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派插花
1. 佛教中的雲棲派是哪一派
好像沒制看到這一派!
佛教自印度傳向全世界,形成了三大領域(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每一個領域又分了不同的宗派,譬如漢傳佛教,又分為十宗(包括八個大乘宗派,分別為「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密宗、法相宗、律宗、三論宗、凈土宗」;兩個小乘宗派,分別為「俱舍宗、成實宗」),然後禪宗「一花開五葉」又分出五個流派(溈仰宗、臨濟宗、曹洞宗、法眼宗、雲門宗),其中臨濟宗又分出楊岐派、黃龍派兩下派。
2. 曹洞宗的傳承
曹洞宗之發展圖譜 洞 山 良 價 雲 居 道 膺(洞山系) 曹山本寂-曹山系 龍牙居遁 華嚴休靜 青林師虔 同 安 道 丕 曹山慧霞 金峰從志 鹿門處真 荷玉光慧 同 安 觀 志 梁 山 緣 觀 大 陽 警 玄 以後發展不明。 以後發展不明。 以後發展不明。 投 子 義 青 以後宗風低落發展不明。 芙 蓉 道 楷 丹 霞 子 淳 凈 因 自 覺 天 童 正 覺 長 蘆 清 了 青 州 一 辯 雪 竇 嗣 宗 雪 竇 智 鑒 大 明 寶 法系自此不明考究 天 童 如 凈 王 山 體 鹿 門 自 覺、
永 平 道 元、
雪 庵 從 瑾。 雪 岩 滿 萬 松 行 秀 林 泉 從 倫、千 松 明 得、
華 嚴 至 溫、雪 庭 福 裕。 如凈傳道元後,曹洞宗遂遠播倭國。 福裕下傳八世至宗鏡宗書 廩 山 常 忠 少室常潤 無 明 慧 經 大覺念方 大艤無來 永覺元賢 湛然圓澄 百丈明雪 瀛山智誾 為霖道霈 破暗凈燈 惟靜道安
恆濤大心
象光法印
遍照興隆 古樵智先 是為博山系。 敏修福毅
濟舟沈洮
月輝了禪
芥航大須 是為洞宗福州鼓山寺系 洞宗焦山定慧寺系 廩山常忠、無明慧經開曹洞壽昌系 常潤開洞宗雲門系 《祖庭事苑》七中記載:「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蓋由語便而無他。叢林或指曹為曹溪,蓋不知世裔來歷之遠近,妄自牽合。」 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葯山,葯山傳雲岩,雲岩傳良價禪師。住瑞州洞山,洞山傳本寂禪師。住撫州曹山,其說立五位君臣以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為正位,臣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代表人物層出不窮。
唐大中十三年(859),良價雲游到洞山, 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廣福禪寺,衡施以環山肥田3000餘畝作寺產。
唐朝末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捐資擴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間,廣福寺易名為「功德禪寺」,宋真宗趙恆為禪寺專門書寫了匾額。紹聖五年(1098),宜豐同安女居士雷四十三娘為紀念良價洞山悟道,特捐資在良價當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禪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頗具特色的單拱石橋──逢渠橋。元初, 縣人胡俊孚施資擴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毀於兵燹,曹洞宗祖庭遭到極大破壞。明萬曆年間,寺基丈量入公產版籍。至崇禎年間,本縣舉人戴國士得其產,於是再倡修復洞山,特延請匡山高僧凈聰到洞山。凈聰在此重整寺宇,張揚曹洞正宗,四方僧侶自遠而至者日眾,洞山法錫由是復振,凈聰也因之譽為洞山「中興第一祖」。 本寂(840-901) ,19歲在福州靈石山出家,25歲受具足戒。唐咸通年間(860-874)初,參學洞山良價門下。本寂悟入之後,隨緣放曠,如愚若訥。受請開法宜黃曹山後,本寂全力弘揚師承五位銓量,並加以創新。基本思路是遵循「寶鏡三昧」之原則,發揮良價「即事而真」的思想,在修持方法上,光大師承良價所倡導的「三種滲漏」、「三路」之法。