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歌鮮花調
❶ 求100首漢族山歌
漢族民歌的體裁(哪幾類?劃分依據?各自特點) 體裁劃分依據:社會生活條件、歌唱場合、社會作用以及音樂表現方法和音樂特徵。﹡分類:族民歌劃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種。 勞動號子: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作坊號子、船漁號子。 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兒、山曲、爬山調、 神歌])小調:1.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孟姜女調、鮮花調、綉荷包調、剪靛 花調)2. 地方性小調。3. 歌舞性小調(花鼓調、燈調、花燈調、採茶調、秧歌調、跑旱船) (一)勞動號子的種類:搬運號子,江蘇北部《挑擔不怕扁擔彎》四川《板車號子》工程號子,四川《打夯歌》湖南《打硪歌》農事號子,浙江海寧《車水號子》涪陵《圓場號》作坊號子,四川自貢《人工號子》漁船號子, 陝北《黃河船夫曲》四川《川江船夫號子》 (二)勞動號子的特徵:1.音樂性格.表現方法:堅實有力、粗擴豪邁的.自然朴實的。2.歌詞:實詞,領唱者。虛詞,幫腔。 3.節奏:固定的,周期反復。4.歌唱形式:以一領眾和為主,也有獨唱、對唱、齊唱。5.曲式結構:短小簡朴,重復性。 (一)山歌的種類 A;1.放牧山歌、2.田秧山歌略。3、一般山歌 : .信天游[名詞解釋:信天游主要流行在陝西北部和寧夏、甘肅的東部,高亢奔放、深沉質朴,反映了黃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風貌;以歌唱愛情,歌唱生活的艱辛和離愁別緒者為多。特點:上下句結構(七字句較多),上句喜用比興,下句點主題,句尾押韻。《腳夫調》《槐樹開花》《藍花花》《我的哥哥當了紅軍].花兒[寧夏,甘肅、青海。「花兒會」,定情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一對鴿子虛空里飛》.山曲(酸曲)[山西西北,陝西。走西口。特點:內心痛楚、凄切的深情。《人家都在你不在》(山西河曲).神歌[川南宜賓地區、重慶市郊縣和川西崇慶縣等地。神歌神歌歌詞含蓄、文學性較強,感情細膩深厚,四句體結構較多。《槐花幾時開》、《郎打哨子應過溝》。 B.山歌按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 (二)山歌的特徵 山歌歌詞:反映了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即興創作,歌詞以七字句為主,較多使用襯詞,山歌中最多使用語氣襯詞,語氣襯詞與自由延長音或拖腔的結合,形成山歌獨有的特徵。 山歌音樂:奔放、嘹亮。廣泛使用自由延長音與拖腔。自由延長音與曲首、曲尾的呼喚性襯詞結合形成前腔或後腔,為山歌所獨有的特徵。 歌唱形式:獨唱居多,另有對唱,數人接唱、齊唱、一領眾和等。 曲式結構:大部分短小單純、多樣化。密集性與抒情性相結合。南方的山歌中四樂句單樂段較多。a''b'' 三、小調﹡概念:又稱小曲、俚曲、俗曲等。一般指休閑娛樂時演唱的歌曲。 作用:詠嘆心情、消遣助興 (一)小調的分類:(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地方性小調。歌舞性小調)1.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孟姜女調(善於表達凄苦哀怨、婉轉動人之情。多徵調式及起、承、轉、合的句體單樂段)鮮花調(部分都是茉莉花原詞)綉荷包調、剪靛 花調]2.地方性小調。2.歌舞性小調(花鼓調、燈調、花燈調、採茶調、秧歌調、跑旱船) (二)小調的特點:1,結構較為嚴謹、即興性少。轉向定型化,藝術上較成熟。2,旋律性強、曲調流暢而優美。有著曲折、多樣的旋法。3,節奏、節拍多規整、均衡。南方小調節奏較平穩、北方小調常見切分和弱起節奏。