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綉花店
❶ 雲南屏邊:錦綉苗鄉水果飄香
雲南省屏邊縣位於雲南省南部,距離省會昆明320公里,是面向東南亞地區的重要門戶。全縣16萬人口,有苗、漢、彝、壯等17個少數民族,其中苗族占總人口的68.7%,是雲南省唯一的單列苗族自治縣。這里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獨特的民族風情。
新中國成立以來,屏邊曾有近40年處於戰區,承擔了許多重大作戰的支前任務,經濟建設比沿海發展晚了幾十年,是國務院掛牌的52個貧困縣之一。近些年,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屏邊縣努力抓住發展機遇,打造特色文化 旅遊 ,實現當地經濟發展。
屏邊在縣城的西片區建設了滴水苗城。進入屏邊縣城,穿過形似牛角的迎賓城門,映入眼簾的就是滴水苗城的一幢幢苗族特色建築、苗歷廣場、牧羊河……濃郁的民族風情讓人印象深刻。
除了建築以外,最能體現苗族特色的就是苗綉了。屏邊有一座展示苗族刺綉文化的綉夢博物館,不僅宣傳展示苗綉文化,還銷售苗綉產品,舉辦各類活動。
在博物館二樓,一群苗族綉娘在這里刺綉。戶外走廊上也坐著幾名綉娘,和背景里的苗城一起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記者采訪了正在交流刺綉技藝的一對綉娘工友項永蘭(38歲)和陶雲英(48歲),她們都是屏邊縣旅店子村村民。
項永蘭剛工作一個月,由於從小母親就教她學刺綉,自己也很喜歡,她不需要培訓就能上手。在此之前,她家收入主要靠種植香蕉、菠蘿和芒果,收入很低。「掙錢很不容易。」項永蘭說。
陶雲英已經在博物館工作4年多,也是從小學習刺綉,還會蠟染。來博物館之前,她沒有固定的工作,丈夫務農,她就在家煮飯帶孩子,剩下的時間綉綉花,把綉好的布拿到縣里賣錢,收入很不穩定。現在在博物館每月有七八百的工資,大大改善了家裡的經濟條件。
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通過世代間的口傳身授,苗族祖先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都被一針一線綉進了衣冠服飾中,苗族服飾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為了傳承這項民族傳統技藝,屏邊縣還成立了苗族刺綉協會,舉辦刺綉技能提升培訓,目前已經建成了4個扶貧車間、8個綉娘工作站、20座家庭綉夢工坊,讓許多身懷刺綉技藝的苗族婦女重拾綉花針,「居家創收兩不誤」。
9月份是 旅遊 淡季,滴水苗城還是吸引了一些遊客前來觀光 旅遊 。和同學結伴來這里畢業旅行的雲南 財經 大學楊海同學表示,很喜歡這里別具一格的建築風格、民族服飾,這里的住宿條件也非常好,很現代。2019年,屏邊縣共接待遊客134萬人次,實現 旅遊 總收入17.8億元。
除了文化 旅遊 ,為了讓群眾進一步增產增收,解決群眾增收難的困境,屏邊縣還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據屏邊縣副縣長萬執政介紹,原先屏邊縣種植的香蕉、菠蘿等草本作物根系不發達,難以保持水土。而屏邊縣海拔落差較大,最低處海拔154米,最高達2590米,經過專家分析,因地制宜,在海拔900米以下地區種植荔枝,900~1400米地區種植枇杷,1400米以上地區種植獼猴桃這類木本水果,取代原有的草本作物,在遏制水土流失、保護生態及增收創收方面,屏邊縣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特別是荔枝,種苗種下後,3年掛果、5年就能豐產,如果管理得當的話,一棵荔枝樹可以存活70年。通過種植荔枝,農民不僅能脫貧,還能致富。
建檔立卡戶黃小九(54歲,苗族)說,他們家種了50畝2000多棵荔枝,其中種了3年的和5、6年的都有。在種荔枝前,黃小九家種的是水稻、玉米,只夠自己吃,收入微薄。「如果村裡哪家孩子要外出上學,那家人就得借債。」黃小九回憶道。
2013年,政府推廣種植荔枝時,他擔心荔枝代替了水稻、玉米後,萬一失敗了,吃的糧食沒有保障,一開始只試種了4、5畝。第一批荔枝上市後,發現種荔枝真的可行,才大規模種植。今年,一家人光靠荔枝,年收入已經達到了15萬元,從山坡上臟亂差的土房子搬下來以後,黃小九一家住進了130平米的兩層樓房,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
同樣從山上搬下來的何會成(38歲,壯族)回憶起山上的生活,說道:「人窮的時候,媳婦是呆不住的。」在種植荔枝前,何會成一家也靠種玉米、水稻生活,只夠自家人吃。有時要掙點零花錢,還要用馬把米駝到幾公里外的街上賣,100斤大米也就最多賣200多元。由於生活艱苦,之前的媳婦留下了4歲的孩子,離他而去。
2012年,何會成開始嘗試種植荔枝。雖然政府免費發放種苗,鄉里還有專家來培訓,但由於屏邊地理條件復雜,不同的坡度、海拔,種植密度和施肥方式還需要自己摸索。經過幾年的實踐,現在的何會成已經掌握了修枝、環剝、打塘、施肥等一整套荔枝種植技術,並將其傳授給鄰村的村民。他說:「把我所知道的告訴他們,就能讓他們少走彎路。」
目前,何會成已經種植了15畝荔枝,6畝多已經掛果,今年靠荔枝可以收入7萬多元。荔枝成熟後,有經銷商直接到村裡收購,不愁銷路。他還通過微信朋友圈銷售荔枝,通過快遞發貨,可以賣到上海、湖南、昆明等地,今年一年就賣了一噸多。有了今年的銷售經驗,明年他還打算進軍「拼多多」等電商平台。搬到新房子後,他娶了新媳婦,未來希望把自己的荔枝種得更好,在專家的指導下進一步提升荔枝的品質。
在提升果品品質方面,據屏邊縣副縣長萬執政介紹,下一步縣里還將建立冷鏈物流中心,村裡設置冷鏈措施,保證從採摘到餐桌,蔬果「不落地」。此外,縣里還將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生產果汁飲料、蔬果加工產品等,延長產業鏈。
沿溪村有28戶10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16戶62人,於2016年全部脫貧出列。201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200元,2020年達到了人均3萬余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一系列扶貧攻堅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縣76個貧困村均已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初的55.68%下降至1.31%,剩餘貧困人口今年6月前已經全部達到脫貧標准。
(文、圖:顧思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