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流河鮮花節
① 湖北新洲舊街的傳統節日——二月花朝
花朝節,(發音:huā zhāo jié)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 ,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舉行。
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舊時江南一帶以農歷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這一天,家家都會祭花神,閨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箋,取了紅繩,把彩箋結在花樹上,謂之賞紅,還要到花神廟去燒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正月的花神是柳夢梅,二月的是楊貴妃。
(1)沙流河鮮花節擴展閱讀:
關於花朝的日子,由於被春分所替代,民間對古祭日的概念並不是十分確定,這並不像中秋,與滿月這樣非常明確的信號,因此日期有很多,但都在仲春,有二月二(龍抬頭)、二月十二、二月十四、二月十五四種說法。准確應是二月十五望日,因為從對應的角度上。
雖然不是明確的女兒節,但也在民間被成為姑娘會,女孩在這一起也藉此相聚玩耍,互相認識結交朋友。未出閣的女子最愛賞紅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禱自己像花一樣朝氣與美麗。賞紅一般與拜花神連為一體,清以前貴族士人也賞花剪綵,祭花神,到了後來逐漸變為女兒的專利。
② 廣州芳村嶺南花市的鮮花是從哪裡來的
迎春花市,源於古代廣州的花市、夜花市。當年,嶺南人「彩縷穿花」的故事源自於陸賈出使南越國時的發現。南漢時期,海珠區(俗稱「河南」)一帶被稱為「花馨斜」,是一個專門養植花木的地方,現濱江路有「花洲古渡口」石碑為證。而買賣鮮花、花木的最大最集中的市場,便是每年除夕前三天舉辦的廣州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又稱年宵花市,其時,搭起了一排排展賣鮮花鮮果及年宵用品的竹棚,人們稱之為「花街」。花市源於明萬曆年間,當時芳村的花棣(今花地)已成為花木產區。後來在今中山路和北京路交界處出現夜間花市。
每當迎春花市開放之際,只見花街上盆盆金黃色的四季橘、柑橘、柚子、檸檬果、吉慶果樹,果實掛滿枝頭,深受人們的喜愛。迎春花市於除夕晚深夜二時左右結束。
[廣州的花街]
解放以後,市屬八區除夕前三天均在一條主要街道上擺設一條花街。如越秀區的西湖、教育路;東山區的東華南路;荔灣區的荔灣北路,海珠區的江南西路;黃埔區的大沙地;天河區的天河南路;芳村區的花地;以及白雲區的各個鎮的馬路。與此同時,越秀公園、廣州文化公園、烈士陵園、流花湖公園、荔灣湖公園等廣州各大主要公園,也都舉辦迎春花會和菊花展。
廣州的迎春花市,早就名揚五洲,飲譽四海,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民俗景觀。每年的迎春花市,分別在廣州市的八大花街舉行,一是越秀區的西湖、教育路花市;二是東山區的大沙頭三馬路花市;三是荔灣區的荔灣北路花市;四是海珠區的江南西路花市;五是天河區的體育中心花市:六是黃埔區的大沙地花市;七是芳村區的花地花市;八是白雲區的新市大街花市。廣州花市一年舉行一次,每次由春節前年廿八開始,至年初一凌晨結束。
廣州的花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廣州獨有的傳統民俗。這與廣州的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民俗傳統不無關系。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為21.7℃,年降雨量為1982.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7%。廣州地區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繁花似錦,素有「花城」之譽。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環境,為各種花卉的成長提供了極佳的生長條件。