歌詞比較固定,4,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一領眾和等。常有樂器伴奏。5,常見的曲式結構是對應式和起承轉合式。 編輯本段漢族各地民歌東北平原民歌包括山東、河北、河南東北都、蘇北北部等黃河下游地帶,以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區,基本上是一個沿海平原地帶。使用東部北方方言。這里民歌以小調為主,其次是秧歌、號子,山歌極少。代表性民歌有《小白菜》、《畫扇面》、《沂蒙山小調》、《小看戲》等等。 西北高原民歌包括山西、陝西大都、河南西北部、內蒙河套地區以及甘、青、寧漢族聚居地區。東面以太行山為界與東北部民歌區分開,南北各為陰山以南,秦嶺以北。使用西北都北方方言。民歌以山歌最為突出.包括有「信天游」、「山曲」、「爬山調」以及「花兒」。其次為秧歌、小調。全國聞名的曲目有《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麵》、《五哥放羊》、《刨洋芋》、《綉金匾》等。 江淮民歌包括淮河流域的蘇中、蘇北、安徽大部、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為界。使用江淮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山歌次之。聞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楊柳青》、《鳳陽花鼓》、《彼根蘆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包括江蘇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吳、越之地。使用方言為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 閩台民歌包括福建大部、台灣大部以及廣東潮汕地區。福建與台灣自古以來就有文化的淵源關系,台灣當地漢族一直使用閩南語,此外,兩地還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戲曲、說唱音樂等。民歌以山歌、耘田詩、小調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採茶撲蝶》、《茶童歌》、《天烏烏》等。 粵地民歌包括珠江流域的廣東大都,廣酉東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區,北面以南嶺為界與贛民歌區相鄰。使用粵方言。過去廣大漁民為該區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民歌以漁歌——鹹水歌最為突出。聞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調》、《哩哩美》等。 江漢平原民歌包括湖北、河南西南部以及湖南北部的部分地區,為古代楚文化的中心地帶。使用西南方言。民歌以田歌最突出,其次是燈歌、小調、風俗歌、山歌。聞名的曲目有《黃四姐》、《洪湖漁歌》等。 湘楚民歌包括湖南以及廣西東北角上的幾個縣。民尚楚風,地襲楚俗,它與江漢民歌區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不過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區通用湘語方言。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聞名曲目有《鄉里妹子進城來》、《一塘荷花一塘蓮》、《上四川》等。 贛地民歌以江西中、北、東部為基本范圍,使用贛語方言。具有長江流域東西部文化交流的過渡地帶性質,民歌交融性強。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為小調、燈歌。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聞名的曲目有《杜鵑花開》、《摘茶籽》、《送郎當紅軍》等。 西南高原民歌包括四川、雲南、貴州、陝南以及廣西西北部分地區。北以秦嶺為界,通用西南方言。代表性民歌是山歌,其次是燈歌。此外川江船夫號子也很有特色。聞名的曲目有《趕馬調》、《槐花幾時開》、《我住貴州貴陽府》等。 客家民歌客家人分布較廣,全國有八千餘萬人口,主要包括廣東東北部、福建西南部以及江西東南部三省交界地帶。這里客家人比較集中,客家系古代因戰亂由北方中原一帶來的移民,保留有古老遺風,使用客家方言。民歌主要為山歌,聞名的曲目有《燈紅歌》、《風吹竹葉》等。
