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調南京
㈠ 《茉莉花》與《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究竟哪首是江蘇南京的民歌
茉莉花發源於是江蘇南京六合金牛山,1942年由新四軍藝術家何仿整理而成,原曲稱為「鮮花調」。你所說的1才是原本的茉莉花,2是根據1改編而來的流行歌曲 。
㈡ 請問膾炙人口的民歌《茉莉花》是哪裡的民歌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說起《茉莉花》,自然會讓人想到著名音樂家何仿,經過他的改編創作,《茉莉花》這首江南民歌成了香飄海內外的民歌之一。《茉莉花》唱紅後,它的出處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經過多年考察研究,南京民俗學家王涌堅發現,這首膾炙人口的《茉莉花》前身發源於南京,早在明初就在南京唱響了。
「經過多年考察研究發現,《茉莉花》其實源自南京,而且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南京小調。」王涌堅告訴記者,《茉莉花》的前身「鮮花調」在白局曲調中原名「聞鮮花」,其意為,聞了茉莉聞玫瑰,聞了玫瑰聞水仙,聞了水仙再聞金銀花。「鮮花調」就是藝人們在聞了這4種不同的花後而創作的,至於這個「聞」字,是在代代相傳中,藝人們漸漸把這個「聞」字給省掉了,直呼「鮮花調」。
隨後,王涌堅拿出了一本於1960年由南京市工人業余藝術學校匯編成書的《曲調選》。他告訴記者,這本書是南京白局有史以來第一次請南京民間藝人演唱並正規錄音整理成冊的書。其中,第22頁記載著「聞仙花」。第一段歌詞仍舊是: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而第二段則改為了:好一朵水仙花,好一朵水仙花……
那麼,《茉莉花》與南京究竟有何淵源呢?王涌堅告訴記者,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南京,有一群人得罪了朱元璋而被流放發配到了青海。由於背景離鄉,思念家鄉之情油然而生,他們就在南京到青海的路上一邊走一邊唱著「鮮花調」。因此,至今生活在青海的南京後裔們都會哼唱這首流傳已久的「鮮花調」。
㈢ 江蘇省各市市歌
1,泰州市,市歌《故鄉最吉祥》
梅花紅似火,彷彿往日的女兒妝內
竹影搖呀搖,拂過容了幾度板橋霜
一別多少年,青磚黛瓦翹首望
水鄉數百里,又見遍地菜花黃
我是那隻歸巢的鳥兒,流連在銀杏樹旁
2,鹽城市,市歌《鹽城真漂亮》
海岸綿延東方,大地四季飄香
鹿鳴聲里灘塗綠,清風起時鶴影忙
鹽城,我的家鄉
春來滿眼菜花黃,梨花如雪牡丹放
夏至魚鮮做面湯,九龍湖口打水仗。
3,連雲港市,市歌《在海一方》
在天一方,在海一方
在這片海天相接的地方,在天一方
在海一方。這就是我們我們的連雲港
美麗的海灣,可愛的家鄉
西連亞歐大陸風雲,東臨太平洋
4,新沂市,市歌《在山水的懷抱里》
人都說,這里有靈氣
駱馬湖宛若碧玉,引清波潺潺流過
領陽光鋪滿心底,春華秋實
花香鳥語,風和日麗
萬畝良田長精神,求實創新添活力
5,南京市,市歌《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滿園花草香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
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
㈣ 南京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方山大鼓,源自清同治,南京獨有,鼓風威凌雄健,尚傳承;
棲霞龍舞,龍文化在古都之傳承,全國享譽;
江浦手獅,南京獨有,全國享譽,尚傳承;
打社火,先民祭祀文化之「活化石」,瀕危;
跳五猖,先氏祭祀之儺面舞,瀕危;
東壩馬燈,南京獨有。
民間音樂類:
留左大鼓,源遠流長,金陵第一大鼓,尚傳承;
鮮花調(茉莉花),全國享譽;
古琴,金陵樂派,尚傳承;
高淳民歌,吳頭楚尾文化之留痕,尚傳承;
高淳送眷,吳頭楚尾文化之留痕,瀕危。
傳統戲曲類:
洪山戲,有稱揚劇及白局之源,瀕危;
南京白局,源自清中葉,南京獨有,全國享譽,瀕危;
高淳陽腔目連戲,先民祭祀之戲曲,瀕危。
傳統工技藝類:
南京鴨製作傳統工藝,南京獨有,全國享譽,瀕危;
秦淮小吃,全國享謄;
寶慶金銀飾品工藝,百年老字型大小,技藝精絕,全國享譽;
傳統金線製作工藝,南京獨有,全國享譽,瀕危;
金陵摺扇,全國享譽,瀕危;
蟬人工藝,南京獨有,全國享譽,瀕危;
金屬造藝,匠心獨具,造詣精絕,瀕危;
南京絨花,南京獨有;
南京剪紙,全國享譽,瀕危;
竹雕,南京獨有,瀕危;
十竹齋,百年老宇號,技藝精絕,全國享譽,瀕危;
仿古牙雕,瀕危;
雕花天鵝絨,南京獨有,全國享譽,瀕危。
民俗活動類:
雨花石,南京獨有;
南京吆喝,留痕南京歷史,記錄民間生態;
夫子廟花鳥蟲市,留痕南京歷史,記錄民間生態;
南京媽祖文化廟會;
南京食素食野菜習俗;
南京童謠兒藝,留痕南京歷史,記錄民間生態;
南京歲時節令民俗,全國享譽,記錄民間生態;
南京老地名,全國享譽
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個古老文化體系中惟一沒有中斷自身傳統的文化體系,它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條不曾間斷的文化長河中蘊藏著浩瀚精深、燦若繁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的先輩們一代代地將炎黃血脈凝結其中,世代相傳,直至今天。
