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鮮花餅
⑴ 關於花的美食的詩句
1.關於美食的詩句
1.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唐代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釋義:和風吹著柳絮,酒店裡溢滿芳香;吳姬捧出新壓的美酒,勸客品嘗。
2.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唐代李白《客中行》
釋義:蘭陵的美酒,透著醇濃的鬱金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猶如琥珀般晶瑩。
3.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唐代孟浩然《過故人庄》
釋義: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
4. 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明代丘浚《詠荔枝》
釋義:世上的珍果沒有比它更好的,它像雪一樣的肌膚罩著一層紅紗。
5. 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宋代陸游《幽居初夏》
釋義:當年相識不見,午時夢回茶前,誰人共話當年?
6.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唐代白居易《問劉十九》
釋義:新釀的米酒,色綠香濃;小小紅泥爐,燒得殷紅。
7.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宋代陸游的《游山西村》
釋義: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里待客菜餚非常豐繁。
8. 黃雞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宋代辛棄疾的《水調歌頭·送楊民瞻》
釋義:君返鄉後,黃雞白酒慶祝秋社。
9.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宋代李清照的《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釋義:酒後更喜歡品嘗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特別適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10.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宋代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釋義:這一天正是端午,人們沐浴更衣,想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穢氣,舉杯飲下雄黃酒以驅邪避害。
2.關於美食的古詩句
一、唐代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翻譯:喊著童僕給我燉黃雞斟上白酒,孩子們嬉笑吵鬧牽扯我的布衣。
二、唐代張籍《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翻譯:江西面煙波浩瀚水碧綠,雨後山坡上荔枝已經成熟。
三、宋代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翻譯:兩岸的荔枝,嬌紅欲滴;蒙蒙的細雨,籠罩萬家。
四、清代符曾《上元竹枝詞》: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翻譯: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里賣元宵。
五、宋代范仲淹《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翻譯: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3.關於吃花的詩句
1.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庄》)
2.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李白:《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張志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11.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2.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王冕《墨梅》)
13.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杜甫《絕句》)
14.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蜂》)
15.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16.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唐)李嶠(qiáo)
17.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18.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
19.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
20.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21.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高鼎《畫》)
22.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23.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絕句》)
24.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25.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韓翃《《寒 食》》)
26.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27.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邵雍《一去二三里》)
28.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29.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無題〉)
30.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 (溫庭筠《商山早行》)
31.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32.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33.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4. 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百花中。 (鄭思肖《寒菊》)
35.惟見林花落, 鶯啼送客聞。 (李白《別房太尉墓》)
37.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8.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39.芳樹無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鳥空啼。 李華《春行即興》)
40.晴時風日雨時干, 草滿花堤水滿溪。 楊萬里《桑茶坑道中》)
順便介紹你一個網站,也是有關花的
不知道你喜歡什麼花,就先發一些
4.關於美食的古詩
友朋設宴慶雲樓,
美食十二配郎酒。
觚觥交錯杯杯盡,
門前石獅口水流.
蘇東坡被貶在海南島詹縣。當地有一位賣環餅的老嫗,她的手藝好,環餅質量高,可是,因為店鋪僻,不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嫗得知蘇東坡是著名文學家,就請他為店鋪作詩。蘇東坡憐憫她生活貧苦,環餅手藝又委實不錯,就揮筆寫下一首七絕:
纖手搓來玉色勻,
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
壓扁佳人纏臂金。
關於「魚」
魚
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從古至今都深得人們的喜愛。
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
宋朝 梅堯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揚花。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
皰煎苟失所,入喉為鏌鋣。
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
持問南方人,黨護復矜誇。
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
我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來潮陽,始憚飧籠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
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
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
江上漁者
宋朝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江岸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熱鬧。他們在干什麼?鱸魚體扁狹,頭大鱗細,味道鮮美。人們擁到江上,是為了先得為快,早點品嘗鱸魚的鮮美。
淮上漁者
鄭谷
白頭波上白頭翁
家逐船移浦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
兒孫吹火荻花中。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蘇東坡:《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5.形容美食的古詩句
關於美食的古詩句:
1、充腸皆美食 唐 白居易 《松齋自題 時為翰林學士。》
2、與君美食復甘眠 唐 白居易 《偶吟》
3、葯物扶持美食眠 宋 陸游 《歸三山入秋益涼欣然有賦》
4、或對飲美食 宋 孔平仲 《代小子廣孫寄翁翁》
5、踩壞美食 宋 郭印 《病目》
6、美食身非稼 宋 李昉 《侍郎吟思愈清逸才無敵唱彌高而和彌寡我已竭》
7、美食為我餐 宋 邵雍 《歡喜吟》
8、美食無使饜 宋 邵雍 《偶書》
9、美食不中飽人吃 宋 釋師觀 《偈頌七十六首》
10、至今美食鮮衣者 宋 喻良能 《菲飲泉和韻》
11、美食大官饌 明 劉仁本 《蕨萁行(閩清縣飢,不報,民采蕨萁為食而多》
12、山暖已無梅可折,江清獨有蟹堪持。
13、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
14、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15、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
16、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
17、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
18、初游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
19、大如莧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
6.關於美食的詩句有哪些
1,《食荔枝》 宋代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上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2,《游山西村》 宋代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譯文: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餚,雞肉魚肉豐盛美味。
3,《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唐代 杜甫
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翻疑柁樓底,晚飯越中行。
譯文:把活鮮的鯽魚切成銀絲煲膾,用碧水澗傍的香芹熬成香羹。這分明是在越中吃晚飯啊,哪裡是在陝西的柁樓底下用餐呢?