❷ 文曲戲是怎樣形成的
文曲戲又名「調兒戲」,它起源於太白湖區,流行在鄂、皖、贛三省的毗鄰數縣,是在明代流舉數傳下來的「俗曲」和民歌小調基礎上逐步形成起來的。
在古代,太白湖區的鄉民百姓,在田間生產時要唱「秧歌」,牧童放牛唱「山歌」,逢年過節唱「燈歌」,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唱「情歌」。
這些漁歌小調漸漸以座唱的形式出現,後來藝人們將它配以蓮湘、花鼓演唱,年長月久,逐步又形成了「燈戲」中的一種藝術形式。
特別是逢遇災年,鄉民們帶上胡琴、木梆等工具沿途賣唱求乞。他們南至九江、瑞昌、德安、神純武寧、修水、鄱陽、景德鎮等地,東至宿松、望江、懷寧一帶,西至蘄春、浠水、黃岡、大冶等縣,還有的跑到蕪湖和徐州。
藝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一面提高演唱技藝,豐富曲調,一面不斷壯大表演隊伍,少則四五人,多則上十人,結成一班分工協作,你拉琴,我打鼓,他敲梆,分出角色進行演唱。
經過不斷地錘煉和發展,藝人們慢慢形成了幾種固定的唱腔,如「文詞」、「秋江調」、「疊斷橋」、「鮮花調」等,基本上形成了文曲戲的雛形。
文曲戲的形成是在1912年,由賣唱藝人王元林和閔金保共同組班,由盲藝人王瞎爾教唱,開始用化妝教唱的形式,以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行當為主,演一些家庭生活小戲,搬上了農村草台。
此時的文曲戲只有文場伴奏,並無武場,比較單調。而當時的廣濟採茶戲有武場,並無文場而且採茶戲顯高亢,十分熱鬧。
藝人王元林和閔金保看到這里便積極地橫向借鑒,也配以鑼鼓鐃鈸等,將這些樂器參與到演出之中,進行武場伴奏,戲味明顯提高。經過了王元林和閔金保借鑒廣濟採茶戲為文曲戲加入武場情節,早期的文曲戲終於形成了。
1933年,閔金保重組戲班,班社發展至30餘人,他們到江西的都昌、鄱陽、浮梁和安徽的宿松、安慶等地演出授藝。隨後文曲戲越傳越廣、越演越烈,漸漸紮根於群眾之中。
1937年,鄭公正瞎首塔、童司牌、程三愛組成文曲戲班,他一破文曲戲女角男扮之陳規,大膽培養了文曲戲第一代女演員,開創了文曲戲的新局面。他大膽改革唱腔,使文曲戲的聲腔,特別是女聲腔的進入,更為豐富多彩。
每當女演員查愛香、蔣鳳翠等出場演出,觀眾無不拍手叫好,稱查愛香為「十萬三」,稱蔣鳳翠為「八萬五」,實指她們藝絕價高。故而程三愛的戲班馳名於鄂皖贛周邊地區。
1940年,武穴市境內文曲戲藝名漸著,其唱腔已形成體系,男女演員的同台演出使表演藝術更加豐富多彩,並且移植了一大批劇目。
藝人袁老十的文曲戲班中的於大毛是一名較出色的女演員。她嗓音清脆,扮相俊美,吐字清楚、唱腔圓潤,加上她天生聰慧,表演水平大超前人,一鳴驚人,群眾稱贊她是「文曲戲花魁」,所演之處,觀眾贊譽不絕。
藝人們的不斷求索和錘煉總結,使文曲戲的聲腔體系日臻完善,演出程式和形式漸趨固定,極富地方特色。
文曲戲
❸ 漢族民歌的體裁和音樂特點
體裁劃分依據:社會生活條件、歌唱場合、社會作用以及音樂表現方法和音樂特徵。﹡分類版:族民權歌劃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小調三種。 勞動號子:搬運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作坊號子、船漁號子。
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信天游、花兒、山曲、爬山調、 神歌])小調:1.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的小調(孟姜女調、鮮花調、綉荷包調、剪靛 花調)2. 地方性小調。3. 歌舞性小調(花鼓調、燈調、花燈調、採茶調、秧歌調、跑旱船)