廣州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文明歷史。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歷來交通貿易十分發達,萬商雲集,經濟繁榮,是一個鮮花需求量很大的市場。早在西漢時期,陸賈出使南越國時,看見嶺南人士愛種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後廳堂房內也都擺滿了花,便贊譽廣州人都是「彩縷穿花」的人。相傳在五代十國的南漢時代,南漢王的寵姬素馨是珠江南岸庄頭村的種花女,進宮後還一直愛好種花。王姬的愛花,帶動了王宮貴族的好花,進而又帶動了百姓們種花養花,並形成嶺南地區的民風。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王姬,就把嶺南特有的一種茉莉花稱為素馨茉莉。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貶謫嶺南時,非常驚嘆這里的景色,揮筆寫下了「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如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學仙」的詩句。由此可見,自古以來,花文化已經在嶺南的歷史上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促進了鮮花種植和銷售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廣州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當時廣東羅浮山的葯市、東莞的香市、廣州的花市、廉州的珠市,稱為廣東「四市」。特別是廣州的花市,規模之大、影響之廣、遊客之多,舉國無雙。「夜有花市,遊人如蟻,至徹旦雲」。這都說明歷史上廣州花市規模之大,還形成了夜市,並有了相對固定的地點。到了19世紀60年代初期,分散的花市基本上固定在春節前幾天,這就出現了「除夕案頭齊供養,香風吹暖到人家」的景象。
廣州大規模的除夕花市定型於1920年以後。每年農歷臘月二十八開始至除夕深夜12時。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州人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對花的追求更高。廣州花市的規模越來越大,花市的分布越來越廣。在除夕前一個星期。廣州定點花市的主要街道就實行交通管制,有關部門開始為花農搭棚架攤檔售花。這些花架一層層沿街伸展,擺成幾條長廊。每個花市的出人口處,還搭起絢麗輝煌、雄偉壯觀的迎春花市牌坊。花農預早幾天就開始把一些大盆的花木陸續運來。臘月二十八日花市正式開始,那時十里花街張燈結綵,一派節日的喜慶氣氛。
廣州人自古以來就有種花、養花、賞花、易花的習慣。花,歷來被譽為美的象徵。因而廣州人屋前屋後種花,廳堂房內擺花,開業志慶送花籃,男女婚嫁坐花車,甚至探親、訪友、相親也送鮮花。花已是廣州人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花已成為廣州民俗傳統中不可缺少之物
進入「迎春花市」雄偉壯觀、金碧輝煌的牌樓,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條望無邊際的花的長廊。花市的花,按包裝形式,可分為三大類:枝頭、盆頭、散花(又叫花腳)。枝頭主要有桃花、銀柳花、吊鍾花等。
廣州人家裡喜插桃花,寓意「大展鴻圖」。廣州話中的「桃」與「圖」同音,「紅桃」即意為『鴻圖」,有人迎紅桃(鴻圖)回家是祈望來年轉鴻運;還有男青年因今年尚未找到朋友,插上一枝桃花,明年就會走桃花運,找到漂亮可愛的伴侶。
吊鍾花是花市最常見的品種。「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個倒懸鍾」就是指吊鍾花,其花白里透紅,形似吊鍾,故稱吊鍾花。家裡插吊鍾花,表示新年的鍾聲,敲響了新一年美好生活的降臨,還表示「金鍾一響,黃金萬兩」,在新的一年裡發財致富之意。
花廊中段一般擺放盆頭。因為每棵花的下面都有一個盆所以這一類花叫盆頭。盆頭有茶花、蘭花、芍葯、月桂、玫瑰、含笑、牡丹、水仙、海棠、蟠桃、金橘、橘紅、大紅柑、大紅橘、四季橘、硃砂橘、金蛋果、代代果、熱帶肉質植物等。
四季橘擺在家裡表示四季吉利。四季橘的果呈圓形,酸甜各半,別有風味。
茶花色呈粉紅,花形飽滿,像一個個嬌妍的綉球鋪滿在碧玉立。家裡擺放茶花,取其美滿富貴之意。
金橘樹形雖小,一般連盆帶樹不足70厘米高,但卻果實累累,大多有數百個之多,把枝葉壓得彎彎的,橢圓形的小果實金燦燦。它象徵發財吉利,非常逗人喜愛。金橘可吃,香脆甘甜。春節過後,有些人用蜂蜜把金橘浸泡起來,可用以治療哮喘。
紅橘是廣東的特有橘種,其果形較圓,表面長滿了白白的茸毛,非常可愛。寓意大紅大紫,銀糧滿倉。 ジWīnɡγ 2008-02-14 19:41 檢舉
③ 五一國慶兩大節日常用的草花有哪些
五一、國慶節常用花有一串紅、矮牽牛、雞冠花、孔雀草和彩葉草。
(1)一串紅:常見的品種有野火、紅霞、火娃、紅娘、皇帝、火焰、皇後、太陽神、展望、紅孩兒、紅寶石、莎莎、紅景、瑞迪、沙哈拉沙漠、烈火2000等品種。一串紅有9個變種,有一串白、一串紫、叢生一串紅、變色一串紅等。花色更是多變:有純色的玫紅,紅冠白萼的桑格力亞,白冠白萼的閱兵典禮,淡紫色的串紫,藍白雙色的藍帶,復色串紅莎莎,花冠花萼媚紅色的一串粉等。花期5~11月。從現蕾到開花20~30天,單花4~7天,嚴格自花授粉花卉。壯苗應該是分枝多,節間短,莖稈粗壯,葉色正綠。