4,《江上漁者》宋代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譯文: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看看那些可憐的打魚人吧,正駕著小船在大風大浪里上下顛簸,飄搖不定
5,《寄胡餅與楊萬州》唐代 白居易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
譯文:這里的胡麻餅的模樣學著京城的樣子製作的,新出爐的面餅酥脆,香氣四溢。
7.關於吃到美食的好詩句
友朋設宴慶雲樓,
美食十二配郎酒。
觚觥交錯杯杯盡,
門前石獅口水流.
纖手搓來玉色勻,
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
壓扁佳人纏臂金。
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
宋朝 梅堯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揚花。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
皰煎苟失所,入喉為鏌鋣。
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
持問南方人,黨護復矜誇。
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
我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來潮陽,始憚飧籠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
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
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
江上漁者
宋朝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淮上漁者
鄭谷
白頭波上白頭翁
家逐船移浦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
兒孫吹火荻花中。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蘇東坡:《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⑵ 閩清婚嫁習俗
1、「起貼囝」與「議彩禮」。男家托媒向女家提親,要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稱「起貼囝」。男方家長拿著男女兩人的「貼囝」讓算命先生「合婚」,看看雙方年齡、屬相配對不配對,姑娘的「八字」、「清潔不清潔」,有否帶「剪刀片,鐵掃帚」之類惡煞。為了慎重,再把這男女「八字」,一起壓在祖先香爐下,三日內無「沖破」——家中人畜物件無損,算是吉兆。如果認為可以結親,男家便遣媒人往女家議聘,俗稱「議彩禮」,即男家要求女方開具所需彩禮,所議的內容主要有「聘金」、「餅肉」、「布料」及妝奩等。東橋、下祝等閩江以北村落往往還加「五海」,即目魚、海蠣乾等海乾貨五種。貧富不同,嫁妝各異。但鏡箱, 燈,馬桶則必備。因為鏡可以鎮妖,燈諧音「丁」。意味著添子息,舊時婦女不出門,馬桶當然更必要了。議聘之後, 接著就是「插定」,並同時送「上半禮」。
2、「插定」 與送「日子單」。 插定儀式在女家舉行。寫明「議單」,交出彩禮的一半,稱「上半禮」。早年「議單」,一般都加上文縐縐的八股序頭,如:「蓋天地之正氣,應陰陽之配合, 良緣由夙締, 佳偶自天成」等等。寫禮單講究字數成雙配對, 以取(夫婦齊全)之意。如「金花成雙」、「聘金成錠」、「團酥(餅)成杠」、「德禽(雞)八翼」、「喜面纖縷」、「增子(榛子)成封」、「豚蹄(豬蹄)成肩」等。
當男方擇定娶親的日子,便要把准備迎娶歸的日子寫在一張紅紙上,派遣媒人送到女方家,這就是送「日子單」。送「日子單」同時,一般也把餘下的彩禮付清,稱「下半禮」。迎娶之前,男家對女家主要的親戚、親房都要奉送上一份禮物,主要是禮餅、禮雞等,禮餅俗稱「定日餅」,是一種用白麵粉、豬肉、花生、芝麻、糖等製成的甜餅。女家將男家送來的禮物按親疏不同分送給親戚長輩。受禮者按送禮等級准備首飾、衣料、器皿等送賀禮,稱「添箱」。
3、「罵媒人」 與「賴床」。早年閩清姑娘出嫁前或出嫁當日有「罵媒人」的習俗。姑娘當眾指著媒人罵。如:「媒人媒人伓(不)是人,因為毛米落喉嚨,故此到處去騙人。亂講奴夫是洋下人,實際家在深山角角壠,前門老虎過田壠,後門鳥囝啄稈芒。」「會做媒人坐長頭桌,胎(不會)做媒人坐尾桌,亂作媒人毛(不)敢上桌」。
又如:「會做媒人蔸上扛(抬)胎做媒人扛鏡箱。」
罵了媒人每每也罵父母:「爹娘目睭奢伡(眼歪斜),只看番錢一藶又一藶,毛管女囝有食共毛食(不管女兒有沒有吃)」。結婚當日,姑娘有卧床不起之俗,稱「賴床」。「賴床」的原因有的說是早年人的思想比較保守,太早起怕被人說「不正經」。愛做新婦。「昨夜是躺在『鼎面』上睡」(鼎面即鍋蓋)。也有人說是難舍骨肉深情,總想多拖延一些時間。