民歌類別:
漢族,由於人口較多,文化發展歷史一般也較長,從全國角度來看,是有其特殊地位的。
(3)燈歌鮮花調擴展閱讀:
民歌相關:
江淮民歌:
包括淮河流域的蘇中、蘇北、安徽大部、西面以大別山與江漢民歌區為界。使用江淮方言。民歌以田歌、小調突出、山歌次之。聞名的曲目有《茉莉花》、《楊柳青》、《鳳陽花鼓》、《彼根蘆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
包括江蘇南部、上海、以及浙江大部,乃古代的吳、越之地。使用方言為吳語。民歌以小調為主,聞名的曲目有《紫竹調》、《無錫景》、《茉莉花》、《哭七七》、《對鳥》等。
❹ 燈歌怎麼表現
這種民間藝術以唱歌等方式表現。
燈歌是山西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通常,芹廳表演者會在夜晚的街道上表演,以各種形式的「地秧歌」等,均統稱為「秧歌」或「鬧紅火」,他們會唱一些民間歌謠,講述著新年祝福、美好願景等內容。
在歌謠的伴奏下,手舞足蹈的表演者還會進行各種精彩的舞蹈,整個表演讓人感到歡樂、溫馨,同時也代表著某種傳統文化的傳承,總之,燈歌是一種具有嫌岩隱濃厚民俗風情的文化形式,通過它可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棗漏魅力。
❺ 鳳陽民間藝人刑期賣藝的主要原因
鳳陽花鼓非遺傳承人等在小崗村演出。鳳宣 攝
國慶節前夕,在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小崗村分會場舞台上,鳳陽「花鼓女」鄧凡蘭等兩位古稀老人,給觀眾們表演了原生態的鳳陽花鼓節目——《好一朵茉莉花》。那原汁原味的唱腔唱詞,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身背花鼓走四方
在鳳陽及小崗村老一輩人的記憶中,鳳陽花鼓曾是村民們荒年外出乞討、賣藝謀生的代名詞,與貧窮相連。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這首鳳陽花鼓歌曲很多人耳熟能詳,卻是鳳陽人曾經逃荒要飯的真實寫照。現任鳳陽縣文化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的肖慶紅,在接受采訪時,首先就唱了此曲。她介紹,搏者仔鳳陽花鼓流傳至今已有約600年歷史,是一種有歌有舞、節奏鮮明,且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綜合藝術形式,在舊社會時是討飯工具,叫「唱門頭」,就是沿街挨家挨戶在門口唱的「討飯歌」,所唱歌曲大多反映百姓的貧苦生活。
鳳陽花鼓流傳的原因,有多種說法。肖慶紅介紹,舊社會民間藝人敲著花鼓四處流浪行乞賣藝,是鳳陽花鼓得以流傳的主要原因之一。自古以來,鳳陽水患、戰亂等天災人禍不斷,據記載,僅明朝成化年間,鳳陽就發生水災等較大自然災害10餘次;同時,由於鳳陽吳楚接壤處,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百姓為了逃避戰亂,紛紛逃離家園四處流浪乞討,將鳳陽花鼓唱遍了大江南北。
自幼逃荒要飯的經歷,讓「花鼓女」鄧凡蘭老人不堪回首。鄧凡蘭1946年出生在鳳陽縣燃燈鎮小溪河村,她回憶說:「過去,鳳陽荒年多,我們家祖輩都是靠著唱花鼓討飯活下來的。從我記事起,每年初冬全家老少都要背上鋪蓋卷,拿上鑼、鼓,背井離鄉出去討飯。就在逃荒過程中,俺跟著母親、姐姐學會了花鼓唱詞。」
「左手鑼,右手鼓,手拿著鑼鼓來唱歌,別的歌兒我不會唱,單會唱個鳳陽歌……」肖慶紅介紹,鳳陽花鼓又稱「花鼓小鑼」「雙條鼓」,最初的表現形式兩人演唱,或姑嫂、或姐妹等二人組合,一人擊鼓,一人敲鑼,口唱小調,花鼓小鑼作為伴奏樂器。