所謂「三種滲漏」,即指三種錯誤見解,具體說來是「一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體妙失宗,機昧終始」。針對這三種錯誤見解,良價指出三種手段即「三路」以對治。「三路」即鳥道、玄路和展手。鳥道者無蹤跡可行,亦即參學者需直下體悟;玄路者如「夜半正明,天曉不露」,說明明?「回互」,學人要蹈此路。而展手者,示學人事理雙明,體用無滯,盡展兩手,直入般若門。在光大師承的「三種滲漏」、「三路」基礎上,本寂又倡導「三種墮」手法,即「一者披毛戴角」,為類墮;「二者不斷聲色」,為隨墮;「三者不受食」,為尊貴墮。究其根本,本寂認為,「類墮」系「冥合初心而知有」;「隨墮」則因「知有而不礙六塵」所產生。因此,對於禪修者說來,必須嚴肅對待,「明轉位始得」。這就要懂得「須向聲色有出身之路」,明白「聲不是聲,色不是色」,一切皆虛妄不實。如此,「便得法喜禪悅之食」,不至於落入「尊貴墮」。本寂住錫曹山寺期間,時任南平王鍾傳多次禮請本寂移錫洪州(今南昌),但本寂志在山野光大宗門,屢以釋法常的詞句「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解苦追尋」作答,婉言相謝。本寂駐錫曹山長達30餘載,弘揚遠承釋希遷「即是而真」,光大釋良價所唱「五位君臣」法門,善接三根,大闡法音,廣弘萬品。正是這樣,本寂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繼續發揚光大洞上宗旨,於是四方參學者甚眾,「洞山之宗,至即為盛」。「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利物,就語接眾」的曹洞宗風逐漸形成與完善。他撰擬的「解釋洞山五位顯訣」,成為曹洞叢林之標准,從而形成曹洞宗。世人曾這樣評說:「洞山確立一宗的規模,至曹山而大成,才是完整意義上的曹洞宗正式形成。」從中可以看出,曹洞宗是本寂在繼承師父良價思想的基礎上,加以發揚光大而創立的。
對於曹洞宗宗風的弘傳,本寂雖有開先河之建樹,可惜的是其法脈四傳之後,即記載失詳,有《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兩卷等傳世,座下法嗣弟子有洞山道延、金峰從志、曹山慧霞、韶州華嚴等。而曹洞一支,多賴疏山匡仁、雲居道膺門下衍延下去,直至今天。
本寂同門師弟匡仁在洞山得法後,來到金溪縣疏山,肇建白雲禪院(後改名「疏山寺」),力弘曹洞宗風,並著《四大籌頌略》、《華嚴長者論》等傳世。座下徒嗣甚眾,出名的有護國守澄、疏山證、黃檗慧等。新羅(今韓國)僧明照安、百丈超、洞真大師慶甫等也都先後來其門下參學,使曹洞一脈傳到了朝鮮半島。 與本寂、匡仁為同門師兄弟的雲居道膺(848-902)在曹洞宗法的傳衍上功不可沒。他得良價印可後,力弘曹洞宗風,先結庵宜豐縣三峰,再遷吉安廬陵,後應南平王鍾傳之請,主法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他在此講經說法30餘年,座下徒嗣多至1500餘人,著名法嗣有雲居道簡、同安道丕、歸宗懷惲等。其中有慕名專程而來的新羅(今韓國)僧人利嚴(870-936)、高麗(今朝鮮)僧慶甫(869-948)等。利嚴得法回國後,創須彌山派,開海東禪門九山之始。這一支的曹洞宗宗風代相傳承,主要有同安丕、同安志到梁山緣觀,再經十二傳至天童如凈,再傳日本僧永平道元,將曹洞宗傳入日本。
五代十國時期,曹洞宗弘傳較唐代盛勢不減。洞山祖庭先後有良價、道全、道延、慧敏等住持法席;曹山則有光慧、智炬、慧霞住持;道膺座下則有懷岳、道簡、昌禪師等相繼住持。此時,曹洞宗的弘傳已經到了浙江麗水、鄂州(州治在今湖北)武昌,遠及四川成都、陝西南鄭、河南沁陽、山西大原等地,堪稱遍及全國。
宋宣和年間(1119-1125),曹洞宗巨匠芙蓉道楷的法嗣、惟照、釋資聖南、洞山微等力弘曹洞宗風。釋德止獲徽宗賜「真際禪師」之號,且詔住圓通寺,入住後力革叢林弊端,修寰寺宇。大唱君臣五位之旨,得四方衲子崇拜。繼其後為曹洞宗法嗣釋正覺(1091-1157)執掌圓通寺、江州承天寺等處法席,到紹興二十七年(1157)圓寂後,謚「宏智禪師」。在宋代,臨江軍慧力寺、青原山凈居寺等多為曹洞宗法嗣掌其丈席,懸曹洞宗鍾板。但曹洞宗創立到元末明初時一度衰落,曹洞法脈傳承失詳,幾近消亡。值得慶幸的是,曹洞宗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6)得以中興。當時,南城籍的常忠和常潤師兄弟兩人於嵩山少林寺(在今河南省)曹洞宗二十九世宗書小山座下承嗣曹洞法脈後,常忠返回江西宏法,常潤則繼主少林寺法席,遣其不少法嗣赴江西弘法。