香爐,後一男子高擎大浪傘,再後面是神旗、八音,吹吹打打。最後是若干組童男童女化妝造型,內容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戲劇故事,如「天姬送子」之類。菩薩直送到門樓燈棚放下。這活動陽江以前叫「菩薩過巷「,外地則叫「飄色」。
接著在燈棚「開燈」。大凡本年出生的男丁,家長都要在燈棚添上一盞燈,請來道士祭神,日夜燒香添油。到第二天還得擺「燈酒」,請村中父老來飲酒。然後再交一斗米、半埕酒和一筆香燭錢,作為供奉菩薩用。這「開燈」儀式要花一筆錢,窮苦人家花不起,不敢當年開燈的,就等到幾時有錢再開燈。有的甚至和結婚一起進行,這叫「開老燈」。
在這段期間,有的地方還做「萬人緣」。打醮祈求年豐吉慶。(也有的改在二月或十一二月)在演戲拜神的同時,還有兩人抬著紙扎花船沿門過巷,此叫「遣花船」(陽江人謂送番船),抬船者多為孤寡的「丑命人」。船到每家門口,家長拉著小孩,把一個或裝雞毛、麻豆、火炭的爛碗丟下船,口中念著;「丑時丑運都裝去!」然後拉小孩回來。這些破爛都由那兩人抬到江河大海去倒掉。
下半夜,新婚婦女或婚後未生小孩之婦便半夜起來摸黑到別人家的菜園去偷菜,這叫「偷青」。傳說,「偷」的是白花菜,會生男子;「偷」的黃花、紅花菜,則生女子。「偷青」時,菜園主人明知也不管,倒是那些未婚的男子聞聲出來追趕戲鬧,追上偷青婦女者,則預兆可在年內覓得佳偶。但鄉俗嚴禁藉此調戲婦女,犯者嚴懲不貸。這叫「蹢青」( 「蹢」念「的」,追趕的意思),直到現在,農村還叫那些追求女子的男青年謂「蹢青」。在陽春有的地方也叫「偷雞公」。婦女一邊「偷青」一邊小聲念道:「雞公多,雞項濃(讀nong第二聲,濃密之意),朝間出一千,晚上回一萬,雞公多多,雞項濃濃」,待把菜「偷」滿圍兜時,一邊回家,一邊「吱吱吱」地叫「雞」,回到雞舍,把菜撒進雞籠,口中又念:「雞公多,雞項濃,我家養雞滿棚籠」。據說,如果菜園主人能在第二天「發現失竊」開口大罵幾聲更好。
正月十六日,叫「完燈」(讀園燈),人們用同樣儀式把菩薩在燈棚送回廟里。春節期間也就至此結束。
十五日是上元節。是晚鬧元宵,放煙火、花炮。接到「炮頭」者被認為是今年運氣最好的人。到明年,這人得購同樣一花炮出來放。
正月最後一天叫「正窮」(正月結束之意),婦女新年過後第一次洗頭,謂之「送窮」,寓意今年不會窮。
⑵ 陽江春節習俗及時間
農歷正月初一,春節期間較長,實際時間從農歷十二月廿三日起至正月十回六日止。其中答包括:送灶神、掃屋塵、貼春聯、吃團年飯、蹢噩神、行大運、封「插花」等。
春節,陽江民間稱為新年,過新年是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被視為農歷年的開始,即為歲首。
(2)小年花藝擴展閱讀:
具體年前習俗:
1、祭灶
祭灶這一民俗活動可追溯到先秦時期,但在最開始的時候祭灶的日子並不是在小年日。從臘月二十三小年,一直到除夕,這幾天都是灶神回宮的日子。除夕當天,則要重新請灶神下降,百姓都會先貼上灶王爺的神像然後再開始准備除夕的年夜飯。
2、掃塵
民諺稱「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在春節前掃塵,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參考資料:網路_春節習俗
⑶ 我國56個民族有哪些屬於自己民族的特色
一、彝族插花節
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以雲南省大姚縣政府舉辦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每年農歷二月初八,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
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在曇華山中歡聚一起唱歌跳舞,舉行祭花活動,並且互相插戴馬櫻花,表示美好祝願,祈禱人壽年豐。另外,布朗族插花節即潑水節。
二、白族三月街
三月街亦稱「觀音市」、「觀音街」;「祭觀音街」,白族傳統盛大節日,也是白族傳統的民間物資交流和文娛活動的盛會,流行於雲南大理等地。
三月街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貿易。它不僅是個交換場所,還是表演各種舞蹈和賽馬、競技的園地。
三、苗族花山節
花山節,也稱「踩花山」、「跳花」等,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川南南部和中西部雲南東南部。各地節期不一,通常在農歷五月端午節前後舉行。
節日期間,苗族人民盛裝匯集到傳統的跳場坪,青年男女跳場中央的花桿跳舞,男青年還進行爬桿、賽馬、射箭、唱歌、跳舞、選美等比賽。人數多時達十幾萬人。
四、景頗族目瑙縱歌
又名目瑙縱歌,是德宏景頗族的傳統節日,意思是"大夥跳舞"。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期四至五天。跳目瑙縱歌要在寬大的廣場或草坪上舉行。
五、蒙古族「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語,亦稱「那雅爾(Nair)」,「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蒙語的意思是娛樂或游戲。「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刺激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
賽馬也是大會上重要的活動之一。比賽開始,騎手們一字排開,個個扎著彩色腰帶,頭纏彩巾,洋溢著青春的活力。
賽馬的起點和終點插著各種鮮艷的彩旗,只等號角長鳴,騎手們便紛紛飛身上鞍,揚鞭策馬,一時紅巾飛舞,如箭矢齊發。前五名到達終點者,成為草原上最受人贊譽的健兒。射箭、摔跤等比賽也吸引著眾多牧民。
(3)小年花藝擴展閱讀
維吾爾花帽:
維吾爾花帽不僅選料精良,且工藝精堪,製作小花帽的維吾爾工匠,都有一套「絕活」。花帽的圖案與紋樣千變萬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樣式、花紋與圖案也與各地域環境的有關,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喀什地區花帽樣式繁多,尤以男花帽顯著,那種以黑底白花紋為主,色彩對比強烈、格調典雅的「巴旦木」圖案,按紋飾的線構成的,凌角突起而顯出立體感,卻把黑白色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
和田、庫車地區的花帽則以優質的絲絨面料,又配色彩各異的絲絨編織紋樣,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紋樣透溢出獨特韻味。有的花帽鑲飾串珠、金銀飾片,珠飾圓潤光澤,巧妙地運用圖案本身結構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錦。
還有的花帽頂部紋飾凸起,綵線編織細膩,綵球串綴閃亮奪目,是新娘的喜愛之物。吐魯番地區的花帽則以色彩艷麗著稱,那大紅的花紋配上翠綠的花紋,宛如朵朵絢麗的奇葩。伊犁地區的花帽,不僅突出線紋的流動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優點,花帽造型扁淺圓巧,紋樣簡煉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變形和添加花紋的一種圖案,其紋樣姿態豐富多樣,多是黑底白花,莊重、古樸、大方,維吾爾族男性老幼都喜歡戴這種花帽。