如果要五一節開花,能生產出矮壯、花枝多、花穗多的一串紅,技術性很強。一般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在大棚內播種,幼苗6片真葉時留3片葉摘心,待新芽長到5~6片葉時第二次摘心。播後40天上盆,盆徑10~20厘米。如果是要國慶節開花,4~6月(江淮地區在6月中旬)播種,在防雨棚加遮陽網越夏,最後一次摘心在8月上旬。
一串紅性喜溫暖濕潤,不耐嚴寒和酷暑,喜陽光充足,忌乾燥。生長適溫20~32℃,發芽適溫20~25℃,高於30℃會落花,低於10℃會黃葉。播種期4~5月或9~10月,12~13天出苗,種子喜光,不覆土,幼苗6片時留3~4片葉摘心。5~6葉後再留2葉摘心,可摘心2~3次,促使分枝,氣溫15℃以上,6~7月結合打頭取條扦插(穗長6~10厘米),15~20天生根,上盆時一盆多株。
一串紅花期長,需肥料較多,生長期每隔7~10天施一次糞肥水,到現蕾時,增加磷鉀肥(0.02%磷酸二氫鉀)。對水分很敏感,水多會徒長,久濕久旱會黃葉。澆水秋天3~5天一次,夏天1~2天澆水一次,要防積水,防烈日高溫灼傷葉片。高溫時噴水降溫,適時轉動花盆。注意疫病、花葉病、紅蜘蛛、蚜蟲、粉虱的危害。
(2)矮牽牛:如需五一節開花,在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溫室播種,因種子較小,發芽溫度20~22℃,6~7天發芽,基質用園土與泥炭按1∶1或泥炭+椰糠+珍珠岩2∶1∶1比例混合,1%高錳酸鉀消毒,密閉48小時後通風待用,用淺盆或溫床育苗,穴播,每穴種子一粒,如播在苗床上培養土厚15~20厘米,將基質噴濕後用種子與細沙按1∶20摻勻撒播,覆草木灰,蓋遮陽網,小苗長到6~8片葉時上盆,基質用沙壤土與泥炭按2∶1移栽上盆,大棚中溫度保持18~25℃,7~10天追肥一次,多施磷鉀肥,每次追肥每盆復合肥1~2克,放在盆內沿邊處,矮牽牛喜干怕濕,需充足水分,夏季保持盆土濕潤。常用的品種有玫瑰紅、大紅、夢幻蘭、國旗紅、純白等株矮早花的品種。如果國慶節用花4~5月播種,25℃溫度7~10天出苗,真葉4~5枚時移植一次,間距5厘米×5厘米,此時進行摘心,經2~3次移植後可上盆。這時要注意用防雨棚加遮陽網遮陰,使其安全越夏。其他管理同上,矮牽牛一般不摘心,有些品種,可在苗高5~6厘米時摘心,常用品種有黃金時間、小鷹、跳圈、交響樂、名譽、大風車、阿拉丁、幻想、霜、佳期、稜柱、極美、流暢、瘋狂、地毯、超越、花王、彩虹、風雲、狂歡節、榮光、慶典、藍摩林、林波舞、沙漠、綠洲、冰橙、冰紅、甜蜜的驚喜、黃色極品、急速陽光、晏波、波浪及漫步系列等。矮牽牛亦可用扦插育苗,一般在花後取頂端嫩枝,長2~3節,去掉下葉,大葉剪去一半,用根太陽生根劑400倍蘸插穗基部,基質用粗沙,溫度20~25℃,插後8~10天可上盆。
(3)彩葉草:市場上有奇才、墨龍、水彩、獵豹、佳人、微波、關老爺、王妃、天鵝絨、航路等品種,葉彩色斑斕,有黃、紅、褐色、黃白色等不規則斑紋,株高30~50厘米。圓錐花序,花朵小,淡藍色或帶白色。元旦、國慶、春節用花。露地栽培夏秋開花。溫室栽培元旦、春節開花。
彩葉草性喜溫暖濕潤和向陽的環境,怕水澇。生長適溫15~25℃,種子發芽適溫18~20℃,越冬溫度15℃左右,土壤pH:4.5~5.5。種子在11~12月溫室或3~4月露地播種,基質用腐葉土、腐殖土、山泥、河沙及堆廄肥等量混合,覆土以蓋住種子為度,10~15天發芽,3~5片葉分苗,6~8葉定植於12~15厘米花盆中。3~4月氣溫15~18℃扦插,成活率高。
要有好株形,高30~40厘米,苗高10厘米第一次摘心,並追復合肥壯苗,第二次6月中旬進行二次摘心。從新芽萌動,每周施6~8∶1的有機肥,夏季施減半的磷鉀肥,秋季施全元素復合肥。彩葉草喜濕潤,不耐旱,春秋1~2天澆1次水,夏季早晚澆水,冬季保持盆土干潤。
(4)雞冠花:頭狀雞冠花有亞美高、綉球、阿迷哥、紅頂、東方2號、波浪、娃娃、寶盒、珊瑚、滿堂紅、黑美人、二喬、新世界、紅雲及重奏等品種。羽狀雞冠有新目、和服、城堡、世紀紅葉、飄逸、潮流、紅色火焰等品種。要求株形矮壯緊湊,分枝多、花大、色澤鮮艷純正,濃淡適宜,外觀新鮮,生長健壯,葉片排列整齊,勻稱、形狀大小完好,色澤正常,無褪色,無病蟲害、折損、擦壓傷、冷害、水漬、斑點和葯害。
雞冠花原產印度,喜溫暖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生長適溫20~32℃,幼苗生長溫度15~20℃,開花溫度25~32℃,夜溫15~18℃。五一節開花在11月上旬、十月一日開花在6月下旬播種。4月上中旬播種,8~9月開花,基質用腐葉土、山泥、園土、堆廄肥3∶2∶3∶2配製而成。20~25℃7~10天出苗。苗高5~8厘米,5~6葉時定植。露地栽培株行距20~30厘米×60厘米。生長期每10~15天追一次6~10∶1的有機液肥,孕蕾開花期行渾水澆花。地栽不要澆水,盆栽盆土見干,土表發白,用手指按壓有硬度時,把水澆透,最好施肥前鬆土,施肥後澆水。盆花一定要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蒔養。