可以說,曹洞宗的中興,常忠、常潤師兄弟居功至偉。 常忠(1514-1588),字蘊空,建昌府人(府治在今南城縣),於少林寺嗣法後南下回贛,初住新城(今黎川縣)廩山寺,隱修20餘載,晚年傳法釋慧經。崇仁人慧經(1548-1618),俗姓裴,號無明,21歲於新城廩山寺禮常忠為師,得印可後隱修於峨峰寺(今屬黎川縣)達24年之久。後應請住持南城寶方寺,以農禪而興寺,弘揚曹洞宗風。明萬曆三十八年 (1610)應請遷鍋於新城壽昌寺,仍行農禪,「生平佛法,未離鋤頭邊」,以十餘載精力,率眾鼎新寺宇,培養人才,座下弟子有博山元來、鼓山元賢、東苑元鏡、壽昌元謐、青原真元等,光大宗門,代相承傳,形成一法系,人稱曹洞宗「壽昌法系」。從而奠定了曹洞宗中興的基礎。
博山元來(1575-1630)師事無明慧經,為壽昌寺首座,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出主饒州博山能仁禪寺(屬江西廣豐縣)法席。以曹洞為圭旨,行禪律、禪凈並行之途,宗風為之大振,座下法嗣相傳。「弟子益進,朔即燕都,南盡交趾,望風而至者歲以千計」。出名的弟子有宗風道獨、雪硐道奉和瀛山智間等,而後代相承傳,直至清代末年法脈仍為明確。博山元來的首徒道獨(1599-1660),先弘法於廬山歸宗寺,後回粵中,其法嗣函呈繼師道獨之後住持廬山歸宗寺後也回到粵中,而後,這一支法嗣在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傳承,長及數百年。 與壽昌法系同時興盛於江西的曹洞宗洪斷諸緣法系,則是法嗣於常潤門下的洪斷諸緣(1550-1621)所創立。他17歲出家,四處遊方參學,後在嵩山少林寺常潤座下得印可。明萬曆七年(1579),應請出主北京西山萬佛堂。萬曆二十年(1592),聞及曹洞宗祖庭雲居山真如禪寺已是「最憐清凈金仙地,返作豪門放牧場」,很為痛心,請准朝廷後毅然遷錫雲居山。洪斷登山後結茅閉關3年,跪誦《華嚴經》。得慈聖皇太後等支持,主持真如禪寺法席。萬曆三十三年(1605),洪斷晉京請賜藏經,獲准而歸。萬曆三十七年(1609),啟壇傳三壇大戒,禮請古心道安律師弘演毗尼,千華三昧律師董襄戒席,四方戒子慕名而至,盛況空前,轟動江楚。洪斷主持雲居山法席達20餘載之久,使這一祖師道場雄風再現。座下弟子有常慧、常錦、常潮、常慷等數十人,而後分化於雲居山、上高、高安、袁州仰山、樂安等地,代相傳承,形成曹洞宗洪斷支系,弘傳至今。
就在壽昌與洪斷法系盛傳於江西之期,常潤另一徒嗣方念慈舟、敬堂法忠等亦在贛光大曹洞宗法門。方念慈舟(?-1594)也是於少林寺釋常潤座下得印可後,在隆慶年間 (1567-1572)末,入主雲居山真如禪寺、廬山圓通寺等。座下法嗣有釋湛然圓澄(1561-1626)等,弘法於浙江一帶,形成曹洞宗雲門法系。19歲在錢塘出家的敬堂法忠(1541-1620)於常潤座下得印可後,開法廬山講經台,再遷廬山仰天坪,肇建雲中寺。弘法之餘,栽松10餘萬株。晚年嗣法弟子釋能幻、釋能握、釋能撐等人。
清代曹洞宗的弘傳,可謂名僧輩出,大德疊現。作為曹洞宗中興祖庭的新城壽昌寺,清順治十年()遭火災燒毀,弘化於金陵(今江蘇南京)棲霞寺的曹洞宗三十三世法嗣竺庵大成,聞訊後毅然跋涉回贛,主持修復新城壽昌寺,直至圓寂。其弟子興沛承師遺願,繼續完成了壽昌寺的修復振興。曹洞中興另一重要的場地——博山能仁禪寺,自清以後,則多有高僧大德在此主持法席,先後由釋道奉、釋覺浪道盛、釋道霈、釋宏瀚(曹洞宗三十四世)、釋一澄、釋剖雲、釋一導等代相傳承,達百餘年之久。崇仁縣的明敏,14歲在宜黃曹山寺出家,承曹洞法脈後,先住持曹山寺5年,後主法撫州上橋多福寺。釋未也,康熙年間(1662-1722)主法宜黃桃華山寺,力弘曹洞宗風,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後,曹洞宗壽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黃石門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於清代末年至民國初年主法宜黃桃華山寺。
清代早期廬陵青原山(今屬吉安)凈居寺歷任住持也多為曹洞宗法嗣。笑峰大然、葯地大智(1611-1671)先後主法青原山凈居寺,兩人皆是由仕宦入佛門的精英人物。在清代早期,如笑峰大然、葯地大智這樣「脫下朝服,穿上袈裟」的僧人還有不少,以至當時吉安青原山、安福武功山佛教一度昌盛。