2、塔什乾花帽
原是塔什幹流行的一種花帽,後來演變為對格刺綉幾何形紋花帽的通稱,深受廣大男女青年所喜愛,一般色彩對比強烈,火紅閃耀如盛開的花叢。
3、格來木花帽
即扎絨花帽,帽似地毯絨面,綉法費工,比較少,但廣為男女青年喜愛。
4、曼波爾花帽
頂綉四組圓開紋樣,邊有四組長方或圓形紋樣,是最常見的一種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見的花帽,帽以米字為骨架,花枝葉交錯,花紋以枝桿連結或線條分隔,成多個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圖案似地毯排列,也稱奇曼塔什干朵帕,以知識分子戴的最多。
6、再爾花帽
即金銀線盤綉花帽,是姑娘、婦女最喜愛一種花帽,所綉的花多是立體的,在陽光下熠熠閃耀,給人以華貴端莊之感。
7、瑪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壓、鏤花紋金片綴在帽上加以裝飾,是舊時富家婦女戴的一種很貴重的花帽,如今已見不到戴這種花帽的人了。
9、吐魯番花帽
是吐魯番、鄯善、托克遜地區流行的一種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點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顏色特別火紅鮮艷,只有這一地區的老年人還戴這種艷麗奪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區的一種大方、雅緻,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紋纖細、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維吾爾語稱「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縫成的,而這種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種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較小,紋樣比較簡單。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區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種便帽,有時冬季作為襯帽,多為素麵,有些在帽口有水紋邊。
12、賽里甫西吐瑪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稱賽蘭多帕,多為宗教神職人員戴,上纏賽蘭。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線扎花紋,是做禮拜時戴的一種帽子。
⑷ 中國漢族共有多少個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表】
以下節日未特定說明皆按農歷(又稱夏歷、陰歷)來算:
1、正月初一 春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節(元宵節)
4、二月初二 春龍節 又叫龍抬頭 青龍節
5、二月十五 花朝節
6、清明節的前一天 寒食節
7、三月初三 上巳節 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8、春分後十五日 清明節(現定陽歷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誕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節
11、夏至節
12、六月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 「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在古代還是另外一個節日,名叫天貺(賜贈的意思)節,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個節日,叫做翻經節。
13、七月七日, 習稱七夕、七月七、乞巧節
14、七月十五日 中元節,又稱鬼節,盂蘭盆節。
15、七月三十 地藏節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節
17、九月九日 重陽節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19、十月十五日 下元節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臘八節
22、臘月二十三日 祭灶節,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23、臘月的最後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還有幾位聖賢的誕辰日:
關帝誕:六月廿四
至聖先師孔子誕:八月二十七
蒼頡至聖先師誕 :三月廿八
魯班公誕: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
伏羲誕辰: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
炎帝神農誕:四月二十六日
黃帝誕辰:二月初二
諸葛孔明誕辰:七月二十三日
孟子誕辰:四月初二
岳飛誕辰:二月十五
老子誕辰:二月十五日
釋迦佛陀誕辰:四月初八
屈原誕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誕辰:二月初八
附1: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臘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財神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攤煎餅/吃七寶羹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穀日/順星 眾星下界之日 也稱「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頭生日 「石不動」「十不動」 老鼠嫁女
附2:其它節日:
「半年節」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說!
觀音誕: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觀音菩薩的信仰已經超出了佛教的范圍,他是一種文化,是一種願望!
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日為媽祖的誕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稱開息門
填倉節: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祭祀節日,在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又叫添倉節、天倉節,是祭祀倉神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