閩江以北村落花轎多拖延至傍晚出發,男方有提火把接轎的習俗。
4、「迎娶」 與「鬧房」。男方迎娶要做很多准備,通常迎娶前一天,男家組織人馬帶花轎、金鼓班、禮書大貼、「過門擔」等到女家。
「過門擔」中主要裝的豬肉、面、五子、寶圓、栗子、花生、瓜子、紅棗、兩對大花燭和兩合「金花」。這一天,男方家還要張燈結綵,貼門聯#裱新房,傳統閩清村落婚嫁門聯都留「白頭」。據傳這是一千多年前的遺俗,傳說當年南唐兵下入閩,把當地無諸國的後裔都殺了。還要與他們的妻子成婚,妻子們不從,提出要為其夫「做孝」 的先決條件,紅白喜事一起辦,所以紅聯都要留二三寸白紙頭。
迎娶當日,男方娶親的人員到達女家後先食用甜點,象徵生活甜美,接下來新郎要拜女方祖宗神位和父母。然後方可迎娶新人,迎娶的隊伍在返回時,一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花轎將至,親族要持「高照」(長柄的大燈籠)和火把接轎,為避邪,公婆、小姑及與新娘屬相相剋的親屬要退避,廳堂前准備著米篩和「火鼎」等物,「火鼎」內放木炭、茶葉、鹽等物件,並升火「制煞」,一對男孩持燈籠分立花轎左右。「伴房嫂」(喜娘)掀轎門,先摘下新娘頸上的桂圓串向遠外拋去,然後扶新娘下花轎、跨米篩、繞「米鼎」三圈進入廳堂,隨後,新郎給新娘「揭蓋」就是新郎一手拿厘戥(稱錢、分、厘的小秤)一手握尺把新娘頭上的蓋羅揭起「伴房嫂」唱 「新郎揭蓋歌」:「揭蓋揭得起,家會烘烘起,揭蓋揭得高,起厝買田抱細哥,揭蓋揭得中,四代兩公孫」。也有唱:「揭蓋揭的起呀#家產猛猛起呀,揭蓋揭正中呀,四代兩公孫呀」。每唱一句,觀眾隨喊一句,「好呀」。隨後新郎、新娘拜堂「拜堂」,按「一拜皇天」「二拜祖」「三拜公婆」「四夫妻」的程序進行,拜畢,公婆給新婦「授簪」「授簪」,在福州其他地方也叫「添花」。添花時伴房嫂又唱起「新人添花詩」:「添好花, 結好籽,先養男,後養女,新娘添好花,五子登科簪金花」。也有唱,「添花添在左,添子添孫早;添花添在右,發財常常有;添花添長春,福壽喜寧康;添花添得高;起厝又置田。」 添花之後,新郎、新娘拜跪長輩,而長輩也得給新娘「拜見禮」。拜堂完畢,新郎新娘進洞房, 主家設宴款待賓客。
在閩清村落眾多的宴席中,要數婚宴最隆重、熱烈,宴席一般有十二盤菜。其中,「三鮮燕」、「三乾菜」和「三主食」是必不可少的。「三鮮燕」主要是三鮮:肉、燕、大雜燴,「三乾菜」一般是目魚、海蠣干燴豆腐、海參,而「三主食」一般是湯圓、白粿、切乾麵。
出席婚宴的賓客主要是以男方父母為中心的親鄰,一旦確定酒席的桌數,也便確定所請的以父母為中心的親屬親疏等次。在此,個人的情感好惡、私交的親疏並不起作用,倘使在同一親疏等級的親戚被偶然疏忽遺漏,則會招致許多麻煩和非議。
舉辦婚宴,男家必須准備一本禮簿,記錄各人贈送的禮金數額,以備日後還禮時參考。
閩清人婚嫁有鬧房(做「戲出」)習俗。鬧房前,新房門緊閉,鬧房的帶頭者! 俗稱「八仙頭」在新房門外唱「房詩」。「房詩」強調內容好,有格律,有押韻等。八仙頭主要憑詩本唱,個別有才情的八仙頭則會即興創作,直唱得「守門者」滿意才開房門。進入新房內,八仙頭還得將預放在床上的物品唱一首「搬出一件」全取完才能看新人。看新人要唱「看新人歌」、「新人坐床歌」。接著就開始做「戲出」。「戲出」題目是由賓客出的,要求新郎新娘按題表演,如用一根紅線系著一粒花生,懸在半空,讓新郎新娘去咬等。洞房氣氛熱烈,喜氣洋洋。
5、「回鸞」與「請回門」。婚後第二天或第三天,新娘兄弟二人提上雞和面到新郎家去請新郎新娘「轉馬」,舊稱「回鸞」。新女婿到岳家後,叩拜祖先、岳父母。岳家備宴請女婿「並送小雞一合」。如三日內「轉馬」的傍晚即回;第四天「轉馬」的可以過夜。
完婚後次年正月,岳家還有「請回門」之例——新婚夫婦再回岳家,備粉干、餅等禮物分送岳家親人。受禮者要輪流宴請新女婿,俗稱「春酒」,也稱「扛頓」。最後岳家也備宴回請辦「春酒」的親人,謂之「回敬」。
⑶ 六年級作文500字題目是【民俗民風】寫別的地方的小吃也可以!!
傣族服飾,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黑色或白色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紋身的習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歲時,即請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上各種動物、花卉、幾何紋圖案或傣文等花紋以為裝飾。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傣族婦女的服飾以美觀大方著稱,民族特點濃郁,而且各地不同。但束發、筒裙和短衫這三樣則是相同的。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羊對襟短衫,黑色筒裙。傣族婦女的束發不同於苗、瑤等族的束發,她們是將頭發打成發髻頂於腦後,或稍偏於腦的一側,這種發髻一般不束帶,有的僅鵯 梳子或頂塊花頭巾。傣族婦女的筒裙,式樣象水桶一樣,與景頗族、佤族、布朗族等族不同的是,以長到腳背為特點。傣族婦女的短衫,尤其是西雙版的窄袖短衫,更獨具民族風格,袖管又長又細,僅夠穿進一隻胳膊;衫身,除緊身外,長僅及腰部,後擺還不及腰部,少許脊背外露,時隱時現,為整個服裝增色不少。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被其他民族呼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染齒,將牙齒用黑煙染成黑色,被傣族婦女認為是一種美,如同男女紋身一樣。在西雙版納外,隨處可見黑齒的老年婦女,但在青年人中已不見了。
