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花卉
❶ 花與名人
荷花與名人
時間:2008-03-15 瀏覽:14 字型大小選擇:大 中 小
--------------------------------------------------------------------------------
1、孫中山與荷花
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中國革命的艱危年代裡四處奔走,生活動盪,可在他的心靈深處,同樣有對花卉的愛好.他珍重梅花的遍布中華大地,他愛好菊花的凌霜傲骨,品格清高.不過,他似乎對廣泛在培於我國的荷花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
1916年8月16日,孫中山從上海去杭州,當地各界人士邀他前往西湖,觀賞河山勝景.此時湖邊水面荷花盛放,遂折下一朵荷花,笑對旁人道:"中國當如此花".......隨後又至秋瑾墓前,憑吊為民族革命壯烈犧牲的秋瑾烈士."中國當如此花"一語,正是孫中山先生自身品格的表露.他既不羨慕牡丹的融化,也不鍾情於桃李的嬌艷,卻希望中國人都能像荷花那樣高尚挺立,磊落光明,也寄望新興的中國能像荷花那樣燦爛芬芳,香飄四海.
1908年,孫中山先生留居日本時,為了感謝房東田中隆先生對當時中國革命的支持,贈送給田中隆先生親筆手書"至誠感神"和象徵君子友誼之情的四顆蓮花種子.田中隆家人將這四顆蓮籽作為傳家之寶珍藏.直至1930年,才請日本"荷花博士"大賀一郎先生將這四顆蓮籽培育開花,並命名為"孫文蓮"(Nelumbo nucifera 'Sunyantsen Lotus').1979年,我國人大常委會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耐良唐招提寺時,日本朋友阪本佑二先生(大賀一郎的學生)委託唐招提寺的主持森本孝順長老,將'孫文蓮','櫻蓮','漁山紅蓮','尼赫魯蓮',等一批珍貴的荷花品種送給鄧穎超副委員長,請她轉交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以表達中日人民的友誼,成為中日人民交往史上的一則佳話。
「孫文蓮」是一單瓣的蓮花品種,花瓣21枚左右。花瓣呈倒掛金鍾淡粉紅色(Fuchsine Pink)。花朵紅色,直徑22—26厘米。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這一適於湖塘或缸栽的花蓮品種,如今早已在全國各地推廣,它與『中日友誼蓮』(Nelumbo nucifera『Sino-Japanese Friendship』)等荷花品種一起,共同盛開在中日大地上,象徵著孫中山先生的事業和中日人民的友誼萬古長存。
2、張大千與荷花
旅居海外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擅長畫花卉。他畫的花卉種類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蘭花、水仙、梅花等。1958年,他曾以一幅《秋海棠》,榮膺紐約國際藝術協會選為世界偉大畫家。而他平時畫得最多的還是荷花,他自己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張大千年輕的時候住在蘇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寫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歲時開始住進北京頤和園,一住就是五年,頤和園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對畫荷的興趣愈加濃厚,用他自己的話說,「畫起來真是過癮。」
張大千畫花卉有兩個原則:不喜歡的東西不畫;不了解的東西不畫。他說:「畫花一定要時常觀察花的神情。我一向要求自己畫『池塘的花』,而不是畫『花瓶里的供花』。」他移居台灣後,還一直夢想有一座荷花池塘,但是外雙溪新屋的院子小,不能如願,只好在水缸里養荷、賞荷、畫荷了。
由於長期與荷花相處,使他特別偏愛荷花。張大千愛荷,愛荷出泥不染,娉娉婷婷從水中浮起,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優雅的荷桿也時常走進他的畫里。他認為,荷花最難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桿子,因為一筆下去不得回頭,重描就不成畫了。