鳳陽花鼓的手鼓和鼓條製作也很講究。肖慶紅拿出珍藏的多面花鼓一一介紹,花鼓鼓面直徑10厘米左右,早期為羊皮製成,現多為人造革面料,常繪有彩色「鳳畫」圖案,取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意思,預意鳳陽是個風水寶地。鼓身為紅色、厚度約6厘米左右,常用泡桐木等材料製成,一側固定一個直徑3厘米左右的金屬環,並繫上彩色絲帶或布條起裝飾作用,現在常繫上紅色中國結。鼓條為兩根長50厘米左右的細竹根製成,兩端分別纏繞紅絨線,既當鼓槌,又有裝飾和保護鼓面作用。表演者左手執鼓,右手執兩根鼓條。小鑼是直徑20厘米左右的銅鑼,表演者左手執鑼,右手用一根長約20厘米小木棒敲擊鑼面,形成清脆悅耳的聲基汪音。「花鼓小鑼」「雙條鼓」由此得名。鳳陽花鼓所唱曲目有近百首之多,大多為「時調」和「小曲」,主要曲目有《鳳陽歌》《鮮花調》《秧歌調》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其曲目不斷創新,但曲目體裁一直未變。
喜看花鼓翻新曲
創新是藝術的生命,鳳陽花鼓一直在創新中發展。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1978年鳳陽小崗村首創農業大包干之後,鳳陽經濟、社會以及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鳳陽已成為改革之鄉、石英之鄉、花鼓之鄉、曲藝之鄉,2018年,鳳陽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25446元、11592元,已徹底擺脫貧窮,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社會的發展進步為鳳陽花鼓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現在,經過藝術家們的不斷創新創作,鳳陽花鼓再也不是過去的討飯工具,而是贊美祖國、展示鳳陽、歌頌人民美好新生活的民間藝術,成為了「豐收節」上的「豐收曲」。
鳳陽花鼓藝術在創新中發展並逐漸成熟。自幼學習花鼓技藝、嫌緩如今是鳳陽花鼓傳承人之一的肖慶紅介紹,鳳陽花鼓原來的形式簡單,兩人組合,基本上以說唱為主,少有舞蹈動作,兩人對唱,可以唱出數十種小調子。由於這些小曲小調產生於舊社會,所以一些小調的內容中,有的摻雜了一些不健康的內容,現在演出的鳳陽花鼓已將原來不健康的內容予以剔除,並在原有基礎上作了加工整理,充實和美化了它的舞蹈動作,增加了健康、愉快的內容,在曲調等方面也作了一定的改編。後來,鳳陽花鼓又逐漸棄用了小鑼,演變成現在的女子群舞,以歌舞為主,減少了說唱成分,「花鼓小鑼」逐漸衍變為現在的「雙條鼓」。目前,原生態花鼓小鑼曲藝形式的演唱已不多見,活躍在國內舞台的鳳陽花鼓主要是「雙條鼓」歌舞。此次在天安門國慶花車上表演的鳳陽花鼓就是「雙條鼓」形式。
除了「鳳陽花鼓」外,鳳陽民間藝術還有「花鼓戲(衛調)」「花鼓燈」,並稱「鳳陽三花」。肖慶紅進一步介紹了「鳳陽花鼓戲」「鳳陽花鼓燈(衛調)」的由來及與「鳳陽花鼓」的關系。花鼓戲(衛調),因起源於鳳陽縣長淮衛,故又稱「衛調花鼓戲」。清代中期,鳳陽長淮衛一帶盛行一種在山歌、號子基礎上形成的曲調,常被作為花鼓燈文場中的主要曲調來演唱,後來,藝人們吸收泗州戲與外來劇種的營養,根據說唱中的人物、情節進行表演,逐漸向戲劇演變,形成了今天的花鼓戲。花鼓燈最早起源於宋代,興於明代,盛行於清末民初,流行於淮河中游一帶,不僅有瀟灑奔放的舞步,還有歡快熱烈的鑼鼓、抒情優美的燈歌和情趣盎然的小戲,因而深受觀眾深愛,盛行一時。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民間藝術家們不斷創新,為鳳陽花鼓等民間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賦予了新時代的內涵,也極大提高了鳳陽花鼓的藝術魅力。「現在的『鳳陽花鼓』把『鳳陽三花』融合到一起,既有『花鼓戲』的唱腔,也有『花鼓燈』的舞蹈動作和步伐,集歌、舞、曲藝等為一體,有說、有唱、有歌、有舞、有鼓、有道具。」肖慶紅說,另外,「鳳陽花鼓」還融合了國家級非遺項目「鳳陽民歌」、省級非遺項目「鳳畫」中的藝術精華,「鳳陽花鼓」將「鳳畫」直接繪制在花鼓的鼓面上,演唱時直接使用「鳳陽民歌」的詞曲。因此,現在的鳳陽花鼓吸收了鳳陽當地眾多民間藝術精華,是一項綜合性的民間藝術。
這些年來,藝術家們也創作了大批歌唱祖國、宣傳改革開放、贊美新時代的鳳陽花鼓歌曲。「十八顆手印,高舉的方向,點燃了田野上金色的希望,激濺起改革呀,春潮萬里浪,小村莊成就時代的大文章,又展新氣象。」這首《有一個小村莊》就是歌頌小崗村改革精神的鳳陽花鼓新曲。