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只要了解情況的人,都覺得這話一點也不算誇張。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婷婷玉立,儀態萬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⑷ 福州的民風民俗500字的
1、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時令節俗,象徵全家團圓。
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祖先神主龕前陳列簪花壽面等吉祥供品。桌面放置一隻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點綴有福橘、紅箸、四季花等。
然後全家老小圍坐在大竹籮周圍,邊搓丸、邊唱兒歌,搓丸分搓和捏兩種,搓的有圓球和圓條,捏的則形狀各異。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等象徵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則由大人喝彩附會,如捏一隻狗,就唱「狗投富」,捏一隻龜,就唱「龜長壽」,搓成的丸在煮熟後醮糖豆粉吃。
2、普渡節12月9日
福州郊縣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廚師在露天大廚房中製作飯菜,郊縣農民各家各戶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品嘗美味佳餚,來人越多福氣越多,而「露天大廚房」則成為極有特色的壯觀一景。
3、祭灶農歷12月23、24
民間相傳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到任,年前12月24任滿上天稟報。祭灶就是為灶神餞行。福州祭灶分兩天舉行:23夜「祭葷灶」,供品用魚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隱惡揚善;
24夜「祭素灶」,只供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餅。為的是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壞,亂說一通。祭灶特別注重用糖,祭畢還抓一把糖在灶門口塗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說,不亂說。俗謂:「上天講好話,下界保平安」。
(4)閩清鮮花餅擴展閱讀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福、榕,隸屬於福建省,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省會,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
福州是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文明城市」 等稱號。
截至2017年末,福州共有6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6個縣,全市陸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面積1219.3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9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69.5%。
⑸ 哪個城市適合一個人散心
作為裸辭後一個人來到大理、已經旅居5個月的自媒體博主,我一定要向全世界想開心的人安利一下大理。推薦大理的三個理由如下:
1、浪漫的自然環境,讓人心境開闊。
我對大理的喜愛是明目張膽的,所以如果你想一個人出來散心,又沒有目標的話,試試大理吧,它是會給你驚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