張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許多壯觀的大幅荷花作品。如1963年他在美國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這六幅墨荷在作畫當時,必須打通大畫室才能完全打開擺平,在日本裱襯時,裱畫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畫。這些長12尺,寬24尺的六幅荷花屏風,在美展出後,由《讀者文摘》購藏,14萬美元的售價,打破中國畫售價的新紀錄。說明張大千先生在畫荷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無怪乎徐悲鴻曾經贊美張大千的荷花和海棠為前無古人。
❷ 名人與荷花的故事
名人勵志故事:王抄冕畫荷
明朝時候有個大畫家,名叫王冕,最擅長畫荷花,許多人為了要獲要他的荷花畫,都不辭辛苦,從老遠的地方趕來。
王冕雖然很有名,但時小時候卻很貧困,白天只好替人放牛,晚上自己自修。
有一天,王冕在湖邊放牛時,忽然下起一陣雨,一會兒雨停了,但是湖裡的荷花和荷葉卻被雨水沖洗得非常乾凈。王冕看了非常喜愛,便想把它畫下來,於是趕緊用身上的一點零用錢買了紙和筆來開始作畫。起初當然畫得不怎麼好,可是王冕並不氣 ,仍然不停地畫,最後終於越畫越像,就跟真的一樣。王冕便把荷花畫拿去看,賣得錢拿回家孝敬母親。 王冕因為荷花畫得很好,許多人撐著要買,他的環境便因此漸漸好轉,不再替人放牛了。同時他的名聲也漸漸遠播,終於成為一個全國有名的大畫家。
啟示:
任何一個專家都是由不會變成會的,而專家之所以能成為專家,就在於他比常人花下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學習的時間愈長,下的功夫愈深,所學來的也就愈精。王冕並不是天生就會畫荷花,而是長時期不停地畫,畫得不好再畫,一直畫到像了為止。因此,我們不論學習甚麼,都應該具備這個勤奮不懈的精神。
❸ 名人與花的故事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對花卉十分喜歡.他不僅蒔養了雪裡紅梅,傲霜秋菊,花王牡回丹答,花相芍葯等傳統名花,還特別喜歡牽牛花.牽牛花秀冠柔條,風姿綽約,開的花雖不少,但花朵瘦小,色彩也比較單調.為了使牽牛花開出鮮艷的花朵,梅蘭芳先生買了好多參考書,按圖索驥的實踐起來,逐漸掌握了播種,施肥,移植,修剪,串種這些門道. 梅蘭芳先生還同養花的朋友們組成了一個小團體,彼此見面三句話離不開牽牛花.他們互相贈送良種,共同觀摩研究,還經常組織小型花展,約定一個日子,在養花朋友的家中輪流舉行.梅蘭芳先生之所以愛花成癖,是有其一定原因的,很重要一條就是他把蒔養花草,觀察花草作為自己真切塑造人物,豐富和提高表演藝術的源泉和手段之一.他養牽牛花是因為牽牛花在大清早開花,他常與牽牛花比賽看誰最早.而梅蘭芳先生總是搶先一步,這樣他就可以在歡笑中鍛煉身段了.一次,他正俯身聞花,被朋友看見,說是像在做"卧魚"的身段,他從中受到啟發,便仔細揣摩,反復研究,實踐,終於在<<貴妃醉酒>>中使貴妃賞花的"卧魚"身段更加完美,生動,傳神.看來,梅蘭芳先生愛花之意還不全在花呢!
❹ 古今中外名人愛花草樹木知多少
周敦頤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毛澤東 菊花 (戰地黃花回分外香答)
周恩來 海棠花
朱德 蘭花
秋瑾 水仙花(嫩日應期雪,清香不讓梅)
梅蘭芳 梅
屈原 菊花 (夕餐秋菊之落英)
歐陽修 牡丹 (牡丹譜)
李詡 海棠 (花盛而鮮,枝高於屋,開時足稱巨麗之冠)
華茲華斯 水仙 (黃水仙花)
蘇格蘭詩人彭斯 紅玫瑰
❺ 關於花卉的故事
玉簪花的傳說
相傳王母娘娘對女兒的管教非常嚴,小女兒性格剛烈,自小喜歡自由,嚮往人世間無拘無束的生活。一次,她趁赴瑤池為幕後祝壽之機,她想乘機下凡到人間走一遭。不想王母娘娘早就看透她的心事,使她不得脫身。她便將頭上的白玉簪子拔下,對它說:「你代我到人間去吧。」
一年後,在玉簪落下的地方長出了象玉簪一樣的花,散發出清淡幽雅的香味。人們喜歡它花形的脫俗,稱它為「江南第一花」。宋代詩人黃庭堅有詩道:「宴罷瑤池阿母家,嫩驚飛上紫雲車。玉簪落地無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
❻ 西安有哪些花卉名人的故事
上西安花卉網直接看就知識了。他們有一個專門的板塊是「花卉名人」。挺全 。
❼ 荷花與名人
荷花與名人
1、孫中山與荷花
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中國革命的艱危年代裡四處奔走,生活動盪,可在他的心靈深處,同樣有對花卉的愛好.他珍重梅花的遍布中華大地,他愛好菊花的凌霜傲骨,品格清高.不過,他似乎對廣泛在培於我國的荷花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
1916年8月16日,孫中山從上海去杭州,當地各界人士邀他前往西湖,觀賞河山勝景.此時湖邊水面荷花盛放,遂折下一朵荷花,笑對旁人道:"中國當如此花".......隨後又至秋瑾墓前,憑吊為民族革命壯烈犧牲的秋瑾烈士."中國當如此花"一語,正是孫中山先生自身品格的表露.他既不羨慕牡丹的融化,也不鍾情於桃李的嬌艷,卻希望中國人都能像荷花那樣高尚挺立,磊落光明,也寄望新興的中國能像荷花那樣燦爛芬芳,香飄四海.