作為中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過程始終與燦爛的中國文明歷史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體現著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顯示了人類在思想和實踐上所能達到的智慧高度。在中國文明進程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國各族人民構築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財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等備受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正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人類和諧和共同繁榮之間的密切關系,並藉此翹望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性的基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濃濃中華之情,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貫穿著一條抵禦時間消蝕力、保持民族文化連續性的血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是超越社會變遷、維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紐帶。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綿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答案就在我們自己手裡,這就是我們想不想把根留住?」
㈤ 有關《茉莉花》的背景資料
靈感來源:
茉莉花這種植物在漢代就已傳入中國,最早種植於廣東一帶(南越、南海),到宋代開始廣泛種植於福建並傳入江浙等地;在傳播過程中逐漸中國化,並因其香氣而受喜愛,由於其芳香獨特,迎合了中國文化對「香」的崇尚,逐漸成為人們歌頌的對象。
作詞編曲經過:
能見到的最早與現代版本相似的《茉莉花》歌詞收編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馮夢龍的《掛枝兒》中;
《茉莉花》歌詞的前身最早刊載於清朝乾隆年間(1764-1774)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在《綴白裘》中收錄的《花鼓曲》共有12段唱詞,敘述的是《西廂記》中「張生戲鶯鶯」的故事,前兩段唱詞以重疊句稱為《鮮花調》,也有從其為基礎發展的稱為《茉莉花》。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
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
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 ,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
(5)鮮花調南京擴展閱讀:
社會影響:
《茉莉花》在兩個大陸相互隔絕的時代跨越了地理距離的藩籬,成為象徵中歐人民友誼和交流的生動符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首改編後的《茉莉花》唱響中國。
此後,眾多世界級亮相讓這首民歌引起蘇皖多地關注 。2002年10月,南京市六合區以該首民歌為名舉辦了首屆中國南京六合《茉莉花》音樂文化節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頒獎儀式的現場《茉莉花》出現總共774次。
㈥ 茉莉花是江蘇哪個地方的民歌
應該說很多省都有《茉莉花》這首民歌。 江蘇的《茉莉花》,其旋法以五聲音階曲折的級進為主,旋律婉轉流暢,有典型的南方民歌的特點,宛如一幅江南水鄉風土人情的圖畫。歌詞一般只有開始關於茉莉花的幾段,不唱《西廂記》的故事。民歌手往往採用吳語演唱這首歌曲,其風格細膩優雅,聽來感到新穎親切,生動地刻畫了古代少女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很有藝術感染力。 與江蘇的《茉莉花》比起來,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曲調則更具有敘述性質。它的速度緩慢,旋律的進行委婉。民歌表演者為了加強對歌中古代人物形象的塑造,有時從戲曲音樂中汲取素材來豐富這首民歌,河北南皮《茉莉花》的最後有一個較長的拖腔,其旋律材料就是取自呂劇「四平腔」的常用拖腔,但用得很貼切。 民歌茉莉花的歷史 「茉莉花」小曲(即民歌)曲名為「鮮花調」,有幾百種鳴唱法,但大同小異,實際就是一種,音樂界稱為「近似音調」。這種曲調廣泛流傳於明、清,主要流行區在江浙。據已故音樂史論家章鳴(原中國藝術研究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員)等專家考證清代的「鮮花調」是在明代已流行於揚州的「鮮花調」基礎上的發展。