民國時期,曹洞法脈傳播重心又轉至撫州地區。釋竹慧於桃華山寺(宜黃縣)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脈之傳後,於1925年主持振興了宜黃石門寺。使其規模達到數十畝,住僧20餘人,成為其時弘揚曹洞法旨一大叢林。
新中國成立後,釋虛雲於1953年遷鍋雲居山真如禪寺。期間,並弘曹洞宗風,傳承法嗣,使「五位君臣」之說,續承不斷。再傳騰智為第五十六代,後有瑞之等承之,代相傳承。至 1992年底,曹洞一宗,在贛弘傳,經久不衰。
釋未也,康熙年間(1662-1722)主法宜黃桃華山寺,力弘曹洞宗風,直到乾隆七年(1729)退居。稍後,曹洞宗壽昌法系第七世的界周,主法宜黃石門寺。明海(1857-1912),法承曹洞,釋竹慧於桃華山寺(宜黃縣)明海座下得曹洞法脈之傳後,於1925年主持振興了宜黃石門寺。使其規模達到數十畝,住僧20餘人,成為其時弘揚曹洞法旨一大叢林。
3. 曹洞宗的簡介
禪宗南宗在唐朝後期傳播迅速,並發展成為禪宗的主流,到唐末五代時期,派生五專個流派:臨濟、曹洞屬、溈仰、雲門、法眼,統稱禪門五宗,或稱禪門五家。五家當中流傳時間長、影響較為深遠的是臨濟宗和曹洞宗。
臨濟宗提出「四料簡」,以「棒」、「喝」見稱,其施教方式偏重於行動上的開導,較為活潑、生動;曹洞宗提倡「五位說」,以「回互」著稱,施教方式是「行解相應」,精耕細作,態度較為穩健、綿密,不僅具有哲學的辯證精神,且體現出禪宗對儒道兩家思想的融攝。
曹洞宗的創始人是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其宗脈系惠能——青原行思——石頭希遷——葯山惟嚴 ——雲岩曇晟——洞山良價 ——曹山本寂 。
4. 曹洞宗的溯源
曹洞宗也稱洞家。是我國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洞山良價為宗祖,宗名之由來有二:一說洞指洞山,曹指曹山,乃合師良價所住之江西宜豐縣之洞山與徒本寂所住之吉水縣之曹山之名,本應稱洞曹宗,習慣於稱曹洞宗;「另一說取曹溪惠能之曹與其法孫洞山良價之洞,合稱為曹洞宗。取六祖曹溪惠能,系以此表明本宗乃六祖正風之嫡傳,惠能門下以青原行思、南嶽懷讓二者最傑出,本不分嫡庶,後一宗之法分而為二」,至開創中國禪宗史上的五家七宗,即南嶽懷讓其下開創臨濟(楊岐、黃龍兩派)宗和溈仰宗,青原行思其下開創的雲門、法眼、曹洞三宗。曹洞宗一系傳承惠能、青原行思、石頭希遷、葯山惟儼、雲岩曇晟之一脈,歷經衰落、中興,遠播海外,至今宗風猶存。
世人多認同第一種看法,南宋智昭《人天眼目》卷三中說:「良價晚年得弟子曹山耽章(本寂之別名)禪師,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風播於天下。故諸方宗匠咸共推之曰曹洞宗」。
「曹洞宗」一語,是中國禪宗五家七宗形成以後才有的名稱,五家七宗之宗名也各有來歷,我們可以從其它宗派名稱的來歷來考究曹洞宗名。在當時看來,與曹洞宗並存的還有臨濟、溈仰、雲門、法眼四宗,特別是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同出青原行思門下,雲門宗是文偃在韶州雲門山(廣東乳源縣北)的光泰禪院舉揚一家宗風而得名,這是以地名為宗名;法眼宗是南唐中主李璟給文益法師以「大法眼禪師」的稱號,後世因稱此宗為法眼宗,這是以法號為宗名。另臨濟宗是義玄法師在河北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的臨濟禪院弘揚佛法,後世就稱它為臨濟宗,這是以寺名為宗名。溈仰宗是靈佑法師和他的弟子慧寂先後在潭州的溈山(在今湖南省寧鄉縣西)、袁州的仰山(在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南),闡揚禪家宗風,後世就稱它為溈仰宗,這以地名為宗名。以此推斷曹洞宗名應與此類似,也應為當時背景下之命名。且曹山以前叫吉水、荷玉山、梅山,唐末本寂禪師住此山,本寂法嗣於洞山良價,遂成曹洞宗,以仰慕六祖惠能之德,故以六祖所居之曹溪而改山名為曹山,所以取師之「洞」山、己之「曹」山合而為曹洞,因而曹山之改名是因追慕六祖之德,而曹洞之「曹」乃取曹山之「曹」。況曹洞宗之名稱本不是本寂時之名稱,所以取惠能大師所住之曹溪之說實屬後人附會,曹洞宗之祖洞山良價乃禪宗巨匠青原行思門下之第四代法孫,其佛學造詣眾所皆知,為禪宗一代宗師,師明宗正,無須曉說,不必表明其宗派之源。
5. 曹洞宗的正宗流派