1908年,孫中山先生留居日本時,為了感謝房東田中隆先生對當時中國革命的支持,贈送給田中隆先生親筆手書"至誠感神"和象徵君子友誼之情的四顆蓮花種子.田中隆家人將這四顆蓮籽作為傳家之寶珍藏.直至1930年,才請日本"荷花博士"大賀一郎先生將這四顆蓮籽培育開花,並命名為"孫文蓮"(Nelumbo nucifera 'Sunyantsen Lotus').1979年,我國人大常委會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耐良唐招提寺時,日本朋友阪本佑二先生(大賀一郎的學生)委託唐招提寺的主持森本孝順長老,將'孫文蓮','櫻蓮','漁山紅蓮','尼赫魯蓮',等一批珍貴的荷花品種送給鄧穎超副委員長,請她轉交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以表達中日人民的友誼,成為中日人民交往史上的一則佳話。
「孫文蓮」是一單瓣的蓮花品種,花瓣21枚左右。花瓣呈倒掛金鍾淡粉紅色(Fuchsine Pink)。花朵紅色,直徑22—26厘米。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這一適於湖塘或缸栽的花蓮品種,如今早已在全國各地推廣,它與『中日友誼蓮'(Nelumbo nucifera『Sino-Japanese Friendship')等荷花品種一起,共同盛開在中日大地上,象徵著孫中山先生的事業和中日人民的友誼萬古長存。
2、張大千與荷花
旅居海外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擅長畫花卉。他畫的花卉種類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蘭花、水仙、梅花等。1958年,他曾以一幅《秋海棠》,榮膺紐約國際藝術協會選為世界偉大畫家。而他平時畫得最多的還是荷花,他自己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張大千年輕的時候住在蘇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寫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歲時開始住進北京頤和園,一住就是五年,頤和園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對畫荷的興趣愈加濃厚,用他自己的話說,「畫起來真是過癮。」
張大千畫花卉有兩個原則:不喜歡的東西不畫;不了解的東西不畫。他說:「畫花一定要時常觀察花的神情。我一向要求自己畫『池塘的花',而不是畫『花瓶里的供花'。」他移居台灣後,還一直夢想有一座荷花池塘,但是外雙溪新屋的院子小,不能如願,只好在水缸里養荷、賞荷、畫荷了。
由於長期與荷花相處,使他特別偏愛荷花。張大千愛荷,愛荷出泥不染,娉娉婷婷從水中浮起,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優雅的荷桿也時常走進他的畫里。他認為,荷花最難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桿子,因為一筆下去不得回頭,重描就不成畫了。
張大千常作小品荷花,但也有許多壯觀的大幅荷花作品。如1963年他在美國展出的六屏巨幅荷花。這六幅墨荷在作畫當時,必須打通大畫室才能完全打開擺平,在日本裱襯時,裱畫店只好打通工作房裱畫。這些長12尺,寬24尺的六幅荷花屏風,在美展出後,由《讀者文摘》購藏,14萬美元的售價,打破中國畫售價的新紀錄。說明張大千先生在畫荷上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無怪乎徐悲鴻曾經贊美張大千的荷花和海棠為前無古人。
❽ 哪些名人愛養花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對花卉十分喜歡.他不僅蒔養了雪裡紅梅,傲霜秋菊,花王牡丹專,花相芍葯屬等傳統名花,還特別喜歡牽牛花.牽牛花秀冠柔條,風姿綽約,開的花雖不少,但花朵瘦小,色彩也比較單調.為了使牽牛花開出鮮艷的花朵,梅蘭芳先生買了好多參考書,按圖索驥的實踐起來,逐漸掌握了播種,施肥,移植,修剪,串種這些門道.
老舍愛養花,他曾在文中這樣寫自己.