(5)孔雀草:孔雀草又名小萬壽菊、楊梅菊、臭菊、紅黃草,為一年生菊科畏寒草本花卉。株高30~40厘米。羽狀復葉,小葉披針形。花梗自葉腋抽出,頭狀花序頂生,單瓣或重瓣。花色有紅褐、黃褐、淡黃、雜紫紅色斑點等。花形與萬壽菊相似,但較小而繁多。開花時,黃橙橙的花朵布滿梢頭,顯得絢麗可愛。孔雀草有很好的觀賞價值,適宜盆栽、地栽和做切花。常見的品種有金門、浪花、迪阿哥、鴻運、探險男孩、巡遊、傑妮、曙光、英雄、小英雄、吉娃娃、歸燕、曲鳴蟬、春曉及夏令營等。
孔雀草原產墨西哥、喜陽光,但半蔭處栽植也能開花。它對土壤要求不嚴。既耐移栽,又生長迅速,栽培管理又很容易。撒落在地上的種子在合適的溫、濕度條件中可自生自長,是一種適應性十分強的花卉。在我國南方,它的開花期為3~5月及8~12月。
孔雀草的繁殖,用播種和扦插均可。播種11月至翌年3月間進行。冬春播種的3~5月開花。播種可在庭院直播或盆播,大面積用穴盤播種。盆栽的,播種後約1個月即可挖苗上盆定植。扦插繁殖可於6~8月間剪取長約10厘米的嫩枝直接插於庭院,遮陰覆蓋,生長迅速。直接插於花盆亦可。夏秋扦插的8~12月開花。扦插不論插地或插床(盆)均可成活。
由於一串紅承受不了「五一」的低溫,又經不起「十一」的早霜,盛夏的酷暑可使大多植株呈半死狀態。因此,孔雀草已逐步成為花壇、庭院的主體花卉。
最近引入白孔雀草,又名硬枝滿天星,姿態優美,四季開花,種植條件簡易,經濟效益高。原產美國,地上莖高0.2~1米,多分株,幼莖嫩綠色,花後莖枯,地下莖生櫱芽。幼株近基部葉片較大,披針形,花莖向四方分枝,花圓錐形,每枝有花150多朵。
白孔雀草,適應性強,喜冷喜光,喜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短日照植物。
用扦插、分株繁殖。小苗4根叢植,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前期薄肥勤施,以氮為主,7天一次。從生長旺盛期,到花芽分化及現蕾期,要重施肥,每667平方米施復合肥50千克,每周噴葉面肥一次,現蕾後停肥。秋後,白孔雀草不會長高,作切花用在栽後一個月加100瓦燈泡加光4小時,連續40天。切花最佳時間在頂蕾約開10朵時。
④ 河水清澈見底 節日 鮮花 填上合適的詞語
節日歡天喜地,鮮花五彩斑斕
⑤ 景頗民俗節日
1、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數萬人踩著同一個鼓點起舞,規模宏大,震撼力極強,是中國西部地區的民族狂歡節,有"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稱。
只要有場地,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一起進行目瑙縱歌,它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集體歌舞。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節日。隨著時代的發展,目瑙縱歌節已成為景頗人民歡慶豐收的歌舞娛樂的民俗節日。
2、能仙節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日舉行。節日里,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3、新米節
新米節:在每年農歷的七至八日,要分別過兩次「新米節」。七月,早稻開始成熟,過第一次「新米節」。佤語叫「朋奧」或「波奧」。
八月,稻穀大量成熟,第二次過「新米節」。它又稱「吃新米」,佤語叫「朋挺」或叫「奧瓦」。「新米節」這一天,主人早起准備好過節的雞、豬、牛肉,然後背背籮上稻穀地采新谷。
(5)沙流河鮮花節擴展閱讀
2018中國德宏景頗族國際目瑙縱歌節3月2日開幕
2018年3月2日,2018中國·德宏景頗族國際目瑙縱歌節在雲南省德宏芒市開幕,來自國內外的賓朋與景頗族群眾共慶盛會。
雲南省政協、國家民委、中國僑聯、國家林業局有關領導,各省及省內友鄰州市代表團,美國、英國、緬甸、菲律賓、新加坡、韓國、越南等國際友人,港澳台同胞、僑團僑胞,來自世界各地的影視攝影專家、景頗文化學者和著名的藝術人士等各界人士參加此次活動。
本次目瑙縱歌節以「開放、合作、團結、發展」為主題,是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更是全面展示改革開放以來德宏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彰顯民族團結的一次盛會。
通過本次目瑙縱歌節,德宏州將全方位展示各少數民族,特別是景頗族的民俗文化、民間文藝、服飾文化和飲食文化。