昔日,世尊[1]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故,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禪宗初祖。南無本師釋迦牟尼文佛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陀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摩尊者
四祖優婆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頁密多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九祖伏馱蜜多尊者
十祖脅尊者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尊者
十七祖僧迦難提尊者
十八祖迦耶舍多尊者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二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二二祖摩孥拿尊者
二三祖鶴勒那尊者
二四祖師子尊者
二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二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二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二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
七世青原行思大師
八世石頭希遷大師
九世葯山惟儼大師
十世雲岩曇晟大師
十一世洞山良價大師 第一代洞山良價祖師
二世雲居道膺大師
三世同安道丕大師
四世同安觀志大師
五世梁山緣觀大師
六世大陽警玄大師
七世投子義青大師
八世芙蓉道楷大師
九世凈因自覺 大師
十世青州一辯大師
十一世大明僧寶大師
十二世玉山師體大師
十三世雪岩慧滿大師
十四世萬松行秀大師
十五世雪庭福裕大師 嵩山少林寺曹洞正宗第十五世第一代福裕祖師
十六世二代靈隱文泰大師
十七世 三代還源福遇大師
十八世 四代淳拙文才大師
十九世 五代松庭子嚴大師
二十世 六代凝然了改大師
二一世 七代俱空契斌大師
二二世 八代無方可從大師
二三世 九代月舟文載大師
二四世 十代小山宗書大師
二五世 十一代幻休常潤大師
二六世 十二代無言正道大師
二七世 十三代心悅慧喜大師
二八世 十四代彼岸海寬 大師
二九世 十五代通強大師
(以上為少林寺住持和尚傳燈時期)
(以下為少林寺宗門法嗣傳燈時期)
三十世十六代行海大師
三一世 十七代超福大師
三二世 十八代同梅大師
三三世 十九代玄興大師
三四世 二十代祖輕大師
三五世 二一代清耀大師
三六世 二二代凈魁大師
三七世 二三代真禮大師
三八世 二四代如阜大師
三九世 二五代海珠大師
四十世 二六代湛恆大師
四一世 二七代寂盤大師
四二世 二八代淳智大師
四三世 二九代釋貞緒禪師
四四世 三十代釋素喜禪師(原少林寺首座、名譽方丈)
四十五世 三十一代釋德禪禪師(原少林寺名譽方丈)、釋德政禪師(中嶽嵩山少室寺開山僧)、釋德相(河北滿城北少林寺開山僧)、
四六世 三二代釋行正禪師(原少林寺方丈)
四十七世 三十三代釋永信大和尚(少林寺方丈)、釋永國法師(南少林寺住持)
四八世 三十四代釋延佛(嵩山法王寺方丈)禪師)延芫法師、延秧法師、延印法師、延飛法師、延樽法師 曹洞宗鼓山系由十五世雪庭福裕法師承法下傳八世有宗鏡宗書法師,宗書法嗣有廩山常忠、少室常潤。廩山常忠又傳無明慧經禪師開壽昌系,慧經禪師弟子永覺元賢法師於福州鼓山湧泉寺大興曹洞宗,為明清曹洞宗最盛一支法脈。是為鼓山系又稱鼓山禪。鼓山一系子孫派字為:
「慧元道大興,法界一鼎新。通天兼徹地,耀古復騰今。今日禪宗振,宏開洞上傳。正中妙挾旨,虛融照獨圓。」
第三十三世為霖道霈禪師繼其師元賢主鼓山法席,繼宏曹洞宗"鼓山系"。鼓山禪法系之傳承為永覺元賢、為霖道霈、惟靜道安、恆濤大心、圓玉興五、象先法印、淡然法文、堂敏法澹、遍照興隆,傳續至清代末年。
近代,虛雲老和尚嗣法曹洞宗第四十六世鼓山湧泉寺鼎峰耀成禪師而為曹洞宗第四十七世,法名:虛雲古岩。其法嗣遍布中國大陸,台灣,及國外多個地方。
6. 曹洞宗的主要理論是什麼