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我可還沒有成為養花的專家,因為沒有功夫去作研究。我只是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兒們只好上房支玩耍,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
❾ 古代名人所愛的花草
陶淵明 菊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龔自珍 梅 《病梅館記》
蘇東坡 竹 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周敦頤 蓮 出淤泥而不染
❿ 與蘭花有淵源的名人有誰
朱德元帥的蘭花情懷:一生創作約40首詠蘭詩詞
朱德, 蘭花, 蘭詩詞, 元帥, 情懷
朱德一生對蘭花情有獨鍾,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他對蘭花的鍾愛始終如一。蘭花不僅給朱德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樂趣,也使人們看到了他充滿生活情趣、感情細膩的一面。
早年在雲南從軍之時,朱德就已經開始喜歡蘭花了。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義部隊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井岡山茨坪東南的山中盛產各種蘭花,特別是井岡蘭,人稱「蘭花坪」。朱德常在閑暇時去山裡尋花賞花。朱德愛蘭的故事在井岡山廣為流傳,留下了「當年朱軍長引種蘭花,香飄湘贛邊界八百里」的佳話。
解放後,朱德有條件得以認真研究蘭花。每當外出視察時,只要當地產蘭花,又有閑暇,他總是饒有興致地去公園或山野尋蘭。如果遇到花卉展覽,他也一定不會錯過。他的足跡幾乎遍及江浙、閩贛、兩廣、川貴及海南島等產蘭的主要地區。據說,1961年2月,他到福州鼓山瀏覽,路過一棵古樹,抬頭一望,便說樹上有蘭花,大家半信半疑。於是,有人爬上樹察看,果然從樹上採得一束蘭花。
在朱德既科學又細心的照料下,朱德家中養的幾千盆名貴蘭花長勢良好。他經常把自己精心培植的蘭花贈送他人或園林部門,與大家一起分享蘭花的芬芳與美麗。從1961年開始,他派人專程將適合在亞熱帶地區栽培的160餘盆蘭花,分三次贈送給成都杜甫草堂。北京中山公園的蘭花,許多是朱德所贈。據公園的一位老園藝工人回憶:「朱老總經常送給我們蘭花,如海南島的『海燕齊飛』,廣東的墨蘭、『玉沉大貢』、『銀邊大貢』、『金絲馬尾』,四川的多花蘭、夏蕙、『隆昌素』、『鶴起綠漪』,江浙的『衢州素』,雲南的『大紅舌』和秋蘭等。」此外,朱德還把自己收藏的蘭花方面的書籍送給園林部門,鼓勵他們認真鑽研,提高栽培技術。
1962年1月1日,朱德參觀北京中山公園蘭花展覽,賦詩《詠蘭展》:「春來紫氣出東方,萬物滋生齊發光。幽蘭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贊國香。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傍。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其末四句後來印製在1988年12月25日發行的特種郵票《中國蘭花》小型張上。
1963年,朱德在成都杜甫草堂參觀期間,賦有《草堂春興》10餘首,其中有一首詠蘭詩:「幽蘭出谷弱裊裊,移到草堂願折腰。通道芳姿不解意,陪同工部發新條。」
1963年4月20日,朱德在四川考察時曾到峨眉山石筍峰尋蘭,親手把採集到的蘭花栽到盆中,並對陪同的工作人員說:「古人說過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松有葉而無香,只有蘭花有葉有花又有香。請你們替我管好這幾盆蘭花,今後我還要來峨眉,還要來看這些蘭花的。」並即興填詞一首。
朱德一生共創作了約40首詠蘭詩詞,這些詩詞真切反映了朱德尋蘭、養蘭、賞蘭過程中的所感所悟。
在朱德看來,養蘭有很多用途。1961年2月6日,朱德參觀福州西湖公園,當走到蘭花苗圃時,他對福州市園林管理處的陳時璋說:「武夷山的留香澗產蘭很多,要廣為採集,大量繁殖,作為出口物資,既可參加國際間文化交流,又可以充實蘭譜內容。」1963年1月1日,在視察華南植物園時,他又對植物園負責人說:「不要小看蘭花,蘭花可以出口。要廣種蘭花,多賺外匯。」在當時中國工業水平落後、出口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發展蘭花等花卉養殖,確實可以作為增加出口、賺取外匯的一個途徑。
蘭花是我國傳統名花,它端莊素雅、質朴高潔、堅韌剛毅,很受人們推崇,與梅、竹、菊一起被稱為「四君子」。蘭花的高貴品格,正是朱德十分看重、推崇並要求自己要做到的。他一生為追求和實踐真理而矢志奮斗,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他淡泊名利、襟懷坦盪,就如那質朴高潔、彌久芬芳的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