揚州清曲,以及從揚州清曲中汲取豐富營養的揚劇,都有「鮮花調」曲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國音樂源遠流長,但最大遺憾是,長期以來大多數只有曲牌名及歌詞,很少有曲譜記載。現存最早的「鮮花調」(又名「仙花調」)歌詞,見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揚州戲曲演出腳本《綴白裘》叢書中《花鼓》一劇的「仙花調」。現在發現最早的曲譜,國外見於由英國人希特納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國內最早記譜為工尺譜,此工尺譜記載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王萬卿演唱的「鮮花調」更接近當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為1840年抄本《張菊田琴譜》之古琴曲。 現代首次以簡譜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線歌舞團到北京作匯報演出,演唱很成功,後灌制了唱片,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80年代中期,按照文化部的部署,揚州大規模採集民歌,所收錄的1000餘首民歌中,就有儀征、江都、興化三種「茉莉花」,詞曲大同小異。90年入選《中國民歌集成.江蘇卷》的揚州民歌達230餘首,「茉莉花」(即「鮮花調」以7種詞曲形式列入該書,第一種即為何仿這一首,在其曲最後注有「佚名唱,何仿整理詞、記譜」。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6193452.html?fr=qrl3
㈦ 民歌茉莉花真的出自南京六合區嗎
是的
在六合區八百橋鎮東北角,有南京市最大的人工湖——金牛湖,環湖多山並因有金牛山而得名,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素有「天然氧吧」之譽。鍾靈毓秀出華章——蜚聲世界的江蘇民歌《茉莉花》就源出於此。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金牛山腳下演出。一個雨天的下午,年僅14歲的小團員何仿(何仿,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聽當地人說附近有位藝人不僅吹拉彈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間茅屋裡找到了那位藝人。藝人很熱情,問何仿有沒有聽過《鮮花調》。何仿搖了搖頭。藝人說,這歌在道光年間就有人唱,蠻好聽的。說著藝人拉著琴唱了起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年輕的何仿一下子就被這首悠揚動聽的《鮮花調》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不僅用簡譜記下了這首歌,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鮮花調》雖然動聽,但畢竟來自於民間,創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慮再三,對《鮮花調》動了「大手術」,將歌中三種花改為一種花,更改後的歌詞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1957年,已是前線歌舞團作曲兼指揮的何仿率合唱隊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修改後的江蘇民歌《茉莉花》一炮打響,不久被正式灌製成唱片,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國門,在維也納歌劇院唱響。在這之前,何仿又對歌詞作了修改,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旋律上又進一步豐富,在維也納演出受到高度贊賞。從此《茉莉花》一發不可收,從奧地利唱到前蘇聯,唱到印尼、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唱遍了世界各地。還被收入了《世界名曲專輯》。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展中心5樓會議大廳,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現場奏響。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中國代表團的申博宣傳片中先後十多次響起《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征服了各國代表和國展局的官員。2004年8月1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傾倒了全世界的觀眾
㈧ 《茉莉花》是那裡的民謠