目瑙縱歌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景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德宏州各族人民大團結、大聯歡的盛會,素有「萬人之舞」的美稱。
經過長期的傳承和創新發展,目瑙縱歌節碩果累累,成功創下了多項吉尼斯世界紀錄,已經成為傳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打造旅遊文化品牌、增進民族團結、促進對外交流合作的國際性交流活動。
⑥ 世界各國「花的節日」有哪些
也是網上找的,希望可以幫助到你,謝謝。 阿爾薩斯花節 法國東北部的阿爾薩斯花節,把人們帶入一個五彩繽紛的鮮花世界。節日里,無論是在公園,還是在街頭廣場,都會看到用鮮花、綠葉組成的動物造型和其他造型,許多居民家中、庭院或房舍外擺放花盆。節日里用各種鮮花裝扮的花車多彩多姿,伴隨著悠揚的樂曲聲,沿著城鎮的街道緩而行,吸引遊人駐足觀賞。 俄羅斯的花節 俄羅斯一年有3次花節,除"三八婦女節"這天是俄國的花節外,在5月有兩次花節,一次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人們以鬱金香和石竹花互贈,表達友情和祝願幸福。第一次花節是在5月9日,此日是蘇聯人民打敗法西斯德寇的紀念日,人們用紅鬱金香、紅石竹花、紅玫瑰紮成花環、花籃,敬獻在烈士墓前,寄託哀思。 厄瓜多的「媽媽節」 厄瓜多有個「媽媽節」。節日清晨,從城市到鄉村,所有已婚婦女都要戴上面具去遊行。其中有一名婦女裝扮成黑媽媽,頭上戴滿玫瑰花,臉上塗滿油彩,嘴唇高興得向兩邊咧開,一副快樂的表情。未婚男女單列一隊,男孩向姑娘懷中投紅石榴,表示愛慕之情。 居住在厄瓜多的印第安人,在新人結婚時,親朋友好友將鮮花撒入河中,表示祝新婚夫婦的生活像鮮花一樣美好。 菲律賓的的五月花節 茉莉被譽為愛情和友誼之花。菲律賓語把茉莉稱作「山吉巴達」,意思是「我們發誓」,這是青年男女之間表達愛情的話語。所以茉莉在菲律賓又叫「誓愛花」。菲律賓的五月花節是這個國家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因它在百花盛開的5月份舉行,所以叫五月花節,並選出花後。 荷蘭鬱金香節 鬱金香是荷蘭的國花,每到暮春時節,鬱金香盛開,晶瑩修長的葉片,像裝滿了美酒的酒杯似的花朵,透明馨香,讓人心醉。鬱金香節是在最接近5月15日的星期三,節日里人們用五顏六色的鮮花紮成形狀各異的花車。歡樂的人們頭戴花環,揮舞花束,簇擁著"鬱金香女王",載歌載舞,穿街過市,形成鮮花的長河。每年鬱金香節,吸引著世界各國的眾多遊客觀花度節。法國作家大仲馬曾贊美鬱金香:"艷麗得讓人睜不開眼睛,完美得讓人透不過氣來。"他的名著《黑鬱金香》給鬱金香又添上一層羅曼蒂克的色彩,引起更多神往。 吉卜賽 吉卜賽人對花有各種獨特的解釋。如以向日葵表示對某人的敬慕,則用大葉玫瑰作為愛情天使來傳遞。茉莉表示和藹親切,紅玫瑰表示幸運、美麗。他們用黃百合諷刺別人虛偽,用杏樹表示輕佻,而蝴蝶蘭為大喜之兆,紫羅蘭為永遠美麗,波斯菊表示愉快。而用鳳仙表示詭詐多變,一品紅表示懦弱無用,綉球花表示勤奮成功。而野丁香則有勸戒朋友謙遜一點的含義。 美國的母親節 美國的母親節,在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在這天,美國人佩戴石竹花,並向健在的母親獻紅石竹花,向已故的母親獻白石竹花,母親節也成了石竹花的盛大節日。美國夏威夷花環節,在每年5月1日舉行,節日里人們佩掛著象徵美麗和友誼的花環互相致意問好,舉辦饒有風趣的花環比賽,為被選為"花環皇後"的姑娘舉行加冕禮。 歐洲 歐洲人送給新婚夫婦的鮮花,多選用五爪龍長春藤、麥櫱等組成的花束,以祝願新娘、新娘恩恩愛愛,白頭偕老。探視病人,選用紅罌粟與野百合組成的花束,其含義是願你早日恢復健康。送別親朋好友多選用杉枝、香羅勤、胭脂花組成的花束,表示一路平安,萬事如意,友誼長在。歐洲人認為石南花象徵思念,風信子象徵永恆,白櫻花代表真切,雛菊意味贊美,木蘭代表深沉,蒲公英含義勇敢。珍珠花和千曲菜被稱為調停之花,人們相信,吵了架的夫妻,若把珍珠花的嫩枝放在枕下睡一覺,就會一夜間重歸於好。 日本 在日本,花圈寫作「花輪」人們用於喜慶活動的花圈是「祝花輪」,用五顏六色的花和葉編織,樣子美麗鮮艷。用於悼念的是「祭花輪」,用黑色或白色的花葉編制,樣子庄嚴、肅穆。 "薩巴基他"花節 "薩巴基他"花節,是菲律賓人一年一度的傳統花節。"薩巴基他"為菲律賓的國花,它的形、味酷似茉莉花,潔白而芬芳。人們常把它作為純潔愛情的象徵,好客的主人也常把它獻給尊貴的客人,以表示真摯的友誼和美好的祝願。 英國 在英國,玫瑰、月季、薔薇招人喜愛,這3種均屬薔薇科,人們常因分辨不清,而將此3種花混稱玫瑰,所以這3種花都是英國國花。英國歷史上發生過的"薔薇戰爭",又叫"玫瑰戰爭",就是以此花為名。英國的百合花和玫瑰花日,是在每年5月21日,倫敦塔下伊頓公學和國王學院的學生代表,手持百合花和玫瑰花,舉行傳統儀式,紀念這兩所學校創始人亨利六世。.