現在,鳳陽花鼓不僅在國內頻頻獲獎,也逐漸走上國際舞台。鳳陽肖慶紅、熊觀霞等非遺傳承人曾先後受邀到義大利、美國等地演出,使鳳陽花鼓在國際舞台綻放異彩。不久前,2019年全球精英才藝大賽暨美國林肯中心頒獎音樂會在紐約林肯中心舉行,肖慶紅等人表演的鳳陽花鼓獲傑出表演獎。
傳承花鼓開新篇
多年來,鳳陽花鼓這朵根植於鳳陽大地上的民間藝術「奇葩」,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了很好傳承和保護。
鳳陽縣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塗冬頎介紹:「任何事物的流傳,人都是最重要的載體,民間藝術更不例外。鳳陽花鼓本就通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才得以傳承下來的,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鳳陽花鼓早已不是乞討的『工具』,而是歌頌新中國、贊揚新時代的一項重要的藝術載體。」為傳承和保護鳳陽花鼓,這些年來,鳳陽縣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鳳陽花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建立健全鳳陽花鼓檔案資料,去年,由鳳陽縣老科協牽頭、夏玉潤先生執筆主編的450萬字《鳳陽花鼓全書》前四卷(《史論卷》《文獻卷》《文集卷》《詞曲卷》)正式出版發行,最後一卷《音像卷》也將擇時發行。此書歷時5年編纂完成,是全國范圍內第一本較為系統研究「鳳陽花鼓」的專著,對它的傳承保護將起到重要作用。
「民間藝術來自民間,還應走進百姓生活之中,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塗冬頎介紹,鳳陽對此進行了有益探索。鳳陽持續開展鳳陽花鼓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軍營、進景區傳承普及活動;建立省、市、縣各級鳳陽花鼓傳習基地、傳習點近30個;還將花鼓製成旅遊紀念品,在全縣各旅遊景區等地銷售,擴大知名度;先後舉辦四屆「鳳陽花鼓文化旅遊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時,鳳陽還創編了《鳳陽花鼓健身舞》,供百姓健身之用。
今年國慶節前夕,鳳陽縣組織千人花鼓展演活動,來自鳳陽縣各行各業的1300名干群齊跳鳳陽花鼓舞,通過隊形變換,組成巨幅圖案,並與巨幅五星紅旗同框,為祖國獻上最美好的祝福,用花鼓敲響了新時代的贊歌,表達人們對新中國70華誕的美好祝福。
鳳陽十分注重花鼓傳承人隊伍建設,目前全縣已有縣級以上傳承人14人。他們每天都在為鳳陽花鼓傳承事業奔忙著。今年62歲的花鼓傳承人熊觀霞,國慶節前後特別忙,不僅要趕排《鼓鄉歡歌》《花鼓韻·晚霞情》等節目,還要給縣老年大學舞蹈班學生傳授鳳陽花鼓技藝。作為鳳陽花鼓傳承人之一的鄧凡蘭,如今受小崗村旅遊公司之聘,每天帶著隊,在小崗村民俗文化大舞台上,給遊客表演原生態的鳳陽花鼓。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真是個好地方,古城春色望不盡,家家戶戶糧滿倉……」十月一日,在舉國同慶的日子裡,三位老人用花鼓贊美祖國70年巨變。唱了一輩子鳳陽花鼓的鄧凡蘭對遊客說:「過去討飯唱花鼓,面喜心酸;現在唱花鼓,唱的是豐收歌,心裡越唱越敞亮。」
采訪歸來,鳳陽花鼓優美的旋律一直在耳邊縈繞。70年來,隨著祖國前進的腳步,鳳陽花鼓已從「討飯歌」變為「豐收曲」,成長為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塊瑰寶。為此,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非遺傳承人付出了大量心血,令人心生敬佩。祝願鳳陽花鼓這朵民間藝術奇葩,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本報記者 周連山 胡婭莉)