歌曲起源 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系南京六合民歌。[ 在六合區八百橋鎮東北角,有南京市最大的人工湖--金牛湖,環湖多山並因有金牛山而得名,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素有「天然氧吧」之譽。鍾靈毓秀出華章--蜚聲世界的南京六合民歌《茉莉花》就源出於此。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腳下演出。一個雨天的下午,年僅14歲的小團員何仿(何仿,著名軍旅作曲家,原前線歌舞團團長)聽當地人說附近有位藝人不僅吹拉彈唱是一把好手,更有一肚子的歌。何仿在一間茅屋裡找到了那位藝人。藝人很熱情,問何仿有沒有聽過《鮮花調》。何仿搖了搖頭。藝人說,這歌在道光年間就有人唱,蠻好聽的。說著藝人拉著琴唱了起來: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勾兒牙,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扎。」 年輕的何仿一下子就被這首悠揚動聽的《鮮花調》迷住了,他花了大半天的時間,不僅用簡譜記下了這首歌,而且按照藝人的方法准確唱了出來。《鮮花調》雖然動聽,但畢竟來自於民間,創作上不免有些粗糙。何仿考慮再三,對《鮮花調》動了「大手術」,將歌中三種花改為一種花,更改後的歌詞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話;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1957年,已是前線歌舞團作曲兼指揮的何仿率合唱隊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修改後的六合民歌《茉莉花》一炮打響,不久被正式灌製成唱片,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1959年,《茉莉花》正式走出國門,在維也納歌劇院唱響。在這之前,何仿又對歌詞作了修改,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旋律上又進一步豐富,在維也納演出受到高度贊賞。從此《茉莉花》一發不可收,從奧地利唱到前蘇聯,唱到印尼、波蘭、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唱遍了世界各地。還被收入了《世界名曲專輯》。1997年6月30日午夜,香港會展中心5樓會議大廳,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開始之前,中國軍樂隊奏響了膾炙人口的六合民歌《茉莉花》;1999年12月19日午夜,《茉莉花》再次在我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交接儀式現場奏響。2002年12月3日,在摩納哥首都蒙特卡洛舉行的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投票活動現場,中國代表團的申博宣傳片中先後十多次響起《茉莉花》的旋律,並以此征服了各國代表和國展局的官員。2004年8月19日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茉莉花》的旋律再次傾倒了全世界的觀眾。
㈨ 起源於南京地區的哪首民歌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茉莉花》
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南京六合金牛山腳下演出。專當時,隨團而至的屬何仿慕名拜訪了當地一位彈唱藝人。彈唱藝人為其表演了民歌《鮮花調》。
何仿考後來將《鮮花調》進行了改編,將歌詞中描述的三種花統一改寫為茉莉花。
㈩ 南京有哪些老玩意兒
南京有的老玩意兒如下:
1、音樂
金陵琴派是中國古琴藝術的重要流派,對後世諸多琴派產生較大影響,源自於明代皇家樂官,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茉莉花》是南京的民歌,源自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在國內外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此外還有高淳民歌《采紅菱》《五月栽秧》,六合民歌《鮮花調》《留左吹打樂》等。
2、舞蹈
南京的傳統舞蹈有駱山大龍、東壩大馬燈、麻雀蹦、江浦手獅、高淳跳五猖、灣北小馬燈舞、棲霞舞龍、長蘆抬龍、銅山高台獅子舞、東壩沛橋高蹺、龍吟車、柘塘打社火、跳當當、打羅漢、竹鎮高蹺等,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3、工藝
南京的工藝品種類繁多,有南京雲錦、金陵金箔、南京絨花、雕花天鵝絨、南京仿古牙雕、金陵摺扇、南京木雕、南京剪紙、金陵竹刻等。
4、書畫
南京是中國繪畫、書法的重鎮。在六朝時有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大家。明末清初,南京曾經產生過金陵八家以及金陵九子,並形成金陵畫派。1930年代,呂鳳子、徐悲鴻、張大千、顏文梁、呂斯百、陳之佛、高劍父、潘玉良、龐薰琴等畫壇名流雲集南京,形成新金陵畫派,其中徐悲鴻、張書旗、柳子谷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
5、曲藝
南京的地方曲藝有南京白局、南京白話、南京評話、高淳陽腔目連戲、六合洪山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