⑦ 中國傳統的節日里,通宵,花朝,四月八日浴佛這三個是什麼節日有哪些民俗
花朝節日期:農歷每年二月十五日,今年為2006年3月14日
古玩市場中偶見用竹木牙角等材質雕琢、飄然似仙似娥的古舊持花女子像,通常被藏友稱之為持花仕女。然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古人雕琢的意願並非作仕女擺件觀賞之用,而是古時百姓與花農家中供奉祭拜的花神像。民俗史上有花朝節之說,亦稱花日,是紀念百花仙子的節日。各地花朝節的定日雖各有異同,但均在農歷二月中的某日。如洛陽風俗,以二月初二為花朝節;蘇吳之地以二月十二日為花日;而浙越民間風俗多以「仲春十五」(農歷二月十五)為花朝節(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但不管將何日定為「花朝節」,共同的是到了那一天,百姓與花農都要賀花神和祭百花祈求庇佑。如明末馮夢龍《灌園叟晚逢仙女》的小說中就有描寫一位花神懲治惡霸、救扶花農的故事。故古時各地,尤其是長三角一帶多建有花神廟或花廟,而花農家中亦多供奉著花仙神像。常見的花神像多為女性,糅合著古代仕女與古人臆想中的仙女那婀娜嫵媚的風姿。其手中通常以持百花之王的牡丹和芍葯居多;也有手提花籃,內盛牡丹、芍葯等花魁之狀。圖中一尊高18厘米的晚清象牙雕,一手持折枝牡丹,一手持芍葯的花神像,是為舊時吳越花農宅中之物。她可是古人揮別冬寒之後對明媚春光的嚮往,及昔日花農寄託著四季花繁似錦、花市昌盛、歲月平安的美妙情感的外衍與幻化的自然之神。
我國浴佛的日期,古來即有多種的說法。在古印度,浴佛並不專在佛誕生日舉行,例如唐義凈所譯《浴佛功德經》即只稱日日澡沐尊儀,可獲得大利益,並無固定日期。浴佛傳入中國,情況則有所變化,逐漸固定在佛誕日浴佛,贊寧於《僧史略》上「浴佛」條曾解釋道:「然彼日日灌洗,則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熱,僧既頻浴,佛亦勤灌耳。東夏尚臘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為佛生日也。」但關於佛誕日,不僅在中國,即使在古印度亦因傳承不同而有不同規定。因此,浴佛時間亦有多種規定。僅從我國歷史的記載來看,情況就相當復雜多變。後漢時笮融的浴佛日期未見明記;北朝多於四月八日浴佛。(在敦煌石室遺書中發現的諸多寫卷,均明確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而自梁經唐至於遼初,又大抵在二月八日;宋代北方改用臘八,南方則用四月八日。據梁代《荊楚歲時記》記載,二月八日為佛誕日;《續高僧·釋玄琬傳》卷二十二說:「琬以二月八日大聖誕沐之辰,追惟舊緒,敬崇浴具。每年此日,開講設齋,大會道俗。」另《遼史·禮志》卷五十三記載,遼時以二月八日為佛誕日。至宋代,佛誕日多定為臘月八日。宋贊寧《僧史略》卷上「佛誕生年代」條稱:「今東京(宋都開封)以臘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但也有稱臘月八日為佛成道日而浴佛的,如宋《丹霞淳禪師錄·臘八上堂》說:「屈指欣逢臘月八,釋迦成道是斯辰,二千年後追先事,重把香湯浴佛身。」而宋代在江南一般又多以四月八日為佛誕浴佛之日。據《歲時雜記》稱:「諸經說佛生日不同,其指言四月八日生者為多,……故用四月八日灌佛也。今但南方皆用此日,兆人專用臘月八日,近歲因圓照禪師(1020-1099)來慧林(禪院),始用此日行《摩訶剎頭經》法;自是稍稍遵(之)。……其後宋都開封諸寺,多採用四月八日浴佛。」另《東京夢華錄》卷八亦說:「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煎香葯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及至元代,著名的《幻住庵清規》和《敕修百丈清規》均定四月八日為釋迦誕辰,這樣中國佛教才算有了統一的浴佛日期。
⑧ 南潯區有個蠶花節是哪裡的
位於浙北杭嘉湖平原的湖州市,素有絲綢之府的美稱,是我國著名的蠶鄉。1958年在湖州市南郊錢山洋出土的距今年前的絲織殘片,是我國訖今為至發現的最早的絲織品。 從古至今,種桑、養蠶、繅絲、織綢,一直是湖州人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織成部分,其生絲以及絲織品的產量與產品質量,在明、清時代,已臻至巔峰,名聲遠播世界各地。與此同時,伴隨這些生產活動而產生的蠶事風俗也異常的豐富多彩,如祭蠶神、清明踏青、軋蠶花、賽快船、打拳船等。清明節含山踏青、軋蠶花,千年相屬,久盛綿延,是湖州城鄉眾多蠶事民俗活動中最為生動、參加人數最多、場面最為壯觀、影響最大的一項活動。 含山鎮位於湖州市東南,隸屬於湖州市南潯區,九九年與善璉鎮合並,南通杭州、西接德清、東連桐鄉,水陸交通便利。 京杭大運河從含山鎮穿境而過,運河畔有座含山,高不過百米,但「兀然獨立四野平濤之上,方圓百里而不相屬。」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含山周圍便是我國絲綢文化的發祥地。 