曹洞宗的主要理論是五位君臣說,以偏正關系代表事和理的關系版。偏正關系表現為五種:正中偏權、偏中正、正中來、兼中至、兼中到。前四種都有片面性,正中偏承認理,忽視事,屬君位;偏中正則相反,承認事相為假,但不知事相背後的理體,屬臣位;正中來已認識到由體起用,但不完善,稱君視臣;兼中至已試圖透過假相認識理體,但不完善,稱臣向君。只有兼中到即既承認事相由理體派生,又承認事相本質是空,稱為君臣合道。曹洞宗的宗風以細密著稱。本寂的法嗣只傳四代,而良價一系綿延不絕,但不及臨濟興盛,故有「臨天下,曹一角」的說法。
7. 曹洞宗獨特的禪宗詩歌,禪詩的特點究竟是什麼
禪宗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門派,叫做曹洞宗,他的創始人洞山,就非常善於寫細膩而富有禪意的詩歌。比如這首《功勛五位偈》之一的詩歌,就是其中的典範,「凈洗濃妝為阿誰,子規聲里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山深處啼。」
如果不知道這首詩是曹洞宗大師所寫,恐怕是怎麼都想像不到,這竟然是出自一位禪宗的大師之手吧,因為,這首詩歌,不管怎麼看,都應該屬於閨怨詩吧,這詩中所描寫的主人公,難道不是一位洗凈鉛華,在子規聲中等待著丈夫歸來的怨婦嗎?難道,一個佛家的大師,也能夠寫這些描寫兒女私情的詩歌嗎,這樣的詩篇,著實讓人費解。

除了剛才的文悅以外,還有很多人,都善用此法。「幽鳥語如篁,柳搖金線長。煙收山谷靜,風送杏花香。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忘。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類似這樣恬然的詩歌,在唐詩中比比皆是。
8. 曹洞正宗法脈源流的介紹
歷史資料記載嵩山少林寺在元代以前是屬於十方選賢住持寺院,曾有佛教禪版宗的臨濟、溈仰、法眼、雲權門、曹洞等五大宗派僧侶同住和修;元初,雪庭福裕禪師住持少林寺以後,將原有的五大宗派僧侶統一尊立曹洞宗為正宗,創立了少林寺曹洞正宗派別,並撰寫了子孫輩訣,此後歷代少林寺弟子均照此取名,自此嵩山少林寺稱為子孫推賢住持寺院。日,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破顏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故,摩訶迦葉尊者是為禪宗初祖。
9. 禪宗「一花五葉」請問是哪五派
「一花五葉」指禪宗宗派的源流。「一花」指禪宗之源——由達摩傳入中國的「如來禪」;「五葉」指禪宗之流——六祖慧能門下的五個宗派。語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禪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凈土宗、華嚴宗、禪宗、密宗)之一,最具有民族特色。它以慧能南禪為主脈,首創於中唐,盛行於晚唐和五代。禪宗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它所體現的佛學思想,在我國佛教史乃至文化史上影響極為深遠。
禪宗,因禪而得名。禪是梵語音譯,全稱為「禪那」,意思是思維、靜慮。禪宗重視修行禪定。它還自稱「傳佛心印」,以覺悟眾生本有之佛性為目的,所以又稱為「佛心宗」。關於禪的起源,史載淵於釋迦牟尼拈花示眾的傳說。當年釋迦佛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眾皆惑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即開口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非相,微妙法門,咐囑迦葉。」並授以衣缽。迦葉即為禪宗一代開山祖師,衣缽為信,代代單傳。傳至二十八代達摩時,印度本土佛教日漸衰微,傳人難覓。於是,達摩托衣缽,航海東來,一葦渡江,棲止嵩山少林寺,是為中國禪宗初祖。達摩面壁九年,靜待法緣,終於有一博學善士,名叫神光,前來參謁。初時達摩默然端坐,不理不睬,後為神光立雪斷臂、捨身求法之志所感動,知是法器,遂收其為徒,取名慧可。
慧可問:「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達摩答:「將心來!與汝安。」
慧可曰:「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曰:「與汝安心竟。」
慧可聞言,有所省悟,於是「奉達摩為師,畢命承旨。從學六年,精究一乘」。其後,達摩便將如來衣法及《楞伽經》四卷傳與慧可,即為東土禪宗二祖。傳法偈雲:
吾本來茲土,傳法渡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此後依次相傳,經慧可、僧璨、道信,五傳而至弘忍。弘忍門下分「北宗」神秀與「南宗」慧能二派。北宗主「漸悟」,行於北地,並無分派;南宗主「頓悟」,行於南方,盛於中唐以後。慧能門下又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二支,為唐末以降,禪宗的主流。南嶽門下出「溈仰宗」、「臨濟宗」;青原門下分「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是為五家。以後的禪學發展,大抵是不出這五家的范圍。臨濟門下又分「黃龍派」、「楊岐派」,合稱七宗。於是,「五家七宗」各立門戶,各有家風。宋朝以後,唯「臨濟」、「曹洞」盛行於世。
一、溈山靈佑和仰山慧寂開創了「溈仰宗」;
二、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開創了「臨濟宗」;
三、雲門文偃開創了「雲門宗」;
四、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開創了「曹洞宗」;
五、法眼文益開創了「法眼宗」;
溈仰宗乃溈山靈佑禪師及其弟子仰山慧寂開創。溈仰宗有九十六圓相,家風較為溫和,不若臨濟守的猛烈。《人天眼目》雲:「溈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從。爾欲捧飯,我便與羹;爾欲渡江,我便撐船;隔山見煙,便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又法眼禪師《十規論》說:「溈仰則方圓默契,如谷應韻,似關合符。」可見其家風之溫和。
臨濟宗乃黃檗希運禪師及其弟子臨濟義玄所創。臨濟應機多用喝,蓋二喝之中,俱三玄三要的賓主作用:「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五祖法眼禪師謂臨濟禪風為「五逆聞雷」之喝。是指一喝之下,似頭腦破裂,如五逆罪人為雷所裂。所以臨濟禪風如鐵槌擊石,火光閃閃;若五雷相鳴,震碎心肝,是以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的美稱。
雲門宗的開祖文偃禪師,其禪風即所謂「函蓋截流」,是取「截斷眾流」、「師徒函蓋」之意。故雲門禪風有如奔流突止的氣概。《人天眼目》卷二雲:「雲門宗旨,截斷眾流,不容擬議,凡聖無路,情解不通。」這就是雲門的宗風。
法眼宗創始者清涼文益禪師,其禪風以「六相」及「四料簡」接引後學。「四料簡」即:聞聞(放)、聞不聞(收)、不聞聞(明)、不聞不聞(暗)。《人天眼目》卷四雲「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削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種種機緣,不盡詳舉,觀其大概,法眼家風:對病施葯,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這就是法眼的家風。
曹洞宗乃洞山良價禪師暨其弟子曹山本寂禪師所創。法眼禪師《十規論》稱「曹洞則敲唱為用」,知其家風一敲一唱,回互綿密,較之峻急之機,頗異其趣。《人天眼目》卷三雲:「曹洞宗者,家風細密,言行相應,隨機應物,就語接人。」所以古的「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語。意指臨濟家風有如指揮百萬師旅的將軍,曹洞家風則如經營細碎田地的農夫。
古人評論五家家風之說為:「曹洞叮嚀,臨濟勢勝,雲門突急,法眼巧便,溈仰回互。」故知所謂「家風」者,即指祖師接引後學的權宜方便之法也。
由以上陳述可知,禪宗的「宗派」形成,直到慧能大師才大放異彩,而後開演為五家七宗。其後發展,更是取代大乘各宗的地位而獨步當代。太虛大師曾說:「所謂宗門,實到慧能南宗始巍然卓立,六祖南宗下始波瀾壯闊」。正應驗了「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
10. 曹洞宗的學說
五位說是曹洞宗的禪法理論,奠基於良價和本寂,也是他們二人的發明。在南宋惠洪《禪林僧寶傳》、智昭《人天眼目》、清代性統所編《五家宗旨纂要》、以及明帶和日本人編的洞山、曹山語錄中,皆有記載他們關於五位說的資料。良價徹悟自性後,覺得惠能所提倡的頓悟法門,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於是他就揭櫫五位的方便法門,因勢利導,廣接上、中、下各種不同根器的學人,後來弟子本寂又加以發展,遂成獨具特色的,綿密完整的曹洞五位說。