每年清明,含山四周各鄉數萬蠶農貼身背負自己培育的蠶種包,湧上含山,祭拜蠶花娘娘,祈禱求賜蠶花廿四分(意為雙倍好收成)。然後帶著蠶花殿中的「蠶花」高高興興回家。年復一年,形成了含山獨有的民俗文化活動----清明「軋蠶花」。據考證,大約是西施從越國到吳國,路過含山,西施送蠶花一直流傳至今。而民間傳說流傳這樣一個故事:有年清明日,蠶花娘娘來到含山上空,看到蠶農們祈禱觀音菩薩保佑他們獲得蠶花廿四分,蠶花娘娘扮作村姑,將蠶氣傳給蠶農,使蠶農家的蠶花獲得好收成,從此賣蠶花這一風俗流傳了下來。 含山頂上有座含山塔,含山塔又稱筆塔。清代沈國治《韻香廬詩鈔》中有詩記: 含山塔影細於針, 含山淡翠學眉纖。 儂家遙對含山住, 親縛銀毫染勝尖。 《湖州府志》、《練溪文獻》等古籍也有記載:「湖州出筆,工遍海內,制筆皆湖人,其地名善璉村,村有含山顛,浮圖其卓昭筆。」又載:「含山有塔,故出筆工。俱出善璉村,含山西去十里。」 相傳,秦代大將蒙恬在善璉製成筆。為了紀念蒙恬製成湖筆的歷史功績,建造了這座筆塔。 含山塔始建於宋代元佑年間(公元1086~1094年),德清縣新市人姚明鼎在山顛建造。重建於明朝正統辛酉年(公元1441年),復修於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塔高38米,直徑6米,上下7層。塔座為須彌座,磚木結構。每層有拱門;交錯相間。塔呈八角形,每隻角上掛有鐵鈴。 民間也有傳說含山塔是三國時東吳孫權之母吳國太修繕。傳說中的筆塔修繕時間,比歷史記載建造日期要早700多年。 抗日戰爭時間,日本侵略軍在含山頂寶塔傍修築雕堡、建炮樓,含山塔遭到日寇的嚴重破壞。文革時期,寶塔又一次遭到浩劫,樓梯樓板大都拆毀,千孔百瘡,遊人只能爬到二層,三層以上已無法拾級登塔。1984年8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將含山塔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10月至1994年3月再一次拔款重修。並重建了蠶花殿、觀音殿,修建了蠶絲博物館等。 含山塔形如一支巨筆,直插藍天白雲之中。 含山頂有蠶花殿,蠶花殿是祭蠶神的場所,祭蠶神是含山蠶花節的一項主要活動內容,歷史淵源深遠,一般分藏蠶種包,祭蠶花娘娘、抬閣表演3道程序。 早先蠶農養蠶是自已養蛾產卵育種。蠶農們在自家的牆壁或大門上掛著用陽光消過毒的紗布,讓飛蛾去產卵,凡能爬在紗布上產卵的都是體質健康之蛾,為優質品種。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蠶農們,每年春節一過,就用一層薄薄的絲棉裹著蠶種,懷端在婦女的胸口,用女性的體溫催蠶子成蟻。清明節早上,蠶農們跑上含山與蠶花娘娘見面,保佑蠶種出得好、出得齊,同時在蠶花殿前上香點燭許願,這就叫「祭蠶神」。蠶神塑在蠶花殿的正堂,是一個姑娘和一匹白馬,亦稱馬鳴王菩薩。祭祀用的供品也比較簡單,有繭圓(用米粉揉成圓圓的團子)、棕子、芽麥塔餅、米酒等。藏蠶種包和祭蠶花娘娘一般由蠶農的主要勞力或當家人為操辦,也有全家出動的,更有一些大戶人家抬著全雞全鴨講排場的。
⑨ 想知道: 泰州市 興化市油菜花節 在哪
2013年江蘇興化油菜花節開幕時間已經確定,第五屆中國.興化千島菜花旅遊節將於2013年4月3日至月3日舉行,為期一個月。
興化市位於長江三角洲沿江經濟帶,全市總面積2393平方公里,人口155萬, 千島菜花風景區
1987年撤縣建市,是江蘇里下河地區的一顆明珠。
古城興化已逾兩千多年歷史,是戰國時期楚將昭陽的食邑,《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明「嘉靖七子」之一宗臣、「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東方黑格爾」劉熙載等文化名人的故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與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奠定了興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古老的興化生機煥發,總體經濟實力躋身全國「百強」行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雄居全國之首,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工業經濟呈加快發展勢頭。一個新型的開放型的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興化地居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特徵。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累年平均溫度15℃左右,降水量1024.8毫米,日照2305.6小時,無霜期227天。境內地勢低窪,形如側釜,河港縱橫,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大,水生資源豐富,適宜農作物、多種經濟作物及水產品的生長、養殖。
興化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鄭板橋故居、劉熙載故居、施耐庵陵園、拱極台、文博中心、烏巾盪風景區、水上森林公園、體驗式的茅山號子等令人流連忘返。
興化享水土之利、得資源之厚。興化人民熱切期望與國內外客商攜手合作,興辦實業,觀光旅遊,共創輝煌。
千島菜花風景區
垛田素稱 '千島之鄉',全鎮耕地面積2.25萬畝。境內河溝縱橫交錯,如水網平鋪,垛岸星羅棋布,似千萬小島盪漾於水面之上,千島之鎮由此得名。垛田歷史上就以種植蔬菜為主,50年代曾有「垛田油菜,全國掛帥」之譽。全鎮年產蔬菜26萬噸,為此,垛田又有'蔬菜之鄉'的美稱。垛田鎮水產品資源豐富,有水面養殖面積3.1萬多畝,97年建成了江蘇省萬畝青蝦養繁基地。「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圍香菜萬頃魚蝦」是垛田田園風光的真實寫照。每到春季油菜花開,'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的旖旎景色令許多中外遊客和文人墨客流連忘返。
垛田氣候溫和,土壤中富含有機質及鈣、鐵、錳等多種微量元素;垛田境內大氣、水源無污染,達到了生產綠色食的環境要求。垛田鎮主導產品「垛田香蔥」色澤鮮綠、質地柔嫩、香味濃郁、營養豐富,且有中葯功效。1999年「垛田香蔥」的價值得到了南京農科院有關專家教授的肯定。垛田龍頭芋生長期間無蟲害,秋冬時節食用,更是口感細膩,香味獨特,深受消費者喜愛。
1999年,興化市政府在垛田鎮境內建設了興化市農業科技示範園,園區佔地面積10063畝,園區內實現了路、橋、渠、水、電等達標配套建設,各項設施達到了發展現代化農業,特別是無公害蔬菜的技術要求。園區年蔬菜種植面積可達3萬畝以上,蔬菜總產量10萬多噸,年產值1.1億元,該園區已列為省級優質蔬菜生產基地。
從20世紀60年代創辦第一家蔬菜加工企業以來,全鎮至今已形成了以蔬菜脫水加工為主要特色的產業模式,目前全鎮已有80多家蔬菜加工企業,其中有一定規模的68家,固定資產總額達5000萬元以上,從業人員4800人。以'垛田香蔥'為主導產品的脫水蔬菜打進了英國、日本、韓國、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五福醬菜'榮獲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使用權證書。全鎮基本上形成了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結構。
垛田鎮加快發展工業的同時,不斷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和各項社會事業。境內水陸交通便利,投資環鏡優越,創業氣氛濃烈,垛田文化事業繁榮,是泰州地區唯一被省命名的'民間藝術之鄉」。垛田以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資環境,純朴的文化氛圍,熱忱歡迎各界志士前來投資興業,共創美好未來。
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花黃。萬畝花海、水鄉民俗、人文景觀等多種特色旅遊將亮相旅遊節,為遊客奉上一場由「興化元素」組合而成的盛宴,一條生態之旅、文化之旅、美食之旅的興化旅遊線路圖。
船在林中行 雲在水中漂
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杉樹,屹立在縱橫的小溝邊;一片片潔白的雲朵,在清澈的河水中漂浮……
這里是位於李中鎮的水上森林公園。採用垛林溝魚的立體模式,水杉、池杉參天,樹梢益鳥歡聚,溝內魚兒跳躍,是江蘇里下河地區規模最大的人工濕地森林生態系統,體現了水鄉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更是遠離喧囂、回歸自然的理想去處,每年吸引遊客達20萬人次以上。
李中水上森林佔地1500畝,其中水上森林面積1050畝,遍布水杉、池杉等樹木,白鷺、黑杜鵑、野鴨等鳥類常年棲息其中。隨處可見的「樹梢鳥巢」更是園中一景。園內水系豐富,形成了「林中有水、林中有鳥、水中有魚」的水鄉景觀。池杉原產北美,據傳李中的池杉種子還是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隨團工作人員帶來的。
為了讓遊客體味水鄉的特別景緻,公園還開發了野鴨放飛、魚鷹捕魚等趣味項目。
坐上木筏,戴好鬥笠,在水上漂流一圈,會讓您流連忘返。
再到林邊的小木屋品嘗一番水鄉的河鮮,您會感到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