所謂曹洞五位,有正偏、功勛、君臣、王子等四種,其中正偏五位、功勛五位都是良價的創說,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則是曹山本寂所立。此五位說的根本思想宗旨,是曹洞宗用以闡釋真如與現象世界的關系問題的方便說教。在他們看來萬事萬物之間存在著一種「回互」與「不回互」的關系。所謂「回互」就是指萬事萬物是互相融會、貫通的,雖然萬物的界限脈落分明,但在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互相涉入,不再區別彼此。「不回互」就是說萬物各有自己的位次,各住本位而不雜亂,因此所謂「回互」「不回互」即是要從事物普遍聯系、發展和變化的觀點看問題,這是一種禪對理事關系的哲學思辯,是對辯證法的天才的猜測,屬於樸素、自發辯證法的范疇,也正由此曹洞宗便成為禪宗諸派中哲學思辯味最濃的一派。
曹洞五位說這種以「回互」理事圓融為核心的思想,它的淵源可上溯到石頭希遷。希遷乃惠能的弟子青原行思的法系。(700——790)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人。在他大約十三四歲時曾拜謁過惠能,但不久惠能示寂,他便在惠能生前「行思去」的啟示下去投靠行思。辯對問答,敏捷承當,頗得行思首許,得法印可,隨後至南嶽結庵而居,住寺南台寺東石台,傳法接眾,名聲遠播,後人稱之為「石頭和尚」。他示寂後曾有著作《參同契》流傳後世。據載他是因讀《肇論》中的「會萬物為己者,其唯聖人乎?」一句而有會於心,寫成一篇《參同契》,以說明理事參同回互。
《參同契》代表了石頭系的禪法思想。它從理事、心物、內外關系諸方面立論,把理事圓融看作認識的至極、成佛的關鍵。文中說:「靈源明皎潔,支派暗流注。執事原是迷,契理也非悟。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這里「靈源」指真如佛性、性理,它是明潔的本體。「事」指靈源的派生物。「流注」,不間斷,變化無常。就是說,理事關系雖不明顯表現,但它確實存在。執著於外物無疑是錯誤的,但如果不懂得「回互」關系,即使契合於理,也不能說達到了「悟」。理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一切事物具有各自的理;一切事物又在本體理的基礎上既統一又區別,因此互相涉入融會。這就是「回互」,回互的實質便是統一。同時一切事物又暫住於自己的位次而不雜亂,處於相對穩定壯態。這就是「不回互」,不回互中有對立的因素。理事之間,事事之間即有「回互」關系,又有「不回互」關系,它們是相涉而又有分位,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希遷還將「理」分為物理之理和性理之理。他認為從物理上看,事各住一方,如色的質相有青黃等的差別,那麼則青有青的理,黃有黃的理,各住其位,然而從性理上看則是統一的。因為此性理也就是心性,它是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的,因此理事應該是會通的,他的結論是「事存涵蓋合,理應箭鋒柱,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他以蓋來喻事,蓋隨器而有大小方圓之不同,事也如此而有千差萬別。但就理上說,則不應執著這些差別,如同人之以箭射空,箭箭相頂,以一貫之。他要求修行者應從理事圓融,本末會通的「會宗」、「會道」的立場看待事事物物,而不能片面地僅從理或事的角度來認識問題,並且應當依據這種關點來確定前進的目標,切莫自以為是,虛度光陰。總之希遷的《參同契》提出了佛學的理論問題——理事的關系,但他是用「回互」「不回互」來解釋這理事關系的,由此「回互說」便成了《參同契》的核心思想,也是石頭系禪學的特色,洞山良價、曹山本寂所提出的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等的思想皆導源於此。
在中國禪宗史上,如果說石頭希遷因為開辟「回互」之路而為這一路上之肇始者,則葯山惟儼因一肩擔荷起石頭家業、在禪宗內部繼續標舉注重思想傳承與文化整合之旗幟而成為第二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